袁崇煥的超高地位是清朝捧出來的嗎?

藉以說明明朝忠奸不分,必然滅亡?
從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68573轉來的。


立過flag不和袁黑掐架,再掐剁手。
立過flag不談不懂的問題。
所以僅就我了解的方面來談談袁崇煥的事情。
之所以有爭議,無非就是因為他沒有明哲保身,在大家都嚇得想逃跑的時候主動請纓嘛。
如果他選擇不去遼東,一輩子做個平凡的地方官,那就完全不會成為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畢竟這世界上,做個庸人永遠是最容易的,對做事的人指指點點也是最輕鬆的。
魯迅那句話很有道理,有缺點的戰士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是蒼蠅。
確實,明朝遺民的著作詆毀袁崇煥者多,然而張岱、朱舜水、計六奇等人一輩子可能連各衙門的門朝哪開都沒見過,著作也多是道聽途說和抄襲。至於夏允彝、談遷這些真正做過官或者做過幕僚的時人,著作中持平之論還是比較多的。
清朝皇帝表彰的忠臣義士多了,對明朝皇帝處死的官員也有頗多表彰,熊廷弼不是同樣被乾隆讚揚了嗎,而且乾隆對熊廷弼的評價更高:「「曉暢軍事,為明代巨擘」」「觀至此為之動心欲淚;而彼之君若不聞,明欲不亡得乎?」順便說一句,崇禎時熊廷弼也並沒有得到平反,大臣請求恤典被駁回,最後韓爌苦口婆心勸說一通,也就是允許把人頭拿回去埋了。
再來看看所謂乾隆表彰袁崇煥的力度:「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這兩段,看不懂的也不用上知乎了。
人吶,還是要多讀點書,不然就容易naive。
順便,我覺得黃尊素對袁崇煥的評價也是不錯的:膽勝才,才勝謀,其後局未可定也。
你說殺毛文龍是錯的,我不爭。你說己巳之變袁崇煥的布局全錯,我也不爭。但是你說乾隆如何如何吹捧他,用他來黑明朝皇帝,我就一句話放在這:這鍋,不是該袁崇煥背的,要背也是熊廷弼背!


1、讓百姓不懷念明朝純屬扯淡,清初民間社會懷念明朝是因為剃髮等政策,實際上明朝政府腐朽不堪早就不值得百姓懷念了,恰恰是清政府的若干政策導致了明政權又被人懷念起來,問題是,此時袁崇煥已經死亡很久了,和他有什麼關係?

2、袁崇煥在清朝根本沒有什麼超高地位。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在乾隆欽定的《勝朝殉節諸臣錄》里沒有袁崇煥,也沒有熊廷弼,乾隆定此書是為了褒獎那些為明朝盡忠殉節的大臣,而袁崇煥、熊廷弼為明廷所處死,根本不符合殉節的標準,所以根本沒有給他們賜謚號,也沒有復原官、賜祭葬等程序的運作,怎麼能說是超高地位?

3、說清朝黑崇禎才是胡說,清一直認為崇禎非亡國之君,茅海建先生寫的《苦命天子》說,咸豐在太平天國北伐期間還以為自己也落個崇禎一樣的下場,非亡國之君而亡國。然而,崇禎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亡國之君,對百姓刻薄殘忍,救災不力,對大臣刻薄殘忍,沒有幾個有為的大臣不是被他上屋抽屜,過河拆橋,為他賣命而被推卸責任的。


我覺得認為袁崇煥的「超高地位」是被清朝捧出來的這個說法不對;

首先,袁崇煥為什麼有所謂的「超高地位」,我認為不外乎這兩件事:1.鎮守寧遠孤城,擊退努爾哈赤;2.修筑前線要塞,阻擋清軍的進攻;而樓上說他是賣國賊的論據,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1.耗費朝廷資源,建豆腐渣防禦工程;2.擅殺毛文龍,使滿清沒有了後顧之憂;3.皇太極繞道進京,袁崇煥一路跟隨,沒有與皇太極決戰;

我們來分析一下;

鎮守寧遠和修築關寧錦防線這兩件事,明史和清史具有記載,那麼它們的真實性沒什麼懷疑的;你要我來相信一個賣國賊會去做這些事情么?

接下來看一下支持題目的論據:

1.耗費朝廷資源,建豆腐渣防禦工程;
其一,修建軍事設施,不由朝廷出錢,誰來出錢呢?難道讓遼東人民自己出錢來建?那還不如直接就投靠滿清算了。其二,所謂豆腐渣工程,我不知道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如果真是豆腐渣工程,那麼為什麼直到最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之前,滿清也沒能夠突破這條防線。我們再看看袁崇煥向熹宗提出的守遼主張:用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軍,等待機會再出擊。如果你要說這樣做是消耗國家資源,耗幹了國力,那麼這個國家的國力也太差了點,要知道明朝的邊塞可不止遼東著一個地方,其它的還有宣府,大同,薊州,而且這些邊塞建了那麼多年,怎麼不說它耗費了國家資源呢?

2.擅殺毛文龍,使滿清沒有後顧之憂;
滿清的後顧之憂從何而來?來自於皮島的兵馬,而不是來自於毛文龍一人。為什麼要殺毛文龍?原因很簡單,毛文龍不聽話。而且不僅不聽袁崇煥的話,還不聽朝廷的話,不接受編製,不服從命令,拒絕袁崇煥東西並進的軍令;在當時毛文龍是個什麼角色?是朝廷插入敵人大後方的一把尖刀?不,只是一個想要盤踞島上當個草頭王的土匪頭子。所以袁崇煥的想法很簡單: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並且殺了毛文龍之後,用原皮島副總兵陳繼盛統領。有人說因為殺了毛文龍以後,島眾離散,使皮島失去了牽製作用,這說明了什麼問題?皮島兵原本是一幫烏合之眾,不聽號令,有毛文龍在,聽毛文龍的,毛文龍不在,就散了,這樣一支部隊,你想靠它來牽制滿清後方,你指揮得了么?

3.皇太極繞道進京,袁崇煥一路跟隨,沒有與皇太極決戰;
首先,明軍與滿清前期的幾次大戰,明軍幾乎都是全軍覆沒,原因在於明軍不善野戰,裝備又弱於清軍,所以對付清軍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堅城大炮,而在當時,袁崇煥在得知皇太極竟然繞過關寧防線,改從長城喜峰口突破之後,立即回援,同時傳令關內的趙率教入援遵化,令祖大壽入關後繼,當袁崇煥趕到永平的時候,清軍已經攻陷了遵化,接著接到了崇禎的聖旨,獲得調度各鎮援兵之權。這時孫承宗指出袁崇煥應該把軍隊部防在薊州-三河一線。但是袁崇煥卻將援兵布置到其他地區,放清軍過去了;很多人認為,這就是袁崇煥賣國的證據,其實不然,如果袁崇煥真是賣國,那直接將北京城的大門打開,放皇太極進去就行了,哪裡會有後來在北京城下的血戰?
袁崇煥放皇太極進去的目的很簡單(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為了將戰場轉移到京城腳下。同學們,皇太極這次來帶了多少人馬?滿清加上蒙古幾部的聯軍,十萬以上,而袁崇煥帶的有多少?九千。雙方力量如此懸殊,而且皇太極有已經繞過了山海關,這個時候,你在薊州堵他,跟你在京城腳下堵他,哪個更有勝算一點?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後來袁崇煥為什麼一路跟隨卻不打一仗。
接下來的戰況是這樣子的,十一月二十日,雙方大戰於廣渠門,互有死傷;十月二十七日,清軍攻左安門,被擊敗;十一月二十九日,袁崇煥以五百火炮手攻擊皇太極軍營,後金軍逃遁,京城之圍遂解。


只可惜,後來袁崇煥被下獄,後金軍再度殺回來,滿貴,孫祖壽陣亡。


綜上所述,袁崇煥並非被清朝刻意吹捧,而且他這種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拯救大廈於危難之中的精神,不正是千百年來華夏民族的血性所在嗎!這如何能是「賣國賊」可以做出的事情呢?


事實上 @wxz 說的已經很對了


現在網路上的人討論袁崇煥,不是討論他本身,而是成為明清之爭的一個工具。

捧袁崇煥,有佩服他的,也有借他說明明朝黑暗的。
貶低袁崇煥的,說他是漢奸,或者即使不是漢奸,也要降低他的作用,說殺他無足輕重。這也是為明朝皇帝辯護。

其實崇禎手持鋼刀九十九,殺完功臣未罷手。他殺的遠不止一個袁崇煥。


完全反對 @陳濤所說的一切看法

這裡你所說的,我未見任何資料的的表述和引用,反倒通篇是你自己的看法,知乎向來是大家看到問題互相提高自己的見識的地方,不如你拿出來你所說的史料,給我等一見如何?你所說的問題,有很多我並不同意,我現在反駁如下
1.為什麼滿清要對袁崇煥很推崇,這裡當年明月曾表述的很清楚,也很簡單,滿清並非正統,他們入關後奪了帝位,為了掩飾自己的非正統,要盡一切可能抹黑崇禎,而最好的法子,莫過於崇禎所殺的邊關重臣袁崇煥,換一個人一樣會被推崇,不管他是誰。

2.殺毛文龍,這裡我且不提毛文龍是不是要為魏忠賢立生祠,當年這事誰都沒少干,你我現在也高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咱們誰也別看不起誰,我就提一點,你所說的餓死幾十萬軍民,我先不提這些人餓死之前為什麼不先砍了毛文龍去投敵(祖大壽當年也是被四面圍定,最後士兵開始吃人之後投降,再不投降自己也成肉餡了),就算他們忠肝義膽,我請問你怎麼送糧食給他們,那地方叫皮島,陸地不相鄰,要不也不能守那麼久,你怎麼突破滿清的兵力封鎖送東西過去,空投還是意念傳送?你怎麼不說洪承疇就是因為斷糧最後投敵的?這是袁崇煥解決得了的嗎?

3.弔唁努爾哈赤,大哥,努爾哈赤讓袁崇煥一炮炸成了蜂窩煤,你告訴我怎麼利用,我把你家大漢炸死了,你指望讓蒙古人看我和你禮尚往來?你同意你手底下三大貝勒同意嗎?大漢都那樣了你敢說不報仇兩家和好如初還加封賞?袁崇煥開炮以後就剩倆結果,要麼他死,要麼滿族滅亡,不可能是互相通好,皇太極想上位的話絕無利用此點的可能。

4.說5年平遼,袁崇煥事後也說,聊慰上意,本身也只希望能做出一部分成績即可,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一定的成績,遼東那些時期不說安定,但他至少擊退了滿清進攻。

5.說袁崇煥的士兵和滿清就是互相玩鬧,滿桂浴血奮戰,簡直就是可笑,滿清騎兵當時的攻擊力如何,不用我說大家自己心裡有數,明朝當時如果選在開闊地與騎兵對戰,無異於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相反的憑藉城堅炮利才是退敵良策,而假如你我站在袁崇煥的地位上,那麼開門就是了,放騎兵入城,還打個屁直接改朝換代就是了,用得著演戲嗎?

6.以袁崇煥的地位,我請問你滿清要用什麼官職籠絡他?他太子太保加督師遼東,你是要讓皇太極封他親王嗎?這還是在他殺了努爾哈赤之後,如果沒有這等好處,他幹嘛要當漢奸,就為遺臭萬年嗎?

7.當時袁崇煥親自上陣,還挨了一刀,重甲未透,就這樣被崇禎拿筐吊上去城牆,五花大綁押到牢里,此等情況,他還寫信叫回了私自撤軍的祖大壽,這點你都不考慮的么?

此回答對本問題沒有太大幫助,點反對摺疊亦可,但我看不得的是,為自己國家貢獻了一切的人,最後還被人唾罵成漢奸,他也許做得不夠好,但就像那首詩說的一樣,忠魂依舊守遼東,那份赤誠不該被人侮辱


不是。

現在網上黑袁崇煥的,常見的一個說法是,清朝為了黑崇禎,所以捧起了袁崇煥來。

然而這個說法從邏輯上從事實上都說不通。清朝根本沒有必要捧袁崇煥來黑崇禎。
如果崇禎本來是個明君,需要編袁崇煥的故事來黑他,才把他污衊為一個昏君,那麼這麼做也還有理由。
如果崇禎本來就是個昏君,荒唐事做得夠多了,有必要一定編個故事來再黑一次?

崇禎皇帝這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然亡國了?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改歷史也是要成本的,而且這麼改還有副作用,給明朝捧出一個英雄,很划算嗎?至少可以說清朝是沒有理由非得這樣去做。

如果「歷史真相」就是「袁崇煥是個廢柴」,那崇禎就是「識人不明,用人不當」了。清朝官方直接把這個「歷史真相」記載下來不就行了唄,有什麼必要一定要編個故事來「污衊」崇禎?說一個君主識人不明把廢柴提拔到高位,造成巨大損失,這簡直黑出翔了啊。我怎麼覺得清朝「污衊」崇禎的力度還沒這些黑袁崇煥的網民牛啊?

隨便舉兩個栗子:

據某網路黑袁文章:

按此黑袁文章的「論證」,所謂「寧遠大捷」,其實是「由潰逃、龜縮、丟糧、棄島、傷亡慘重、損失巨萬拼湊而成的偽勝」(時至今日,很多網路黑袁文章也都還是這個調調)。

可是,據《明熹宗實錄》,寧遠之戰後,明朝天啟皇帝的聖旨卻是說「虜遭屢挫打死頭目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袁崇煥移孝就忠,拼身固守,全城挫賊,勞績可嘉。正當夫圖恢復,以收全功,何得遂萌歸念,不準辭」,明朝君臣稱讚「寧遠大捷」的記載可實在不少。

而且關於寧遠之戰,還有幾條努爾哈赤受傷的記載。難道也是滿清作假編出來的?往自己老祖宗臉上抹黑?

詳見我的文章:

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受傷的幾條記載

如果該網路黑袁文章所說的「由潰逃、龜縮、丟糧、棄島、傷亡慘重、損失巨萬拼湊而成的偽勝」就是「歷史真相」的話,那這個「偽勝」可不是袁崇煥一個人能「拼湊」的啊,是明朝君臣「上下一心」地「拼湊」的(外加朝鮮人)。如果「歷史真相」就是「寧遠大捷是明朝君臣拼湊而成的偽勝」,這豈不是「抹黑明朝」的絕好資料嗎?滿清修史的時候直接把這個「歷史真相」寫進去,不就達到「黑明」的目的了嗎?何必再作假編故事,給明朝編出一個打贏過滿清自家祖宗的「大捷」呢?

另外一篇網路黑袁文章就說的更露骨:

如果說「袁崇煥的復出堪稱歷史現實版的連升三級」,大家請先想一想:《連升三級》這個故事說的是什麼,諷刺的是誰?

一個目不識丁的大少爺,在明朝天啟皇帝時,陰差陽錯,居然中了進士;在明朝崇禎皇帝時,這個結交「九千歲」的大少爺,又陰差陽錯被認為是堅決反對閹黨的忠臣,而被崇禎皇帝連升三級……我勒個去!這個故事是諷刺明朝末年朝政腐敗的好吧?這個故事裡出現的皇帝是天啟崇禎這兩位好吧?這個故事明明就是諷刺了明朝末年的「昏君」好不好?如果袁崇煥的復出就是「現實版的連升三級」,滿清修史的時候直接把這個「現實版的連升三級」寫進去,不就達到「黑明」的目的了嗎?何必再作假編故事,給明朝編出一個打贏過滿清自家祖宗的「英雄」呢?

