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火器發展的這麼好但是清朝卻不進反退?
清朝火器強於明朝。明代的單兵火器多是單眼銃、三眼銃、甚至五眼銃,它雖然威力很大,但裝填極為麻煩,且射程比弓弩還近。嘉靖以後東南沿海的守軍在葡人和倭人手裡得到了西式火繩槍,當時稱為鳥嘴銃、鳥銃、鳥槍。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明朝輕型火器一直沒有普及:一是因為明朝官府認為其威力大、雜訊大,擔心其在地方軍隊和民間泛濫而威脅朝廷安全,對火器進行嚴格限制,比如不準地方私采私運硫磺硝石;二是當時火繩槍的安全問題,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談到自己軍隊使用的鳥銃,由於產地不同口徑不同導致彈丸炸裂銃筒,這一情況直到萬曆年間,朝鮮壬辰倭亂以後,才開始有所改變;三是火繩槍相較於弓,成本高,裝填慢,只能取代弩;熟練的弓手幾秒鐘就可以彎弓搭箭,就連弩都不能完全取代它。薩爾滸戰役以後,明軍開始大批裝備火繩槍。
明代單眼銃
但與此同時清朝也越來越重視火器,據說努爾哈赤就死於袁崇煥的炮彈之下。原本明軍裝備了大量的「紅夷大炮」,清軍繳獲到這些火炮後,也讓它們大批走向戰場。清軍入關以後,八旗和綠營的步兵都開始大規模裝備火繩槍、火炮,而八旗騎兵則依然裝備發射簡便的傳統弓箭;康熙時代鎮壓噶爾丹叛亂、中俄雅克薩戰役當中,火槍火炮大顯神威。。事實上綠營的這些漢族士兵,要比八旗兵更加喜歡火繩槍,尤其是到清中期以後,東南沿海鴉片盛行,而火繩槍裝子彈幾乎不用費任何力氣,所謂左手煙槍、右手步槍的「雙槍兵」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行的。
乾隆帝檢閱八旗火槍方陣
康熙征討蒙古噶爾丹叛亂時,大量裝備鳥嘴銃和輕便的虎蹲炮
不過清朝的火槍雖然先進,但卻幾乎沒有進一步的發展。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遠程作戰步兵幾乎都裝備了火繩槍,但他們面對的卻是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軍隊(雖然有很多印度和東南亞籍僱傭兵),英軍此時早已經普及了燧發槍。清朝的火繩槍3分鐘才能發射一枚子彈,英軍的燧發槍1分鐘就能發射一枚子彈。而清軍火槍的射程則更是遠不及英軍火槍。
清人想要增加火槍的射程,卻想不出結構上的改良方案,而是把火槍的槍管一再拉長,於是鴉片戰爭開始就出現了抬槍。抬槍顧名思義就是兩人抬著的火槍,它有近3米長,前面必須有一個人抬著,或者架在專門的鐵架上。而且它不同於用來攻城和消滅大群部隊的火炮,抬槍和火槍一樣是用於正面阻擋敵步騎兵的,所以這兩個槍手可以說完全就是活靶子。在鎮壓太平軍、捻軍的山地戰場,就更沒它什麼用處。不過比起大炮,它不用馬拉,可隨步兵前進,還是方便的多。
18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西方已經出現了更先進的後膛步槍,其結構已經很接近現代步槍。清軍這時也大規模引進裝備,等於說清朝跳過了燧發槍,直接由火繩槍就進化到了後膛槍。
清朝抬槍示意圖
抬槍在中國近代史上服役時間非常長,在八年抗戰期間,都還有使用這種前清兵器的記錄。
圖為八路軍在使用抬槍。
鴉片戰爭以後,除了火槍的性能差勁以外,清軍對於火槍的編製則更加落後。
此時西方各國已經把火槍當做步兵的主戰兵種,給火槍裝上了刺刀,原來的長矛、長戟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而清軍卻還把火槍當做遠程支援部隊來用,步兵主力仍是刀矛。即使在洋務運動以後依舊如此。。這一情況,直到清末新政編練新軍開始,才得到改變。
清代火槍雜談
鐵血網
首先要說明的是,清代的火器並非如網上大量所舉述的從明末「世界領先水平」全面倒退。雖然明末火器裝備數量巨大且種類繁多,但其技術水準和戰術水平尚不及西方,所以談不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清代的火器本身有其發展的高潮和低潮,總的來說繼承了明末的水平,只是兩百多年幾乎沒有進步,但絕非全面落後於明朝而退化為弓馬騎射。有一點清朝做的比明朝好,那就是清代幾乎全面淘汰了明代廣泛使用的三眼銃及單管火銃等原始落後的火門槍系列,全部以火繩槍(鳥槍)代替並成為軍中的制式裝備。當然清朝做的糟糕的也不少:兩百年間鳥槍幾乎沒有改進,燧發槍等先進火槍僅僅用作宮廷狩獵卻未裝備部隊;廣大綠營裝備的兵丁鳥槍槍身越做越長,可射程和威力仍是明代鳥銃的水平;火炮方面至鴉片戰爭時已遺失明末的開花彈技術,性能也越來越差,卻以眼花繚亂的神威、無敵將軍之類來命名。儘管至鴉片戰爭時全國裝備火槍的士兵佔40-50%,但是在西方軍隊面前卻相當不堪一擊。
(一) 入關後的清軍火槍裝備
入關前的清軍裝備有少量的鳥槍。女真人使用鳥槍似乎是狩獵的需要,在戰爭中鳥槍手們的風頭顯然不及弓箭手。那個時候鳥槍兵應該從屬於弓箭手,還沒有獨立的建制。不過在入關後的順治五年(1648年)鳥槍兵便作為獨立兵種出現,畢竟火槍可以彌補弓箭的不足,且比弓箭更有威懾力,只是那個時候的火槍部隊在功能上更像特種兵,就像後來建立的火器營那樣不專門打常規戰。
