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的環境污染是在走歐美日老路么?

還可以像歐美一樣挽回么?有什麼可以比對和借鑒的地方?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條河,中國的現狀與歐美也許只有「先污染後治理」這一個相同點。
如今的產品種類、化工水平,污染能力遠超當年,人口密度差了多少?環境承受能力又差了多少?工業文明一百年,也未必能造成如今的臭氧層空洞吧?
與上面那位的樂觀心態正好相反,我認為,中國的體制,污染治理可能更難,為什麼?央企、國企、大企業這幾年被環保幾乎勒緊了脖子,他們聽話、好管、好查,於是十一五期間國企里的檢查組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而旁邊的私企呢?更多的家庭作坊呢?在如今大企業脫過硫正在脫硝還將煙塵排放濃度從50mg/m3向5mg/m3大躍進的時候(為什麼叫大躍進呢?因為50以下在線儀錶就測不準了,請不要低估污染物在線監測的難度啊你妹),誠然大企業佔了排污的大頭,但小企業的落後工藝,排污濃度只有更恐怖。
一直不明白,電廠基本達到脫硫效率90%,為何十一五全國硫排放才減少10%,直到有一次,從一家電廠檢查完出來,主賓依依惜別,突然一陣惡風,隔壁化工園區刮來刺鼻的氯氣味,大家一陣尷尬,我才恍然大悟。


參考:當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是否都曾經歷了「先發展工業再治理環境」的過程?


與治理污染同時發生的,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污染的轉移


個人覺得不是。
西方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路線,經濟與環境質量隨時間的變化是倒U型的庫茲涅茨曲線(EKC),有一個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且二者不一定同步出現峰點。在工業化進程高速發展的中、後期,隨著化工、鋼鐵等諸多重工業的增長,單位GDP能源消耗非常高,與中國現在的能耗情況差不多。進入工業化後期,能耗降低,發達國家通過環境立法和強有力的執法逐漸改善了環境。
日本的情況有一部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同的歷程,也有不同,畢竟很快用了一百多年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以後有時間再補充)
中國目前是工業化進程中期往後期過渡,環境污染也是比較嚴重,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應法規。並且經濟績效評估也開始綜合環境質量,所以不完全是先污染後治理。
總之西方發達國家所走的路線對於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有一些借鑒作用。

暫時寫這麼多,時間比較匆忙,orz。。。
Update

整理資料時翻到這個問題就索性回答完。(中度拖延症,慚愧)

首先說一句,環境問題不能獨立於經濟發展分析。無論是環境規劃還是環境治理,都是基於經濟而制定。

先貼一張來自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能源使用量圖,以千噸石油當量計:

圖中是我國與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使用量的對比,能源消耗遠超平均水平的兩個國家,紅色柱是我國,綠色柱為美國,從圖中的趨勢中可以看到,美國的能源消耗量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達2*10^9噸,即20億噸,我國自1980年工業飛速發展,能源使用量急劇上升。目前的能源使用量與美國相近,但是問題是,中國與歐美國家所在的工業化時期不同。美國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時間是1955年,當年工業(不包括建築業)比重為39.1%,達到最高值。日本、韓國進入相同階段的時間分別為1973年、1995年,工業比重的最高值分別為36.6%、41.9%。中國社科院課題組2007年的分析認為,2005年中國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並預計2020年前後中國完成工業化。國家信息中心部分專家認為,中國在1995年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並於2014年結束工業化中期階段,2015年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

根據環境指標,再貼兩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圖:

總量(以千噸計)

人均數據:

從兩個圖表中可以清晰看到,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遠超中國的。強調這個的目的,是因為有一種說法中國的污染比西方國家的嚴重,能源使用量也多於西方國家,得出的原因是對照每年能源使用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如果將工業化階段與能源消費情況放在對等的坐標中分析,其實不難發現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也就是說,應該把今日中國的環境情況與美國上世紀相同階段約1940~1950年的情況分析。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當時,美國的污染也是十分嚴重,洛杉磯遭遇了嚴重的霧霾天氣,不亞於北京現在的情況。

中科院2013年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京津冀霧霾中檢測出大量烴類及含氮有機顆粒物,與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主要成分相同。而洛杉磯煙霧事件共有800餘人喪生。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光化學煙霧是大量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與空氣中其他成份起化學作用而產生的。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滯留市區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於大氣污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餘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因此,個人認為,污染是工業化過程中要面對的一個必然問題,美國是在遭受諸多環境問題後建立了EPA(美國環境保護署,成立於1970年),負責制定與環境有關的戰略計劃,年度報告和政策方針並解決環境問題。即所謂的「先污染後治理」

