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學文言文?

漢字作為中國的文字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學好文言文也應該是理所當然之事。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學好文言文還需要大家集思廣益。


今天系統整理一下回答。本文主要著眼於如何能寫出通順流利的文言文,而不僅僅停留在讀懂這個層面。畢竟只有能寫才算得上是真正掌握了文言文。

甲 起始篇
想要自學,我覺得最基本、成效最大也最快的方法,絕對不是什麼看古文背古文。對大部分普通愛好者而言,這個門檻太高,很容易減滅人的興緻,如此談何學習?試問知乎上看完《古文觀止》的有幾個?更遑論什麼《昭明文選》了。一個文言文素養尚不完善的人,入手就是四六文,這不是誤人子弟么。

當然,不排除有天才如李白或勤勉如李賀的人,這種超過我能幫助範圍的仙鬼之才,出門右轉,諾貝爾文學獎,慢走不送。

對於一般的初學者,我推薦的方法是看成語詞典。我們現在書面文章和日常對話,用詞用語都過分白話、繁瑣,而字典里收錄的成語卻很凝練,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言精華都在這。我們通過閱覽誦讀,能很快地了解、適應文言文的模式及韻味入門簡單,也不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買一本成語詞典,放在床頭、車上,睡前或堵車時翻一翻,如此積累,語感逐漸趨近於古,對文言的把握力也就提上來了。

乙 築基篇
當擁有一定的成語積累,能體會何為文言文語感,並且對文言愈發有興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正式學習文言文了。怎麼學呢?寫。不管你是打算能讀懂文言文就好,還是想更進一步,都是無二法則。

我自己的文學天賦還算是不錯,小二作文就可登報,三年級已經開始寫詩(現代詩)。而我開始喜歡並嘗試使用文言文是在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第一次寫類似文言的句子,是在日記里,我鋪陳了一堆不高興的事情,最後結尾道,我心傷悲,莫之傾訴。哀兮,痛矣!

土吧?真土。我心傷悲還是來源詩經,但是就這麼短的一句話,卻給予了我很大信心。以各位之才華,難道寫不出上面這樣簡單的話?所以說,放開去寫。寫好寫壞管他呢!

唯有一點,須注意:必須帶有感情,寫真實的話!這樣你就能漸漸地將文言文式語感提升到文言文式思考的層面上來,是為築基。

三 進階篇
當你開始用文言文進行寫作,往往會碰到瓶頸,即有些東西不知道如何更優美的去表達。
比如用白話文你可以寫道「今天雲是淡的風是輕,遠山碧色呼喚著我們去踏青。」但是不一定能用文言文寫出「是日也風輕揚而來信,曰遠山之碧也足以採擷。」為什麼呢?讀的文言,背的文言少。

你也許會問,「到頭來,你的回答還不是和其他人所建議的一樣么,終究還是說得多看書背書?」

可是我們已經到達第三階段了,沒有前兩步積累,誰能輕鬆地走到這裡呢?應試教育下,我們看的背的文言文還不夠多麼,可是幾個人真的懂得文言文,能夠用文言文寫簡單的句子?

回到第三步的話題上來,此階段是硬功夫,來不得半點假:基本的用字常識,如通假、古今異意;語法,如倒裝、省略;還有名篇的背誦、學習……就像傳統武術中的馬步一樣,這步是必須且沒有捷徑可走的。

但是還是有不同呢,那就是這時的你,有興趣,有信心,有一定的語感,有一定的經驗,這足以支持你愉悅而有效率地完成學習文言文的任務。

當然,想要效率高,有一個技巧:讀、背自己喜歡的書。以我為例,初二時很喜歡《老子》,一兩天背一個章節,因為任務量很少,而且完全出於興趣,所以壓根不覺得累,總共八十一章,半個學期就背下了。此後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情與信心更加濃郁,開始陸陸續續接觸《莊子》《金剛經》《史記》《資治通鑒》等皇皇巨著。久而久之功力自然就上來了,文言進階,如是而已。

四 登堂篇
在第三步的指導下,相信大家逐漸可以無障礙閱讀文言文了,這時你已經算是個入門級的文言文愛好者,然而尚未到登堂的境界。如何是登堂?當你寫文言文能如白話文一般輕鬆的時候,即可稱作登堂。或問其道為何?一曰複寫,二曰朗讀,三曰辨認文風。(小可鎮山秘籍,諸位珍重之!)

複寫:比如那本被大家說爛的《古文觀止》。一般都有翻譯吧。好,你找一篇文章(最好選取宋代的),把原文看一遍,讀一遍,再看一遍。然後只看白話文翻譯,嘗試著你能不能用文言文寫出來。寫完後對照原文,你就會發現和原作者的差距,如此反覆,寫文言文能力會提高很多。

朗讀:好文章,大聲讀出來。清朝時的桐城派視此為傳家之寶!所謂「因聲求氣」。簡單,但是實用的一個好竅門。

辨認文風:閱讀些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相關資料,基本了解一下各大家的文風,然後隨意找一篇,試試看自己能不能辨認出這是誰寫的?這是提高自己眼力的一個好方法。而且你今後寫文章欲找到屬於自己的「格」,非經此不可。

熟練以上三步,然後再不斷地寫文章,這樣你寫文言文的能力就會愈來愈強。有朝一日你會驚奇地發現自己也能下筆如有神,寫出洋洋洒洒的文言文了。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一個合格的文言家了!

五 入室篇
差不多,該是了結了。古往今來,大多數文人也無非做到第四步而已。而做到第五步的,他們的名字則出現在我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語文課本及各種經典讀物上,千秋萬代為後人所景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無法在這一步上做任何指導,那樣只是貽笑方家。

但是,有一點我知道,而且有責任告訴各位。那就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學精神,並不是如此的雕琢工巧而已!
絕不是!
我們的傳承千年、歌頌千年的文道,關鍵不在文,而在道!
君不見,屈平辭賦懸日月,下是丹心報國難,唯有一死見肝膽;
君不見,太白大笑長安市,敢令力士來脫靴,金山於我唯不屑;
君不見,稼軒欄杆都拍遍,當年匹馬破賊奴,終身不忘復北都;
……
這才是文道,
這才是文言文的精神,
這才是我們所謂「古風」的意義。
不理解這一點。
就不能真正學好文言文。

一點粗淺見解,不足處望指正!有問題可以評論或私信中探討。

最後放兩篇自己以往不同時期的作品。第一篇入門,第二篇登堂。

10年初三畢業時作:讀明史——朱棣(成祖)紀有感

余嘗聞操莽之徒,謂以惟利者也。自有巢、燧人之伏羲氏而右以致三代,民風稍衰,夫「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者,是以言是者也。雖唐虞,況有貶者,君不聞太白「堯幽囚,舜野死」之句乎?孔夫子所譽者,非出此輩及文武王,其尚如是,人何以堪?故曰:政無好政,民無好民。史之知本,惟利是圖耳。


南華子不屑也,謂以神人之糟糠,皆吾輩之奉持也,是有許由、殷之頑民耳,具為是輩也。人雖向之,難以習也。是以紅塵多擾民,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鮮有渝者,夫御百姓而治天下者,雖曰未仙,吾必謂之仙矣。而朱棣者,吾深贊之,雖天下多惡,吾不屑其眾也,燕雀安知鴻鵠耶?