做一個事,得考慮投入的成本和達到的目的。來對比下看看黑崇禎的兩個方案:

方案甲投入成本:按「歷史真相」(黑袁崇煥的網民所說的歷史真相)來寫歷史,幾乎不需要任何成本,只要把崇禎「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歷史真相」直接揭露出來即可。
達到目的:證明崇禎是昏君。完成。(一個君主會不會用人,這是看家本領,黑他不會用人已經是黑出翔來了好吧)

方案乙投入成本:需要拋開「歷史真相」去作假編故事,花大力氣給袁崇煥這個笨蛋鍍金,很容易露出馬腳;袁和孫傳庭不一樣,戰功不能從鎮壓農民軍那來,本來「我大清」的祖宗和袁崇煥打的幾仗都是勝仗,為了給袁編戰功,只好委屈自己祖宗,說是並沒有打贏袁崇煥。
達到目的:證明崇禎是昏君。完成。但是有副作用:給老百姓塑造出一個抗清英雄;讓老百姓發現清朝不是不可戰勝的。
也就是說,想把這事炒熱,滿清就得花功夫去捧袁崇煥,否則的話,一個普通的官員,殺了也就殺了,殺一個普通的官員對崇禎有多大抹黑作用?而要捧袁崇煥,就要付出不小的代價。這個代價,不僅僅是改史書的成本,還有給漢人塑造出一個反抗滿清的英雄的成本,以及委屈自己祖先打不贏袁崇煥的成本。

這麼一對比,如果滿清真要用改史書的方法黑崇禎,本來用「歷史真相」就可以搞定,非要費那麼大的勁改歷史書,承擔以後被揭穿的風險,結果不但不是抹黑崇禎反倒是給崇禎洗白,還給漢人塑造出一個英雄,還委屈自己祖宗,不覺得搞笑嗎?

達到的目的其實差不多,可成本差那麼多,清朝皇帝有什麼理由一定要用捧袁崇煥的辦法來抹黑崇禎?根本就沒理由嘛。

想看短文的,可以去看看吳思的《崇禎死彎》。全文並未提到袁崇煥的事,也沒有特別批評崇禎。然而王朝末年的種種亂象躍然紙上,「真慘極矣」。想讀書的,還可以去讀讀樊樹志的《崇禎傳》,或者顧誠的《明末農民戰爭史》。用膝蓋想也知道,一個古代專制王朝經歷了二百多年到了末年,種種亂象自然是層出不窮(清朝到了末年也是如此),不少事情是出自明朝人自己寫的野史筆記。即使沒有袁崇煥這回事,照樣有很多事可以讓人認為「明帝國實在太黑暗了」。就算乾隆要黑明,用明朝人自己寫的東西也綽綽有餘,根本沒必要再專門編個反間計的故事來黑一把。

有黑袁崇煥的網民說,抹黑崇禎可以讓百姓認為朱家子孫都這德行,所以造反也是枉然,還是不造反吧。這也說不通。崇禎只是朱家子孫之一,不能代表所有朱家子孫,更不能代表其他漢人英雄。即使抹黑他,不等於老百姓不可以心向其它朱家子孫,或者其它漢人造反者。滿清兩百多年有多少起造反?因為抹黑了崇禎他們就不造反了?

再說,當時的社會上有多少人會去看這些大部頭史書?讀書人忙著八股,泥腿子忙著種地,難道還專門去爭議這個。事實上絕大部分老百姓真要造反,歸根結底還是肚子問題,「反清復明」不過是句口號和「阿彌陀佛」差不多。知乎有個回答說得好:「絕大多數為生活而奔波的中國老百姓根本不care皇漢和滿遺的撕逼」。就算是在現代,會有工夫去翻《明史》看的人,一百個里有一個嗎?更何況是清朝時期,識字的人有幾個?即使是個讀書人,忙著考功名還去研究這個?更何況為了填飽肚子忙忙碌碌的農民,至多偶爾聽聽說書看看社戲。袁崇煥這事如果在那時真要編個故事擴大影響,除非弄成小說或戲劇。各位能想像有「並誅明帝清酋」、「擊斃清太祖努爾哈赤」這樣內容的小說《碧血劍》,會在清朝時期出版?各位能想像現在的新編京劇《袁崇煥》這樣的一出有提到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戲,會在清朝時期上映?

某「歷史大神」聲稱「滿清宣傳部門有一個重要任務」、「滿清的相關宣傳,以袁崇煥之死最為成功」,

……

……

然而這滿清都滅亡了差不多半個世紀了,小說《碧血劍》才出版;滿清都滅亡了差不多一個世紀了,新編京劇《袁崇煥》才上映。這「滿清宣傳部門」的反射弧也太長了一點。想想都讓人噴飯。

所謂的「乾隆編造反間計吹捧袁崇煥抹黑明朝」,真有點像一個笑話里說的,鄉間老農婦設想頤和園裡的慈禧太后每天是怎麼過日子的,「太后的園子里一定種滿了綠油油的莊稼,有丫頭幫她收穫,她只需要站在田埂上指揮。每天吃飯的時候,太后吃著又大又香的肉包子。」,這根本毫不考慮當時具體的社會形勢啊。

綜上,所謂滿清捧袁崇煥以抹黑崇禎,從邏輯上就是一件說不通的事情。

從事實上,也說不通。明史袁崇煥傳里說袁崇煥寧遠,寧錦擊退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在北京城與皇太極大軍鏖戰互有殺傷,這是編出來捧袁崇煥的?編故事貶低自己祖先襯托袁崇煥?事實上,在《明熹宗實錄》或《國榷》等書籍中,對袁崇煥戰績的描述是要比明史袁崇煥傳詳細的。比如《國榷》里就有幾段記載:

講寧錦之戰的:

袁崇煥復出後的黃泥窪之戰:

廣渠門之戰:

相反明史袁崇煥傳里的「出與大軍鏖戰,互有殺傷」對袁崇煥戰績的描寫相對淡化。

所謂「弘曆和張廷玉變著法的歌頌他」,到底歌頌了什麼?若說是歌頌袁的戰功,實際從邏輯上從事實上都說不通。

關於乾隆到底是怎麼「吹捧」袁崇煥、黃道周、熊廷弼等人的,

詳見我的文章:

乾隆到底是怎麼「吹捧」袁崇煥、黃道周、熊廷弼等人的?

袁崇煥真正受到高度評價,其實是到了清末了:

——《袁崇煥非清朝所-翻案-——論清朝對袁崇煥的歷史評價》

目前很多黑袁網民常常掛在嘴邊的「乾隆編造反間計吹捧袁崇煥抹黑明朝」神論,邏輯上不通。時間上又是否對得上呢?

詳見我的文章:

乾隆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反間計」的記載嗎?

有個回答說「歷史學者一直對袁崇煥存在巨大的爭議」。對袁崇煥所做的具體的一些具體的決策好不好,比如殺毛文龍,是有爭議,但總體上是肯定袁崇煥的。網路上有些所謂的爭議,不影響專業學者對袁崇煥的評價。。

詳見我的文章:

學術界和我國官方對袁崇煥的一些評價

官方的結論是不一定對,但這個結論也不是官方自己創造的,只能說現在的歷史學者主流就像汗青說的,「在嚴肅的學術研究範疇內,從不聞有什麼國賊之說」。如果有很多歷史學者認為袁崇煥是標準的國賊,官方何必摻和這事?

另外,雖然常見的說法是乾隆給袁崇煥平反,但乾隆的平反只能說是比較眾所周知的平反。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袁崇煥》一書中提到的袁崇煥平反經過,提到了南明給袁崇煥平反的事。

據我所知,關於南明為袁崇煥平反的事,有如下資料,

詳見我的文章:

本人收集的幾則南明為袁崇煥平反的資料(圖)

既然存在南明就給袁崇煥平過反的記載,在徹底否定這個記載之前,所謂的「乾隆編造故事捧袁崇煥來黑崇禎」,就更是不能成立的。

順便說下,關於五年平遼的計劃,有網友找到了天啟年間袁崇煥就提出過「四年便可制勝」的記載。

【明熹宗實錄卷八四:

……至是袁崇煥疏言奴乘屢勝之勢而我當披靡之餘不據險以守無以固人心臣四五年間從提督撫鎮諸臣後細心參訂可幸無敗去春寧遠一捷仰徼 皇上神威孤注獲勝遂以節鉞加臣臣念海宇十年疲於東役徵調生亂轉輸告窘不淂已而用一簡靜精密之法如曰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實不以虗以漸不以驟前屯城包而未完者完之寧遠被兩複圯者補而永固之中後中右複屹若金湯險設而事備以六萬守四城奴即百萬何敢飛越從此且耕且築且前夷來我坐而勝夷不來彼坐而困前後四年便可制勝】

從這個記載來看,五年平遼的計劃絕不是袁崇煥一時興起要在崇禎面前吹牛而吹出來的。袁作為一個軍事將領,見皇帝時提出一個他早就提出過的計劃,何罪之有?軍事計劃本來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才提出的,要是袁提個五年就是大忽悠,那孫傳庭提出五千精兵平賊,不更沒法評價了?

退一步說,按照某「歷史大神」的說法,「這就不是袁崇煥能力夠不夠的問題,而是一個腐爛的政府,它就無法支持這樣大的戰略目標」;

問題是,袁崇煥能力再強畢竟是個邊臣,「這個政府能否支持這樣的戰略目標」,做這個判斷的責任在明帝國的中樞,具體來說就是崇禎皇帝陛下本人。如果說袁崇煥作為一個下屬部門的經理不了解整個公司的情況,崇禎皇帝作為老闆完全可以不批這個計劃。所以,若認為五年平遼計劃荒唐,首先等於是指著崇禎的鼻子說「傻」。某「歷史大神」自己就是這樣說的。

再說下「熱門」的毛文龍吧。對於殺毛文龍,據《明清史料》中的崇禎聖旨:

「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貧礙。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處置事宜,遵照勒諭行,仍聽相機行」

看清楚了,是「聖明天子」的聖旨說毛文龍「通夷有跡」的,還讓袁崇煥「不必引罪」。不管袁崇煥殺毛文龍合不合程序,是崇禎皇帝為其背書的。

《崇禎實錄》也記載,「吏部奏言:『皇上命汰冗員,臣以為莫先於清廕。兩京三品以上及疆埸大吏例廕其子,念其祖父勞勩也;乃父兄罪削,子弟恩廕如故。夫廕以酬勞臣,非恤罪臣也。宜命驗封司清核,以杜僥倖』。上是之,奪毛文龍世廕,毛雲龍除名。」看看,這明顯是當做「罪臣」處理的。

如果說以上是崇禎為了讓袁崇煥辦事,順著袁崇煥的;那你殺了袁崇煥以後,該給毛大帥「平反昭雪」了吧?

然而《崇禎朝野紀》記載:「崇煥既誅,有東江舊弁周文煌,具疏為毛文龍訴冤,奉旨云:逆督擅殺島帥,罪案已定,文龍歷年糜餉,牽制無功,豈得乘機借端,希叨忠義。周文煌瀆奏不倫,本當重處,念系愚弁,姑饒他。觀此旨,始知殺袁為毛報仇,非聖意也」

看看,有人為毛文龍訴冤,崇禎還說「瀆奏不倫」呢。按照某「歷史大神」的「滿清宣傳部門」神論,現在網上某些個為毛文龍「平反昭雪」的網民,豈不是指著不肯給毛大帥「平反昭雪」的崇禎的鼻子,大罵「昏君」?豈不是要讓人覺得崇禎任命個袁崇煥殺了毛大帥,還不給平反,真是「自毀長城」?豈不是幫著「滿清宣傳部門」宣傳「明帝國實在太黑暗了」?

PS.在網上關於袁崇煥的爭論中,有個蠻有意思的「氣宗的弟子劍法高,劍宗的弟子內力強」現象。

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果你肯定袁崇煥的戰功,認為寧遠寧錦等戰役是明軍打敗後金軍,認為是袁崇煥擊敗了努爾哈赤甚至打傷了努爾哈赤——你往往會被另一方說成是「滿遺」、「包衣」什麼的。

而另一方呢,它們聲稱寧遠寧錦等戰役是後金軍打敗明軍,聲稱是努爾哈赤打敗了袁崇煥,袁崇煥是個軍事白痴,是崇禎把袁崇煥這個廢柴提拔到高位上——同時它們還得意洋洋神氣活現地以「明粉」、「為崇禎恢複名譽」自居。

呵呵。

打個簡單的比方。張三和李四分別給王五的答卷評分,李四給王五的答卷評了個45 分,於是張三大罵李四,「你黑化王五的答卷,給王五評低分」。可是按照張三的標準去給王五的答卷評分,卻只能評個40分上下,甚至30幾分而已——那張三又有什麼理由去罵李四「給王五評低分」?若把張三換成網路黑袁文章,李四換成清修明史,王五換成崇禎的話,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網路上的一些打著所謂「大明」、「皇漢」之類的口號黑袁的文章,實際上自相矛盾,是多麼的荒謬。

從對待「努爾哈赤在寧遠受傷」和「南明為袁崇煥平反」這兩件事的態度,也可以很明顯地看穿網路上某一些「明粉」的虛偽畫皮。努爾哈赤是否在寧遠受傷,清朝官方正史當然不會承認,存疑亦可。但對一個明粉來說,建奴頭子曾經被大明軍隊打傷,這不是「大長大明志氣,大滅建奴威風」的事嗎?而南明皇帝已經為這位擊敗過努爾哈赤、皇太極的英雄平過反了,這不也說明,這大明朝的漢人皇帝並不是那麼糟糕,還是不錯的嗎?即使由於沒有更多旁證,不能完全肯定,但至少沒必要一看到有人提起這兩件事,就打了雞血似的跳出來玩命否認。由此也可以看出,網路上某一些所謂「明粉」,是多麼的虛偽。

作為一個中國人,即使要做某一個朝代的粉吧,按說是去粉這個朝代的雄主明王、賢臣良將、學者文豪或者能工巧匠什麼的,或者去粉一粉那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比如許儀後、劉直、袁彬、楊塤等等。

歷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某些個所謂的「明粉」非常稀奇古怪的一點就是,打著為一個亡國之君「恢複名譽」的借口,尋章摘句、斷章取義,對一個後金進攻明朝時【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站出來勇於任事的人(即使敗死也值得尊重,何況還打了幾場勝戰,明方稱之為大捷,清方承認未取勝),對一個歷史學家主流和我國官方都還承認其英雄事迹的人,吹毛求疵,瘋狂詆毀,一幅簡直恨不得食其肉的樣子。

誠實一點吧。到底是為了崇禎陛下呢?還是為了你自己發泄呢?

