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當時中國處於文革中,我估計這個事情對中國社會影響很小,很可能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是我還是比較感興趣當時到底有什麼反應,即使是非常微弱的反應,比如在媒體上,政界、知識分子界、航天界等等。
我在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里搜索「月球」,很奇怪,在登月發生的1969年7月竟然什麼也沒有。
人民日報並非不關心航天。作為冷戰期間國際政治的重要角力場,航天活動還是很受重視的一個報道主題。50年代全面捧蘇抑美,60年代兩邊一起罵(如下圖),很多事情都有報道,但居然沒有提阿波羅登月這事……好神奇……
整個1969年,或者說直到1975年「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最後一次阿波羅任務)之前,人民日報唯一一次提及「阿波羅」三個字,是在這篇報道:
把關鍵詞換成「登月」,最早的一條居然是1978年7月——這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雄文已經發表,右派已經平反,還有5個月就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了。
在中國知網全文搜索「登月」,1969年也一條結果都沒有,1970年有8條結果:
以上是一些簡單的檢索,拋磚引玉。
新增內容:
1,很多答案提到1969年《參考消息》上有報道,是否等於當時國內並未封鎖科技信息?
「文革」開始不久,張辛民被戴上反動文人的帽子下放勞動,後來又去了「五七幹校」。在這期間,他被取消了閱讀《參考消息》的資格。
1970年的一天,正在山西永濟縣孫常村勞動的張辛民,偶然發現公社合作商店的櫃檯上擺著一份《參考消息》。這令張辛民非常奇怪,因為散布《參考消息》上刊登的內容,一直被作為「泄露機密」甚至「政治問題」來處理的。他清楚地記得,有一對翻譯夫婦,因向親朋好友透露過《參考消息》中的內容,肅反運動中被清除出新華社。
在張辛民的意識里,《參考消息》的讀者是「限制性」的,對行政級別、職業性質都有規定,能夠閱讀《參考消息》,代表一種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文革」中很多幹部和知識分子被取消了《參考消息》的閱讀資格。「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很多幹部甚至把能否恢複閱讀《參考消息》當成衡量幹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實的標誌之一。
——————《解密《參考消息》從內部到公開變遷歷程》
各位明白了嗎?前《參考消息》編輯部負責人自己的回憶錄,清楚地寫著這報紙直到1970年也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這是沒有封鎖信息?《參考消息》本身就是特權性質的象徵!
金三胖把特權階級集中在平壤,看上去一個個生活無憂,這就說明朝鮮沒有饑荒和勞動營了?
2,當時全國文盲還不少,不可能對這類事情感興趣。
這類言論極其無知,事實上剛剛結束wg的1977年恢復高考,大批對知識和文化渴求的人就湧入報名,其中不乏已經快三十的大齡人。今天國人們熟知的張藝謀、易中天就是這一批新大學生之一。當時的招生率不到5%(570人萬報名,僅錄取27萬人),是真正的千軍萬馬獨木橋。
對知識的全民狂熱追求,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理想主義構成了整個八十年代的主題,尤其是對科學技術的追求,甚至引發了中國科幻史上罕見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奧秘》《飛碟探索》等科普讀物層出不窮,《科幻世界》的前身也是在這個階段發展起來的。
那時候大家對太空科學的興趣有多大?
我就說一個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如此現實主義的作品裡,結尾都出現了外星人。前兩年改編劇播出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知乎上也有人提這個問題,但實際上如果是前80年代生人,應該知道,這就是那個年代文化的一種投射。
再有一個事實,就是1986年的挑戰者號事故被中國中央媒體全面報道,震動了全國,遇難的女宇航員麥考利夫一度家喻戶曉。那時wg過去不到10年,wg時期的青年還正值主流壯年。當我拿這個問題反問 @減紫時,他居然不知道這個案例的影響力。我就好奇了,你對自己國家的航天文化和歷史這麼無知,哪來的自信說中國民眾對登月會沒興趣的?
如果封鎖信息導致公眾無知,你說是公眾的問題,還是封鎖信息的人的問題?
類似這種「中國人不配xxx」的言論,非蠢即壞,無一例外。
—————————————原答案———————————————————
1977年生人,國企工程大院子弟,從小成長的環境里,wg遺留的痕迹無所不在。知乎上大多數用戶因為年輕,對那個時代無從想像,因此導致了知乎上所有關於那個時代的答案里絕大多數都是扯淡,更有甚者,淪為一些無恥者洗地的歡場。
當時的傳播技術環境是:國內民眾接收大眾媒體的渠道只有2個,報紙和收音機。電視這種今天知乎年輕人都已經完全摒棄的玩意兒,在當時完全是不可想像的黑科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公改革開放之後才在中國民間普及。換句話說,離今天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足足有2個技術代差。
當時的政治環境是:不但封鎖「美國登月」這類消息,甚至接收此類消息都是犯罪。針對收聽國外廣播之事有專門政策。
轉自微博@老綏遠韓氏 先生的博客
黃艾禾的一篇文章中清楚地記載了那個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初期時,陳京生記得從收音機里可以聽到中央台三套節目,北京台兩套節目。中央台的節目,每天早上6點半的「新聞和首都報紙摘要」與晚上8點的「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父母每天必聽,陳京生小時候,「報摘」節目就是起床哨,每早被它吵醒;「聯播」節目是熄燈號,每晚伴著它入眠。不過,當時從廣播裡面能聽到的文藝節目,又少又單調,除了樣板戲和「毛主席語錄歌」,基本聽不到別的。
其他的信息來源就是看報紙了。全中國人民都看《人民日報》,不過《人民日報》都是在辦公室看的,北京的老百姓在家就看《北京晚報》。一共四個版,全家人每人每天都能從第一版仔仔細細讀到最後一版。陳京生還記得常常跟著父親到院里的傳達室去取訂閱的《參考消息》,那份16開的小報上,排滿密密麻麻譯成中文的外電,一點也不講究版式美觀,卻還是「內部訂閱」,不是每人都看得到的。所以即使是美國的「阿波羅」飛船登月了,10億中國人也壓根不知道。
…………
陳京生後來知道了有干擾台這個東西。也就是說,對付「敵台」,我們的廣播電台有辦法:建立強大的干擾台針對對方的頻率發射巨大的噪音,把他們的節目覆蓋掉。可以想見,這事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但絕對政治上需要。很多年以後,陳京生去看望她的一個住在北京東郊的大學老師時,得知這位老師住在這裡是享受「輻射補貼」的,因為附近就建有一個功率強大的干擾發射台。她明白了,為什麼「莫斯科廣播電台」的聲音一會兒那麼清楚一會兒那麼嘈雜——那是干擾台的電波在「發功」呢。陳京生倒是從來沒從廣播里聽到過「美國之音」或英國BBC電台的聲音,後來才知道,專門有人還通過聽這兩個台學英語。當然,聽的時候,你同時得忍受巨大的噪音轟炸。陳京生一向認為,無論如何,就算文革時自己對外界孤陋寡聞,但也總比在邊疆下鄉的哥哥強,怎麼說自己也在國家的首都嘛。後來過了好多年知道,實際上恰恰相反。哥哥當年在黑龍江下鄉,正是因為身在邊疆,他可以清楚地聽到許多「敵台」——因為國家沒那麼大力量在邊疆也修建那麼多的干擾台。
那高票的 @減紫 的答案里說的,當時的人們對國外之事不關心到底是真是假?
事實上是,當年無數上山下鄉的知青們,即使冒著被舉報被抓捕的風險,也在偷偷地收聽「敵台」,一點點的國外資訊,也讓他們雀躍興奮,就像發現了全新的世界——那時候的人們對於外面世界的渴求,幾乎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這是處於互聯網時代的知乎主流人群所完全無法想像的。
我就舉一個例子:
在當時,整個亞太地區名氣如日中天的鄧麗君,她的歌曲被官方定性為【黃色歌曲】,人被定為特務、反動人士。但是當時有多少人在偷偷收聽她的歌曲?
來,這位減紫同學,你來告訴我,一個自古以來就有中秋賞月、嫦娥奔月的歷史傳統的國家,人類登月到底是不是一個大眾感興趣的事情?
事實上,當時的中國完全不具備接受這類事情的心理,無論從高層還是百姓。這個不接受不是說不感興趣,而是這個事情太超出認知而無法相信(當時國家的高層遠不是今天這種技術官僚大行其道的結構,很多人受時代限制並不具備很好的科學素養) 。一方面,官方完全封鎖了消息;另一方面,少數通過偷聽等方法得知此消息的人中,大部分也選擇了【這事兒聽上去太不靠譜肯定是假的】。
那麼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認為,這是因為信息閉塞導致的公眾素養低下,還是公眾素養低下導致的信息閉塞呢?
當然,當時整個國際社會都陷在意識形態的冷戰之中,每個政治體都在對敵對陣營進行宣傳扭曲,但這並不代表這種扭曲就是正確的。而對高票的 @減紫 答案中,把封鎖登月歸咎為國家民眾不關心的結論,我就只有一句話評價:
寡廉鮮恥。
我一向不熱衷在互聯網上討論政治話題,特別是WG時代,一則現在的人們往往無法想像,二則徒惹麻煩(自我在知乎上反擊粉飾WG的言論以來,大多經歷的是問題被鎖、答案被刪,甚至整個提問都被刪除的結局)。
但這個提問下高票答案欲蓋彌彰的矯作之態,仍然令我噁心至極,尤其在看到我很尊敬的科普達人 @劉博洋也為這種指鹿為馬的答案點贊之後,我深知那個年代的荒誕和痛苦已經幾乎被今天的人們遺忘。
附上黃艾禾《春節序曲》:一曲難忘,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我們的父輩甚至祖輩,為了獲取一點知識和文化的星火,到底都經歷過什麼。
在陳京生哥哥的記憶中,1970年的春節讓他終生難忘,那一年,他沒有回家,是在黑龍江的農場過的。
「在農場里過年,第一個感覺是冷。絕大多數知青們都回家了,剩下的幾個人,集中到一個宿舍里睡覺,食堂一天只供應兩頓飯,火炕燒得也半溫不熱的,記得睡覺時都是戴著皮帽子睡,睡醒了一看,屋裡被子上面是一層的霜。」
「所有回不去的人,都是家裡落了難,有家難回。可是不回家,在清清冷冷的農場里,到了這種日子,那種凄涼感簡直無法排遣。這時也沒有農活可干,於是大家白天常常賴在炕上鑽在被窩裡,心裡的盼頭,就是能在年三十晚上吃頓實實在在的餃子。年三十沒到來之前,幹些什麼?就聽廣播——具體說,在那裡偷聽『敵台』。」
「就這樣,我在被窩裡戴著耳機聽蘇聯台。那天,他們放的是李煥之的《春節序曲》。播放音樂之前,先對李煥之作一番介紹,他的簡歷,他的作品,他的成就和藝術特點,然後,《春節序曲》的音樂就傾泄而出。」
「我在北京時聽過很多次《春節序曲》,其實那曲子從小就聽得耳熟能詳,尤其是每到春節的時候都會聽到。但到了wg中,基本上這些音樂就都沒了,因為這些作曲家都是『有問題』的。而且那時的人們『革命』到什麼程度?連過年都是『舊傳統』,屬於該被打倒砸爛的一類。」
「可是這一次,我完全被《春節序曲》給融化了。我從來沒覺得《春節序曲》會這樣美妙,我甚至覺得從來沒聽過這樣好聽的音樂。我不知道我的同伴們捂在被窩裡都在幹什麼,但突然覺得這樣美好的音樂應該是讓大家共享的。於是,我不顧一切地拔掉了耳機,把我的半導體收音機從被窩中拿出,高高舉起……」
「這時,你猜我看到了什麼?從不同的被窩裡,伸出了三四隻手,每隻手都舉起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它們都同時在放著《春節序曲》……」
沒有什麼即時的反應,因為當時中國的媒體和出版界刻意忽視了美國成功登月的消息——雖然並未迴避人類已經登月的事實,但竭力避免把成就歸於美國。文革期間關於航天最常見的書籍是《十萬個為什麼-天文卷》,內容充分體現了這個矛盾:
天文學這一卷定稿於1971年,恰好在美國人登月之後。開篇第一個問答,宣傳了中國成功發射衛星的事實,顯然航天工程被歸入了天文類知識:
關於人造衛星的問答很多:
和月球相關的的問答也不少,卻沒有關於登月的內容:
後面還有一卷《天體演化史》,承認登月的事實,介紹了登月的很多發現,但就是不說哪國乾的,只是泛泛的說「勞動人民」的成就,甚至不願明確指出是「美國勞動人民」。可以說,大多數人對美國登月的了解,是通過這些間接資料緩慢認識,經過了很長的「緩釋」過程,很難有即時的反應。
然而,「緩釋」的衝擊力還是衝擊力。80年代之後,中國出版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很多過去只能間接引用的資料被直接擺在了普通讀者面前。這給受教育階層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一時間幾乎懷疑此前接收到的全部知識,認為一切東西都是西方的好。80年代初乃至到21世紀,普通人對歐美盲目的崇拜和認同,很大程度上就源於60-70年代宣傳上的不自信。這是輿論工作上的嚴重教訓。
相關回答:
補充:當時的宣傳當然有問題,但絕不是 @遠古善良自由黨這種人誇大其詞的「當時中國是一個沒有社會的國家」。他那個回答靠禁止回復來維持場面,倒是很反應他的輿論觀。當然,其實禁止回復的東西也沒有必要評點,只說一條事實吧:
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遠古善良自由黨的回答
【發射當日和登陸電視和網路當時的各種直播和採訪。當然在69年網路是沒有了,可是當時全國已經有了電視了吧。一個院子里的人擠著看一台電視有沒有可能啊。】
拿這東西當論據批判中國的人,你們覺得對60年代中國社會,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毛錢了解么……恩:中國電視工業:從零起步到全球第一
到了1970年,中國電視機的產量上升到1萬台,並且開始生產一些「新式」的產品。
為什麼劉慈欣等科幻作家,在科技領域基本上只對IT和航天感興趣?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長征七號升空CCTV不直播 只放錄像? - 馬前卒的回答
小時候看到的火燒云為啥特別少見了? - 馬前卒的回答最新情況是評論區有人找到了??
