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全球變暖了 現在各國還在經歷多少年來最冷的一次?
不是全球變暖了嗎 上海現在是30多年來最冷的一次 我現在在安徽 也是這樣 美國同樣也在經歷多少年來最冷的一次 這是為什麼?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是很嚴重嗎
氣候變暖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極端氣候事件多發~
佔個坑,開個頭,心情好了補後面的
分割線——————————————————————————————————————
看到中國天氣網上已經有解釋了,轉載一下~~
最近一段時間,強冷空氣的話題備受矚目。先是8-15天中長期數值預報被質疑了一番,當形勢越發明朗,西伯利亞寒潮爆發南下基本成定局之時,不少人又開始質疑,「磚家」說好的暖冬呢?我想,不如從不同的視角來看看暖冬吧。看看下面哪一款,是您心中的暖冬。大概分成這樣兩類:
1、巴薩碾軋式暖冬——從頭暖到尾,全面佔優
有人會覺得,既然是暖冬,那就得從冬天開始暖到結束,今天暖,明天暖,後天還暖,總之天天都要暖。暖空氣像是巴塞羅那足球隊靈魂附體,全場從頭到尾局面佔優,打得對手毫無還手之力。如果把氣溫化成曲線,大概就是這樣的。
2、遼寧男籃逆轉式暖冬——先冷後暖,大翻盤
經常看CBA的球迷,就知道遼寧男籃,總愛先挖坑,後填坑,最後逆轉對手。有時暖空氣也是如此,冬天一開始很冷,後續逐漸變暖,臨近冬天結束時,來一波小高潮,直接擊潰冷空氣。由於大家對臨近的事物印象會更深,所以冬季尾聲的大暖,就容易留下暖冬的感覺。對應氣溫走勢大致是這樣的。
但其實,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暖冬還有別的方式,比如:
3、中國股市震蕩版暖冬——上竄下跳,暴漲暴跌
經歷過2015年股市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中國股市暴漲暴跌,最後總點數是漲的,有時候暖冬也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冬天的氣溫跌宕起伏,最一算總賬,還是偏暖的。目前我們遭遇的冬天,似乎可能就這種方式。
去年12月的時候,我國普遍是偏暖的,一片暖色(下面距平圖中,暖色表示氣溫偏高)。然後到了1月,情況就有變化了,南方地區一開始還很暖,1月初的時候,江南不少地方最高氣溫超過了20℃,在數九寒天中,暖的如同春天。但隨後冷空氣一來,氣溫大跳水。最近當很多人以為氣溫應該見底的時候,沒想到又要面對一輪暴跌。恐怕就算是熔斷機制,也無法抑制西伯利亞寒潮對氣溫的瘋狂打壓。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了,暖冬不是看一天兩天的冷暖,而是一個冬天整體表現。暖冬不僅體現在時間上的平均,也是空間平均的結果。在氣象學的定義上,要求計算當年12月到來年2月這3個月各地總共的冷暖平均情況。因此,這90天就像是90分鐘的足球比賽(閏年91天,就當時傷停補時1分鐘),最後看的是90分鐘比賽結束時的結果。比賽過程中,可以交替領先,互有攻守。甚至也可以是,先贏個5:0,比賽最後10分鐘,被扳回4個,這樣虎頭蛇尾的暖冬。
上面提到的是時間上的平均,同時暖冬也是空間上的平均,就像是股票大盤指數,不能完全代表個股或板塊走勢。因此全國平均的暖冬背景下,可以出現區域性的冷冬。比如最近兩年,2013年12月-2014年2月,全國總體偏暖,內蒙古板塊領漲,但是華南地區遭遇冷冬,海南廣東廣西佔據跌幅榜前列。2014年12月-2015年2月的暖冬,呈現普漲格局,內蒙古依然領漲,跌幅榜上,海南依然領跌。下面的距平圖,表示各地和常年相比,偏暖偏冷的情況。距平,就是距離平均,正值為偏高、偏多,負值為偏低、偏少。
另外,氣象上對暖冬的嚴格定義,不僅是要暖,而且還要暖出一定水平。標準不止一個,相對簡明的標準是12月-來年2月,全國總體平均氣溫要偏高0.5℃以上。還有標準過於複雜,不再贅述(類似於高考的標準分,計算相對排位來定義暖冬)。
那今年冬天還是暖冬嗎?我們看看最新戰況吧,2015年12月1日-2016年1月17日(比賽已經進入下半場),全國大部偏暖。本周的寒潮會扳回一城,但恐怕寒潮過後,2015年12月-2016年1月,這兩個月全國總體依然略偏暖。如果2月的冷空氣不給力,那麼最後還是暖空氣會笑到最後。
原鏈接這周冷出新高度 磚家說好的暖冬呢?