入關後的清軍還要南下與南明軍隊作戰。此時的南明朝廷仍可從澳門購進大量的西方火器,甚至招募葡萄牙士兵。1647年清軍攻打桂林,南明永曆政權從澳門招募了數百名葡萄牙人參戰,這些仍不渝效忠大明朝廷的歐洲人所組成的僱傭軍展現了清軍從未見過的戰法,他們很可能已採用線式隊形,滑膛槍手在兩側長矛兵的護衛下施放排槍。在明軍和葡萄牙僱傭軍的拚死抵抗下,清軍苦戰了四年之久。而橫掃南方率領明軍及東南亞多國部隊,極具指揮才能的李定國,也以火器加戰象的打法屢挫清軍。這些都促使清廷加大火器的開發和應用。康熙年間戰端四起,清廷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研製了大批頗具威力的火器,為平三藩驅沙俄征葛爾丹服役。火炮在這個階段有了較大的發展,清廷對火炮在戰爭中的作用認識深刻;鳥槍雖然在技術上無多大進步,但鳥槍兵的建制已逐漸完善,滿蒙、漢軍八旗中每旗都設立了專習鳥槍的部隊。除在各部隊中編入鳥槍兵外,還於各旗設立火器營操演槍炮。康熙三十年(1691年) 在京師禁軍中設立火器營,八千官兵全數使用槍炮。不過總的來說,清初的火槍裝備率還較低。康熙十三年(1674年)議定的八旗步兵21000餘人中,鳥槍兵只有1737人。16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與準噶爾叛軍交戰於烏蘭布通。十萬清軍大部分使用冷兵器,炮兵和鳥槍兵約有五千人。噶爾丹的部隊則裝備了大量的俄制火槍,他們以上萬駱駝背負木箱濕氈列作駝城,士兵們在駝城後放槍放箭。清軍隔河列陣,設鹿角槍炮不斷射擊駝城以打開缺口,之後以騎兵衝殺擊潰叛軍,國舅佟國綱在衝鋒時被叛軍火槍擊中身亡。清初火槍在軍中已有一席之地,但作戰衝鋒的主力仍是騎兵和持刀矛搏殺的步兵。殺傷力巨大的火炮在戰爭中的地位似乎遠遠高於火槍,因此清廷對善鑄火炮的西方傳教士格外青睞,倒是少有善制火槍而出名的。另有戴梓製成連珠銃,能連射28彈,但未引起重視。
這裡談談驅逐沙俄的戰爭。明末西方軍隊就給了我們槍炮犀利的印象,比起荷蘭、葡萄牙等強國,俄羅斯的火槍粗陋了不少,但仍優於清軍的鳥槍。所以當他們在東北燒殺搶掠時,面對只有弓箭的達斡爾人赫哲人索倫人,這些並不精利的槍炮仍能帶來武器上的震撼。他們曾從當地土著口中得知中國擁有強大的軍隊且使用大炮和火繩槍作戰,並對這個消息暗暗吃驚。但他們之後發現,清軍投入的火槍很少,大部分士兵還和土著一樣使用弓箭。1652年4月3 日,寧古塔章京海色奇襲烏扎拉村的沙俄哈羅巴夫匪幫,因輕敵且一味追求生俘而在大好形勢下失利;1654年在松花江進剿斯捷潘諾夫匪幫,為彌補火槍上的劣勢而徵調朝鮮鳥槍兵一百名並肩作戰。1685年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都以優勢兵力圍攻痛剿。第一次作戰先後投入水陸大軍15000人,其中攻城部隊有 3000人,俄軍只有450人,裝備火槍300 支;第二次作戰投入2000人,而俄軍為826人。雅克薩的勝利主要由於清軍發揮了火炮的優勢。第一次攻城清軍投入野戰炮一百五十門攻城炮四十門,俄軍只有三門;俄軍的火繩槍只能打七八十米遠,在遠距離難以擊穿清軍的藤牌;儘管如此,面對這樣一支非正規的沙俄部隊,清軍打得仍不輕鬆,俄軍的槍炮仍不斷帶來傷亡。第二次攻城的2000名清軍只有火槍50支,面對俄軍的火槍和手榴彈只能採取圍困戰術,以火炮猛轟。可以說清軍以人數和火炮的絕對優勢贏得勝利,但火器總體上仍和俄軍有差距。從明代裝備火繩槍一直到清末洋務運動,火槍運用僅僅使弩退出歷史舞台,卻始終沒能淘汰弓箭。不過一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總比光用冷兵器的要強。
(二) 雍正、乾隆年間清軍火槍裝備比例的提高
康熙年間各地火槍裝備比例在不斷提高,數十萬綠營兵也批量裝備鳥槍,擴建鳥槍兵。但是,全國各地對鳥槍的裝備數量、鳥槍兵的人員配額不相統一,出現混亂。針對這一狀況,雍正帝開始對各地鳥槍兵的配置作明確的規定。
雍正五年(1727年)議定:「官兵所用軍需內鳥槍一項, 能沖銳折堅, 最為便利。內陸省份, 地勢平坦, 利用弓矢;沿邊沿海各省份, 山深林密, 利用鳥槍。將內陸省份, 每兵千名, 設鳥槍三百桿; 沿邊沿海省份, 每兵千名,設鳥槍四百桿。」鳥槍在軍隊中成為了制式裝備,地位重要。
以下是各省的鳥槍裝備及操習情況:
山東省:所用軍器大炮、鳥槍、弓箭、長槍、藤牌、大刀, 每兵百名, 分作十分,鳥槍五分, 弓箭三分, 藤牌一分, 長槍一分, 鳥槍兵佔二分之一。
河南省:駐防八旗兵、督標左右營、河北鎮標九營、南陽鎮七營, 所設馬步弓箭兵、鳥槍兵、炮兵、長槍兵、藤牌兵等, 所用兵器仍照舊例。
山西省:多崇山峻岭, 地屬沿邊, 每兵百名, 分作十分, 以四分演習鳥槍, 六分演習弓箭, 另設炮兵、殺虎協原有藤牌兵三百名, 仍令演習, 其餘扁刂刀、長槍之類全部改為鳥槍、弓箭, 鳥槍兵佔五分之二。
江南江西水師各營所用軍器槍炮弓箭, 毋需議改, 有設三眼銃的則改為鳥槍。
福建省:陸路各營營: 每兵千名, 分為二十隊, 馬上弓箭兵四隊、步下弓箭兵二隊, 鳥槍兵十隊, 炮兵一隊、藤牌兵一隊、大刀兵一隊, 鳥槍兵佔二分之一。
浙江省:每兵千名, 分作二十隊, 炮位為一隊, 長槍五十為一隊, 鳥槍百名為八隊, 弓箭三百副為六隊, 藤牌一百分二隊, 扁刂刀一百分二隊,鳥槍兵佔五分之二。
陝西、四川各營兵丁除炮位、鳥槍、弓箭通行演習外, 馬上弓箭兵兼槍棒, 守兵兼習扁刂刀。
廣東省: 每兵百名, 分弓箭兵二十名、鳥槍兵五十名, 藤牌兵十名, 挑刀十名, 炮兵十名, 鳥槍兵佔二分之一。