說白了,網上某一些黑袁崇煥的網民,它們的興趣點就在於詆毀民族英雄來找樂子而已。所謂「滿清為了黑崇禎而編造反間計吹捧袁崇煥」,不過是為了有個理由去詆毀民族英雄,以此獲得快感,而弄出來的一個借口。整個網路黑袁風潮,就好比是一出歷史學領域的「民科推翻相對論」事件。相同點在於:民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虛榮,而不是科學;黑袁網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詆毀民族英雄來為自己取樂,而不是什麼「歷史真相」、「為大明恢複名譽」什麼的。

在網上有誰發一個關於袁崇煥的帖子,說幾句肯定袁崇煥戰功的話,這一群黑袁崇煥的網民就會如同聞到什麼似的,蜂擁而來。大段大段複製黏貼一些「袁大人的XX罪過」之類的東西(真有水平的話,何不寫成歷史論文發表出去,把兩岸三地甚至國外肯定了袁崇煥功績的歷史學家們統統踩翻?),觀察一下的話,甚至可以看到有那麼些個賬號,簡直把黑袁當成了職業。

而如果在網上有誰發一個關於崇禎的帖子,數落一下崇禎「臉皮薄、愛面子、急躁易怒、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等等,只要你不提袁崇煥的名字(崇禎這個亡國之君,不提袁崇煥這事也有很多材料綽綽有餘地評判他),或者重點不是袁崇煥,卻未必會引來這一群,即使來了也是說句「關於袁崇煥的部分不同意」神馬的。至於其它的事嗎,它們並沒興趣為崇禎洗白。

前面提到的某「歷史大神」,甚至自己都脫口而出,說崇禎是「好傻好天真」,說明朝政府是「一個腐爛的政府」。這時該「歷史大神」早已顧頭不顧腚,忘記了他自己編的「滿清宣傳部門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必須得讓人們相信,在明帝國的萬惡統治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個借口。既然在你自己心目中,這明朝的皇帝、政府都是又傻又爛,這搞笑的「滿清宣傳部門」按照「歷史真相」來宣傳,不就得了,非要吃飽了撐的,非要為明朝吹捧出一個反抗滿清的漢人英雄。這是「滿清宣傳部門」?這是「滿清二百五部門」吧?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黑袁崇煥的網民的興趣點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只不過是在黑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取樂的時候,為了否定明史袁崇煥傳才客串一把「精神明朝人」,臨時把大明朝當做「精神烏托邦」三秒鐘,如此而已。想像一下那些借著「傳統習俗」的名義鬧洞房耍流氓的,也就清楚了這些傢伙的嘴臉。

說得形象一點,在這場詆毀民族英雄以取樂的遊戲中,崇禎皇帝陛下在某些客串「三秒鐘明粉」的黑袁網民那裡,其地位如同一個屎盆子,是個往英雄身上潑污的工具而已;在被利用了往英雄身上潑污之後,這位皇帝陛下落得個遭到拋棄的命運,倒也簡直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如果多觀察一下的話,有時甚至可以看到某些個黑袁崇煥的網民剛剛高呼完「滿清為了抹黑我們漢人的崇禎皇帝,而編造反間計吹捧袁崇煥」的口號,轉過頭去又說出諸如「崇禎2b行為一籮筐,既粗暴又智慧低下」之類的話。如此奇景,倒讓我想起了侯寶林的相聲《買佛龕》:

————————————————————————

街坊:大娘,您這個佛龕是新買的?

老太太:去,有這麼說話的嗎?這能叫買嗎?這得叫請。

街坊:大娘,那您這個佛龕是花多少錢請來的?

老太太:哼,就他嗎這麼個玩意兒,八毛!

————————————————————————


但凡說歷史需沉入當時的環境和政治中,以當時的人眼看事情,以當時的人心想問題,無論是挺袁還是倒袁須知歷史不可假設,面對大勢個人力量有限,山河破碎,危如累卵,是天下大勢,是天子事,袁公志大才疏也罷,無能愚蠢也罷,用他以及之前屠戮的剿匪諸臣的人是天子,持太阿者崇禎也,袁公做的不是一方諸侯,在上有天子京中諸臣,外有強敵,驕兵悍將環伺之時必然要施以霹靂手段,必然要做各種決斷,決斷以現時代的資料研究上帝視角來看必然有對有錯,我輩能做的還是以史料盡量還原是時之事,努力揣測古人心意而已,妄加評論以個人喜好加以愚蠢賣國賊之論豈不可笑
。一個人蓋棺足以論定。
一個人也擔不起天下興亡之責。


從常識來看,不是。如果要捧為什麼不在順治時期捧,這樣不是更能打擊抗明義軍。乾隆時期清朝處於盛世,統治很穩定了,所以把300多明朝忠臣擺出來正名,袁崇煥也是其中之一。當年明月明顯寫錯了。


實名反對點贊排名第一的答案,補充了一些根據。

原話@人間四月天
「一個人能不能稱為民族英雄,不是聽他說了什麼,唯一的標準就是看他做了什麼。 一個人官員是好是 壞.那看他做了什麼.袁崇煥做的事情我覺得應該剮了是應該.我不覺得痛」

同意一個人能不能稱為民族英雄,不是聽他說了什麼,唯一的標準就是看他做了什麼。但不同意結論。

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都是今人去評判古人。評判的目的是為了反思。

先說觀點: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是錯,崇禎殺袁崇煥更是錯,這是明末漢人一系列自毀長城的行為!

這樣的王朝必亡!只是需要一個契機。而不會僅僅因為崇禎,袁崇煥,孫傳庭個人而亡。

袁崇煥是英雄,但或許算不上民族英雄,民族是西方的一個文化概念,而在明末並沒有西方的民族觀念。同樣也算不上土工所宣傳的中國傳統意義的愛國英雄。

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中國傳統意義的政治正確。中國傳統的政治正確類似美國的政治正確那樣拍電影一定白黑有色三人種齊全那樣的敘事原則。

中國傳統意義的敘事政治正確的原則就是:

一 皇帝沒錯,百姓沒錯,錯的是個別的權臣,是個別的權臣把皇帝和國家引向了歧途。百姓和皇帝一般來講都是偉光正的,換句話講,就是領袖和人民一般都是偉光正的,絕對不會錯!

二 戰就是對的,和就是錯的。

但跳出上述政治正確,按照上面的標準:評價一個人,不是聽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

袁崇煥出現之前明末遼東是什麼局面?

遼左聞風來降,明軍退守山海關。

1618年,努爾哈赤59歲,第一次進攻明朝控制區,但未能佔領任何實地。

1619年,明朝開始認真地對待後金,楊鎬發兵13萬討伐。努爾哈赤防守反擊,一舉全殲。

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進入傳統漢族農業地區。

1622年,後金大敗王化貞,在關外取得絕對優勢。

1625年,後金定都瀋陽。

1626年,後金進攻寧遠(今興城)未克,幾乎已經打到了山海關外。同年努爾哈赤病死。

僅僅8年就發展成這樣

袁崇煥出現之後明末遼東是什麼局面?

從努爾哈赤死去到一片石之戰,或者說從攻擊寧遠未果到後金通吃李自成和明朝,一共是18年時間,貌似在這個階段後金的擴張停滯了?

錯!只是沒有在關內取實地而已,但清朝忙著向西擴張,控制了大半個蒙古草原,放棄從山海關方向進軍長達18年。

漢人在長城外有據點寧遠,直到李自成進京,吳三桂放清兵入關。長達18年,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不敢越過寧遠。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因為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後金崛起的囂張氣焰。

袁崇煥作為一個廣東人,來到邊關志在報國,先是單騎閱關,山海關外可是盡為敵人佔領啊!又在幾乎所有人都退守山海關的情況下,獨卧孤城,擊退努爾哈赤。

誠然五年復遼有些誇大其詞,擅殺毛文龍是有所爭議的,和關外民族做生意盤活經濟線,這些在明廷和滿洲農民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是為了長遠鞏固遼西做考慮啊。而袁崇煥之死實際上死於古代君權專制與明末朝廷輿論之下。

我們曆數一下袁的主要過失

一 袁殺毛文龍

現在很多網路上吹毛的文章來源於 杜車別的文章 《明冤》:毛文龍的悲劇和明朝滅亡的原因

當年我也是讀過的,確實對這段歷史有新的認識,毛文龍的部下很多成為滿清後來征服中原的大將。側面也說明了毛的能力。但是後來毛部下的境遇和成功,也不能單純講都來自毛文龍一個人的功勞。毛部下,在毛死後也是想投靠登萊巡撫的,但明朝官場內鬥不止,才是他們後續出走後金的原因。我個人覺得杜車別的文章是過於吹捧毛文龍了。

關於毛文龍的作用。

毛文龍的出身地方軍閥,無所謂!找朝廷要錢要糧這些都是小事割據一方,無所謂!一時和後金有一些曖昧的書信往來爾虞我詐,也無所謂!關鍵是要發揮到東江鎮的戰略作用!

談到毛文龍,就不能不提到毛的據點皮島和朝鮮。毛的實際據點其實大多數時候只是皮島而已,撐死也就偶爾佔領靠近朝鮮的鎮江和瀕臨大海的旅順這些邊緣地帶,遼東半島也只是鬧一鬧的程度。皮島的位置可以看看地圖

只是靠近朝鮮的一個小島,現今也由朝鮮控制。

中國歷史地圖大家想必也了解都是為了當代統治者服務的,一般把只要到過的地方就劃作活動勢力範圍,都是有誇大成分的。蔣介石時代就流行地圖開疆土流,沒有實際控制甚至過去一定時期所有到達過的地點都算是自己的領土。這些就是所謂游擊戰活動和實際控制區。

以這樣一個皮島為根據地,去控制全遼東半島是不現實的。但凡能在旅順大連一帶或其附近站得住腳,都不會以皮島為根據地,唯一的原因是靠近朝鮮,這個明朝的附庸國,畢竟明朝曾經對其在壬辰倭亂時期有再造之恩。

然而如下事件可以作為毛文龍和朝鮮的關係的縮影

丁卯之役是指1627年(後金天聰元年,明/朝鮮天啟七年,干支紀年為丁卯年)後金侵略朝鮮的一次戰爭,朝鮮稱之為「丁卯胡亂」或「丁卯虜亂」。後金的主將為阿敏,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朝鮮國王李倧(朝鮮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朝鮮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戰後,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但朝鮮並未因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以致在九年後發生「丙子之役」。

在這次戰爭中,駐守朝鮮皮島的明朝毛文龍部也同後金髮生衝突,雙方均宣稱自己獲勝。朝鮮則指責毛文龍坐守孤島而不予相救,與毛文龍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我問這些吹毛文龍的人,毛真有蓋世神功,為什麼阻止不了丁卯胡亂,為什麼阻止不了後金進逼朝鮮王京?這個時間毛去幹什麼了?後金征蒙古時,毛又在幹嘛?毛在明朝中央看來有什麼權利說丁卯胡亂中自己獲勝了?

當然丁卯胡亂中,袁崇煥為了修寧遠 錦州的對於丁卯胡亂的不作為是他的戰略失誤,後金與朝鮮建立兄弟之盟,皇太極的戰略目的得以實現。這是袁崇煥的責任,但毛和朝鮮關係一定層面也說明毛也沒發揮相應的作用。

袁崇煥在斬殺毛文龍後,整頓了東江鎮的兵備。通過核算,清查出東江鎮將士為28000人,遂將他們分為四協,分別由毛文龍的兒子毛承祚等四將統領。為了安撫東江鎮,袁崇煥還增加了東江鎮的軍餉。(以子承父業,可見袁崇煥之光明磊落)

經過袁崇煥的經營,東江鎮煥然一新,後來在配合關寧軍進行遵永戰役時發揮了很大作用。

袁崇煥留詩一首:

邊釁久開終是定, 室戈方操幾時休?

片雲孤月應腸斷, 椿樹凋零又一秋。

表明了殺毛文龍的無奈。

袁崇煥是準備整治東江鎮,以使東江軍發揮應有的作用的。然而數月之後,滿清入邊,再兩月,袁崇煥入獄。再到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死。一直沒有太長的時間。

東江鎮的崩潰與袁崇煥也沒有直接關係。登萊兵變是在崇禎四年十一月,起因是拖欠軍餉,距離袁崇煥去世也已有一年之久。

尚可喜的投清是在崇禎七年,距離袁崇煥去世更是離了四年了。且緣由是其與毛文龍之子的矛盾衝突,以致刀槍相見。朝廷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是不是要負主要責任呢?

東江鎮的裁撤更是在崇禎十一年,松錦會戰失敗,寧錦防線崩潰之後。可見將東江鎮的崩潰歸因於袁崇煥是不顧歷史事實的。

作為一個獲得國家最高領導人認可,官方授權去統籌管理遼東,和朝鮮一個地方大國關係重要,還是毛文龍實質上找朝廷要錢要糧搞地方割據稱為「孤臣獨守皮島」的情懷重要?

毛文龍遠沒有孫傳庭式的「傳庭死,明亡矣」,氣拔山河,拯救世界的作用。很多人被幾個民科史學家帶歪了。

袁殺毛固然不對,也許可以和毛和解,從當時的情況 信息渠道溝通和官場環境來講,也沒什麼大問題,和朝鮮關係好,才能牽制後金。而且也沒有某些人講的因為袁殺毛導致了東江鎮的崩潰。

不過袁崇煥也沒料到自己殺毛文龍,導致後金肆無忌憚繞道蒙古翻越長城,進逼北京導致讓自己下獄身亡的己巳之變。

二 己巳之變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在內部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又有農民起義軍的情況下,「五年復遼「」或者戰略性進攻後金都是不可能的,而當時說出「五年復遼」口號的袁崇煥絕對沒料到朱由檢是這樣一個不靠譜的領導,也不會料到會後來會被殺,更不會料到如此強大的明帝國會在他死後十幾年土崩瓦解。所以用袁說的是不是大話,空話去評判袁崇煥根本是謬論。在當時的無論袁崇煥還是毛文龍都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攻勢,可有的選擇就是固守還有騷擾地方根據地。

袁崇煥己巳之變救駕來遲,考慮不周,以致皇太極繞道入關,這些也只是戰略失誤,並未導致明清國力對比的根本惡化,而且雖然袁身為薊遼總督,但清軍入關的地點真的是袁崇煥的防區嗎?己巳之變的鍋全讓他背,以致於遭受凌遲確實是冤枉的。

直至己巳之變也可能出現類似隆慶時期蒙古的庚戌之變最終導致隆慶和議的局面。

注意即便是使袁下獄的己巳之變,皇太極行軍路線也是避著袁這部分走的,而不是認為袁是草包輕之滅之。

關於@人間四月天「」「寧錦大戰」之前,袁崇煥為了錦州這個「非扼要之地」空耗國家財力、犧牲戍邊將士,且放棄策應而導致友軍重大損失、盟友向敵人妥協已經是罪大惡極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時卻以「且守且戰,且築且屯」的「守為正著」則可「五年平遼」之荒謬說辭哄騙崇禎,在明朝軍隊主動放棄錦州回歸正確選擇以後,又一次在重新在錦州大興土木,耗費國家極為有限的財力、物力,用銀子堆砌錦州這個巨坑,最終導致了「松錦大戰」明軍在錦州被圍點打援的全面失敗。袁大人的所作所為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漢奸行為。「

這是典型的文革思維,給袁崇煥扣上漢奸的帽子。袁崇煥的確是個牛皮大王,但是別忘了馬雲也是個牛皮大王,往往是牛皮大王才能成事。袁的戰略的確有問題,但也並非是全局性的戰略失誤,請注意袁的承諾是復遼,所以袁的考慮是錦州作為復遼的橋頭堡,袁失信於崇禎在於己巳之變的未復遼反而致敵於京師,但是否就此因為一句承諾否定袁的價值,處死袁,是崇禎判斷什麼是大節什麼是小節的問題,崇禎大概也因為己巳之變破滅了迅速成為中興之主的幻想,一怒之下殺死袁,暴露出崇禎的幼稚。皇帝和百姓總是誤認為殺一兩個人,就可以解決國家積弊已久的問題。

袁崇煥督師遼東後,皇太極對關寧錦防線無計可施,靈機一動,繞道蒙古破關進入內地,威脅北京。結果,袁崇煥走了步笨棋,千里回援北京,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有不少人責怪他關鍵時刻頭腦不清楚,為什麼不進攻瀋陽,圍魏救趙?

