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所學的化學知識在宇宙中是不是沒多大用處?

宇宙中很少有地球上這樣的溫和環境,不是超高溫就是超低溫,還充斥著各種射線,物質大都是被電離了的。在這種環境下物質進行的化學反應應該和地球上很不一樣吧?是不是物理反應遠大過化學反應?
我們在地球上平常所學到的化學知識會不會在宇宙中用處不大?


喲,不請自來,因為本人就在做 astrochemistry, 大家說,姿勢有沒有用啊?

先講個業內很出名的故事。
學界很早就知道星雲里甲醇丰度很高。可是甲醇是怎麼形成的呢?一開始呢,大家(可能天文學家居多吧)就YY,啊,大概是這麼來的:
	ext{CH}_3^+ +	ext{H}_2	ext{O}Leftrightarrow (	ext{CH}_5	ext{O}^+)^*
ightarrow	ext{CH}_3	ext{OH}_2^++h
u (2.9 	ext{eV})
甲基正離子和水結合生成質子化甲醇,能量以光子釋放
然後呢,
	ext{CH}_3	ext{OH}_2^++e^-
ightarrow 	ext{CH}_3	ext{OH} + 	ext{H}
質子化甲醇吸收一個電子,中和,形成甲醇並放出一個氫原子。
他們還專門起了個名字,叫 dissociative recombination process

咳咳,兩個反應都是放能極高的反應,做動力學和反應機理的化學家看見不高興了,心想:這怎麼都看著像扯淡吶!這麼高的能量釋放,可能早就把產物打成碎片了,哪裡容得下一個穩定的甲醇分子哦!

於是,Geppert 等人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CRYRING設備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測量質子化甲醇和電子中和產生的各種產物的產率,學名叫做 branching ratio。結果發現呢,果不其然,拿一個電子打到質子化甲醇上,飛出了17種產物,90%以上都是碎片,而生成中性甲醇的通道只佔 0.03, 還附加pm 0.02的不確定度。

W. D. Geppert et al., Faraday discussions,2006, 133, 177.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沒錯,上面提出的這種反應通道完全是沒有化學知識的情況下YY出來的。
而在塵埃表面的固體一氧化碳上發生的持續加氫反應則在化學上更行得通:
	ext{CO}
ightarrow	ext{HCO}
ightarrow	ext{H}_2	ext{CO}
ightarrow	ext{CH}_2	ext{OH}
ightarrow	ext{CH}_3	ext{OH}
每一步都加一個氫原子。
為什麼呢?星際物質中九成都是氫,然後是氦(但是化學惰性),再下來就是一氧化碳了。一氧化碳在低溫下凍成冰,固體的密度比氣體大得多啊。而氫原子因為非常輕,哪怕在10K的低溫下也能夠在固體表面吸附、移動,因此大大提高了反應發生的幾率。再者,這樣每一步都是比較溫和的反應,又有固體晶格帶走反應能量穩定產物,容易累積形成大分子。
於是呢,現在主流都認為這種發生在氣體-塵埃以及塵埃表面的反應才是很多高丰度的簡單星際有機物的主要反應通道。

這是個人認為蠻經典的化學家拯救世界,啊不,化學姿勢幫助天文學家的故事。

--------- 分割線 問題分析 ---------
故事講完了,可以開始說道理了。
題主問題中的每一小句話,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所以一點一點來看。

1. 平常所學的化學知識

這本身就是個坑。什麼叫做「平常所學」?高考考綱範圍內的姿勢?大學普通化學姿勢?化學專業的本科姿勢?姿勢水平很重要啊!
我看啊,還是去掉「平常所學」好了。就問,化學知識,或者說在地球實驗室環境(terrestrial condition)下所獲得的化學知識,對研究宇宙中的化學有沒有用。

2.宇宙中很少有地球上這樣的溫和環境,不是超高溫就是超低溫,還充斥著各種射線

Really? 不見得。當然,不是說宇宙中的環境就很溫和。而不如與其說,宇宙中各種環境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我們粗略的來看一看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對比:
1)地球上可以獲得的典型環境(典型的實驗室內)

