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的諍臣敢罵皇帝卻不敢要求為建文帝平反?

明成祖即位之後就將所有關於建文帝的痕迹都抹去了,建文年號也禁止使用,這對建文帝顯然是不公平的。明成祖之後的明朝出了許多諍臣,敢於當面指責皇帝,言辭極為不敬,卻無人敢要求為建文帝平反,這是為何?


-,-

《明史.卷四》:「正德、萬曆、崇禎間,諸臣請續封(建文)帝後,及加廟謚,皆下部議,不果行。

題主你真逗。

明朝的言官有不敢嘬的死嗎。

法統永遠可以隨時找補,正德、萬曆、崇禎,這三位只是不願意找那個事兒罷了。

而且南明的弘光給建文平過反了,上廟號是惠宗

為什麼是惠宗呢?

上一個得這廟號的,是退出中原的元順帝。順天應人的讓國者。

瞧,法統找補回來了。當然啦,你們可以不拿南明當明朝。

如果是姬喵喵,他肯定會特別不厚道的吐槽題主:「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但是我厚道,我不吐槽題主。木哈哈。


反對現存所有答案,和怕死不怕死完全無關:
永樂及以後朝代的臣子均不可能提出「為建文帝平反」的意見,在於法統上永樂並非得國於建文,而是得國於洪武,也就是說在法統上,根本不存在建文一朝。既然在當朝做官,就必須承認永樂得國的合法性,而否定建文的合法性;反之,承認建文的合法性,就必須視永樂及其後續為叛賊,如此又如何入朝做官呢?
如果要類比,林總是不恰當的,蔣公更是不恰當的(當朝完全承認49年前民國的合法性),應該說如同提案承認汪精衛政府的合法性,這在當朝無疑是不可能的。


建文帝在名義上一直是朱棣侄兒,是至親。

朱棣叛亂也是打得清君策的旗號,從來就沒有號稱打到建文帝。
朱棣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是絕不會批鬥朱元璋欽定的建文帝的。
本來就沒有定性為反,何須平反?

就是方孝孺,被殺也不是因為要求給建文帝平反,而是堅持認定朱棣篡位。


看到得票最多的回答,把言官進諫比作人大代表發言。明朝時還真不是那樣,言官經常得罪皇帝,言辭是很激烈的,後果也有很嚴重的,被打板子坐監獄遠調邊疆。為什麼言官還會前仆後繼的上言?並不全部是他們品德高尚之類,而是為了博取未來的政治資本。正如很多民主社會初期,以前被抓起來的的政治犯都可以上位。
究其原因,是因為明朝中後期把握社會主體的不是皇帝,而是文官集團。權利的更替是非常頻繁的,如果你罵對人了,只要不被打死,以後是可以獲得長遠發展的。比如張居正生前遭到各種彈劾,萬曆當時把這些人都懲治了。但張居正死了之後情況完全反轉,支持張居正的人遭到懲處,很多以前罵他罵的恨的都飛黃騰達了。
回到題目,建文帝在明朝中後期沒有任何存在的政治勢力,為他平反不會有任何可能性的政治資本。


明代的諍臣?暫時先理解為諫官吧。

諫官又稱言官或垣官,職在諷議左右,以匡人君,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

按現在來說的話,類似於人大代表吧
皇帝設立這一職位的意思是:會上請各位同志踴躍發言,對咱們工作中有不足之處多批評指導啊。

說些:
皇上,老臣以死相諫,您最近夜夜宿於X貴妃處,要保證龍體啊皇上!
皇上,老臣以死相諫,某某某其實是欺上瞞下的大奸臣啊!
皇上,老臣以死相諫,某某某官員強搶民女啦!請皇上務必徹查
皇上,老臣以死相諫,公務員工資太低了!要高薪養廉啊!
這樣的話就很好啦!

為建文帝平反?那相當於現在開兩會的時候某代表發言:哎呀,當年林公死得蹊蹺歷史評價有違公正咱們要為其正名啊!

文人都是很狡詐姦猾的,他們知道哪些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錯誤。為建文帝平反?這得是反革命罪好嗎?!


我覺得吧 罵的皇帝你是不是也應該分人看待 對於朱棣這樣的人。。。。你罵完了不是死一個的問題是死全家的問題。做事的代價太大,自然有很多人就慫了。而且朱棣說的是他來扶持朝政的意思,你要是平反就是否定了朱棣,否定了靖難,真是不做死不會死的事情!
其次,朱棣通知後,國富民強,千里做官為的吃穿,你撈比原來多了你會想著平反,看著每天來朝見的外臣多了你會不自豪?據我知道的,永樂時期沒有海瑞大人那樣的絕對清官,以此來支持一下自己的上述觀點吧。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很多人心裡都知道的一個事 但是不敢說出來的就是關於建文帝之謎,死沒死,在哪裡等等問題都是一個那個時期非常大的梗,沒人敢觸及這個部分的。所謂平反,你平完了,人沒有有啥用,或者你說給建文帝追點啥吧,追完了,人家回來了看著自己的牌位擱在那裡下面還寫著某某為我平反啥啥,心想老子還沒死就說這話,要不你死一次我給你平反吧 !GAME OVER。
以上三個點是我認為的明史關於永樂那一段大家不敢做的原因吧!