明史語之:「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其為正史之譽也,人繁言語,不以贅述。


至於其毀,皆曰之背綱倫、殺無常、費京師耳,其為腐儒之論也,君不見永樂文治武功乎,天下難忒。其始臨世,父不及名,怠於戰事,荒乎親子。幸及七歲,乃聞名字,雖曰皇子,皆遜標也,後值藩王,累功討元,戰績無數,無奈嫡制,遂降邊疆,仍無貳心,適值標薨,子輩無右,而封建文,恰臨削藩,舉兵靖難,破軍南京,鼎帝永樂,垂世江山,非其功乎?


而人所貶,更不以為然,湯武伐君,唐宗殺兄,皆成盛世,何況永樂,故曰其尚也。非為其人,不知其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耶?莫做堅白之辯,吾恐染吾身也,可以厚黑治天下者,皆非厚黑輩,實名聖賢。胡宗林曰:任我頑劣。

12年高三上時作:《大學章句》淺析


昔梅月涵先生論大學,謂之「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然百年以降,但見瓊樓疊作,玉宇橫張,鳳凰未至而梧桐錦翠,大師寥落而大樓綺巍。嗚呼!本末其乖矣。放眼今天下也,鮮見有一校焉,矢志乎擢崇良俊,懇切以人文相教。余竊念自幼知道理於孔孟,受文法於桐城,有擔負也,將與斯文而起之。且余長太息夫古道之不傳,而大學之本盪亂,無一日不恨予小子襟抱之不開。遂殫精瀝血,誠意發心,謹將平生於朱子所撰《大學章句》所思所想,筆之成文,以彰於世,雖一字一句,亦不敢不竭盡愚誠。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大學》解之曰:「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是故凡事皆須得其本矣。然則《大學》書之本何也?曰:「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即朱子所謂「三綱」「八目」也。或問二者孰為其本之真邪?曰:皆是也。何則?以其同出而異名耳。大學以「明明德」為體,而「格致誠正」為筋骨,「修身」為皮肉;以「親民」為用,而「齊治平」為外象,「知止、定、靜、安、慮、得」為內因;若夫知止以求至乎至善之極者,乃《大學》之血脈臟腑也。由是可知「三綱」「八目」,其實一也。昔者仲尼語曾參曰:「吾道一以貫之。」參素敏達,且治學乎久,爾時福至心靈,豁然解悟夫子之道。門人弟子未達而問,答曰:「忠恕而已矣。」忠者,盡己也;恕者,推己也。其時周室漸衰,諸侯無義,人心頹壞,風俗漫佚。曾子恐於道失其傳,故書所學以遺後世。又思仲尼生時,聞其教者且難得其指,乃不厭其煩,諄諄叮嚀,反覆致意,宏廓夫子之道為《大學》之千餘言。後生當審乎此,由博返約,直達其本,不可以其恢弘而忘精義也。


然則是乃大學之精義乎?曰:「不。」粵若稽古,賢者之志無非在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風俗淳」者,《禮運》之「大同」也,《春秋》之「太平」也。然論者繁,而成者鮮。以神農氏之遠,或可以見。至於五帝也者,軒轅慣用干戈,唐堯放誅兇惡,虞舜叛者十國。有夏則禹傳子啟,時生產始有餘,私有物遂有矣。於是乾者窮極奢豪,放浪無節;坤者倒懸泣血,苦於水火。徂爾雖或有文景貞觀之治,然十六七皆據亂世也。且三皇之時,人類進化之初,心智未開,所欲不過飲食男女,是與童蒙無異,言其質樸敦厚或可以已,然言其乃太平盛世,恐其差矣。由是觀之,「風俗淳」之於人類,猶如曇花之一見,「大同」之於人類,豈亦非「大夢」也哉!而何為其然也?馬克思謂此乃生產力不及所致,晚生實不敢苟同。使千秋之後,萬物富足,百姓所欲,俯仰即至,若是則生產力不可謂之不高矣,然其為大同乎?曰:「不然。」若有人振起而欲王,則必有抵抗者,兩相攻守,生靈將復罹難。是以人心之欲未去,則天下大同不至。聖人見此,乃作而教,期於蒼生皆能至善,如是則雖泥沼寒霜之地,亦可以為太平之所。此之謂《大學》之精義也,欲天下之大同也。


既知《大學》之精義,而今不見大同者,何也?曰:以其能知而不能行也。知者一也,修己以治人也;行者不知其幾千萬也,然成者可以數也。宋明之際,程朱理學及陸王心學各自門下,無人不以明明德為吾志。兩派皆知為善且用力深盡,久或有得,自以為妙,忽見他人修行之法有別於己,遂目其為異端,攻之不遺餘力,乃或甚於仇讎。百代之下,為學者笑,則何益矣?理學、心學之別其著者,乃「格物致知」一節。反覆思之,其實一也。程朱學問在即凡天下之物以窮其理,是則伏羲象天地、類萬物而作八卦之旨也,乃亘古不刊之論,又何疑諸?陽明少時,格竹無果,此特其學力尚淺耳。囊者白香山嘗贊竹以「本固」「性直」「中空」「節貞」,而後世多與之,此皆格竹有得者也。夫詩長於比興,易以化物成經,此皆格物而能致知者也,豈因陽明彼時之未達而遽可非也!至於心學因是另闢蹊徑,訓格為正,言致良知,而能有資後學,利惠民萌,此亦《大學》包羅萬有所致也。程朱門人能容萬物而不能容一心,陸王子弟雖知心物、理欲為一,而不明其所謂「格物」即理學之「去人慾」,其「致良知」即理學之「存天理」。此亦《大學》不善讀者錯解之所致也。哀乎痛矣!執見而誤道也!至若其餘「誠正修身」明明德事,二派之爭,大抵如此,茲不贅述。


右者且為心物、理欲之異同,意見之爭尚為少也;理學、心學且為儒家流派之分支,意見之爭尚為少也。然至於內聖外王進退行藏之節,則諸子百家蜂起而爭鳴矣,其尤者乃儒釋道也。余於學校讀書至此,每見課本言儒家治世,釋家出世,而黃老之流逍遙於世云云。此則三教之皮毛也,世間迂士腐儒之陋論耳。試問文殊普賢何嘗不入世以度人?世尊誕時,七步生蓮,此非「出淤泥而不染」救世之大慈悲心而誰何?其豈但知山清水秀耶?儒家雖自強不息,心存君國,然亦有「避者七人」之贊,及夫「舍之則藏」之志。其豈但知朱門紫綬耶?三教之行止無定也,皆因時而易之,其豈有拘泥耶?是方為《大學》之教君子也:未達則修身齊家,達則治國平天下,如此而已。而以吾所觀察,後世之好儒者,蓋皆干祿從仕之徒;好道者,蓋欲卜命養生之輩;而好佛者,則大抵為求來生福報與今日偷閑而已。「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善讀書者玩味之,當知是已堪破名利、命理之事。是以益知「忠臣出於孝子,仙佛始於忠義。」而悟三教其實一也。