滇黔二省各營: 每兵千名, 以一百名操演大炮, 六百名習鳥槍, 二百名習弓箭, 一百名習藤牌, 鳥槍兵佔五分之三。
雍正十年(1730年)議准: 福建省水路海面遼闊, 陸路山深林密。鳥槍一項最為利用,於定例每兵千名內設鳥槍四百之外, 再增設鳥槍一百桿。乾隆十五年(1750年)議准: 湖廣武昌鎮前後水師二營, 地界川江, 弓箭難於施展, 惟鳥槍極為便利, 照沿邊沿海省份定例, 每兵千名, 設鳥槍四百桿。
——以上資料及文字出自毛憲民論文《清代火槍述略》
鳥槍在清軍中的地位已於火炮、弓箭並列,甚至超過弓箭。可以看到在雲貴、河南等地鳥槍的裝備率較高,直隸則較低;此外清軍在關外的鳥槍裝備也並不多,很多鳥槍甚至沒有彎形槍托;各地土司掌管的地界中鳥槍也廣泛使用。西藏鳥槍裝備率約50%,四川大小金山、蒙古各部、回疆各部也大量使用火槍。作為制式裝備,每一桿鳥槍都要註冊編號,統一管理。清朝統治者對於火槍的威力還是相當認可的,他們當然也不願意讓此等「軍中利器」流入民間讓「反賊」掌握。之後的乾隆朝一直到道光朝,鳥槍的裝備率在全國範圍大致保持在50%這個比例左右。
以下是一段出自網上的資料:
按《登州府志》載: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始設登州鎮,由總兵統管,總兵署在蓬萊縣城南門內西北,轄陸營和水師營。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登州鎮陸營編製為:
中營設游擊1人(游擊署在南門內糠市西)、守備1人(守備署在鐘樓南路東)、千總1人、把總4人、外委5人、額外外委3人,馬兵117人,守兵394 人,馬125匹;分管縣城內西南、西北2坊、縣城外西、北2關和雨山、郭東、葦羊、北溝4保,轄縣城以西、以南5座煙墩;裝備兵器:箭844支,刀724 把,藤牌27具,鳥機槍、馬鳥槍、鳥槍244支,子母炮、威遠炮、鐵喊炮、劈山炮、抬炮、行營炮43門。
右營設都司1人(都司署在縣城朱家橋東)、守備1人(守備署臨都司署)、千總1人、把總4人、外委5人、額外外委3人,馬兵115人,守兵368人,馬122匹;分管縣城內東南、東北2坊、城外東、南2關和東流、安香、解宋、羚羊4保,轄縣城以東3座煙墩;裝備兵器:箭749支,藤牌27具,腰刀、牌刀、砍刀478把,鳥機槍、馬鳥槍、鳥槍235支,子母炮、威遠炮、鐵喊炮、劈山炮、抬炮32門。
這是鴉片戰爭前夜,清朝綠營的編製和裝備數據。登州鎮的陸軍分中營與右營兩部分。中軍有騎兵117人,步兵394人,總計511名士兵。這些士兵擁有各種火繩槍244支,火炮43門,總計有火器287件。右營有騎兵115人,步兵368人,總計483名士兵,他們裝備了各種火繩槍235支,火炮32 門。比例均超過百分之五十。
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前後藏各設番兵千。定日、江孜各設五百。前藏領兵者曰戴琫,其下如琫,又下甲琫、定琫。原置戴琫三人,二駐後藏,一駐定日,復增戴琫一人駐江孜。前藏番兵,游擊統之。後藏及江孜、定日,都司統之。原有唐古特兵,歸戴琫督練。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鳥槍七之。嗣選唐古特兵三千,鳥槍、刀矛各半。至是新設額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鳥槍,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清朝皇家生產了大批御用槍,有近60個品種。這些火槍造型精美,不亞於同時期的歐洲火槍,而且有很多是燧發槍,還有來複槍。這些火槍性能優良,槍身外鑲雕各種精緻圖案和貴重飾物,都是皇家精品。可惜的是,當時中國最精良的火槍全集中在皇家手裡,作用不過是狩獵或收藏。全國各地的綠營兵還在使用沿用明代技術的粗陋火繩槍,各地八旗兵的鳥槍比綠營的好一些,京師八旗的槍械應該更好,不過和皇家御用槍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廣大士兵使用粗製濫造的兵丁鳥槍Z壓起義還行,在西方軍隊面前勉強算得上是玩具。
清軍的火器就是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清軍的火器比例逐漸提高,至乾隆年間已有半數裝備火槍;另一方面清軍火器的技術及性能仍長期處於西方十六、十七世紀的水平,兩百多年間沒什麼進步,而工藝和質量甚至有所倒退。
(三) 乾隆至道光年間的戰爭及火槍在戰爭中的應用
清代的戰爭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高級一些,參戰雙方有大約半數使用火槍,而且一些對手的火槍裝備甚至優於清軍。雖然清代閉關鎖國,但與大眾所認識的不同是:清軍不止一次地在戰爭中見識洋槍的威力,而不是到了鴉片戰爭才接觸洋槍。乾隆年間平定準部、反擊廓爾喀入侵,道光年間平定張格爾叛亂,對方都裝備了俄國或英國制.造的燧發槍,但是清軍還是取得了勝利。
先說一下清軍火槍的戰術。
