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難看懂嗎?
1、《大明王朝1566》,要看懂,需要知道哪些歷史常識?
2、有沒有哪些細節剛開始不太容易懂,經過後續發展和思考後恍然大悟拍好叫好的?
3、非歷史(劇)愛好者是不是看不懂啊?因為自己之前有讀過《明朝那些事兒》和熊召政的《張居正》,所以對那段歷史稍微有些了解,看到徐高張、李妃、馮保都會有一些更深得理解……都說這個劇有些曲高和寡了,我粗看第一遍,總覺得這劇很多時候人物一句話說出來,背後都是有著方方面面的考慮,都是話裡有話,諸多牽扯。粗看一遍下來,覺得很多地方可能自己並未看通透,總覺得應該回頭細看一遍,恐怕還有好多奧妙之處自己是沒有get到的……
我之所以說會不會「難懂」,因為我發現,有些人對「海瑞」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我覺得這部劇很難看懂。至少就我看過的各種各樣古今中外的電視劇電影裡面,這部劇最難懂。
看了以上答主的回答,給自己彌補了很多,受益匪淺。但也有的地方我不太同意,所以自己開一個回答。
先總結一下:
《大明王朝1566》一共四十六集。
全劇的一個核心,是討論制度與人性。
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從1集到32集,是嚴黨與清流的殊死對決。
第二部分從33集到46集,是皇權與民權的激烈拉鋸。
四件大事綴連劇情,分別是「改稻為桑」、「織造局買田」、「六必居題詞」、「海瑞上疏」。前兩件事組成第一部分,後兩件事組成第二部分。
兩個主角,嘉靖與海瑞,站在兩個端點。其餘所有政治人物,都夾在嘉靖與海瑞中間。嘉靖中心,可以稱作廟堂之高;海瑞中心,可以稱作江湖之遠。
第一部分里,他們相繼出場,都發揮著扭轉整個事件的作用,可是對於嚴黨和清流,他們都是客觀一方。
第二部分里,他們開始決鬥,從一開始通過中間的內閣、司禮監接觸,到最後終於正面對決,他們都是主觀一方。
由此開來,連接萬方。
再先說幾個我覺得很有必要的點。
首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歷史架空劇,如果對嘉靖一朝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自然更有利於看這部劇,因為裡面的大部分人物性格基本是屬實的,至少符合一般歷史愛好者心目中他們的形象。但同時要明確一點,就是這部劇不是講歷史的,改稻為桑就是子虛烏有之事,所以不要把這部劇和歷史對照,這樣做一定會陷入誤區。
其次,這部劇里,以嘉靖為中心軸的廟堂之高可以大致分成三個派系,嚴黨、清流和司禮監。但這只是為了方便梳理劇情,千萬不要把派系咬死,因為在看過幾遍之後,會發現三個派系分得實在過於草率,而且他們之間互有攻伐,互為盟友,互為政敵,各個派系內部的人也絕對不是一條心。比如:
1、司禮監內陳洪久有異心,這個大家都知道了。
2、徐高張不是鐵板一塊,非得湊到一起說都不如說徐趙張,高拱跟徐階、張居正一直都有間隙。而在劇情末期也可以察覺到,張居正比起徐階,更靠近裕王。
3、嚴嵩固然是嚴黨領袖,而且他貪污腐敗,也縱容手下貪污腐敗。但是,他和嚴世蕃雖為父子,卻絕非父子同體。嚴世蕃有很多事都是瞞著嚴嵩乾的,如果不是這樣,嚴黨也倒不了。
3、裕王的政治立場是堅決抵制嚴黨、與司禮監保持距離、靠近清流。請注意,裕王絕不是清流一黨。換句話說,清流可以叫清流,而絕不是裕王黨,因為根本就沒有裕王黨。裕王的政治夥伴只有一個人,就是李王妃。
4、嘉靖本人,固然不屬於任何一黨。但所有人都是嘉靖黨。他們都會從各自出發不遺餘力的向嘉靖帝效忠,他們所有人的出發點都必須也只能是為了皇帝,誰也不能給皇帝抹黑,讓皇帝生氣。只有一個人例外,就是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海瑞。但海瑞也不是不為了皇帝,而是為皇帝,但更為百姓,也為江山社稷。
以上四點已經夠亂了,這些還沒算上以海瑞為中心軸的江湖之遠。而且落到實在劇情上,更要「因地制宜」。
最後,
歸納海瑞的政治態度,一句話: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歸納嘉靖的政治態度,也是一句話足矣:雲在青天水在瓶。
這部劇真心非常複雜,每一個點想要講清楚都很啰嗦。我們只舉一個例子。
周雲逸。
周雲逸事件是第一集的背景劇情,大概就是嘉靖三十九年的年末一個臘月沒下雪,而這一年由於給朝廷修宮殿加上嚴黨貪墨,國家造成了三百萬兩銀子的虧空。裕王和清流官員認為這是倒嚴的好機會,於是將嘉靖三十九年的各項財政開支告訴了周雲逸,讓他以欽天監官員的身份上表朝廷,表明一個臘月不下雪是天象示警。
但是嘉靖帝非常生氣,他認為這是底下人對自己皇權的挑戰和質疑,嘉靖震怒之下,司禮監以皇帝意志馬首是瞻,仗打周雲逸,馮保行刑,結果把周雲逸打死了。為此,裕王和徐高張都深感戰慄,在周雲逸之前,就有楊繼盛和沈煉因彈劾嚴黨反遭身死。
但是徐高張依然決定,不給嚴世蕃自己工部壓在兵部的內閣票簽字,並在正月十五的御前會議上從這一年的虧空下手對嚴黨發難。這在周雲逸已經因上書虧空身死的政治前提下非常冒險。
所以裕王會那麼擔憂,他不只是憂心李王妃難產,他更擔心與此同時的御前會議上的徐高張。
而嚴黨也只如他們擔憂的,嚴嵩在清流們還未發難之時,就說
「湊巧,去年臘月又沒下雪,有的人就借著這個誹謗朝廷。」
「這場雪,是皇帝敬下來的。」
嚴世蕃說高拱:
「算來算去算到皇帝頭上」
「我看你(高拱),不光是你(看向張居正),還有一些人(暗指徐階)就是去年臘月二十九周雲逸誹謗朝廷的後台」
周雲逸事件,是裕王及清流對嚴黨發起的一次衝擊,是御前會議之前的頭陣,以及其慘烈的結尾告終,而且給之後的真正發難戰役帶來了一層陰影。以至於幾乎人人都擔心會不會御前會議一開炮,嚴黨沒怎麼樣,高拱張居正先倒霉了。而徐階在後來跟裕王對話時說:
「皇帝還是聖明的,不至於會出現那樣的後果」
所謂「那樣的後果」,就是指從周雲逸事件連追過來的反發難。
所以你看,為什麼第一集開頭交代清楚以後,在御前議事時會反覆出現周雲逸的黑白畫面。周雲逸被打死,表明了嘉靖此時的態度,嚴黨洞悉了這個態度,在整個御前會議始終佔據上風,司禮監因勢利導,自然站在嚴黨一邊。
一個周雲逸,面上劇情才三分,剩下那七分,全在劇情裡面藏著。第一遍看,絕對看不懂。原因很簡單,「嚴黨事事攀扯皇帝保證自己不倒」這一層是趙貞吉直到23集才明白說破的。我們第一次看這部劇,是根本領會不到這一層的。
在周雲逸這個故事裡,以上還僅僅是一個層面。還有其他層面,通過周雲逸事件前後的劇情,還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尋一下。
第一,周雲逸事件如此嚴重,可為什麼李王妃生子,徐高張就平安了?
在嚴黨這個大陣營面前,裕王跟徐高張都是一夥的。也等於說徐高張都是裕王的人。而倒嚴總也不倒,因為嘉靖不倒嚴,反而倒倒嚴的人。當時的情況莫說徐高張,就是裕王都有因周雲逸一事被牽連的可能,結合後面的劇情我們可以看出來,嚴黨覆滅前夕,在嘉靖態度沒有明確之前,裕王都認為嘉靖這次還是要處理自己處理徐高張而不是處理嚴黨,裕王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的。但這個第一個皇孫的降生,在此刻讓裕王的地位大大穩固了。嘉靖非常高興,「棗栗子」更堅定表明了立裕王為儲的態度,平常都不願意見兒子的嘉靖為了看孫子親自跑到裕王府里來,所以裕王和李王妃要「磕謝天恩」。但就像上一段說得,即使如此,裕王在倒嚴的過程中都是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
我們開上帝視角可能會覺得他完全不必,因為他作為劇中嘉靖惟一的兒子,生了嘉靖惟一的孫子,嘉靖只有這一個繼承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為了嚴黨把兒子幹了。而且劇中兩大陣營的首領:嚴嵩和呂芳都早早的就看透這一點了,所以嚴嵩問嚴世蕃:
你想想裕王是誰的兒子?
