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電影是否有合成技術?

類似多個圖層疊在一起的合成影像?甚至包括疊化等基本剪輯手段如何達成?
如果有推薦的書就更好,謝謝!!


有。


疊化很簡單,前一條末端從前往後逐格洗掉多一點直到透明,後一條反過來從透明漸變到不洗,疊在一起就是疊化。

槍口火光可以用刀在膠片上刮出來。

雙重曝光也很簡單,第一遍拍攝把部分區域壓黑,畫面黑的部分就沒曝光,可以再次曝光,膠片重新裝回片倉拍攝,或者暗房中把另一條再印到上面。除了全圖透明度疊化效果和正片疊底效果,還可以應用為:

一人拍雙胞胎。
固定機位,遮擋一半片窗,使膠片一半曝光,演員表演角色一,然後膠片回卷,換一邊遮擋,演員到另一側,表演角色二。

簡單摳像。
遮擋物為一個形狀,比如按畫框內看到的山的輪廓遮擋掉天空,可以然後再拍攝別的天氣的天空。

還有一種合成特效是透視片。
把印有建築、山峰等等的透明賽璐璐片或者玻璃片放在鏡頭前,和鏡頭內的背景結合,做得好的可以亂真。只不過要注意演員不能從印圖案的區域經過,否則就穿幫了。

還有應用視錯覺的。
就像那些三維畫廊裡面的近大遠小錯覺,用來改變畫面內物體的視覺大小比例。
做布景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做一個下面大上面小的假建築,可以顯得更高聳。

使用微縮模型。
2001太空漫遊、星戰甚至泰坦尼克都是大量運用的微縮模型,到現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710更新:微縮模型的新用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M4MTAxMQ==mid=207414519idx=1sn=80855c67c5889f6db385b6cc0ff9cb7e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0705補充:

數字技術、CGI並不會讓這些老技術顯得毫無意義,因為新技術只是提供了新的手段,很多概念和方式思路都是非數字時代產生的。

說到這裡又想起來一個。
投影背景。
主要用於拍車戲,在一個投影屏幕前固定一輛車,在裡面表演,從屏幕後面投影在運動的車上拍攝的畫面,這樣固定的攝影機和車就可以拍出車在開著的感覺。

這項技術後來有了新生。
《遺落戰境》有一個場景是雲端高塔。四面落地窗,外面是平流層看到的雲。當然不可能搭景實拍,按理說應該是用綠幕技術,但實際上這個場景用了投影屏幕。外面的雲海是用電影放映機投影到大屏幕上的。而且用了很多,一個接續著一個覆蓋很大的角度。

因為這個場景玻璃和金屬的鏡面反射太多,會倒映出綠幕的顏色,沒法摳像。用了投影背景,所有反光都是真實的。

最牛逼的是他們還設計了一個控制系統,可以隨時轉換外面的天氣、日夜、風速。

(&ipad應用截圖,如圖,窗外的雲海和落日是投影在巨大屏幕上的,下圖為控制台)

