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比地球環境還惡劣,為什麼都要移民火星?
為什麼不珍惜咱們得地球?
一個和十萬個地球
劉慈欣
與其它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是十分脆弱的,小馬出生後十分鐘就能自己直立行走,而
人類的嬰兒要在搖籃里呆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如果沒有外界的悉心照顧,他們不可能
生存下去,憑自己的力量,人永遠無法走出搖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進化的需要,
人的大腦體積較大,充分發育後則難以出生,只有提前生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
嬰兒都是早產兒。
如果把人類文明的整體看做一個嬰兒的話,那麼也是一個早產兒。文明的發展速度遠快
於自然的進化,人類實際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腦和身體進入現代文明的。那麼就有這樣一
個可怕的問題:如果沒有外界的照顧,人類文明這個嬰兒是否也永遠無力走出自己的搖
籃?
現在看來有這個可能。
在遙遠的未來,當人們回顧上世紀中葉至今的歷史時,這期間發生的所有驚天動地的大
事都將被時間磨的平淡無奇,只有兩件現在被我們忽視的事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一、
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二、人類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怎樣
評價都不為過,加加林飛入太空的1961年可能代替耶穌誕生的那一年而成為人類元年,
而阿波羅登月後太空探索的衰退,將給人類留下比被逐出伊甸園更慘痛的創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將當做黃金時代而記憶,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僅三
年多,第一名宇航員就進入太空,其後僅七年多,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當時,人們被遠
大的目標所激奮,認為再有十年左右人類將登上火星,而抵達木星軌道登上木衛二也不
是遙遠的事。早在這之前,就誕生了豪氣衝天的獵戶座計劃,用不斷爆炸的原子彈驅動
飛船,可以一次將幾十名宇航員送上外行星。
但很快,阿波羅登月因資金中斷,取消了剩下的飛行。以後,人類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塊
在地球重力場中拋起的石頭,達到頂點短暫停留後急劇下墜。阿波羅十七號最後一次登
月的1972年12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後,雖然仍有空間站和太空梭,有越來越多
的各類人造衛星和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飛向地外行星的探測器,但人類太空事業
的性質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阿波羅十七號之前的太
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後則是為了在搖藍中過的更舒適些。太空事業納入了
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於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
其實,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藍嗎?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後的驅
動力是冷戰,是對對手的恐懼和超越的願望,是一種顯示力量的政治廣告,人類其實從
來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現在,月球重新變成了沒有人跡的荒涼世界,俄羅斯和美國的行星載人飛行計劃先後變
為泡影,歐洲探索太陽系的「曙光計劃」也被擱置看不到一點曙光。在太空梭退役之
後,曾經踏足月球的美國人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失去了把人送上近地軌道的能力。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能想到的原因無非是技術和經濟兩方面。
首先看技術原因:不可否認,人類目前不具備在太陽系內進行大規模太空開發的技術。
在太空航行最基本最關鍵的推進技術上,人類目前只處於化學推進階段,而大規模行星
際航行則需要核動力推進,目前的技術距此還有相當的距離,核動力的火箭和飛船還只
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
再看經濟原因:以現有的技術,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耗資相當於同樣重量的黃金
;而送到月球和其它行星,所需資金則十倍甚至百倍增長,而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
所有這些投入只得到很小的回報,比如阿波羅登月工程耗資26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一
千多億美元,只得到兩噸多的月球石塊(當然,登月工程的技術成果在其後的民用化過
程中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但這些效益無法量化,不可能做為決策時考慮的決定性因素。
)
由上所述,太空開發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巨大的冒險,把太空看做人類新的
家園,把人類的未來寄托在這樣一個大冒險上,這在政治上是無法被接受的。
以上的理由論據堅實,似乎不可辯駁,也就決定了目前人類的太空政策和其所導致的太
空事業的衰落。
但讓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目前正在全力投入、並把其看地球文明未來生存的惟一出路的一
項宏大的事業:環境保護。
從技術層面上看,太空航行和環保在人們頭腦中的色彩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劇烈的、高
速的和冒險的,意味著尖端高技術;後者則是一種溫和的綠色的公益活動,自然有技術
在其中,但其難度在印象中與前者相差甚遠。
但這只是印象而已,真實的情況是:要達到人類現有的環境保護的目標,所需的技術比
起大規模行星際航行要難的多。
在認知層面上,要想保護環境首先要認識它,要從全球尺度上理解它的規律,而地球的
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雖然各學科對其細節有了巨量的研究和了解,但在全
球的整體尺度上,目前人類無論從基礎科學還是從應用科學層面上都沒有掌握它的規律
,對於天氣系統的運行、大規模生物群落的變化和相互關係等,人類科學所能知道的都
很有限。以全球變暖為例,與鋪天蓋地眾口一詞的宣傳不同,地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
,如果是,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對這兩項至關重要的問題,科學研究目前都無定
論,所以遏制全球變暖更像一項政治運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對地球表面,還不
如對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可能很快,也不如對火星表面了解的多。
在行動層面上,目前環境保護所需要的技術,比如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對工業
廢物和城市垃圾的處理和循環使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森林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等