而呂芳派馮保去裕王府時說:
如果真有裕王入住大內的那一天,乾爹這條老命還得靠你。
不過如果真有那一天,裕王在這之前,一定也只能老老實實謹慎小心,生了皇孫的平安,也只能給他,給他身邊的大臣們暫時的平安。而原因也在嚴嵩和呂芳的話里:
我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
在我大明朝只有一顆太陽,能照著兩京一十三省,那便是皇上。
只要嘉靖還活著,天下有十分,十分就都在他手裡。天下有一百分,一百分就都在他手裡。一點都不會分給任何人。
第二,為什麼嚴世蕃說高拱、張居正是周雲逸的後台,而嚴嵩說,內閣里沒有周雲逸的後台?
嚴世蕃說得話上面已經解釋過了,這是攻擊他的政敵們最有力的手段,逼得張居正大驚失色,高拱無話可說,徐階回頭看嘉靖。那時候的鏡頭給的很亂,除了以上的幾個人,還有嚴嵩。嚴世蕃大義凜然的說他們是後台的時候,嚴嵩一直老神在在坐在那就好像什麼都聽不見一樣;嚴世蕃大喝一聲:怎麼樣,敢做不敢認?嚴嵩回過頭,看了徐高張他們一眼。
然後嘉靖就走出來了。
大家看,周雲逸這件事多厲害,剛才他們那麼爭三百萬兩銀子的虧空,嘉靖翻摺子上廁所打坐一點不在意,一提周雲逸,撩開帘子就走出來了。
那麼既然嘉靖這麼在乎這個事,嚴嵩為何不依著嚴世蕃的口徑,借著周雲逸的事打他徐高張一耙,反而在嘉靖問的時候就以「朝廷無私賬」開脫清流;而且在父子與嘉靖單獨會面時,仍舊說內閣里沒有周雲逸的後台?
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就是第一點裡面說得,面對嚴嵩的時候,徐高張背後是裕王。嚴世蕃已經點名說內閣里高拱張居正是後台了,可礙著徐階的地位,徐階也確實沒直接開炮,他沒點徐階。那既然打高拱、張居正,打不打徐階?如果連著徐階一起打,那麼打不打裕王?嚴嵩絕不可能去打裕王,他連徐階都不會去打。
其二是嘉靖為什麼會保嚴嵩?因為嚴嵩是唯一一個既能無條件滿足嘉靖、又能震懾住絕大多數滿朝文武同時還能任用一些賢臣真正做事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遮風擋雨,那就是他嚴嵩。這一點上,無論嚴世蕃羅龍文鄢懋卿、無論呂芳陳洪黃錦、無論徐階高拱張居正、無論胡宗憲趙貞吉、無論海瑞,他們都做不到。
這裡必須說明白,我們不是討論我們覺得以上的人誰更好,而是誰更符合嘉靖心目中的好,在這一點上,劇中的嚴嵩,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他能為嘉靖最好服務。
但這三條里有一點,那就是嘉靖容許嚴嵩殺人、罷人的前提,是他要為嘉靖服務。
嘉靖對嚴世蕃針對高拱等人那番話的態度非常明確:
如出一轍,也沒有什麼不好。
所以在嚴嵩,他明白嘉靖不會因此遷怒於徐高張,更不會因此遷怒於裕王。所以他也只能靜觀其變。這一點,是在他和嚴世蕃單獨與皇帝在一起時沒有出手的原因。
其三就是,嘉靖非常清楚,朝廷離不開嚴嵩,也離不開牽制嚴嵩的徐階等人。嚴嵩不是賢臣,嘉靖更清楚,但在嘉靖能控制住嚴黨,不讓嚴黨毀了大明王朝、威脅自己統治的前提之下,他絕不會倒嚴;可他也不會讓嚴黨一直坐大,所以不倒嚴的情況下,只有清流不針對嘉靖自己,清流就更絕不會倒。
而以上的事情,嚴嵩是非常明白的。他非常明白嘉靖到底怎麼想,到底怎麼看待自己,他絕不會在沒把握的時候出手。他只能等待,等待清流們觸怒皇帝。這就是嚴嵩一開始竟然開脫清流「泄露開支」的原因。
這個問題啰嗦了點,但這裡將嘉靖與嚴嵩的關係基本說明了,而且這個關係,一直維持到「織造局買田」事件爆發。之所以「織造局買田」改變了他們的關係,是因為那個時候嘉靖發現,嚴嵩已經控制不住嚴黨了。
很多人看這部劇總在糾結司禮監到底是個什麼群體,他們的態度到底靠向誰?就說周雲逸事件里的呂芳吧,呂芳的態度就非常曖昧。他對周雲逸固然持反對態度,但是又認為馮保打死他不對;正是他在內閣會議上明顯附議嚴黨的態度,使清流們的攻擊全部落空,可是他隨後通過裕王又一點點靠近裕王。
其實這個問題最好回答。楊金水說得很明白:
你們地方官可以這山望著那山高,我不行。我頭上只有一片雲,這片雲在宮裡。
這句話適用於劇中所有公公,公公們在嘉靖年間之所以扮演了不同角色,是由於他們個人性格和能力導致。但是,他們的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忠於皇帝一個人,皇上說什麼,就是什麼;皇上想怎樣,就要怎樣;皇上的態度,就是他們的態度。只要不符合皇帝的意思,只要隱瞞了皇帝,就是錯的。
楊金水的雲是呂芳,呂芳的雲,自然就是皇上。其他人大不了辭官回鄉,公公們卻沒有退路。他們必須保持對皇帝的絕對忠誠。呂芳有呂芳的忠誠,陳洪有陳洪的忠誠,黃錦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這個態度,適用全劇。
關於周雲逸事件,洋洋洒洒寫了這麼多,但說實在的,周雲逸這個事在整部劇里也就是個三等事件(改稻為桑是一等、御前會議是二等)。可是這樣一個三等事件,當我們細細拼讀與這有關的所有台詞和劇情,無不與整部劇的政治格局相關聯相暗示,而劇中類似的事件太多太多了,每一個如果細究,都可以探究出整盤棋的很大部分。
這部劇還有一個特別「坑」的地方,經常會有劇中人物挑齣劇情,好像是給讀者闡明劇情一樣,剖析一些時局:比如徐高張在裕王府的密謀、嚴黨在嚴府的密謀、鄭何二人對高翰文行事的判斷、沈一石對朝局的看法、趙貞吉與譚綸關於倒嚴的對話、海瑞對王潤蓮所說趙貞吉的心機等等劇情,第一次第二次看的時候,極容易被他們誤導。可是通篇看下來,他們是站在他們有的信息之上歸納總結的,可是,要麼不完整,要麼乾脆是錯的。有的時候分不清了,或者前面某個細節忘了,一下子對劇情把握就歪了。
這樣的電視劇,實在難得,太難得了。
這部劇我到現在整體看了四遍,每天吃飯、寫實驗報告的時候就聽,閑著的時候就想,越想越累。這種劇,有一個就夠了,太費腦細胞。
不過,當真回味無窮。
——————————————————————
這個回答是我關於《大明王朝1566》的第一個回答,之後會陸續更新。我會把所有回答連成一個序列,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全系列暫為:
第一個是《大明王朝1566》,難看懂嗎?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個是《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招牌賑災有什麼意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嚴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個是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這段話?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呂芳和楊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趙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個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裡面的所謂清流一黨以及他們與裕王之間的關係?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個是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沒有表現張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個是《大明王朝1566》里朱厚熜到底有沒有看海瑞第二次審理鄭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個是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經常不停地敲磬是什麼意思?特別是楊金水被押送到宮裡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紙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個權謀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這部劇很容易看懂,可你想要看出什麼人性制度古代中國文化道德什麼的就難了。
劇情都擺在那,不需要重看一遍就能懂。高票@凌羽中的答案中,寫道了本劇寫了四個事情:改稻為桑、織造局買田、六必居提字、海瑞上書。前兩個事情組成第一部分,後兩個事情組成第二部分。
對於這種分法我不太贊同,我認為本劇只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第1集到第34集,講的是朝廷腐敗都是嚴黨害的。第二個部分是第34集到第46級,說的是朝廷腐敗根源還是在皇上。
本劇第一集就把大明1566朝廷的難題給說開了,朝廷財政不足,內閣要想辦法補充國庫。嚴嵩把張居正改稻為桑的政策搶了。 嚴嵩或者說嚴黨做事,一為皇上解憂,二為自己撈錢。
而清流那邊看似是正義的,是要拯救大明於水火的黨派,他們認為朝廷一切問題的根源就是嚴嵩。所以,他們要倒嚴,一切以跟嚴嵩反著干為主要目的。
那麼被清流認為腐敗朝廷的嚴黨是如何做的呢?一開始百姓缺糧不肯改稻為桑,嚴世番先想出了毀提淹田的法子,即推行了改稻為桑的國策,又能趁機斂財。
後來,毀提淹田被胡宗憲分洪,讓受災的九個縣變成了兩個縣。受災的兩個縣遍地饑民,嚴世番的門生高翰文又提出一個「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法子。這法子到最後還是要賤買良田,一邊完成皇上的任務,一邊趁機自己撈點。
除了這兩個嚴世番想出來的招,鄭必昌跟何茂才又弄出了一個,「私通倭寇」斷百姓的糧食的法子。一個「改稻為桑」嚴黨就能弄出這麼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可見朝廷腐敗似乎真的如清流認為的那般,一切都是嚴黨的搞得鬼。真的如此嗎?
