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南明為什麼不去海外建國?

這麼說吧,給個參考案例:
契丹人所建立的遼在北中國被女真人所滅,耶律大石逃去中亞建立了西遼。
這個算是與中國歷史關係比較密切的,其他的諸如北元以及中亞國家,以及游牧政權,都有本土被滅,逃亡異地重新立國東山再起的案例。

但是南宋被滅時,崖山殉國的軍民近10萬人,寧願跳海自殺,也不去海外立國。比如征服越南南部,東南亞,菲律賓,琉球,馬來西亞等等,南宋航海業發達,很明顯他們是知道這些地區和國家的。

南明也是一樣,南明永曆帝都逃去緬甸了,鄭成功也逃去台灣了。
為什麼就沒有大舉出兵征服緬甸或柬埔寨呢?

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是,似乎中國(漢族政權)古代的朝代,一旦在其根據地被征服擊潰,就徹底覆滅。比如東北的朝代為什麼不去征服朝鮮呢?就算不能完全征服也可以掠奪一些土地割據而存啊?比如四川的割據政權(五代十國什麼的),打不贏中原的宋朝,為什麼不去雲南甚至西藏,東南亞?漢族的割據政權似乎總是局限於中國本部的範圍(沒有興趣跟誰扯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神聖不可分割「,我的意思是漢族生活範圍)。

這與農耕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嗎?寧願身死族滅,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去海外干鳩佔鵲巢的勾當??我覺得以南宋和南明的處境,完全有理由有條件進行10萬人以上規模的征服海外土地立國啊!


說一下南明。

南明當時是在海外立國了,台灣在當時算是海外。

1662年-1683年這二十多年南明控制的一部分區域就是台灣。
國姓爺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因此當時台灣的總稱就是」東都「。
在台灣的建制是一府兩縣,就是承天府,天興縣和萬年縣。另外在澎湖設有澎湖安撫司。

承天府和南京的應天府,北京的順天府是一個級別的。只有國家的都城才能設承天府,所有當時的台南地位和北京,南京是一樣的。可以稱它為東都,也可以稱它為東京。但可惜的是永曆帝一天也沒有在東都待過,之後也沒有任何明天子在東京住過哪怕一天。

國姓爺在台灣設東都的建制,可見當時在他的戰略規劃裡面台灣已經是作為未來明朝長期發展建設的國土了。這一點在當時是非常超前也是非常不被別人理解的。當時明軍大部分人都還想留在思明州,包括世子鄭經(後來的延平文王)。他們認為思明州是老根據地,也是中國國土的一部分,如果去了海外,離收復失土的戰略路線就越來越遠了。明軍剛剛還兵臨南京城下,眼看攻克城池,收復半壁江山在望,現在卻戰略轉移攻克台灣,移師海外。這在當時很多人感情上也是接受不了的。包括張煌言。也包括魯王。其實魯王就是在當時于思明州去世,不然後來金廈失陷,可能他也得被迫轉移到台灣。

可以說,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完全就是題主所說的在海外另闢國土長遠建設的天才創舉。

國姓爺征服台灣前的情況是,南直北伐的失敗,損失非常慘重。daicing軍反攻,明軍及時休整,調整過來後在思明州附近打了場勝仗。算是穩定住局勢,思明州可以保住。這時他選擇征討台灣,是非常危險和孤注一擲的。可以說是把全部有生力量用上拿去拼了。荷蘭人當時是非常強的,明軍能趕在雅加達那邊東印度公司派來的支援到達之前攻下台灣,是實力運氣兼有。不然真有可能像打南京那樣,前功盡棄。