,都涉及到複雜的技術,其中相當一部分不比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技術容易多少。
但環境保護在技術上的挑戰主要還不在於此。現在,全球性的戰爭和動亂已經遠去,人
類社會進入持續的和平發展時期,特別是第三世界和不發達地區,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
,這些高速發展的區域有著同一個目標: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過他們那樣的
現代化的舒適生活。現在看來,這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只需
再有半個世紀,大部分的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
就能夠趕上西方。
但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全人類都像歐美髮達國家那樣生活,所消耗的資源需
要四個半地球才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維持地球生態免於崩潰,制止目前正
在發生的比白堊紀大滅絕速度更快的物種滅絕,僅靠自律來減少污染,僅靠節能減排是
遠遠不夠的,即使哥本哈根會議的全部目標都已實現,地球生態環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
尼克號一樣在沉下去。
惟一的希望是停止發展。但發展是不可遏止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躺在現代文明
舒適的躺椅上悠哉樂哉時,讓地球上其餘的部分停留在農村業化社會的落後與貧窮中,
這違反的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再考察另外一種可能性:非人類因素帶來的環境巨變。地球環境一直處于波動之中,只
是人類文明史太短暫人們沒能覺察而已。每一次波動中,地球環境整體都會發生巨變,
可能變的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萬年前才結束,如果那樣的冰
期再來一次,各大陸將被冰雪覆蓋,現有的全球農業將崩潰,對擁有巨量人口的現代化
社會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這樣的環境巨變從長遠看來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甚至有很
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出現,對這樣的環境變化,現有的環保手段只是杯水車薪
。
人類文明要想在人為的或自然的環境變化中長期生存下去,只能把環境保護行為由被動
變主動,人工整體性地調整和改變地球環境。比如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提出了多種方案
,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的巨型太陽能蒸發站,把海水蒸發後噴入高空以增加雲量;在
太陽和地球間的拉格朗日點,給地球建造一面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遮陽傘。。。。。
。等等,這些工程無一不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其規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筆,所涉及
的技術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科幻中才有的超級技術,其難度遠大於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
行。
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從經濟層面上看環境保護,我們發現它與太空開發也十分相似:都
需投入巨量的資金,在初期也都沒有明顯的經濟回報。
但人類對環保的投入與對太空開發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國為例,十二五規
劃中計劃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為三萬多億人民幣,但對太空探索,只計劃投入三百億左
右。世界其它國家的情況也相差不多。
太陽系中有著巨量的資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
,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按地球可以最終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麼整
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的人口。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放棄了太空中的十萬個地球,只打算在這一個地
球上生存下去,而他們生存的手段是環保,一項與太空開拓同樣艱巨同樣冒險的事業。
同環保一樣,太空開發與技術進步是互動關係,太空開發會促進技術進步,波羅工
程之前美國並不具備登月需要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技術是在工程的進行中開發的。核裂
變技術在地球上已成為現實,實現太空核推進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控核聚變雖
然還未實現,但只存在技術障礙而不是理論障礙。
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四十多年前登月飛船上的導航和控制計算機,其功能只相當
於現在IPHONE4的千分之一。
太空開拓與已經過去的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遠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開拓人類
的生存空間,開拓一個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的
航行在當時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是卡斯提亞爾王國的女
王,當時獨立的西班牙並不存在),女王自己也難以供起這個船隊,據說她把自己的首飾
都典當了,然後供給哥倫布遠航。現在的事實證明,這是最明智的一筆風險投資,以至
於有人說世界歷史是從1500年開始的,因為到那個時候人們才知道整個世界的全貌。
現在,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
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後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
候他的內心肯定是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
有人來出這筆錢。
也許,人類文明做為一個整體,就像人類的個體嬰兒一樣,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
真的永遠無法走出搖籃。
但從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沒有父母的,人類是宇宙的孤兒,我們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
如果都這麼想,人類當初就不該下樹。
謝邀。最近比較忙,只是簡單說說。
珍惜地球、保護地球的環境,跟移民火星並不矛盾。「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所以,從文明進程的角度看,人類是遲早必須向外星球以及外星系移民的。火星作為太陽系內,除地球之外最適合居住的行星,自然是移民的首要考慮對象。
當然,短期來說,建立永久月球基地也許比火星基地還要容易。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移民火星是恆星際移民之前的必經之路。
@七夜 謝邀~
火星環境不好我們為什麼移民火星呢?