1.全球變暖以年為單位的數據進行對比的結果,這個是毋寧質疑的…
知乎搜:全球變暖。高票答案有詳細數據和結論。
2.今年的超強寒流,起因和全球變暖也有關係。具體是:北極海冰面積逐年減少。
3.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此次已經持續21月的厄爾尼諾現象也有受其影響。我自己的回答順手貼上來: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082402/answer/84606890
4.歷年冬季的寒流來源都是北極。西伯利亞高壓地區僅僅是一個中轉站。可以看作,北極南下的寒流,到了西伯利亞平原地區,受地勢和氣壓帶影響,動力不足,停留在了西伯利亞平原,越積越多。等贊足勁了,再繼續南下…而此次寒流,北極南下的規模和動力太足了,一口氣直接翻山越嶺到了祖國南方。
高壓低壓的壓力是單位體積空氣對單位面積的壓強。高壓也就能代表空氣密度大,反之低壓代表空氣密度低…
5.北冰洋高溫達到1度,並不代表一直都是1度。例如:每天的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一小時內,日出後氣溫就不斷攀升,最高氣溫在15,16時左右出現,出現後就開始降溫。每天的平均氣溫變化才是關鍵。
引申問題:如果北極的海冰都化了會讓海平面升高多少?淹沒多少沿海地區和島嶼?(好像有個答案有模擬海平面上升後各大洲的變化,一時忘了是哪個問題下的了,感興趣的可以找找看,手機找了半天無果)
6.如果全球繼續變暖,引發的蝴蝶效應,會更嚴重。引申問題:全球變暖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對全球帶來什麼影響。在我貼上的關於厄爾尼諾的答案中有提到對全球的影響。
7.…今年的超強寒潮是因為超強厄爾尼諾現象(還記得98年洪災嗎?是的,這次的強度不亞於那一次)的原因……
今年入冬以來,大氣環流基本上是緯向環流為主,也就是大氣的流動是東西方向的,我國受冷空氣影響最大的地區基本上都是內蒙、東北為主,而浙江身處江南,所以入冬以來基本上偏暖的(這是很正常的)。
然而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大氣環流調整讓形勢發生了改變。正因為美國中西部和大西洋地區受到厄爾尼諾的影響,出現了罕見的風雨和洪水,暖濕氣流大舉入侵北極。北極中心被暖濕氣流佔據,導致異常升溫30℃多。1月2日,北極氣溫升破0℃,這溫度比往年的同期高出了30℃,這氣溫相當於夏天最熱的時候,也意味著北極這幾天的氣溫甚至超過美國和歐洲的部分城市。美國氣象台稱這是因為一股熱浪從南向北襲擊北極,導致了極地的氣溫高漲。
這個事件的後果之一就是,無處可去的冷空氣被迫在西伯利亞囤積加強。
知名微博博主中國氣象愛好者分析稱,襲擊北極的暖空氣將北極渦旋都趕出了老巢。北極渦旋,汲取地球之寒氣,匯聚著冷空氣中的冷空氣,濃縮著寒潮中的寒潮。顧名思義,就是冷空氣的大本營,它們一般在北極待著,不輕易南下。以往那些得瑟的不得了的寒潮,都是北極渦旋派出的蝦兵蟹將而已。但今年元旦前一天,一股燥熱的氣流突襲並霸佔北極點,北極渦旋被這股神秘力量趕出極地,被迫遷居西伯利亞。然而,神秘力量連西伯利亞也不放過,兵分兩路把北極渦旋包抄,讓它無路可退。這樣一來,北極渦旋的出路只有一個:南下。
而再來看中國方面,同樣是因為厄爾尼諾,最近這段時間大氣環流變為經向環流,暖冬局面暫時扭轉。所謂經向環流也就是大氣環流以南北方向流動為主,這就相當於給冷空氣大舉南下打開了通路。加上之前能阻止冷空氣南下的副熱帶高壓也撤退了,而冷空氣旁邊也有兩個高壓在往下擠壓它,於是大炮發射,強冷空氣就這樣傾盆而下了,造成了這30年一遇的超強寒潮。