我覺得這不能從軍事上去理解,關鍵在官場文化。皇太級可以冒險,因為他自己就是君主;袁崇煥卻不能不走笨棋,因為如果他不回援,就會被攻擊為不顧君父安危,君主自己也會這麼想,這個不忠的罪過誰受得起?許多中國事情的悲哀也就在於此。

其實袁督師早在增援北京的途中,就已經安排侯世祿、尤世威等部兵力去截斷後金的退路,而初二、初三日關寧軍大股主力就將趕到。如果他不下獄,屆時合京畿附近及京師大營、滿桂、馬世龍等部兵力,依仗地利、人和還有北京城這個最堅固的據點發起反攻,重創後金主力是完全可能的。可在初一日他卻被下了獄,這前後僅僅只差一兩天,著實令人扼腕不已。

袁失信於崇禎在於己巳之變的未復遼反而致敵於京師,但是否就此因為一句承諾否定袁的價值?欺君之罪只是君控制臣子的把戲罷了。究竟是君為重,還是社稷為重?處死袁,是崇禎判斷什麼是大節什麼是小節的問題,崇禎大概也因為己巳之變破滅了迅速成為中興之主的幻想,一怒之下將袁陣前下獄,暴露出崇禎的幼稚。崇禎並沒有給袁崇煥五年時間,這點上崇禎也失信於臣子了。崇禎陣前將袁下獄,的確給當時的武將造成了負面的心理印象。

崇禎用人完全憑藉個人喜好,崇禎剛一上台,任用的第一任兵部尚書是閻鳴泰 ,閻鳴泰對後金作戰是有戰功的,可他被御史們舉報是魏忠賢一黨,崇禎立刻將其發配邊疆,再也沒有回來。

崇禎啟用前朝遼東坑爹敗將王在晉,崇禎很喜歡他,皇太極見打不過袁崇煥,就繞過堅固的關寧錦防線。從蒙古喜峰口入關,王在晉早得知消息,卻未在喜峰口未布置相應兵力,放後金軍入關,犯了這麼大的錯誤,可崇禎因為喜歡他,沒有殺他,只給了個「削籍歸」的懲罰。而千里馳援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袁崇煥下獄是因為崇禎要泄憤,但袁崇煥實際上最後是死於黨爭。

崇禎年間當時最能打的是洪承疇,孫傳庭,袁崇煥,盧象升,這4個基本都算是崇禎和明朝體制坑死的,他們下屬的部將基本都在明末清初的戰爭中活躍。很顯然這些將領相比,肯定是崇禎的鍋更大更真實,這已經是法制是否健全的問題了,皇帝和百姓總是誤認為殺一兩個人,就可以解決國家積弊已久的問題。

關於袁崇煥議和意圖的指責,更是漢人自宋亡以後過分吸取教訓的矯枉過正。明朝在面對內部起義軍和外部滿清勢力的內憂外患下,總是舉棋不定,和誰都不能和,不敢和,和誰都要戰,皇帝和大臣們都用來表態度表決心表現自己的政治正確,往往忽略了戰與和只是實現戰略意圖的工具,問題在於如何戰如何和,在如何的時機去和,去戰。正因為不敢和任何一方,明朝才亡了。而宋朝挺到了南宋。

有袁的狀態,後金尚且只是入關進入河北一帶劫掠些錢財,同隆慶時蒙古俺答庚戌之變入京類似,尚有袁等人敢迎擊;無袁的狀態,滿清先後5次入關,繞過河北北京,深入山東,洗劫濟南,俘虜上萬人口,肆無忌憚,如入無人之境,明朝官員沒人敢迎擊,至此明亡幾乎成為定局,只缺一個導火索。

有人說不敢越過寧遠進入山海關有什麼了不起?可以繞道入關嗎?己巳之變皇太極不是就繞道蒙古越過去了嗎?看看地圖都知道東北進關內的直道就是山海關,雖說崇禎年間滿清數次入關,進逼朝鮮洗劫山東,但是不控制山海關寧遠一線。山海關以東的勢力雖然可以數次越過長城洗劫關內,卻不敢滅亡漢族在華北的政治勢力的原因。所以崇禎年間滿清的幾次入關更多是圍著北京打轉,即便南下百里敢洗劫濟南,也不敢硬碰硬打北京山海關一線的原因,直到朝鮮和蒙古完全倒向滿清,吳三桂降清,才有定鼎中原的信心。

如果當年滿清輕鬆進入山海關了,恐怕明朝歷史就提前結束了,沒看懂袁崇煥和毛文龍地位,毛文龍和朝鮮地位孰輕孰重的,基本都沒看懂地圖和當時的地緣形勢圖!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袁崇煥時期,滿洲統治階級還未有入關一統中華的雄心,而是滿足於做類似蒙古一方割據勢力。請注意偏安一隅的後金與志在天下的滿清格局上的差異。

誠然,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所謂英雄,也是人,活在特定歷史時期,能力有限,也會犯錯,活在特定歷史時期就是免不了任人評論是非功過。大廈將傾,英雄挺身而出,在遼左聞風來降的狀態下,獨卧孤城,擊退外族,未嘗說不是漢人的一次進擊!評論里有人說,袁是個庸人,是個人就比袁做得好,請問當世人,頂在山海關前線,外面是敵人,又有幾個敢獨卧孤城?借用一句話,英雄就是英雄,哪怕是個犯錯的英雄也是英雄;庸人就是庸人,哪怕是個完美的庸人,也是庸人。

後來野史戲說,認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我不是想為吳翻案。換了誰是吳三桂,看到其主帥忠君報國一生,卻遭凌遲處死後餘下的頭顱,都會有想法:明朝,該亡了!

在袁崇煥諸多能征慣戰的部將中,最終兩極分化,少數人未降清而堅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數最終選擇了投靠滿清。但是在遼遠軍中,無論降清與否,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們愛戴的主帥—袁崇煥是漢奸。在其未降清的部將中,有一人後來為袁崇煥修建了衣冠墓,並世代相傳為之守陵,起到今天,已是十幾代人之後,其後人依舊在為袁崇煥守陵。袁崇煥的衣冠墓而今已隱沒於市井小巷之內,香火廖落車馬稀,少有人知道。

只是可惜當代中國有些人評論是非依舊如明末一般,以隻言片語的信息,維護皇權專制的角度去看問題。評判一個人需要看其做了什麼,而非言論,但注意是別人所不能的重要行為決策。

理解了這點我們需要對這種傳統敘事的政治正確原則進行反思:為什麼總是皇帝沒錯,百姓沒錯,錯的都是個別能臣!但是不要忘記一個時代的精英恰恰就是這樣的能者,既然不是靠爹靠血緣上位的皇帝,也不是靠人數取勝的庸俗大眾!

看到點贊最多的答案,我感受到了知乎受眾的變化,我們不是在天涯,是在知乎啊!錯的也許不是能者,而是歷代@人間四月天的傳統政治正確:「XXX做的事情我覺得應該剮了是應該.我不覺得痛」!

袁死後百姓分食其肉,有些人說這是遼東百姓流離失所後表現對袁的怨恨,但請注意袁的處刑地在北京,是北京百姓分食其肉,而且稱其為「忠君愛國」的表現。我不知道這些分食其肉的北京市民在若干年後剃髮易服降清時是作何感想?想起清兵入關後,一個滿洲兵就能看守十幾個漢人百姓,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一個民族最可悲的價值觀在於:皇帝和百姓都沒錯!領袖和人民都沒錯!讓個別的能者(能臣)去背鍋,殺殺殺!這點上無論袁崇煥,毛文龍還是後來的孫傳庭都死於同一種悲劇!


如果袁崇煥真的是庸才或者蠢材,那清朝直接如實寫了不更好,在薊遼總督這麼重要的位子上放一個庸才或者蠢材還不夠說明崇禎朝廷的愚蠢嗎?

對一個曾經打出寧遠大捷的救國之才委以重任但之後不滿意著急他怎麼不能立即平遼處以極刑,難道比任用一個蠢材或庸才去指揮遼東全軍,關鍵時刻用人不當更說明一個君主無能嗎?

對於一個把努爾哈赤不可戰勝的神話打破,甚至可能間接打死了努爾哈赤的一個將領來說,清朝為啥要替他背書,說自己從沒輸從一個勝利走向一個勝利不更好。


以下是方舟子的明史文章《功到雄奇即罪名——紀念民族英雄袁崇煥誕辰四百一十周年》:

  當我寫下「民族英雄」這四個字時,不由覺得有些沉重。在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地方,還提什麼民族英雄,是不是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君不見有人突發奇論,認為「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適」乃是符合現代民主原則的真理,因此在民族戰爭中,拒絕「棄暗投明」、頑抗到底的岳飛、袁崇煥之流就成了不識時務、抗拒歷史潮流、禍國殃民的罪人了。

  此論一出,居然還很有些人贊同,所謂的民族英雄,在今天某些人看來,不過是瘋子、腐儒的代名詞。

  民主原則本來是處理民族內部事務的一種方式,現在竟然也被人套用在兩個民族的生死決戰之中,用以剝奪被侵略民族的抵抗權利,可算是一大發明。未來的侵略者又多了一樣堂皇的招牌,被侵略的懦弱者又多了一項自慰的借口。但是不管招牌如何堂皇,借口如何漂亮,總會有不願當異族奴隸的熱血男兒挺身而出,為本民族的存亡作最後的掙扎。雖然由於時勢的緣故,這種掙扎也許是徒勞的,免不了要被聰明的後人譏之為抗拒歷史潮流,但他們為人的尊嚴和英雄的氣概,卻在悲劇性的最後一搏中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光亮,千百年之後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激勵著每一個血還沒有冷透的後來者。

  何況岳飛、袁崇煥等人所奮起抵抗的乃是落後、野蠻的異族(在當時還是異族)的掠奪性侵略,這種抵抗,在任何時候都有無可置疑的正義性。以明末為例,當時後金(清)的全部男丁不過二十萬人,全部從軍作戰,生產勞動靠的是俘虜來的漢人、朝鮮人奴隸。他們發動戰爭的目的,便是掠奪物產和俘虜人口,每過一地,必定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對這樣的入侵之敵,難道應該簞食壺漿夾道歡迎?就算本民族的統治者昏庸殘暴,而本民族的百姓何罪之有?在保家衛族的戰爭中,英雄豪傑只能捨生忘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除此別無選擇。

  這種英雄氣概,不是現在的某些自詡的民主鬥士所能理解的。即使是在當時,這些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民族英雄就已被視為不合時宜的痴人傻子了。請求與袁崇煥同死的布衣程本直就這樣評價袁崇煥的為人:「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漢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也。」這樣的痴漢,在當時已是「掀翻兩直隸、踏遍一十三省」而不可再得,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更是天方夜譚,也難怪有人要把本民族的大英雄拿來作為自己罵街的靶子了。

  二

  萬曆十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大政治家張居正累死任上,人亡政息;二十歲的萬曆皇帝開始了他二十五年不上朝的親政,中國一下子從輝煌燦爛的頂點跌入了黑暗不幸的深淵。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壓垮大明帝國這一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來了。而腐朽的大明帝國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打一場慘敗一場,天啟二年廣寧一役,王化貞的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四十餘座城落入了後金手中,明軍士氣低落到了極點,正是在這一年,袁崇煥挺身而出,投筆從戎,開始登上了悲壯的歷史舞台。四年之後,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攻打孤立無援的寧遠,卻被袁崇煥的一萬守軍打得大敗而歸。努爾哈赤縱橫天下數十年,第一次嘗到了慘敗的滋味,還在戰鬥中被打傷,不久鬱郁死去。這是明清的長期交戰中,明軍取得的首次勝利。又過了一年,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圍攻寧遠、錦州,攻城不下,野戰不克,損兵折將,連夜潰逃。袁崇煥從此威震遼東,令清兵聞名喪膽。

  三

  崇禎即位,招回因寧錦大捷反而被魏忠賢罷官的袁崇煥,拜兵部尚書,督師薊遼,賜尚方劍。兵部尚書是最高軍事行政官,督師是最高軍事指揮官,袁崇煥身而兼之,達到了其軍旅生涯的頂點。袁崇煥走馬上任,坐鎮遼西,滿兵再也不敢取道寧錦以入山海關,但是卻可能取道蒙古,從薊門入寇。袁崇煥雖然官為督師薊遼,薊州其實是他所管不到的,因此上疏請朝廷務必加強遵化的防守,增設團練總兵。連上三疏,朝廷卻因為他推薦的總兵人選被彈劾,不予理睬。朝官還在那裡互相推諉扯皮,而皇太極已接受漢奸高鴻中的建議,果然如袁崇煥所料,在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率領滿兵十餘萬,以蒙古兵為前導,從喜峰口竄入長城,攻陷遵化。這些地方都屬薊遼總督劉策管轄(總督比督師低一級),與袁崇煥無關,但袁「抱心太熱」,於二十八日聞警,即與祖大壽、何可綱率兵入援,沿路經過的撫寧、永平(都在河北東北)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設守,計劃截斷滿兵的歸路。十一月初十,袁軍到達薊州,與滿兵交鋒,滿兵沒有料到會在這裡遭遇袁軍,大驚,於半夜越過薊州向通州退兵,渡北運河,直逼北京。袁崇煥率五千騎兵急速追趕,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兩天兩夜急行軍三百多里,竟比滿軍早到北京三日。崇禎見袁軍趕到,大喜,召見袁崇煥,賜御饌和貂裘,但袁崇煥要求讓士兵入城休養,卻沒被批准,只得駐紮在廣渠門外。滿兵一路上攻來,到高密店時偵知袁軍已在北京,無不大驚失色,以為袁軍從天而降。二十日,兩軍在廣渠門會戰。袁軍後來又到了四千騎兵,合起來也不過九千人,以這九千人大戰十萬滿兵,以一擋十,從早打到晚,滿兵終於不支敗退,連退十幾里才穩住了陣腳。本身並不會武功的袁崇煥因為這一仗關係重大,披上了甲胄親自上陣督戰,把滿兵一直往北追到了運河,袁據說在戰鬥中中箭受傷(《朝鮮仁祖實錄》)。

  這一仗,與寧遠之役、寧錦大捷大不相同,並非據城固守,而是硬碰硬的野外作戰,連明軍最為倚重的紅夷大炮也未能派上用場,在軍事形勢上並無優勢可言,而能擊敗十倍於己的敵軍,靠的是誓死保衛京師的高昂士氣,贏得十分僥倖。氣二鼓而衰,三鼓而竭,士氣是不可長期依賴的,作為一個高明的軍事指揮官,袁崇煥深深知道這一點。即使是這一仗,他也並不想打,而是不得不打,僥倖以少勝多,他也沒有給勝利沖昏了頭腦,而是按兵不動,等待隨後就會趕到的大批步兵和各地勤王兵。崇禎一再催促他出戰,他都以兵困馬乏,等待援兵為由加以推遲。其實即使援兵趕到,他也未必就願意立即跟滿兵決戰,因為打野戰,明軍不是能騎善射的滿兵的對手。袁崇煥對滿兵的戰略向來是「戰雖不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無不足。」這一次皇太極以傾國之師深入大明腹地,本來極其冒險,拖得越久,對他們越是不利。袁崇煥的計劃便是截斷滿兵退路,把滿兵圍困住,等到各路勤王兵雲集,時機成熟,再四面合圍,進行決戰,畢其功於一役。即使不能在此役全殲滿兵,也當能給以重創,自己先前向崇禎誇下的「五年全遼可復」的海口,隱隱有了希望。這時有兩路勤王兵趕到,袁崇煥並未把他們留下守衛北京,而是一路派去昌平保衛皇陵,另一路退至三河截斷滿兵後路。他自己的主力預計十二月初三、初四日即可趕到,可以開始實施合圍計划了,不料初一日自己被捕下獄,使歷史因之改寫!