我們先看嘉靖什麼時候起了倒嚴的念頭,從毀提淹田到趁災兼并百姓良田再到私通倭寇,這些嘉靖都知道,但嘉靖只是把內閣的事情更多的交給徐介去做僅此而已。真正讓嘉靖的起了殺機的念頭是因為鄢懋卿巡了500W多萬的鹽稅,上交國庫230W,嚴嵩他們分了200W,只給嘉靖分了100W。
就因為分少了,所以起殺機。然後,嘉靖就借著血書的事情把嚴嵩一干人等給搞死了。按清流的想法,嚴嵩一死應該天下太平了吧?沒有貪污也沒有腐敗了吧。
可是嚴嵩死後是什麼樣呢?嚴嵩最後出現在34集,35集開始就是沒有嚴嵩的朝廷了。那時候的朝廷是怎樣的呢?我認為編劇是借海瑞說出了當時的朝局。
海瑞六必居題詞是為了什麼?海瑞自己說要:正人心而靖浮言。那為什麼要正人心而靖浮言呢?顯然當時人心不正,浮言四起。
因為啥人心不正,浮言四起?因為嚴世番被殺幾個嚴黨被抄家嗎?我認為不是的,主要還是因為百官的工資從年初開始就一直拖著不給,而從幾個嚴黨家裡抄出來上千萬的銀子,竟然連百官的工資都發不起。所以,人心不正,浮言四起。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嚴黨倒台了,國家並沒有好起來。國庫該不足還是不足,徐階這一干清流並不起嚴嵩高到哪裡去。那麼為啥抄了嚴黨那麼多家,財國庫還是不足?因為嘉靖要修宮殿阿!所以,大明朝的困局並不是嚴黨造成的,全部都是因為嘉靖。
不管是嚴黨還是清流都救不了這個國家。嚴黨做事的風格是什麼?毀提淹田、賤買土地,都是在全力的迎合皇上,然後再趁機給自己撈點,完全不顧百姓死活。清流的做事方法呢?看看趙貞吉,為了要完成50W匹絲綢,要強行半價收購了淳安這個受災縣的桑苗,後面被海瑞攔了下來。張居正為了倒嚴竟然提出了讓浙江徹底亂了的法子,徐階在後面的一集中也自己點出,內閣就像媳婦一樣,上有公婆,下有兒女。錢若不夠花了,委屈兒女,也不能委屈公婆。
所以,清流和嚴黨本質上沒什麼不同,都救不了這個國家。那麼誰能救這個國家?海瑞嗎?不,他也不能救這個國家。我們仔細回憶海瑞上這道《治安疏》有什麼作用?第一把皇帝氣病了,第二浪費了大量人力去審這個案子。第三牽連了王用汲,齊大柱、朱七,連他老婆最後的死都跟這個有關係。在最後嘉靖看了上百遍,然後才被他罵醒了,臨死了因為這個《治安疏》把荊王的土地分給了百姓。
海瑞做的事可以說全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可是,這樣的海瑞作用太小,沒有胡宗憲他連淳安的災區百姓都保護不了。上了一道疏除了牽連了無數人,最後因為嘉靖臨死發善心了才給百姓搞了個分田的福利。
這樣做事是不行的。這部劇叫《大明王朝1566嘉靖和海瑞》講了一個自私自利把國家弄的腐敗不堪的皇帝,和一個全心全意為民做事,卻什麼都做不了的清官。在這樣一個王朝里,只為百姓不行,只為皇帝跟自己也不行,委屈兒女也不能委屈公婆還是不行。唯一能行的通的只有胡宗憲以百姓為主兼顧朝廷。
其實吧,這是一部雅俗共賞的電視劇,有愛恨情仇,也有權力鬥爭,也有家國情懷,也有制度文化,還有人性選擇。大部分人還是能從中收穫一些的。但題主問的是「看懂」,額,這個標準似乎就高了許多。這樣,我試著列出一些問題,如果題主都能想明白了,那就差不多是看懂了。
1、周雲逸的奏對算不算誹謗朝廷?究竟有沒有人指使他?
2、既然嘉靖沒有下明確旨意,為什麼呂芳還認為周雲逸不算是馮保打死的?
3、劇初的政爭是如何起來的?為什麼嘉靖帝的對策卻是令高拱、張居正列席內閣會議?
4、在御前的財政會議上,嚴世蕃已與高、張攤牌,為什麼嘉靖帝和嚴嵩都選擇了息事寧人的和稀泥做法?
5、為什麼呂芳要派遣馮保去服侍裕王的世子?
6、為什麼嘉靖認為改稻為桑是個好政策,徐高張和胡宗憲卻都不以為然?
7、為什麼胡宗憲評價徐高張等人也不過是紙上談兵的書生,不見得知人知勢?
8、為什麼譚綸對胡宗憲說「我知道的越多,你幹得越難」?
9、毀堤淹田之後,胡宗憲為什麼要逼迫楊金水、鄭必昌、何茂才聯名上奏?
10、嘉靖明明已從楊金水那裡得知了毀堤淹田的實情,卻為什麼一再追問胡宗憲?
11、除了忠誠之外,楊金水還有哪些讓嘉靖讚賞「得力」的地方?
12、改稻為桑的第一次御前會議,嘉靖為什麼先斥責裕王,後又撫慰之?
13、嚴嵩已知胡宗憲沒有出賣自己,為什麼還要建議免去胡的巡撫之職?
14、嘉靖為什麼要求楊金水不許再為難胡宗憲?
15、高翰文明明是清流,為什麼還叫嚴世蕃「恩師」?清流與嚴黨的界限在哪裡?
19、你對海母所說「那麼多大官不爭,叫一個知縣去爭」有何評價?
20、海瑞出任的淳安知縣有哪些難處,為什麼命或難保?
21、為什麼胡宗憲、海瑞等人都認定高翰文不適宜做官?
22 、嚴嵩、徐階都表態稱要趙貞吉借糧給胡宗憲,為什麼趙貞吉卻說「兩邊都不願意我借糧給你」?
23、運糧船打著江南織造局的名義去買田,究竟是誰的主意?
24、海瑞為什麼堅持不殺齊大柱等人,卻也不允其再留淳安縣?
25、為什麼「織造局買田」有那麼大的政治衝擊力和震撼性?
26、為什麼上至呂、嚴下至高、海都知道「江南織造局買田」的巨大危害,鄭、何二人身在碼頭卻視而不見?
27、為什麼 嚴世蕃說「唯獨太監沒有退路」?
28、為什麼海瑞能夠屢屢擊敗鄭、何兩人?
29、從「織造局買田」到「奉旨賑災」,沈一石的策略是如何演進的,有沒有勝機?
30、錦衣衛並沒有鄭必昌的實際罪證,為什麼卻能要挾於他?
31、如何評價裕王妃李氏不同意退還十萬匹絲綢的做法?
32、如何評價海瑞所說「官場之貪墨皆始於內廷」?
33、如何評價嘉靖的馭下之術?
34、嘉靖讓胡宗憲攜密賬去見嚴嵩,嚴嵩通過考驗了嗎?
36、沈一石的家產為什麼必須賣給胡宗憲的親戚?
先寫到這裡,未完待續。
春節前就打算安利這部戲來著——豆瓣評分高達9.5,編劇一流表演一流鏡頭一流配樂一流服飾一流的一部良心歷史劇,我心目中國產電視劇的NO.1,《大明王朝1566》。
聽說我要寫這部戲,有自媒體圈的朋友勸我:「別寫!閱讀量會撲街的!我就寫過,最後的數據很難看……」
她的話也不無道理,因為這部戲,在如今強調「IP劇」和「流量擔當」的時代背景下,似乎不佔優勢——
首播時間在2007年,其實不是什麼新作,而是十年前的老戲,當時的收視率只有0.5;
沒有所謂的「人氣偶像」、「流量小生」、「霸屏花旦」的加持;
不灑狗血、不賣瑪麗蘇、極少標準意義上的「宮斗」,甚至劇中的女性角色都沒幾個;
需要沉下心來扎紮實實看戲,且要求觀眾有一定的歷史基礎和知識分子情懷;
……
但,這部劇真的是不可不看的精品,觀劇過程行雲流水、看完之後餘韻裊裊的上乘佳作。用「優秀」已經不足以形容它的好,更配得起它的一個詞,是「偉大」。
↑《大明王朝》豆瓣評分高達9.5分!
先來看一下製作班底:
導演張黎,曾是中國最好的攝影師之一,後憑《人間正道是滄桑》獲得白玉蘭獎最佳電視劇導演獎,他的《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被公認為是最上乘的歷史劇作;
↑導演張黎
編劇劉和平,人稱「中國王牌編劇」,代表作有《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無戰事》,他和張黎的組合被譽為歷史劇的「黃金搭檔」,是口碑的保證;
↑編劇劉和平
主演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王慶祥,戲份最多的女性角色是裕王妃,扮演者是當時剛憑《武林外傳》走紅的閆妮,許多配角都是話劇院團的台柱子……
↑《大明王朝1566》主要演員表
所以這部戲攝影大氣華美,演員演技集體在線,是只看陣容都可以想見的。
這部劇有個副標題,叫《嘉靖與海瑞》,但是男主人公之一的海瑞,竟然是第6集才上線的。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呢?
