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OM 天文衛星項目選用的「模仿龍蝦的 X 射線鏡片」是如何做到將鏡片重量減少到十分之一的?

Solidot | 中法太空望遠鏡項目選擇了一個模仿龍蝦的光學鏡片

鏡片由英國萊斯特大學科學家研製,其設計受到了龍蝦和其它類似動物的啟發,龍蝦的眼睛使用了反射鏡去聚焦光。傳統的望遠鏡X射線鏡片由固態玻璃和金屬構成,重達數十公斤,新型的「龍蝦」X射線鏡片僅僅重1公斤,更容易發射到太空軌道。

這個鏡片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重量能比傳統鏡片減少這麼多?


我本人對 x 射線光學並不熟,這裡只談談我了解的方面。前面 @Senlin Chang 已經解釋得很全面了,我說的算是補充吧。
我們知道,一個光學系統要成像,首先要對光線進行聚焦。手段無非兩種,傳統的望遠鏡大部分利用透鏡對光線進行聚焦,我們叫折射望遠鏡;但是透鏡難以做大,於是人們用反射鏡對光線進行聚焦,我們叫反射望遠鏡。
但是這兩個思路對 x 射線都不太好使,x 射線穿透能力太強了,根本沒有什麼材料能折射它,反射呢,也不太好,所有材料對 x 射線的反射率都很低,於是依靠反射無法收集足夠的 x 射線。
看起來死路一條了,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當 x 射線沿著很小的角度射向光滑的金屬表面(比如金、鉑等),就會被反射出來,這種情況叫做掠入射。也就是說,x 射線只能幾乎貼著金屬表面入射,才能被改變一點點方向,反射出來。(@Senlin Chang 答案里說是全反射的原理,私以為全反射和掠入射還是不同的,這裡應該是掠入射)
依靠這一點點改變 x 射線的辦法,人們設計了很多成像裝置,最著名的就是 Senlin Chang 的答案里提到的 Wolter 裝置了,利用兩個精心設計的曲面(各自取一部分)對 x 射線進行掠入射反射,然後聚焦到一個點上

圖片引用自[1],根據[2]的原始信息繪製
注意看圖中的黑色粗線,分別是兩條圓錐曲線的一部分,利用圓錐曲線的光學性質,對 x 射線進行反射聚焦。當然嚴格說來上面這種共焦點(Confocal)的設計並不是最優的,只消除了球差而沒有消除其他像差。通過合理設計,可以同時做到消除球差和彗差。在可見光波段,有一個很著名的設計 RC 系統[3],其實就對應上面的第二種設計,仍然是兩個雙曲面,只不過不再是共焦點了。大名鼎鼎的哈勃望遠鏡採用的就是這種設計

圖片引自[3],圖中 M1 和 M2 兩個鏡片都是雙曲面,相當於前面圖中第二個設計的對稱軸附近的部分。
可以看到對於可見光,反射鏡的入射角可以做到很大,所以整個鏡片都可以用來反射光線,收集光的能力很高。而 x 射線只能掠入射,因此鏡片只能有很窄的一個環帶能被用來收集光線,效率較低。為了彌補這個事實,Wolter 望遠鏡通常都會設計成層層疊疊的形式,每一層都是曲面的一個環帶。

圖片引自[1],其實這是另一種著名的 x 射線光學系統,KB 系統。這種層層疊疊的鏡片形式和 Wolter 系統是類似的。
以上,Wolter 系統就是題主在新聞里看到的「傳統的 x 射線望遠鏡」
看到這裡,我想題主應該能發現,這種層疊的結構是所有 x 射線望遠鏡的特色,這是由我開頭提到的 x 射線只能通過掠入射來改變角度這個根本原因所決定的。

回到龍蝦眼睛,龍蝦眼睛的結構,在 Senlin Chang 答案開頭就給出了,其中關鍵的光路如下

圖片引自[1],根據[4]的數據繪製。
這裡每一個條狀物體就是一個反射面,將很小角度入射的 x 射線反射向焦點。從這個截面看,也許大家會以為它是和 KB 系統或者 Wolter 系統一樣的層疊狀,但實際上它是方格狀的。如下圖