  • 溫度 10^0 - 10^3 	ext{K}:超低溫可以用液氦和激光冷卻,低溫可以用各種壓縮機/製冷物質,常溫不贅述,高溫可以用爐子加熱。托卡馬克這種變態的東西不作討論。
  • 壓強10^{-9} - 10^2 	ext{atm}:現在的渦輪分子泵可以抽到10^{-9}個大氣壓。氣體壓強充到幾個幾十個大氣壓是挺常見的。再高的壓力(做人造鑽石那種)變態的東西不作討論。
  • 輻射:常見的紫外、可見光、紅外波段都有對應的激光,功率可大可小;核輻射這種東西比較難搞不是每個lab都能做的。也有許多種方式電離,幾萬伏的電壓不是問題。

2)宇宙中的典型環境
溫度(K) 壓強 輻射
星際空間 &<10 1 粒子/cm^3 充斥著宇宙線,其他啥都木有
星雲 10^1 - 10^2 10-100 粒子/cm^3 取決於內部有沒有新生恆星
行星/彗星 10^1 - 10^310^{-2} - 10^1 atm 可能溫和(地球,Kepler-452b),可能較嚴酷
主序恆星 10^4-10^5 燒死你!
黑洞 這貨還是交給天體物理學家去搞吧

其實,實驗室除了無法還原出星際空間中的極稀薄極稀薄的氣壓外,別的條件還是基本都能實現的,尤其是星際化學反應集中發生的地方肯定是在星際雲和行星/彗星上。要知道,現在科學家的實驗室還是很給力噠!

【插播一條廣告】實驗室中氣壓抽不下去了,也真不是真空泵的問題。再強大的泵,再完美的密封,都阻止不了一件事情——用來包裹出真空的真空室的材料表面在高真空下會不斷有分子脫附,速度極快。

而壓強呢通常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稀薄的氣體無非就是導致一個分子要找啊找啊找了千年才可能看到它愛人的容顏——反應速率會很慢。但是別忘了,宇宙中的時間尺度也是上萬年只是彈指一瞬間的。而一個反應的反應速率常數並不受反應物濃度影響,所以只要速率常數還可以,反應物丰度還可以(不是特別特別低),等個幾十上百萬年也是能夠形成可觀的反應量的。
況且,我們還有星際塵埃呢!我們還有彗星和行星呢!附著在固體表面的東西,濃度就比雲氣高多了。事實上,現在業內認為尤其是星際塵埃,在很多關鍵物質的反應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見開頭的故事)

------ 星際空間中的化學反應類型 -------
先祭出這張示意圖:

【抱歉拖延症拖了這麼久。繼續】
先扯一點點恆星的生命循環圖景。
(更詳細的或許去看目前宇宙中熱門的研究對象有哪些? - 王力樂的回答?我忘了@王力樂大神有沒有專門回答過恆星/星雲生命周期的問題)宇宙誕生初期,除了氫和氦,連別的元素都少之又少,更別談複雜的化學分子了。第一代恆星首先扮演了製造元素的反應堆,在核聚變燃燒氫氦的過程中不斷合成新的元素,一直到鐵。第一代恆星通常都是大質量的恆星,當它們很快耗盡燃料而死亡時,成為璀璨的超新星,將星體內的物質噴射到星際空間中。這些物質成為了發散雲(diffuse cloud,圖左上角),裡面不光富含氫,也包含了更重的元素,比如形成複雜有機物的關鍵物質:碳、氮、氧。由於受到大量高能宇宙射線的照射,這裡通常含有大量的原子態(HI region)和離子態(HII region)的氫。
發散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慢慢聚攏,氣體密度提高,變成分子雲(molecular cloud,圖右上角),這也為初步的化學反應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條件。在分子雲中,典型的反應為離子-分子之間的反應(ion-molecular chemistry),以及 dissociative recombination,上文故事中講道的那個不靠譜的反應。哎,這個反應對於形成大分子不靠譜,但在形成小分子和自由基碎片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星際空間中有的是自由電子,這些自由電子是從高能宇宙線(cosmic ray)轟擊原子而電離出來的。
	ext{cos.ray} + 	ext{H} 
ightarrow 	ext{H}^+ + e
	ext{cos.ray} + 	ext{H}_2
ightarrow 	ext{H} + 	ext{H}
	ext{cos.ray} + 	ext{H}_2
ightarrow 	ext{H}_2^+ + e
	ext{H}_2^+ + 	ext{H} 
ightarrow 	ext{H}_3^+,quad 	ext{H}_2^++	ext{H}_2
ightarrow	ext{H}_3^++	ext{H}
H3+大量存在。
所以自然的,正離子和電子都有了,這樣離子-分子反應就有了大量的原料。這裡,一氧化碳(CO)的形成非常關鍵。CO 的形成需要 OH,羥基自由基。而 OH 首先就是通過 ion-molecular 而後 dissociative recombination 形成的:

