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永曆皇帝曾向羅馬教皇求援嗎?


身為帝國的唯一繼承人,上帝在東方的代言人,東方基督徒的保護者,中原大皇帝的太子,朝鮮、烏斯藏、撒里維吾兒的保護者,東亞諸王國的護衛者,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朋友,蒙古草原的天可汗,歐洲諸國心中東方幻想鄉的王子。

在此向教宗因諾曾爵十世閣下致以問候,有一個不幸的消息要告訴您,在我們尊崇天主教為國教的偉大國度,明帝國,在韃靼人南侵、農民暴動、軍事貴族叛亂和荷蘭人進攻的聯合打擊之下,目前的帝國已經要四分五裂了,不信上帝的野蠻韃靼人正在帝國的各地屠殺主的羔羊。

這些東方的異教徒還在源源不斷的傳播他們的異端信仰,試圖讓主的羊群進入魔鬼的懷抱,所以請求教宗因諾曾爵十世閣下,組建十字軍東征,發動一場聖戰,讓上帝的榮光重新照耀東方,願天主保佑大明中興太平。

「皇太子君士坦丁(Constantine)」
「皇太后瑪利亞(Maria)」
「中宮皇后海倫娜(Helena)」
敬上


沒問題。
朱慈炫(1648年-1662年),明昭宗朱由榔第三子、母孝剛王皇后。永曆二年(1648年)出生,出生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並取教名「當定」(Constantine,今譯「君士坦丁」)。這個教名與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相同,永曆帝希望藉由該皇子的受洗與即位,使大明能如同羅馬帝國般,轉天主教為國教,復興帝國。永曆五年(1651年)封為皇太子,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改信基督信仰的太子。也是南明最後一位太子。

其實看到這個有點唏噓的。


隨著海上一聲炮響,帝國的援軍在近二百年後才緩緩而來。


這又不丟人,承認了不就行了嘛。為了大明復國,向日本幕府求援都不算什麼,何況羅馬天主教廷呢?

順便,在某些人看來,八國聯軍的確是明朝援軍的說【笑】


先挖個坑。

傳信人為波蘭耶穌會士卜彌格(Micha? Piotr Boym,1612-1659),不過他在威尼斯的耽擱導致羅馬方面不是很信任他。當時北方耶穌會已經在湯若望的帶領下歸附清朝了。傳信回來以後清廷已經打下雲南了。

馮承鈞譯法國人沙不烈撰《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卜彌格傳》有詳細描述。


對此表示懷疑,目前來看史料都是傳教士的回憶錄,並沒有大明官方或者官員的文獻,而且,我對於永曆是否皈依信天主教也表示懷疑,傳教士的文獻記載說是永曆派了一個老太監來澳門找洋人買大炮求援,第一以當時中國的世界觀,不會知道並且承認世界上有比大明更厲害的國家,而且求羅馬教皇遠不如日本幕府靠譜,至少日本幕府的實力大明是知道的,第二,南明朝廷對抗滿清最大的依仗,就是儒家思想和華夷之辨,大明可以自詡為天下正宗,理直氣壯的指責滿清為蠻夷並且號召小弟圍毆滿清,如果皇帝信了異端先成了蠻夷南明重要的藩屬國緬甸,越南以及雲南各地的土司們還會服他么?李定國等一眾西營官兵還會服他么?為了一個見不著影的援軍改宗砍掉自己最大的依仗可能么?第三,要是永曆改信了天主,滿清編的史書早就跳出來黑他了,奇怪的是至今只有傳教士的回憶錄里有這回事,而且成書時永曆朝廷覆滅已經20多年了。
所以,我認為事實可能是,這可能又是沈惟敬式的騙局,辦事的人為了買到更多大炮,糊弄了澳門的葡萄牙人,澳門的傳教士為了向羅馬教廷吹噓自己的傳教成果,誇大了事實。
另外說個笑話,某天在快餐店裡聽到基督徒傳教:我跟你說,漢字是上帝根據聖經創造的,你看這個義,我把羊獻祭給上帝就是義,聖經里有寫…聖經(公元前500年),漢字(公元前1300年)
警惕傳教式騙局
再次補充,目前所有國內的正規史料都沒有永曆皈依天主的說法,包括明史,國榷,明季南略,官員本人的文集,文人的隨筆,顧源先生的南明史也沒有提到過,所有的證據,都是天主教會一方的孤證。


第一批援軍來到都是1840年了,


在明代中晚期,耶穌會的傳教士紛紛來到了中國,帶來了正經八百的天主教。比如利瑪竇、湯若望等等,中國也有了天主教徒,比如禮部尚書Paul徐光啟,國姓爺之父Nicolas鄭芝龍等等。

到了南明永曆帝時期,與澳門、葡萄牙交流密切,依靠葡萄牙軍火以及部隊抵抗滿清軍隊。

不得不提的一位傳教士,叫做瞿安德(又名瞿紗微,P.Andreas Xavier Koffler,中文名郭福來),德國人,受到了永曆帝的禮遇,在宮裡供奉耶穌,並且給皇室一一施洗入了教。