  對袁崇煥的這一番部署,生性多疑的崇禎越想越不對頭:為什麼他能料敵如神,說滿兵要來就真地來了?為什麼打敗敵軍後不乘勝追擊,反而按兵不動?為什麼勤王兵趕到他反而把他們驅散?而這時朝中、城中的輿論對袁崇煥也非常不利。這是滿兵首次打到北京城外,北京的官民何曾見過這種陣勢,巴不得早點把滿兵趕跑;高官貴族大多在城外置有家產,現在慘遭滿兵蹂躪,自然心疼得狠,見袁崇煥按兵不動要打持久戰,官民們便把怨氣都發泄到了袁崇煥頭上,罵他「縱敵」。我國人民歷來喜歡用順口溜抨擊時事,歷代統治者對這種民謠也很重視,把他們當成預言看待,而這時候也出現了這麼一條民謠:「投了袁崇煥,韃子跑一半。」(文秉《烈皇小識》)這時的民心竟然認為要趕跑滿兵,必須先逮捕(「投」)袁崇煥。這些輿論,自然也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崇禎耳里,更加深了他的疑慮。終於,有兩個被滿兵俘虜的太監逃了回來,向崇禎報告了他們在敵營偷聽來的重大機密:原來袁崇煥通敵,與滿兵有密約,二十日滿兵並非戰敗,而是有意退兵,以便讓袁崇煥實施他的逼和計劃。崇禎至此恍然大悟,覺得所有的謎團一一解開了,立即召見袁崇煥,就在殿上命錦衣衛把袁崇煥逮捕下獄。

  當時在場的大學士成基命算是頭腦比較清醒的人,叩頭請崇禎務必慎重,不要輕信流言,目前敵軍兵臨城下,局勢危急,非平時可比(即不應該象平時那樣想抓誰就抓誰)。崇禎自以為證據在手,慎重即是因循,不理(《明紀》)。在兵臨城下之時,把自己的最高軍事指揮官逮捕下獄,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大概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創舉了。

  祖大壽是一起被召見的,見主帥被捕,戰慄不知所措。崇禎派了個太監向城外袁軍宣讀聖旨,宣布袁崇煥罪狀,三軍放聲大哭。初三日,祖大壽與何可綱悲憤之餘,決定不再為皇帝老兒賣命,率袁軍往東向錦洲奔去。正南下赴援的袁軍主力在途中聽說主帥被擒,自然也掉頭就走。

  崇禎這下子才慌了起來,便接受余大成的建議,派全體內閣和九卿到獄中求袁崇煥寫信勸祖大壽回來。等到信使追上袁軍,已在山海關外了。祖大壽讀畢,下馬捧信痛哭,全軍也跟著痛哭,驚動了在軍中的祖大壽母親,問清是怎麼回事後,勸大家回去奮勇殺敵:「所以至此,為失督師耳。今未死,何不立功為贖,後從主上乞督師命耶?」。於是袁軍個個爭先恐後,即日回兵入關,收復了永平、遵化一帶。這一件事,即使是鐵石心腸如崇禎也不能不稍被打動,也因此閃過讓袁崇煥復出的念頭,但也僅僅是一閃之念而已。

  加在袁崇煥頭上的罪名,是擅主和議,專戮大帥。擅主和議,是指他跟皇太極的議和。皇太極與明軍每打完一仗,都要主動議和,這並非如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所認為的那樣是誠心誠意的議和,多半是帶有欺騙性的緩兵之計。袁崇煥對此並非不知道,但是在軍事上處於劣勢的明軍更需要有一段和平的時間用於休養兵馬,鞏固城池,因此對皇太極的每次議和他都積極響應,兩人書信往返不斷。這一切並非背著明廷乾的,而明廷對議和雖然不以為然,卻也並不怪罪。在袁崇煥給崇禎的奏疏中也指明了他的治遼戰略就是「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對此崇禎本來也很讚賞,當袁崇煥「擅主議和」之時,崇禎甚至還加了他的官,給了他太子少保的頭銜,這時候卻翻起了歷史老帳。明朝的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無不以與滿人和談為恥,對於南宋向金是稱臣納款的求和,而袁崇煥與皇太極是不帶任何屈辱性甚至還是高一等的議和這種明顯的區別都看不出來,敢於議和便被視為秦檜式的賣國賊,而不管議和的目的何在,所謂書生誤國,莫過於此,這也就是程本直所說的「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對於與袁崇煥的最後一次和談,皇太極曾在諭文里抱怨說:「逮至朕躬,實欲罷兵戈,享太平,故屢屢差人講說。無奈天啟、崇禎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號,及禁用國寶。朕以為天與土地,何敢輕與!其帝號國寶,一一遵依,易汗請印,委曲至此,仍復不允。朕忍耐不過,故籲天哀訴,舉兵深入。」則這是什麼性質的和談,再明白不過。對於這次議和,清人後來以為奇恥大辱,淹沒不載,幸好清宮內閣檔案中還保留了這道木刻諭文。)

  專戮大帥,是指袁崇煥在半年前以閱兵為名,乘舟至雙島,祭出尚方劍,斬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於帳前。金庸對此頗有微詞,認為毛文龍不該殺,殺的方式也不對頭。袁崇煥曆數毛文龍的十二罪狀,確有湊數之嫌,但不服節制、虛報兵額、中飽關銀、擅開馬市私通外番這幾條,在當時確實都是死罪。後人查閱清宮檔案,更發現毛文龍當時確實與清人私通(《近世中國秘史》),足見其死有餘辜。至於袁崇煥採用那麼戲劇化的手段殺他,也是萬不得已。皮島孤懸海外,如果靠下詔擒拿,只能逼反了毛文龍。朝中大臣並非沒有不想除去毛文龍的,只是除不了,不敢除,奈何他不得:「是左右大夫皆曰可殺,國人皆曰可殺也。其不殺也,非不殺也,不能殺也,不敢殺也,是以崇煥殺之而通國快然。」(程本直《漩聲記》)。朝鮮深受毛文龍荼毒,其國王聽到文龍被誅的消息,大喜:

  「為天下除此巨害。」(《朝鮮仁祖實錄》),可為毛文龍該殺的佐證。但毛文龍殺敵無能,拍馬有方,領來的餉銀,倒有一大半沒有運出京城,而是用於行賄。私開馬市,用戰略物資向清人換來的人蔘貂皮,也多拿來向朝廷大官上貢,因此朝官喜歡毛文龍的很是不少。袁崇煥把毛文龍殺了,這些朝廷顯貴斷了一大財路,無不深恨袁崇煥,最恨的是毛文龍的同鄉、大學士溫體仁。正是這位溫體仁,當崇禎閃過復用袁崇煥的念頭時,他趕緊連上五疏,請速殺袁崇煥。殺毛文龍,這時便被拿來作為袁崇煥通敵的證據,因為據說清兵最忌憚的倒不是袁崇煥,而是毛文龍,因此便要袁崇煥殺了他作為議和的條件。袁崇煥既然被當成了秦檜,毛文龍也就被捧成了岳飛,《天啟實錄》中記載毛文龍的罪惡本來不少,這時候的文獻反而都頌揚起毛文龍來了。

  四

  從袁崇煥被捕到遇害,經過了八個多月的時間。既然袁崇煥的通敵證據確鑿,為什麼會拖這麼久呢?金庸說是因為滿兵一直到六月份才全部退出長城,在此期間崇禎不敢殺袁崇煥得罪遼東部隊。崇禎既然敢抓,抓了以後大家都已知道袁必死無疑,又何至於不敢殺?當時的兵部尚書梁廷棟甚至請崇禎立斬袁崇煥,「則逆奴之謀既詘,遼人之心亦安」(《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疏》),可見在這些人看來,殺袁反而有助於穩定軍心。袁案之所以拖了這麼久,是黨爭造成的。原來當時的首輔錢龍錫與袁崇煥關係相當不錯,這時也受到了牽連。錢是當初懲辦魏忠賢一案(稱為逆案)的負責人,因此令閹黨懷恨在心。這時候閹黨遺逆又在朝廷漸漸得勢,便想把袁案擴大成一個新逆案,把錢龍錫這些對頭一網打盡。錢龍錫自然在朝中也有些勢力,兩派便就袁案展開了拉鋸戰,事情就這麼一直拖了下去。此事終於讓崇禎發覺,大發脾氣,限令五天之內了結袁案(《明紀》)。新逆案因此沒能得逞,但錢龍錫也在袁崇煥死後被捕論死,後改判充軍。

  主持袁案會審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梁廷棟。此人曾在遼東與袁崇煥共事,合不來,終於抓住了機會公報私仇。他起初判定的處罰是夷三族。當時的兵部郎中余大成是為袁崇煥喊冤最力的一位,這時嚇唬上司說:我在兵部當郎中,已換了六任尚書,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你現在開了夷三族的先例,想想你自己的三族吧。梁廷棟倒真地給嚇著了,便與溫體仁商量,對袁崇煥減輕處罰,判處凌遲,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袁崇煥無子,《碧血劍》的袁承志自然是虛構的),籍沒財產(發現袁家沒有什麼財產,足見袁崇煥當官之清廉)。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歲的袁崇煥在北京西市口被凌遲。所謂凌遲,便是千刀萬剮,是極刑中的極刑;而北京市民先是認為袁崇煥縱敵,現在又都相信袁崇煥通敵,清兵是他引來的,無不以爭食袁爺的血肉泄恨為快,使這次凌遲更是空前的慘烈。把袁崇煥誤為大漢奸的明末史家張岱津津樂道地記下了這個血腥的場面: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石匱書後集》)

  英雄肉的價格是手指大的那麼一塊,銀一錢。而我們的英雄,在整個行刑過程中,一直在嘆息,即使皮骨已盡,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明季北略》)袁爺所悲嘆的,不是百姓的愚昧,那對他來說毫不意外,他所悲嘆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即使身受極刑,縈繞在腦子裡的依舊是民族的存亡,國家的安危: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臨刑口占》)

  五

  袁崇煥對自己的下場,並非一無所知。自從他投筆從戎以來,他所擔心的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死於讒言。在奏疏中,反反覆復說的也是這種擔心。他對天啟皇帝是這麼說:「顧勇猛圖敵敵必仇,奮迅立功眾必忌,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從古已然,唯聖明與廷臣終始之。」他對崇禎皇帝也是這麼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用人當任而無二,信而勿疑。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當我們今天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只覺得字字是血,句句是淚,對於自己的死於敵人的反間,死於朝廷的猜忌,袁崇煥早已預見到了。既然如此,他為什麼不「良臣擇主而適」,不明哲保身退隱山林,反而捨身報國,明知是死路一條,卻偏偏去赴湯蹈火?因為人民在受難,民族在淪亡,熱血男兒責無旁貸,不敢偷生惜死!

  「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邊中送別》)他的投筆從戎,不是為了封萬戶侯,而是以收復失地,解遼東人民於倒懸為己任。在崇禎與袁崇煥那場著名的平台對策中,崇禎曾把袁崇煥叫到跟前,對他說:「願卿早平外寇,以舒四方蒼生之困。」這不過是一句套話,袁崇煥竟然大為感動,舉手加額:「皇上念及四海蒼生,此一語,皇天后土,實式臨之。臣所學何事,所做何官,敢不仰體皇上,早結此局。」(《石匱書後集》)為崇禎念及百姓,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他與皇太極議和,也是把歸還被佔領土,放回被俘官民男婦作為首要的談判條件,毫不讓步:「今若修好,則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生男婦,作何送還?」。

  既然把民族利益放到了首位,也就只好不顧個人安危,拋棄家庭幸福了:「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可也。」(余大成《剖肝錄》)心甘情願當一個以國為家的亡命之徒,此乃袁崇煥之所以為民族英雄,袁督師之所以為「千古軍人之楷模」(梁啟超語)。然而這樣一個亡命之徒,卻慘死於本族人之手,一個屠殺本民族英雄的民族,真是無可救藥的奴隸之邦!

  六

  金庸認為,當時的朝臣之中,大約七成同情袁崇煥,其餘三成則主張殺他,根據的是當時余大成的說法。其實余大成在後面還有一句:那同情袁崇煥的十之七「特以所坐甚大,且憚於體仁(溫體仁)與棟(梁廷棟),未敢救。」大概不過是余大成為了救袁崇煥的虛張聲勢,不足為憑。當時敢於公開為袁崇煥鳴冤的朝臣極少,大學士周延儒、成基命、吏部尚書王永光曾上疏解救,祖大壽以官階贈蔭請贖,兵科給事中錢家修請以身代,御使羅萬濤為袁申辯,削職下獄。此外就是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剖肝錄》的余大成了。而袁崇煥所將的遼兵,當然都知道自己主帥的冤枉,袁崇煥在獄中的八個多月,天天有關外將吏士民到督輔孫承宗的府第號哭鳴冤,願以身代,而孫承宗竟不敢向崇禎報告。前面提到的那位布衣程本直,膽識與朝臣們相比真有天壤之別,不僅寫了一篇《漩聲記》為袁辨冤,而且四次詣闕抗疏,無效,憤而請與袁俱死:「予非為私情死,不過為公義死爾。願死之後,有好事者瘞其骨於袁公墓側,題其上曰:「一對痴心人,兩條潑膽漢」,則目瞑九泉矣。」崇禎成全了他,順手把他殺了。

  更多的人,都覺得袁崇煥該死,即使覺得袁不該死的,也只是覺得袁爺功大,並不知其中另有冤情。逃歸太監,對袁崇煥之通敵言之鑿鑿,令人不能不信。

  雖然崇禎對此事也許並未加以聲張,但當時的人都知道有兩個太監對於挖出袁崇煥這個大漢奸起了關鍵作用(《石匱書後集》)。在這種形勢下,敢於為袁鳴冤的人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需要有多麼大的勇氣。也多虧了這些勇士的鳴冤叫屈而留下的第一手的史料,我們今天才能對這個冤獄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楚的了解。

  這幾聲微弱的不平之聲,很快便被淹沒了。到了南明,士大夫們,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是博學鴻儒還是無恥之徒,居然都異口同聲謾罵袁崇煥是禍國殃民的大漢奸,並且有聲有色地編造起袁崇煥如何與清兵暗中勾結的故事來了。就算有幾個見識不凡的學者覺得內有隱情,也不敢為袁崇煥辯護,金庸的先祖查繼佐編寫的《罪惟錄》這部明史巨著,提到這樁攸關大明命運的大案,竟然只有「下獄,伏法」這四個字。難怪現代明史專家孟森憤慨而言:「此則明統一日不絕,崇煥功罪一日不明!」而今日竟還有些學者根據明末的這些「記載」,認定袁氏通敵脅和的說法並非無稽,讀史之人,能不慎乎!