W. D. Watson, Astrophysics Journal, 1973, 183, L17

	ext{O}^+/	ext{OH}^+/	ext{OH}_2^+ + 	ext{H}_2
ightarrow 	ext{OH}^+/	ext{OH}_2^+/	ext{OH}_3^+ + 	ext{H}
或者
	ext{H}_3^+ + 	ext{O}/	ext{OH}/	ext{OH}_2 
ightarrow 	ext{OH}^+/	ext{OH}_2^+/	ext{OH}_3^+ + 	ext{H}_2
然後
	ext{OH}^+/	ext{OH}_2^+/	ext{OH}_3^+ + e
ightarrow 	ext{OH} + 	ext{其他碎片}
有了OH之後呢,和C/C+的反應非常迅速:
	ext{C} +	ext{OH}
ightarrow	ext{CO}+	ext{H}
	ext{C}^++	ext{OH}
ightarrow	ext{CO}^++	ext{H}
(	ext{CO}^++	ext{H}_2)	ext{ or }( 	ext{C}^+ + 	ext{H}_2	ext{O})
ightarrow	ext{HCO}^++	ext{H}
	ext{HCO}^++e
ightarrow	ext{CO}+	ext{H}
這兩個區域中的反應基本都是氣相反應。而從反應物來看,基本都是單體(one-body)反應或雙體反應(two-body),即 A-&>P 或 A+B -&> P。這是因為,反應速率跟碰撞幾率正相關,在茫茫宇宙,1立方厘米只有幾個粒子的空間里,想讓三個分子碰撞到一起發生反應的幾率實在是太渺茫啦。相對的,離子-分子反應的速度就可以很快,因為離子本身帶電,當分子與它擦肩而過時,強大的電場可以誘導出分子內部的偶極矩,然後通過靜電作用把分子強行拉過來。這就大大提高了碰撞成功的幾率。【這就是從化學中的反應動力學知識中推測什麼反應更可能發生】

分子雲進一步收縮,形成 prestellar core。這裡氣體密度更高(可以達到100個粒子/立方厘米),是新一代恆星可能誕生的場所(所以是 pre-stellar 嘛)。在新恆星誕生前,溫度會很低,大約在 10K 的樣子,叫做冷核(cold core)。而一旦新恆星的核心快點燃甚至已經點燃以後,這裡就會變成熱核(hot core),100 K 的樣子。這裡是氣體-塵埃反應(gas-grain chemistry)發生的主要場所。
氣體-塵埃反應模型的提出其實也有年月了。但真正登上歷史舞台,其實就是在上文最初講的那個故事之後。因為純粹的氣相反應根本解釋不了 prestellar core 裡面大量的甲醇含量。而只有加入氣體-塵埃反應之後才說得通。現在的主流猜想認為,在冷核中,塵埃表面冷凍的一氧化碳冰、甲醇冰、水冰和氣相的氫原子不斷發生加氫反應,並且在可能存在的二次紫外(cosmic-ray-induced UV,來自於宇宙線轟擊激發氫原子到激發態然後躍遷回基態放出的紫外線,主要是Lyman-alpha)輻射下產生自由基。然後新恆星形成,加熱周圍的物質,這些冰逐漸融化,簡單的有機物被釋放到氣相中,進一步發生更複雜的反應,生成更大的有機物。

