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使用天干地支紀年?

了解的人都知道天干地支紀年的真的很麻煩,幹嘛不直接用數字表示?難道這裡面有什麼玄機?


干支最主要是用來紀日的。
因為舊曆按照朔望月排布,實際上大小月排布規律並不很好,上月初一到本月廿日經過了多少天?沒法算。使用干支紀日相對來說容易計算這個。
此外,曆法推算過程中涉及的計算數字相對較大,那時候沒有計算器,也沒有珠算,是使用算籌的。算籌這東西,最好就是簡化數字,不然你有多少木棍都不夠用。
以60為周期的干支排法可以讓計算中使用的算籌數量大幅下降。
參算數字之輸出結果通常只有總數除以60的餘數——大余。還有小數部分——小余。有人說100進率也有你說的這個功能,就已經夠用了不必求諸干支。其實不是,古人必需寫幾億幾千幾百零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數字時候也不能偷懶,籌算該擺多少木棍就還得擺多少。
但是他們用干支計算的話,很多時候根本不管x個甲子(60年),就僅僅對餘數做計算,算籌數量大幅下降……當然是會損失信息量的。不過不要緊,最開頭那個完整抄寫的幾億幾千幾百零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幾還在……
去翻一下《曆數甲子篇》,如果 不用大余小余來記,書寫難度恐怕還要提升不少。


其實,干支紀年對於沒有阿拉伯數字的古代中國人來說,還是很方便的。
至於現代,主要還是沒年號了,用公曆數字,春節前那段時間,容易誤解。

其實也很簡單。
公元後,
天干看尾數,0庚,1辛,2壬,3癸,4甲,5乙,6丙,7丁,8戊,9己
春節前退1;春節後不變
地支看尾數,0丑、1寅、2卯、3辰、4巳、5午、6未、7申、8酉、9戌
春節前:十位5不變、十位06退2、十位17退4、十位28進退6、十位39進4、十位4進2。
春節後:十位06退1、十位17退3、十位28退5、十位39進5、十位4進3、十位5進1。
千百位0369進4、千百位147退4、千百位258不變。

1950年,天干庚,地支寅(丑進1)。春節前己丑年,除夕後庚寅年。
2016年,天干丙,地支申(未進4退3)。春節前乙未年,除夕後丙申年。
2315年,天干乙,地支未(午進4退3)。春節前甲午年,除夕後乙未年。

當然,干支主要是用來紀日的,
後來歲星紀年,歲星周期約4332天,分為12個星次,每個星次361天。每個星次第一天為太歲
因361剛好6輪甲子零1天,每過1個星次,太歲干支進1位,於是乎太歲的日干支就用來紀年了。
當然,361比365.25還是少4.25天,太歲轉得快,就有了超辰(一年有倆太歲)。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曆法年,一年354日或383/384日。平年比星次短7天、閏年比星次長22/27天。太歲的分布很不好預期。後來索性不再超辰。

干支紀日,古人來說還是很方便的。
一年365天,剛好六輪甲子零五天。
每年往後推五天就好了。


干支可以視作60進位的數字


哪你用啥,一百年前半斤還是八兩呢。


那TMD還用掛曆啊


為小農經濟


因為干支是地球紀年的本質,見《世本》


最早先有天干記日,再有地支紀月,中國曆法主要參考北斗星,太陽,28星宿,依照太陽在28星宿位置定曆法。中國人的擅長思維是象形。用干支比用數字更有意義,相當於給數字以概念。譬如十月都是亥月。亥,核,代表植物收藏種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埃及繪畫平面化?

TAG:地理 | 天文學 | 古代文明 | 天干地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