清軍的一種戰術稱為「九進十連環」。《清史稿志一百十四》所載:「康熙……十九年,定每年演放紅衣大炮之期。二十八年,定演炮之制。每年九月朔,八旗各運大炮十位至盧溝橋西,設槍營、炮營各一,都統率參領、佐領、散秩官、驍騎炮手咸往。工部修炮車,治火藥。日演百出,及進步連環槍炮。越十日開操。太常寺奏簡都統承祭,兵部奏簡兵部大臣驗操。各旗演炮十齣,記中的之數。即於炮場合隊操演,嚴鼓而進,鳴金而止,槍炮均演九進十連環,鳴螺收陣還營。三十年,定春操之制。每旗出炮十位,火器營兵千五百名。漢軍每旗出炮十位,鳥槍兵千五百名。每佐領下之護軍鳥槍兵、護軍驍騎,每參領下之散秩官、驍騎校,及前鋒參領、護軍參領、侍衛等,更番以從。既成列,演放鳥槍,鳴螺進兵,至所指處,分兵殿後而歸。五十年,定火器營合操陣式。八旗炮兵、鳥槍兵,護軍驍騎,分立十六營。中列鑲黃、正黃二旗,次六旗,按左右翼列隊,將台在中,兩翼各建令纛為表。每旗鳥槍護軍在前,次炮兵,次鳥槍兵,次驍騎。台下鳴海螺者三,以次整械結隊出營。施號槍三,台下及陣內海螺遞鳴,乃開陣演槍炮九次至十次,炮與鳥槍連環無間。」 實戰中「每旗鳥槍護軍在前,次炮兵,次鳥槍兵,次驍騎。」槍炮相互配合保持火力持續不斷。
另有一種稱為「百人哨」的陣勢,起於道光年間,又稱「鳥槍三疊陣」,是由明末清初的陣法演變而來。陣中G一百人,第一疊20人使用10把抬槍(一種大型鳥槍,需二人操作,射程和威力大於單兵使用的兵丁鳥槍);第二疊30人使用鳥槍30支,阻擊百步以外的敵人;第三疊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用於護衛、衝殺及近程阻敵。
接下來講講各場戰爭中火槍的應用及表現。
[平定大小金川]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叛亂,清政F調雲貴總督張廣泗前去平定。大小金川位於四川北部藏族定居區,地勢險要。當地民風彪悍,人們出行常掛腰刀背火槍。大金川先攻打小金川,繼而將其拉攏共同叛變。為了對付清軍的圍剿,叛軍在險要之處廣布戰碉。這些由石頭壘成的戰碉相當堅固,槍炮只能觸其堅壁卻無法殺傷內部人員,而叛軍則在碉內從暗擊明,槍不虛發。清軍每攻下一座僅數人防守的戰碉,就要付出數百人傷亡的代價。無奈的張廣泗只得以碉逼碉,進展緩慢,士兵死傷慘重,失利連連。乾隆處死張廣泗後派傅恆、岳鍾琪上陣才獲得勝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再度叛亂,清廷派遣阿桂出征,在付出重大代價後再次平定叛亂。
[平定準噶爾叛亂]
雖然康熙年間清軍擊破噶爾丹重創準噶爾分裂勢力,但准部仍未受清政F直接管轄,尚處割據狀態。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部內亂,達瓦齊擊敗阿穆爾撒納,後者投奔清廷並請求出兵攻打達瓦齊。這是將西北納入統一版圖的大好機會,乾隆發兵天山北路。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5萬人馬進軍伊犁。五月十四日,清軍于格登山一舉擊潰達瓦齊主力萬餘人,不久收復伊犁,生擒了達瓦齊。
達瓦齊勢力被消滅後,清廷準備進一步削弱厄魯特准部勢力,而歸附清廷並被冊分為輝特汗的阿穆爾撒納則野心膨脹,妄圖再度割據西域。在清軍撤退後不久,阿穆爾撒納叛變進犯伊犁。伊犁失陷,守將班弟和鄂容安殉國。清政F再次出兵准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阿穆爾撒納放棄伊犁,避開清軍圍剿逃往哈薩克。清軍將領達爾黨阿和哈達哈多次追擊無果,被迫撤軍。阿穆爾撒納在西域不停活動,鼓動各部叛變。不久,厄魯特各部反叛,阿穆爾撒納捲土重來,西北危急。十一月,定邊右副將軍兆惠奉命率部一千五百人馳援伊犁,在鄂壘扎拉圖以寡擊眾,大敗叛軍宰桑達什策零部。翌年正月,兆惠又在烏魯木齊衝破叛軍的團團包圍,受乾隆嘉獎。自此兆惠名聲大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政F命定邊左副將軍成袞札布出北路,右副將軍兆惠出西路,大舉征伐厄魯特各部叛軍。此時厄魯特內亂,瘟疫橫行。兆惠乘機發動攻勢,叛軍潰不成軍,阿穆爾撒納再度逃往哈薩克,之後又逃入俄羅斯,最終病死在俄國。清政F與俄國再三交涉後,俄國將阿穆爾撒納的屍體歸還。
清廷的軍事行動還在繼續,各股叛軍到處流竄襲擾。乾隆下令徹底清剿叛軍,於是兆惠等人展開了地毯式的搜剿,直至叛軍盡數覆滅。但兆惠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的做法使包括準噶爾在內的厄魯特各部遭到屠殺,殘存的人不是病死、餓死便是逃往哈薩克、俄羅斯。清朝平定準部叛亂的軍事行動對維護統一穩定邊疆的貢獻是肯定的,但其屠殺政策所帶來的浩劫卻不能忽視。這是題外話。
從清代郎世寧等人所繪的內務府銅版組畫《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可以清楚地了解當時雙方交戰時的場景。在《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和洛霍澌之戰》中,左邊清軍騎兵還在使用傳統的弓箭,而右方的叛軍騎兵都裝備了火槍,他們在馬上朝清軍射擊。由於火繩槍難以在馬上使用,叛軍用的應該是燧發槍,顯然他們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和武器援助。雖然《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中規定俄國不得支持準噶爾,但對中國西北覬覦已久的沙俄還是小動作頗多,缺乏經驗的清政F常常吃虧。