明軍征服台灣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徹底和荷蘭在政治上決裂。荷蘭人經營台灣也是有幾十年,此後一直想再奪回台灣。因此和daicing結盟。這給daicing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就是海軍力量的增強。荷蘭和daicing的聯軍經過艱苦戰鬥最後攻克了思明州(今廈門,金門)。(如果沒有荷蘭人的幫助,憑當時daicing海軍的力量這是不可能的)思明州是延平王軍隊的大本營,思明州的大量戰略物質丟失使明軍損失慘重。
雖然之後延平文王反攻大陸,再度收復了思明州。但荷蘭與daicing聯軍攻克思明州使明軍的戰略根據地從思明州轉移到了台灣,也就是徹底的轉移到當時的海外了。

提到為什麼國姓爺要戰略轉移到海外的台灣,主要是因為daicing的沿海遷界焦土政策,使明軍無法再與民眾接觸失去物資來源。明軍原海澄守將黃梧在永曆十年(1656年)畏罪投降daicing,獻出重要據點海澄。被封為「海澄公」,之後他提出「 平海五策」,非常狠毒,要點就是

一、斷絕沿海漢人對明軍的接濟,山東、南直、浙江、福建、廣東將沿海三十里之內居民全部遷入內地,不許漢人在沿海居住。

二、燒毀所有船隻,寸板不許下海。如此半年,明軍海師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

三、「成功之父鄭芝龍雖然在京受押,但與鄭成功時通消息,宜速究此輩。」

四、「成功之祖先墳墓在各處,應加以遷毀,斷其命脈。」

五、「投誠兵官散住各府州縣,虛靡錢糧,倘有作祟又貽害地方不淺,可將投誠官移往各省分墾荒地。」

黃梧本來預計這樣國姓爺撐不過半年,但是明軍戰略轉移台灣,十年後延平文王西征,收復漳州,黃梧父子被鞭屍肢解,得到報應。雖然明軍開拓了台灣,但是沿海漢人因為遷界禁海死難無數,daicing暴行罄竹難書。

以下是台灣課本上南明時期的台灣行政區圖

承天府附近開墾駐屯的軍營。圖片摘自一篇遊記明鄭(東寧) 承天府 台南市 一日游

當年延平王還有征伐菲律賓的打算,但是因為多種原因沒有實施。

關於菲律賓的情況,菲律賓和台灣類似,都是當時中國人向海外大批移民的地方。這個時代卻正好和歐洲人在太平洋的殖民擴張碰上。歐洲人對付台灣,菲律賓的土著完全沒問題,但中國人卻是同一個文明階段的競爭對手。台灣在明軍攻克之前有郭懷一領導的起義,後來被荷蘭人聯合土著擊敗。菲律賓在1639年也有華人大起義,堅持了4個月。這導致了西班牙人對中國人的報復性屠殺,包括了眾多皈依的華人天主教徒。

1657年,國姓爺致函爪哇島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在亞太的總部,今天的雅加達)的一名中國人,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局進行貿易。並且這封信中他第一次提到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1662年攻下台灣後,國姓爺派人向菲律賓總督遞國書,要求西菲當局停止對華人的殺戮掠奪。但西班牙人報復性的第三次屠殺華人。國姓爺聞訊後一面撫恤逃到台灣的華人,一面組織籌備軍隊,當時菲律賓的西班人情況並不好,荷蘭人在旁邊威脅,島上華人和土著人起義頻發,西班牙人當時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但幾個月後國姓爺突然病逝,東寧陷入短暫爭奪繼承權的內亂。計劃擱淺。隨後世子鄭經繼位延平王,並派人同西菲當局繼續交涉。據說東寧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征討馬尼拉,但1673年大陸的三藩突然反正,延平王鄭經和吳三桂暫時結盟,1674年(永曆二十八年)親自帶兵進入大陸。1674到1680年這六年間延平王的重心都放在在大陸的征戰上,1680年最終放棄思明州返回台灣,這之後也再沒機會進攻菲律賓。