這就是老招新用的一個例子。詳見拙譯《〈遺落戰境〉的攝影創作》,發表於《電影藝術》2013年第五期。

現在合成最主要的手段綠幕或者藍幕技術,本質是動態遮罩、動態選區。實際上也有非數字版本。@王義之的答案有詳細說明,不再贅述。

今天在書店看到了新版的《電影特技教程》屠明非(原誤作「特效」,經提醒更正)——講得很全面,上面我說過的應該都包括了。推薦。


二次曝光:
在純黑的背景(黑天鵝絨)前拍攝某一物體,比如一個飛船模型。膠片上記錄了該飛船模型的影像和一片黑色的背景(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然後不要洗印該膠片,將膠片回卷回去,重新放到攝影機裡面。由於膠片沒有被洗印,所有原來拍攝的黑色背景部分的區域,實際上是銀鹽粒子沒有被感光,也沒有被解析出來,於是擁有再次感光(曝光)的能力。
然後用這一卷膠片拍攝某一畫面,比如一片沙漠(舉例),原先沒有被曝光的部分(黑色背景部分)的感光層被感光。
然後將膠片送去洗印,於是出現前後兩次曝光的內容:飛船模型+一片沙漠。最後出來的結果就是飛船飛行在沙漠上方。
《星球大戰》就是這麼拍出來的。
秀智商的同學們可能要問了:那原來拍攝飛船模型部分的已感光層會不會再一次被感光(沙漠),形成沙漠和飛船模型的疊影?
答案是會。
但是,如果飛船模型被拍的很亮很亮,感光層已經充分感光,溴化銀粒子被充分分解,已經沒有多少溴化銀可以用來被感光,那麼沙漠部分在這些已經被感光的區域內形成的影像很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就是為什麼飛船總是通體發白髮亮的原因了……
再一次秀智商的同學又問了,為什麼不能在中間環節拿去洗印?
因為洗印就是將解析出來的銀洗掉,將沒有解析出來的溴化銀分解,叫定影。這樣膠片就不能二次曝光了。
好了,科普到這基本就是專家了。
膠片時代還有各種合成技術,比如背景放映等等……


正好本期凡影周刊有篇文章(微信號:fweekly)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好萊塢的障眼法——綠幕」

一、魔術師的手法

說到電影特效的話題,就不得不提及19世紀末的早期特效藝術導演喬治·梅里愛。這位世界級的電影藝術家用盡一生的時間為電影特效藝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被譽為電影史上的「魔幻大師」。1898年,在他的電影《多頭人》中,梅里愛通過遮罩和多次曝光技術(在一幅膠片上拍攝多個影像)為觀眾們展現了一場「魔術秀」。

梅里愛把一塊塗有黑色顏料的玻璃板作為遮罩,用它擋住鏡頭的一部分,使得膠片的一部分不會感光。拍攝完成後,梅里愛會倒回到同一副膠片,再用遮罩擋住鏡頭的另一部分,再次進行拍攝。像這樣,兩次或多次曝光後,不同的畫面會顯現在同一副膠片上。這種手法被後人視為綠幕合成技術的原始雛形。

圖1:1898年,喬治·梅里愛,《多頭人》

導演埃德溫·S·波特在1903年的電影《火車大劫案》中再次使用了這種遮罩技術,不過,這次不只是用來做「魔術秀」了,而是利用其呈現更為逼真的宏大場景。電影中車站辦公室窗外行駛過的火車,還有郵車車窗外飛掠而過的風景,都採用了遮罩和多次曝光技術。

圖2:1903年,埃德溫·S·波特,《火車大劫案》

20世紀的前20年內,特效技術逐漸普及和完善,利用遮罩技術模擬出的場景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後來又衍生出玻璃遮罩繪景技術,這項技術是將一塊畫有場景的玻璃板放置於攝影目標和攝像機之間,類似於濾鏡,藉此營造出置身真實場景的觀感。這項技術被導演諾曼·道恩大量運用於電影拍攝中,在沒有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場面。玻璃遮罩繪景技術盛行於整個好萊塢「黃金時代」(1929-1959),並且沿用至今。

圖3:玻璃遮罩技術的使用示例
(左起:三十五毫米單幀投影機,半透明投影屏,傀儡道具表演台,玻璃遮罩,攝像機)

二、「黑幕」技術

不過,早期的遮罩繪景技術依然存在局限。為了取得良好的畫面合成效果,要求動態的拍攝目標不能碰到遮罩邊緣,以免出現明顯的穿幫。然而,遮罩繪景又常常被應用在活動場面中,如此一來,很難保證特效合成不出紕漏。

動態遮罩技術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限。這項技術在1918年由弗蘭克·威廉申請了專利,因此也被稱為「威廉遮罩法」,並在1927年F·W·穆爾瑙的電影《日出》中被首次使用。

動態遮罩技術的運用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景拍攝,即拍攝演員表演部分,在攝影棚里的純黑背景板前拍攝。這時,攝影機中的負片只對前景中的人和物感光,對背景不感光。

第二階段是背景拍攝,即拍攝環境部分。將活動遮罩和前景拍攝中得到的底片同時裝進合成攝影機中,遮罩上的輪廓剪影會遮擋住底片上已感光的前景,環境影像會通過遮罩中的透明部分使膠片感光,填補第一次拍攝時未感光部分。