現在已經不是全球變暖了,那是十年前的概念。現在常見的說法為『』全球變暖停滯『』。
全球變暖表示的並不是字面意思
很多人覺得warm一點也沒什麼
但現實是
全球變暖預示著極端天氣的頻繁化
簡單來說
熱的地方 越來越熱
冷的地方 越來越冷
氣候會越來越惡劣且極端
這樣的氣候條件是越來越不適合人類生存的
對於極地來說 最直接的則是冰川融化
現在的北極熊都被迫學會游泳了因為沒有足夠的冰川賴以棲息
這邊順帶補充一點
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升高 冰川融化並不是主要因素 主要的是海水的熱脹冷縮 這個簡單的物理原理想必大家都懂
(來自一個立志學環境的高中生 觀點單薄or偏崎還請諒解與指出
小時候有部電影《後天》
氣候變暖是全球氣候異常的另一種說法。短期表現為極端氣候現象增多,長期表現為平均氣溫緩慢上升。
咳咳,為什麼?因為厄爾尼諾呀
首先,今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氣溫是異常偏暖的。糾正一下樓主,北美在今冬達到了多年來最暖。
通常情況下,赤道太平洋環流主要表現為:西海岸垂直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後向東,到達太平東岸下沉氣流至海平面在近海平面高度向西。這個環流系統被稱為Walker環流。
今年是20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太平洋東海側異常增暖,暖氣流就會上升呀,明顯減弱原本主導的下沉氣流,使得Walker環流強度減弱。簡要說就是美洲變暖亞洲變冷,當然實際溫度變化分布並不是這麼簡單粗暴,有空補個圖:
全球變暖的趨勢也沒什麼好說的。有些答主提到了後天,客觀來講後天里描述的冰川融化使得寒流異常,繼而全球氣候發生突變的情況並不是十分合理。海冰融化,對氣候最直接的是ice-albedo feedback,很好理解,溫度上升使冰川融化,水面冰面的的反照率差異導致溫度進一步變暖。《難以忽視的真相》中就著重強調了這個機制。也就是說,溫度升高——海冰減少——反照率顯著減小——氣溫進一步升高, 使得氣溫變暖速率越來越快。 同時二氧化碳的作用也不可忽視:Solomon,2009,Irreversible climate change due to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中提到, 如果二氧化碳持續排放一百年後立即停止排放, 全球平均氣溫在1000年的自然調節過程中都無法回到二次工業革命後的水平。
然而海冰的反饋機制並不像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所說如此令人恐慌。 海冰的存在,隔離了空氣和海洋接觸面,使洋面向大氣的感熱輸送及潛熱輸送顯著減少。這意味著,在極夜沒有任何日照的情況下,溫度升高——海冰減薄——海冰向大氣輸送更多熱量——海冰增厚, 這樣的正反饋機制讓兩極氣候更為穩定。 這樣的負反饋機制只會使系統區域穩定,不會過度反應,使全球氣候驟變。
有一點確實沒錯,冰川融化導致的寒流異常,會加劇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比如這次的強厄爾尼諾。在全球平均氣溫穩定增暖的同時,區域差異變大,干區會更乾燥,濕區降水會更多,同一時間區域間溫度差異增大:中國在多年來最冷的同時,北美今冬暖得一塌糊塗。之前好像看過一個新聞說今年亞洲和北美的寒潮是北極地區升溫使寒流運動什麼導致的(理科生表示並不懂),不過真感興趣的話應該可以查到,然後北極今年比較暖是真的,可以查一下羅瓦涅米(北極圈上的城市,我現在剛好在這)的溫度,比中國北方大部分城市都暖和。
