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北宋有了燕雲十六州就能擊敗契丹,明朝有燕雲十六州怎麼還是打不過蒙古,皇帝被俘?
11-29
北宋 明朝
皇帝本人越俎代庖做將軍,搞出個大新聞很正常。
大約在中國的三國時期,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率大軍東征波斯,結果被波斯俘虜,最後還死在了波斯。能說明羅馬就打不過波斯咩?
屁都說明不了。
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只有明英宗搞出個這樣的大新聞,很簡單,除了少數馬上天子,如劉邦、李世民、朱棣之類,喜歡親自率軍去跟草原民族砍殺外。其餘的皇帝都不會玩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即便如漢武帝、李隆基、乾隆這樣的戰犯,也不會自己率軍去冒險。
而明英宗嘛,就是沒這本事,結果就弄出個大新聞的傢伙。這跟國力無關,也壓根談不談得上打得過。
戰爭嘛,勝敗乃兵家常事,打得過這個詞太無聊了,有些圖樣啊。
因為王振這個死太監你讓整個明朝背鍋……
打不過?在葬了幾乎所有可調動的主力部隊之後,于少保在舉國震恐中以殘兵老弱守住了京師,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還有人讓朱祁鎮背鍋
朱祁鎮從小聽王老師的話,實錄里動不動怕王老師生氣…從準備出徵到行軍路線全是王振的意思
連瓦剌入侵都是蒙古人的黑錢他沒收到然後破壞交易成規造成的
另外…明朝親征的皇帝少么?朱重八,朱棣,宣宗,偷偷溜出去打蒙古自封大將軍的明武宗,英宗……
所以「大新聞」在哪只能說土木堡敗了,不能說大明敗給了蒙古。因為英宗他老人家竟然大搖大擺回來了!和北宋那二位比比,就知道武力對比情況了
所以一下子從「燕雲十六州一定能抵擋北方侵襲」變成了「明朝和蒙古那些事」…
其實我比較好奇「有人說」的那個觀點該怎樣看待。
既然打不過蒙古人,它們為嘛沒入關?
拜託,皇帝被俘虜又不能說明大明干不過瓦剌。只不過一場出擊戰首先勞師疲憊,第二指揮官差勁,第三士兵士氣低落(和上兩條有極大關係)。君不見瓦剌乘大勝之威和剛被挫敗且主力全失的大明再在北京城下短兵相接,大明也是大勝。君不見土耳其蘇丹在剛快攻滅拜占庭時被帖木兒帝國俘虜但後來卻遠比帖木兒強多
第一 「有人」是誰? 以北宋的軍隊素質......別說是有燕雲十六州 就是蒙古在北宋統治之下都會被造反好吧
第二 明朝打不過蒙古 很多回答都已經說了 打不打得過是一個很搞笑的說法
再說 蒙古的打得過 是為了搶劫 不是為了統治 至少他們沒能做到
而明朝已經是一個大帝國 蒙古的問題已經只是帝國的一個問題 還有很多問題要處理啊
第三 皇帝被俘又如何? 土木之敗又如何?
什麼時候一次戰役的失敗 一個人的被俘就可以徹底摧毀一個國家了?
朱祁鎮被俘,但是明朝的統治系統依舊正常運轉;土木失敗,但是明朝依舊可以召集起一支力量,在北京擊敗蒙古騎兵
這種一次戰役解決一個國家的論調 二戰時已經被蘇聯、中國、美國粉碎掉了
什麼時候兩個政權綿延三百年的戰爭可以用一場戰役來衡量勝敗了?
明朝把蒙古(元帝國)從一個統一的游牧帝國打成了三個鬆散的部落聯盟,這叫「打不過」?
而且打得過打不過這用詞也實在是圖樣了......