圖片引自[6]
這種結構比起透鏡或者反射鏡而言,當然是有缺點的,它不能連續地匯聚光線。由於在兩片反射面之間存在多次反射,所以入射光線差一點,出射光線就可能差很多。比如下圖最上面兩條光線,出射角度相差很大。

圖片引自[5],這張圖用光線追跡形象地展示了龍蝦眼系統的幾何像差。
這種系統的像差是很大的,簡言之,用它「拍出來」的 x 射線照片上,一個星星不是一個點,而是糊成一團的正方形光斑,旁邊還有星星點點的其他光斑和光暈,比如下圖這樣

圖片引自[5],圖中顏色深度與光強成正比。
是的你沒看錯,這麼十字架一樣的一坨東西,就是一顆「星星」。
雖然系統像差很大,但是,由於這種系統結構上完全對稱,從任何方向過來的 x 射線對它來說都是一樣成像的,所以理論上來說,它能夠對 360 度的視野進行無差別成像,這也是這個系統的一大優勢,如 Senlin Chang 說的「它幾乎能實現unlimited field of view」。
[1] René, Hudec. "Kirkpatrick-Baez (KB) and lobster eye (LE) optics for astronomical and laboratory applications." X-Ray Optics and Instrumentation2010 (2011).
[2] H. Wolter, 「Spiegelsysteme streifenden Einfalls als abbildende Optiken für R?ntgenstrahlen,」 Annalen der Physik, vol. 10, pp. 94–114, 1952.
[3] Ritchey
[4] L. Sveda, Astrophysical aspects of lobster eye X-ray telescopes, Ph.D. thesis,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03.
[5] Victor Grubsky, M. Gertsenshteyn, T. Jannson Physical Optics Corporation Torrance, CA
[6] Complex structures focus reflected light: lobster


謝邀。樓上的@Senlin Chang同學已經給出了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
一、關於折射式X射線成像系統的討論
X射線的波長非常短,在30~0.03nm波段[1],在此波段上,適用於可見光波段(380nm~760nm)的光學玻璃的折射率會很接近於空氣。也就是說,X光可以直接「穿透」光學玻璃而幾乎不發生偏折,導致折射式的X射線成像系統的焦距會很長(10m)因而基本上毫無用處[2]。同時,大部分光學玻璃暴露於X或gamma射線環境下也會由於產生自由電子而變黑。石英材料和含鍶玻璃的抗輻照特性稍好,但是種類有限,交貨較慢[3]。
在ref.[2]中同樣提到,在3.5nm波段用於X射線折射成像的Possible材料僅有碳和金,並且還只是possible,並且就算是這兩種材料,他們對於X射線的吸收和散射率同樣是不可忽略的。
此外,折射式系統相對於反射式系統,各光學元件是實心的,因此,同等口徑的元件,折射式元件比反射式元件重很多。因此,在航空航天領域,反射式系統由於其重量輕,應用普遍比折射式系統廣泛。地基或者天基的天文望遠鏡要求解析度很高,對應的鏡片口徑也就比較大,較大的鏡片,折射式元件成型、拋光等工藝上的難度也會大得多,所以現在做天文觀測的望遠鏡大部分都是合成孔徑反射式的。
綜上,關於折射式X射線成像系統,可以有結論是:根本不適用於X射線成像,對於對載荷敏感的星載成像系統更如如此。至此可以初步回答題目中「為什麼重量能比傳統鏡片減少這麼多?」的提問。
此外,題目中說「傳統的望遠鏡X射線鏡片由固態玻璃和金屬構成,重達數十公斤」,我暫時沒有找到這樣的折射式X射線望遠鏡,望有人能給一個參考源。
二、龍蝦眼式的X射線成像系統
既然折射式的成像系統行不通,自然就轉向反射式的成像系統。反射式的系統有很多,常見的天文望遠鏡里有卡塞格林等形式。龍蝦眼式的反射式系統最初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大概原理可以參考@Senlin Chang同學的回答。我找到一個2007年的專利[4]畫得比較清楚,如圖1所示。X射線打到反射面上會聚到球形的像面,再用端面已經做成球面的光纖束接收成像。

圖1 光纖耦合式龍蝦眼X射線成像系統示意圖
龍蝦眼也分為兩種型式,一種是Angel式,一種是Schmidt式。如圖2所示[5]。兩者的區別是Schmidt是橫縱分開,Angel式是橫縱一體。