1683年施琅攻克台灣,國姓爺的第六個兒子鄭寬逃到台灣北部躲藏起來,施琅派出眾多人手追捕。有南明降將為了掩護鄭寬,放出風聲說鄭寬已經逃到了菲律賓。於是施琅派人一直追殺到菲律賓,但最終無功而返,鄭寬在歷史上也被記載為失蹤。
據國姓爺九世孫鄭守讓敘述,daicing攻佔台灣前,寧靖王朱術桂選擇自殺殉國,在他自殺前寫下了「風來竹有聲」五個字送給鄭寬,暗示他逃亡。於是鄭寬與次子鄭星,帶著「風來竹有聲」這幅字,往台島北部逃避,躲過daicing追殺,之後世代隱姓埋名,「不可泄漏自家身分」,成了鄭寬一家的祖訓。日本人佔領台灣後,東京的歷史學家開始尋找寧靖王墨寶和鄭寬後代,20世紀三十年代找到了鄭寬第七代孫鄭子香家族。鄭守讓是鄭子香的第六子。
據記載,daicing攻佔東都時,有三千多的明遺民分搭九船避難南洋各地,其中三船開抵呂宋(菲律賓),一船到暹羅,三船到爪哇,另兩船則到馬六甲。日人福田省三記載,在東都淪陷時,逃到南洋一帶的人很多,據說僅爪哇一地,華人數量就增加到五萬人。

---------------------------------------
在西側,永曆帝曾經移駕緬甸,但是緬甸後來政變,新王出賣了永曆帝。明軍的一部分就留在現在的緬北地區(當時算是明朝的領土),後來發展成現在緬北的果敢人。

還有一部分明王室流亡到暹羅(泰國)。晉王李定國也曾經聯絡過暹羅(當時暹羅與緬甸有世仇)準備進攻背叛的緬甸王,但是因為永曆帝殉國和晉王猝亡,暹羅軍隊撤軍,計劃流產。
《皇明遺民傳》卷之一中記載:「岷王子,失其名。太祖第十八子庄王楩之後。永曆己亥。從帝入緬不及。與其族八十餘人入暹羅。」
(插一下,這裡的岷王子,是第九世岷王朱企崟的兒子。其先祖是一世岷庄王朱楩。太祖為岷王家族定的字輩是「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諮訪,寬鎔喜賁從」,可見岷王子是「禋」字輩。按照某些說法,岷王家族的後代還包括前總理朱鎔基,如果是的話那麼他是「鎔」字輩)

據載永曆十三年,隨駕入緬的臣民有1448人。另外還有約九百南明臣民由岷王子及總兵潘世榮、內監江國泰等率領,分道陸行入緬,準備在緬都會合。後來他們應該是走散,然後岷王子率領的一支八十餘人的隊伍最終進入暹羅。另外,三藩反正失敗後,吳三桂的余部也有逃往緬甸者。

------------------------------------------------------------

另外一批大規模的明遺民出洋是南明禮武鎮總兵楊彥迪率領前往廣南(今天的越南南部廣南省)。


楊彥迪是國姓爺的部將,在永曆十五年(1661年)他被派遣到廣西防城的江山半島,在今日的欽州防城港一帶進行游擊戰。延平文王即位後受封禮武鎮總兵,總制龍門水路等處地方的南明軍隊。這段時間他主要是與尚可喜作戰。三藩反正後,永曆三十一年(1677年),楊彥迪奉延平文王之命再次出兵攻佔龍門島。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春,龍門島失陷。根據越南的《嘉定城通志》記載,這一年總兵楊彥迪、副將黃進和鎮守高、雷、廉等處的地方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平安等,率領兵弁門眷共三千餘人,分乘戰船五十餘艘,前往廣南的沱瀼港(今越南峴港),自稱大明遺臣,」為國矢忠「,廣南王阮福瀕不敢收留他們在廣南本土,派遣他們往南部的真臘(柬埔寨)的東浦,闢地而居。這批成建制的明軍民在東浦等地艱苦創業,拓荒墾殖,建構鋪舍,發展貿易。十數年後使東浦成為越南沿海著名的繁盛商埠。1698年,廣南王任命陳上川為都督,受封疆重任,並在華人集中地設清河社和明香社,讓這些明遺民「悉為編戶」。福建和廣東沿海不願臣服daicing的遺民聞知,陸續有人逃渡投奔東浦。在越南和中國史籍中,十七世紀南奔廣南的明遺民不絕於書,其數量應相當可觀。這些明遺民的後代是現在越南的明鄉人。

