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預測第二天的天氣大概涉及多少變數?對計算的要求到底有多高?
聽一個地理老師說「要準確地預測天氣大概要涉及一百個變數,也就是說最少要設置一百個方程,而解出來的難度,就算用我們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也要好幾天,所以天氣預報總是不準,因為略去了很多變數」因為是文科生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概念,所以想請教一下各位大神,如果我們要比較準確地預測第二天的天氣,我們要做的真的主要就是設置變數嗎?那麼我們大概需要設置多少變數?對其的計算難度真的這麼大么?望賜教。
模式預報不確定性的來源
1、觀測誤差,有一些是儀器造成的誤差,有一些是人為造成的。比如我在南京站放一個探空氣球,測量各個高度的溫、壓、濕、風,不僅儀器本身存在誤差;在有風的情況下,氣球逐漸飄離南京站上空,比如跑到了揚州,但是氣球上儀器錄得的數據依然是記為南京站的。
2、分析誤差,觀測得到的數據都是站點數據,但計算機計算需要在格點上進行計算,所以必須要插值到網格點,那麼站點的疏密程度,站點的代表性問題都會帶來新的誤差。
3、模式簡化,模式是一系列方程組聯列求解,包括運動方程,連續方程,水汽方程和狀態方程,運動方程是偏微分形式不能求得解析解,只能用計算機獲得數值解。計算機不認得這些方程,只能儘可能簡化成計算機認得的形式,這也帶來了誤差。
4、截斷誤差和舍入誤差,還是計算機的鍋,一些無窮項需要截斷;中間變數的保存也需要四捨五入。
5、參數化,一些次網格的過程無法通過格點計算,所以人為地經驗地給了一些參數。
6、混沌效應,大氣運動是非線性的,初始場的微小擾動就會帶來結果的巨大誤差。
是唉,銀河、巨威都好貴貴,中國氣象局得和其他單位共用,還得排隊,僅僅是輸入各種參數都得好幾天。最後才慢吞吞的算起來,一算就是好幾天。更別提,那個電費了一天能頂你們學校一周的電費。
這是氣象局在知乎上被外行黑的最狠的一次。
注意關鍵:
2007年底
預報時長:240小時。
水平解析度:1280X640個格點,每個格點30公里。
垂直解析度:60層(頂層到0.1層)
預報時間長度:240小時(00,12UTC)84小時(06,18UTC)。(一天更新兩次)
240X2X1280X60X60是多少。
簡單來說這麼些個點每天都得至少得計算兩次,兩次都得帶入實時新數據重新計算。
如果是一百個代數方程,那真的不足為懼
如果是一百個ODE,那也還行
就算是一百個有解析解的PDE,也能算
可是這裡我們面對的是,大量的數學上沒有給出解析解或者說數學上目前沒有辦法解的PDEs
數學和物理學上某些方面的重大突破會給當今的大氣科學帶來進展
「 Bad mathematicians become physicists, and bad physicists become meteorologists 」
-Alexander Friedman (1888-1925)一個就夠了:第二天誰回來。
推薦閱讀:
※目前較為理想的視頻格式是什麼?
※一個裝滿數據的硬碟比一個空硬碟重嗎?數據有重量嗎?
※近代有哪些高新科技突破被懷疑是逆向工程(模仿外星人技術)?
※多線程有什麼用?
※如何理解「異或」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