叛軍的燧發槍在性能上優於清軍的火繩槍,但清軍還是浴血奮戰並取得了勝利。自此,近代火器戰術已開始活生生展現在清軍眼前,清軍武器上的陳舊已越發明顯。這些場面將在今後的各大戰役中不斷重現。
[平定回疆大小和卓叛亂]
正當兆惠平定天山北路厄魯特准部,搜剿殘餘叛軍之時,天山南路回疆發生叛亂。大和卓布列尼敦和小和卓霍集占趁清軍剛剛剿滅阿穆爾薩納,新定準部而反側未定之時,公然反叛,並殺死清政F派來的招撫大員阿敏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雅爾哈善進剿叛軍,因貽誤戰機而被革職,平定天山南路的重任被委與兆惠。此時霍集佔據葉爾羌,布列尼敦據喀什噶爾,兄弟倆互為犄角阻擋清軍。為打破兩人的聯繫及其相互支援,兆惠長驅直入連克數地,直抵葉爾羌城下。霍集占集中了一萬三千多名叛軍,倚仗城大牆固負隅頑抗,而兆惠在部隊尚未集結完畢的情況下僅率四千餘人攻打葉爾羌。敵眾我寡,兆惠在城外喀喇烏蘇,即黑水河紮營。為阻斷布拉尼敦的救援,兆惠命副都統多隆阿摔八百人扼守通往喀什噶爾的通道,自己率千餘人渡河襲擊霍集占部落的牧群。叛軍在兆惠渡河時以十倍兵力進攻,而清軍四百餘騎過河後橋突然斷塌。兆惠且戰且退,努力與河對岸的營中士兵會合。萬餘叛軍將清軍截為數段,用火槍向清軍密集射擊。兆惠的坐騎中槍而亡,更換後又被擊斃;總兵高天喜、副都統三保和護軍統領鄂實等皆戰死;士兵陣亡了數百人。天黑時兆惠退回至營地,被叛軍團團包圍。清軍掘壕築壘固守,叛軍也挖戰壕、築高台以圍困清軍。不久布列尼敦的援兵與霍集占會合,叛軍以兩萬人眾輪番圍攻黑水營清軍。兆惠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在風雪嚴寒、彈盡糧絕的絕境下拚死作戰,「人皆自為戰,無不以死自誓」,從十月守至第二年正月,直到各路清軍前來解圍,最終擊潰叛軍。這就是著名的黑水營之戰。
在被圍困的三個月中,叛軍屢次衝殺不下,便在戰壕及高台處不斷用火槍射擊清軍,給清軍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而清軍也以鳥槍還擊。火槍成了圍困戰中的主力武器,而火槍對射也成為戰爭最常見的場面之一。叛軍步兵以精良火槍為主要裝備,火力猛烈,清軍則彈藥告罄。黑水營四周樹林茂密,叛軍常常在外圍猛烈開槍,子彈紛紛嵌入樹木之中,於是兆惠命士兵伐木取彈,將這些子彈裝入自己的火槍回擊叛軍,上演了兆惠版的草船借箭。
解圍後的兆惠馬不停蹄地發動反攻,而叛軍已是強弩之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清軍集中了兩萬人馬於阿克蘇等地,兵分兩路進攻霍集占和布拉尼敦兄弟,一路由兆惠統領從烏什進攻喀什噶爾,一路由副將軍富德率領由和闐進攻葉爾羌。大小和卓潰不成軍,落荒而逃,葉爾羌和喀什噶爾不久收復。同年七月,清軍大破叛軍於阿勒楚爾和伊西爾庫爾淖爾等地,窮途末路的霍集占兄弟逃入巴達克山,為巴達克山汗所殺,將首級交於清軍。自此天山南路平定,新疆作為中國名副其實的領土得到了徹底鞏固。
從清代所繪的《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可看出兩軍的火槍裝備情況。叛軍火槍裝備精良,步兵幾乎人手一支,他們不惜以馬匹牲口為工事,在後面放排槍阻擊清軍,此外他們還裝備了便於機動的輕型火炮,在火器裝備上略勝於清軍。
但清軍所表現出的戰鬥力是叛軍無法比擬的,他們的叛亂行為未得到廣泛支持,最終毫無懸念地失敗。
[征討緬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內戰,孟艮土司逃到雲南邊境請求清朝當地政F庇護。不久,緬軍追擊進入清朝邊境,並進行騷擾。考慮到中緬邊事的複雜性,乾隆任命熟悉軍務的楊應琚代替劉藻為雲貴總督。清軍於第二年三月發動反攻,陸續收復了被緬兵佔據的地區並攻入緬甸木邦境內。不久緬甸集結了數萬兵力攻打人數處於劣勢的清軍。屢屢受挫的楊應琚虛報功績,以「大捷」上奏,最終事發被勒令自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明瑞接任雲貴總督。他吸取楊應琚分兵據守導致兵力分散的教訓,集中兵力出擊。九月,明瑞集結兩萬兩千人馬,分兩路攻打緬甸。明瑞親率主力軍一萬七千人從宛頂出境攻木邦,參贊大臣額爾景額、提督譚五格另率一軍出鐵壁關,由新街攻老官屯,兩軍定於緬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 會師。清軍連戰皆捷,不久進逼阿瓦城下。但此時清軍已是孤軍深入,相當疲憊,且糧餉不濟,領兵大臣觀音保建議返回木邦整兵再來。輕視緬軍的明瑞不聽,堅持進軍阿瓦。當行至距阿瓦70里的象孔時,軍糧已盡,大軍不得不前往猛籠補充糧食,但因缺少運量的牛馬而被迫退兵。另外由額爾景額率領的北路軍圍攻老官屯,久攻不下,不久也倉促撤兵。得知清軍後退的消息後,緬甸集中大批兵力反擊。到了第二年,北路軍敗退回雲南,明瑞所部南路軍也被緬軍團團包圍。正月十四日,明瑞在蠻化反擊緊追不捨的緬軍,殲敵千餘,但總兵李全被緬軍火槍擊中陣亡。不久數萬緬軍圍攻明瑞所部萬餘清軍,明瑞、觀音保兵敗自盡。