圖2 兩種型式的龍蝦眼結構
在圖二中也可以看出來,只要有合適的感測器,實際上這種結構可以做成一個球,視場可以無死角。不過在SVOM系統里只是用龍蝦眼結構作為小視場光學系統用的[6]。
三、SVOM與MXT
此處解讀基本上源於由法國和德國的SVOM項目參與人員發表的ref. [6],SVOM(Space based astronomical Variable Object Monitor)搭載了兩個寬視場儀器——編碼掩膜成像望遠鏡(Coded mask telescope)ECLAIRs(見ref. [7]),一個非成像gamma射線探測器GRM和兩個窄視場儀器——可見光波段望遠鏡VT和X射線望遠鏡MXT。基於龍蝦眼的只是MXT一個而已,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由光學件(Optic)、結構件(Structure)、相機(Camera)和散熱器(Radiator)組成。

圖3 MXT結構示意圖
其中Optic部分是基於龍蝦眼結構的,其放大圖如圖4所示,反射面鍍鉑和銥來提高X射線的反射率。

圖4 龍蝦眼結構放大圖和分布
相機結構等內容略,可以在ref. [6]里找到,那麼問題又來了,這麼大個兒的東西為什麼還這麼輕呢?因為它的結構件是碳纖維做的。。。
四、總結
綜上所述,仿龍蝦眼反射式加上碳纖維結構體,使MXT重量較輕,從而減輕了SVOM的重量。最後,讓我們期待2021年的這顆探測器為我們帶來宇宙深處的信息。
五、參考文獻
[1] 郁道銀,談恆英. 工程光學[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2] Michette A G. Optical systems for soft X rays[M].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12.(註:谷歌圖書可以在線查閱,在p.30)
[3] Laikin M. Lens design[M]. CRC Press, 2006.
[4] Gertsenshteyn M, Forrester T, Jannson T, et al. Lobster eye X-ray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U.S. Patent 7,231,017[P]. 2007-6-12.
[5] Inneman A V, Hudec R, Pina L, et al. Lobster eye x-ray optics[C]//SPI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strument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1999: 72-79.
[6] Gotz D, Adami C, Basa S, et al. The Microchannel X-ray Telescope on Board the SVOM Satellite[J]. arXiv preprint arXiv:1507.00204, 2015.
[7] Godet O, Nasser G, Cordier B, et al. The X-/Gamma-ray camera ECLAIRs for the Gammay-ray burst mission SVOM[C]//SPIE Astronomical Telescopes+ Instrument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14: 914424-914424-15.


說在前面,我本人的研究方向並不是傳統光學系統設計,所以以下回答如果有紕漏,敬請大神指正。
仿龍蝦眼睛的鏡片設計其實早在1970s [1]就已經提出來了,之所以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是製作起來比較難以實現。它的原理圖 [2] 如下:

也就是利用全反射的原理進行聚焦。現在這個理論的研究已經很多了,谷歌輸入Lobster eye optics能檢索到一大堆東西。
傳統的X-Ray成像系統有很多,較早也比較著名的一個是Wolter X-ray lenses system [3],它的原理圖長這樣: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為了示意原理,省略了細節的東西。事實上為了實現非常小的嚴格的掠入射,處理X-Ray的強穿透性,消除各種像差等影響成像質量的問題,傳統的這些系統很複雜,很龐大,當然也很重。
龍蝦眼類的X-Ray鏡片得益於其精巧的成像系統,能夠以精密的鏡片設計來避免笨重的傳統成像系統。但重量輕只是它的一個優勢,另外一個重要的優勢是,它幾乎能實現unlimited field of view. [4]
如果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可以參考這篇文章,「Lobster-eye x-ray optics: a rapid
evaluation of the image distribution」 by A. G. Peele and K. A. Nugent.
以上。
[1] J. R. P. Angel, 「Lobster eyes X-ray telescop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233, p. 364, 1979.
[2] http://creation.com/lobster-eyes-brilliant-geometric-design
[3] René Hudec et. al., "Kirkpatrick-Baez (KB) and Lobster Eye (LE) Optics for Astronomical and Laboratory Applications", X-Ray Optics and InstrumentationVolume 2010 (2010);
Michael Gertsenshteyn, Gajendra Savant,
and Tomasz Jannson, "Using lobster-eye optics in
hard-x-ray imaging systems".
[4] P. Gorenstein, 「All sky supernova and transient explorer (ASTRE),」 in Variability of Galactic and Extragalactic X-Ray Sources, A. Treves, Ed., Associazione per L"Avanzamento dell"Astronomia, Milano, Italy, 1987.