------------------------
南宋的情況
有很多遺民進入了當時的占城。具體我不是很了解,以後補充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為鄭成功題輓聯

在那個時候的中國人眼裡,台灣不是啥「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就是個「海外」。

【世傑將趣占城】,土豪強之還廣東,乃回舟艤南恩之海陵山,散潰稍集。颶風忽大作,將士勸世傑登岸,世傑曰:「無以為也。」登柁樓,露香祝曰:「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風濤愈甚,船遂翻,世傑溺,宋亡。
——續資治通鑒

南宋是想跑到海外的,但是沒成功。

(康國元年)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為兵馬都元帥,敵剌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副之,茶赤剌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耶律鐵哥為都監,率七萬騎東征……行萬餘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大石曰:「皇天弗順,數也!」
——遼史

耶律大石不是不愛回來,是回不來。吳敬中說過,「車誰不喜歡啊。」同理,中原誰不喜歡啊。如果不是待不下去,沒人願意跑路。


原泉州市長施永康要為施琅(降清叛將)在泉州大坪山上塑像,遭到泉州人強烈反對,後無奈該塑像改稱為 「鄭成功像」。


南明是想立沒立成。

昭宗殉國後,魯王朱以海成為明宗室中地位最高的人。首先,他是親王。其次,他曾是昭宗承認的監國。再次,他有原浙系武裝力量的支持。

張煌言就曾說過:「緬甸之變,君亡臣死,天下已無明室矣。止海上猶存一線,而主上尚在龍潛,真乃天留碩果。自當誓師討賊,以維繫人心,以嗣續正統。昔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北狩,晉元稱制;徽欽蒙塵,宋高繼立。以視今日,誰曰不然。」

甚至當時在清統區也有類似的傳言,認為昭宗死後南明已經擁立了新君,「復言海上已立新君,國號平順。晉王李定國尚在,諭令起兵。」這個有可能指的就是朱以海,但因為清統區對抗清區的不了解,外加鄭氏在台灣確實已經建立政府,造成了以訛傳訛。

雖然原浙系立推魯王繼位以續國祚,但鄭成功和鄭經對擁立新君一事都不感興趣。外加魯王中年病逝,此次擁立計劃破產。否則,如果鄭氏支持張煌言,力推魯王登極,那麼南明政府移駐東都也是很可能的。


題主讓我想起了這個,全人類解放事業的偉大宏圖~~

————————小小分割線—————————

最讓李雲龍哭笑不得的是一個年青的作戰參謀遞來的請戰書兼戰略設想。這個作戰參謀提出了一個四面出擊的戰略構想。他認為,自從蘇聯變成修正主義國家之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已經南移。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已無可辯駁地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心臟,徹底埋葬帝國主義、現代修正主義的重擔已經歷史性地落在我們這一代軍人的肩上,云云。戰略構想是,在一個星期六的夜間,不經宣戰,在北線以航空兵火力先發制人。摧毀蘇聯遠東部隊的空軍基地和海軍基地,切斷西伯利亞的鐵路動脈,裝甲部隊從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地向蘇聯境內實施猛烈突擊,迅速合圍殲滅蘇軍遠東部隊,另一支裝甲部隊從我國新疆的霍爾果斯、阿拉山口等邊境要隘向蘇聯的哈薩克加盟共和國實施突擊。這位年青的參謀預見到,這場中蘇大決戰將發生在庫爾斯克地區,那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大決戰,會戰將以殲滅蘇軍的重兵集團而告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便指日可待。下面的事情就簡單了,通往西歐的大門敞開了,我軍即可揮師南下,掃平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飲馬地中海。

