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曆為什麼沒有再次修訂使其與現在的公曆匹配?
我今天看了篇文章,才知道說,現在使用的農曆也是有根據現代天文技術修訂過的,那為什麼沒有再次修訂使它跟公曆一致呢?
具體的原因是什麼?
PS:無他意,僅僅好奇。
路徑依賴
自從徐光啟和湯若望進行中國的曆法現代化之後,實際上中國夏曆跟公曆已經取得一致,只是採用了舊有的形式,內核已經徹底現代化。
曆法,究其本質,無非是數日子。也就是計算太陽月亮五星的位置。至於用夏曆還是公曆,只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阿爾法貝塔伽馬的外表區別而已。
在夏曆既有的框架下,改進已經徹底了。在明清之際,中國依然與歐洲相對隔離,所以還可以盡情推行夏曆;到了民國,海路變通途,世界已經渾然一體,為國際交往計,為中國現代化計,唯有採用公曆一途。
根本上來說,農曆的計年、月、日方法是太陰曆,而非太陽曆,所以無法與西曆一致。
而農曆的節氣部分是太陽曆,已經與西曆一致,比如,立春是西曆2月4日或5日,每年不變。
所謂的根據現代天文技術修訂,其實只是提高了精度,就是太陽曆和太陰曆匹配的精度,避免了若干年運轉之後的差別。
什麼意思?
太陽視運動和月亮視運動不一致啊,還想怎麼匹配?
首先,年月日時分秒這些單位是怎麼來的?有了時間單位,才有曆法是不是?
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定義,1秒的定義是一個平太陽日的86,400分之一。這個叫世界時。
=====================================
註:為了搞明白這一秒,有必要了解一些概念。
讓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建立球面坐標系。這個球就是天球。地球赤道面與天球的交線就是天赤道。本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如果地球不動,那麼相對地,太陽在這個坐標系下,一年會繞地球一圈。這個叫周年視運動。運動的軌跡也是一個圓,叫作黃道。然而它所在的面卻不與天赤道面重合。兩者存在一個夾角:黃赤交角。春分點就定義在黃道和赤道的交點上,作為赤經0度。(另一個交點是秋分了)
太陽在這個坐標系下也不是勻速地運動的。我們再假想一個太陽從春分點出發,勻速地轉一圈,回到春分點。這個假想的太陽叫平太陽。其速度是真太陽的平均速度。轉一圈的時間叫作回歸年,或太陽年。
再考慮地球的自轉。我們假想地球不動,那麼每天太陽也會繞地球轉一圈,白天見到的現象就是太陽的東升西落。這個叫周日視運動。
地球的本初子午線(地球的0度經線)擴展出去,與天球也有一個交線。這個叫上中天(頭頂正上方的意思吧)。地球背面,180度經線擴展出去,與天球的交線,則稱為下中天。
平太陽兩次經過下中天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平太陽日。而這個平太陽日的86,400分之一就是1秒。
然後,分,時,日都就確定了。不管什麼曆法,這幾個單位都是一樣的。
太陽周年視運動轉一圈回到原來位置的時間叫回歸年。然而由於月球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地球本身也不規則,地球的公轉並不勻速。對應地,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也不規則。從黃道的上何處起算,回歸年的長度並不相等。平回歸年就是它們的平均值,大約是365.242199074天。中國傳統農曆使用的冬至起算的回歸年。
======================================
公曆(格里高利曆)人為規定了每個月的天數,人為規定了歷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樣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年一閏。這個歷年比較接近平回歸年,但是大約有0.75%差距。所以,又補充了一個每400年去掉3個閏年的規則。即整百的年份必須被400整除。當然,這還是有誤差,不過比較小了,千年數量級的,目前還不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觀測到的平太陽日和平太陽年配合起來。這裡月基本就隨便設置一個合適的規則了。
農曆中,每個月的天數不是人為規定的,而是日月合朔的時刻決定的。即月球處於地球合太陽之間的那一刻。兩個朔之間的時間長度叫朔望月。它是極不穩定的,大約在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長期觀測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天。這就是一個農曆月的平均長度。
於是乎,這和公曆不同。農曆是日和年定了,月沒有定。而農曆這裡日和月定了,年沒有定。所以有時候一個農曆年要13個月了。這是因為平均農曆月才29.5天左右,每年12個月根本湊不出來平回歸年。也就是跟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太陽的平回歸年)不匹配。為了校正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入手。用來校正的標誌也就是節氣和中氣。太陽運動的黃道上每隔15度定義節氣和中氣。農曆則根據一個農曆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置閏。糾正的天數大體就不細算了,平均是19年7閏。
農曆還有一條規則是把冬至所在的農曆月定義為十一月(冬至月)。之後就是十二月(臘月),正月,依次向後排。這樣就確定了一年的起點。
(這裡有個爭議,冬至日恰逢朔日的時候,冬至是屬於上一月還是下一月。古代無法計算精確到幾十幾分幾秒,所以只能知道是同一天。現代能計算冬至時刻和朔時刻達到精確的幾分幾秒,可以知道先後關係。目前尚未解決。這個就看國家官方給的農曆了。紫金山國家天文台每年都會編寫官方的農曆的)
以上確定朔和節氣用的方法是「定朔」,「定氣」。古代沒這技術,用的是平朔,平氣。也有一套理論的。
總之,經過一番置閏規則之後,農曆年大致就和太陽配合起來了,不至於差得太離譜。如果不置閏的話,就可以想一下,一個農曆月才大約29.5天,12月加起來比365少了好多。幾年之後就跑偏了,可以在夏天過春節了。所以,這是一個用日和月來配合年的過程。
補充一個:現在用的1秒使用原子鐘定義的,不同於天文觀測的世界時。天體運動也不是那麼穩定,積累多了就會有一個小誤差。出現閏秒(跳秒,負跳秒),比如全世界都+1s。
純手打。很多細節概念就省略了。比如歲差啥得,無關緊要的就忽略了。
所以,你還想要怎麼匹配?誰來匹配誰?
格里高利曆用了日和年,然後月是隨便設的。農曆用了日,年,朔望月等三個要素,稍微複雜一些。
陽曆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計算的,而陰曆則是根據月亮,是兩套不同的系統,不存在哪個更標準一點的問題。
我國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你可以注意到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都是固定在同一段時間內的。
農曆和陽曆是匹配的,只是計算日期時不根據太陽的運行周期來罷了。
推薦閱讀:
※在已知年號紀年和農曆日期的情況下,如何準確推算對應的公曆日期?
※一個甲子為什麼只有60年?
※《東邪西毒》里歐陽鋒說:初六日,驚蟄。由此推斷,當時可能是哪一年?
※作為太陽曆,公曆每年的第一天為什麼不在天文意義更明確的冬至,而是現在的 1 月 1 日?
※五行是不是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