  既然皇帝是如此昏庸,朝臣是如此忌恨,百姓是如此愚昧,一向以「心苦後人知」自慰的袁崇煥便只有期待著歷史公正無私的審判了(《入獄》):

  執法人難恕,招尤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

  然而這一天來得實在太晚了,一直要等到乾隆年間,清人根據《清太宗實錄》編寫《明史》的「袁崇煥傳」,世人才知道,原來那兩位太監是清兵有意放回,他們所偷聽到的機密也是清兵有意讓他們聽到的,而這一切,都是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親自導演的一出「蔣干盜書」。袁崇煥之冤至此大白於天下,然而這時候大明王朝已經灰飛煙滅一百年,大明遺老也都死得乾乾淨淨了。

  七

  金庸的《袁崇煥評傳》的主要創見,是認為崇禎殺袁崇煥的根本原因,不是中了敵人的反間計,而是兩個人的性格衝突。他的理由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計,立時醒悟,而袁崇煥從下獄到被殺,長達八個多月,崇禎不可能不知道這是敵人的「蔣干盜書」,之所以還是要殺袁崇煥,是為了掩飾自己當初的愚蠢,不肯認錯。曹操中反間,不過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據,即使真有此事,則老奸巨猾、足智多謀的曹操能夠醒悟,二十不到的毛頭小夥子崇禎則未必有這樣的本事。

  但是我也認為敵人的反間不是袁崇煥被殺的根本原因,它不過是擒捕袁崇煥的鎖鏈的最後的一環,而這一條鎖鏈,早已由昏君奸臣、腐儒愚民共同鑄就了。

  袁案是中國歷史上關係最重大的一樁冤案。一提起大冤案,大家馬上會想起岳飛、于謙。但南宋之初,名將輩出,岳飛之外,還有韓世忠、張俊等人在,是以南宋還能苟延殘喘一百多年。于謙死於功成之後,對明朝的國運並無直接的影響。但是袁崇煥之死,卻可以說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最後滅亡。他死後,明廷再也找不到一個象樣的督師,邊事無人,這是第一個後果。第二個後果,是讓明軍將士因此對朝廷寒透了心。以前明軍與滿兵交戰,雖然屢戰屢敗,但將士或者戰死,或者逃跑,還很少有向滿兵投降的。袁死後,才開始有整個部隊向滿兵投誠的:「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他死後的第二年,投降的明朝將士給滿兵送去了紅夷大炮,從此明軍在武器上也不佔優勢了。第三,袁崇煥一死,各路勤王兵軍心大亂,山西和陝西兩路軍馬潰回家鄉後竟然淪為流寇,流寇從此成為大明王朝的又一大威脅,並最終把它埋葬。

  袁崇煥死後的十五年,崇禎弔死煤山。明亡,亡得一點也不冤枉。崇禎死前還自稱「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至死不誤,帶著花崗岩腦袋,向與他一樣殘忍卻更有知人之明的朱元璋報到去了。

  天啟二年,另一位民族英雄、抗後金名將熊廷弼被朝廷冤殺,傳首九邊。當時還未成名的袁崇煥兔死狐悲,作詩哀悼。這兩首詩,拿來哀悼袁崇煥本人,倒也相當合適。詩曰: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教夜談兵。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

  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

  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

  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

  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場善用兵。


是的。
賣國賊袁崇煥是被滿清捧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污衊明朝,讓一直懷念明朝的老百姓失望,從思想上開始做奴隸,做奴才。

(貌似這個問題又是因為我在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68573/answer/14553651 的回答而來,所以有人說連續幾個問題什麼的,呵呵。)

賣國賊袁崇煥是我自己總結的明朝滅亡的十大原因之一,而且重要性排在前3位。
由於明清歷史,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歷史特別複雜詭異,如果不理解當時的歷史環境,很難做出正確評價,我只能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因為全部說完,最少要幾十萬字。

(下面說的每一個條都有大量證據,大量經過反覆駁斥的資料,但是限於篇幅,實在不能一一列出)

1.袁崇煥是書生,而不是武將。這點差異非常大,因為在明末崇禎時期,文臣的地位非常高,非常跋扈,經常隨便殘殺武將來立威。但是,以袁崇煥為最。因為在沒有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屢次殺武將,尤其是把和自己名義上平級的武將殺了,在明末那麼荒誕的年代,也只有袁崇煥一人。

2.所謂崇禎中謊太雞的反間計而殺袁崇煥的說法,漏洞百出。
一是其細節,什麼太監偷聽拉,什麼盜書,完全是非常荒誕的編造,嚴重違背了當時的人文慣例和制度,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制度和等級下,根本無法實現的小說故事。
二是這個故事是乾隆編造的。請注意,在謊太雞,順治,康熙,雍正年間,根本沒有記載這個所謂的計策,到了百多年後, 乾隆突然說出一個自己根本沒有見到過的故事,這不搞笑嗎。
三是殺袁崇煥是經過了長期的合法手續,程序正義是走到了的。當時,臭名昭著的東林黨正正是全面把持權利的時期,袁崇煥的利益同盟也非常多。 袁崇煥更被抗清的滿桂(蒙古勇將)等人直接血淚指控, 袁崇煥也無言以對。

3. 袁崇煥殘殺積極抗清的將領毛文龍的時候,所用的十大罪狀之類的,大部分是憑空污衊,惡意構陷。 而且恰恰相反,是袁崇煥自己的罪行。 袁崇煥污衊毛文龍為魏忠賢立生祠,卻說不出一個地點。(沒有地點立給誰看?生祠是政治宣言,而且無人知道,向誰獻媚?這不鬼扯嗎。 ) 袁崇煥自己請求為魏忠賢立生祠,被魏忠賢看不上拒絕了。而毛文龍拒絕為魏忠賢立生祠,這二份奏章都是在的,袁崇煥顛倒黑白,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袁崇煥污衊毛文龍的大部分罪狀,都是袁崇煥自己犯有,而毛文龍不可能犯有的。
袁崇煥悶殺毛文龍的時候,是先不給糧食和武器,導致正在抗清的東江軍幾十萬軍民被餓死。然後,要毛文龍來商談。並且偽稱是崇禎下的命令,毛文龍一聽,才引頸就戮。如果毛文龍真的要造反,警惕性會很高,那麼袁崇煥一是無法騙到毛文龍去商談,另外,就憑袁崇煥那幾個家丁,也抵擋不住軍隊和毛文龍親兵的反抗,毛文龍真要造反,最起碼不會不反抗,最少要臨時一搏。但是現實是引頸就戮。 而且,袁崇煥在悶殺毛文龍後,又假惺惺的祭奠毛文龍,並且告訴將士,是皇帝要殺毛文龍(又拿不出任何聖旨或者證據)。之前士兵被餓死,或者被文臣冤殺,還可以欺騙自己說是皇帝只是暫時被奸臣蒙蔽。(注意,這是後來和滿清有血海深仇的東江軍,包括有血海深仇的孔有德 、 尚可喜、耿仲明等人投靠滿清做漢奸的重要原因。這不是失望到極點,他們是不會,也無法帶領軍隊去投靠滿清的。 )更可笑的是, 袁崇煥悶殺毛文龍時,污衊毛文龍謊報軍隊人數,貪污軍餉,結果來殺了毛文龍 ,為了安撫士兵, 袁崇煥向明朝領取的東江軍餉,居然遠遠超過毛文龍的軍餉數量,成為奇談。

4.殺死了一心抗清的毛文龍,最可怕的是打破了對滿清的戰略保衛圈。滿清之前被大明山海關遼西軍鎮,遼東的東江軍,朝鮮,蒙古戰略包圍。所以,無論明軍怎麼爛,滿清最多劫掠一陣,就會背腹受敵,必須退兵。但是,等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又惡意逼走蒙古盟友,戰略包圍圈失效了, 爛透了的明軍缺點暴露無遺,從此,滿清可以放心的不斷打劫,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荒誕到極點,又可怕到極點的滿清入寇到京城的現實神話。

5.蒙古主流一直是大明的同盟,為大明絞殺滿清,用人頭換取賞銀。為什麼貧窮的他們不跟著滿清一起搶劫呢? 因為明朝的國策就是不投降,不和親,要搶劫可以,但是絕對不和解,一直打到你滅族。所以,大部分蒙古部落一直不敢搶劫。等袁崇煥派使者去弔唁野豬皮努爾哈赤,被謊太雞利用,邀請了無數的蒙古貴族和商人來參觀,讓蒙古人相信,跟著搶劫是很好的選擇。因為搶完了,還可以議和。甚至可能得到明朝的歲賜(袁崇煥私下答應的),這嚴重違背了明朝的國策。 從此以後,蒙古再也不幫助明朝圍剿滿清了,而開始跟著滿清搶劫。 這是巨大的軍事力量變化,從盟友變成了敵人的力量,攻守從此徹底逆轉。 這個時候,換了誰,都無法逆天了。 袁崇煥為了議和,(在耗費整個官方年收入的大部分之後)圓自己五年平遼的謊言,做的遺禍萬年的事情非常多,這僅僅是其中一項。

6. 袁崇煥對崇禎說五年平遼,哄騙這個無知的少年。結果, 崇禎撥給了袁崇煥整個收入的大部分,包括之前的很多積累。從武器,盔甲,馬匹,糧食,銀兩,這對於其他軍鎮簡直無法想像。甚至,是之前的遼鎮也是不敢想像的。 但是, 五年平遼平到了京城,完全就是個笑話。
袁崇煥對崇禎做了很多保證,結果沒有一條實現。 更在關鍵時刻,把很多勤王的兵馬掉開,讓滿清長驅直入,(崇禎在滿清入寇後給予了袁崇煥最高指揮權),然後說滿清幾萬人突破自己把守的重要核心關口關自己沒有看見,「欲戰而不得」。

7. 當時明朝的北京人,在袁崇煥被剮了以後,買他的肉吃。一兩銀子一片,很快賣完。 對此,滿清記錄的歷史歪曲為,因為當時北京明人在市郊家園被毀,所以遷怒袁崇煥。但是,這個說法漏洞百出,完全站不住腳。 一兩銀子是當時大部分人的半個月工資以上。 而且之前, 袁崇煥率領的軍隊在城下和滿清軍隊作戰,很多老百姓上城觀看。結果發現,是在相互嬉戲。而另外一邊,勇將滿桂和滿清浴血搏殺。很多遼東的人家人都死於滿清之手,現在逃難到北京。 怎能不恨袁崇煥入骨? 如果袁崇煥和其軍隊,真的積極抗清,當時的北京明人不是糊塗蛋,那怕市郊的家園再被損壞,也怪不到袁崇煥頭上。

如果我在當時,我也恨不能食其肉!

8.滿清乾隆篡改袁崇煥的畫像。在大部分能找到的明朝原始記錄中,包括民間,官方,提到袁崇煥的部分,都說他是瘦下尖臉,(形態猥瑣)。這些人天南海北,也不可能集體去歪曲袁崇煥的樣貌。而是在袁崇煥死前死後記錄的,不可能一起來污衊袁崇煥。 但是,乾隆為了圓謊,甚至連袁崇煥的畫像都要改,改了相貌堂堂的國字臉,為賣國賊袁崇煥塗脂抹粉。
袁崇煥最後是有庭審記錄的(明朝大案都有記錄),包括和滿桂等人的質疑,其認罪的資料等等。但是, 乾隆在篡改了歷史後,稱讚袁崇煥為英雄,並且編造出匪夷所思的之前全無記錄的「反間計」,
故意把關於袁崇煥的庭審記錄全部毀滅。


明末很爛,但是,和滿清一比,卻是天堂。所以,明朝起義是歷史上唯一以恢復前朝為口號的,反清復明。一直到了滿清豬狗不如的乾隆年代,老百姓還是很懷念明朝。所以, 豬狗不如的乾隆才會把蚊子獄的密度從三年一次,提高到一年三次。大肆徹底的篡改《明史》,連雍正寫的《大義覺迷錄》都要銷毀,編輯臭名昭著的《四庫全書》,把明朝的海量圖書全部銷毀。少量保存了書名。絕大部分連書名都沒有了。 我們甚至都不知道我們的祖先做過什麼。 連傳播非常廣的純技術書籍《天工開物》都是在民國時期,從日本引進的。《明史》還偽造了誅滅方孝孺十族等故事,來污衊明朝是殘忍的, 滿清比明朝好五倍。 滿清的貪污是暫時的,老百姓應該允許適度腐敗和屠殺等等。

滿清入關,把漢族屠殺了十分之九以上。對其他民族,同樣不手軟,全部屠殺到剩下10分之1。 康熙小麻子到豬狗乾隆對其鐵杆盟友科爾沁屠殺就超過30萬多人。同時在蒙古,強行推廣愚昧的佛教,把蒙古的崇尚武勇的原始宗教紛紛毀掉,把派去的高僧把原來的祭司用幾個大鍋煮了。從此,蒙古徹底成為了廢柴。

中華文明從此徹底變得污垢不堪,老百姓變得貧窮,麻木,野蠻,愚昧,自私,狡詐,通行的是猴子般聰明的農民愚昧文化。徹底落後於世界。成為徹底的猴山。

這段歷史,是讓人無比悲痛的歷史,是被滿清和現在的文化官僚,惡意歪曲惡意打壓的歷史。 什麼時候才能得見天日,不禁讓人淚下。

類似的點非常多。遺漏不足之處望諒,謝謝。


功到雄奇即罪名
        ——紀念民族英雄袁崇煥誕辰四百一十周年

               ·方舟子·

                一

  當我寫下「民族英雄」這四個字時,不由覺得有些沉重。在這樣的時候這樣
的地方,還提什麼民族英雄,是不是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君不見有人突發奇論,
認為「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適」乃是符合現代民主原則的真理,因此在民
族戰爭中,拒絕「棄暗投明」、頑抗到底的岳飛、袁崇煥之流就成了不識時務、
抗拒歷史潮流、禍國殃民的罪人了。此論一出,居然還很有些人贊同,所謂的民
族英雄,在今天某些人看來,不過是瘋子、腐儒的代名詞。

  民主原則本來是處理民族內部事務的一種方式,現在竟然也被人套用在兩個
民族的生死決戰之中,用以剝奪被侵略民族的抵抗權利,可算是一大發明。未來
的侵略者又多了一樣堂皇的招牌,被侵略的懦弱者又多了一項自慰的借口。但是
不管招牌如何堂皇,借口如何漂亮,總會有不願當異族奴隸的熱血男兒挺身而出
,為本民族的存亡作最後的掙扎。雖然由於時勢的緣故,這種掙扎也許是徒勞的
,免不了要被聰明的後人譏之為抗拒歷史潮流,但他們為人的尊嚴和英雄的氣概
,卻在悲劇性的最後一搏中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光亮,千百年之後依然在歷史的長
河中熠熠生輝,激勵著每一個血還沒有冷透的後來者。

  何況岳飛、袁崇煥等人所奮起抵抗的乃是落後、野蠻的異族(在當時還是異
族)的掠奪性侵略,這種抵抗,在任何時候都有無可置疑的正義性。以明末為例
,當時後金(清)的全部男丁不過二十萬人,全部從軍作戰,生產勞動靠的是俘
虜來的漢人、朝鮮人奴隸。他們發動戰爭的目的,便是掠奪物產和俘虜人口,每
過一地,必定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對這樣的入侵之敵,難道應該簞食壺漿夾道
歡迎?就算本民族的統治者昏庸殘暴,而本民族的百姓何罪之有?在保家衛族的
戰爭中,英雄豪傑只能捨生忘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除此別無選擇。

  這種英雄氣概,不是現在的某些自詡的民主鬥士所能理解的。即使是在當時
,這些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民族英雄就已被視為不合時宜的痴人傻子了。請求與
袁崇煥同死的布衣程本直就這樣評價袁崇煥的為人:「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
痴漢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惜者死,
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
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
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
也。」這樣的痴漢,在當時已是「掀翻兩直隸、踏遍一十三省」而不可再得,在
物慾橫流的今天更是天方夜譚,也難怪有人要把本民族的大英雄拿來作為自己罵
街的靶子了。