由於活動遮罩和前景中動態的拍攝目標在幾何尺寸和運動相位上完全一致,就能保證合成的畫面不受活動限制了。

藍幕技術

當然,「威廉遮罩法」仍然有其弊端,比如,所有拍攝目標的陰影會在動態遮罩中消失。由C.DodgeDunning於1925年發明的「鄧寧藍幕技術」孕育而生。這項技術利用了彩色照明設備,使背景呈現藍色,而前景呈現黃色,再通過渲染和濾鏡等處理,將前景與背景分離,進而形成動態遮罩。通過這種處理方式,動態遮罩中便能夠保留拍攝目標的陰影。1933年的電影《金剛》中可以看到這項技術的首次應用。

不過鄧寧藍幕技術只能在黑白影片上起作用,彩色電影對於特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創新仍在繼續。1940年,特效大師拉里·巴特勒的電影《巴格達大盜》實現了電影特效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飛躍。

巴特勒在藍幕前進行前景的拍攝。之所以選用藍幕,是因為藍色與人的膚色反差最大,而且藍色的像素顆粒最小。將藍色從三色印染的底片中分離出來,巴特勒就得到類似於威廉遮罩法中的剪影遮罩。然後,利用可以將多條膠片合成一條膠片的光學印片機,將之前分開拍攝的前景和背景進行合成。

這項藍幕技術為勞倫斯·巴特勒摘得了1940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但它當時還不是非常成熟。首先,工序繁瑣,耗時很長,還要經歷複雜的光學列印過程;其次,一些沒有摳乾淨的藍色背景會在鏡頭中出現;最後,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比如頭髮的紋理、縷縷煙絲、模糊或動態畫面等都無法實現百分百的精準摳像。不過,這種局限並未影響藍幕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儘管之後也有「黃幕」技術的出現,但藍幕技術依然佔據主導地位,直到數字綠幕合成技術的崛起。

「黃幕」技術

1950年,影視特效行業中大佬之一PetroVlahos開發了鈉光燈遮罩技術,又稱為「黃幕」技術,這是頗為顛覆的開拓性創舉。

黃幕技術會讓包含演員在內的前景處於正常打光環境中,而使用鈉光燈(也就是我們通常在街邊看到的橘黃色路燈)對白色背景板照射強光。鈉光燈發出的光線平均波長為589.3納米,這種波長經過一種特殊濾鏡的處理後,會被剝離到黑白膠片上,輕鬆區隔出前景畫面和動態遮罩。

鈉光燈遮罩技術在五十年代中期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在六七十年代更是成就了很多經典電影。迪士尼在1961年的電影《天生一對》和《飛天老爺車》中就用到了這項技術。而1964年的電影《歡樂滿人間》更是充分發揮了鈉光燈遮罩技術的優勢,最終獲得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數字綠幕技術的崛起

數字綠幕技術,又稱為色度鍵摳像技術。在基礎視頻混合處理系統中,色鍵是顏色的數字化標識,相當於把所有顏色轉化為視頻信號,我們日常看到的天氣預報動態效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90年代開始,數字綠幕技術全面崛起。因為數字拍攝已經逐步取代了老式膠片攝影,而許多數字感光器材都對綠色更為敏感,所以在綠幕背景下拍攝將更方便製作活動遮罩。同時,由於藍幕和天空顏色相近,在涉及到戶外場景的拍攝時,綠幕能避免藍幕帶來的摳像不完整等麻煩。並且,綠色服裝也不像藍色服裝那樣常見。正如當年喬治·梅里愛和諾曼·道恩所期待的一樣,綠幕技術能夠精準地剝離出前景和背景。數字綠幕技術還大大壓縮了特效製作的時間。因此,電影特效師們如今都更加偏愛使用綠幕技術。

結語:

緬懷過去的觀眾會感慨,如果電影過分依賴於電腦合成特效,就會失去原有的本真。但是,電影特效師為電影工業帶來的進步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特效技術實現了許多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從埃德溫·S·波特的火車進站,到現代的超級英雄動作場面,電影特效在人們的質疑中不斷成長。電影特效師們不斷發掘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一點一點靠近自己的夢想,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體驗「夢想成真」的感覺。

最後,提醒一下,這一期專題中的一圖,還有視頻部分也很好的解釋了特效方面的一些知識,詳細可以見公眾號的歷史


請百度:梅里埃。
看1861年生的那位。此君拍有經典電影作品《月球旅行記》(1902)。片中的膠片電影特技均具極大開創性。也有不少關於他膠片特效的資料。


你看過奧特曼嗎?