敗報讓乾隆大為震怒,不久便任命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此番乾隆調集了八旗兵9000人,索倫兵 3000人,福建水師3000人,瓦寺土兵2000人,厄魯特兵1000人,雲南兵16000人,川兵7000人,貴州兵4000人,總共4萬餘人,馬騾 6萬餘匹,並調集了全國各地的精銳武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七月,清軍再征緬甸。但緬軍防守嚴密,不久阿里袞病亡,傅恆也染病。清軍長期圍攻老官屯,久攻不下,損失慘重,且補給困難,戰局越來越不利。此時緬甸也在清軍的持續攻擊下日漸恐懼,主動求和,這場勞師數耗銀一千三百萬兩且損失巨大的戰爭便不勝而勝地列入了乾隆的「十全武功」。
緬甸軍隊幾乎全部裝備了火槍,而且是燧發槍。緬軍慣用的防守方式是立高而堅固的木柵,柵外挖壕溝,溝外列木尖,士兵們則在木柵後面用火槍射擊清軍,命中率很高。清軍的兵丁鳥槍屬於落後的火繩槍,而且質量低劣,顯然不及緬軍的燧發槍。傅恆在圍攻老官屯時以火炮轟擊緬軍木柵,然炮彈僅僅射穿木柵卻並不能使木柵倒塌。之後傅恆用繩索鉤拽、放火燒、埋火藥炸皆無濟於事,致使清軍久攻不下陷入困境。但是緬軍缺乏騎兵,他們的火槍手在清軍騎兵面前,尤其是在使用裝填速度遠高於火槍的弓箭的騎射手面前,顯得弱不經風,於是只能守在陣地中。緬甸的火槍雖優於清軍的鳥槍,但他們還是無法像幾十年後的歐洲軍隊那樣形成一邊倒的優勢,而清軍在火槍上的劣勢,也未引起清朝統治者的足夠重視。
平定安南]
乾隆年間,黎氏安南的政權為鄭檢、阮惠所掌控。鄭檢稱鄭靖王,阮惠稱泰德王,安南國王則徒有其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鄭檢死,阮惠攻下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內),獨掌政權。第二年黎維祁繼任安南國王,並得到鄭氏舊臣的支持以翦除阮惠勢力,於是安南內亂。不久阮惠擊敗鄭氏舊臣並消滅了佔據首都妄圖自立為王的阮任。幾乎失去王位的黎維祁向清廷求救。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廷出兵安南扶助黎氏。清軍18000餘人由兩廣總督孫士毅、提督許世亨及雲南提督烏大經率領。大軍擊退阮惠軍阻擊,先後渡過壽昌江和市球江。為避開清軍的鋒芒,阮惠主動撤退,於是清軍輕易渡過富春江,佔領了黎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孫士毅奉命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但孫士毅不顧乾隆撤軍之命,執意南下征討阮惠,卻又盲目輕敵。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一,阮惠突然進攻,清軍大敗,孫士毅逃回鎮南關內。
此時的黎維祁雖然複位,但黎氏政權已腐敗不堪,民心盡失。不久阮惠又主動請降,送還俘虜,並希望開放關口互通貿易。鑒於形勢,乾隆於六月二十二日正式冊封阮惠為安南國王。原國王黎維祁則被安置在北京,剃髮易服,歸入漢軍旗下,編一佐領。此後清朝與安南皆和睦相處。
清代《平定安南戰圖冊?壽昌江之戰》中繪有清軍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十三日突破壽昌江的情形。圖中清軍於江邊放木筏,士兵在木筏上放排槍射擊對岸的阮惠軍,手持盾牌的冷兵器部隊和騎兵在後面。對岸的阮軍潰不成軍,槍械散落一地。此圖出於清人之手,自然誇大清軍戰功,將對方描繪得不堪一擊。事實上,當時阮軍已切斷橋樑,在對岸據險列炮,防守甚嚴。後來清軍在大霧的掩護下渡江,造成阮軍混亂,這才取得了勝利。此圖雖褒己貶彼,但也較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作戰方式,包括火器在強渡和防守中的運用。
[反擊廓爾喀入侵]
18世紀,強盛的廓爾喀人統一了尼泊爾,建立了廓爾喀王國。之後,廓爾喀四處擴張,並企圖染指西藏。六世班禪去世後,其所遺下的巨額財富(多為乾隆所賜) 也為廓爾喀所覬覦,而想要侵吞這筆財富的班禪之弟沙瑪爾巴怒於其兄仲巴呼圖克圖將其獨吞,逃到廓爾喀,將之詳告,並煽動與西藏有貿易摩擦的廓爾喀入侵西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廓爾喀國王喇特納巴都爾借口西藏邊卡官員徵收商稅過高和西藏商人賣給廓爾喀商人的食鹽中摻有砂土等為借口,悍然派兵入侵中國西藏地區。十六日,廓爾喀不宣而戰,素喇巴爾達布率三千人馬突然進攻,先後攻佔濟嚨、聶拉木、宗喀等地。乾隆迅速調集四川的八旗軍隊入藏支援,堅決反擊廓爾喀入侵之兵,勒令其退兵並歸還所佔國土。
但一些西藏貴族和地方官員卻私下與侵略者議和。實際掌握後藏大權的仲巴呼圖克圖和紅教喇嘛薩加呼圖克圖,還有欽差大臣巴忠等人不顧乾隆的三令五申,與廓爾喀達成協議,每年向廓方交付三百錠元寶的贖金,廓方退還所佔三地。
第二年,廓爾喀前來索取贖金,D賴喇嘛拒絕支付,並派人前去談判。廓爾喀突然攻佔聶拉木,扣押西藏的談判代表,大舉增兵攻佔定日、薩迦、濟嚨等地,並在沙瑪爾巴的誘唆下搶掠扎什倫布。戰事發展至此,巴忠等人的罪行也已暴露(巴忠在事情敗露前已成驚弓之鳥畏罪投河而死),乾隆相當震怒,派遣傅恆之子福康安為統軍將軍,再次反擊廓爾喀入侵。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二十日,福康安抵達拉薩。不久,鄂輝和成德等人收復聶拉木等地。廓爾喀軍在各處隘口修築工事,添兵防守。福康安決定「 搗穴擒渠,永杜後患」。閏四月,清廷調索倫兵兩千、金川各土屯兵五千,加上西藏官兵三千,共萬餘人,開始反擊。五月六日,收復克察木;十日,收復濟嚨,殲敵千餘。至此,清軍收復全部失地,廓爾喀軍退還本境。