南線戰略,解放金、馬、澎湖列島,在台灣登陸。海軍艦隊出南海向東南亞出擊。

東線戰略也簡單,登陸日本,取得向太平洋進軍的前出基地,突襲夏威夷群島,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取得太平洋的控制權後在美國西海岸登陸,最後的一幕很激動人心……鮮艷的紅旗飄揚在白宮的圓頂上。美國的勞苦大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全人類得到解放……

李雲龍看著看著,就給氣樂了,他找來那個參謀,虛心討教道:「寫得不錯,我準備上報中央軍委,但有一事不明,你準備用什麼跨越台灣海峽和太平洋?用肋板嗎?」那參謀喜形於色,挺胸昂頭地說:「報告首長,有木帆船就行,當年我軍橫渡長江、解放海南島時用的都是木帆船,我軍裝備是差些,但有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原子彈,有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支持,我們一定會勝利……」李雲龍耐用著性子聽到這終於忍不住發火了:「我明白是咋回事了,你是吃飽飯沒事撐的,從明天起司令部大樓里地面由你打掃,一遍不行,要從一樓到四樓掃三遍,你不是撐得慌嗎?

你不是要解放全人類去嗎?好!就先從掃地開始。

(摘自《亮劍》)

—————————割一下—————————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些中二情節,例如本人就曾整天意淫穿越歷史,地圖開疆。然而,意淫歸意淫,把它當現實就不好玩了。題主把移民開疆想得過於簡單,好像隨隨便便就能移上幾十萬人到其他地方,然後輕輕鬆鬆站穩腳跟,別的地方的人還安安分分聽你的話任你統治。
要知道,整個嶺南的開發都耗費了中央政權幾百上千年的時間,往近點來看,台灣島從明末到甲午戰敗被割據,漢人花了幾百年在島上開荒繁衍,在日本人接管之前依舊有大片未開化的生番地區。再看看客家先民的遷移血淚史,你以為遷移那麼好玩嗎?老百姓閑著沒事幹拋棄家產跟著你去異國他鄉開荒,還不知未來難測生死?題主還提到移民西藏……你在逗我玩么……

最後說一句,適度中二是萌,拿中二病來意淫現實世界挑戰全人類價值觀,那叫作死……


立了國又怎樣?幾百年後,會有子孫後代拍《施琅大將軍》電視劇,把你描寫成阻礙國家統一的分裂勢力。


耶律大石告訴我們跑出後再怎麼阿彌陀佛也架不住穆罕穆德。


當一個新政權爭取到了士大夫階層平民階層中大多數人的合作時,舊朝代的皇帝實質上已經成了孤家寡人了

秦以後古代中國的政治結構是一個皇帝-士大夫-平民三元分立的架構

士大夫階層有多少人願意放棄自己在老家的優勢,陪著前國君去未知的荒蕪之地開拓的?

而亂世中的平民最渴望的也是吃飽穿暖,能夠安定下來


崖山海戰是南宋與元朝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朝廷的興亡,最終宋軍潰敗,宋朝覆滅。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

十萬軍民,當時糧食就不夠,打過廣州兩次也為了搶糧食。陳宜中曾想在占城借兵復國,但是不久占城也被元軍佔領。


南宋南明,堂堂皇室和中央政府在自己的國土內像流寇一樣到處流竄。為了糧食物資還要去搶自己國土內的城市,每次轉移如同進行一次遠征。這叫什麼國家?這叫什麼政府?這隻能說明,早在外族入侵之前,這個國家就已經腐爛了,不具備正常國家的功能了。留下的只是一個國家衰亡後的殘骸。外族只是把他們掃蕩乾淨而已。
還想海外立國?國家肌體健康的全盛時期尚不能(或不願)跨海殖民,衰亡後的一堆殘骸還想搞這麼大一個工程?想多了。
西遼?西遼建國的可敦城本來就是遼的重鎮,有永遠不許南下的兩萬騎兵,是壓箱底的老本。如果明朝也在台灣或東南亞搞一番大建設,有個十萬朱家大軍,又何至於最後去貼鄭家的冷屁股。