全劇一開篇,就是內閣在皇帝面前一場激烈的交鋒:
明嘉靖三十九年,嚴黨把持朝政已有多年,官場貪墨、民不聊生、國庫空虛、積弊深重,內閣諸大臣聚在一起做新一年的預算方案,卻怎麼算銀子都不夠用。尤其是這個時候東南沿海戚繼光部隊正在抗倭,兵部的軍費開支必須優先保障。可是工部侍郎嚴世藩說了:我們工部的用度也必須保證,因為要給皇帝修宮殿和道觀(嘉靖迷信修道,執政的後20年從不上朝,只在修道的西苑處理政事)。
這就有了虧空,怎麼填?皇帝和臣子討論的結果,是向西方出口絲綢,換成白花花的銀子回來(明朝中後期,國庫和整個市場流通環節中一直缺「白銀」,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經典案例,甚至有人認為明亡於崇禎跟白銀不足有很大關係,這個觀點感興趣的大家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但是織絲綢需要的桑不夠,那就只能多種桑樹,以行政手段令桑樹主產區浙江的稻田一半改為桑田,不夠的糧食從外省調撥。這項國策,稱之為「改稻為桑」。
↑第一集內閣公議開場就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
這部戲一共46集,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1-32集主要是清流和嚴黨的對決,後半部分33-46集是海瑞與嘉靖的糾葛。前半部分的故事,就圍繞著「改稻為桑」展開。
政策本身並不壞,難的是在嘉靖末期的明朝,嚴黨推行這個政策,勢必藏著很多貓膩——
要改稻為桑,就要兼并土地。明朝重農抑商,土地被兼并的農民日子只能更難過,所以他們不願意改種桑苗。嚴世藩就出了個毒招:趁著新安江水汛,毀堤淹田,讓農民變災民,災民們為了有口吃的,只能賤賣田地給產桑大戶。而在這個過程中,產桑大戶跟貪官污吏相勾結,層層盤剝、級級「進貢」,自己又要從百姓身上剮一層皮下來。
改稻為桑,毀堤淹田,牽出幾方利益群體:
浙江巡撫鄭泌昌、按察使何茂才,是嚴黨安插在浙江的最主要勢力。雖然性格迥異,一個精明自私,一個粗魯野蠻,卻都是只管自己貪光撈夠、不顧百姓死活的角色;
海瑞,災情最重的淳安縣父母官——淳安知縣,一心「為生民請命」,不存私慾,不媚上,不畏權,他的任務,就是在推行「改稻為桑」的政策過程中,儘可能多地維護百姓的權益,讓他們的日子好過一點;
↑海瑞
胡宗憲,浙直總督,浙江最高領導人,雖是嚴嵩門生,被世人視為「嚴黨」代表,卻是個「實心用事」之人,他看得出改稻為桑的兇險,卻要在這兇險的局面中儘力左支右絀,維持平衡——這「平衡」的概念實在是太複雜:嚴黨與清流的平衡;朝廷與百姓的平衡;發展經濟與抗倭禦敵的平衡;天家尊嚴與充實國庫的平衡……片中嘉靖對這個局面有個比喻,就好像是做「媳婦」,上有公婆,下有兒女,「會做媳婦兩頭瞞」,卻怠慢了哪一頭都不行。
↑胡宗憲
前32集的故事很縝密也很精彩,圍繞「改稻為桑」展開的劇情里,除了剛才提到的人物,還有精幹狡獪的織造局宦官,有書生意氣的杭州知府,還有城府深厚卻下場凄慘的絲綢商人……這裡面,隨手一摘都是金句。
嘉靖平衡諸臣的爭端,悠悠地說:「雲在青天水在瓶。你們這些人有些是雲,有些是水,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簡簡單單幾十個字,一碗水端平,表面上看起來不偏不倚,暗中回護了嚴嵩一黨,一句蓋棺論定讓百官無可置喙;
↑嘉靖實在是高情商!
太監馮保為搶頭功逾制向皇上報喜,觸動了司禮監大太監們的利益,為首的掌印太監呂芳責罰了他,事後卻又耐心教導道:「文官有句話,做大事要三思:思危、思退、思變,武官有另一句話:置之死地而後生。」呂芳給馮保安排的退路,就是到下一代領導班子核心的裕王府去,給世子(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當大伴。如果你熟讀萬曆朝歷史,一定了解馮保這個人後來曾在左右朝局中發揮過多大的作用;
最後一集嘉靖借教育兒孫的機會警示海瑞:「所謂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實指江山。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然而在劇情中分量這麼重的「改稻為桑」,竟然是虛構的歷史事件。這才是《大明王朝1566》牛逼的地方。
如果你細看片尾的字幕,會注意到這樣一行字:中央紀委監察部電教中心……聯合攝製。因此,我一直懷疑,「改稻為桑」的案例不是編劇憑空想出來的,而是來自中紀委某個真實的案例,只不過用了移花接木的春秋筆法。不然,何以那麼絲絲入扣,那麼條分縷析,那麼鮮活生動。
其實,《大明王朝1566》中的很多情節,跟真實的歷史都不完全一致。
比如「改稻為桑」完全出自杜撰;比如故事發生時的張居正還沒入閣,根本不像劇中表現得那麼舉足輕重;比如淳安縣在當時並不歸浙江管……
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有厚重的歷史質感,和地道的正劇風範。
因為這部戲裡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多面的、立體的、立得住的。嘉靖是所有歷史劇中最豐滿的皇帝角色,楊金水是所有宮廷戲裡最精彩的太監角色,胡宗憲是所有官場戲裡最飽滿的官員角色……
舉個例子,就拿嘉靖這個形象來說。
↑嘉靖
其實我一直覺得,嘉靖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好伺候、最難以捉摸、最善用權術的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太多昏君、暴君,也有不少明君、賢君,卻鮮有他這樣的複雜人物——絕頂聰明又極度自私,其實沒有干太多壞事,卻也沒有干任何好事,所有的聰明才智都用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皇權在別的皇帝那裡,更側重於「權」,在嘉靖那裡卻偏重於「術」,是他駕馭臣下、精於制衡的「術」。他慣好的套路就是:在一任內閣首輔如日中天之時,就培植拉攏一個年輕人,等這個年輕人逐漸坐大,便是現任內閣首輔被趕下台取而代之之時。嘉靖在位45年,手下也算能人云集:高拱、張居正、嚴嵩、嚴世藩、胡宗憲……可是無論清流還是嚴黨,這些人下場如何呢?
張居正萬曆朝位極人臣,可最終被抄家,兒子活活餓死;高拱被勒令致仕;嚴世蕃被誅;嚴嵩淪落街頭形同乞丐;胡宗憲含冤自殺……其實無論奸臣還是權相,誰又逃得過天家威嚴?所有人的愛恨嗔痴、興衰榮辱,不都繫於皇帝一人之身嗎?特別是嘉靖這個有明一朝頭等聰明的皇帝。
可是我們看到的嘉靖,分明又那麼孤獨。他少年隻身一人以藩王之身進京繼位,沒有父母(生母是繼位後接來京城的,宮中還有一位名義上的「母親」實則對他形成壓制),沒有兄弟,中年後篤信「二龍不相見」與親生兒子甚少見面,稍微知心一點、能說得上話的,就是身邊的太監了。所以我們看到嘉靖和服侍了他四十年的太監呂芳,有一種介乎主僕、兄弟之間的感情,甚至後來接替呂芳的黃錦,都能偶爾「嗔怪」於他,這等神情舉止竟然比親兒子裕王還相對親昵……劇中不止一次的特寫嘉靖身披長袍的身影,有時是在雪夜裡踽踽而行,有時是張開雙臂撲向鏡頭,有時是披頭散髮恣意奔走……可是這些長袍籠罩下的身影,卻總讓人覺得是孤單的,可憐的,對影成三人的。
↑嘉靖更不止是一個被權力腐蝕的獨裁者,他也有自己的孤獨。
權力,在《大明王朝1566》的敘事框架中,既是囂張的,又是醜惡的,既是孤獨的,又是疲憊的。
再如嚴嵩這個人物,一般人只知道他是明朝頭號奸臣,其實史書上記載的嚴嵩,性情陰柔,善於逢迎(不僅包括逢迎上級,甚至包括以柔軟身段逢迎地位比他低的人),不是大家慣常想像中的跋扈之人。所以你看《大明王朝1566》中的嚴嵩,會讀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嚴嵩的扮演者倪大紅,當時只有40多歲,卻演活了80多歲的老人
比如嚴嵩一直認為自己是「為大明朝遮風擋雨」之人,嚴黨倒台前他曾對黨羽們說:「世間事有可以忍者,有萬不能忍者。老夫臨淵履薄二十餘年,刀槍劍戟都替皇上擋了。這一次皇上如果真要棄老臣如敝履,之後只怕就沒有人替皇上遮風擋雨了。」確實,其實嚴嵩嚴世蕃的「撈錢」,很大程度上是在替嘉靖背鍋。他弄權是真,充當嘉靖的「白手套」替嘉靖做那些想做又不能公開做的事,卻也是真。
得知嚴世蕃任用的鄭泌昌、何茂才在浙江的種種不像話行徑後,他這樣申飭嚴世蕃:「大明朝也離不開你爹。這二十年你爹不只是殺人關人罷人,也在用人!國庫要靠我用的人去攢銀子,邊關要靠我用的人去打仗,跟皇上過不去的人要靠我用的人去對付!這就是我要對你說的話,用對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義。」後來嚴黨倒台時嚴嵩要保胡宗憲,還這樣對嘉靖說:「罪臣掌樞二十年,許多人不得不走罪臣的門路,可罪臣也沒有這麼多私黨。有些人罪臣是為皇上當國士在用,他們肩上擔著我大明的安危,擔著我大明的重任。」這段陳情也是實情。
最動人的細節還是發生在嚴嵩和胡宗憲之間。浙江亂局惹得龍顏震怒,皇帝宣胡宗憲六百里加急星夜趕來問話。胡宗憲一進京飯都來不及吃就趕去見皇帝,餓得腳下不穩,皇上只淡淡賜給了一碗蓮子羹。晚上胡宗憲奉旨前往嚴府試探嚴嵩,嚴嵩什麼都不問,只說,是汝貞嗎,人來了就好。問他吃飯了嗎,沒吃,那現在做也來不及了,去,把晚上剩的熱熱端上來,快快。
就是這熱乎乎的一碗飯,端在人手裡有時候比天還大。胡宗憲吃著飯,嚴嵩還在他身邊感慨:白頭師弟,見一面也難了。斯時斯景,嚴嵩是情真意切的。這樣的細節,怎不令人動容唏噓啊!