三教雖能同,然中西不能無異。西人常笑吾國古代政治,視之為腐朽落後,此大謬矣。其人之政也,刑法為綱,利益為本。吾國則不然,教化為綸,而以義為本。前者之國,乃犴獄所生,靜處亦憂患乎法律;後者之國,則家庭所化,亂時亦珍重乎情誼。老子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李宗吾更相發明之,曰:「失禮而後刑,失刑而後兵。」又曰:「失者,乃演化之謂也。」由是可知其人之學說第吾國之流弊也。是以古之四大古國,唯華夏以存,此非幸也。《康誥》曰:「惟命不於常」,吾國之所以綿延不絕者,無他焉,《大學》所謂「惟善以為寶。」「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故也。或詰難曰:「然則近世何以慘淡屈辱如此?」答曰:「此乃前文『知而不行』之弊也。」清廷素遭「復明」之軍起義,及外寇侵華,民或有反戈者,何哉?以其不能善用儒學,惟能以之制人,而不能以之愛人,是以上下不得均齊。復常為令人蓄髮留辨等事,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拂黎民之性,菑故逮其朝,久辟而終為天下戮也。此則舍《大學》之本而為末者,其必不得善終也。


及清覆沒而至民國前後,圖強復興之志輒流行於中華之士子矣。國人歷遘陽九,自鴉片之戰北,圓明園見凌隳,至洋務壯志不成,戊戌空餘長恨,益知欲強吾國,其本不在物制,而在教育吾民。遂於其時現代大學頻立矣。清華校長梅月涵見此,亦喜亦懼,乃謂大學「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以誡世人,當知大學之本末,勿忘得之本矣。其時知之而行之者繁,故清華北大諸校引領風騷,為中流砥柱,是以學生運動、學術研究繁見且精矣,此則知《大學》之大學也。於今則不然,自商業化而後,外本內末者在處皆是。教者但欲學生能有一技之長,而不知授之以人情事理。則學生或業有精到也,而不知施之以有用,徒為口舌之工;或能有成於功業矣,然非以明德為基,乃以權謀巧變而致,蠹於社會;或有成且非不善矣,然但為自了,而無志於兼濟天下,非關道之可行與不行,皆以一己之好而為行止,是器小矣,無曾於當世。如是之人,雖多,亦奚以為?是以百年以降,成氣候者鮮矣。此謂《大學》之本不善知之弊也。


至於教人成行之法,則愈有不足也。由幼及長,吾儕無論方圓,皆以一物以制。吟誦墨帖,強教強學,亟以求成,罔顧其能。致令學生心不在焉,材不適教,所善者不得其用。《禮記?學記》云:「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如今日然,學生之得學也,其悖以入,亦悖以出。來之也疾,去之也速。如是之學,雖多,亦奚以為?是以百年以降,成鴻儒者鮮矣。此謂《大學》之本不能行之弊也。嗚呼!何日能見有一校焉,矢志乎擢崇良俊,懇切以人文相教。人文者,可以知《大學》之本也;以之擇才,可以行《大學》之本也。得見是者,則吾國人文幸也,大學之道其將復於斯乎!是以晚輩一陳其不敏,願有以補益乎今日大學之闕。


或問:「《大學》者,禮記所云與朱撰之《大學章句》,有異別矣,如『親當作新』等。女言雖多,有恐失之真義矣。」昔者南懷瑾大師曾言一趣事:林子超先生喜藏書畫,有客指贗品詰之,則答曰:「書畫用娛心目,廣胸次,消塊壘。雖贗品,其藝足以匹真,余玩之,心胸既暢,雖然贗,庸何傷哉?」余以此為可以解問者之惑也。

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其實一也,儒釋道三教其實一也,皆吾國《大學》之教也,乃千古至善之論也,非西人以其不知而可以非也。其本為一,散之則為萬物,是如行然,目的地惟一焉,而行之法廣矣,或舟,或馬,或步,隨其適耳。知《大學》者,當守本而用末,行《大學》以濟世。不可如今日諸多大學,不知本而拘泥乎末,為天下笑,而令前人嗟嘆。或問:子論三千餘字,較曾子而又長大矣,有一言而可以資吾輩知行《大學》乎?答曰:此無他,惟慎其獨乎,問心無愧而已。大學之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綱之關鍵在明明德。明明德首在慎獨。故《大學》之義中之義無他焉,問心無愧而已矣。


文末七律,以結是論,並明吾志:

文武之學周至今,飄零多少道為沉。

琵琶西入長安後,河洛中疏漢調琴。

五色交輝能悅目,一身坦蕩更開襟。

豈能是處如人意,但要平生不愧心。


一個簡便輕鬆的辦法是多讀,例如:

陳來《山高水長集》頁232

另一個辦法是「死記硬背」,熟讀成誦
一個可選的文本是《古文觀止》

推薦北大陰法魯主編《古文觀止譯註》。從清華到復旦,如今大名鼎鼎的葛兆光,當年參編此書時還是青澀的本科生。

再推薦晚清大學者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有例子有講解,十分有助於「好學深思」者「心知其意」。

幾年前讀過清華法學院江山老師的回憶文章,轉帖如下(案,文中提到的張紫葛,做過宋美齡的機要秘書):


這年春季,我們開了一門古漢語課。任課老師中有一位老先生叫張紫葛,湖北松滋人氏。紫葛先生可謂年輕得志,然中年以後卻極不幸,有長達十幾年的牢獄之災。那時他剛被學校接回,安頓在我們樓下的一間屋子中。他授課的班是我們年級七、八班,本來與我無干。然而,這位眼睛幾乎失明老人的國文功底和生動的講授卻震驚了全校師生。他赤手空拳上教室,然而從《尚書》以下,至《史記》、《漢書》,竟是一路橫背如流,課堂中的典故、軼聞直如秋風落葉,不讓你失去看景決不收手。
我所在的寢室是由4、5、6、7班富餘人員組成的綜合體,其中有一位7班的杜震農同學正好受到紫葛先生這種富教的恩惠。第一節.課下來,他就給我們天花亂墜地評論起來,叫我們這些無緣聆聽的同學好不嫉妒、羨慕。
我決定去拜訪、見識一下。
一分多鐘便下得樓來,無所顧忌地敲開了紫葛先生半掩的門,放眼一望,房內一床一桌一椅,一老者枯坐於中,木無表情,想必就是紫葛先生了。隨著我聲響的進入,紫葛先生一改枯木坐態,以起身、笑容、亮鐘般的聲音來迎接我。少不了一番自我介紹,便很快切入主題:如何做學問。答案很簡單,去背《古文觀止》。
背《古文觀止》?我將信將疑。也是初識的生分,又不便多問,便滿腹狐疑地離去了。懷疑,懷疑,畢竟出自權威之口,也只好做了。於是,我每天便有了一新的事業:一天背一篇《古文觀止》。
這一年的暑假,我留校勤工儉學,主要事務是照看宿舍,八毛錢一天。其實無事可做,每天坐在宿舍里,仍舊是背書、看書,只是必須開著門。
終於從背書中嘗到了味道,最明顯的是看古籍順溜了。
我開始閱讀《周禮》、《春秋左氏傳》、《詩經》之類的書。有一天,上刑法的董老師在課堂上告知:「剝奪權利是資產階級刑罰之花」。我聽了這話有點不以為然,因為我所看到的周代古籍中似乎已有相關的規定。於是,我把我的看法說與紫葛先生,他認為可以做一番研究,正本清源一番。接著他為我開了一張書單,囑我去重慶市圖書館古籍部查資料。
我拿著書單興沖沖地走進了枇杷山下的重慶圖書館古籍部,接待我的是一六旬開外的老者。他看了我的書單,默不做聲,便進了書庫,一會兒,他抱出一大摞書。我迎頭一看,著實嚇了一跳,乖乖,全是線裝書,而且,他還不止抱一次,前後抱了三摞。
布滿塵土的線裝書擺滿了一大書桌。我心裡卻發著毛。雖然從前也見過線裝書,可那只是一本算命的小冊子。如今這麼多聞所未聞的線裝書,我連前後左右的順序都搞不清,如何是好。著實有點怪罪張老先生,如何不事前與我講清楚,早知如此,我不來了。
哪知,更窘的還在後頭。偌大的古籍部閱覽室,好像只我一個讀者,一塵不染的桌子、地面、椅子都在眼巴巴地看著我;最難面對的是那位老管理員,他老先生拿完書,就在我側身邊站定不去了。這一站竟似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雖然事實上也就20多分鐘。
汗流浹背,無地自容,心跳加速,……
我不知哪個詞更符合當時的情態。我不得不坐下來,開始試圖進入到這些密密麻麻、沒有標點斷句的豎排繁體古語文之中。太感謝神靈,約20分鐘後,我終於找到了我所要的第一處。老先生靜悄悄地離開了。
這一次查閱前後持續了20多天,有時回學校過夜,有時就住城內親戚家。若干天后,我與老先生稍熟識了,他找了個機會向我坦露了那天站在我身邊不去的原因。他說,「文革」開始以來,這些線裝書就沒有人摸過,我是第一個前來閱覽的讀者。他的站立是由不信任和憤怒支使的。不信任是一個毛頭小夥子居然敢看線裝書;憤怒則是我的書單開列太多,讓他辛苦了好幾趟,若是看都看不懂,豈不太冤枉。他那天本想事後好好教訓我一下。
心跳的學術歷程就這樣開始了。
在紫葛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幾個月的勞動終於換來了一篇題為《剝奪政治權利考》的論文。自認為寫得還不錯,便署了我們兩人的名,把它投給《學報》,結果在1981年第2期發表了。
這是我的第一篇真正的學術論文,它的最大意義應當是:我有理由走學術發展之路。

