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Origin的垂直起降與SpaceX的垂直起降有什麼區別?

Blue Origin擊敗SpaceX 成為第一家成功重複使用火箭的宇航公司_cnBeta 最新消息_cnBeta.COM,Blue Origin的垂直起降/回收火箭與SpaceX有什麼區別?


謝邀,作為MUSK粉絲的我,在獵鷹九號回收成功後我再過來完善這個回答。233333
這裡先放圖一張吧。。。


來源:Blue Origin New Shepard vs SpaceX Falcon 9 trajectory and engine burns


垂直起降 飛控只是很小一部分,主要難度 是發動機要在很大的 推力範圍內穩定運行。BE-3的具體技術細節很保密,但肯定不是Merlin的60年代技術。BE-3基本上是從頭設計的全新LOX/GH2發動機,創新上遠超SpaceX的Merlin。BE-3還供應給ULA的Vulcan做第二級發動機,技術能力可見一斑。

BO現在主要缺的是發射任務經驗,畢竟公司 規模小多了。不過Bezos的思路和Musk不一樣,埋頭研究新發動機似乎比現階段接發射任務優先順序高得多。再過兩年等大推力的BE-4完工,BO可能會開始接任務。 以Bezos和Amazon在物流,供應鏈,和成本管理上的專長,做發射任務的潛力不容小覷。


贊同上面 @魚肉百姓館 的說法,火箭的體積完全就不是在一個級別上。
別的不說,僅僅是飛控的編寫就不在一個難度上。
spacex本來就是相對細長的構型,越細長構型的火箭控制系統越難寫,九台發動機就是比一台發動機難,當年獵鷹1號的飛控musk一個人就完成了,不過這個和回收關係不大。
其次隨便來點風就是個很大的力矩,當然你可以說我控制系統放在兩端產生的力矩也很大,但是這樣也抵消不了啊,修正姿態需要的做功距離可是要長很多了。


美帝,掌握核心科技。
不同的是這個火箭現在是用於亞軌道飛行,相關限制比SpaceX要小一些,相對更容易一點。
然而天朝依舊還沒有掌握。努力吧。


謝邀,對火箭回收不是很懂,也沒時間去查資料,但還是厚著臉皮來答兩句,歡迎大家拍磚。

1、再入條件不一樣

藍源的火箭最大高度100km,而獵鷹9的第一級在分離以後依靠慣性有可能飛到200km以上的高度, 要是不考慮橫向速度(事實上獵鷹9的一級在最高點一定有橫向速度,而且還不小,這裡簡單起見不考慮了)。簡單的勢能轉化為動能,則藍源的火箭在60km再入時速度大概位880m/s左右,馬赫數不到3。而從獵鷹9的一級速度則很有可能超過1600m/s,馬赫數超過5。速度越大難度應該是越大的。

2、尺寸差異帶來的影響

從其他答案里也能看到了,獵鷹9一級箭體比藍源的小傢伙大太多了~~長細比的大幅增加會降低飛行器結構剛性,進而降低結構的固有振動頻率,當這個頻率和控制系統伺服指令頻率接近時,伺服指令就會變成箭體振動的一個激勵,引起災難性的後果。所以說從控制系統的角度,都希望箭體剛性大一些,振動頻率離伺服控制系統頻率遠一些。從這個角度看,獵鷹9一級箭體的控制是挺不容易的。

3、控制機構不同

兩種可重複使用火箭都使用了矢量噴管作為主要控制設備。但藍源的火箭在底端有常規的舵面,上端貌似還有一些flap。而獵鷹9由於是在現有火箭基礎上改進,只能採用可摺疊的柵格舵。柵格舵的最大好處是可摺疊,對原始方案影響不大。但其與常規的平板舵面相比,有幾個缺點:
1)低速下效率低
柵格舵由於其特殊的形式,在低速條件下會存在氣流堵塞的問題,此時阻力大增且舵效大幅下降,對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2)氣動特性難以通過風洞試驗驗證
當柵格翼縮小到小尺寸進行風洞試驗時,貌似有什麼雷諾數不再滿足相似條件了,吹風結果不可靠。(這點不太懂,聽說的)
從這兩個角度來說,用柵格舵進行控制,對演算法的難度會更大。

綜合以上幾點,獵鷹9的回收技術難度還是比藍源的小火箭要高,高多少就難以量化了。

其實這幾點,根源都在於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是在現有型號上改進,其再入條件、尺寸、結構形式都不能大改,控制機構為了對主任務影響小,只能選擇可摺疊的柵格舵。
而藍源的火箭在開始設計時可能就考慮了回收需求,設計起來難度就小多了。


多謝邀請
門外漢一隻
只能過來看回復


謝邀。

首先技術上,我們不要蔥白任何一個人,不是bezos也不是musk。他們一直是商業家,搞定這些技術的一直是一群工程師,致敬應該給予他們。裡面的歷史可以講很多。現在宣傳或者自發的文章裡面把musk神話化,卻對於實際世界裡技術儲備和資金支持還有人力智力的源泉從何而來不知所以,這個和人類歷史上愚昧的造神運動一樣。
這段話並不是要拿走musk們的應得的一部分敬意,他們有興趣有遠見有勇氣去投資做這件事是值得推崇的。
這些是說在前面的話。

兩者區別目前大家講到的都相當表面化。而兩者的技術都不是公開的,尤其bezos的項目信息非常少,很難深入的去理解差異。所以以下都是屬於猜測式的解讀。

falcon下落前最大速度在5馬赫左右,也是亞軌道,他的火箭更細長天然穩定性比shepard要差。但控制要素上的風切變影響對兩者區別不大因為切邊在幾十米的尺度上很少差別。相應的細長也有阻力小的優勢,因此,光憑長度就說有本質區別,我覺得是很膚淺的。寫下控制方程,我覺得很可能兩者本質上差別不會太大。falcon需要更多的減速但這也不是什麼特別的難題,falcon唯一比較特殊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翻跟頭,因為他和二級分離時姿態已經呈水平,相反的shepard基本是垂直上下。但這種基本的姿態控制估計在現有條件下不會是什麼特別的難點。