↑嚴嵩和胡宗憲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呂芳「被」告老還鄉,嘉靖送他一張保命符,他卻給了馮保。馮保說自己上位後一定接乾爹回來,他卻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真到了那一天,我也回不來了。」
江南第一富商沈一石,滿身才情又滿腹無奈,在那個重農抑商的年代,家大業大也改變不了他的卑賤身份。外人以為他財源滾滾,其實不過是織造局的一條狗罷了。他的賬冊里這樣寫著:「沈某布衣粗食凡二十年,織綢凡四百餘萬匹,歷年上繳織造局共計二百一十萬匹,各任官員分利一百萬匹,所余之九十萬匹再買生絲,再產絲綢,使沈某艱難維持至今。每日辛勞,深夜亦不敢稍歇。」「艱難維持」、「每日辛勞」,才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臨死前,他更是留下一張字帖:「「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歸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後,君復傷!一曲《廣陵散》,再奏待芸娘!」其實這種無奈,本來就是他的宿命。
最後說說海瑞,作為兩大男主角之一的他不可不說,但憑良心講,這個角色稍有過度美化之嫌,不如以上我們提到的人物飽滿立體。
歷史上的海瑞,民間百姓認為他清廉愛民,是「青天大老爺」的典型代表;嘉靖怒斥他「無父無君,棄國棄家」;言官說他「賣直」;女性主義者罵他是只重孝母不顧妻子的「直男癌」……
↑歷史上的海瑞
在《大明王朝1566》里,劉和平對這個角色顯然是很寬厚的,他給海瑞的定位是從司禮監太監黃錦口中說出的,一個「直人」,但不是「蠢人」。心懷天下,渾身激情地去對抗自己認為不合理的社會存在,如同嘉靖朝的堂吉訶德,不管不顧地挺身奮戰。
為官的海瑞,在我們看來有時候剛直得未免不近人情;但做事的海瑞,又不能不說相當能幹。不信,只去看他提審鄭泌昌、何茂才的那場戲,邏輯嚴密,環環相扣,一問接一問逼得鄭、何二人苦不堪言,一句緊似一句的「記錄在案」甚至看得人忍俊不禁又拍案叫絕——好個海剛峰!對付這兩個貪墨成性的國之蛀蟲,就得是這樣自身毫無道德漏洞,又一心做事、滿身孤勇的人出手方可。
↑身處紛繁錯綜的權勢關係,正直的海瑞只想專心做好一件事。
海瑞與嘉靖的糾纏,真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罵嘉靖罵得最狠的人是海瑞,可是聽到嘉靖死訊最悲慟的人也是海瑞,史載海瑞在牢中聞聽嘉靖死訊「大慟,盡嘔出所飲食,隕絕於地,終夜哭不絕聲。」這其實不是矯情作偽,皆因海瑞是真心視嘉靖為「君父」,因不見君父愛民如子,才有那份愛之深,責之切的「天下第一疏」。嘉靖對海瑞也是一樣,看似最該痛恨海瑞的是嘉靖,其實最了解海瑞心思甚至最寬容海瑞的還是嘉靖。
這兩個人,有太多相似之處,比如一樣的孤獨——一個是至高道德境界上的孤獨,一個是至高權利境界上的孤獨。所以劇中,等級懸殊的這兩人竟有不止一次面對面的機會(要知道連內閣成員一般也只能遠遠在殿外候著,哪像海瑞可以與嘉靖近距離直面)。最妙的就是在全劇的尾聲部分,嘉靖為了見海瑞,竟然梳頭更衣,穿了端正的龍袍而不是道服,修飾了病容,還召集了裕王跟世子,祖孫三代一起會海瑞——站在階下的海瑞,是「海筆架」(海瑞在官場得的外號),坐在堂上的祖孫三代,中間高兩邊矮,也是個「筆架」。嘉靖就是要拼盡全力地告訴海瑞:你算什麼「筆架」?坐在你面前的朱氏三代人,才是大明朝真正的筆架!
↑嘉靖與海瑞的終極經典對話,引人深思。
其實,看官們自然明白,他們都是「筆架」。要治天下,「權力」是筆架,制度是筆架,尊嚴是筆架,原則是筆架……人心,也是筆架。
碎碎念地寫了這麼多,對於尚未或者剛剛開始追劇的朋友來說,以上的描述可能有點艱深,那麼我們來看點直觀的:
當年《琅玡榜》熱播的時候眾人盛讚它的優美構圖,看看《大明王朝1566》這致敬安哲普洛斯的畫面:
↑導演張黎透露,自己借鑒了自己崇拜的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孤獨與詩意
再看看這「彩色——黑白」穿插使用的大膽拍攝手法:
↑黑白轉彩色,使得畫面鏗鏘有力
這個劇的配樂使用也很大膽,選擇了大量的西方音樂,比如肖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Hamed Poursai 的《The Weeping Meadow》、莫扎特的第40號交響曲……但是這些音樂用在一部中國歷史劇里並不違和,反而很好地烘託了氣氛和情境。
至於演員的演技,就更不用多說了。
這就是《大明王朝1566》,一部讓我服氣到無話可說,提筆卻又心中有千言萬語的作品。為了它,我刷了兩遍劇,又看了兩遍原著,後來甚至因為對明史興趣大大激發,還去讀了李潔非先生的《龍床》、溫功義先生的《三案始末》,越看、越讀,就越品出這部劇的好來,越覺得不能為了單純追求閱讀量就放棄對這等好戲的推薦。
↑對於這部劇的評價,網友們真是毫不吝嗇讚美之情,甚至在與美劇的比較中,《大明王朝1566》也讓國人有了自信。
於是我以空前的鄭重姿態寫下了這篇文章,歡迎看過這部劇、或者正在追看的你踴躍討論。很希望你能加入劇粉中來,更期待你們在文章右下角的留言區,發出自己的聲音哦!
▎作者介紹:
麻寧,微信公眾號「麻范兒」(maningvivian)主理人,知名天使投資機構「娛樂工場」投資副總裁。曾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生活方式App「城覓」聯合創始人。工作之餘的她精力旺盛,愛好廣泛,南極拍過冰川,拉斯維加斯開過挖掘機,古巴對話過中國大使……出版有個人文集《教室朝南,沒有風箏》《年華,恍然》《陪你一起直播青春》。
很難說,有些細節不注意很難發現,而有些情節沒有相關經驗的話會覺得莫名其妙
大明王朝吧有個分析貼,連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分析的很到位,建議先看一遍劇,然後再去看解析,會有不同的收穫http://tieba.baidu.com/p/4209932053?share=9105fr=sharethread_type=33
(圖片來自貼吧,侵立刪)
這些是第一集前幾分鐘的解析,個人覺得已經相當徹底了,看完收穫挺多的
看這部電視劇大致能理解到四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反貪頌廉。基本看了和沒看一樣。
典型言論:海瑞幼稚,道德楷模。這部劇借古諷今
第二個境界:權謀。絕大多數人的程度,包括很多推薦這部劇的知乎大v,停留在這個層次。看到這個程度,基本還是沒能對劇情有個整體上的把握,只是理解了一些片段。這不是智商的問題,實在是劇的坑太多。只看個1-3遍,就只能到這個程度。
典型言論:吹捧嘉靖的長江黃河論,覺得這tm說得很有道理。
第三個境界:縱覽全局。要看到這個境界,不看個四五遍,不去努力琢磨劇情台詞,不去下死功夫,很難做到。看到這個程度,絕對不會再說什麼海瑞臉譜化的諢話,因為劉和平老師花了這麼多心血寫了這麼一部劇,叫嘉靖與海瑞——不是把海瑞拿來當標本的。同時看到這個程度,對劇中人物的動機和行為,對明朝的政治生態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第四個境界:中國政治文化生態下的人性與道德。看到這個境界,同時需要觀眾自身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到這個境界的人會敬佩和嚮往海瑞,會憐憫趙貞吉,會厭惡嘉靖,因為這些角色都是中國政治社會下許多現實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真實寫照。這個境界我也說不清楚,但劉和平老師一定是寄託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莫大情懷。
三和四沒有先後之分,你可能到了第四個境界到還是沒能對劇情有個整體把握,但是我認為第四個境界才是劉和平的本意。
這是一部至少需要看三遍的劇。
看第一遍,知道這部劇迪奧。
看第二遍,知道這部劇哪裡迪奧。
看第三遍,知道這部劇哪裡為什麼這麼迪奧。
占坑。這個問題說淺了只要兩個字「不難」就行,說深了裡面上到廟堂決策下到兒女情長都非常講究,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完的。下班在更。
++++++++++++++9.1更新++++
說自己這麼多天沒下班有點說不過去哈。。。
如果像題主所說,有些人連「海瑞」這個名字都沒聽過,那他應該翻閱的是明代歷史故事之類的普及性讀物,畢竟這部劇很多名詞和術語是很專業的,需要一些歷史常識才行。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細思恐極卻又頗有受益的細節? - 蒼楓之海的回答
第三個問題,非歷史劇愛好者難不難看懂,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本劇台詞之考究,絕對是近年來歷史劇之巔峰,絕沒有「少爺,你壞死了,不理你了啦~」之類讓人想罵街的混賬話,具體台詞不貼了,有興趣可以上網搜下大明王朝1566的電子書,基本劇中人物說的都是書中原話。
第一個問題,需要哪些歷史常識?