……………………………………………………
語言是工具,學了文言好讀書:

《易》為群經之首,
讀了可以見微知著,智料機先
uestion/36375938/answer/67272748

古文都背了,古詩更不在話下
uestion/20188771/answer/53398836


說說我的野路子

家中祖上七輩都是醫生,家裡幾乎沒有別的書,除了民國前線裝的醫書,就是解放後的印刷體醫書。打認識漢字起,就開始看繁體字。

也不知道是幾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家裡一本《本草綱目》裡面竟然有許多故事和各種腦洞大開的東東(是的,有故事,並且故事非常引人入勝誰看誰知道啊!)(腦洞大開的比如說人屎、露水、鍋底黑都是葯)——既然這麼有趣,中間還穿插了故事可看啊!終於不用無聊地看那本《赤腳醫生手冊》的插圖了啊!

當然,剛開始也是連蒙帶猜的看,不過沒關係啊,看故事梗概就可以了啊!

後來,又發現《醫宗金鑒》里有煉丹的工序和工藝啊!什麼太乙紫金錠、紅升丹、白降丹……好神奇的有不有。於是天天抱著厚厚的《醫宗金鑒》翻來覆去地看,一度被我老爸認為我要學醫。再後來我爸發現我的注意力終於放在了《二十四史》上。是的,我喜歡看古裝劇,但是有一次偶然發現某個驚心動魄的橋段他喵就是活生生地抄襲《三國志》,於是乾脆就舍了粗製濫造的電視劇,醉心於史書中,不再把時間浪費在無聊的電視劇上。此間,還陸續看了《聊齋志異》、《鏡花緣》、《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官場現形記》、《西遊記》、《水滸傳》、多本唐朝志怪小說,反正怎麼好看怎麼來,什麼有趣就看什麼。

高三的時候的文言文,多取材於正史中的人物傳記,所以每次做文言文的感觀就是:嗯,這個故事看過,那麼……直接進入做題環節吧
……

就這麼順順噹噹的入了大學學他瞄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從此就和古漢語絕了緣。然鵝,一個晴朗的下午,偶然在學校破舊的藏書中翻到一本《佛說無量壽經》,然後呆若木雞!佛法的大門一下子就打開了。當時周圍也沒個出家人請教,上網看別人的講解吧,總覺得那都是二手信息,難免夾雜了私貨。從做論文的角度說,第一手資料才是最珍貴的。出於這種樸素的想法,乾脆網上下了個《乾隆大藏經》,決心通讀一下所有的佛經先!於是乎就每天從六點鐘起床閱讀佛經,直到晚上十二點宿舍滅燈。從阿含、本緣、般若,華嚴,到中觀、毘曇,讀得昏天地暗日月無光。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工作後幾年。終於,絕大多數佛經都讀過了一遍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多地方不太懂啊!痛定思痛,毅然決然從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唯識,從《百法明門論》、《六門教授習定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等一類簡短的論背誦起,接著開始通讀一身六足論等對法一類大部頭,到後來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大乘法苑義林章》、《辨中邊論述記》等。大概的路數就是先誦,讀得溜熟了,就開始背。背熟了,就開始自己句讀、分段和科判。科判熟悉了,就開始嘗試校對和整理、編輯、翻譯、注釋、揣摩、研習、講解、闡釋。
總之一句,喜歡,然後不計時間地投入,玩味、沉溺其中,直至爛熟。

附:自己用word2013編輯和整理的《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若有需要本人編輯的《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的,請私信。)

心得:沒想過要學古文,但是興趣還是帶著我習得了這個基本功。


.
關於學習方法,可以閱讀張中行先生所著《文言津逮》,絕佳的文言文入門指南。

其中對於如何循序漸進學習古文,張中行先生給出了以下四個原則:

  1. 由淺入深(相信自己的感觸,通過閱讀判定深淺);
  2. 由少而多(先短文而後長文,先選集而後全集);
  3. 由慢而快;
  4. 由藉助(教師、註解與辭書)到自力。

對於讀什麼,張中行先生給了八條建議(這是一般建議,不排除有特例):

  1. 在多數情況下,可以先今而後古(一般來說近代的作品比古代更好理解);
  2. 在多數情況下,可以先記事而後說理;
  3. 先散體而後辭賦、駢體;
  4. 散文和詩詞可以交錯選讀,逐漸加深(可以參考張中行先生的另一本著作《詩詞讀寫叢話》,應該是最好的古詩詞入門指南);
  5. 先一般而後專門(廣泛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作品);
  6. 先選本而後全集;
  7. 先今注而後古注(對於初學者,楊伯峻的《孟子譯註》就好於朱熹的《孟子集注》);
  8. 先經過整理的而後未經過整理的。

對於怎樣讀,張中行先生又給了四條建議:

  1. 初學要「懂」,要「熟」,二者之中尤其要強調「熟」(先做到精讀熟讀,不能走馬觀花);
  2. 「精」與「博」要配合得適當;
  3. 要學習使用工具書;
  4. 要以理性知識為輔(「理性知識」指的是文言語法知識,包括文言辭彙、文言虛詞用法、文言句法特點、現代漢語與文言文的異同等)。