王皇太后,取聖名赫烈納(Helena);馬皇太后,取聖名瑪利亞( Maria);永曆帝正後王氏,取聖名亞納(Alla);皇子慈恆,取聖名公斯當定 (Constantinus);此外,宮中信教者還有王皇太后之母,取聖名猶莉亞(Jiula);另一宮監,取聖名亞加大( A-gahta)。尚有嬪妃五十人、大員四十人,太監無數。行在里還有小教堂一座,供奉耶穌像。

除了永曆帝本人,基本就是全家桶。因為永曆本人雖然心嚮往之,但是做不到一夫一妻之類的要求,也捨不得。

1650年11月底,南明皇室委託瞿安德神父的助手卜彌格(Michael Boym,1612-1659,出生於立陶宛利沃夫城)作為使節,向羅馬教廷遣書示好。原本司禮監太監龐天壽(教名亞基婁)自告奮勇,但無奈年事已高,故改派卜彌格與年輕官員陳安德前往。

卜彌格帶著王太后寫給耶穌會總會長與王太后、龐天壽分別寫給教皇的三封信和拉丁文譯本以及一些禮品赴羅馬(龐天壽還送給卜彌格一些中文書籍)。信中稱:「更望聖父特與聖而公一教之會,代求天主保佑我中國中興太平,俾我大明第十八代帝、太祖第十二世孫,主臣等悉知敬真主耶穌。更冀聖父多送耶穌會士來,廣傳聖教。」1652年11月,卜彌格和與他同來的一位姓陳的中國人(年輕官員陳安德)終於來到義大利威尼斯。在威尼斯,他曾就中國問題作了講演,介紹了中國的歷史和地理,中國正在發生的明、清兩朝的角逐,以及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等等。1652年底,他抵達羅馬,1655年底,他終於通過審查。1 6 5 5 年 1 2 月 1 8 日,教宗亞歷山大七世頒發《上 大明中國睿智大皇帝書》,卜彌格拿到復書,即自羅馬到里斯本,並於1656年3月20日返華。1658年,卜彌格抵達暹羅,後前往澳門。但,澳門當局拒絕他入境,遂轉而取道交趾,只能計劃從陸路進入中國。

因為在卜彌格出發時,就遭到了澳門軍政當局的反對。1650年,清軍攻克廣州,並開展屠殺,澳門當局基於當時中國形式,已經從明政府開始倒向清國政府。在卜彌格離開之後沒多久,1651年1月31日,清國靖南王耿精忠正式接受了澳門當局的歸順,並承諾澳門安全。

經歷了各種波折,卜彌格歷經千辛萬苦帶回羅馬教廷的回信,可是等他回來時,瞿安德早已戰死,中國也差不多快沒了。他終於未能將教皇的複信送達永曆朝廷,1659年8月22日,卜彌格在中越邊境逝世。一同跨越半個地球,穿越歐洲,出生入死的大明年輕官員陳安德安葬了卜彌格,毅然返回雲南,帶著信向永曆帝復命,然後就消失在了歷史記錄之中。三年後,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天主教在中國也日漸衰落。

永曆致教皇求援書信,原件現藏於梵蒂岡。


後來信了民主和共產,借了美蘇的兵,怎麼就不見人說中華龍脈斷絕,氣數已盡了呢?
羅馬教廷來華援助,就算不能驅逐韃虜,假使令中國南北分治,至少不會讓整個中國經歷三百年的黑暗時期。隨著西學東漸,南方遲早倒推胡化的北方。


可惜他們不知道,羅馬教廷那邊1649年剛被三十年戰爭挫了銳氣,教皇權威都被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砸了,哪還幫得上你大明光復啊。。。。

天主不站在大明這邊啊。


近代,國黨抗日哪個西方大國沒有求過?共黨也向無產階級的祖國求援。有什麼值得討論的?


援軍還有200年到達戰場,rush b


長知識 這麼說西方列強是天主派來的援軍了 真的六


疾病亂投醫,不僅找過羅馬教皇,還找過日本德川幕府,然而都沒什麼卵用。


正常,我玩七年戰爭普魯士還向大清求援,策動乾隆打沙俄,然後把兵力集中在南線打奧地利,等法俄反應過來我拿下維也納了

隊友英國表示很無語


正常。在臨近覆滅的情況下,到處求援都是正常的。。要是當時明人能接觸到外星人,一樣會向他們求援的。。


小說看多了。求援求到萬里之外……你遇上困難,會向不認識的人求援嗎?人家憑什麼給你援助……天真


確有其事,派出的使者為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卜的文集在國內已經整理出版,詳細記錄了其出使的經歷。


不止找過教宗,鄭成功反清還依靠自己在日本的弟弟,另外朝鮮也找過日本幫忙,不過最後明朝也沒復國。
1840年來的英國人是聖公會的,永曆找的是羅馬教宗,這倆不在一塊,所以援軍來的比1840還晚,要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人確實是天主教。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歷史 | 政治 | 天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