名氣和九族哪個重要?


政府不怕公知因為公知只是批判政府做的不好;政府怕的是地下黨,因為他們質疑的是政府的合法性,是要推翻的。


興許有過,但是被歷史和諧了呢?


基本同意一樓的看法,簡單講平時所謂的罵皇帝,是為了國家百姓,為了江山社稷。即使老闆不爽,也不至於怎麼樣。但是為建文帝平反就涉及原則性問題了,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在質疑政權的合法性。具體結局可參見當年那位被誅殺十族的文人典範。。。
而且明朝的言官雖然確實有不懼死的,但是這些文人講究的也是為氣節而死,而不是因為為建文帝平反這種師出無名的事(重點是最後說不好還落下個假借建文帝之名意欲謀反的罪名)。
加句題外話,明朝中後期的言官團隊多數被首輔控制,所以很多時候做出的所謂以死相諫其實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另外,明朝時皇帝對言官還是很寬容的,通常即使言官說得過分些也不會怎麼樣。(即使那位最跑偏的正德皇帝也是一樣)


性質不同,一個是就事論事搏名聲,一個可以說是謀反作死。


這說明他們不是諍臣啊,太簡單了……………


我個人覺得哈。罵罵皇帝,為自己貼金,順帶留名情史性價比是很高的。宋朝尤其。但是真動真格,搞不好掉腦袋的。所謂的貼金、留名青史就沒有吸引力了。無責任陰謀論一下。


怎麼要求啊?建文帝是敏感詞,沒法提。
難道讓英宗,憲宗這些成祖的子孫恢復建文的名譽,說他認真執行太祖兩個凡是,是好人,應該跟著他干。那這幫人幹嗎去?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連現在的發生的事,都無法了解,況且幾百年前的明朝。所以對,是否有人給建文平反這事,只能是假設。

現在我們假設沒有人給建文平反,但有人卻敢罵皇帝,這是為何?

個人覺得有這個可能性。
皇帝的態度是:
我不同意大臣罵我的奏摺,但不會因此失去皇位,所以我給大臣們罵我的權利;
我自己知道皇位奪自建文,因此有可能失去皇位,所以我不給大臣們說的權利;

較真的同學會說,你不給我說的權利,我就不能說了啊,嘴長在我身上。
這有個悖逆,如果你已經在永樂朝做官,那你就是這個集團的一份子,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即使其他方面和皇權有分歧,至少這個朝廷的合法性,是皇帝和大臣共同認可的共識。
所以,不管皇帝讓不讓說,只要出來做官,就不會說;
但面上不會這樣,要作得好看。
這就是潛規則。

什麼是潛規則?《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作者在書中有詳盡的闡述。簡單地說,就是在我們的現實「規則」之後所隱藏著的另一種規則,這種規則才是人們(尤其是官僚權勢集團)真正遵循的行為準則,這種行為準則與他們的利害計較緊密相聯。作者是這樣論述的:「在仔細揣摩了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之後,我發現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經常與他們宣稱遵循的那些原則相去甚遠。例如仁義道德,忠君愛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現實的利害計算。這種利害計算的結果和趨利避害的抉擇,這種結果和抉擇的反覆出現和長期穩定性,分明構成了一套潛在的規矩,形成了許多本集團內部和各集團之間在打交道的時候長期遵循的潛規則。這是一些未必成文卻很有約束力的規矩。我找不到合適的名詞,姑且稱之為潛規則。」


問題很搞笑。
罵皇帝的是錚臣?
提建文就是否定統治的合法性,和謀反沒啥區別了。
腦子被驢踢了?


因為,要求平反的都被殺頭了,這事關執政合法性問題,是基本原則之內的,不容動搖,剩下的是些邊邊角角的東西,不會動搖國本。


你確定沒有?雖手頭無資料,但記憶中是有人提出過為建文平反的。且建文唯一的兒子朱文奎無後,故即使平反,也影響不了皇統了。


因為別人知道輕重。
哪些自己能碰,
哪些自己不能碰。


曾經讀過《明朝那些事》,其實大臣,尤其是諫臣罵皇上是一個雙贏的事,臣子皇上都得到好名聲,但朱允炆死後,明朝的皇帝都是朱棣一支,這是所有大臣都明白的事,這是皇上的底線,沒人敢碰。


推薦閱讀:

為什麼老有人說黑大明就等於反漢族?
釣魚島歷史上屬於中國,現在中國就要往回要,為什麼外蒙,庫葉島,這些地方中國就不要了呢?
如何評價魏忠賢?
以明朝後期對後金的頹勢和自身朝政的糜爛,當初朱棣遷都北京算不算是個敗筆?
為什麼太平天國能出那麼多優秀的將領?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政治 | 建文帝朱允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