                二

  萬曆十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大政治家張居正累死
任上,人亡政息;二十歲的萬曆皇帝開始了他二十五年不上朝的親政,中國一下
子從輝煌燦爛的頂點跌入了黑暗不幸的深淵。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
告天,起兵攻明,壓垮大明帝國這一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來了。而腐朽的
大明帝國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打一場慘敗一場,天啟二年廣寧一役,王化貞的十
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四十餘座城落入了後金手中,明軍士氣低落到了極點,正是
在這一年,袁崇煥挺身而出,投筆從戎,開始登上了悲壯的歷史舞台。四年之後
,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攻打孤立無援的寧遠,卻被袁崇煥的一萬守軍打得大敗
而歸。努爾哈赤縱橫天下數十年,第一次嘗到了慘敗的滋味,還在戰鬥中被打傷
,不久鬱郁死去。這是明清的長期交戰中,明軍取得的首次勝利。又過了一年,
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圍攻寧遠、錦州
,攻城不下,野戰不克,損兵折將,連夜潰逃。袁崇煥從此威震遼東,令清兵聞
名喪膽。

                三

  崇禎即位,招回因寧錦大捷反而被魏忠賢罷官的袁崇煥,拜兵部尚書,督師
薊遼,賜尚方劍。兵部尚書是最高軍事行政官,督師是最高軍事指揮官,袁崇煥
身而兼之,達到了其軍旅生涯的頂點。袁崇煥走馬上任,坐鎮遼西,滿兵再也不
敢取道寧錦以入山海關,但是卻可能取道蒙古,從薊門入寇。袁崇煥雖然官為督
師薊遼,薊州其實是他所管不到的,因此上疏請朝廷務必加強遵化的防守,增設
團練總兵。連上三疏,朝廷卻因為他推薦的總兵人選被彈劾,不予理睬。朝官還
在那裡互相推諉扯皮,而皇太極已接受漢奸高鴻中的建議,果然如袁崇煥所料,
在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率領滿兵十餘萬,以蒙古兵為前導,從喜峰口竄入長
城,攻陷遵化。這些地方都屬薊遼總督劉策管轄(總督比督師低一級),與袁崇
煥無關,但袁「抱心太熱」,於二十八日聞警,即與祖大壽、何可綱率兵入援,
沿路經過的撫寧、永平(都在河北東北)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設守,計劃截斷滿
兵的歸路。十一月初十,袁軍到達薊州,與滿兵交鋒,滿兵沒有料到會在這裡遭
遇袁軍,大驚,於半夜越過薊州向通州退兵,渡北運河,直逼北京。袁崇煥率五
千騎兵急速追趕,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兩天兩夜急行軍三百多里,竟比滿軍早
到北京三日。崇禎見袁軍趕到,大喜,召見袁崇煥,賜御饌和貂裘,但袁崇煥要
求讓士兵入城休養,卻沒被批准,只得駐紮在廣渠門外。滿兵一路上攻來,到高
密店時偵知袁軍已在北京,無不大驚失色,以為袁軍從天而降。二十日,兩軍在
廣渠門會戰。袁軍後來又到了四千騎兵,合起來也不過九千人,以這九千人大戰
十萬滿兵,以一擋十,從早打到晚,滿兵終於不支敗退,連退十幾里才穩住了陣
腳。本身並不會武功的袁崇煥因為這一仗關係重大,披上了甲胄親自上陣督戰,
把滿兵一直往北追到了運河,袁據說在戰鬥中中箭受傷(《朝鮮仁祖實錄》)。

  這一仗,與寧遠之役、寧錦大捷大不相同,並非據城固守,而是硬碰硬的野
外作戰,連明軍最為倚重的紅夷大炮也未能派上用場,在軍事形勢上並無優勢可
言,而能擊敗十倍於己的敵軍,靠的是誓死保衛京師的高昂士氣,贏得十分僥倖
。氣二鼓而衰,三鼓而竭,士氣是不可長期依賴的,作為一個高明的軍事指揮官
,袁崇煥深深知道這一點。即使是這一仗,他也並不想打,而是不得不打,僥倖
以少勝多,他也沒有給勝利沖昏了頭腦,而是按兵不動,等待隨後就會趕到的大
批步兵和各地勤王兵。崇禎一再催促他出戰,他都以兵困馬乏,等待援兵為由加
以推遲。其實即使援兵趕到,他也未必就願意立即跟滿兵決戰,因為打野戰,明
軍不是能騎善射的滿兵的對手。袁崇煥對滿兵的戰略向來是「戰雖不足,守則有
余;守既有餘,戰無不足。」這一次皇太極以傾國之師深入大明腹地,本來極其
冒險,拖得越久,對他們越是不利。袁崇煥的計劃便是截斷滿兵退路,把滿兵圍
困住,等到各路勤王兵雲集,時機成熟,再四面合圍,進行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即使不能在此役全殲滿兵,也當能給以重創,自己先前向崇禎誇下的「五年全
遼可復」的海口,隱隱有了希望。這時有兩路勤王兵趕到,袁崇煥並未把他們留
下守衛北京,而是一路派去昌平保衛皇陵,另一路退至三河截斷滿兵後路。他自
己的主力預計十二月初三、初四日即可趕到,可以開始實施合圍計划了,不料初
一日自己被捕下獄,使歷史因之改寫!

  對袁崇煥的這一番部署,生性多疑的崇禎越想越不對頭:為什麼他能料敵如
神,說滿兵要來就真地來了?為什麼打敗敵軍後不乘勝追擊,反而按兵不動?為
什麼勤王兵趕到他反而把他們驅散?而這時朝中、城中的輿論對袁崇煥也非常不
利。這是滿兵首次打到北京城外,北京的官民何曾見過這種陣勢,巴不得早點把
滿兵趕跑;高官貴族大多在城外置有家產,現在慘遭滿兵蹂躪,自然心疼得狠,
見袁崇煥按兵不動要打持久戰,官民們便把怨氣都發泄到了袁崇煥頭上,罵他「
縱敵」。我國人民歷來喜歡用順口溜抨擊時事,歷代統治者對這種民謠也很重視
,把他們當成預言看待,而這時候也出現了這麼一條民謠:「投了袁崇煥,韃子
跑一半。」(文秉《烈皇小識》)這時的民心竟然認為要趕跑滿兵,必須先逮捕
(「投」)袁崇煥。這些輿論,自然也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崇禎耳里,更加深了
他的疑慮。終於,有兩個被滿兵俘虜的太監逃了回來,向崇禎報告了他們在敵營
偷聽來的重大機密:原來袁崇煥通敵,與滿兵有密約,二十日滿兵並非戰敗,而
是有意退兵,以便讓袁崇煥實施他的逼和計劃。崇禎至此恍然大悟,覺得所有的
謎團一一解開了,立即召見袁崇煥,就在殿上命錦衣衛把袁崇煥逮捕下獄。

  當時在場的大學士成基命算是頭腦比較清醒的人,叩頭請崇禎務必慎重,不
要輕信流言,目前敵軍兵臨城下,局勢危急,非平時可比(即不應該象平時那樣
想抓誰就抓誰)。崇禎自以為證據在手,慎重即是因循,不理(《明紀》)。在
兵臨城下之時,把自己的最高軍事指揮官逮捕下獄,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大概在
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創舉了。

  祖大壽是一起被召見的,見主帥被捕,戰慄不知所措。崇禎派了個太監向城
外袁軍宣讀聖旨,宣布袁崇煥罪狀,三軍放聲大哭。初三日,祖大壽與何可綱悲
憤之餘,決定不再為皇帝老兒賣命,率袁軍往東向錦洲奔去。正南下赴援的袁軍
主力在途中聽說主帥被擒,自然也掉頭就走。

  崇禎這下子才慌了起來,便接受余大成的建議,派全體內閣和九卿到獄中求
袁崇煥寫信勸祖大壽回來。等到信使追上袁軍,已在山海關外了。祖大壽讀畢,
下馬捧信痛哭,全軍也跟著痛哭,驚動了在軍中的祖大壽母親,問清是怎麼回事
後,勸大家回去奮勇殺敵:「所以至此,為失督師耳。今未死,何不立功為贖,
後從主上乞督師命耶?」。於是袁軍個個爭先恐後,即日回兵入關,收復了永平
、遵化一帶。這一件事,即使是鐵石心腸如崇禎也不能不稍被打動,也因此閃過
讓袁崇煥復出的念頭,但也僅僅是一閃之念而已。

  加在袁崇煥頭上的罪名,是擅主和議,專戮大帥。擅主和議,是指他跟皇太
極的議和。皇太極與明軍每打完一仗,都要主動議和,這並非如金庸在《袁崇煥
評傳》中所認為的那樣是誠心誠意的議和,多半是帶有欺騙性的緩兵之計。袁崇
煥對此並非不知道,但是在軍事上處於劣勢的明軍更需要有一段和平的時間用於
休養兵馬,鞏固城池,因此對皇太極的每次議和他都積極響應,兩人書信往返不
斷。這一切並非背著明廷乾的,而明廷對議和雖然不以為然,卻也並不怪罪。在
袁崇煥給崇禎的奏疏中也指明了他的治遼戰略就是「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
旁著」,對此崇禎本來也很讚賞,當袁崇煥「擅主議和」之時,崇禎甚至還加了
他的官,給了他太子少保的頭銜,這時候卻翻起了歷史老帳。明朝的士大夫鑒於
南宋的教訓,無不以與滿人和談為恥,對於南宋向金是稱臣納款的求和,而袁崇
煥與皇太極是不帶任何屈辱性甚至還是高一等的議和這種明顯的區別都看不出來
,敢於議和便被視為秦檜式的賣國賊,而不管議和的目的何在,所謂書生誤國,
莫過於此,這也就是程本直所說的「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
也」。(對於與袁崇煥的最後一次和談,皇太極曾在諭文里抱怨說:「逮至朕躬
,實欲罷兵戈,享太平,故屢屢差人講說。無奈天啟、崇禎二帝,渺我益甚,逼
令退地,且教削去帝號,及禁用國寶。朕以為天與土地,何敢輕與!其帝號國寶
,一一遵依,易汗請印,委曲至此,仍復不允。朕忍耐不過,故籲天哀訴,舉兵
深入。」則這是什麼性質的和談,再明白不過。對於這次議和,清人後來以為奇
恥大辱,淹沒不載,幸好清宮內閣檔案中還保留了這道木刻諭文。)

  專戮大帥,是指袁崇煥在半年前以閱兵為名,乘舟至雙島,祭出尚方劍,斬
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於帳前。金庸對此頗有微詞,認為毛文龍不該殺,殺的
方式也不對頭。袁崇煥曆數毛文龍的十二罪狀,確有湊數之嫌,但不服節制、虛
報兵額、中飽關銀、擅開馬市私通外番這幾條,在當時確實都是死罪。後人查閱
清宮檔案,更發現毛文龍當時確實與清人私通(《近世中國秘史》),足見其死
有餘辜。至於袁崇煥採用那麼戲劇化的手段殺他,也是萬不得已。皮島孤懸海外
,如果靠下詔擒拿,只能逼反了毛文龍。朝中大臣並非沒有不想除去毛文龍的,
只是除不了,不敢除,奈何他不得:「是左右大夫皆曰可殺,國人皆曰可殺也。
其不殺也,非不殺也,不能殺也,不敢殺也,是以崇煥殺之而通國快然。」(程
本直《漩聲記》)。朝鮮深受毛文龍荼毒,其國王聽到文龍被誅的消息,大喜:
「為天下除此巨害。」(《朝鮮仁祖實錄》),可為毛文龍該殺的佐證。但毛文
龍殺敵無能,拍馬有方,領來的餉銀,倒有一大半沒有運出京城,而是用於行賄
。私開馬市,用戰略物資向清人換來的人蔘貂皮,也多拿來向朝廷大官上貢,因
此朝官喜歡毛文龍的很是不少。袁崇煥把毛文龍殺了,這些朝廷顯貴斷了一大財
路,無不深恨袁崇煥,最恨的是毛文龍的同鄉、大學士溫體仁。正是這位溫體仁
,當崇禎閃過復用袁崇煥的念頭時,他趕緊連上五疏,請速殺袁崇煥。殺毛文龍
,這時便被拿來作為袁崇煥通敵的證據,因為據說清兵最忌憚的倒不是袁崇煥,
而是毛文龍,因此便要袁崇煥殺了他作為議和的條件。袁崇煥既然被當成了秦檜
,毛文龍也就被捧成了岳飛,《天啟實錄》中記載毛文龍的罪惡本來不少,這時
候的文獻反而都頌揚起毛文龍來了。

                四

  從袁崇煥被捕到遇害,經過了八個多月的時間。既然袁崇煥的通敵證據確鑿
,為什麼會拖這麼久呢?金庸說是因為滿兵一直到六月份才全部退出長城,在此
期間崇禎不敢殺袁崇煥得罪遼東部隊。崇禎既然敢抓,抓了以後大家都已知道袁
必死無疑,又何至於不敢殺?當時的兵部尚書梁廷棟甚至請崇禎立斬袁崇煥,「
則逆奴之謀既詘,遼人之心亦安」(《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疏》),可見在
這些人看來,殺袁反而有助於穩定軍心。袁案之所以拖了這麼久,是黨爭造成的
。原來當時的首輔錢龍錫與袁崇煥關係相當不錯,這時也受到了牽連。錢是當初
懲辦魏忠賢一案(稱為逆案)的負責人,因此令閹黨懷恨在心。這時候閹黨遺逆
又在朝廷漸漸得勢,便想把袁案擴大成一個新逆案,把錢龍錫這些對頭一網打盡
。錢龍錫自然在朝中也有些勢力,兩派便就袁案展開了拉鋸戰,事情就這麼一直
拖了下去。此事終於讓崇禎發覺,大發脾氣,限令五天之內了結袁案(《明紀》
)。新逆案因此沒能得逞,但錢龍錫也在袁崇煥死後被捕論死,後改判充軍。

  主持袁案會審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梁廷棟。此人曾在遼東與袁崇煥共事,合
不來,終於抓住了機會公報私仇。他起初判定的處罰是夷三族。當時的兵部郎中
余大成是為袁崇煥喊冤最力的一位,這時嚇唬上司說:我在兵部當郎中,已換了
六任尚書,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你現在開了夷三族的先例,想想你自己的三族
吧。梁廷棟倒真地給嚇著了,便與溫體仁商量,對袁崇煥減輕處罰,判處凌遲,
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袁崇煥無子,《碧血劍》的袁承志自然是虛構的),籍沒
財產(發現袁家沒有什麼財產,足見袁崇煥當官之清廉)。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歲的袁崇煥在北京西市口被凌遲。所謂凌遲,
便是千刀萬剮,是極刑中的極刑;而北京市民先是認為袁崇煥縱敵,現在又都相
信袁崇煥通敵,清兵是他引來的,無不以爭食袁爺的血肉泄恨為快,使這次凌遲
更是空前的慘烈。把袁崇煥誤為大漢奸的明末史家張岱津津樂道地記下了這個血
腥的場面: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
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
,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
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石匱書後集》)

  英雄肉的價格是手指大的那麼一塊,銀一錢。而我們的英雄,在整個行刑過
程中,一直在嘆息,即使皮骨已盡,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
《明季北略》)袁爺所悲嘆的,不是百姓的愚昧,那對他來說毫不意外,他所悲
嘆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即使身受極刑,縈繞在腦子裡的依舊是民族的
存亡,國家的安危: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臨刑口占》)

                五

  袁崇煥對自己的下場,並非一無所知。自從他投筆從戎以來,他所擔心的不
是戰死沙場,而是死於讒言。在奏疏中,反反覆復說的也是這種擔心。他對天啟
皇帝是這麼說:「顧勇猛圖敵敵必仇,奮迅立功眾必忌,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
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從古已然,
唯聖明與廷臣終始之。」他對崇禎皇帝也是這麼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
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
能以意見亂臣謀。」「用人當任而無二,信而勿疑。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
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
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當我們今天
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只覺得字字是血,句句是淚,對於自己的死於敵人的反間
,死於朝廷的猜忌,袁崇煥早已預見到了。既然如此,他為什麼不「良臣擇主而
適」,不明哲保身退隱山林,反而捨身報國,明知是死路一條,卻偏偏去赴湯蹈
火?因為人民在受難,民族在淪亡,熱血男兒責無旁貸,不敢偷生惜死!