E. Herbst E. F. van Dishoeck, Annual Reviews of Astronomy Astrophysics, 2009, 47, 427

前年ALMA佔盡風頭的這張圖片,說的就是觀測到了一個新生恆星周圍行星盤上的一氧化碳的「雪線」,太靠近恆星的一氧化碳冰已經化了。

C. Qi et al., Science, 2013, 341, 630

然後呢,還有如果新生的恆星繼續形成恆星—行星系統,有機物會在這些行星/彗星等小天體上繼續發生更複雜的反應。而人類目前知道的最複雜的例證,自然就是地球本身。


------ 化學研究在星際反應中的應用 -------
其實,astrochemistry 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也就短短二十年的歷史。這主要是由於我們觀測儀器和實驗儀器的進步,使得天文學家不斷發現新的物質的光譜線。要知道,在三四十年前,人們還認為宇宙中除了氫氦和少量重元素之外,寂寞一片。而現在,人們已經在太空中發現了超過180種分子,甚至包括C60(足球烯),宇宙中其實是充滿了分子的。正因如此,化學家的加入帶來了不同於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的思考角度,一起合作來解開星際空間中化學反應網路之謎。
(廣告:這個網站收錄了目前發現的所有星際分子 Molecules in Space)

那麼,化學知識的運用,主要可以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第一,光譜學
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基於觀測,而星雲星系那麼遙遠,唯一的觀測方式就是被動的接受它們發射出來的電磁波。而在微波到遠紅外波段(~10 GHz -- ~10 THz),正是絕大多數分子的轉動光譜所在波段。物理化學家們潛心研究分子轉動光譜幾十年,這些知識積累正好大大地派上用場。因為在這個波段,每個分子基本有獨特的光譜譜線頻率,譜線很窄,重疊率很小,因此就像分子的指紋。(一個頻段可能有上百GHz,而分子的譜線通常只有10 MHz,也就是說單一個頻段理論上最多可以分辨出 1 萬條譜線)
近紅外有沒有用呢?也有用,但用處不是特別大,因為近紅外對應分子化學鍵的振動,而振動譜線的頻率只和鍵所處的局域化學環境有關。所以就像有機化學裡紅外譜只能判斷官能團一樣,天文觀測中的近紅外譜也只能確認官能團或者簡單分子(水、CO等),不足以判斷大分子。

(這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張光譜,非常非常漂亮、乾淨的甲醇譜線【搞觀測的同學肯定知道要拿到這麼乾淨的光譜真的是很不容易啊】,來自赫歇爾空間望遠鏡的HIFI數據)

S. Wang et al., Astronomy Astrophysics, 2011, 527, A95

第二,實驗室測量
雖然實驗室中無法模擬太空中的高真空,但是,由於上述光譜學的原因,無論你用什麼辦法製備出了某種物質,並且測量出了它的光譜,那麼,就可以用來和天文觀測數據對比。哪怕它們處在不同的溫度環境下也不要緊——因為光譜學家可以根據量子力學的複雜公式,用某個特定實驗條件下的光譜去推算其他條件下的光譜。
現在,隨著星際空間發現的分子越來越多,望遠鏡越來越強大,對不同星際空間中的化學反應網路的研究也越來越細緻,如果能夠在實驗室中搞出那些反應網路機理中預測應該扮演關鍵角色的中間體(離子、自由基、不穩定的分子等等),在實驗室測出它們的光譜,然後拿去和天文數據比對,如果能匹配上的話,那就絕對是大新聞!此外,就是現存的天文觀測數據中還存在許許多多未知的譜線,叫做 U-line (unidentified line)。如果實驗室測了一個新化合物的光譜,把它加到學界共享的資料庫裡面,就有可能幫助天文學家鑒定出這些未知譜線。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氣相轉動光譜的實驗室來完成的,要用到巨大的真空室、各種電子線路,用高壓放電或者激光光解來製備不穩定的粒子。

( Brooks Pate Lab, Pate Group @ UVa )

實驗室還可以做一類實驗:冰。用紫外燈照射、加熱各種物質混合成的冰,然後觀測生成了什麼,這是在實驗室中可以玩出很多花樣的。而這樣的實驗,自然就是在模擬星際空間中的氣體-塵埃反應,以及彗星等星體上的化學反應。