順便本人不站隊的,就是一吃瓜群眾,也不是什麼大V,只是提供一下乾貨。有人說我洗地我就笑笑。
以下是原答案:
@減紫說的東方紅有無在當時台灣的報紙上刊登的事情,正好我這裡能找到具體文獻,所以我來考證一下。
首先是東方紅的發射日期,就是1970年四月二十四日晚九點三十五分,也就是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因此的話報紙都是早上出的,所以我找來了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兩天的報紙。
當時台灣還有報禁,所以什麼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也別想了,乖乖先看聯合報。
很明顯,當時小蔣同志去美國訪問這個才是頭等大事
以上是二十五號的。我估計老蔣小蔣也沒能想到,濃眉大眼的尼克森(尼克松)怎麼就拋棄了黨國呢?沒有東方紅。
下面是二十六日的,當日發生了著名的刺殺小蔣未遂事件:
還是沒有找到東方紅啊??
不過不能否認,當時的KMT確實還是中國的黨。今天的就不提了,老蔣要知道非把棺材板啃穿了不可。
一會更KMT黨報中央日報。
先是二十五日。
我不得不說一句了,這廣告褲腰帶眼熟。
還是沒看到東方紅??但是小蔣同志在美國會談得吼啊。
然後二十六日
flag啊??
說到底還是沒有找到。
這種事情還是中國人和中國人比比較合適。反正明面上都裝不知道,這一點沒啥好說的。上面裝不知道,也不通過公開渠道告知下面的人,就是不合適。中國人的這個毛病我覺得要改,兩岸都是,好多時候不能裝聽不見,你說是吧。包括現在也是。
不過當時台灣島報紙還可以啊,還能看見什麼美蘇談判這種大事,現在可好,全是村頭張大爺出軌李大娘他們家雞的這種新聞,獵奇而無味。更新:評論區還真有人找到了,中央日報26號的第二版,右下角不起眼處有個豆腐塊。是得承認當時不如KMT公開。
八十年代時,一個記者到湖南農村採訪一個農婦:你知道美國人已經登上月亮了嗎?不知道!那你知道天上有衛星嗎?不知道!那天上有什麼?毛主席在天上,看著每一個人,獎勵那些做得好的,懲罰那些做的壞的。
發現上邊的很多答案都太把知識分子的感受當成普通民眾的感受了啊。當然這也不奇怪,因為你今天所看到的文字大多都是他們留下來的啊!關於阿波羅11號登月的消息,國內的《人民日報》在其後一周內沒有相關的報道,但是《參考消息》有轉載的外電報道。當時的《參考消息》是普通人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當然也是經過過濾的,這份報紙在企事業單位都有訂閱,普通人想看是完全可以看到的。我記得上小學(1973-1978)時,父親就經常帶《參考消息》回家看。
阿波羅11號在1969年7月16日發射後,18日的《參考消息》就有兩篇:
《美髮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
【美聯社肯尼迪角七月十六日電】「阿波羅-11號」宇宙航行員為了實現一個夢想,今天從地球搭乘火箭去進行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嘗試。
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在東部夏季時間上午九點三十二分(加十二小時等於北京時間-本刊注)乘坐「土星-5號」火箭到了空間,開始這次史詩般的旅行。
在發射台上,高達三百六十三英尺的火箭和宇宙飛船從太空港地區升起。
三千八百一十七噸的「土星-5號」火箭活動起來,發出咆哮聲,把「阿波羅-11號」送入地球軌道,這時它的發射台上發出一道眩目的火光。
這個火箭在它的發射台上尖叫了八、九秒鐘,同時一個電子計算機系統保證所有五個活動的助推器引擎通過反作用產生整整七百七十萬磅的推力-比九萬八千輛機車或五十萬輛汽車的動力還要大。
在電子計算機感覺到一切情況良好時,它命令四個四萬磅的起約束作用的鋼臂離開脈搏跳動的巨人。
「土星-5號」以令人痛苦的緩慢速度在一個寬的火柱上爬,隨著它的飢餓的發動機以每秒十五噸的速度吞食燃料,它的速度逐漸增加。
在十二秒鐘以後,制導系統使火箭稍稍轉向東南方,於是火箭在大西洋上空迅速飛行。
經過兩分半鐘的飛行以後,第一級火箭在四十英里的高度關閉,這時第二級火箭分開,並迅速活動起來。
飛行控制中心對飛行人員說:「推送情況良好。所有引擎看來良好。」
一個宇宙航行員說:「休斯敦,報告今天視野清晰。他們終於讓我從一個窗中向外看。」
《「阿波羅-11號」發射前採用的防火措施》
【美新處肯尼迪角七月十五日電】在「阿波羅-11號」七月十六日飛向月球時,將在發射地區噴注一百萬加侖(三百八十萬升)的水,來冷卻儀器設備以防火災和熱損壞。
有一台架在鐵軌上的五十八萬五千公斤的火焰偏導器,也將幫助保護髮射裝置防止「土星-5號」五台發動機發出的熱和噴氣。
在三千一百噸、三十六層樓高的火箭和宇宙飛船升離發射台的一刻,放水系統的二十九個噴嘴每分鐘將把五萬加侖(十九萬升)的水,噴注在活動發射工具的表面上。
它們將衝掉溢漏的液體以防失火
7月21日是周一,《參考消息》休刊,在7月22日有兩篇:
《美蘇在「空間探索」方面加緊勾結》
美將把兩名死去的蘇宇宙航行員的獎章放在月面上;蘇修保證蘇「月球-15號」不影響美飛船飛行
【合眾國際社華盛頓十八日電】尼克松總統昨天說,「阿波羅-11號」月球飛行小組將把五位死去的美國和俄國的星際航行員-格里索姆、查菲、懷特、加加林和科馬羅夫-的標誌和獎章留在月球表面上。
三位美國星際航行員是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為預定的第一次發射載人阿波羅作發射前的練習時因驟然失火而死在座艙里。
加加林是在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在俄國被摔死。科馬羅夫是在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他的飛船從圍繞地球軌道飛行中返回地球途中,飛船上的降落傘未能張開,因而飛船摔在地球上時死亡的。
尼克松說,這兩名蘇聯星際航行員的妻子在博爾曼最近訪問蘇聯期間把她們丈夫的獎章交給博爾曼並請求讓「阿波羅-11號」飛行人員把獎章留在月球上。
總統說,格里索姆、查菲和懷特的布片標誌將同這兩個俄國人的獎章一起留在月球上。
【美新處華盛頓十七日電】下面是白宮在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七日發表的有關蘇聯星際航行員的獎章的聲明全文(本刊有刪節):
首批月球探索者把表彰其他宇宙先驅者作出犧牲的一些東西隨身帶去是適宜的。
勇敢是不分國界的。加加林和科馬羅夫的名字以及格里索姆、懷特和查菲的名字將分享我們祝願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將得到的榮譽。
在表彰各國的勇敢的人們作出的貢獻和犧牲時,我們強調我們希望樹立的一個榜樣:人能夠登上月球,人就能夠達成協議。
【路透社休斯頓十八日電】蘇聯今天向美國保證,它的「月球-15號」探測器不會危及「阿波羅-11號」的月球登陸飛行。
美國宇宙官員們對這個保證表示歡迎,他們希望,俄國對有關「月球-15號」的詢問作出的這個迅速回答表明,在將來能進行更有成效的合作。
星際航行員博爾曼在這裡的記者招待會上說,蘇聯科學院士凱爾迪什對他說,這兩個飛船的飛行路線不會交叉。
他還說,「他們說,它將在目前的軌道中飛行兩天,如果今後軌跡有什麼改變的話,他們將立即通知美國。」博爾曼說:「我對俄國的回答十分滿意。我希望,這表明今後將進行更有成效的合作。」
《蘇修繼續為「阿波羅─11號」捧場》
【合眾國際社莫斯科十八日電】蘇聯政府的報紙《消息報》歡呼阿波羅的星際航行員是一個」勇敢的三駕馬車」,它說,這個三人小組的使命是危險而崇高的。
【美新處莫斯科十八日電】蘇聯朋友和熟人就「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迄今所取得的成就向在莫斯科的美國人-外交官、記者和旅行者-表示祝賀。
十六日以來,美國使館不斷接到急於想知道這次飛行進展情況的蘇聯公民的賀電和數十次電話。
蘇聯通訊社塔斯社的消息以及《消息報》和《真理報》的特訊不斷地向蘇聯讀者報道「阿波羅-11號」每天的飛行進展情況。、
【法新社日內瓦十八日電】正在參加在這裡舉行的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會議的蘇聯代表今天歡呼美國「阿波羅-11號」的登月飛行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阿波羅11號的返回艙在7月24日回到地球,當天的《參考消息》有兩篇:
《外電注意中阿等未報道「阿波羅-11號」消息》
【合眾國際社倫敦二十二日電】四個國家的政府昨天不讓它們的佔全人類四分之一的人口知道人類登上月球的事。
這個行星上的很大一部分-共產黨統治的亞洲-受到了封鎖。東歐也有一小塊地方實行了封鎖。亞洲的共產黨中國、北朝鮮和北越以及歐洲的阿爾巴尼亞不讓他們的八億多人民知道這則人類最大成就的消息。
《柯西金向美獻媚:電賀「阿波羅-11號」飛行》
【合眾國際社莫斯科二十二日電】柯西金總理昨天打電報祝賀「阿波羅-11號」的星際航行員。
漢弗萊說,柯西金「非常稱讚」阿波羅的飛行,他並援引了柯西金的話:
「我希望你告訴總統和美國人民,蘇聯願與美國在和平事業中合作」。
蘇聯的塔斯社在星際航行員著陸十分鐘之內報道了這個消息,但是莫斯科電視台等了四十二分鐘才在正常新聞廣播節目結束時宣布了這個消息。
【合眾國際社休斯敦空間中心二十二日電】宇宙航行局透露,博爾曼收到了俄國空間官員提供「月球-15號」改變軌道詳細情況的第二份電報。
博爾曼最初在十九日被告知,「月球-15號」在繞月球軌道運行並得到了它最初的軌跡。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局長佩因說,這個舉動是「史無前例的合作運動」。
博爾曼在同尼克松總統一道在華盛頓觀看在月球著陸,他在二十日晚間收到蘇聯科學院院長覬爾迪什的又一份電報。
「月球-15號」的軌道使其接近月球在三十七點七海里之內,最高點在月球上空一百零六點三海里。電報說,今後有任何改變還將通知博爾曼。
7月25日,《參考消息》有一篇綜述性質的:
《蘇修開動宣傳機器大肆吹捧「阿波羅-11號》
【路透社莫斯科二十二日電】蘇聯的報紙今天以很大的篇幅刊登了有關「阿波羅-11號號」飛行的消息,報紙刊登了塔斯社和記者寫的消息以及從月球上收到的照片。