  「杖策必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邊中送別》)他的投筆從戎,
不是為了封萬戶侯,而是以收復失地,解遼東人民於倒懸為己任。在崇禎與袁崇
煥那場著名的平台對策中,崇禎曾把袁崇煥叫到跟前,對他說:「願卿早平外寇
,以舒四方蒼生之困。」這不過是一句套話,袁崇煥竟然大為感動,舉手加額:
「皇上念及四海蒼生,此一語,皇天后土,實式臨之。臣所學何事,所做何官,
敢不仰體皇上,早結此局。」(《石匱書後集》)為崇禎念及百姓,欣喜之情溢
於言表。他與皇太極議和,也是把歸還被佔領土,放回被俘官民男婦作為首要的
談判條件,毫不讓步:「今若修好,則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生男婦,作何送
還?」。

  既然把民族利益放到了首位,也就只好不顧個人安危,拋棄家庭幸福了:「
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
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可也。」(余大
成《剖肝錄》)心甘情願當一個以國為家的亡命之徒,此乃袁崇煥之所以為民族
英雄,袁督師之所以為「千古軍人之楷模」(梁啟超語)。然而這樣一個亡命之
徒,卻慘死於本族人之手,一個屠殺本民族英雄的民族,真是無可救藥的奴隸之
邦!

                六

  金庸認為,當時的朝臣之中,大約七成同情袁崇煥,其餘三成則主張殺他,
根據的是當時余大成的說法。其實余大成在後面還有一句:那同情袁崇煥的十之
七「特以所坐甚大,且憚於體仁(溫體仁)與棟(梁廷棟),未敢救。」大概不
過是余大成為了救袁崇煥的虛張聲勢,不足為憑。當時敢於公開為袁崇煥鳴冤的
朝臣極少,大學士周延儒、成基命、吏部尚書王永光曾上疏解救,祖大壽以官階
贈蔭請贖,兵科給事中錢家修請以身代,御使羅萬濤為袁申辯,削職下獄。此外
就是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剖肝錄》的余大成了。而袁崇煥所將的遼兵,當然都知
道自己主帥的冤枉,袁崇煥在獄中的八個多月,天天有關外將吏士民到督輔孫承
宗的府第號哭鳴冤,願以身代,而孫承宗竟不敢向崇禎報告。前面提到的那位布
衣程本直,膽識與朝臣們相比真有天壤之別,不僅寫了一篇《漩聲記》為袁辨冤
,而且四次詣闕抗疏,無效,憤而請與袁俱死:「予非為私情死,不過為公義死
爾。願死之後,有好事者瘞其骨於袁公墓側,題其上曰:「一對痴心人,兩條潑
膽漢」,則目瞑九泉矣。」崇禎成全了他,順手把他殺了。

  更多的人,都覺得袁崇煥該死,即使覺得袁不該死的,也只是覺得袁爺功大
,並不知其中另有冤情。逃歸太監,對袁崇煥之通敵言之鑿鑿,令人不能不信。
雖然崇禎對此事也許並未加以聲張,但當時的人都知道有兩個太監對於挖出袁崇
煥這個大漢奸起了關鍵作用(《石匱書後集》)。在這種形勢下,敢於為袁鳴冤
的人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需要有多麼大的勇氣。也多虧了這些勇士的鳴冤叫屈
而留下的第一手的史料,我們今天才能對這個冤獄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楚的了解。

  這幾聲微弱的不平之聲,很快便被淹沒了。到了南明,士大夫們,不管是君
子還是小人,是博學鴻儒還是無恥之徒,居然都異口同聲謾罵袁崇煥是禍國殃民
的大漢奸,並且有聲有色地編造起袁崇煥如何與清兵暗中勾結的故事來了。就算
有幾個見識不凡的學者覺得內有隱情,也不敢為袁崇煥辯護,金庸的先祖查繼佐
編寫的《罪惟錄》這部明史巨著,提到這樁攸關大明命運的大案,竟然只有「下
獄,伏法」這四個字。難怪現代明史專家孟森憤慨而言:「此則明統一日不絕,
崇煥功罪一日不明!」而今日竟還有些學者根據明末的這些「記載」,認定袁氏
通敵脅和的說法並非無稽,讀史之人,能不慎乎!

  既然皇帝是如此昏庸,朝臣是如此忌恨,百姓是如此愚昧,一向以「心苦後
人知」自慰的袁崇煥便只有期待著歷史公正無私的審判了(《入獄》):

    執法人難恕,招尤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

  然而這一天來得實在太晚了,一直要等到乾隆年間,清人根據《清太宗實錄
》編寫《明史》的「袁崇煥傳」,世人才知道,原來那兩位太監是清兵有意放回
,他們所偷聽到的機密也是清兵有意讓他們聽到的,而這一切,都是熟讀《三國
演義》的皇太極親自導演的一出「蔣干盜書」。袁崇煥之冤至此大白於天下,然
而這時候大明王朝已經灰飛煙滅一百年,大明遺老也都死得乾乾淨淨了。

                七

  金庸的《袁崇煥評傳》的主要創見,是認為崇禎殺袁崇煥的根本原因,不是
中了敵人的反間計,而是兩個人的性格衝突。他的理由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
計,立時醒悟,而袁崇煥從下獄到被殺,長達八個多月,崇禎不可能不知道這是
敵人的「蔣干盜書」,之所以還是要殺袁崇煥,是為了掩飾自己當初的愚蠢,不
肯認錯。曹操中反間,不過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據,即使真有此事,則老奸巨猾
、足智多謀的曹操能夠醒悟,二十不到的毛頭小夥子崇禎則未必有這樣的本事。
但是我也認為敵人的反間不是袁崇煥被殺的根本原因,它不過是擒捕袁崇煥的鎖
鏈的最後的一環,而這一條鎖鏈,早已由昏君奸臣、腐儒愚民共同鑄就了。

  袁案是中國歷史上關係最重大的一樁冤案。一提起大冤案,大家馬上會想起
岳飛、于謙。但南宋之初,名將輩出,岳飛之外,還有韓世忠、張俊等人在,是
以南宋還能苟延殘喘一百多年。于謙死於功成之後,對明朝的國運並無直接的影
響。但是袁崇煥之死,卻可以說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最後滅亡。他死後,明廷再也
找不到一個象樣的督師,邊事無人,這是第一個後果。第二個後果,是讓明軍將
士因此對朝廷寒透了心。以前明軍與滿兵交戰,雖然屢戰屢敗,但將士或者戰死
,或者逃跑,還很少有向滿兵投降的。袁死後,才開始有整個部隊向滿兵投誠的
:「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他死後的第二年,投降的明
朝將士給滿兵送去了紅夷大炮,從此明軍在武器上也不佔優勢了。第三,袁崇煥
一死,各路勤王兵軍心大亂,山西和陝西兩路軍馬潰回家鄉後竟然淪為流寇,流
寇從此成為大明王朝的又一大威脅,並最終把它埋葬。

  袁崇煥死後的十五年,崇禎弔死煤山。明亡,亡得一點也不冤枉。崇禎死前
還自稱「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至死不誤,帶著花崗岩腦袋,向與他
一樣殘忍卻更有知人之明的朱元璋報到去了。

  天啟二年,另一位民族英雄、抗後金名將熊廷弼被朝廷冤殺,傳首九邊。當
時還未成名的袁崇煥兔死狐悲,作詩哀悼。這兩首詩,拿來哀悼袁崇煥本人,倒
也相當合適。詩曰: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教夜談兵。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
    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
    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
    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
    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場善用兵。

〖後記〗 金庸大俠當年寫完《碧血劍》之後,意猶未盡,寫了一篇長達六七萬
字的《袁崇煥評傳》附在其後。我當年讀的《碧血劍》是大陸的盜印版,刪去這
篇評傳不附,是以我雖然一向留心袁崇煥的研究,卻錯過了金大俠的高論。直到
最近,有網友得知我在寫紀念袁崇煥的文章,乃千里迢迢寄來金傳讓我參考。金
庸自謙其評傳並無多大的學術價值,只有可讀性,則我的這點文字連可讀性也沒
有,或者還有點普及性,不留心明史的人若能因此了解一下這樁大冤案的始末,
知道我們曾經有過這麼一位被冤殺了的大英雄,足矣。草成此文,以報網友贈閱
之誼。凡見於《明史》及與金傳重複的史料,文中不另註明出處。

                     一九九四年九月一日


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朝捧出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袁崇煥在領兵打仗方面還是相當牛叉的,帶領關寧鐵騎在遼東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可以說在袁崇煥那個年代,但說領兵打仗,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但很多會打仗的牛人不懂政治,袁崇煥就是這樣一個政治覺悟低的人。手底下小弟多,帶著小弟砍努爾哈赤勝多敗少,於是自己也有點飄飄然,不向崇禎請旨就擅自殺了總兵毛文龍,這膽子不是一般的肥,這一舉動觸動了崇禎的神經(之前崇禎對袁崇煥推心置腹,典型的「哥倆好」),於是才有了袁崇煥的悲慘下場(國人食其肉)。

但袁崇煥死或不死,都對時局沒有決定性影響,明朝滅亡是大勢所趨了,袁崇煥只不過是最後的稻草罷了。袁崇煥只是一個傑出的將領,但並不是救世之才(比張居正要差得遠了)。


簡單回答,是清朝吹捧起來的。
簡單說;
1,同時期明朝的人都說他志大才疏。

錢謙益《孫公行狀》里的記述:「往以弔喪愚奴而為奴愚,以買米愚束而為束愚。」這才是孫承宗對袁崇煥的評價

朱舜水:又賊臣楊鎬、袁崇煥前後賣國。

明朝遺平易近在其史學巨著《國榷》中稱:「高台堡之粟轉市塞外,為建虜玩弄於股掌。誤國如此,督師之肉,其足食乎?」,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中稱其「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狂言不慚,而末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

2,說他大炮打死努爾哈赤,這是吹牛。
3,他5年抗遼並沒有啥成績,反而最後北京被圍。
4,說他是漢奸,這個就過頭了。沒有任何證據。
5,以他的過錯,斬頭是應該的,剮刑就過頭了。(這點也多見於明人言論)

做個比喻,QQ發現流量不如百度了,於是XX出來說我能行,2年電商超過淘寶,3年搜索超過百度。於是馬化騰把公司2/3的資源交給XX,3年後發現目標沒實現,QQ的佔有率反而下降了50%。然後馬化騰宣布XX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將他剮了。

基本上,工作5年後的袁崇煥:
1,5年後的市場佔有率比5年前差了。
2,居然最後一年騰訊還虧損了,導致騰訊員工沒年終獎,大家快樂地湊錢人人吃袁崇煥涮鍋。
3,中間順便把張小龍開除了。

》》另外網上寫的:
在天啟六年十一月的時候,袁崇煥曾經上奏疏吹牛,依靠在關外修城屯田,就能夠讓後金投降。還對魏忠賢大拍馬屁:
「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況廠臣魏忠賢與閣部諸臣,俱一時稷契夔龍之選,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那時候我們主要重點是在袁崇煥給魏忠賢拍馬屁的無恥行徑上,所以沒有詳細引用天啟皇帝的批複。而這裡不妨把天啟皇帝對袁崇煥這份奏疏的批複詳細摘錄如下:
「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著從容議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這本內說,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8]
這裡天啟皇帝對袁崇煥的大話以及給魏忠賢拍馬言辭沒有絲毫順應,相反針對他的大話吹牛,接連發出了六個排比質問。
這一連串極為具體的質問,把袁崇煥的牛皮戳的體無完膚。而且最後更是明確告誡袁說:「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要他還是老老實實做好實事再說,少來這些大言不慚的把戲。
這份批複只能是出自於天啟皇帝自己的手筆,那些閣臣誰敢在一份對魏忠賢諂諛獻媚,歌功頌德,報告形勢大好的奏疏的批複中,對魏忠賢隻字不提,反而大潑冷水?而魏忠賢對一份邊臣大帥,領兵官員給自己拍馬奉承示好的奏疏,只會趁熱打鐵,籠絡唯恐不及。又怎麼會如此不解風情的澆冷水,言辭訓斥?
只有天啟皇帝自己,才會給出這樣的批複!而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天啟也不過才21歲而已,嘴巴上的毛都還沒有長齊。而他的思維周密程度,頭腦清醒冷靜卻已經遠在中年人的袁崇煥之上了。


對眾多青少年來講,袁崇煥的超高地位是金庸捧出來的。詳見金庸大作《碧血劍》


毛文龍的兒子和袁崇煥的兒子

【毛承斗】,一名毛鈺,明朝人物,杭州錢塘人,出生於遼陽。明末毛文龍庶子,生於泰昌元年(1620年),遼陽失陷後,被毛文龍的好友徐鎮靜救出,送往杭州錢塘故宅,崇禎十一年(1638年)補杭州府生員,後入太學。

清軍入關後,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等皆為毛文龍舊部、因毛文龍被冤殺而降清,紛紛派遣使者邀請毛承斗,並向清廷薦其為官,毛承斗堅決拒絕出仕清朝,並說:「愚不任官事,且懼違先將軍志也。 」後孔有德於湖北駐兵時,毛承斗受家鄉父老託付,前往拜會,欲說服其反清,沒有成功,只好返回錢塘老家,不久病故。主要著作有《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有子毛有韓。

【袁文弼】明末清初人物,明朝督師袁崇煥遺腹子,後出仕清朝,因立戰功,抬入漢軍正白旗。

《清史稿·富明阿傳》謂:「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崇煥裔孫。崇煥裔死,家流寓汝寧,有子文弼,從軍有功,編入寧古塔漢軍。五傳至富明阿。 」


我覺得吧,很多人對所謂的賣國賊理解有分歧。
指責袁崇煥是賣國賊,並不是說他賣國投敵,最終目標是投靠皇太極做清朝開國重臣。而是說他希望與皇太極議和(或者叫招撫),通過出賣大量的國家資源從而成就個人的功業。他自己也知道五年平遼是扯淡,但是五年內招撫似乎還是有可能的。所以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不惜一切了。


主要是金庸捧出來的。


推薦閱讀:

《綉春刀》里魏忠賢的牌子上面有間隔號,這個符合歷史嗎?
為什麼明朝火器發展的這麼好但是清朝卻不進反退?
明朝是否實質統治了西藏??
如何評價《竊明》?
明清史如何入門?

TAG:袁崇煥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歷史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