有。而且還有很多,包括最實用的背景合成技術——活動遮片,最早的幻境技術——疊印。另外,最早電影人用的各種曝光技術,遠近交替技術都是很不錯的合成剪輯技術。並且很多都在一些常用的視頻編輯軟體有所保存,如果想具體了解,也可以去試試這些軟體,如會身會影。
參考:
活動遮片 | 中文電影百科
疊印 | 中文電影百科
推薦書籍,兩本:
1.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
2.電影特技教程,作者:屠明非。最近好像有一本插圖本出了,是世界圖書出版社的。

目錄
前言
1 騙術與錯覺
1-1 說謊的攝影機
1-1-1 營造和利用錯覺
1-1-2 特技的基本方法
1-1-3 參考書推薦
1-2 相關技術鏈接――錯覺研究
1-2-1 不可實現的圖案
1-2-2 艾姆斯房間
1-3 個案賞析――電影中對錯覺的利用
案例一:錯覺集錦
案例二:《夢》
案例三:《親愛的,我把孩子變大了》
2 歷史的回顧
2-1 特技簡史
2-1-1 西方特技發展簡況
2-1-2 我國特技製作曾經的輝煌
2-1-3 回顧與展望
2-2 相關技術鏈接――數字以前的特技手段
2-2-1 二次曝光
2-2-2 活動遮片
2-2-3 技巧印片
2-2-4 動畫台、合成台
2-2-5 接景
2-2-6 逐格攝影
2-3 個案賞析――經典的傳統特技
案例一:《跳舞的小人》
案例二:《駱駝祥子》
案例三:《2001太空漫遊》
3 合成
3-1 數字合成的優點
3-1-1 所見即所得
3-1-2 無損失多次複製
3-1-3 可局部修改
3-1-4 摳像的限制減少
3-1-5 原始素材更安全
3-2 相關技術鏈接――合成的方法
3-2-1 計算機摳像技術
3-2-2 Motion Control
3-2-3 跟蹤
3-2-4 攝影機軌跡反求
3-2-5 雙機縱深識別系統
3-2-6 Morph
3-2-7 合成中的問題
3-3 個案賞析――拼貼出的精彩
案例一:《阿甘正傳》
案例二:《角鬥士》
案例三:《生死時速》
案例四:《終結者2》
4 人造景物
4-1 擴展或重現現實世界
4-1-1 布景和實物模型
4-1-2 化裝
4-1-3 煙火
4-1-4 3D計算機圖形
4-2 相關技術鏈接――模型和人造氣氛
4-2-1 實物模型
4-2-2 3D計算機圖形
4-2-3 人造氣氛
4-3 個案賞析――特技製作不「打假」
案例一:《鐵皮鼓》
案例二:《駭客帝國3:重裝上陣》
案例三:《指環王》三部曲
5 攝影真實感圖像
5-1 攝影真實感
5-1-1 何為「攝影真實感」
5-1-2 一般的CG為何不真實?
5-2 相關技術鏈接―基於真實感的特技考慮
5-2-1 3D計算機圖形的真實感照明和渲染
5-2-2 3D虛擬物體的表面屬性描述
5-2-3 動力學、運動學規律
5-2-4 獲得運動的其他攝影手段
5-3 個案賞析――以真實為目的
案例一:《深淵》
案例二:《明日之後》
6 影調和色彩調整
6-1 膠片配光和數字調光
6-2 相關技術鏈接――數字中間片
6-2-1 膠片配光和特殊洗印工藝
6-2-2 數字調光
6-2-3 影像模式轉換
6-2-4 數字調光的制約斟素
6-3 個案賞析――用光寫作
案例一:《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
案例二:《罪惡之城》
案例三:《飛行家》
案例四:《指環王》
7 團隊精神和揚長避短
7-1 特技製作的協調與配合
7-1-1 故事極
7-1-2 特技的綜合考慮
7-1-3 遮醜
7-1-4 充分的準備和必要的測試
7-2 相關技術鏈接――製作故事板
7-2-1 故事板一般製作方法
7-2-2 專業故事板軟體
7-3 個案賞析――集體的智慧成就大製作
案例一:《泰坦尼克號》
案例二:《星球大戰》
附錄
電影檢索
關鍵詞檢索
中外文對照
插圖出處
主要參考文獻
網路信息資源
DVD特別收錄