南明己經跑到台灣立國了,當時台灣算海外。


你是影射常凱申大人嗎


父母之邦,不可棄也


宋朝沒有風險意識,古代王朝都是如此吧,國家機構混亂,空有節氣,只怪蒙元太強大,提前謀劃是可行的,可以先發展海南,台灣可能還是原始社會,而且台灣海峽暗流涌動不好過去,呂宋東南亞地區會好些,當時呂宋並未形成國家,越南早就是獨立國家,南宋可以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融合團結當地土著,而且宋人擅長經濟貿易,海外很多地方發現宋代錢幣,當時宋幣在海外很受歡迎。宋朝可以將呂宋為基地,慢慢統一東南亞部落。

1279年涯山之後,還有很多反元武裝,元朝短命,待亂收復中原,那就沒有「明朝那些事了」,可能就此改變中國版圖……

抗元復宋的起義,此起彼伏,延綿不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要算林桂芳的義師。

至元二十年(1283年)三月,林桂芳與趙良馬今、趙良驄聚眾萬餘,在皂幕山之西的羅旁豎旗舉義,抗元復宋。並號稱羅平國,改元"延康"。後被元軍萬戶王守信鎮壓,林桂芳、趙良馬今壯烈犧牲。

這一年,有香山馬南寶聯絡新會起義軍黎德、梁起梓的兵馬,率兵前往越南運糧,迎接南宋留在越南的散兵。不幸,梁起梓叛變投元,黎德與馬南寶率兵討伐,大敗,馬南寶被捉,不屈而死。

這時,南海縣民歐南喜聚眾起義,主要是食鹽為政府壟斷,私販猖獗,稅抽增加而官迫民反。歐南喜自稱"清遠王",自立官制,封官賜爵,擁兵號稱10萬之眾,派遣手下的元帥、丞相率兵襲取廣州,被王守信擊敗。歐南喜率軍逃走到新會,玉新會起義軍首領黎德會合繼續抗元。

同年十月,元廷命卜磷古帶、史弼等領兵二萬二千,調江淮行省參政伯顏,征東行省左丞劉國傑,江西道宣撫使高興,福建行省左丞忽剌出共四行省軍隊圍剿黃華頭陀軍。在強大的元軍合力圍剿面前,頭陀軍在遼闊的戰區里拚死抵抗。黃華率軍在鉛山與高興作戰損兵八千,又率軍急攻建寧,為高興與福建行省元軍合力作仗所敗,折將兩員。黃華退守江山洞,後退守赤岩寨。寨破,黃華自焚身亡,頭陀軍大部壯烈犧牲,無辜平民近萬人遭元軍殺戮。部分頭陀軍化整為零,轉入偏僻山區,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黃華的弟弟黃福和陸廣、馬勝再次發動起義未果,頭陀軍才被完全鎮壓下去。後人為了紀念黃華和頭陀軍的抗元鬥爭功績,把頭陀軍駐紮過的許多山頭命名為「黃華山」。見載於地方志的就有政和縣城南的黃華山,建甌縣城北的大、小黃華山,浦城縣城北的黃華山等等。

張天宗(?-1314),江西廣信府(今上饒地)廣豐縣人。宋德祐元年(1275)元朝蒙古興師犯宋,張天宗聚眾從軍參加文天祥部抗元。德祐二年文天祥兵敗走粵東被俘不屈,慷慨就義。張天宗走粵西兵敗欲奔安南(越南),越山迷道抵順安峒地貢峒(今舊州)休整,以待時機,反攻復宋。