這些只是提綱挈領的文字,具體的內容,請閱讀《文言津逮》,一本小書,加上附錄只有十一章,但是相信你讀後一定會受益良多。

唯一的問題是,張中行先生在這本書中並沒有給出一個詳細而系統的書單。關於書單,可以參考梁啟超所寫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這是梁啟超先生當年為北平大學生們所列出的國學入門書籍,並在書單中註明了哪些書需要精讀甚至背誦,哪些書可以泛讀,哪些書可以專門挑某些章節來閱讀,哪些書僅供立志於深入研究語言文化的人閱讀。同時給出了優秀的注本和參考書。在我看來,這一書單是對於不知從何處走進國學世界的人來說,是最好的指南。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共列舉了141種書目,如果覺得這個數字還是過於龐大,在最後,梁啟超先生又列出了《最低限度之國學書目》25種。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


一,喜歡,並且超級喜歡。

二,多讀古古,感受文氣。

三,少讀今古,別把語感帶瞎了。

四,積累古文辭彙、句式、用法,揣摩用字絕不苟且。

五、嘗試著用古文構思、謀篇、打腹稿,而不是先用白話文把要表達的意思想出來了再翻譯成古文。

六,博覽群書,要有思想獨到之處。文章是外在的,金玉其外,但不要敗絮其中。

本人一直喜歡古文,所寫過的古文也遠遠超過白話文。下面貼出兩篇文章。


1、這是十年之後重遊貴州青岩古鎮寫的小隨筆之一。

黔游三札·青岩

余既入泮,游屐不倦。甲申之歲,嘗攜手同年,南浮海渚。旬月之期,而九省湖山,頗稱舊侶。自昆明判袂,隻身赴築,道出青岩,比一息軫。數日勾留,阮囊為羞。至於不得不歸,已絕粒信宿矣。

十載忽忽,若非言語道者。今振衣重來,已非少年。未知城郭經秋,尚識門闌舊物否?

二〇一五年秋七月蘧廬主人霍重慶識


2、一位摯友陪父母回鄉,發給我一些照片,讓我寫點東西,這是該系列的第一篇。現在突然覺得,像極了小時候試卷上的「看圖說話」,有木有有木有:)

先看朋友發來的老家祖屋照片

我的看圖作文如下

寄北(其一)

張兄從二老歸視祖屋,方奉事晨昏,步趨河朔。因出圖形,見示荒遠。自言舊之堂構,今尚儼然,惟塞塵搖落,荒磧無聲,庭草離披,秋陽自冷。況復鶴人杳渺,道山岑寂,幽人視此,得無喟歟?願借雄文,為一吐氣也。

告曰:兄富在胸次,何假文字相焉?

雖然,余亦北人也,覽此畫上風煙,彷彿昨日。粵若秋侵紫塞,霜冷嚴關,沙海荒忽之外,瀚漠羈縻之表,追念家聲,橫戈絕幕,赫赫奕奕,尚見燕然也。今卜居炎方,而邊庭白磧,胡塞黃蘆,時猶在憶,第恨無匹馬只輪,以為燕趙之長驅耳。

余,鈍夫也,既昧於周身,復闇於應物。幸有二三君子,棄瑕推許,屢見越格,使得駑駘自效,無為聖代之累,是則張兄與有德焉。

又好古文,未簡時心。雖情如結髮,義若通家,不必多我。而一遇張兄,為我傾蓋,折節下交,托以斷金。今復噓我春風,惠我縞紵,豁我鈍目,潤我枯腸,誠愛我重我,無可右之者也。

然書生報德,止有文字。今者已矣,他日吾兄履綦海岳,車駕日星,弟雖魯,亦當攬轡扶輪,駑馬自奮,為君子鼓吹風雅也!

二〇一五年六月廿六日蘧廬主人霍重慶識

————————————————————————————————

另:

有人問學古文選什麼書讀的問題,我一下子還真難回答。具體選什麼,還不好一概而論,比如古文觀止、文選、八大家、晚明小品、古文辭類纂等等,均可。我個人喜歡歷史,且有寫個「今小史」系列,所以對史書讀的很多,一舉兩得,既學史、又習文。

個人認為有個前提是:一定要選自己真正喜歡的,讀的時候,還要讀進去,要歡喜的不得了,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不要硬著頭皮讀那些無感的。就像有人問我寫字選帖一樣,我就是說,不要迷信大家,先選你有感覺的,這個感覺是有針對性的,有針對性的感覺就是天分,這是最無敵的部分。

*************************************************************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本人公號「今小史」(hiqvlu)


此答是狷壹初來zhihu時寫的,寫得十分粗糙簡陋,後來也沒怎麼完善更新。謝謝各位願意和狷壹討論的知友們,令我開始有動力去improve它。是你們,和我一起完善這個回答。裡面也有你們的功勞在,真心感謝!如果你們有什麼關於自學文言文的困惑與小tips,願意告訴狷壹,狷壹雖無甚才能,亦當儘力而為。

事先聲明:這不是本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而是復旦大學王運熙教授在多年前就已經講授的方法,但這個方法影響我很深,我也從中獲益匪淺。我始終不敢忘記前輩先賢的教誨,今難得見有想自學古文者,興奮不已,遂略陳王教授的方法,以饗諸學。


(一)讀古書、讀古文,培養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仇兆鰲《杜詩詳註》;楊倫《杜詩鏡銓》

(二)閱讀目錄學的書籍
掌握目錄學,培養找材料、找相關書籍的能力,對做學問有很大幫助

(三)培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1、多讀理論性著作,培養理論分析的能力
2、通過學者的研究成果,學習搜集掌握材料、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想深入的話——
1、文獻學。以目錄學為主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這兩篇是目錄學的祖宗)
《書目答問補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2、中國古代史
讀《史記》《漢書》打基礎

3、先秦思想
先秦諸子百家
《論語》《孟子》《老子》《莊子》

4、古代文論
讀《文心雕龍》《詩品》應與蕭統的《昭明文選》一起讀


——————————————————分割線——————————————————

以上諸君所言,比如看王力的《古代漢語》,再買本便攜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都很管用的。
當然需要多看文言文來培養語感,比如《古文觀止》、三言二拍、聊齋志異、四大名著這些來看。建議先看兩部分,一部分是唐詩宋詞,一部分是明清小說及散文。
為什麼呢?因為詩詞的美感容易帶動讀者的興趣,興趣畢竟是最好的老師。而明清距離我們時代不遠,文言也偏向白話了,容易懂,這讓初學者不容易產生懈怠和氣餒的情緒。

暫且寫這麼多吧。
歡迎熱愛古代文學的朋友能跟我分享、探討文學的樂趣。
謝謝。


——————————————————分割線——————————————————
2015.09.19答覆 @松林 君:
你好,松林君!你提了一個不錯的問題!^_^這說明你是有動腦筋思考的,但另一側面也反映出——恕我直言——你不夠「會學習」。

(一)讀古書,學古文,須掌握若干技能:
(1)點書
(2)對歷史、名物、制度、輿地等方面的認知
(3)對文言句式的熟悉
(4)對文體的熟悉。
其實歸結為一點,還是點書。句讀正確了,才談得上「閱讀」古文。而句讀如何才能不出錯?正賴以上數點,即(2)(3)(4)。所以它們之間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而讀前賢注杜詩的集子,恰好很能訓練其中的3點,即(2)(3)(4)。
例如《杜詩詳註》,裡面有反切音注,可以讓你認字、學點兒音韻;附於詩後的注釋,可以讓你了解歷史政治名物制度輿地人物風俗等等,包羅萬有。(看辭書也可以達到相同效果,然而有多少個人會去看辭書呢?相比各類足以砸死人的辭書,讀詩是不是更有趣呢?對於無論是入門還是想深入的人而言,激發興趣不是很重要嗎?)