【合眾國際社莫斯科二十一日電】莫斯科電視台在上午十點播送了「鷹」上的電視攝影機拍攝的電視畫面: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下第一步,插上美國國旗以及星際航行員們進行科學試驗。
【塔斯社莫斯科二十一日電】蘇聯電視台今天數次轉播美國宇宙航行員登上月球表面的報道。在「時事」新聞晚間節目中,技術科學博士、星際航行員費奧克季斯托夫和宇宙考察研究所所長、科學院士彼得羅夫對這個事件作了評論。
7月27日,《參考消息》有三篇:
《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在太平洋濺落》
【美聯社「大黃蜂號」二十四日電】「阿波羅-11號」今天在太平洋濺落,從而結束了它前往月球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飛行。
美國總統尼克松等候在這艘軍艦上歡迎這些英雄們。
「阿波羅-11號」濺落時是頭朝下的。
甚至在「阿波羅-11號」的降落傘張開前,在這個地區的飛機以及從「大黃蜂號」上就看見了它。
尼克松用望遠鏡觀看「阿波羅-11號」的下落。
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隔離措施,尼克松將不同星際航行員握手。
他們將穿上隔離服裝,並由一架直升飛機把他們運到甲板下的一個密封的銀白色的拖車裡。
在他們乘船和飛機前去休斯敦載人飛船中心的一個隔離艙的二天半的路程中,這個拖車就是他們的家。
在「阿波羅-11號」在水中頭尾掉過來以後,蛙人便從直升飛機跳入海中,再把幾個浮動圈綁在「阿波羅-11號」上以便使它能夠在濺落後大約十五分鐘穩定下來。
這個飛船的艙口在採取嚴格的消毒措施的情況下打開了很短的時間。登月人開始穿上他們的隔離服裝。
第一個星際航行員穿著生物隔離服裝出來了。
在另外兩名星際航行員出來後,艙口又關上了,然後開始用生物消毒劑洗刷座艙。
蛙人也穿著生物隔離服裝,因為如果他們中任何一個人被認為受到感染,那麼他也將被隔離。
在進行援救的直升飛機上的飛行員也戴著氧氣面具-這樣他們將呼吸純氧,以防止吸進登月人可能帶回的任何病菌。
【美新處「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二十四日電】星際航行員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奧爾德林使他們的「哥倫比亞」指揮艙在離夏威夷西南一千四百英里的太平洋精確地降落。
星際航行員在離「大黃蜂號」十八公里的範圍內濺落一小時又八分鐘之後,已登上了航空母艦。
【德新社休斯敦二十四日電】濺落在格林威治時間十六點五十分二十二秒實現,比原定計劃只提前三十八秒。
【法新社休斯敦空間中心二十二日電】美國的征服月球的星際航行員在濺落後馬上將面臨著可能是他們的凱旋的「阿波羅-11號」飛行中最考驗人的部分。
他們將至少被隔離十八天,作為一種嚴格的預防措施以防止他們可能帶回的任何會危害地球上的人的「月球病菌」。
他們的家將是休斯敦的月球返回接待試驗室,這個試驗室是用了八百五十萬美元專門修建的。
【路透社「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二十四日電】尼克松總統今天隔著一塊玻璃板同三名被隔離的月球探險者談了話。
【美新處休斯敦二十四日電】美國星際航行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自從七月十六日發射出去以後:
-在宇宙空間中運行了一百五十三萬二千公里(九十五萬二千七百英里)。
-圍繞月球轉了五十九小時。
【路透社休斯敦二十四日電】在重返大氣層時,溫度將達到華氏五千度(攝氏二千七百六十度),但座艙內的溫度將不超過華氏八十度(攝氏二十六點六度)。
「哥倫比亞」上的第一把降落傘將在重返大氣層開始後八分十二秒處於二萬三千英尺(一萬六千九百米)時張開,這是在兩英寸(五厘米)的塑料防熱罩脫落之後。
這個降落傘使座艙的速度從每小時三百英里(四百八十公里)減到一百七十五英里(二百五十公里)。接著彈出三把白色導傘拉開主傘。
濺落時的速度將為每小時二十二英里(三十二點五公里)。
《美航行員放在月面的兩種儀器均告失靈》
【美聯社加利福尼亞聖何塞二十一日電】利克天文台的科學家二十日試圖從「阿波羅-11號」星際航行員放在月面上的一個反射器反射紅寶石萊塞光束,但沒有成功。
這項試驗的目的是:通過測量迅速的猝發到達月球和返回地球要多長時間的雷達式的方法,來精確地測量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測量各自軌道有無任何擺動以及偵察地球大陸有無任何移動。
【美聯社加利福尼亞聖何塞二十三日電】利克天文台接連第三個晚上試驗從「阿波羅-11號」星際航行員留在月球上的一個反射器反射萊塞光束,但再次未獲成功。
這裡的兩個功率強大的紅寶石萊塞今晚猝發了大約一百次,猝發時間為十億分之一秒,但沒有收到反射訊號。
天文台的代理台長克拉夫特說,「鷹」二十一日的起飛可能把這個反射器弄倒了。
【路透社休斯敦二十二日電】宇宙航行局的負責人今天說,自從「阿波羅-11號」星際航行員離開月球之後,他們留在月球上的地震儀已記錄到「幾次震動事件」。
迄今還不知道震動的原因。負責人說,但是地震儀-它今天工作良好-不久就將停止發生作用。保護電子設備的絕緣體似乎工作得不好。
負責人說,他們認為,星際航行員的起飛已破壞了這個設備的外層。
對於那些希望通過地震儀更好地了解月球是什麼構成的科學家來說,這將是令人失望的事。
《蘇修頭目又打電報給尼克松祝賀「阿波羅-11號」濺落》
【法新社莫斯科二十四日電】塔斯社宣布,波德戈爾內主席今天就「『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的出色成就、宇宙航行員登上月球以及他們安然返回地球」向尼克松總統表示祝賀。
【德新社莫斯科二十四日電】蘇聯塔斯社幾乎立即報道了「阿波羅-11號」濺落的消息。
【合眾國際社莫斯科二十五日電】莫斯科電台昨晚在「阿波羅」濺落僅僅幾分鐘後說,「勇敢的宇宙航行員們,我們祝賀你們回到了地球」。
【合眾國際社莫斯科二十四日電】莫斯科電視台今晚播送了「阿波羅」星際航行員返回的實況。在所有消息發表前都得經過官方批准的這樣一個國家中,這個姿態是空前的,被認為是蘇美關係現在熱起來的一個標誌。
通過歐洲電視聯播和國際電視聯播網播送的這次實況顯示出「阿波羅」座艙從海面上收回,總統從美國軍艦「大黃蜂號」的艦橋上招手。
7月30,《參考消息》有兩篇相關的:
《外電報道:蘇「月球-15號」探月試驗失敗》
【美聯社莫斯科二十一日電】蘇聯神秘的空間探測器「月球-15號」的九天飛行顯然以失敗而告終,它於今天在月球著陸,大概是墜毀在月球上。
塔斯社最後發表的消息說,在「近月空間」的研究計劃完成了。
它沒有提它擬議中的「對月球進行探索」的計劃是否完成,而在七月十三日宣布發射它的消息說,它將對月球進行探索。沒有提到這一點是最接近於承認蘇聯這次空間計劃失敗了。
這個探測器的目的的細節從來都沒有正式公布過,但是消息靈通的共產黨人士在七月初說過,它將嘗試在「阿波羅」飛行人員之前挖些月球土壤標本並把它帶回地球。
【法新社休斯敦二十一日電】休斯敦空間中心的專家們同英國焦德雷耳班克天文台的人員一樣也認為,蘇聯「月球-15號」月球探測器必定是失敗了並撞擊在月球上。
塔斯社的報道很簡短,從而使得他們的看法更加有了根據。看來,在「月球-9號」和「月球-13號」在一九六六年已實現了軟著陸的情況下,蘇聯還會製造一個僅僅是為了有意識地撞擊在月球上的更加先進的裝置,這是極少可能的。
它的軌道的改變以及焦德雷耳班克天文台作出的它以每小時三百英里的速度-這大大低於月球引力的速度-撞在月球上的計算表明「月球-15號」是打算著陸的:它在下降時一定是放慢了速度,但是放慢得還不夠。
另一個證據是「月球-15號」墜毀在登月艙著陸地點西南五百英里(八百公里)的地方,這個地方能直接為在克里米亞的耶夫帕托里亞觀察站所看到。這表明了在「月球-15號」著陸後還要同它進行聯繫的意圖。
【路透社休斯敦二十一日電】月球是一個可怖的地方,沒有水,沒有風,沒有水分,經常受到隕石的轟擊和受到致命的太陽輻射的照射。
它的表面到處是坑坑窪窪的環形山,小的只有幾英寸,大的到一百八十英里(二百八十八公里),它的山脈高出表面幾千英尺。
下面是一些月球自然事實:
直徑:兩千一百六十英里(三千四百五十六公里),換句話說為地球直徑的四分之一。
圓周:六千七百九十英里(一萬零八百六十四公里)。
離地球平均距離:二十三萬八千八百五十七英里(三十八萬一千一百七十一公里)。
表面溫度:太陽直射時為華氏零上二百四十三度(攝氏一百一十七度),夜間華氏零下二百七十九度(攝氏零下一百三十七度)。
表面重力:為地球表面重力的六分之一。一個在地球上六十磅(二十七公斤)的物體在月球上重十磅(四點五公斤)。
月球的質量僅為地球質量的百分之一,其體積為地球體積的十五分之一。平均軌道運行速度:每小時兩千二百八十七英里(三千六百五十九公里)。
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的時間為二十七天七小時四十三分。由於它以差不多同樣準確的速率繞軸自轉,因此它只有一面朝著地球。
@減紫 的所謂中國人生活水平低因此不關心登月的說法十分有待商榷。
其實很久之前看過一個紀錄片,叫《月球的紅色陰影》之類,講的是蘇聯登月計劃。
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說當時蘇聯國內也沒怎麼宣傳美國登月,而是在1年後大力宣傳自己的「月球1號」月球車。蘇聯人的生活水平可不低。
估計社會主義國家對登月這個話題還是比較尷尬的。
另外我查了查,中國對這個月球車更是沒什麼書籍介紹,不知道報紙報道過沒有。
大概中國是雙重尷尬吧。
「月球車」-1號搭載在「月球17號」上,於1970年11月17日在月面雨海地區著陸,這是第一次在地球上對另一個星球上的機器人進行遠程控制。
————————————————————————————————
多餘的話:
文革時期,乃至文革之前我國的確出版了一些內部書籍。但這不代表高層思維就很活躍,或者意識領先。
只不過是內外有別,民可使由之而已。
《通向奴役的道路》在中國是什麼時候出版的?
1962年。
有什麼結果么?沒有任何結果,批判材料一本而已。
如果「在一個任何一個剛剛從高文盲率、高死亡率中走出二十年的國家,登月這種事情,基本上都只是少數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幹部所有時間和精力關心的事情」
那我們為什麼要對「東方紅」衛星做大量宣傳,全力科普,在全國各地組織天文觀測小組呢?