乾隆令福康安反攻入廓爾喀境內,直取首都陽布(今尼泊爾加德滿都)。六月,福康安自濟嚨攻入廓爾喀。濟嚨八十里處有熱索橋,過橋即入廓爾喀國境。南岸的廓爾喀軍隊切斷了橋樑。清軍隔河放槍,河寬不能射及對方,於是福康安派一支部隊到上游偷渡,再乘機搭橋,前後夾擊,擊破敵軍。接著,清軍長驅直入,殲敵數千,深入廓爾喀境內七百餘里,兵臨陽布。
七月,清軍進攻陽布外圍的甲爾古拉、集木集。面臨首都淪陷的危險境地,廓爾喀軍拚死抵抗。在甲爾古拉被清軍攻克後,廓爾喀死守集木集山,他們列木柵,延綿數里,士兵置於險要位置以燧發槍攻擊清軍。驕傲輕敵的福康安進攻受阻,官兵死傷慘重。廓爾喀乘機乞和,雙方休戰。八月,乾隆接受廓爾喀的「乞降」,命福康安撤軍。九月二十日,廓爾喀貢使到扎什布倫謝罪。至此,第二次反擊廓爾喀之戰結束。
由於廓爾喀裝備了英國制.造的燧發槍(極有可能是幾十年後鴉片戰爭中英軍使用的伯克式燧發槍),給清軍了造成重大傷亡,但清軍還是在付出巨大代價後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廓爾喀的這些洋槍同樣未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視。也許在福康安眼裡,這些武器再怎麼精利,也抵擋不住天朝的大軍,這些靠洋人「奇技淫巧 」武裝起來的軍隊終究是自己的手下敗將。於是乎,當馬嘎爾尼訪華,向乾隆展示英國最新式的軍艦、槍炮及火器操法時,早已見怪不怪的福康安會說出「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麼稀罕」的話來。
其實,當清軍逼近陽布時,驚恐萬分的廓爾喀曾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求援,沒有結果。一方面,英國即將派馬嘎爾尼出使中國,希望平等通商並建立外交關係。英國方面不希望介入中廓爭端而影響使團出行;另一方面,廓爾喀人驍勇善戰,但在清軍的打擊下竟如此之快地陷於窘境,令英方感到失去了利用價值,同時對清朝的武備不敢輕視。不過,當馬嘎爾尼訪華後,見到了那些還在使用大刀長矛弓箭,其火槍火炮落後西方兩個世紀的「天朝軍隊」後,他們妄圖征服中國的野心驟然膨脹。
縱向比較,明朝火器不如清朝。
橫向比較,明朝火器和同時期歐洲落後不是太多(至少還是同代)。一鴉時候,同時期歐洲已經裝備擊發槍,清軍還是大量的火繩槍。歐洲已經是開花彈,清軍的炮彈還是大鐵球。
首先,說說明朝,明朝的火器只是在前期的時候是作為優勢存在的。
到後來由於明朝叛徒的出現,尚可喜(平南王)和孔有德(定南王)的倒戈相向為清朝帶去了大量的火器(紅衣大炮大量)和火器工匠,所以後期的滿清是有能力自己造火器的。這兩個人可是說是明朝漢奸的代表。而且,不斷有漢人向滿清投降,開門獻城。所以,到戰爭的後期,清朝攻城見面就是大炮先轟一輪。
明朝由於國家的生死存亡,需要不斷的發展新武器來打擊敵人。因為本身從戰鬥力而言,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相當於無敵的存在。明朝除了關寧鐵騎能於滿清騎兵有的一戰以外,其他的邊軍都不是清朝的軍隊的對手,連後來倒戈的漢八旗都能虐的明朝軍隊死去活來的。所以,別無他法,只能靠火器保衛國家。
並不是有火器而反退,而是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明朝的軍隊前期在有火器的情況和滿清八旗(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戰力都相差太大,再加上火器到後來也不在是明朝壟斷的武器,所以戰爭結果可想而知。
當然,明朝滅亡的原因不止這片面的一點,還有很多,就如同清朝後期的滅亡一樣,都是歷史的抉擇。
清朝的火器是直接繼承了明朝的成果的,清朝由於是游牧民族,對於火器這種東西肯定沒有田耕社會的漢族重視,因為漢族軍隊的戰鬥力與游牧民族的騎兵相差太大,所以得從火器方面擬補。
滿清陣營中,使用火器的大部分都是漢八旗,滿八旗是不使用的,所以火器不是關注的重點。八旗騎兵才是!滿清是馬上打天下,而不是火器打天下。所以,火器不是根本,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而且滿清建國後,並沒有面臨國家滅亡的危險,戰爭都是平叛為主,而不是大國與大國的較量當然意識不到火器的重要性,因為騎兵在那個時候就是無敵啊。直到鴉片戰爭後,天朝上國被人侵略了,才開始重視火器,但是為時已晚。
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清朝滅亡明朝阻止了中國近代的資本主義萌芽,且不管這個觀點是否站得住腳,客觀來說,相對比較落後游牧文化統治中原的先進文化,必定對社會發展帶來影響,成為阻力,如滿清前期的圈地,改田地放牧,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火器的發展必定有影響,可以說清朝的火器發展是停滯不前的,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可是清朝現在好啦,能小跑啦,還能墊步,還能大跳!誒!大跳!