這個都列出來能出書了。。挑一點個人覺得有意思的吧。
1、錦衣衛。
歷史上嚴黨重要幫凶——錦衣衛指揮使陸炳在這裡並沒有出現,可能是為了避免出現重要人物過多過雜的毛病。代替陸炳登場的北鎮撫司「朱七」等「十三太保」之類的歷史上當然是沒有的,內廷是個很嚴肅的地方,這種黑風寨惡虎幫式的諢號是有點扯的。不過為了體現這一組織「熱血」、「義氣」的特點,編劇劉和平劉大人發揮一下也無不可。
歷史上叫李芳,嘉靖前期的司禮監大太監(後來是黃錦,對,就那個胖子)。一開始的旁白這麼說
妥妥的奸臣節奏啊!內閣議事時也沒見給忠臣啥幫助,整一笑面虎。不過後來越來越給力,忠臣指數一路攀升。
劇中被一眾兒孫稱為「老祖宗」,嘉靖後來都看不下去了。。。
「什麼老祖宗!」嘉靖吼了,「誰的老祖宗!我大明朝只有太祖成祖才是老祖宗,你們哪裡又找來個老祖宗了!」
劇中嘉靖說過,呂芳跟自己時間很長,最起碼大禮議跟群臣開炮時是在身邊的。就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呂芳60歲,倒退50年,1510年時呂芳已經十歲了。
劉瑾,時稱九千歲。意圖謀反。凌遲三千六百刀。死於1510年。
呂公公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上屆領導的可怕下場,他居然還敢讓那幫孝子賢孫們「老祖宗」長「老祖宗」短的叫,估計是太寂寞了吧。。。有時候寂寞比凌遲還可怕。
3、馮保。
歷史上嘉靖時期還是個小跟班,沒有什麼東廠提督這麼高大上的職位(這要等到隆慶初年才能輪到他)。這個人物個人覺得演的一般,或者說沒有表現出他的「忍」與狠」。一開始打死周雲逸和跟小太監們耀武揚威那段太過膚淺,後來在裕王府就是個小廝,也沒什麼特色可言。嘉靖說將來幹掉陳洪的「大約便是此人」,我還覺得納悶,就因為他跟裕王關係不錯?完全沒看出萬曆鐵三角的風采啊。。您老人家是咋看出來的?
馮保最後也混了個善終,跟他乾爹一樣。
4、裕王。
面癱也能駕馭的角色,整部劇就他老婆把孩子生出來時樂了一下,剩下的全程喪門弔客臉。這也不能怪他,誰讓他老爹瘋狂迷信「父子感情不能好,一好就出事」(二龍不相見),整得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生無可戀。
裕王登基後政事全交給高拱他們,自己負責吃春藥。長期壓抑久了的人,你很難想像他會反彈成什麼樣子。我大學同學有一位老大,高中三年復讀兩年,五年時間瘋狂念書。上了大學白天泡網吧晚上看小說,後來沉迷自家發電,功率高達一萬伏,一本阿里布達從原來的1.5cm厚,生生變成3cm。其中黏黏糊糊的東西不計其數,書都褶的要不得了。。。最後沒有學位證,南下打工不知所終。
5、李妃。
除了曖昧和自以為是,我沒看見別的~
6、李清源(及一眾清流)。
這幫人的地位極其尷尬。
嘉靖說:「看看我大明朝都養了些什麼官員!」
徐階趙貞吉等內閣大佬說:「你們一定要鬧得皇上過不好年才肯罷休嗎!」
他們自己說:「我大明朝有死諫之臣,沒有謀反之臣!」
都覺得自己有理。
有人覺得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內閣),有人覺得他們沒事找事(嘉靖),可是這一切,都是源於體制。
言官這個職位就是要罵人的,否則幹嘛不撤了這個職位?他們的工作本就沒有做事這一項,你行你上啊之類的話到不了他們頭上,他們沒這個職責。
他們只負責輿論監督,上到皇上下到黎民,凡違背組訓擾亂綱常的,他們都有權開罵,這是朱元璋訂的。嘉靖不高興也沒轍,暗中指使陳洪打人家幾鞭子也就算了,你還敢殺了他們不成?你不怕落個暴虐的千古罵名?
7、高翰文。
虛構人物。
高翰文一出場是翰林院編修,官居七品,品級雖小,前途無量。舉幾個例子:
嚴嵩,弘治十八年乙丑科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二十三年,任內閣首輔。
徐階,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嘉靖四十一年,任內閣首輔。
高拱,嘉靖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逾年授翰林院編修。隆慶五年,任內閣首輔。
等等等等。
可能你高大人今天坐的那把椅子,就是嚴閣老徐閣老當初坐過的。這是啥概念?
所以高翰文的功名心絕不是一般的強,否則也不會在這種紛亂複雜的朝局變化中自己跳進來。
當年的張璁就是一新科進士,以莫大的勇氣一腳踩進「大禮議」風暴之中,跟三朝老臣楊廷和放對。巨大的風險換來了巨大的回報,嘉靖八年擢升內閣首輔。
而且高翰文在朝中的定位是「理學後進」,當時官員幾乎人人都是理學專家,心學教授,混進了這個圈子,拜了師傅抱了大腿,將來想混不出來都難。高翰文一手是琴棋書畫的文才,一手是主流體系的理學,長得又帥,自己都覺得自己進內閣只是個時間問題。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在波譎雲詭的朝政里,平安到達終點的只是少數,被浪打翻船的比比皆是。
高翰文死就死在了「改稻為桑」這步死棋上。死得不算冤,擱誰誰死。
8、改稻為桑。
虛構事件。
明朝以農立國,就算是嘉靖朝國庫入不敷出,這種大規模發展商品經濟改革開放促進外貿的法子也是搞不出來的,畢竟祖制在那擺著。現在看來,這個更多的是影射當今,房地產就像桑田,強拆約等於毀堤淹田,至於嚴黨什麼的,啊哈哈。
朝里的大佬們面對面斗是有莫大風險的,誰手裡都有對方一大堆把柄,搞不好就同歸於盡核捆綁。所以要打就派小弟出去打,大家都是一品大員混內閣的,成天指名道姓互撕也太不成體統了不是?
於是嚴黨派出了高翰文,太子黨派出了海瑞王用汲。
鄭泌昌何茂才連連叫苦,派個懂事的來多好,派來個豬隊友中的八戒,豬得沒法再豬,海瑞那邊還顧不過來呢,還得花時間應付你高大人。你是不是就等著美人計啊你!
嚴世藩他們不傻,也知道高翰文估計不會跟鄭何二人混成一路。但這個人底子乾淨啊,又是理學後進,朝中名聲好,這不比你們兩個豬頭強多了!改稻為桑乾成了那是我用人得當,幹不成那是他不堪大用,反正我們不是一路的,出事也不是我們的事。誰倒霉?跟他合作的鄭何二位老哥倒霉。就當是你們這麼多年大撈特撈的保護費吧。
改稻為桑的本質就是嚴黨為了應付嘉靖,拆東牆補西牆順便順兩塊磚到自己家。
9、胡宗憲。
比歷史上要高大全多了,估計是沾了胡總的光。劇中的胡宗憲自己不貪,但杜絕不了手下鄭何等人暴貪,這也是嘉靖最不滿他的地方。然而大家都是嚴黨一路,哪有窩裡反的道理?自己實心用事就完了,別人咋樣我也管不了。嘉靖不傻,訓斥兩句後還是要溫言勸慰。只要有朝廷就有山頭,嚴黨沒了還有徐黨,徐黨沒了還有高黨,所有人都沒了那是崇禎。大夥都是身不由己,有能力肯幹事的就得用,皇帝又不是上帝,想要啥就有啥。
10、嘉靖海瑞。
繞了一個大圈,回到這兩位「乾上乾下」(劇中語)的人物。
全局最高潮的部分就是兩位開撕,你上治安疏,我開批鬥會;你家破人亡還跟我叫板,我祖孫三代還怕你如何。說到底,他們兩人到底在爭什麼?