對宇宙的嚮往和對未知的探索並不需要被一小撮精英壟斷。
排險者露出那毫無特點的微笑說:「這很難理解嗎?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時,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只有一步之遙了。」看到人們仍不明白,他接著說:「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億年時間才第一次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但那一時刻距你們建成愛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萬年時間,而這一進程最關鍵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時間。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你們所謂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
丁儀若有所悟地點點頭:「要說也是這樣,那個偉大的望星人!」
具體到這件事,就是出於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儘可能不報道。
談不上如何邪惡,但承認都不承認就不應該咯。
「西部人民還在吃草」這個萬能借口,誰都能用。
明顯是意識形態衝突導致的問題,強掰成西部人民還在吃草沒有意思。就如太監明顯是為了滿足皇帝淫慾和「血統純正」要求而產生的,卻要硬掰為當太監的都是本身沒有性慾的志願者,因為熱愛皇帝陛下才來當差的,就沒意思了。
實事求是就是了。
下面是香港《大公報》當年的情況,大陸媒體有多大壓力可想而知。
西部人民還在吃草……
我覺得高票答案(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減紫的回答)還是有點避重就輕了。內參對於「社會影響」的代表度還是太低,除非認為那一小撮「內部」人士就能代表當時的中國社會,不過這種史觀即使在當年應該也不太正確。當然資料我覺得還是很有價值的,特別是找資料的方法,我當時關注這個問題就是不知道怎麼找資料的緣故。
不過按人民日報的報道標準,能夠頭版報道以及連續五天報道東方紅一號,就應該至少擠出一兩句提一下登月……吧
人民數據-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6)
(從另一個答案里學到的檢索方法,我之前是直接用關鍵詞搜,雜訊太多不得其門而入)這是剛才我臨時起意結果很容易就找到的一篇報道。至少冷戰和太空競賽主力,所謂」邪惡帝國」蘇聯是在真理報頭版報道美國登月的,不過也有人說他沒找到頭版只找到了其它版的幾小句……
How widely was the news of the moon landing disseminated in the Soviet Union in advance of the event?
Of course, you cannot have people land on the moon and just say nothing. It was published in all the newspapers. But if you remember [back then] when Americans spoke of the first man in space, they were always talking of "the first American in space" [not Yuri Gagarin]. The same feeling was prevalent in Russia. There were small articles when Apollo 11 was launched. Actually, there was a small article on the first page of Pravdaand then three columns on page five. I looked it up again.
The Moon Landing through Soviet Eyes: A QA with Sergei Khrushchev, son of former premier Nikita Khrushchev
(當然不排除是赫魯曉夫他兒子給蘇聯貼金)
還有,我知道問題的提問者預設立場是什麼,但是,對於重大科技事件,絕大多數的老百姓的反應都是不關注的,該做什麼做什麼,無論是明天該在陝西上山挖紅薯的,還是明天計划到馬爾地夫度假的,科學上的成就永遠在社會上得不到大部分人的關注,大部分科學進步不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日常。1934年Enrico Fermi和他的同事使用質子炮轟鈾原子,首次在羅馬用純實驗手段達到了核分裂,,1954年,蘇聯製造了世界上第個核能反應堆。這樣的重大突破從未成為普羅大眾的熱門話題——任何一個國家。
作者:減紫
鏈接: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減紫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還有這一段的誅心言論,我覺得也是有點過火。當然了我不是專業科普人士,不過我也理解一句話說了一千遍後很容易就誤傷真新人的感覺,在 r/space 說一句「太空照片里怎麼沒星星」被噴十幾樓+踩到消失後才發現那人真不懂的事也是有的。
可是當年的太空競賽的背景下,參與競賽的人民對於太空科技的發展理應是十分關注的,這不能用「科學進步不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日常」 來掩蓋,事實上蘇聯第一顆衛星給美國人民造成的恐懼與震動甚至超越了他們骨子裡的宗教情懷,讓進化論重新合法地回到了學校,而現在任何一個講美國教育歷史的教授都會把 Sputnik 當作一個里程碑。(在美國南部推講進化論實在不亞於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登月)
Maybe so... I was ten years old in 1957, but after Sputnik there was a huge push for science and math in American education. By the time I was 14 and a Freshman in high school I was being taught "new math" and was in a special biology class with the emphasis on DNA, genetics, and evolution, in 1961 -- just eight years after Watson and Crick defined the DNA molecule and figured out how genetics actually work.
Why did the launching of Sputnik in 1957 cause Darwin s theory of evolution to gain popularity? | Yahoo Answers ——一個美國人的切身體會
摻句私貨:我一直覺得美國新教徒之於美國就好似雄孔雀的羽毛之於孔雀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中國也算某種程度上參與了太空競賽,還給登月這樣的待遇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PS 我算是最早關注這個問題的人之一了,當初的起因是在niconico上看見個美國老噴子說中國封鎖了美國登月的信息並創造了登月陰謀論,我當時覺得簡直是胡扯到飛起,登月這麼大的事為什麼要去掩蓋,而且怎麼可能掩蓋得住。進行了一些搜索(畢竟功力有限)就到這守株待兔。現在看來……還是低估了文革時期,有點幻滅。
PS2:其實赫魯曉夫他兒子說的和高票答案也不無暗合之處,但聽起來就理直氣壯得多……「It was very similar to feeling among Americans when Gagarin went into orbit.", "The Russian people had many problems in day-to-day life, they were not too concerned about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edit:同樣的話,從絕世強者的口裡說出來和一個二打六的口裡說出來,給人的觀感就是完完全全的不同。
EDIT:排了下版,加了幾幅圖來抓眼球美國登月時美國宇航局預算佔gdp的比率大概是現在的5倍,再加上火箭和相關基礎領域翻番不止,那麼請問現在nasa的經費變得這麼少是不是說冷戰後美國變成安於享樂毫無進取心的失敗國家?
在冷戰時代意識形態大於天,美國登月和中國不報道的原因是一致的,科學和航天不過是意識形態勝利的象徵,卻能吹成民主自由的勝利,不要總想搞個大新聞。
意識形態是國家凝聚力和組織能力的基礎,不管是民主自由也好,民族主義也好,宗教也好。國家是很脆弱的,有些人總把國家當成牢不可破的專制機器,從台灣的族群分裂,韓國的篡改歷史,美帝的基督教色彩,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衰落,都可以看出一旦意識形態分裂國家就走向衰落,意識形態的構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共產黨的效率也是建立在這基礎上的,而不是所謂中華民族的勤勞,民國就不勤勞嗎
白左們認為基友們飽受壓迫,環保主義大於天,狗狗們這麼可愛為什麼要吃他們,這些都要天天放在頭條才是正義的,知乎的科學崇拜者自然也認為讓每個人都知道登月是最大的正義,這是病要治!
從意識形態的傳播來看,底層人在科學,文化,政治方面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他們既不能判斷一個事件的重要程度,也不能接觸和理解事物背後的真實意圖,為了能跟上所謂潮流只能把概念嫁接到自身周圍的事物而不自知。就我自己來說,我在大學以前是把大城市和國外都當成神秘的遠方,無從判斷他們有什麼區別,在小學的時候我認為把男女放到一個床上就自然有小孩了。看那些高唱自由民主的人有多少能辨析二者矛盾的,就知道給個概念就認為可以啟蒙的人也是太年輕。
科學和理性是建立在經驗統計,語言,邏輯,實驗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必須具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各學科的基本素養才能理解登月的意義,才能談得上對科學的運用。登月僅僅具有象徵和激勵的作用,有人把他當成科學本身來崇拜,甚至認為無登月既愚民。從建國以來教育的發展來看,中國的教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具有相當的優勢,在宗教方面更是以無神論為主。要知道宗教作為人民的鴉片,愚民的重要手段,國際上信教的比例和經濟發展成反比,宗教幾乎也意味著與科學無緣。共產黨基本是理性和主觀能動崇拜到狂熱,能搞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和愚民無關,黑也要黑到點子上。各位應該去黑韓國邪教閨蜜和美帝邪教藝術家,信上帝和邪神的才是科學大敵
手機答題,稍後修改轉載格式,原文鏈接如下
http://m.sohu.com/n/265325246/?_trans_=000115_3w阿波羅11號登月:我國成立專門報道組(組圖)
法制晚報 07-19 20:25 大
阿波羅17號宇航員合影
宇航員進行最後一次月球表面行走
阿波羅17號拍攝的地球照片
西方媒體誣衊稱我國封鎖消息
從事科技報道多年的新華社編輯澄清
美國登月球倆「參考」全程追蹤
從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阿波羅11號」登月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科技盛事。由於當時我國正處於特殊時期,國內媒體對此事報道不多。因此,西方媒體盛行這樣的說法,「十億中國人對科技方面如此重大事件竟然一無所知」。
更有消息說,待到1979年,也就是「阿波羅11號」登月後的第十個年頭,我國新聞界才開始公開報道此事。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1960年參與創辦國際科技參考報道,從事科技報道24年的新華社高級編輯單樨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明確澄清了世界對中國的這一誤會。
1969年7月23日,《參考消息》以半版規模報道美國登月
1969年7月27日,《參考消息》上關於美「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的報道
澄清誤會
登月消息倆「參考」進行全程報道
單樨,1930年4月生於北京。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年轉業到新華社,歷任參考新聞編輯部俄文翻譯、科技組副組長駐波蘭分社記者、新華社主任編輯等職務。
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時,30多歲的單樨在新華社下屬的《參考資料》專門負責科技、文體新聞的報道。
單樨回憶說,在當時,科技新聞的報道宗旨就是,了解天下科技報道,重視對我國科技發展有參考價值的消息,無疑,「阿波羅11號」一定是當時科技新聞報道中的重中之重。
單樨告訴記者,20世紀60年代起,世界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在征服宇宙空間方面,你追我趕,技術上相互咬著攀升。
1961年4月,蘇聯率先將宇航員送上天。8年後的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著陸。這兩次活動都將空間探索技術大大向前推進,新華社一定會予以重視和關注。
像蘇聯宇航員上天,新華社的公開報道就非常及時和充分。《參考資料》和《參考消息》則廣泛收集和報道了外電外報的大量消息。
而對於「阿波羅11號」的報道,單樨說,是她報道生涯中記憶比較清楚的幾大科技事件。
報道過程
調集多語種翻譯人員成立專門報道組
「我們當時閱讀大量的外電報道,從阿波羅登月之前,我們就開始做預告性的新聞報道了。」單樨回憶說,當時社裡成立了專門的報道組,包括很多語種的翻譯人員都參與了進來。
「我們當時有俄文、日文及英文等多個語種的翻譯,但英文的通訊社是主要的消息來源。」單樨說,多語種的報道也保證了消息的多樣化和全面的消息來源。這對於「阿波羅11號」登月消息的報道十分關鍵。
「當時外國人攻擊我們封鎖了消息,其實我們做了大量的、仔細的、涉及面相當廣泛的報道。」單樨說,《參考資料》和《參考消息》「聯手出擊」,使得當時很多中國人都得到了「阿波羅11號」登月的消息。
一路追蹤相關報道超7萬字
據單樨介紹,當時的《參考資料》先後設立的科技類專欄有《科學文化》、《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科技·體育》等。
1969年7月8日,《參考資料》的《自然科學》欄共登了4條關於「阿波羅11號」的消息。其中有發射日期預告、預計在月面降落和返回情況、美國電視播發時間表以及美國對此所做的宣傳。
單樨說,當時,《參考資料》從發射日期預告、正式飛行和飛行結束等全過程,均作了報道。
「此外,我們還刊登了外國領導人就此事給美國的賀電,以及外電關於中國對此次飛行的態度的報道等。」單樨說,除了《參考資料》外,當時日發行量達50多萬份的《參考消息》對「阿波羅11號」也做了全程報道。
她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兩個「參考」關於美國人登月的報道達7萬字以上。
《參考資料》關於1969年美國登月的報道情況
7月10日「阿波羅11號」起飛和濺落情況預報、指揮艙和登月艙介紹、美蘇空間發射記錄
7月12日「阿波羅11號」宇航員逐日活動時間表和宇航員登月步驟預報
7月14日整個《自然科學》欄目全都是有關「阿波羅11號」的消息和美蘇空間活動對比
7月16日「阿波羅11號」開始起飛前倒計時
7月17日「阿波羅11號」於美國東部時間7月16日9:32發射
7月19日「阿波羅11號」飛行情況
7月20日「阿波羅11號」進入繞月軌道
7月21日「阿波羅11號」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格林尼治時間7月21日2:56登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面的人
7月22日「阿波羅11號」著陸艙與指揮艙格林尼治時間7月21日21:35會合
7月23日「阿波羅11號」離開繞月軌道返航
7月24日「阿波羅11號」格林尼治時間7月23日19:56到達月地中點、濺落時間表
7月25日格林尼治時間7月24日16:50:22「阿波羅11號」在太平洋濺落,17:50由直升機吊起
7月26日「阿波羅11號」飛行統計,繞月30圈,宇航員在月面停留共21小時36分17秒
讀者反應
美國人上了月球讓《人民日報》記者震驚
《參考消息》上關於「阿波羅11號」登月消息的報道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少中國人的關注。
「我就是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了阿波羅11號登月的消息。」一樣從事新聞工作的張德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1969年時,青年記者張德真在人民日報海外組負責國際新聞的報道。跟所有熱血青年一樣,她也會通過任何可能的途徑來關注國際新聞或資料來充實自己的報道。
但早在1968年9月時,人民日報社在北京郊區房山縣農村辦起了「五七」幹校。幹校學員是實行輪換制的,每半年或幾個月一期。到1969年7月時,張德真正好在房山幹校接受分批「農化」。雖然是在幹校農化,但大家的消息並不是完全閉塞的。
「我們那時候是能看到《參考消息》的。」張德真回憶說,她清楚地記得,7月份有一期的《參考消息》就報道了阿波羅登月的消息。
「我們當時覺得很驚訝,美國人都上月球了。」張德真說,同在農場的大家都覺得很驚訝,這一科技界的巨大進步讓大家覺得很振奮。
張德真介紹說,當時《人民日報》在美國是沒有駐站記者的,所以美國的很多消息是通過《參考消息》的編譯新聞中了解到的。
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的影片出來後,周總理很快就在國務院小禮堂,邀請各部部長和有關領導前來觀看,並極少有地在放映前講話,他說:「今天我和幾位副總理請大家一起來看這部影片,是要了解現在世界科學技術已發展到了什麼水平,看到了他們,也就看到了自己。高級幹部當然要抓政治、抓業務,但也要重視國外的先進技術,要不斷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我們不能長期落後,長期落後是要吃虧的。中國有過沉痛的歷史教訓。」 百度抄來的
再給評論里某些噁心的洗地人一些話。
我爸是67屆高中生,77年第一年恢復高考就考上了大學(成績很好,本來能直接錄回上海,因為所謂的海外關係不讓錄取,最後錄取在插隊的地方的某個小學校),後來歷盡艱難重新回到上海工作。現在家庭條件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也小康,也算某些人所說的強行平等之後的再出頭吧。問題是他們那代人最好的20-30那十年時光,誰來賠他們?