樹木年輪證據發現,北大西洋地區連年的氣溫升高,會導致溫度驟然下降。有理論認為是暖化融合了太多的冰蓋,海水表層含鹽過低,比重輕,壓住北大西洋暖流升不上海面。
其實說全球變冷的專家也不少…而且根據寒冷時期交替的學說,現在地球應該變冷才是真的
我記得零幾年的時候,在科技報上看到過有種說法是全球變冷。
全球變冷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左右開始逐漸興起發展的說法。這是太陽發光強度的下降導致的結果。
兩派支持者都不少但是近些年污染越來越嚴重,溫室氣體排放量太多,所以大家更熟知全球變暖吧。
固體融化會吸收熱,不知道能不能解釋這幾年冬天很冷。有人會問那夏天呢?這你要看一下氣溫上升的幅度了。幅度上升的高,即使融化吸收了熱,但相比之前的溫度,氣溫還是比往年高出一些。
目測沒看過後天,好吧 那我們做個測試,打開冰箱,你拿吹風機往冰箱吹風開始時候你自己會不會感覺到冰箱的涼氣
其實很簡單,全球不是變暖,而是氣候變極端了
簡而言之,就氣候變暖其實是從溫度的平均值的角度討論的,今年的低溫是一個個例,只不過它碰巧變成了極小值。
Climate change 和climate warming是很不同的概念。climate change正在發生,人類活動對氣候的變化已經有研究證明(可以讀一下IPCC的研究報告),氣候變化會帶來很多影響,其中一個就是extreme weather。極端氣候即異常的氣候現象,比如某些地區會經歷極熱的時刻(荷蘭的夏天並不熱,可是去年經歷了好幾十年來少有的熱),而有的地區會經歷極冷(比如重慶,冬天下雪並不常見,今年卻下了很大的雪)。除了極端的氣候,extreme events也是climate change的一個結果,比如有的地區會變的十分乾旱,而有的地區會經歷洪水暴雨之災。
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承認人類活動已經影響到climate change(比如美國),因為他們認為沒有人類,全球的氣候也在變化。可是全球氣候的變化是一個比較有規律或者說是周期性的,而目前的研究結果已經發現,自然氣候變化的這種周期性已經被擾亂(由於比較懶,數據有空再放)。我可以負責告訴你 關於這個問題 目前沒有定論 今年冷很早以前就被預言了 有冰河期說 有極端天氣說 知乎答案你就看的圖一樂就行 變暖是不是因為二氧化碳 這個問題你問一個稍微嚴謹點的科學家 他肯定也說沒有定論
1970年左右普遍的看法是全球變冷。好像上一個十年說的是變暖比較多。
其實全球變暖也是被炒得比較火吧。
anyway,人類沒那麼容易整明白自然屆的事兒。
2020年左右大概是進入小冰期吧。應該是更冷了。
大概你們是以為氣候會一成不變?
人類活動對地球影響多大,誰知道呢?
強烈推薦一遍《後天》,和現在的變化一模一樣,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全球變暖後,大氣環流、海洋環流發生變化,造成極地的冷空氣無法向南運動,赤道的暖空氣無法向北運動,南北的熱量輸送減弱,赤道越來越熱,北極越來越冷,冷暖空氣發生了對峙。一旦雙方對峙的平衡被打破,冷空氣爆發南下,就造成了突然的降溫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基本看不見星星了?
※是什麼導致了北京12月1日的嚴重霧霾?
※毒狗犯法嗎?
※你怎麼看清明時人為故意的山火?
※周小平說神農架起霧時Pm2.5會在300-600之間是否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