明朝那是將熊熊一窩
明朝就是把蒙古人趕回去以後才有了燕雲啊
這是黑明朝最厲害的一次
因為朱祁鎮作死啊,怎麼攔都攔不住,對於蒙古來說,送上門的肉不吃白不吃。
一個不會打仗的皇帝去打仗,不被俘虜才怪。
說的這個,對於土木堡之變,其實說真的主要還是指揮官上面的問題,很多人說當時的明軍不行,其實不然,雖然較比當年永樂時期士兵們在艱苦耐勞方面已有落後,但並不是到了那種像明朝後期那種全國只有幾支模範部隊的地步,三大營依然精銳,朝廷上,仁宣之治餘風尚存,三楊雖已老去但他們依然將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條,更有像于謙,鄺埜,王直的幹吏,武將上張輔尚能飯,還有像郭登,楊洪等不錯的將領,即便是石亨,孫鏜,也是有一定能力,總體來說土木之變並不像之後的像薩爾滸那樣是因為部隊素質全面落後於對手而失敗,最主要的還是王振的瞎指揮,如果當時選一名大將(如張輔為帥,下轄大明京師範圍內最精銳之師的大約六萬到十萬的兵馬)vs也先的三萬蒙古軍,我之所以說六萬到十萬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也先三萬人,而當時明軍已無法做到能三萬對三萬,所以多於對手這是必須的,但又不能太多,像歷史上選了幾十萬人準備大約一月就出征,這就會造成混亂,戰未打,便已知勝負,而六萬左右的兵馬,已當時的實力一個月準備六七萬人還是可以的,在這一月里可以先派一名先鋒軍阻擊瓦剌,雖然能成功擊敗的幾率很小但這一切都為後面的王牌做準備,當時明朝的確是這麼想的,也做了,瓦剌在貓兒庄大勝明軍後,在北京駙馬中都尉井源率領一支五萬的部隊出征井源的能力的確不錯史上記載「他金戈鐵馬,驍勇善戰,出奇制勝,立下赫赫戰功,累受皇帝敕令嘉獎」所以拖住瓦剌還是可以的,但最後在王振慫恿下英宗親征,最終明軍大敗,而至此之後的明軍大多是吃空餉出來的自然難於蒙古作戰
小學生強答
土木堡那算是主動出擊,並沒有在北京旁邊打架,再說掌權的都是門外漢,王振又是個死太監,朱祁鎮又不是朱厚照(膜一下),加上臨時拼湊部隊,又沒有各種戰前準備,不輸才怪,所以土木堡之敗跟幽雲十六州沒什麼關係,反之後來的北京保衛戰憑藉主場優勢把也先打了個七葷八素,
幽雲十六州戰略位置確實重要,澶淵之盟和靖難之役可作參考,大平原騎兵確實容易撒歡兒啊
因為指揮的人沒有一個是會打仗的,一個只想留名只會讀書的太監就這麼來領軍,還沒打,先把自己的路線告訴對手,再回老家炫耀,還美其名曰不想讓軍隊損壞莊稼,他們不是打仗去了,只是去旅遊了,這樣的隊伍這麼能不敗。至於說打不過蒙古,就不準確了,在中國歷史上明朝,還是一個軍事力量非常強的朝代,四周的游牧民族一直是被壓著打的,就算到後期,還有一次抗日援朝。但是畢竟戰爭不是兒戲,不是一場輸贏就能看出孰強孰弱,一場戰爭的勝利並不能說明什麼~
在德不在險
no zuo no dai啊 當然 也就靠他 提升了于謙歷史地位
幽雲十六州重點在於是華北大平原最北端,唯一可以據險守之的地方,歷來中華文明以步兵為主要兵種,北方游牧是騎兵,騎兵相當於當時的坦克,而山脊城牆就是當時的坦克障礙。而且明朝哪裡沒有打過蒙古了?明英宗那個時候王振的錯誤指揮,本來可以就近迎戰非要去家裡顯擺顯擺。。。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不照樣用了二線部隊幹掉了蒙古嘛。。。宋?呵呵。。。宋朝皇帝優待士大夫,但是長時間富貴溫柔鄉早就泡軟了他們的脊樑了。。。
北宋有像徽宗和欽宗那樣的皇帝,首先就不大可能取得燕雲十六州,就算是佔了,也會卑躬屈膝的獻出去。
然而北宋連幽雲十六州都拿不到ㄟ(▔ ,▔)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