順便說一句,我媽是老三屆初中生,16歲去上山下鄉的,那些為wg洗地說是為了什麼平等農村和城市教育的,如果你們有女兒,請在她16歲初中畢業後直接把她送去種地,顯示一下你高尚的情操。
我爸跟我說過這一段:
那年他在農村的牛棚里,偷聽美國之音,聽到了美帝登月成功,心裡真的是百感交集。本來人生是應該之前考大學,去大學讀書(他原來高中也算上海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吧),以後大展宏圖,現在卻是插隊落戶,下鄉種地,遠離父母親人,人生還看不到半點希望。
我是沒辦法完全體會他當時的心情,但我知道,現在還能幫文革洗地的,都是垃圾。
應該沒報道,翻過多少文革方面的書,這個事情提都沒提。
1969年是一個非常不平靜的年份,當年最大事件就是珍寶島衝突,然後是林副主席一號令。黨和政府領導人疏散離開北京。所以周總理要在1970年初約到各部部長是不太現實的。
再說他也沒幾個人好約。
再說二月逆流剛剛過去,他如此四平八穩的人不會犯這種錯誤。
至於不報道的原因很簡單,一方面美帝有了我國沒有政治不正確,二來勢必引起起用老人和把科學家放出牛棚的爭議,這種馬蜂窩不會有人去捅的。
最後也不必對那個年代大驚小怪,就是現在的朝鮮罷了。
最後我猜測周總理也沒心思去管這種事。
只貼材料,不撕逼。
就想給各位說參考消息當時人人都能看,拿幾篇參考消息上的報道就說老百姓是有知情權的知友們看看唄。
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745139.html
這可是官方黨史哦,別說什麼我第一張是用了萬惡的反共反華勢力篡改的維基百科寫出來的。《參考消息》:從「內部刊物」到公開發行
張辛民
——中國共產黨新聞
其實,它的最大變化,從報紙性質來說,是從「內部刊物」變成公開發行,報紙刊頭下的4個小字「內部刊物」悄然消失了,讀者可以在全國各地報攤上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它。
第一個原因,應該歸之於20世紀70年代中央調整對外策略。為讓全國人民了解時代形勢,毛澤東下令擴大《參考消息》的閱讀範圍,打破當時只允許中層幹部以上和一定範圍的知識界的訂閱限制,要求全國共產黨的每個支部,包括工、農、兵、學、商等各條戰線,都要有一份《參考消息》。這樣一來,《參考消息》的發行量便從長期的幾十萬份一下子升到百萬份。
第二個原因,是《參考消息》在「文化大革命」中做了好事,時間剛過不久,讀者還沒有遺忘。特別是《參考消息》的閱讀範圍擴大到基層後,初次接觸到它的讀者,看到了它的大量獨有報道是其他媒體上沒有的。這其中尤其令人難忘的報道至少有兩回:一回是《參考消息》刊登的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的6篇訪談錄;一回是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逝世後,《參考消息》一連20多天每天用兩三個整版篇幅刊登國外有關的反應,與當時被「四人幫」控制的其他國內報紙大不相同。
第三個原因,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大規模落實幹部政策。「文化大革命」前的《參考消息》,它的讀者是「限制性」的,對行政級別、職業性質都有規定,能夠閱讀《參考消息》,代表此人的一種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文化大革命」中不知有多少幹部、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專政」的口號下被取消了《參考消息》的閱讀資格,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直到林彪事件後才得以恢復。「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落實幹部政策,被取消閱讀《參考消息》資格的幹部紛紛要求恢複閱讀資格,甚至把能否閱讀《參考消息》當成衡量幹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實的標誌之一。那時參編部每天不知要收到多少來信,要求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過去《參考消息》一般都是郵局送到訂戶所在單位,由收發室分發,叫做「集訂集送」,「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由於各種變化,讀者紛紛要求郵局直接送到戶。這些都迫使參編部和郵局打交道,替讀者呼籲爭取。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9/6535044.html
「大讀者」和新華社的國際參考報道
張辛民
——中國共產黨新聞
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參考消息》只是供中高層領導人看的,是《參考資料》的一個「摘要版」,經過改革開放的演變,兩者漸行漸遠,已經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版本,《參考資料》成為《參考消息》的一個「補充版」。
做一點微小的貢獻。
注1:阿波羅計劃1961-1972
注2: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
「還有那年,美國那個阿波羅登月成功了,你看你樂的那個樣子!咱們那個燒鍋爐的老李頭的媽媽,改嫁。那麼大的喜事兒,你怎麼不樂呀?」
當時,國內社會完全不知道人類登上了月球,政府向人民封鎖了消息,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反應。
對人類重大的科學進步沒有反應,此時的東方大國好像一個休克的病人。
減紫的答案真的讓人看不下去了。
簡紫答案里舉出的那一本書更是打自己的臉。
首先,這本書封面上寫得清清楚楚,這是一個內部讀物,普通人無法讀到,這恰恰證明了信息封鎖的存在。
其次,那麼大的一件事發生了,我們報紙不報道,廣播不廣播,然後一年後內部出了一本書,減紫先生是想論證什麼呢?論證我們國家信息控制很成功?
最後,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大陸精英比港澳台更早知道登月情況」這個結論的。僅僅是因為一本書在國內出版早?這本書出版時間是登月成功後的一年。要知道在登月的那個年代,電視已經開始普及,阿波羅登月是全球直播的盛世,全球有幾億人觀看了這一直播。其次,就算是看不到電視,在當年,電報,電話,新聞報紙在全世界已經普及了,港澳台的民眾完全可以通過這些渠道來了解登月的消息。
而大陸民眾反而是沒有信息渠道的,所有的信息渠道在當時都是被官方封鎖的。那是一個聽收音機都要被冠以「收聽敵台」罪名的年代。
最讓我感到憤怒,是他把我們中國人信息閉塞的原因,完全推卸到中國人自己身上。政府不播放人類登月的消息,是因為人們不感興趣。
真的還能不要臉一點么,我們為啥對東方紅一號又感興趣了呢?為啥又對原子彈爆炸感興趣了呢?
政府因為政治原因控制信息傳播,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不論你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首先要承認這個事實,然後我們才有討論的基礎,然後這個社會才會有達成共識的可能。
如今到好,居然連起碼的事實都不承認,居然有人認為我們對信息封鎖,原因是老百姓不感興趣。
那是不是老百姓感興趣的信息,我們就可以隨便傳播了?副統帥的飛機從天上掉下來,你說老百姓感不感興趣?我被刪的答案里,上萬贊的都有,大家感興趣啊,怎麼還是被刪了呢?
這樣的答案,居然能拿到2000多贊,我感覺我徹底退出知乎的日子臨近了。
做人真的不能這樣無恥。
我看過不少知識分子的回憶錄,他們都提到,這個消息從正規渠道是得不到的,他們很多人都是私下知道並傳播這個消息。1969年是文革初期,正是武鬥、紅衛兵鬧得最厲害的時候。很多人看到了資本主義國家欣欣向榮,再看到自己國家滿目瘡痍,都有一種幻滅的感覺。
因此,大陸人民不知道登月,是因為信息封鎖,而不是科學素養低下。【多圖預警】
寫在最前:一個考據貼,愣是能被當成炸魚貼,我很佩服某些國人牽強附會的能力,只是可惜,除了講故事的就是直接噴人的。長征5號要飛天了,建議從本問題下回答遴選一批噴子裝在一級火箭最下方,可使火箭推力追上土星五號。
本文有引用了其他網友提供的一些情況,並做適當修改以使其行文流暢。
————————————————
10月30日更新 目前最高排名回答的「新增內容」舉證造假→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塗子的回答
1,很多答案提到1969年《參考消息》上有報道,是否等於當時國內並未封鎖科技信息?
「文革」開始不久,張辛民被戴上反動文人的帽子下放勞動,後來又去了「五七幹校」。在這期間,他被取消了閱讀《參考消息》的資格。
1970年的一天,正在山西永濟縣孫常村勞動的張辛民,偶然發現公社合作商店的櫃檯上擺著一份《參考消息》。這令張辛民非常奇怪,因為散布《參考消息》上刊登的內容,一直被作為「泄露機密」甚至「政治問題」來處理的。他清楚地記得,有一對翻譯夫婦,因向親朋好友透露過《參考消息》中的內容,肅反運動中被清除出新華社。
在張辛民的意識里,《參考消息》的讀者是「限制性」的,對行政級別、職業性質都有規定,能夠閱讀《參考消息》,代表一種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文革」中很多幹部和知識分子被取消了《參考消息》的閱讀資格。「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很多幹部甚至把能否恢複閱讀《參考消息》當成衡量幹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實的標誌之一。
——————《解密《參考消息》從內部到公開變遷歷程》
各位明白了嗎?前《參考消息》編輯部負責人自己的回憶錄,清楚地寫著這報紙直到1970年也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這是沒有封鎖信息?《參考消息》本身就是特權性質的象徵!