(二)王教授舉杜詩研究兩種,祇不過是take an example,並非說讀這個就OK。(祇可能舉例,難不成可以一本本數完嗎=_=?)何況他是演講時說的,由於種種限制,更不可能言之甚備。

(三)文言文學習,當以詩歌、小說及駢文散文為入門首選。而詩歌方面,選擇杜詩確有巨識。關於這個,我且將往日與好友交流的片段節錄如下,恰可資一證——

故知杜詩真是適合從兒童到老人各個年齡段的學習呢?

再,想學好「古文」這種文體(注意,是文體),就好好讀姚惜抱《古文辭類篹》章士釗《柳文指要》吧。簡直是神器啊啊啊!!!(0。0)ala,我是不是太激動了。。


(四)最後,王教授的讀書法是他自己的讀書法,然學無定法,每個人都可以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法,不必因循前人。

P.S.
王運熙先生的話我沒有全部轉述……先生年少時讀《申報》(豎排繁體無標點),都會用筆一份份句讀的。常言道,學問如何觀點書,這是最考基本功的,但於今人也是最難學的。因為沒有這個基礎,就無以讀古書。這個基礎不好,讀古書就會讀不懂乃至讀錯。我寫該答案時曾一度想過要不要把這個寫上去,但最終沒寫,是想到zhihu的同學們太懶了。╮(╯▽╰)╭

P.P.S.
簡體字我是用了網上那個繁簡體軟體弄的,雖已校對過一遍,難免有誤。歡迎指出,謝謝啦(^-^)


推薦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
讀古文 古文字詞句語法的基本功得紮實吧。
這本書很實用。也是經典。

共四冊。中華書局出版社。


樓上各位都談的是該讀什麼書,我再補充一個另外的方法。
使用一款足夠好的古文輸入法,推薦 中州韻輸入法,下載 Downloads -
rimeime -

下載 Rime 輸入法
(Windows發行版叫小狼毫,Mac發行版叫鼠須管,Lunix發行版叫中州韻,均源於古文,非常有趣的名字。)
使用一個好的古文輸入法,是多接觸古文的最簡便的做法了吧,輕鬆的環境下也更容易記住。
祝你古文學習愉快! ^.^

關於中州韻輸入法,見這裡「中州韻」意思是什麼?
小狼毫具體的優勢見這裡鼠鬚管(鼠須管)輸入法有什麼優點?


作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的學生,此題一定要怒答一記!

排名靠前的回答,實際上答的是如何學習「國學」或是「古代文學」,而非如何學習「文言文」。有志於國學的人,當然可以把這些大部頭一點點讀過去,但如果只是將文言文閱讀能力視作一種「技能」,想提升閱讀和理解速度的話,以上方法未免有「殺雞用牛刀」之嫌。我這個方法是專門針對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進行訓練的,親身實踐總結,非常有效。

先說方法,很簡單:翻譯。自己挑一篇古文逐字逐句翻譯成白話文。

怎麼翻?要打好基礎,不必貪多,先挑短文,掰開揉碎了來翻。舉個栗子:

張僕射齊賢體質豐大,飲食過人,尤嗜肥豬肉,每食數斤。天壽院風葯黑神丸,常人所服不過一彈丸,公常以五七兩為一大劑,夾以胡餅而頓食之。淳化中罷相知安州,安陸山郡,未嘗識達官,見公飲?不類常人,舉郡驚駭。嘗與賓客會食,廚吏置一金漆大桶於廳側,窺視公所食,如其物投桶中,至暮,酒漿浸漬,漲溢滿桶。郡人嗟愕,以謂享富貴者,必有異於人也。

(選自歐陽修《歸田錄》卷一)

先把句子結構理清楚,長句子適當斷開以便翻譯,倒裝的句子理順,省略的句子成分在括弧中補上,專名號比如人名、地名、年號等用下劃線標出,(正規的古籍標點,書名要用波浪線標出,不過自學就不必太講究了。)不熟悉的專有名詞可百度之:

僕射齊賢體質豐大,飲食過人,尤嗜肥豬肉,每食數斤。天壽院風葯黑神丸,常人所服不過一彈丸,公常以五七兩為一大劑,以胡餅夾(之)而頓食之。淳化中,(公)罷相,知安州安陸(乃)山郡,未嘗識達官,見公飲?不類常人,舉郡驚駭。(公)嘗與賓客會食,廚吏置一金漆大桶於廳側,窺視公所食,如其物投桶中,至暮,酒漿浸漬,漲溢滿桶。郡人嗟愕,以謂享富貴者,必有異於人也。

這一步有多重要呢?再舉個栗子:
原文:安陸山郡
整理:安陸(乃)山郡
如果對地名不熟悉的話,有可能望文生義,把「安陸山郡」認作一個地名。許多專有名詞如果不標明,容易與別的句子成分相混淆,導致斷錯句,會錯意。弄清楚安陸是地名後,我們發現這句中僅有兩個名詞並列。據文意推斷,「山郡」實際上是修飾前面的「安陸」,即所謂的「無標誌判斷句」,直接以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那麼,在中間加上一個判斷詞,翻譯起來就通暢多了。

第三步就是翻譯啦。記住你的目的,不是翻出信達雅的文章,而是通過翻譯來熟悉文言句法結構,所以原則就是盡量直譯,把文言和白話一一對應清楚,你所補充的句子成分要標明,哪怕翻出來拗口或者羅嗦一點也沒關係:

張僕射,名齊賢,(他的)體形龐大,飯量超過常人,尤其嗜好肥豬肉,每次能吃好幾斤。天壽院出售的治風邪的葯黑神丸,一般人所吃的量不超過一彈丸,張齊賢時常把五七兩作為一大劑,用燒餅夾著,一下就吃完了。淳化年間,他(被)罷宰相,到安州做知府,安陸(是)邊遠山郡,(人們)沒有見過大官,看到張齊賢吃喝(飯量)不同於平常人,整個郡(的民眾)都十分驚奇駭異。(張齊賢)曾經與賓客聚會宴飲,掌廚的小吏(把)一個塗了金漆的大桶放在大廳一側,偷偷看張齊賢吃的東西,(就把)同樣的食物投入桶里,到了傍晚,酒漿浸漬,(食物)漲滿整桶。郡中民眾都感嘆驚訝,認為能享受富貴的人,一定有不同於常人(之處)。

好吧我自己翻的大概也有不少錯誤,只是說明一下方法。有誤的地方歡迎拍磚。

為什麼要譯得這樣精細呢?文言文中絕大多數單字都獨立成詞,而每個字又有許多義項,我們要弄明白這個字在文中對應的是哪個義項,把它翻譯出來,才能更快熟悉多義詞的各個義項。比如最後一句中的「郡人嗟愕」,如果偷個懶,把「嗟」字譯成「嗟嘆」,一般人也都看得懂,不影響理解。但是「嗟」字作動詞時,實際上有「嘆息」、「感嘆」、「讚歎」三個義項,根據文意推敲其情感色彩,翻譯成「感嘆」,可以更準確地傳達文意,而且這樣一來,你就對「嗟」的三個義項都熟悉了不是嗎~