簡單看看
首先考慮火星直徑是地球一半,表面積近似地球陸地表面積。其質量不算大,相比其他三個類地行星。但是呢是,火星很幸運的處於目前太陽系的宜居帶上(邊緣)PS:宜居帶是距離恆星一段距離,水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意味著溫度不高也不冷,溫度剛剛好。有更大機會讓生命存活。相比較水星這個鐵疙瘩距離太陽這麼近,火星,地球,金星,的距離還是很美的。當然金星環境比火星還要糟糕太多。不用考慮去金星殖民。(你想去地獄嗎?(?ω?)hiahiahia)
火星重力是地球的2/5月球的2.5倍。表面有大氣,不考慮距離,月球與火星去住人,顯然火星更方便。更接近地球。
火星落日。
火星環境不用再說都知道。火星殖民可能性很高,如果各國政府有心並且長期堅持的話,火星按照現在的技術發展完全可以建立個基地。
所以我們從另一個方向看,去火星可以給人類帶來什麼?
去火星需要耐用好用的空間飛行器,墜入火星需要可靠的著陸器,在火星居住需要強大的人造環境去支撐與克服火星上的客觀環境困難,殖民需要在火星有持續的產出維持一定數目人類可以自給自足。
1.這一切依託於人類整體強大的工業製造,高新技術開發。健康穩定強大的經濟支撐。一系列配套的產業鏈和有機的對這些技術即使轉入其他領域的機制。去月球給人類帶來太多的航天福利。現代化的生產生活離不開當年的各類航天計劃。當年的新材料現在支撐著我們社會的運作。如果去火星帶來的技術革新也遠遠超過登月的技術紅利。
2.人類不可能一直待在家中。人類就是不斷遷徙的物種。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機遇,使人類有希望克服非人為造成災難的能力。宇宙如此之大,地球也不是唯一家園。
3.登陸火星殖民將激勵多代地球人更加團結,更加友善,激勵更多人去探索與思考關於人類未來命運的事情。
4.新的地方,有新工業,新科學技術,更多優秀的資源,人類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創造。與之一系列的變革帶來更先進的經濟文化,強大的生產保證人類的生活水準,解決現今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及政治制度相應的改變。
最後。。。我是學天文的(和航天真的木有太大的聯繫)。。。最近有很多航天的問題出現。。。_(:з」∠)_我不是專業人士。。。只是自己看法。。。去火星環境什麼的可以被克服,能不能去,是靠人類自己是不是想去。各國是否願意合作。。。然後,地球的污染問題,不能因為污染而放棄人類的工業創造。去火星不一定可以完全解決所有地球上的問題,但是,這是一個很棒的開始。
移民火星是個噱頭 真正移民的地點是太空空間 而非火星地表。
類似樓盤廣告會大肆宣傳河景房,但實際你買的是房子本身,河景不河景影響不大。之所以這樣做廣告,是因為作為一種商品,房屋的同質化太嚴重了,對商品的本質,居住功能反而實在沒啥好說的了,就看誰的牛能吹的響,能讓人印象深刻。
同理,移民火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將來生活在火星,或者太空上任何一個角落,和生活在地球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政府之於國民,企業之於投資者,需要一個具象的標誌去做廣告,來讓大家對殖民太空這個項目進行風險投資。火星就是這個河景房的河。
所以說並不是我們要把地球扔掉,大家一起搬到另一顆行星,這樣怎麼算都是虧本的。真正的目的是通過科技的投入,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讓地球也能居住,太空也能居住。二者並非排他關係。
「火星環境如此惡劣,為什麼要移民火星?好好珍惜地球不就好了嗎?」
題主這個觀點本身就不對。想移民火星就不想珍惜地球了?就不能邊珍惜地球邊想著怎麼移民火星?