為何說是造假呢?本段出處是解密《參考消息》從內部到公開變遷歷程,引用出處的小標題是《70年代:擴大到基層》,這確實是張辛民原本的看法,但當他發現新情況出現時,自己否認了這個看法
在張辛民的意識里……很多幹部甚至把能否恢複閱讀《參考消息》當成衡量幹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實的標誌之一。
(然後反轉來了,你敢多截一句嗎)
《參考消息》怎麼會出現在商店的櫃檯上?一直在農村勞動的張辛民那時不知道,在那個年代裡,《參考消息》仍在不斷擴大發行範圍。
早在1964年6月10日,毛澤東會見比利時共產黨領導人時就曾說,《參考消息》現在是中級幹部能看到,以後要逐步擴大。只要紙張問題能解決,做到每個公社、每個工廠都有一份,還可以發給個人。讓他們了解世界上修正主義是如何罵我們的。
1970年上半年,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的服務人員中進行一次調查,發現服務員們因平日看到的材料太少,國際常識太差。後來,給他們看了《參考資料》,很多問題都能回答出來了。《參考資料》是1955年從《參考消息》中分出來的一份密級更高的內參,是雜誌型的,大約100頁。此後,毛澤東一直想把《參考資料》下發到基層黨支部。後來,考慮到《參考資料》內容太多,下面的同志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於是提出「還是把《參考消息》辦好,擴大發行。」
根據毛澤東這一指示,1970年6月3日晚,在周恩來主持下,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參考消息》擴大發行問題。經過積極籌備,於1970年7月5日發出《中共中央通知》,決定從1970年8月1日起,將《參考消息》「擴大發行到工礦企業車間黨支部,農村生產大隊黨支部,解放軍連隊黨支部,供廣大幹部和高等院校學生閱讀。」
我原以為你身為知乎大V,噴來噴去,必有考據,沒想到竟說出如此斷章取義之語。
明明下文他張辛民自己否認這些觀點的文章,你截取出來騙贊?明明那麼多回答底下「同在農場的大家都覺得很驚訝」一類的回憶都能佐證這份報紙進了車間下了農場,非要根據一個原文否認「能夠閱讀《參考消息》代表一種政治身份」推出錯誤結論——「《參考消息》本身就是特權性質的象徵!」1970年前後車間礦山都有的報紙竟然成為一種特權了!那您從盛大遊戲辭職了明天去礦山下工廠樂意嗎?一個月3000工資開心嗎?估計是死活不去的,現在做遊戲這年頭如此撈錢,反正國產遊戲不標掉率,反正國服坑玩家沒人理,來錢真快呀!干半個月比得上船廠1年的工資,我看沒問題。盛大是如何在遊戲領域崛起的?為什麼現在會這麼衰敗?這個大敗局的前因後果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盛大網路都是塗子這種糊弄消費者的員工,我們跑去玩網易和騰訊的遊戲真的一點都不奇怪。盛大,你告訴我自己打臉真的好玩嗎
告訴我,你自己列一個打自己臉的證據真的好玩嗎?
真不好意思,引用 @江湖之遠 的總結,本來塗子的觀點「很多本來有希望成為精英的知識分子,由於變態的管制失去了了解信息的機會,沒辦法關心這種大事」和我的說法沒有本質衝突,我無意給一個中央已經定性錯誤的運動洗地,但你搞出一堆無中生有的帽子,說我,在給一個中央已經否認的運動洗地,這就是你的錯誤了。
還以為一個賣遊戲的也嚴謹起來了,鬧了半天原來是拿50年代的情況套用70年代啊,誒好奇怪台灣教授說大陸吃不起茶葉蛋,茶葉蛋都吃不起怎麼會有收音機收聽電台呢?你咋不去台灣當教授呢?
又一個看了 @塗子答案信以為真的,你複製粘貼也就算了,還找了個大家打不開的網址。
杭州海關的官網的文章我不看!我就要貼維基中文,什麼維基中文打不開?又可以批判一番了,偶也好開心?!
我用過維基德語、英語、日語、中文,這裡面錯誤最多的就是維基中文,不僅國共相關的詞條能錯誤連篇,連美國德國北歐的錯誤也毛病一籮筐。有空再做點對比圖,這個乾貨比比皆是啊。要是維基中文裡荷蘭英國的詞條一堆錯我可以理解,佔領過港台所以我要瞎改,美國德國招你惹你了?是兩國崛起破壞了大英帝國的千秋偉業?還是北歐福利太好或者德國電器太好用了?
這是21世紀了,維基英語能直連且比維基中文準確100倍,日本的搜索引擎比谷歌好用又能直連,每個國家都能拉出一長串黑點,這種無可厚非的事情,某些人非要把自己討厭的國家已經否定的東西說是死不認賬,給自己跪舔的國家洗地到底,以為別人和他們一樣只會盲目相信。罵髒話不行就用誘導性語句,結果又被打臉了:
喜歡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家是怎樣的體驗? - X 是種怎樣的體驗
想發泄情緒別跑到人家圖書館裡,乖,到高速公路上玩去。
————————————————
以下為正文↓
在第一個飛入宇宙的尤里·加加林緊張地進行飛行後的六周,也是美國第一個宇航員謝潑德飛上太空,即在1961年5月25日那天,肯尼迪總統在美國國會全會上向公民們提出使人登上月球並安全返回這一任務。在談論中國社會的反應前,請允許我引用 @qwerdssa (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qwerdssa 的回答)引用的一句話,赫魯曉夫之子在評價蘇聯人如何看待美國登上月球時說道:
「It was very similar to feeling among Americans when Gagarin went into orbit.", "The Russian people had many problems in day-to-day life, they were not too concerned about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翻譯:
「這非常類似於當加加林進入軌道時,美國人的心情。""俄羅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問題,他們並不太關心(誰是)登月第一人"。」
如果赫魯曉夫之子沒有撒謊,美國人對加加林進入太空並不怎麼感冒,而反過來當美國人登上月球時,蘇聯人也不太關心,這兩個國家,是當時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厲害的國家,「不關心」,就是他們對敵對國做出劃時代突破的反應。
只有當極少數情況下,敵對國家的科學技術的進步能讓公眾如坐針氈,是的,當這一技術可以在瞬間帶來大面積毀滅時。當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後,時任美國參議員的林登·約翰遜稱這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很多美國民眾擔心衛星經過美國上空時投下核武器,如果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是讓大家感受到來自頭頂的死亡威脅,怎麼可能有如此大刀闊斧的舉動?
國家越弱,老百姓越辛苦,綜合國力更加貧弱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廣大亞非拉人民有沒有這種「閑心」去關心兩個超級大國今天取得了什麼進步,他們關心今天的活怎麼樣,甚至關心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
如果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1950年和1970年人均GDP世界排名是真的,那麼中國大陸在1970年的人均GDP排名中,只前進了短短的五分之一。在一個任何一個剛剛從高文盲率、高死亡率中走出二十年的國家,登月這種成就,基本上都只是少數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幹部所有時間和精力了解的事情。即使2030年登陸火星的計劃如期完成,仍然只會是「對中東和非洲社會影響很小,很可能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因為人家根本不是月入百萬,人家窮的連收音機都金貴得不行的不行的地方。
隨著問題下其他網友的考據,我想指出的是,知道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的,恐怕遠不止能看到下方圖書的人。從我的考據綜合問題下各個回答提供的情況看,當時中國大陸的國人至少通過四個渠道知道了登月飛行:
1、報紙
2、會議
3、圖書
4、境外電台
如果從航天愛好者的角度上看,第一顆人造衛星和加加林的成就宣布了人類太空時代的到來,那麼登月飛行和日後挺進火星的計劃一樣,可以算作一個明顯的里程碑,就像美國人「不太關心」社會主義國家傲遊太空一樣,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有鋪天蓋地、鞭炮鑼鼓地慶祝美國人的壯舉。當1969年7月土星五號發射升空後,《參考消息》發表了報道文章,一下節選自cheif tom的回答,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cheif tom 的回答(已獲得授權)和新浪新聞頻道阿波羅11號登月:我國成立專門報道組(組圖)-新聞頻道。
《美髮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
【美聯社肯尼迪角七月十六日電】「阿波羅-11號」宇宙航行員為了實現一個夢想,今天從地球搭乘火箭去進行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嘗試。
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在東部夏季時間上午九點三十二分(加十二小時等於北京時間-本刊注)乘坐「土星-5號」火箭到了空間,開始這次史詩般的旅行。
在發射台上,高達三百六十三英尺的火箭和宇宙飛船從太空港地區升起。
三千八百一十七噸的「土星-5號」火箭活動起來,發出咆哮聲,把「阿波羅-11號」送入地球軌道,這時它的發射台上發出一道眩目的火光。
這個火箭在它的發射台上尖叫了八、九秒鐘,同時一個電子計算機系統保證所有五個活動的助推器引擎通過反作用產生整整七百七十萬磅的推力-比九萬八千輛機車或五十萬輛汽車的動力還要大。
在電子計算機感覺到一切情況良好時,它命令四個四萬磅的起約束作用的鋼臂離開脈搏跳動的巨人。
「土星-5號」以令人痛苦的緩慢速度在一個寬的火柱上爬,隨著它的飢餓的發動機以每秒十五噸的速度吞食燃料,它的速度逐漸增加。
在十二秒鐘以後,制導系統使火箭稍稍轉向東南方,於是火箭在大西洋上空迅速飛行。
經過兩分半鐘的飛行以後,第一級火箭在四十英里的高度關閉,這時第二級火箭分開,並迅速活動起來。
飛行控制中心對飛行人員說:「推送情況良好。所有引擎看來良好。」
一個宇宙航行員說:「休斯敦,報告今天視野清晰。他們終於讓我從一個窗中向外看。」
《「阿波羅-11號」發射前採用的防火措施》
【美新處肯尼迪角七月十五日電】在「阿波羅-11號」七月十六日飛向月球時,將在發射地區噴注一百萬加侖(三百八十萬升)的水,來冷卻儀器設備以防火災和熱損壞。
有一台架在鐵軌上的五十八萬五千公斤的火焰偏導器,也將幫助保護髮射裝置防止「土星-5號」五台發動機發出的熱和噴氣。