最後,還有一項很關鍵的實驗——反應動力學實驗。如果可以在實驗上測到某個具體反應通道的反應速率常數,或者幾個反應產物通道的 branching ratio,就可以給我們的模型提供非常關鍵的動力學數據。此外,預測反應通道和反應產物,也需要理論化學家的理論計算支持。畢竟不是每一個反應都有條件也有必要率先在實驗室里瞎子摸象地去做的。現在通常都是理論化學家先搞個計算,提出一些可能性,然後實驗化學家再跟進做實驗。譬如開頭說道的故事,理論計算也是表示那個 DR 反應非常不靠譜,然後又有實驗證據。這些實驗就純純粹粹進入物理化學領域了。關心這些實驗數據的也不光是天文學,大氣科學、理論界也都會非常關心這些很基礎的研究結果。

第三,動力學模型
星際空間中的反應肯定不是孤立的。就從上文舉的CO的形成這個簡單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大量的反應路徑編製成了反應網路。匯總現在學界所知的所有反應和所有動力學數據,編成資料庫,然後用電腦解這個龐大的偏微分方程組,就可以計算出各個分子在給定環境條件下隨時間演化的丰度變化。這樣的動力學模型做出來,也是去和觀測數據比對。如果有出入,那麼就說明模型有問題。開頭所舉的例子,就是因為純氣相反應的模型怎麼算都算不出來和觀測數據匹配的甲醇丰度,所以大家知道,肯定是模型出問題了。而反過來,如果我們肯定模型正確的話,也就可以用模型計算出的一些關鍵的化學物質丰度來區分觀測天體所處的不同演化階段。

The UMIST Database for Astrochemistry 2012 / astrochemistry.net 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動力學資料庫,收錄了近千種分子,上萬的反應數據。

說到這裡,大致的介紹也就差不多了。相信化學家以及化學知識,尤其是物理化學知識的加入,對提出合理的反應網路模型,預測可能存在的星際分子,以致最終解開生命物質如何在宇宙中得以形成的謎團,肯定會帶來非常有益的幫助。

結束之前,再說一個天文界的小軼事:
天文界現在仍然管所有比氦重的元素叫「金屬」,據說只是因為鋰是金屬。這恐怕就是沒有化學家提醒的結果吧。而原子氫叫HI,離子氫叫HII,用羅馬數字標著,而HII英文念出來,化學家聽了還以為是H2氫分子。也不知道這個命名傳統是怎麼流傳出來的。還有一些分子的命名,比如乙腈,化學名該叫 acetonitrile,乙(acet-)—腈(-nitrile)嘛;天文界從來都是叫「氰基甲烷」(methyl cyanide),就有那種不識字讀半邊的感覺。當然,全沒有黑天文界的意思,只不過是很有意思的歷史遺留產物。且當茶餘飯後談資爾。

【完】


謝邀。
結論放前面,有用

  • 先看問題:

宇宙中很少有地球上這樣的溫和環境,不是超高溫就是超低溫,還充斥著各種射線,物質大都是被電離了的。在這種環境下物質進行的化學反應應該和地球上很不一樣吧?

宇宙中很多環境都和地球上的自然環境有很大差別,這確實會影響化學反應的方方面面。但是是否因為幾乎不存在普適的真理,探索得到的「真理」換個地方就不適用了,我們就應該放棄對真理的探索呢?我認為不是。


人對世界的認識本來就是不斷發展的。一開始的認識總是有些淺顯的(在此並不表示現在的化學不深奧),有偏差的。在此基礎上糾正錯誤,不斷前進,這是很多領域的發展之道。

在地球上也好在宇宙中也好反應都有簡單和複雜之分。我們總是先在簡單的地方有突破,驗證假設,再演繹推廣,才能解決一開始難以解決的複雜問題。地球上解決一些問題的模型在宇宙中可能不適用,這時人們適當的修改一下模型說不定又能夠適用了,而這就是新的認識。如果沒有地球上環境的研究基礎,就要你推測宇宙中一些更複雜的過程,那你就會不知所措,就會被真理淹沒。

是不是物理反應遠大過化學反應?

