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沒有覆滅,中國會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嗎?近代中國會衰落嗎?
萬曆年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難保不會開放沿海。
當時的明軍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槍,而清朝自恃冷兵器打敗了熱兵器而不發展火器。
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但結論是明也好,清也好,都不可能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至於近代是否衰落就不好說了,關鍵不在於資本主義,而在於工業革命。
- 私有制,既私人擁有資本,並可以自由地支配這些資本。
- 以資本增殖為目的,僱傭自由勞動力進行生產,並由資本所有者主導生產。
- 在市場中根據供需關係,以追尋最大利潤為目的展開經濟活動。
而傳統的中國社會的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具備形成這種模式的條件。
先說理由:
- 1.政府高度集權,無契約精神,不保護私人財產,私人資本無法完成原始積累。
- 2.不存在權力制衡的機制,高度集權的國家習慣按照政治原則干涉經濟活動。
- 3.龐大的小農經濟難以解體,而且不能解體。(因為在前工業時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無法消化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只會形成流民潮。)
- 4.缺乏資本流傳的途徑,因為沒有新技術推動新的產業的出現,以提供更高的利潤,商業資本缺乏其他增殖的途徑,最終都轉換為了農業資本,回歸小農經濟。
- 5.中國在東亞獨大,而且巨大,自給自足,沒有交易的需求,無法促進商業的發展。
- 6.缺乏貴金屬,落後的金融環境,貨幣體系和財政制度。
首先,資本主義中的資本,指的就是私人資本,而明清這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是從來不尊重也不會保護私人資本的,因為沒有一種勢力能夠制衡專制政府對民間資本進行剝削。歐洲社會在羅馬崩潰以後長期是以封建社會的形態存在的,在這樣的狀態下,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做到權力的一元化,君主,貴族,市民團體之間勢均力敵,相互制衡,沒有一個人能夠獨享權力,亦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其結果就是大家必須要協商與合作,互相照顧對方的利益,在這種條件下,形成了契約精神。
而明代呢?我們不是一個封建社會,全國的權力都出自中央政府,出自皇帝,不存在權力的分享與制衡。因此就沒有協商的條件,想徵稅就徵稅,不用找你商量。而巨大的財富本身就意味著權力,私人資本的膨脹必然會讓專制政府對產生恐慌,繼而在你強大到能挑戰它之前幹掉你。因此資本所有者無法與政府抗衡,要麼和政府合作成為官營資本或者買辦,要麼就在盤剝中破產滅亡。因此沒有人真正的能夠完成私人資本的原始積累,更談不上權力分享和契約精神了私人資本最多只是皇帝的牧羊人,養肥了就要被割肉。
而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被褫奪的私人資本,在專制政府手中亦不會被用做經濟生產,亦不能完成原始積累,而是拿去打仗或者買買奢侈品,就那麼揮霍掉了。在歐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班牙。它最早完成中央集權,儘管發現了美洲,積累了大量黃金,但這些財富沒有被民間資本用來發展經濟,而是被宮廷花去買英國棉布了,結果就是促進了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西班牙尚且如此,何況明朝這樣保守的農業國家呢。
第二,發展資本主義首先要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使得財富與生產資料迅速集中到資本家手中,原始積累的方法就是倆,一是靠賺,也就是商業,二是搶,也就是掠奪。
而明代呢?