題主確定清朝的克虜伯不如大萌的紅衣炮?
不抖機靈,好好說。
略陳台銃事宜並申愚見疏
天啟元年七月
古之遠器不過弓矢,五代以來變為石炮,勝國以後變為火器,每變而愈於猛烈,則火器者今之時務也。遼左再敗之後,賊則昔無今有,有而且多;我則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雖舊有,用之甚拙;賊雖創有,用之甚工。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有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夫假銃誘敵,近而後發,則勢險節短,此用器要術,臣嘗密與諸將吏言之,不謂賊已暗和。廠庫領出盔甲,止頭盔可用。其暗甲止可披戴操演,稍令習於負重,臨事無一足恃者。器中止有鋼快刀可用,其餘亦止堪操習。它若臣所酌用槍筅鈀金翁鐮棍長短器械等,全然未備。除借發價值於近地置買雜木棍一千二百根暫時應用外,有河南領兵守備丁呂試捐俸一百餘兩,差官置買嵩縣槍棍等桿未到。臣又借支錢糧,陸續製造鉤鐮鎲鈀等二百餘件。其領出涌珠佛郎機三眼等大小炮位,炸裂極多,悉不敢用。止有鳥銃一種,曾經試放不壞,陸續改造機,分發演習。其餘應造者,料價全無,悉在停閣。此三營軍火器械之大略也。
所以,題干中「明朝火器發展這麼好」不成立。
爪機無力,佔個坑先。
首先抖個機靈:先祖努爾哈赤被大炮打死了,這種邪魔之力怎麼能用!!!!
不過話說回來清軍在寧遠城下吃那麼多虧居然還不發展,可能真的把大炮當作心裡陰影不敢用了。
下面隨便說幾點
大明的火炮。大明的之所以注重火器要說的話就得從開國和尚朱元璋開始了,當時其實反元的軍隊都有火器,不過把火器獨立成軍的只有明軍,因為當時火器就是火銃,單發的,打完了上彈很麻煩,野戰無用。但早期的朱元璋偷襲為主守城為輔,可以從容安排,所以獨立成軍。而後來沐英(小郡主她祖上)平定雲南的時候,發明了三段擊,一段發射兩段上彈,源源不斷威力無窮,後來歐洲也有人用,橫掃歐洲的毛瑟槍隊。而在朱棣對陣瓦剌的時候神機營更是大顯神威,作為京城三大營之首的神機營不僅投入多,還發明多,到了萬曆三大征的中日朝之戰火器有了上百種,遠近交替。而明中於謙保衛戰,袁崇煥關寧防線都是靠火器遠程打擊騎兵,讓其近身不易,投入多,重要,不斷層,發展自然好。
二,明朝不斷學習國外技術。
紅衣大炮大家都知道,其實他的原名是紅夷大炮,因為他是跟葡萄牙人學的!明朝葡萄牙人想入侵中國,跟明軍打了一仗,後來明軍雖然贏了但是發現葡萄牙人的火器好牛逼,當時給了葡萄牙人一塊地方顯得我們慷慨,就是澳門,讓他們和中華做生意,把火器教給我們,這就是弗朗機。中國人研究了下就會做了,中國這仿造技術,做的比葡萄牙人還好!這可厲害了,不但自主研究,還學習外來技術,這要是發展下去,1840年外國進來可能就回不去了。
三,清軍閉關鎖國,對國內農民起義無用武之地。
另外,旗人不許學習儒學,要學會騎射,每年考取騎射來陞官,都是遠程的自然弓箭順手,再加上清朝對文化的壓制,不發展很正常。
不過話說回來,明朝有了火炮也不會用人大有人在,袁崇煥辛辛苦苦在京師準備的大炮基本沒怎麼用上,如果用上了京師怎麼那麼快陷落,可見可見其實只有有見識的人才會用吧。
全文完為了維穩。不想漢人和潛在的敵對勢力掌握西方先進技術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如果沒有閉關鎖國,那清朝絕對統治不了268年之久。
首先,明朝火器發展就是一個貫穿幾百年的複雜話題啦。比如火器營、征安南啥的。比較重要的是正德、嘉靖之後從葡萄牙那裡學來的佛郎機炮。
其次,如果和清朝相比的話,應該是比萬曆、天啟年間傳來的紅夷大炮吧,是徐光啟首先派人去澳門買的。
然後,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據說用紅夷大炮打死了努爾哈赤。後金(清)其實就意識到了紅夷大炮的威力,也開始搞這個,主要通過招納明朝降將以及後期自己造。建議搜索「吳橋兵變」
接著,清軍把紅夷大炮攢起來之後,不僅騎兵野戰叼,也能攻城了,於是打中原所向披靡,無城不克。
最後,火器在清朝那裡沒見得退步吧,只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固步自封了,反正沒啥需求啊,等有了需求已經是兩百年之後了,就來不及了。。。
推薦閱讀:
※明朝是否實質統治了西藏??
※如何評價《竊明》?
※明清史如何入門?
※如何評價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楊嗣昌這些明末朝廷重臣?
※如何看待海瑞餓死女兒這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