在三千一百噸、三十六層樓高的火箭和宇宙飛船升離發射台的一刻,放水系統的二十九個噴嘴每分鐘將把五萬加侖(十九萬升)的水,噴注在活動發射工具的表面上。
它們將衝掉溢漏的液體以防失火
7月21日是周一,《參考消息》休刊,在7月22日有兩篇:
《美蘇在「空間探索」方面加緊勾結》
美將把兩名死去的蘇宇宙航行員的獎章放在月面上;蘇修保證蘇「月球-15號」不影響美飛船飛行
【合眾國際社華盛頓十八日電】尼克松總統昨天說,「阿波羅-11號」月球飛行小組將把五位死去的美國和俄國的星際航行員-格里索姆、查菲、懷特、加加林和科馬羅夫-的標誌和獎章留在月球表面上。
三位美國星際航行員是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為預定的第一次發射載人阿波羅作發射前的練習時因驟然失火而死在座艙里。
加加林是在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在俄國被摔死。科馬羅夫是在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他的飛船從圍繞地球軌道飛行中返回地球途中,飛船上的降落傘未能張開,因而飛船摔在地球上時死亡的。
尼克松說,這兩名蘇聯星際航行員的妻子在博爾曼最近訪問蘇聯期間把她們丈夫的獎章交給博爾曼並請求讓「阿波羅-11號」飛行人員把獎章留在月球上。
總統說,格里索姆、查菲和懷特的布片標誌將同這兩個俄國人的獎章一起留在月球上。
【美新處華盛頓十七日電】下面是白宮在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七日發表的有關蘇聯星際航行員的獎章的聲明全文(本刊有刪節):
首批月球探索者把表彰其他宇宙先驅者作出犧牲的一些東西隨身帶去是適宜的。
勇敢是不分國界的。加加林和科馬羅夫的名字以及格里索姆、懷特和查菲的名字將分享我們祝願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將得到的榮譽。
在表彰各國的勇敢的人們作出的貢獻和犧牲時,我們強調我們希望樹立的一個榜樣:人能夠登上月球,人就能夠達成協議。
【路透社休斯頓十八日電】蘇聯今天向美國保證,它的「月球-15號」探測器不會危及「阿波羅-11號」的月球登陸飛行。
美國宇宙官員們對這個保證表示歡迎,他們希望,俄國對有關「月球-15號」的詢問作出的這個迅速回答表明,在將來能進行更有成效的合作。
星際航行員博爾曼在這裡的記者招待會上說,蘇聯科學院士凱爾迪什對他說,這兩個飛船的飛行路線不會交叉。
他還說,「他們說,它將在目前的軌道中飛行兩天,如果今後軌跡有什麼改變的話,他們將立即通知美國。」博爾曼說:「我對俄國的回答十分滿意。我希望,這表明今後將進行更有成效的合作。」
阿波羅11號登月:我國成立專門報道組(組圖)-新聞頻道則記錄了國內媒體當時為報道這一壯舉所作的大量工作:
「我們當時閱讀大量的外電報道,從阿波羅登月之前,我們就開始做預告性的新聞報道了。」單樨回憶說,當時社裡成立了專門的報道組,包括很多語種的翻譯人員都參與了進來。
「我們當時有俄文、日文及英文等多個語種的翻譯,但英文的通訊社是主要的消息來源。」單樨說,多語種的報道也保證了消息的多樣化和全面的消息來源。這對於「阿波羅11號」登月消息的報道十分關鍵。
「當時外國人(現在看來豈止是外國人喲)攻擊我們封鎖了消息,其實我們做了大量的、仔細的、涉及面相當廣泛的報道。」單樨說,《參考資料》和《參考消息》「聯手出擊」,使得當時很多中國人都得到了「阿波羅11號」登月的消息。
一路追蹤相關報道超7萬字
據單樨介紹,當時的《參考資料》先後設立的科技類專欄有《科學文化》、《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科技·體育》等。
1969年7月8日,《參考資料》的《自然科學》欄共登了4條關於「阿波羅11號」的消息。其中有發射日期預告、預計在月面降落和返回情況、美國電視播發時間表以及美國對此所做的宣傳。
單樨說,當時,《參考資料》從發射日期預告、正式飛行和飛行結束等全過程,均作了報道。
「此外,我們還刊登了外國領導人就此事給美國的賀電,以及外電關於中國對此次飛行的態度的報道等。」單樨說,除了《參考資料》外,當時日發行量達50多萬份的《參考消息》對「阿波羅11號」也做了全程報道。
她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兩個「參考」關於美國人登月的報道達7萬字以上。
《參考資料》關於1969年美國登月的報道情況
7月10日「阿波羅11號」起飛和濺落情況預報、指揮艙和登月艙介紹、美蘇空間發射記錄
7月12日「阿波羅11號」宇航員逐日活動時間表和宇航員登月步驟預報
7月14日整個《自然科學》欄目全都是有關「阿波羅11號」的消息和美蘇空間活動對比
7月16日「阿波羅11號」開始起飛前倒計時
7月17日「阿波羅11號」於美國東部時間7月16日9:32發射
7月19日「阿波羅11號」飛行情況
7月20日「阿波羅11號」進入繞月軌道
7月21日「阿波羅11號」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格林尼治時間7月21日2:56登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面的人
7月22日「阿波羅11號」著陸艙與指揮艙格林尼治時間7月21日21:35會合
7月23日「阿波羅11號」離開繞月軌道返航
7月24日「阿波羅11號」格林尼治時間7月23日19:56到達月地中點、濺落時間表
7月25日格林尼治時間7月24日16:50:22「阿波羅11號」在太平洋濺落,17:50由直升機吊起
7月26日「阿波羅11號」飛行統計,繞月30圈,宇航員在月面停留共21小時36分17秒
「勇敢是不分國界的」,40多年過去了,這句話在這個問題下某些人不顧事實而強行為黑而黑面前,依然顯得如此的諷刺。我認為,無論是探索蒼穹的宇航員,還是地面認真工作的工程師,都是值得敬佩的。
有一點值得我重複再三
《參考消息》在當時不全是評論區有些純噴子所說的內部資料
《參考消息》在當時不全是評論區有些純噴子所說的內部資料
《參考消息》在當時不全是評論區有些純噴子所說的內部資料
500000份的發行量,不考慮一個單位只訂一份,也要考慮一份報紙多人觀看,最起碼1000000+的閱讀量了。實際上《參考消息》甚至不止在幹部中傳閱,更是在社會各界工作人員多多少少都有接觸。我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這不是一份人人都能訂閱的報紙,但它卻不限於在政府大院里傳播知識,而是通過各種渠道講信息散發到大街小巷去。甚至連四線城市,一個沿海小縣城的造船廠工人都能知道它上面寫了什麼。
沒辦法,那個工人總是把過期的《參考消息》從他的親戚那裡拿來船廠,向大家炫耀自己獲得了沒有實力用途的大新聞,什麼尼克松訪問中國和周恩來親切握手等等,但他這麼一說,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於是他的名聲從船廠工程師到工人都知道了——就這麼簡單。雖然不是什麼正面宣傳,一傳十,十傳百,不銷毀,到處跑,反正在船廠這個《參考消息》呢,也就這麼時不時的給大家科普實事。我可不覺得一個薪水普通工種普通的造船工人就是「精英」了,對不?
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yilin wang 的回答底下更是各種強行黑
@老皮 的提供的信息也證明了《參考消息》走出了政府大院
「1969年時,青年記者張德真在人民日報海外組負責國際新聞的報道。……但早在1968年9月時,人民日報社在北京郊區房山縣農村辦起了「五七」幹校。幹校學員是實行輪換制的,每半年或幾個月一期。到1969年7月時,張德真正好在房山幹校接受分批「農化」。
……她清楚地記得,7月份有一期的《參考消息》就報道了阿波羅登月的消息。「我們當時覺得很驚訝,美國人都上月球了。」張德真說,同在農場的大家都覺得很驚訝,這一科技界的巨大進步讓大家覺得很振奮。
張德真介紹說,當時《人民日報》在美國是沒有駐站記者的,所以美國的很多消息是通過《參考消息》的編譯新聞中了解到的。」
《人民日報》沒有駐美記者,也就沒有美國登月的消息,《參考消息》有駐美記者,這也才能寫出上面的報道。所以說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了解美國登月的第二種渠道,是組織開會,各種大小級別、規模的會議,參考。考慮孤證不立,我翻看了大量的答案,的確有不同規模的會議對阿波羅11號登月進行了了解,參考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匿名用戶的回答,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過山車司機的回答回憶了家人當時的口述:
據家父口述美國1969年登月時候他們單位當時是組織在大會議室收聽和觀看直播的,這是全人類的重大事件。下次我回去再問問究竟是什麼樣的直播,時間久遠忘記是電視直播還是短波電台。但即便是69年,也並非像大多數回答那樣的白色恐怖的感覺。
與此同時,境外電台也成了一些人了解登月的渠道,雖然使用這一渠道的後裔遣詞造句及其不友善,很顯然,這也是一種辦法。 @塗子@squall 等同好已經憤憤不平的提到過了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squall 的回答。
那年他在農村的牛棚里,偷聽美國之音,聽到了美帝登月成功,心裡真的是百感交集。
另外多說幾句,塗子把wg批判了一番又一番,講了電台如何如何,但當我問起即將發生的航天實時時,這位生活在21世紀互聯網上的大V竟然又「不關注」了,然後信口開河一番,很抱歉,即使你的回復是840贊,這一錯誤的回復仍然只能說明你對我國航天相關新聞根本不關注,就像蘇聯人不大關注美國登月,美國人不太關注加加林進入太空一樣,大概塗子也身處某個和中國有激烈意識形態衝突的大國吧,盛大遊戲也在海外開設工作室了?
所以我很懷疑這位網友是抱著獵奇心態看待美國登月的,要不怎麼連亞洲最大運載火箭即將易主也無心關注呢?是不是藏著捂著的東西就更吸引人呢?
第四種,也就是較為全面而較慢的一種,圖書,當然,這個圖書的受眾肯定比《參考消息》那起碼7位數的讀者,少的多。
在登月過去一年後,北京的科學出版社旋即翻譯了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除少數階級鬥爭的修飾外,仔仔細細的描繪了NASA登月過程的前前後後,且比港台出版時間早1年。
可能有某些預設立場的×分看到這種封面就要講哎呀tg能寫美國還不是瞎黑一通然後啥都沒說嘛!
那這種網友請您看一下本書的作者Jesco von Puttkamer (NASA)
第三帝國的火箭工程師,土星5號研發團隊成員之一,維基德語(可不是亂寫老外的維基中文)這樣介紹他:
耶斯科漢斯·海因里希·馬克斯·馮·普特卡梅男爵(* 1933 年 9 月 22 日在德國萊比錫出生; 在2012 年 12 月 27 日死於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 ) ,是一位美籍德國航空航天工程師和作家。1962 年以來,他在美國航空和航天航空局任職,是其高級工作人員。
那這個容克貴族工程師兼作家撰寫了什麼呢?