謝邀。

現在已經有非常好的答案了。江無竭的答案最切中要害。Senlin Chang和章佳傑等的答案也給出了很多相關的背景知識。我在這兒更多從生物角度做解釋。但是江無竭的答案說構件是碳纖維做的所以輕,我不敢苟同。從The Microchannel X-ray Telescope on Board the SVOM Satellite(http://arxiv.org/pdf/1507.00204v1.pdf) 一文看,還是用的玻璃,只是特殊加工後的glass square micropore optics,而玻璃表面鍍了一層金屬做反射面。

確實X射線,波長不到10納米,穿透性超強。普通材料不要說玻璃,穿透金屬對X射線來說也不是個事兒。普通的折射光學設計方法確實對X射線很有限。X射線對有周期性結構的晶體,可以在滿足布拉格條件時,形成反射光斑,對無定形的玻璃,則沒有這個效果。對於金屬等表面非常光滑(粗糙度 RMS &< 1nm)的反射面,通常也只有入射角很大的掠入射的情形(一般掠射角小於1度),才能有效反射。小掠射角之所以有這個效果,要回到麥克斯韋方程組,由於X射線的頻率超級大,在金屬中,折射率略小於1,在掠入射小於臨界角的情況下,才能得到這種特殊解(Total external reflection)。基於這種掠入射反射鏡(grazing incidence mirrors), 才有了幾位答主都提到的Wolter Telescope.

至於能做得很輕,就是由於靠反射,而不是靠折射。

動物眼睛絕大多數都是靠折射成像的。利用反射原理成像的眼睛,大多隻見於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而其中,龍蝦這種反射型疊置眼(Reflecting Superposition Eyes),更是幾乎只在龍蝦,明蝦,小龍蝦等等蝦類里才有。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靠反射的眼睛,感光度可以很高,但是解析度還是偏低;二是因為從折射型進化到反射型眼睛,構造設計差別很大,進化理論是說多次小的基因變異才導致大的形態變化,但是從折射型到反射型的眼睛,中間幾乎沒有明顯的過渡,如果變異不是一步到位,成像質量會嚴重下降,這種變異更可能被進化淘汰。

蝦眼的結構如下圖,(http://www.hindawi.com/archive/2010/139148/fig5/)

由反射鏡收集到光後,會由感桿束作為光波導把光傳到視網膜上。蝦類的眼睛還有一個更高級的功能,通過移動色素,來調節在強光和暗光條件下的成像,以達到更大的動態範圍。色素對光的吸收,還可以有效的降低多次反射的雜散光,提高成像質量。

在X-ray望遠鏡設計里,是用光纖做波導的。但是目前的望遠鏡設計中貌似沒有模擬真龍蝦眼的色素對雜散光的吸收,更沒有色素的移動。換句話說,現在的X-ray望遠鏡,是並不那麼高明的仿製品,在山寨龍蝦眼的道路上,人類還有一段兒沒走完。

龍蝦眼望遠鏡,比起Wolter望遠鏡的最大優勢就是視角可以大得多。分兩種類型:Angel型和Schmidt型,Angel型更接近龍蝦眼,但是對模塊的機械設計更高; Schmidt型則分開了縱橫,分別如下:

以上是Angel型

以上是Schmidt型


4


推薦閱讀:

光在暗物質中是如何傳輸的?
使中國長城能夠在月球上被看到最經濟的方法是什麼?
為什麼人類看不到波長在 380 到 760nm 範圍之外的電磁波?
中國將架設的巡天望遠鏡,視場角是哈勃望遠鏡的 300 倍,圖像難道不會嚴重畸變嗎?
太陽光譜測元素時,不同元素的譜線會不會導致干擾和誤判?

TAG:光學 | 天然衛星 | 天文學 | 天文望遠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