同樣的道理,這樣翻譯也能讓你很快熟悉文言文的特殊句法。比如「罷相知安州」五字,整理為「(公)罷相,知安州」,翻譯為「他(被)罷宰相,到安州做知府」。這樣一來,你就知道「罷相」實際上應該是被動語態,而「知」字原指官名「知府」,此處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做知府」。文言文翻來覆去都是那些句法,親手翻譯幾次之後,你遇到這些句式,就能條件反射地腦補出其省略成分和正確順序,閱讀起來自然會迅速許多。

輔助翻譯的工具書,推薦《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於初學者來說夠用了。當然也可以利用各種在線字典,挑一個義項最多解釋最詳細的就好了。

那麼,要挑什麼類型的古文作為題目呢?開頭說過,這個方法主要針對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所以不必去挑戰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這些思辨性太強的作品也先放一邊。個人建議以筆記類作品起步,而且最好選擇「掌故類」筆記,以記錄瑣事逸聞為主,篇幅短小,語言淺近,用典也不多,內容貼近日常生活,因此非常便於理解。上文所引《歸田錄》即是一例,此外還推薦陸遊《老學庵筆記》、庄綽《雞肋編》、周密《癸辛雜識》、沈復《浮生六記》等。
這類作品讀起來無壓力之後,進階練習可以考慮人物傳記,以史書中的「列傳」為主。傳記類作品的篇幅長一些,行文風格不如筆記那麼輕鬆隨意,不過同樣用典不多,內容好理解,故事性強,有助於了解各時代的社會面貌。具體而言,可以挑你感興趣的,較熟悉的朝代的史書來翻,對於自己了解的內容,翻起來也會順暢一些。

這個方法不以量取勝,不需要你讀遍《文選》或者《古文觀止》,只要認真對待你翻譯的每一篇古文,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語感方面的進步。之後,就按著自己的興趣去讀吧。我給出的方法只是訓練文言文的語感,但知識體系還是得慢慢建立,沒有捷徑可走的。共勉。



文言文也是講究語感的。

僅僅一本《古文觀止》也解決不了問題。你需要巨大的閱讀量。

對於學習文言文,我的八字訣是:多看多讀多背多寫


看了好多人的回答,都是泛泛而談,沒有實際效果的。以下是我的古文學習方法,可以試試。如果說古文閱讀能力不是很好,也不要去直接讀《史記》《漢書》之類的原典,這些書沒有註疏是很難讀下去的,想要培養古文能力,需要倒著讀從清代文章向春秋讀,因為它與我們的用語習慣相去不遠,並且先讀文學作品,《三國》如果讀起來沒問題了,可以去讀明末「唐宋派」的散文,歸有光、方苞、姚鼐、公安三袁、李贄等等的文章都可以讀讀,然後是宋代的筆記小說、隨筆,陸遊的《老學庵筆記》、洪邁的《容齋隨筆》,都是很好的,這些文章沒問題了,可以去讀《聊齋》,唐傳奇和文言小說,這些沒問題了,就可以讀文人的文言文了,以唐宋文人為主,八大家的只讀蘇軾、韓柳、王安石、歐陽修的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讀一些詩詞曲,詩詞是不限於時代的,可以從詩經讀到清詩,也可以隨便挑著讀,詩詞是古文的精華,穿插於其中,可以很好的理解古文。等到有能力將《資治通鑒》讀通個八九成,就可以放開讀兩晉南北朝以前的文章了,先讀一些兩漢、兩晉的抒情小賦,能不藉助注釋讀通個五六成,那麼直接看《漢書》、《三國志》之類的原文就不成問題了。要想將先秦的文章不看注釋讀通個七七八八,就不得不藉助些古代漢語的專門訓練了,王力先生有一套《古代漢語》的本科教材,一共四本1800多頁,如果想用的話可以買來看看,郭錫良先生也有一套《古代漢語》教材,沒有王力先生的全面,但也算很不錯的了,也可以作為參考。如果單是想訓練古文閱讀可以找中華書局出版的《古文觀止》,豎排繁體還有原注,可以與《古代漢語》的書配合看。如果一時間找不到書目頭緒,可以買一本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古文鑒賞辭典》,裡面將各時期著名的優美的篇章都集中了,可以按著上面的順序從這本書里找文章去看就可以了。


句讀。
啟功十八歲時,跟隨戴綏之攻讀經、史、文學,戴說:「你已經這麼大年紀,不易再從頭誦讀基本的經書了,只好用這個途徑。」——這個途徑,就是拿出沒標點的書,從唐宋古文起,自己點句。先讀的《古文辭類纂》,又讀《文選》,然後返回來讀《五經》。
這些篇目網上都能找到電子版,放word里,把標點批量刪除掉,自己打出來句讀,再和書上的核對,就可以了。這也是古人學古文最正統的方法。


推薦《經史百家雜鈔》 ,曾文正公所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


毛公說 「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其中在曾氏著作中,這是毛公相當鍾情、甚為推崇的一部書。他認為 《經史百家雜鈔》是一部囊括經、史、子、集四部精華的優秀的古文選本,是一部研習國學的入門書。