全書從第一章1969年1月引起,大部分筆墨著眼於當年7月登月過程中,安裝,檢查,模擬,發射,著陸的全部過程,並且主要技術要求,風險關鍵,都有涉獵其中,可以說除了配圖裝幀,本書的質量並不遜色於今天的教科書。
即使是在那個年代,編輯們在翻譯時並不介意把「地球上最巨大的建築物」等涉及美帝高大上的辭彙保留。
發射平台與火箭搬運
航天員模擬訓練
登月時間的技術要求
登月步驟圖,當然這只是一部分
同樣也是登月步驟圖的一部分,比現在「×度」能找到的科普文章還詳細
土星五號與阿波羅登月飛船內部結構
詳細的尺寸圖,正文還有詳細的功能敘述
載入史冊的瞬間
登月艙結構圖
簡單截幾張圖,真把200多張貼上去流量黨要抽我的……這部分截圖只是說明一個事實,關於阿波羅登月是否及時為中國大陸高層所知曉,可以說有肯定的答案,而且,可能比港澳台更為迅速。1971年4月,在中國大陸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出版發行後,美國的徐氏基金會也翻(漢)譯(化)了《登陸月球》,如果考慮到1969年7月西方相關書籍不是在阿波羅11號落地當天上架,科學出版社可能只用了三四個月即完成翻譯,美國華人機構得到原材料比大陸還簡便得多,大陸1970年的翻譯速度可以說快得開掛——在那樣的物質條件,那樣的對華封鎖下,快馬加鞭的翻譯這麼一件事,恐怕沒有上層的格外支持,是無從談起的。
還有,我知道問題的提問者預設立場是什麼,但是,對於重大科技事件,絕大多數的老百姓的反應都是不關注的,該做什麼做什麼,無論是明天該在陝西上山挖紅薯的,還是明天計划到馬爾地夫度假的,科學上的成就永遠在社會上得不到大部分人的關注,大部分科學進步不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日常。1934年Enrico Fermi和他的同事使用質子炮轟鈾原子,首次在羅馬用純實驗手段達到了核分裂,,1954年,蘇聯製造了世界上第個核能反應堆。這樣的重大突破從未成為普羅大眾的熱門話題——任何一個國家。
即使在國外搜索引擎可以直連、微博微信新媒體鋪天蓋地的今天,我們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航天、天體物理、高能物理的進步仍然是大部分人沒有時間、沒有物質基礎去深入了解的事,這是一個更為沉重的話題——科學素養。以至於央視新聞這樣的公眾媒體會分不清流星雨和星軌,各種天文社微博,糾正了上百遍,我們可愛的記者還是我行我素。假設一下,在另一個世界線上,2030年沒有經歷過2008年次貸危機的人類燒錢無數,首登火星,我們身邊會有自豪的反應?當2004年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入軌的第一天,記得看到新聞的我興奮了一上午,哪怕當時沒有天文社沒有望遠鏡沒有去過酒泉西安,身邊碰到的各類人沒有一個對航空航天有熱情到會看直播——不是不能,是沒興趣。大V跟我說不關注長征5號發射了什麼,然後說當年關心美國登月是如何正常,難道他今天上不了微博嗎?不,他寧可裝作關心尖端科技批判他人也不樂意真正去了解——哪怕只是微博搜一下。
所以,請不要拿科學素養低來黑體制,謝謝,從九成文盲率極低工業化爬上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大家各有生活的苦處,如果覺得1970年中國大陸的老百姓愚昧無知到月球都不知道的地步,或者認為港澳台老百姓了解阿波羅11號的來龍去脈比中國大陸精英更早,抱歉,這只是一種自我陶醉罷了。
您要知道,對科學發展感興趣的人即使到今天也為數不多。前兩年,遙感泰斗李小文逝世了,媒體隻言片語,姚貝娜去世了,新聞鋪天蓋地,當時盯著李院士逝世的新聞和人生事迹,我真的很想點一下分享,但我知道,大部分人都不會關心的。
————————————————
更:好幾位網友私信我兩本舊書有沒有電子版……說一下找此類舊書的通用方法
首先,咱要知道有這麼一本書。互聯網上有很多電子書網站,在深圳文獻港或某些其他PDF直接搜「阿波羅 11號」,既然是「阿波羅11號登月前後,」就勾選出版時間為
勾選出版時間為1967-1976,《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這本書就出來了。
再換個搜索詞,選定時間,另一本書也出來了。點進書名鏈接,「目錄頁」、「正文頁」點進去能讀的,在某寶搜下載PDF,花幾個鋼蹦人家也就幫你下好了,畢竟咱們沒有許可權嘛。。
另外,實體書不是哪裡都有的。是這樣,其實這些舊書大部分都沒有被意識到其歷史價值,當然也有少部分高價出售的,不管在【孔夫子舊書網】網上買書:圖書還是ヤフオク! - 日本最大級のネットオークションサイト ,舊書的實體書都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對於這本科學出版社的書,它屬於前一種,貌似才18塊;美國徐氏基金會的科普讀物《登錄月球》在孔夫子舊書網沒有(畢竟以二手大陸出版物為主),硬要說哪裡有可能,估計港台的舊書店和大陸華僑關係密切的高校或許有吧……
私信《阿波羅11號》資源的各位已回復網盤網址,下載鏈接在全文末尾
————————————————
後面是吐槽時間了,作為考據黨看到錯總是要糾正的,還有些其他互動
我撰文以考據為主,我記得最開始的答案,只是說有一本內參有說登月,我當時就明確註明三點:
1、這是一本內參——我不避諱這一點
2、從翻譯速度上看它比美國華人速度快
3、強調翻譯不容易
然後我見識了一批上綱上線的網友,他們彷彿是從30年代蘇聯、50年代美國、70年代高棉、90年代朝鮮集中穿越過來的,不但給你上綱上線,還敢四處瞎編,就為把你黑遍
能從這三點看出我是在給十年動亂洗地的 @Leon Zhang你們的邏輯鏈條,很強
但從現在的內參資料看,我國的精英們在一年內就得知了這件事,而且詳細知曉的時間可能比港澳台還要快。
Excuse me?我說那一次中國的外語工作者比美國的效率高,哦你沒法否認這個事實,所以要引申出我一個沒有引申出的意思?
@yilin wang還提到:
其次,那麼大的一件事發生了,我們報紙不報道,廣播不廣播,然後一年後內部出了一本書,減紫先生是想論證什麼呢?論證我們國家信息控制很成功?
自己立一個靶子,自己打,很High嘛,啊我說有這麼一本書上為了論證信息控制成功?
《參考消息》不是報紙了?那1000000+,你關注者數倍人數的閱讀者,不是中國人了?
又抱怨道:
這樣的答案,居然能拿到2000多贊,我感覺我徹底退出知乎的日子臨近了。
做人真的不能這樣無恥。
為了黑我強行總結出我沒有的觀點,強行無視一堆報紙會議,「做人真的不能這樣無恥。」這句話留著自已用吧,這樣的自我陶醉,居然能拿到1000多贊,自己卻不去查史料,當噴子噴考據黨,很有優越感?
「內部翻譯=全國也知道了」?拜託,我全文哪裡說過這個話了?
估計看到《參考消息》又要喊應該每家每戶敲鑼打鼓通知!需要三天一會總結反思!
懶得動手就懂噴人,您的生活還真是輕鬆加寫意啊……人家問個事情都能噴。於是我把這個問題掛在回答里,到晚上了,適逢三體科學執政官路過相助才解決了答案 1969年美國登月成功的時候,中國社會是什麼反應? - 新日暮里奧義很爽的回答
這是全黃種人國家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時台灣的報道,豆腐塊。按 @新日暮里奧義很爽 的說法很形象
上面裝不知道,也不通過公開渠道告知下面的人
我不知道《中央日報》是否是只有當時中上階級才能看到的新聞,或許台灣造船廠的工人也能看到這個報道?大概拿著這個報紙在工廠里和人討論大陸發射衛星不會被抓起來吧?
@東風 有一個類比我覺得可能得商榷一下
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說當時蘇聯國內也沒怎麼宣傳美國登月,而是在1年後大力宣傳自己的「月球1號」月球車。蘇聯人的生活水平可不低。
用高生活水平的群體的選擇性做法來說明低生活水平群體的選擇不是必然,後者沒有這麼選擇的權利。這個比喻,我認為有失恰當。為什麼大多數高中寧願學習衡中,而不願學習理念更加先進的人大附中等? - 教育里類似的討論非常非常多。打一個蹊蹺的比方,我說對於窮苦老百姓讀書改變命運基本上是進入上層的唯一途徑,而且需要運氣成分,這種做法是他們的資源、條件綜合決定的,他們不可能學習北京人大附中那種模式。
然後有人回:中國的名人作家中有些令我印象深刻,有些作家也沒怎麼讓孩子從小學苦讀到大學,而是自己去教讓孩子自由成長,這些作家的身價可不低。
能在一天勞作之後了解天上發生了什麼,是一種幸福,就像不用從1年紀刷題到高三也是一種奢侈品,條件好的孩子完全可以繞過這些折磨,但如果有人舉他們為例子說衡水一中毛毯廠那些學生也這麼做,是該說不了解民間疾苦,還是?我恐怕不能接受您的觀點。
還有奇談怪論的,也是語文不過關的典型
又是一個不懂看原文的。我打個比方,知乎有人問,2000年中國大陸手機都是行貨嗎?然後我回答,有行貨,但也有帶進來不交稅的水貨。然後 @遠古善良自由黨會回答說
不開放手機0關稅進出口也就算了,水貨都算進去,水貨能算數?這?
拜託,尊重事實,OK?我提的是大陸知道登月的有這麼XX種情況,有人聽境外電台了也算一種情況,如果欲蓋彌彰直接不提,豈不美哉?
或者你想說明當時根本沒有聽電台這個事實,啊這個是虛偽的瞎編胡造,那我是無所謂的,去和 @塗子 爭論個300回合,你們定出來有沒有這回事了,再來跟我說一聲。
還「我們假設我們今天發生同樣大的事情」,過幾年我國空間站建成的時候台灣媒體會不會「各大報肯定會是頭版頭條,第一條新聞。對其各路報道肯定是無死角的。空間站有哪些艙段,登陸的籌劃和準備過程怎麼樣,發射相關人員的各路採訪」,這位不妨也回答我一下嘛~再重複一遍,在那個年代美國人對加加林進入太空都不怎麼關心,難道要拿2016年美國人對於航天的熱情說,說美國對航天的熱情比中國前蘇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嗎?
在前面的回答中誤會了一位才子的評論意思,我回答和評論區看的不勤快,直到看到他回答的推送才看到,信息已經刪除,按照我的理解這裡隱去他的id吧。
另外,我目的不是掛人噴上一通,除去引用回答使提供原作者id和討論某些不妥言論,所謂「掛了某人」的那都是「掛了我」之後被截圖的,被人無緣無故罵了再罵回去,在現有的道德水平下,我不覺得這是很值得有些人「驚詫」的事情,不如說,在我點下舉報人身攻擊之前敲下那段文字的時候,就應該體會到那麼做和當年貼大字報也沒啥兩樣。
————————————————
我下筆之初,也就想說我知道那本書,那本書是什麼情況,沒想到卷進了一場漩渦的中心。對於當時一個問題里90%回答都在為了黑而不提證據的問題,關評論保智商,我只能這麼辦,畢竟人家50000+粉絲嘛,說你××××不是中國報紙就不是中國報紙了,說你大伯沒看電視就是沒看電視了,說只有幹部能知道就只有幹部能知道了,唉,一呼百應,眾口鑠金。
承蒙各位大V賞識,鄙人的回答列了一丁點兒資料,整合了一點信息,這麼多贊真的誠惶誠恐,真的
這個問題下其他提供乾貨的同胞們,引經據典,調閱資料,從國內報刊到國外報刊,從駐美記者到蘇方反應,從高堂之上至田野之間,真是大開眼界,佩服之至,能見識到各類技術高人,實乃幸事。
我的考據一向發言火藥味比較濃,但意思就只有那麼個意思,請幾位不要再牽強附會了,沒有任何意義。知乎是一個「發現更廣大世界」的地方,這一個回答下從正反兩面應證了這句話。
我最後要申明一點,肯定當時存在這幾種渠道和反映,不代表要肯定1970年發動的一切。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已經明確否定的東西,某些人就是裝作視而不見。
PS:資源已放出《「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資源baidu.com 的頁面 提取碼:hnar
評論區開給大家吧,但醜話說在前頭,理性科學探討歷史,杜絕人身攻擊,違者刪除舉報
不明白某些人為什麼要在一個本該長知識的問題下站隊撕逼,由此來看減紫倒真不是什麼無恥之徒,中國人對撕逼的興趣確實大過了長知識。
關於問題的事情我就不說了,幾個靠前的答案都很讓人受教,我也不怕查水表,因為文革現在是中央欽定的錯誤,這一點,今年五月十七日的人民日報已經刊登了。如果「不宜討論」一定是借古諷今搞過頭了,現在說文革是錯誤並不會被抓起來,傳播一些反映當時情況的資料也不犯法,不然大劉早該進局子了,各顯神通的答主也不會找到那麼多圖。我來帶大家做個閱讀理解吧。
題目問的是當時中國人的反應是什麼?減紫的答案說的是,高層很全面細緻的研究了美國的做法,底層的人沒有精力關心這件事,科技方面的東西本身就是少數人關注的,即使是今天老百姓也不會向高層那樣有興趣詳細了解科學上的大事。塗子的答案覺得,很多本來有希望成為精英的知識分子,由於變態的管制失去了了解信息的機會,沒辦法關心這種大事,時代和政策造成的悲哀不能用老百姓其實不關心這種話掩蓋過去。
但是從根本上講,兩個答主角度並不一樣,本質上也並不矛盾,塗子的答案本來是從另一個角度很好的補充了減紫的答案,修正了他的答案里一些偏頗的部分,減紫本身也不是擁護文革,他後來改的答案有人選擇性的看不見,現在確實有傻子在說登月無用不如改善民生啊。他們倆已經吵糊塗了,互相反駁的東西不在一個頻率上就罷了。可他們評論下還很多人打著誅心的旗號,自己也干著誅心的事情,借著別人找資料的勞動成果,表達著自己的私貨,這我就看不懂了,比如某個在人家評論里跳腳的趙姓知乎號,他倒真是踐行了姓趙不好惹的說法……閱讀理解能力尚待提高啊,什麼是為了批判和反對而批判和反對一覽無餘,這樣的行徑,不就是文革么?
從這個問題來看,用什麼樣的手法去管制,自然就會培養出響應的民眾意識,意識形態的壓力能讓多少人臣服,也就能讓多少人激進,獲得穩定的同時也必然獲得噴子,這就是規律。
留美博士,北京某局業務幹部胡學范聽到這個消息以後樂得就跟又娶了個老婆似的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科研 | 航天 | 阿波羅計劃ProjectApollo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