海瑞爭的是「直名」。把他往聖人身上靠,化身偉大的無產階級戰士是荒謬的。他要的就是名。
這可是你自己說的。。
嘉靖死後,海瑞被派去收拾徐階一家,萬曆年間又被張居正當槍使,用完就扔一邊了。這種至尖至銳還沒有鞘的利器,能不用還是不用的好。誰知道哪天他會打橫炮。
嘉靖要的是「平衡」。朝中沒人會說自己是奸臣,但人人會說自己是忠臣。當皇上的就是要會選擇和鑒別,從一堆假話里分辨那一兩句真話,之後再下定論。不過嘉靖懂得很多道理,卻還是當不好這個皇帝。他聰明過了頭,用百分之一的腦子跟群臣鬥來鬥去,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用來修真了。他在詔書里說紫禁城廣廈千間不住,是為了考慮天下寒士還沒地方住,這叫啥理論?紫禁城要改難民營咩?還不是你壬寅年差點被勒死,結果殺了一批宮女還包括個含冤而死的曹端妃,人家夜夜鬧鬼嚇得你不敢住,才搬到西苑。這瞎話鬼都糊弄不住啊。。。
就像海瑞在劇中說的那樣:「二十餘年不上朝,名為玄修,暗操獨治。外用嚴黨,內用宦奴,一意搜刮天下民財!」
最後的《治安疏》,又說了一堆大實話。
拉拉雜雜說了一大堆,就是為了指出,這部戲不是看一兩遍就能看懂的,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信息都在戲外,結合著歷史去看,也許會更有意思。以上。
寫在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疏理了前一半的劇情,貼過來看看。
作者:way lyu
鏈接:為什麼楊金水說沈一石的家產只能賣給胡宗憲的親誼,而且還跟趙貞吉說了個嚴字? - way lyu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1.改稻為桑的目的是填國庫虧空。
2.改稻為桑搞不下去了,國庫虧空還得填,於是抄了沈老闆的家——大家都覺得沈一石做了這麼多年的皇商,即使不是沈萬三也差不到哪去。
3.萬萬妹想到!沈老闆的家產己經空了!就剩了一堆賬本和作坊。
4.沈老闆的錢都哪去了呢?好好聽聽沈老闆念給高翰文的賬目——大頭都被皇家拿走了,少部分,嚴家、楊金水為代表的太監系統、歷任浙江和杭州的地方官(除了胡宗憲),都有份。
5.國庫虧空的鍋還得找人背。皇帝自己是肯定不能背的。楊金水也不能背,因為他代表的是皇帝。找鄭必昌跟何茂才背嗎?也不行。第一是他們家產沒那麼大,背不了;第二是,他們與楊金水勾結太多了,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讓他們背就把楊金水牽連進去了,也就把皇帝牽連進去了。
6.所以只能讓嚴家來背鍋。對嚴家來說,這是很冤枉的——我家是貪了不少,可國庫都是你皇帝弄空的!我家為你操心勞力,沒功勞也有苦勞吧?這就是嚴世蕃怨氣的由來。
7.經過嚴家的一番鬧騰,皇帝感到嚴家已經不那麼好用了。第一是嚴世蕃越來越跋扈;第二是通過收鹽稅那次,皇帝發現自己有被嚴家架空的苗頭,不能忍。
8.這樣,「倒嚴」就成了政治正確。倒嚴既能解決眼前的財政危機,又能取悅於皇帝,還能贏得下任皇帝的好感,何樂而不為?楊金水得了呂芳的授意,決定讓嚴家背鍋。
9.讓嚴家背鍋,還不能牽連到皇帝,那最好的突破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胡宗憲。誰讓你是嚴閣老的人呢?別人都紛紛與嚴家劃清界線,就你胡宗憲死活不表態,而且與浙江官場又沒什麼革命往來,所以決定把胡宗憲卷進去。
10.胡宗憲的同鄉承包了沈老闆的空殼子作坊,到時候拿不出絲來就要被治罪,他們肯定會找胡部堂疏通,只要胡宗憲一插手,就可以以此為借口查胡宗憲了——按當時的社會規則,胡宗憲不可能不插手。即使退一步講胡宗憲不插手,但他作為一群貪污犯(被污衊的)的同鄉,理所應當地是貪污犯的大後台,查他也是合理的。所以,這個坑胡宗憲跳不出去。
11.這事都是鄭必昌和何茂才出面的,楊金水在背後發力,並不出面,這樣就可以避免得罪裕王——胡宗憲雖然是嚴閣老的人,卻不是真正意義的嚴黨,他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也是裕王想用的人。這是鄭何唯一的救命稻草,他們必須上。而楊金水既是自保,也是保皇帝。
12.萬萬妹想到!又是那個海瑞,根本不買這個賬!這裡不得不說,海剛峰太牛逼了!海瑞雖然一直在基層,卻像開了掛一樣一眼看透大局。楊金水想用胡宗憲倒嚴是個昏著!因為大明朝根本離不開胡宗憲。所以,胡宗憲要保、嚴要倒、鄭何兩大貪要搞、百姓冤情要雪,這幾件大事,海瑞一起都給辦了!至於你皇帝的臉面,海瑞表示不予考慮。
13.海瑞可以不考慮,楊金水得考慮!否則雷霆一怒,不光楊金水活不了,呂芳也完了。於是楊金水就只能裝瘋。
14.皇帝也知道楊太監是裝的。廷對那段,嘉靖帝化身太上道君,楊金水用隱語告訴了他實情,所以嘉靖帝留了他一命。
15.從頭到尾,明白大勢的人並不少,比如那個趙貞吉就是個絕頂聰明的人,譚倫、張居正也都是人傑。但大家都怕一個控制不住就得給皇帝背黑鍋。只有海瑞敢打硬仗!明大勢而不昏,臨大節而不屈,壯哉海剛峰!
16.歷史上並沒有這麼個事情,但歷史上真有這樣一個海剛峰!不難,提供一些快速看懂的方法。
對歷史人物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明朝那些事》,電視劇里為了好好講故事,必須把人物典型化,這些閣老啊,能臣啊本身自己也有超級複雜的背景故事,全部展開,這劇沒完了。
對電視劇中心思想感興趣的,我們就來嘗試做下語文題,我個人覺得,這部電視劇想表達的是,「治世」之下,變革之難。
這裡治世打雙引號,是因為正如你所見,標準就是老百姓不造反,實際上貴圈亂得不要不要的。
一個時代在亂世時期,為了生存而變革,最後勝利的人,因為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過亂世因「竭澤而漁」而亂,所以在回歸和平初期,對於任何竭澤而漁的行為,或是深恨,或是深懼,清流的理念因此形成。
但等到澤廣魚多了,這一切就變味了。
在「治世」中,每天撈魚很哈皮,撈到後來魚越來越少咋辦?竭一點水,繼續撈啊,不用去管這些水將來還能不能蓄起來養魚呀。
「治世」的變革遠比亂世更難,你可以看到,本來是一件不太複雜的事,甚至看似皆大歡喜的事,稻改桑,百姓增收入,賦稅又不多繳,糧市有公價遏制,百姓不受苦,國庫充盈。
最後卻因為環節鏈上有一群人不肯放棄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利益,讓這件事弄到餓死人逼人造反的地步。
這件事吧,只要嚴士藩鬆口說,那我們那份錢就不要了,皇上那邊我讓我爹勸他少拿點,這就全劇終了。可惜並沒有……電視劇里沒有,歷史上更沒有……
所以,其實都不需要「艱苦奮鬥」這麼崇高的信仰,只「莫伸手」的自覺,但是這群人就是表示「臣妾做不到」啊。然後開始推諉訴苦,說是要養人做事啥啥的,堪比現在秀台上各種催人淚下的幕後故事。
對此,海粑粑內心是毫無波動的。
那麼內閣換成海瑞那樣行不行?