我不是專業領域人士,可是我能想出來的原因還是很多的。比如說,太陽總有一天要變成超新星衰變掉的吧,就算人類文明能一直繁榮到那時候,太陽系的唯一一顆恆星都沒了,珍惜地球有個卵用?這種時候,如果人類沒有:1、掌握移民其他星系類地球行星的技術;2、掌握改造大多數環境惡劣天體的行星地球化技術;3、掌握使太陽維持穩定狀態的技術;4、掌握人造恆星技術;5、掌握可將整個人類文明移入其他空間的空間扭曲技術;6、掌握可改變「太陽衰變」這一客觀事實的現實扭曲技術;7、掌握可改變「太陽衰變」這一客觀結果的因果扭曲技術,這七項技術中的其中一項,就只能是GG了吧?可是題主你看看這七項技術,明顯是開發出具有可攜帶整個人類文明的相關信息+自我循環的封閉生態系統+光速/超光速/折躍技術+人體休眠艙+能量場防護罩的大型星際移民飛船最靠譜了吧?雖然其他六項技術能在保有人類文明的前提下同時保住地球的生命系統,可以現在的眼光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實現對不對?
拋磚引玉,還是希望有專業領域人士聊一下這個話題。因為地球傻逼太多,太擠。
傻逼是打不倒的,構成他們身體的是超級鈦合金納米碳纖維液態金屬自我修復自我生長神聖加持魔法無效物理攻擊免疫超物質超態超材料。
傻逼是殺不絕的,這是一種通過意念傳播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異次元病毒,可以從裡到外完全徹底改變宿主的性質,一旦被感染絕對沒有任何救治的可能。沒有疫苗。
讓不同類型的傻逼之間保持和平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互相之間保持距離,保持足夠的距離,準確講是越遠越好。最好隔著一個狄拉克之海。
把A類傻逼送到火星去,遠離地球煩人的喧囂,遠離地球污濁的空氣,他們可以靜下心來,修身養性,尋找心靈深處的那一片寧靜的XX,忽然有一天他們發現了全新的自我,進化成了一個新的物種——Super-XB
把B類傻逼送到火星去,他們孤立,他們無聊,他們心情煩躁,他們耐不住寂寞,他們決定遵循來自異次元的召喚滿懷期望前往另一個世界的時候,不會帶上其他人。
至於C類、D類、E類、F類。。。Σ類,不要急嘛,你們看A類和B類都上去了,早晚會輪到你們,木衛二是你們的,比鄰星是你們的,參宿四是你們的,整個銀河都是你們的。
那個誰誰誰,總是搗亂影響大家升天的進程,大家說剝奪他飛升的資格嚎不嚎哇!
如果有一天地球藥丸了呢?
到那個時候你是想留在地球等死,還是去火星,或者其他的殖民地?
火星本身有礦產資源,目前看很可能地下也有水資源,加上火星的引力,在火星定居屬於在人類科技範圍餒可以達到的目標。
不像空間站,任何資源都得蔥地球送上去,長期看就是一個無底洞。
至於地球,目前糟踐的這個地步,誰也說不清會不會突然達到一個臨界點,自然失去平衡產生全球性的生態災難。移民火星,就像經歷黑死病等傳染病肆虐和糧食危機的歐洲,需要去尋找一個新大陸一樣。火星那麼大的類地星球本身就是巨大的財富,就像智人走出非洲殖民全世界一樣,如果人類殖民火星也是科技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科幻片都與火星有關?
※如何評價國內媒體對於印度「曼加里安」號在火星登陸的評論?
※波力斯卡那個火星男孩現在怎麼樣了?
※火星上能種植物嗎?
※如果以後征服火星,上面的領土怎麼分配?
TAG: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