景炎二年(1277)張天宗親勘峒場,披荊斬棘建造草舍墾荒造田,派人到外地引種稻穀,聚處草木重蔽取名那簽(今舊州)。繼定山川、田峒、村屯名次,村邊種竹,開通車馬人行道,修築河堤,引鵝泉水灌溉,經幾年整治,田園一新,遂安居下來,與當地壯族人民親密無間。

順安峒到處高山密林,與外面不相通,趙宋王朝傾複多年,張天宗無所知,記歷照舊沿用宋端宗景炎年號,循宋禮制。景炎六年(1281),當地群眾對張天宗心悅誠服,擁戴他為峒官,是順安峒一世峒官,鄰峒都來歸附,張天宗給部屬許元管理頻峒(岳圩),許遂管理計峒(今縣城),侄子張浚管理祿峒,侄子張滸管理華峒(化峒),張受管理誠峒(今新靖誠良),統一領導。繼又制定「亭田制度」,把生產與生活結合起來,以十人為一家,十家為一亭,峒設三亭,亭設亭長,每亭有倉廒,峒有亭田,共同生產,共同分配,並立有餘田,收入作福利。計峒余田500畝助婚嫁,頻峒余田400畝為歲時養老,華峒余田300畝作社稷祀典,誠峒余田700畝作養孤殘疾,祿峒余田900畝助民喪死,景炎二十一年五峒總管倉谷10萬石。此外,還將區域劃為四路四甲,即上路為上甲,中路為中甲,下路為下甲,東路為內甲.

張天宗於元延祐之年(1314)十二月病逝,子張淵襲職,是為二世峒官,始在各峒設立鄉塾,延師教民間子弟,歲給官米千斗,為州立學校始,於景炎六十年病逝,子張琅旺繼任,是為三世。琅旺好武、狩獵、打魚、迷信道術,故又名張神仙,景炎六十九年計峒官遊獵於龍潭,追逐熊跡到達鑒隘凍州界(今德保縣境)與外地通,此時已是元朝至正九年(1349)

紅巾軍起義是爆發於元順帝至元十一年(1351年)

大明開國(1368年)


推薦你看一下李伯重的《中南憾事》,主要是平時對中南這些國家也是打個平手而已啊,一個流亡政權還想滅掉人家重新建國,有這能力早就打回去啦


記得南明有人逃到納吐納島建國了。


因為旅途遙遠啊啊啊啊啊


你以為耶律大石想在西域呆著啊?問題是打不回來啊! 失去了中原相當於失去了最寶貴的土地,屌絲逆襲的幾率是很低很低的。


生於斯,長於斯,離開了這片土地,即使叫宋,即使叫大明!還能叫中華正統嗎?按照宋朝程朱理學以來的士人階層受的教育,除了以死殉國,還有更好的選擇嗎!北宋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朝時候士人對自己的道德規範!開個腦洞,無論南明朝廷還是崖山時候的南宋朝廷,撐起朝廷的人,如史可法,如陸秀夫,拋開能力不談,在道德上都是有潔癖的!在他們看來,君死國,臣死節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其他選擇了!所以雖然排名第一的答案雖然舉了一些例子說明也有流亡到別地的政權,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那個時代的士人階層,那些讀聖賢書長大的人他們不會這麼做!流亡政權根本就得不到精英階層的理解和支持,所以陸秀夫選擇背著衛王跳海,而南明朝廷中有骨氣的官員也選擇殉國!


航海業當時是很不發達的,你往哪去?周遠一點來陣颱風就翻了。
各個比方,你要是犯罪被追捕,你要是跑到原始森林裡,你覺得你還能活么?道理其實一樣,坐船遠洋是很不靠譜的,與送死無異。


推薦閱讀:

南宋是一個怎樣的朝代?

TAG:歷史 | 南宋 | 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