我們看到的2000年以前絕大多數常用的電影特效都有非數字化技術製作版本。
數字電影特效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傳統特級的數字化。
三維技術是最重要的一個替換傳統特級的電腦特效類別,但即便今天三維技術如此發達,仍然無法替代所有的傳統特技。
有一天確有可能有完全電腦製作的擁有令人無法分辨的真實感的電影,但幾乎可以斷言,這種電影不會完全替代傳統電影技術。

推薦本書,從電影規格開始,對傳統電影特技介紹的很全面。
中國電影出版社 出版的《影視特技》,戈永良等編著


@羅登 提到的都很完整了,飛船普遍發白2333,其實比起這個 用的更多的是背景放映,就是後邊放一塊屏幕在播放一切背景啊什麼的,老電影中拍開車都是這麼拍的:一輛固定的車,後邊掛一塊布在放景色啊什麼的 有個電影是講希區柯克的,裡邊就有這些鏡頭


老版西遊記算不算?


根據你的問題,我可以回答:有。
你這不是個好問題


題目應該改成:沒有計算機輔助的年代。沒有計算機的年代也太古老了


最好理解的就是想想沒有Photoshop人肉PS。


星戰系列光劍都是畫的。


今天你所見的合成技術,在沒有計算機輔助的時代幾乎都有。有本書,黑皮、銀字,名字大概叫影視特效什麼的,就是講這個。


推薦去看電影,雨果


喬治·梅里愛 他是世界電影導演第一人,他對電影技藝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創造了快動作、慢動作、停機再拍、疊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攝影。他把電影技藝變成了電影藝術,他引進了戲劇因素,創造了戲劇電影。他所攝製的幾百部電影,都是以戲劇結構的電影表現形式,影片大都是自編、自導、自攝、自剪。梅里愛的代表作是《聖女貞德》他在影片剪輯中運用了各種特技,如淡入(如同舞台開幕)、淡出(如同舞台閉幕)等,開創了電影有畫面技巧剪輯,從而使電影剪輯從技術變為藝術。 他採用「魔術照相」的手法,創造了慢動作、快動作、倒拍、多次曝光、疊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 《月球旅行記》除了作用到停機再拍這些技術外,還採取在膠片上手工塗色。
如果對這個感興趣又覺得紀錄片無聊的話推薦看《雨果》很棒的電影。


5樓提到了梅里埃。2011年有部電影《雨果》,用另一個視角講述了他老人家的故事,大家可以看看他是如何在那個電影誕生沒多少年的時代創造了一種傳奇


可見查理·卓別林《淘金記》



可以參考電影《雨果》

電影是導演喬治·梅里埃的故事
其中講述了如何運用膠片製作電影特效


有噠~~~推薦看一下電影《雨果》,講了魔術大師兼科幻電影製作的始祖喬治·梅里埃的故事,裡面涉及到的關於那個時代電影製作的內容非常有趣,現在說起來我還想看呢。裡面喬治布里埃那部電影《月球旅行記》,1902年的,科幻片開山之作,B站上就有。
電影《雨果》

電影《月球旅行記》


推薦閱讀:

我們總說農民是質樸的,為何在七武士中農民那麼齷齪?
怎樣理解電影里的蒙太奇手法?
張藝謀與李安曾經都很優秀,他們現在的差距是否是制度造成的?

TAG:電影 | 科技 | 影視評論 | 電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