說一下我個人的經歷吧。
小學四年級,第一次看原版的《西遊記》。當時是受了電視劇的影響,想找書來看。我家正好有一本,巨厚的大部頭。總的來說語言並不難,似懂非懂地看了大半本,覺得似乎比看電視更有意思,尤其是豐富的語言表達和一些冷幽默,電視劇沒有完全展現出來。
然後是《水滸傳》。具體什麼原因忘了,好像是當時所謂必讀叢書中的一種,而其實根本沒有人會去看。總之就是我和我哥一人一本,兩個人會談論書中的情節,甚至模仿裡面某些人的口頭禪。當然這次也沒看完,招安之後的情節只是草草翻過去了。《水滸傳》的描寫更細緻,內容也更複雜,語言上依舊屬於明朝的古白話,夾雜一些俚語之類。
這一時期我很想把四部都看完,但是《紅樓夢》剛翻開就看不下去了,以我當時的年齡還不適合。《三國演義》應該是在易中天品三國播出的那段時間看的,覺得相互參照很有意思。而且節目里說的一些史實和小說的區別也讓我很感興趣。語言難度應該是這三部里最大的。
以上是興趣入門的階段,這三部當時買的估計是盜版書,紙質不怎麼樣,而且沒有任何註解,遇到一兩個比較難懂的地方(比如三國開篇的那些典故,裡面引用的文章)會去翻其他的書求證。因為有課內學習這三部的底子,文言的水準稍微有點提高。
初中寫作文,老師喜歡我們多用成語和名句,於是就買了成語詞典和名句小詞典,經常翻看,對一些語言精華有所了解。
這個時候看《論語》,總體上淺顯易懂,而且很容易撞見一些名句啊之類的,讀起來就很有成就感。因為之前習慣了沒有譯文的版本,所以潛意識裡會選擇有注無譯的。其實這一點相當重要,就好像學英語看中英雙語和看全英的區別,有了譯文就會一直想看譯文,最終把原文拋掉,而很多譯文是不準確的。在閱讀這種書的時候還是需要一字一句琢磨的過程。
這裡有個題外話,這階段還看了一本詩詞格律,自己學寫詩詞,可以說沒有學會,但是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之後讀詩歌感覺完全不一樣。
而其實很多書都是一系列的,所以看了《論語》之後就會想了解其他諸子,於是又看了《孟子》《莊子》,孟子的語言很流暢,辭采壯麗,讀起來很過癮,並且學了一些他的修辭方法。而莊子是屬於語言比較難的那種,而我碰巧買到了一個註譯本,所以莊子只讀進去一些片段,是幾年以後才把它看完的。
然後,偶然發現我的一個同學有一套《古文觀止》。我當時是處在一個比較「渴求」的階段,當時家裡還沒有電腦,翻來覆去就是那幾本書。老師課上會提到很多經典作品,想看但是沒地方找,好奇心就上來了。這本書等於是讓我開了眼界。特別是,當時他只借給我兩天,於是我把裡面自己最喜歡的文章全抄了下來,基本上抄的都是韓愈和蘇軾的文章。
還有,我爸比較喜歡書法,訂了一份書法報紙,裡面經常有那種寫古詩文的書法作品。於是我就在他睡午覺的時候偷偷拿過來把裡面沒見過的文章抄下來(……),而且還要自己斷句。這個現在看起來比較二的行為實際上大大提高了我的閱讀水平。
初中畢業那個暑假把《紅樓夢》看完了,這一次基本上沒什麼知音,就是和幾個女生討論情節,看一點劉心武的節目——但是不喜歡他的猜謎理論。這本書看下來其實理解得不深,只能說掌握了大致的情節,剩下的需要時間來沉澱。看完之後中二病大作,又開始亂寫詩……於是看了很多唐詩宋詞之類。
上高中的時候,我語文歷史成績比較好,報了文科,班主任是語文老師,他建議我暑假回去看《史記》《左傳》。我試著看了一下,《左傳》實在無力,帶注的都看著很累。《史記》還可接受,於是看無注釋的《史記》,專挑自己喜歡的傳記看,《項羽本紀》、《刺客列傳》、《老子韓非列傳》等等……現在看起來,紀傳體和編年體相比確實比較有趣味,更適合入手。史記的文言難度也不算太高,屬於提高階段。這段時間自己也買了《古文觀止》,認真去琢磨每一篇的語言。然後老師在圖書角放了一套資治通鑒,我和同桌都對歷史比較有興趣,於是專挑亂世看,看完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的部分,並且會嘗試去評價某個歷史人物。
到這個階段算是有一點積累了,然後就開始隨性去找書看了。
目前對筆記志怪類的比較有興趣,正在看《陶庵夢憶》和《唐宋傳奇》。

我總結一下,大概就是這麼幾點:
1.興趣所在,從小說、筆記之類淺顯有趣的入手
2.精讀一小部分,形成沉澱
3.大量的泛讀,歷史文學皆可
4.發散式閱讀,從一本書擴展開來
5.無休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6.在你的學習階段,至少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寫得比較亂,沒什麼頭緒,第一次寫這麼長的回答。歡迎交流。


熟讀《古文觀止》,這一本真的是神書,看多了不僅韻文散文能提高,白話文也大大有幫助。


論語、禮記、左傳、莊子、史記。

四庫本或者其它的,重點是沒標點。四庫本好處是圖書館都有。


搞不定就放棄,躺平,不要掙扎。

繞一堆遠路,什麼由易入難,到重點還不是該仆街就撲街。


瀉藥,幾個級別吧。


一般水平,把初高中所有文言文看懂就行,帶一本古漢語字典。這個最快。


稍微要求高一點,昭明文選+文心雕龍+詩品(不是二十四詩品)——買帶注釋的。


進階水平,秦漢文+春秋戰國文,重點看司馬遷,韓非,孟子。

高階水平,甲骨文卜辭和易經。這個大家就多了,解析的也有很大不同,各有各自的缺憾,是個慢功夫。有錢有閑可以玩玩。


如果閣下學文言文是想可以提筆寫的話,那我推薦瞿蛻園和周紫宜二先生的《文言淺說》,書中對虛字用法的分析尤其值得細讀。順便提一句,瞿蛻園是王闓運的學生,周紫宜是朱祖謀的學生。


樓上那麼多人都推薦《古文觀止》《古代漢語》之類,我也就不湊熱鬧了。不可否認,如果深入研讀下去,只要能把樓上那些人推薦的書看上幾遍,文言水平自然會有提高。我個人的學習古文的歷程和樓上諸位有所不同,很樂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一個很懶散的人,幹什麼事情都沒有那種堅持到底的勁頭,所以幹啥啥不成,但古文這方面竟然能出乎我的意料,有點小成—— 可以看懂類似《史記》這等難度的文章,若可藉助工具書則可以準確無誤的翻譯。此外還能的能寫一些短小的文言片段,查閱韻書可以填一些符合平仄、韻腳的小詞。之所以能有這種水平(雖然水平低,但是夠我用了),是因為我有一個奇怪的愛好:喜歡看些神神怪怪的書。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一本《閱微草堂筆記》,裡面短小精悍的文言「鬼故事」讓我欲罷不能,於是他理所當然的成了我的床頭讀物。每天睡覺前我都會看上幾篇。在此之前我也試圖去看《史記》,《古文觀止》之類的書,無奈每次都不能堅持一次性完整的看完一章,而《閱》則不同,每篇都很短,故而能在我失去興趣之前就能完成數篇。每次睡前的閱讀,在滿足我獵奇心理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小小的成就感。於是,這本書就這麼在不知不覺中被我看完。那時發現自己對古文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再看些更長點的文言文章也沒以前那麼吃力了。不過,對於我這麼個懶人,我還是沒有去找其他的長的古文,而是買了《子不語》、《聊齋志異》、《搜神記》,這些書都有著同樣特點——故事新奇,篇幅短小,文字精鍊。在接下來的半年裡,我利用睡前,及周末賴床的時間陸陸續續的把以上幾本也看完了。這時明顯覺著自己的古文閱讀水平較之之前有了質的飛躍。
於是我開始重新翻開我之前數年間拿起又放下的《史記》,興緻來了看一篇,有時每周能看上三、四篇,現在這本書已經被我看完一大半了。在讀《史記》的同時,還把《論語》讀了好幾遍。

個人覺著我這種方法——靠閱讀《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聊齋》之類入門,再靠《史記》進階的方法。很適合那些只追求讀懂大概,不深究之言片語的古文愛好者。現今的我們處於一個微閱讀時代,很少有人能真正耐下心來讀那些長篇大論的文言,而《閱》《子》《聊》之類恰恰很符合這個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看一篇此類的古文,就如同看了個段子,即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古文,又能獲得樂趣,想想就覺著高明呢


推薦閱讀:

如果未來國家發生戰爭,你認為現在開始學習什麼技能最有用?
做客服能學到什麼?
讀書是為了幹什麼 ?真的能提高能力嗎 ?
一個人一年內能有多大的突破(成就)?
怎麼把自己的雜學變成連貫能用的知識?

TAG:閱讀 | 學習 | 古漢語 | 文學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