最重要的還是下落過程里對於風場的控制和火箭推力矢量的掌握,在我看來兩者是非常相似的,可以近似的把他們類比為風洞里吹兩個比利尺寸的模型。當然這種相似性是原則上原理上的。具體的實現,可能辦法很不一樣,這就要涉及火箭,控制演算法,感測器配置,著落器設計等一系列的差別,這些大多是秘密的。

也因為這個,到底技術哪家強,紙上談兵我們還沒有足夠信息,只有從實踐看了。所以,不著急,不要相信什麼宣傳軟文和造神爛文。等著瞧才是應有的態度。

最後,我想判斷說這不是什麼天頂星技術,估計中國要做也很快能搞定。


回收有入軌能力的火箭和回收剛能摸到太空的邊的火箭完全是兩回事,藍色起源的火箭技術應該和維珍還有XCOR在一個級別,後面兩者的飛行器不僅可以重複飛行,而且已經開始商業太空旅遊了,唯一強的應該是藍色起源的火箭安全性要高一些,但畢竟噱頭有餘,能力不足


區別不要太大,BO的NEW SHEPARD整個高度連FALCON 9 FIRST STAGE的一半都不到,NS只飛到了62英里,而F9是124英里。F9速度在MACH 5.5-7.5,而NS只有MACH 3,速度感覺差不多對比對,但是F9的最高推力達到150萬磅,而NS只有10萬磅。NS基本是垂直起降,而F9基本在空中翻個跟斗再降落。火箭的定義是什麼,如果說能飛上太空的都叫火箭的話,早就有商用VENICLE飛上太空又成功降落在地球了。
最後說說兩個公司的創始人,和兩個公司的目的。BO的創始人JEFF BEZOS是亞馬遜的創始人和CEO,創辦BO的時候已經是一位大財主,人家玩飛機玩累了,於是就跑去造火箭了,有錢仍性。簡單來說就是要錢的時候掏錢,降落成功了,去開開香檳。反觀SpaceX的創始人ELON MUSK,雖然現在也能算是一位大財主,但是他創建SpaceX的時候,可是全副身家都投進去的,2008年還因此接近破產,如果你讓JEFF BEZOS去講他家火箭技術的話,他可能也就能認認各種型號的名字,而如果是ELON MUSK,他可是可以跟你細談到每一項技術,甚至火箭上的每一個零件他都能認出來,很多火箭專家在跟ELON對談的時候都驚詫他對火箭知識所了解的程度。BO的目的是帶人們上太空感受4分鐘的無重力狀態,順帶觀光拍照。而Space X的目的是殖民火星!


馬斯克的終極目標是攫取外星球的礦產資源 弄到地球來賣 野心大大滴壞


from the Verge


搬運一下,內容來自There"s a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SpaceX and Blue Origin that makes them incomparable:
1. 目的不同
Blue Origin(現階段)發展的是載人太空旅行,屬於商業娛樂,火箭頂部搭載六人航天器,在返回地面前可體驗十分鐘失重;不是為航天員準備的航天器;
SpaceX一方面和NASA達成合作,將搭載七位航天員往返於國際空間站和地面,另一方面和私人企業達成協議將衛星送入軌道;因此,要想搭乘SpaceX的火箭首先必須成為航天員。
2.軌道高度不同
Blue Origin的New Shepard火箭推力110,000磅,SpaceX的Falcon 9型推力則達1,300,000,相差約十倍。前者是單級火箭,後者則是兩級火箭。正是因為推力和大小的不同,Blue Origin的火箭只能達到亞軌道高度,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四倍於此。


瀉藥,所有答案都很贊。
科普一下,進入太空再返回很容易,但是留在軌道上很難。
以前xkcd上有過一篇科普文說過,一個電線杆差不多高的火箭就可以把一定的載荷送入太空,
但是這個載荷很快會掉回地面。
Blue Origin 有點像電線杆哦


這是一分艱難的回答,我過來吸點墨水


BO這個火箭和SpaceX獵鷹9體量差太多了吧...

簡直一個是爺爺一個是孫子好么...你不覺得比人家最後一級還小么...
運載能力差這麼多,獵鷹9:LEO是13,150kg,GTO是4,850kg;BO這只是一個無人艙110km亞軌道...
體量不一樣,難度就沒法比較了,就好像玩航模直機各種3D各種浪,真機你試試?
何況獵鷹9返回試驗是在正常發射任務後進行的,這個火箭相當於就是個試驗箭而已...


BO的垂直起降是從100公里的亞軌道進行的

SpaceX在2013年用「蚱蜢」進行過垂直起降的驗證,火箭上升了幾百米後成功垂直落地。從後面SpaceX的表現看,馬斯克是不打算進行亞軌道的實驗了,而是打算直接實現從太空重入的垂直著陸
這個難度比從亞軌道進行垂直起降還是高了不少的


推薦閱讀:

發射火箭這麼引人矚目的事情 為什麼不通過在箭身上引入商業廣告位的做法來獲得一部分經費呢?
怎麼評價9.29發射的一箭三星,長二丙和之前的火箭是什麼關係?
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的區別是什麼?
印度GSLV-D5運載火箭在第三級使用了CE-20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0噸,設計原理是什麼?
多級火箭分離問題?

TAG:SpaceX | 航天 | BlueOrigin藍色起源 | 運載火箭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