沒有這種說法。。。個人感覺物理反應是偏宏觀的過程,化學反應更注重微觀過程。題主題到的射線不能直接影響宏觀反應,但是可能會對化學反應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何避免,控制,甚至利用這種影響,就要看化學工作者的研究了,說不定還會產生新的學科:(感謝 @林舟提醒,已經有這個學科了,具體歷史評論里有他提供的介紹。 )

咦圖片有點眼熟。。

PS: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不能保證完全正確,歡迎各路大神指正。

擴展閱讀:高中政治《哲學與生活》


於是地球上的化學家創造了一門叫天體化學的學科。
利益相關:本人不才搞過這個。


上面的圖片是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一片分子雲里觀測到的譜線的一小部分,藍色的是分子的化學式。你感受一下。


宇宙中很少有地球上這樣的溫和環境,不是超高溫就是超低溫,還充斥著各種射線,物質大都是被電離了的。在這種環境下物質進行的化學反應應該和地球上很不一樣吧?

電離態照樣可以進行化學反應,宇宙射線也能催生化學反應,的確與地球常見反應不一樣,但原理是一致的。即使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那意味著理論需要更新而非摒棄基本知識不用。目前看來,宇宙中的化學過程並未違背基本物理化學/理論化學原理,在處理這些宇宙化學過程時,不至於化學知識用處不大。

是不是物理反應遠大過化學反應?

「物理反應」這個詞不太明確?如果指的是把機械運動、相變算在內的物理變化,那自然是多於化學反應,因為化學反應必然存在物理變化。若僅指粒子轉變、核嬗變之類的物質轉變過程,才疏學淺不懂如何比較,待高人補充。不過需要明確的是,一種現象的「多少」並不能衡量一門學科的用處,只要存在甚至可能存在這種現象,那這門學科在此處的用處自然是極大的。比如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還是個未知數,但卻有天體生物學_百度百科,何況大量存在的化學物質呢?自然會產生天文與化學的交叉學科——天體化學_百度百科宇宙化學_百度百科空間化學_百度百科

另外,化學不僅僅研究化學反應,還研究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化學組成。探測以及表徵天體的化學組成,用的就是四大化學之一——分析化學的手段。這個分支的主要工作是識別物質的組成結構,不太關心化學反應或合成,它和天文觀測中常用的光譜學方法有很大的重疊。

所以,化學知識在宇宙中不僅不會用處不大,反而相當有用,特別是分析化學。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來看下07年天體化學家是如何發現「不可能存在」的奇異分子

知識點寫在前面:研究分子結構的重要手段是分子光譜是,每一種複雜分子都有著獨特的吸收和發射頻率。通過研究電子光譜,可以了解電子能級和電子態的狀況。從振動光譜可以分析分子的形狀、成分、力常數等。這是在地球上總結出的研究方法。

追蹤射電信號的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遙遠的恆星出現了「不可能存在」的富分子噴流——太空化學不斷地讓天文學家們感到驚愕。經過幾十年的質疑之後,他們發現在恆星之間、及其周圍的化學過程產生了複雜的分子,其中還包括有機生命起源的物質。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航天中心的天體化學家伊恩·霍利斯(Ian Hollis)說,此項新發現顯示「在宇宙環境中合成大型的有機分子的方式比人們觀測到的更多」。這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超出天文學家想像的形成有機生命化學前驅物的方式。每一種複雜分子都會吸收和發射特定頻率的射電波。你可以把它看作為一個分子的射電信號。在實驗室中化學家們能夠發現任何令他們感興趣的分子「信號」,隨後在恆星之中探尋這些信號。

(鄧雪梅. 外太空「不可能存在」的奇異分子[J]. 世界科學,2007,09:15.)


高能預警,說教時間:

任何學科都有一個基礎,這些或許是積累的經驗、總結的公式,或許是研究方法。研究宇宙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拋開在地球上總結出的化學基礎而去重新開始或憑空設想。如果糾結於某些反應在「環境惡劣」的外太空是不能發生的,我想是沒有意義的。就好比,化學反應這麼多,在實驗室學到的就那麼一點,以後工作科研還不一定能用到這些反應,學著有意義么?顯然有,我們學到的是過柱子、點板等實驗操作技巧、物質合成路線設計方法、以及物質檢測分析方法,並積累了一些反應規律。


最討厭講大道理了,繼續來看有意思的天體化學:

「星際甲醛」——它是在星際物質中偵測到的第一種有機分子。

天體化學家推測的反應機理:

H + CO → HCO + H → H2CO (rate
constant=9.2*10?3 s?1)

這和地球上製備甲醛確實不一樣

甲醛被認為是主要的前體大多數在星際介質,包括複雜的有機材料的氨基酸

H2CO + NH3 → amine (胺)

H2CO + H2O → diols (二醇)

H2CO + H2CO → [-CH2-O-]n

感興趣的話這裡有個星際分子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9%9A%9B%E5%88%86%E5%AD%90%E5%88%97%E8%A1%A8

好了,開始歪樓時間:

正經了半天,來介紹一個和題目擦邊的遊戲吧:《SpaceChem》,這是我在搜天體化學時搜到的遊戲。熱血噴張啊,有沒有!