北宋王安石位高權重清苦一生,關鍵人家還是實幹苦幹有信仰的人,最後因為變革被百姓戳盡脊梁骨。
想起在淳安縣衙門裡 何茂才對海瑞說 做官要和光同塵
《大明王朝1566》不難看懂:
裡面的幾股政治勢力:
嘉靖帝+太監 ==》 獨裁+貪腐的化身,對帝國的統治只要維持在最低限度的秩序即可(不出現推翻政權的農民起義或者是外敵入侵);
嚴嵩+嚴世藩+嚴黨貪腐官員 ==》 一味搜刮民脂民膏,一部分供嘉靖帝揮霍,一部分肥私;誰統治帝國都可以,只要讓自己可以繼續吸血掌權就行;
徐階+高拱+張居正+裕王 ==》 客觀上想推翻 嘉靖帝+嚴嵩 的貪腐統治;主觀上意圖為取得黨爭勝利,緩和階級矛盾(歷史上徐階甚至比嚴嵩更貪腐);
所有的棋局都是圍繞這三股勢力的競爭開展。
嘉靖帝是獨裁統治,名為清修實際上既貪又暴,以嚴嵩父子為爪牙,將大明朝搞成了人間地獄,海瑞說「嘉靖嘉靖,家家乾淨」 「幾千萬百姓,雖有君而無父,雖有官而如盜,兩京一十三省,皆是饑寒待斃之嬰兒」一點兒也不冤枉他。
徐階和裕王陷於封建君臣父子名分,無法從法理上反對嘉靖帝的獨裁統治,之多只能做一些修補匠的工作,「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間的媳婦,凡事按著媳婦的職份去做,能忍則忍,該瞞則瞞,兩頭儘力顧著,實在顧不了了,便只好屈了子孫,也不能屈了公婆。」 徐階和裕王竟然妄想靠曲意逢迎能讓嘉靖帝醒悟,簡直荒唐。
然後一委屈,就委屈了浙江數十萬百姓的性命。。。
嚴嵩和嚴世藩甘為嘉靖帝的爪牙,為虎作倀,貪腐有力,治國無能,嚴嵩大喊「嚴世蕃,我告訴你。大明朝只有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遮風擋雨,那就是我,不是你!你和你用的那些人沒有誰替我遮風擋雨,全是在招風惹雨!皇上呼喚的風雨我遮擋二十年了,你們招惹的風雨沒有人能替你們遮擋。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誅滅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誅滅十族!扔掉你手裡那把傘,它救不了你,也救不了我嚴家。」 簡直不自量力,嚴嵩的所謂遮風擋雨就是一意滿足嘉靖無休止的揮霍慾望,哪裡談得上遮風擋雨?
所以這個劇集裡面的矛盾看似無解,實際上關鍵只在一人:嘉靖帝。
不是嘉靖帝貪婪殘暴,就不會有嚴嵩父子把持朝綱;不是嘉靖帝無端猜忌,就不會有國事蜩螗,倭寇數十年無法肅清;一切罪過,都是因嘉靖而起。
所以在劇中看似無解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劇中各人的糾結,其實海瑞一人全包辦了,罵死嘉靖,肅清吏治,這才迎來了十八年的「隆萬大改革」。
扯遠一點,現代社會公司治理也是一樣,很多事無解並非是下層執行不力,而是管理層或者是公司創始人本人戰略決策錯誤,出了錯誤還要上下拚命隱瞞為領導開脫、為長者諱,才是最大的笑話和愚蠢。往往這樣的公司和國家,會和下文所說一樣:國無大小,有者滅亡。
主暴臣亂,命曰大荒,外戎內戎,天將降殃:國無大小,有者滅亡 《黃帝四書》
嘉靖帝,主暴也;主暴則生殺不當,重用兩廠一衛,大搞特務統治;不經司法,亂棒打死周雲逸可為一例;
嚴嵩父子,臣亂也;臣亂則賢不肖並立,此謂危國,嚴嵩父子厚結鄢懋卿、萬采等貪腐官員,大肆排擠正直官員;
外戎,倭寇肆虐,以嘉靖一朝最為肆虐;
內戎,嘉靖一朝農民起義不下四五十次;
http://weixin.qq.com/r/yXWPl0TEBRl6rQD09yD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頂級的作品就像魯迅筆下海綿里的水,不管你擠多少次,都能擠出點新的水分…………我看《大明王朝1566》已經超過10遍,但每次看,還是能看出些以前被忽略的東西……
《大明王朝1566》難不難懂,取決於每一個觀者自己想要看懂到什麼地步。有的觀眾理解了表面故事就認為自己懂了;有的觀眾則必須不斷的搞通所有的細節才算懂,這都無可厚非。還是要感謝劉和平,提供了一個「雅俗共賞」的故事:既為追求表面故事的觀眾帶來了足夠的戲劇衝擊,又為不斷深究的觀眾提供了廣闊的挖掘空間。
最後,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如果真的想要理解《大明王朝1566》的靈魂,這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其實這部劇很難懂,
有句話叫做看山不是山,
因為這部劇每個人到底誰是忠誠?誰是奸臣?
不因為劇情而定。
首先說權謀,
其實不只是分為嚴嵩和王爺一派。
政治這個東西到了某些位置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派別。
因為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利益。
我在的位置,我下面的人有下面的利益,我有我位置的責任,我有我自己的利益。
所以後面談到政治鬥爭就不僅僅是派別鬥爭,
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鬥爭。
其二,皇權和法律。
大明律法是朱元璋定下來,是祖制。
而嘉慶有他自己想法,他不想朱元璋那樣。
所以很大衝突。
也是下面官員之間鬥爭,到底誰是忠誰是奸很難去分辨。
因為到底是按照法律了,還是根據皇上意思了?
還有皇上是什麼意思了?
第三,王爺要的天下和皇位。
王爺是皇上的兒子,卻見不了皇上幾面,還不如幾個太監見的多。
而太監又在某種程度上面代表皇位。
所以又涉及到以裕王的皇位和太監們為代表的皇權之爭。
還有比如內閣和司禮監權力爭奪,再加上內閣官位,司禮監官位的爭奪。
還涉及到芸娘和三個人的愛情,到底是怎麼樣的愛情。
楊,商人,高。都是不一樣的。
等等。
說實話,我個人有兩個感覺
1做官是帶著無數的鐐銬在起舞,官位越高,鐐銬越多。
2官員,皇權,百姓三者之前權利的爭奪,
誰去讓利,誰怎麼讓利,誰何時讓利,誰讓多少利。
這是個世界難題。
而現在是資本,百姓,權利的利益爭奪。
明史一概不知也不影響,把他們全當虛構的人,也可以看懂。在國內上過班,更好懂一些。
臉盲看這部劇好捉急
我只想問哪裡可以下高清的啊 !!
歷史知識倒不主要,劇中並不符合史實。關鍵得有一定閱歷或者說到一定年紀,知道世道人心,悲天憫人,明白波譎雲詭,權術陰謀等。每個人物都不能標籤化。
1566劇確實難得。
在歷史上,嘉靖皇帝25年不上朝議政,不居住在紫禁城,一生煉道修玄,寒暑顛倒、不穿龍袍,但就是這樣一個皇帝,居然可以將財、政、民、軍等大權都牢牢掌控在自己一個人手中。他「無處不為」卻總是以「無為」的姿態示眾;他殘忍暴虐,曾經一次廷杖死幾十個諫言大臣,但是卻沒殺將劍鋒直指自己的海瑞,而且堅決抗倭。這個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神秘另類的皇帝。
嚴嵩能在嘉靖身邊把持內閣大權長達20年,而且嚴嵩更能在嚴黨倒台,兒子被殺頭,家產被抄沒之後,仍可安然養老,享受朝廷俸祿,直至壽終正寢。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八旬後辭官還鄉,自己的墨寶「六必居」直至今日依然保留。可見嚴嵩這個人物,單純以奸臣來界定他,都顯得過於狹隘。
海瑞是「當時封建腐敗官場的『恐怖分子』」,他對付腐敗都是「採取『自殺性襲擊』的方式,直至挑戰皇上」,向當時腐敗的朝廷和官場全面宣戰。這樣一個性格古怪的清官,與傳統的包拯、狄仁傑等清官不同,他的劍鋒,直接指向了封建體制的根本,維護的卻依然是封建體制下的江山社稷。他拼搏一生,卻能最後善終,也讓許多史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總結就是。。。你懂得。。。
不難看懂,只是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起碼我看到現在,什麼理學心學,什麼江山社稷,什麼大明王朝,說白了就是嘉靖皇帝和官員搶錢。一開始都搶百姓,百姓窮了餓死人了要造反,那就搶大戶的,搶當官的,結果發現原來大戶和當官的錢都給自己上供了,那怎麼辦?不管了不管了,誰能給我搶弄我就給誰權力。那會還沒有中央銀行,沒有國債和政府債券,沒辦法印錢,所以有這個突出的矛盾,你看到了現代,缺錢就印。
至於什麼官場是非,謀權術,都是幌子,根子上,就是爭錢、爭權、推責,可是錢和權從誰那裡來?責任誰來定?只有嘉靖。所以要當好官,一件事:唯上。可惜呀,人心似水,用你用的順手的時候,你就是內閣首輔,司禮監掌印太監,總督巡撫,用你不順手了或者用不著你了,轉臉你就是個廢人。任你機關算盡,任你老成謀國,任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沒用,說殺你就殺你,直接殺你都算客氣了。
說到底,如果有一天你治國理政,最要關注的還是財政收支問題。再多的大學士御史翰林都填不飽肚子。如果你不是嘉靖又想為天下蒼生做貢獻?那就當胡宗憲吧,阿不,是當袁世凱,養敵自重。等你攻進北京,攻進紫禁城,撤換所有的錦衣衛,為嘉靖皇帝「清君側」,你有啥政治理想,想怎麼實現就怎麼實現。筆杆子玩得再溜,也只能拜相入閣,想要真正的權力,只能靠槍杆子。
一點感想。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南漢山城(????)》?
※嘉靖皇帝是不是一個好皇帝?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 1566》中的沈一石?
※明末為什麼不遷都?
※如何評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如何區別顧炎武所說的「亡國」和「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