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如何推斷出一顆星的整個生命歷程的?

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人類一直在造越來越大的望遠鏡。但是人類的科技歷史只有那麼短的時間,而一顆星的演化過程是那麼久,人類是怎麼推斷的呢?是不是宇宙中的星星太多了,人類能夠觀察到一類星中的處在不同時期的各種星星,從而可以推斷。


是的,你的猜測完全準確。

一個幾歲的小孩也能準確說出人長大後會是什麼樣的,老了以後又是什麼樣,而他的生命歷程才僅僅幾年,他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歷過成年和老年的階段,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很顯然,他是因為見過各種不同年齡的人,所以能推斷出人從幼年到老年的連續變化歷程。


謝邀。
題主猜對了。現在判斷恆星所在的生命階段主要依靠赫羅圖。

以下內容來自度娘:

1911 年,丹麥天文學家赫茲伯侖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先後發現恆星的光度與表面溫度有一定的聯繫。他們把光度與溫度作成一個圖,圖的橫坐標表示恆星的光譜型,因恆星的光譜型與表面溫度有關, 因此橫坐標也就表示恆星的表面溫度;縱坐標表示恆星的絕對星等,因絕對星等是光度的一種量度,因此縱坐標也表示恆星的光度。他們把大量的恆星按照它們各自的光譜型和絕對星等在圖上點出來,發現點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圖的左上方到右下方大致沿著對角線點的分布很密集,成帶狀,佔總數的 90%,天文學家把這條帶稱為主星序, 帶上的恆星稱為主序星。主星序表明,大多數恆星,表面溫度高,光度也大;表面溫度降低, 則光度隨之減小。但是,在圖的右上方,有一個星比較密集的區, 這裡的星光度很大,但表面溫度卻不高,呈紅色,這表明它們的體積十分巨大,所以叫紅巨星。圖中巨星的上面是超巨星。圖的左下方也有一個星比較密集的區,這裡的星表面溫度很高,呈藍白色,光度卻很小,這表明它們的體積很小,所以叫白矮星。這張圖反映了恆星演化的一種規律性,人們稱它為赫茲伯侖一羅素圖,簡稱赫羅圖。赫羅圖是天文學家研究天體演化的重要工具。


高中的時候,學有絲分裂時,老師說一張圖就可以看出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時間的長短,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星球演變排列順序

現今,「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認為恆星與行星是在同一旋渦中同時形成的觀點日益暴露出弊病來,試問,如果每個恆星系統的恆星與行星是在一個星雲盤中同時形成,那麼,宇宙中大量存在的互相圍繞運動的雙恆星系統,包括恆星與恆星的組合,恆星與恆星級「黑洞」的組合,恆星與白矮星的組合等等,以及系外行星WASP-17b等6顆行星的公轉方向與其主恆星的旋轉方向相反的逆行現象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現在太陽系外已經發現了大量的行星,其中有些比木星質量大得多的行星的運動軌道更趨向橢圓,它們與其圍繞公轉的恆星的距離比日地距離還要近,如果恆星與行星是在同一旋渦中同時形成,這些行星在未形成時就應在引力作用下「掉入」星雲盤的恆星中了。

其實,太陽系的太陽與幾大行星並不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所有恆星系統的組合都是隨機的,主星與伴星之間的關係就相當於兩個年齡、經歷各自不同的人相遇結伴而行。 每個星球系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圍繞每個星球運轉的伴星數量、質量是由這個星球的能量決定的,每個星球周圍的伴星數量、伴星質量是隨著這個星球的能量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像自然界所有事物一樣,星球也有從誕生到衰亡的發展過程。各種星球之所以有巨大差異的形態,歸根結底是由於各星球正處在演變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如自然界的昆蟲,在它不同的生長階段,各是卵、幼蟲、蛹、蛾幾種完全不同的形態一樣。

通過繼發現的一系列星球,運用各種現代科學原理和方法把它們之間的關係聯繫起來可以發現,宇宙中每個星球的演變都要經過——恆星級「黑洞」——瀰漫星雲——恆星——紅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這樣幾個階段。

就像人的一生要度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幾個階段,假如以人類個體的生命過程作比喻,那麼,恆星級「黑洞」恰似孕育中的胚胎,星雲則是幼稚的兒童,恆星相當於精力充沛的青少年,紅巨星已是人到中年了,白矮星和行星像年邁的老人,彗星即進入了彌留之際,小行星就是逝後的遺骸。如同人類的個體壽命極限大約在130年一樣,把星球從恆星級「黑洞」開始到小行星結束的各個演變階段時間進行累加,按照已知的太陽、地球等星球的歷史推算,每個星球的壽命極限大約應該在1000億年以上。


宇宙的壽命足夠長的情況下,大樣本統計圖 hr圖 同樣也有表徵演化順序的意義。

在這裡,頻率越高代表這個階段在演化過程中所佔時間越長。


推薦閱讀:

北京航天恆星公司如何呢?求內部人士爆料 !先謝謝了!
請問觀測到的最近一次(今天是2017年1月1日)超新星爆發是什麼時候?
太陽是一顆二代恆星,那麼一代恆星的殘骸核心能找到嗎?如果能,它又在哪裡?
恆星演化的一般進程?
為什麼恆星(發出的光)無論多麼遠都能被看見?

TAG:物理學 | 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 宇宙 | 恆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