看簡介:

《SpaceChem》是2011年Zachtronics Industries製作發行的一款針對PC端的益智類遊戲。

(蘋果應用商店也有:SpaceChem Mobile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遊戲中,玩家將擔任SpaceChem的反應堆工程師,為拓荒先鋒們提供化學合成品。

你可以建造按細緻的工廠,將原料轉化為高價的化學產品。你需要通過合理化設計實現生產配額,並應對各種邪惡的威脅。

很牛B啊有沒有!Sigh,難得為化學黨做個良心遊戲啊!

然而我想多了,別被這個遊戲的名字迷惑了,其實是個編程解謎遊戲QAQ

規則很簡單,操作不複雜,音樂很好聽,畫面風格好,就是這謎題對於我來說有點難了..

---------------------------------------------------------

轉載遵循 CC BY-NC-ND 4.0協議

---------------------------------------------------------


物質被電離了又怎麼樣,你天天吃的鹽溶解在水裡也叫電離態。
物理反應是什麼卵?
就算像你說的那樣,地球上的化學反應和宇宙中不同。那麼地球上的化學相當於個例,宇宙中的化學就是一般規律,連個例都搞不清,還找什麼規律。


譜學也是化學的一部分,不爽不要學。另外,星際分子哭瞎了


如果化學知識都沒有用的話經濟學家都可以槍斃了。


啥叫」物理反應「……
你把同樣的物質拿到宇宙,創造出一個同樣的環境,它還能發生一樣的化學反應。順帶一提現有的化學體系雖然不怎麼完備,但是解釋宇宙環境下化學反應總歸是沒問題的。


焰色反應找太陽的元素


不把地球上的化學知識學明白了,你連進宇宙的機會都沒有。


感覺沒用其實有兩種情況:
你不在行業內
你根本就沒學會,或者說沒學精。


你可以這麼想 這個世界就是微觀粒子的排列與組合 如果它們組成的小一點呢 我們把它歸到物理 它們的規律也越涉及其本質 如果組合的東西大一點 我們把它歸到化學 一切化學上面的理論 都是可以用物理解釋的 能解釋不代表能推導 而且解決問題時你沒必要從1+1開始推 總結出一定的規律 作為化學學科解決一類問題 那麼組成的再大一點是天體 而天體之間也有自己的規律 那麼天體是 比其小的組成所組成的 所以一定會用的到化學的
這世間既然有最基礎的理論可以解釋一切 那麼所有的規律都是有關聯的 當然你不要強行關聯就好 在萬物理論發現之前 不是你我能揣度的 在萬物理論發現之後 也仍不是你我能揣度的


化學學不好想發射個飛船上天都沒可能,就用不著去操心各種奇奇怪怪的宇宙環境了。


當然不是,如果沒化學,你有本事讓恆星亮起來嗎?


宇宙環境惡劣,可是咱祖國穩定壓倒一切啊,地溝油、毒大米、各種添加劑,這些化學知識天天有得你學。


地球上的真理只是宇宙中的特例


研究宇宙,多重在宏觀和微觀。。。。化學處於中間部分。。。意義不大。。。


是,所以還是物理和數學有用。何況化學本來就是物理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能量-時間的不確定關係如何導出光譜自然展寬?
紅外光譜的橫坐標為什麼會選用波數?
在晶體凝固過程中為什麼平面處界面能小,而尖銳處界面能大呢?
熱力學中為什麼要引入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它的物理含義是什麼?
吮吸凍結成冰的飲料為何會將色素和糖分等溶質先吸掉?

TAG:化學 | 天文學 | 物理化學 | 宇宙 | 天體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