而中國於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憲法、專項法等構成了我國的環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可以說我們雖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環境問題,但是國家的行政機構、法律機構都在防治環境問題,至於實施的效果另外討論。

總結一下,對於我國所目前面臨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固廢污染等其他環境問題,不是「中國特色」,而是很多發達國家層級遇到過,經過治理後顯著改善。鑒於前面的經驗與教訓,中國不會走西方國家的老路,中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一種注重環境質量的科學發展道路。當下的一些環境問題,既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環境健康方向的研究也在我國開始興起。相信會通過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工作者的努力而在今後改善。


ps 僅從個人角度回答,可能不客觀,可能不準且,歡迎有不同看法的知友交流討論。

pss 本科生水平能力有限,且只在環境規劃院短暫實習,學到的不多,所以問題分析不深入見諒。

psss 國外的關於環境與經濟問題的討論暫時沒有找到很interesting的文章,也許國外研究者的觀點會不同,期待有更多高水準、有意思的回答。

對現階段排名第一的回答不認同,吐槽不能代替嚴謹的回答。

暫時更新這些。 :)


私以為沒有走歐美日的老路。他們是先污染再治理,中國是先污染不治理。
他們在發展的時候不知道會造成環保問題。中國明知道會有環保問題卻一開始就不去預防。中學時學政治課,談在這方面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我背得很熟的一句話是:「我們絕不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再治療的老路」。結果。。。大家都知道的。
7月份在鳳凰衛視做節目的時候我說了這句話並發出質問,然後。。。然後。。。播出時被掐掉了。


國外污染出法案,我國污染只有段子,能走別回。


能一樣嗎,這污染水平就不一樣啊,記得我們院長鼓勵我們讀研的時候說,「研究中國的環境多有成就感啊,多前沿啊,問題多複雜啊,治理多困難啊~」
現在的環境問題無論是水環境還是大氣環境,土壤環境都是複合式污染且有深度污染集中爆發的趨勢,國家在滇池投了100個億了,還是沒見成效,污染容易治理難。
再說雖然大家都說寧願減緩經濟增長也要環境治理,殊不知治理環境要的錢可不是一點點啊。
從實驗室研究到室外場地研究到真正的應用這一步一步都是錢堆出來的,而我們的科研經費買一點好使的儀器就用完了。
那麼也不是說中國的環境污染就無法治理了,但是這裡我們肯定也是走的中國特色的治理路線,而不會跟在歐美日後面撿剩了。


是類似的!
在大家對中國的環境問題嗤之以鼻的時候,我來給點正能量

不否認當前中國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環境的問題已經得到了相當的關注,環境惡化的趨勢減緩了不少(甚至好轉)。
搬出環境學導論課上被講了一個月的「八大公害事件」,看看時間節點,除去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發生在1930年外,其餘「七大」時間分別為1948年、1952年、1953年、1955年、1958年、1961年、1968年。事件間隔時間驚人的集中,個人認為,並不是只有那段時間發生了嚴重的污染事件,很大程度是人們開始對環境的問題重視起來了,因此之後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一直朝好的方向進行著。拿小日本來說,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GDP在1968年超過西德,1970年超過東西德總和 1978年超過蘇聯居世界第二,如此高速的發展也帶來了沉重的環境問題(「八大公害事件」佔了一半),但是隨著對環境重視程度的提高,其環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對於中國而言這道路是如此驚人的相似,最近出現的霧霾、PX項目(具體細節不予置評)....至少說明大家都開始關注環境的問題了,所以當我們開始真正開始為它做點事的時候,我相信碧水藍天的中國應該不會太遙遠的。


歐美的滴定法為啥在中國不能用啊,為啥中央一定要搞在線監測啊。這個扯起來可大了。
中國的污染是能偷排就偷排,上面也只是在數據上好看一點,能忽悠大家就忽悠,反正大家能出國就出國,不想出國也有特供


明顯老路走的更深,因為歐洲不如我們資源種類多,很多重金屬礦山開挖帶來了不可逆轉的污染


政策是支持節能減排。但跟腐敗一樣,天高皇帝遠,老子反著干


當然可以挽回,而且我認為中國治理需要的時間會更短,因為中國的體制更適合做這件事情


推薦閱讀:

tototbobo口罩為何一下火了起來?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的吸煙人群會怎麼看待柴靜的這個調查?
是什麼原因造成春睏的?
哪些公認的健康食品其實並非那麼健康?為什麼?
秋天,天氣乾燥,最容易上火,怎樣養陰潤燥防秋燥?

TAG:健康 | 環境 | 環境保護 | 環境污染 | PM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