先說賺錢,假設你是一商人,大明朝,大家都關門男耕女織,不需要太多交易,因此國內市場狹小,賺不了大錢。九邊,朝廷和蒙古人搞邊貿合作,可丫們總賒賬,你要錢丫們就砍你。對外貿易就不用說了,海禁,你丫出不去,出去了就是倭寇,殺光。但你還是經不住利潤的誘惑,好不容易走私回來攢點錢,沒被逮著,發了財,上下打點好,還出去找死幹嘛?人有錢了,命也值錢了,就不出去賣命了。在國內投資別的?最賺錢的是賣鹽,可你得從國家那買鹽引,大頭還是國家拿著。販糧?運茶?賣絲?制瓷?國家不參股你賣的了么?最後算來算去在這個國家投資賺錢,最安全的方法才是利潤最高的。而最安全的投資渠道,無一不是農業經濟,再加上重農抑商的傳統國策,以及政治風險,總之你懂的。所以你只能買房買地科舉當官,於是商業資本最終回歸土地,以末養本。商人階層最終轉化為了大地主,反而鞏固了農業社會的舊秩序。
至於外國蠻夷你也少來,不是朝貢使不說,還想跟天朝談平等貿易,簡直是蹬鼻子上臉,當時的洋人又打不過明朝,只能和沿海走私商人們愉快地做起生意,朝廷也管不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為了解決福建人民的生活問題,開了個月港允許福建進行對外貿易,墨西哥的白銀就通過這種方式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但最終還是被換做田產,或被埋入地下,或被做成工藝品。
而在歐洲,由於國家林立,又沒有人能真正自給自足,因此有著一個巨大的國際市場,活躍的貿易需求不斷刺激著商業發展,西班牙土豪從美洲拉來黃金,用來買英國鄉巴佬織的布,荷蘭中間商從中販運,資本的流入最終刺激了各國商業的發展,而發展又帶來了更大的需求,新的需求又為資本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最終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而這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龐大帝國所不具備的,沒有需求,何來發展?
再說掠奪,如果從歐洲的歷史來看, 要麼對內掠奪農民,要麼對外掠奪原住民。二這兩者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渴望財富的市場的呼喚!前者為了擴大生產,然後賺資本,後者就是直接搶資本,搶了以後再投資再賺再搶,由於身邊還有小夥伴再搶,那你就必須更加把勁兒地去搶。而明朝這樣一個靜態的農業帝國,既富有,又缺乏內外競爭,根本沒有出去掠奪的動機,國家的主要義務是賑災和保持小農不要破產,社會和諧了,就好,投機倒把的事,不要搞。
所以,沒有市場需求的支持和對私人資本的保護,商業資本沒有出路,最終只能回歸農業。更談不上原始積累。
第三,從政策上講,資本主義的的發展是需要國家配合的,英荷都鼓勵商業發展,以及海外貿易,鼓勵私人資本的增殖,為了擴大生產而迫使農民破產,以提供自由勞動力,政府通過稅收從私人資本的增殖中受益。而這在明代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農業國家,國家稅收幾乎完全依靠田賦和人頭稅,其稅源主要來自自耕農,也就是小農們!他們是真正的國本,而商業的發展帶來的利潤在明代這樣量級的國家面前,還是十分遜色的,其所提供的利益無法讓政府提起興趣,而商業的發達必然帶動人口的流動,以及稅收和管理的困難,這都是動搖農業國家根基的事情,再加上商業所帶來的對自由的需求,更是等級森嚴的專制國家之大忌。
更何況明朝的經濟政策即便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都是保守而消極的。
這其中有兩個特點:
一是平均主義:因為對蒙古統治的厭惡與反動,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打算「恢復中華」,他期待國家回到蒙古人的腥膻污染前的狀況,於是他就著手恢復到古代的理想社會去,在經濟上的表現非常消極,他為了維護農業社會的和諧穩定,割蘇杭商業發達地區的肉,去填不發達地區的坑,為的就是保持整個國家發展的平衡,而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的就是不平衡,讓資本和勞動力集中於一處,但在明代這種國策的干涉下,這一切基本都是妄想。
其二是放棄對經濟秩序的管理,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對金融管理的消極,主要體現在鑄幣方面,明代的鑄幣量和宋代相比是極少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缺銅,明初發行紙幣失敗以後,大明朝就對金融撒手不管了,以致於在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之前,地方稅收又回歸到了實物繳納的狀態,而這對於商業貿易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再者,在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之下,政治正確的做法始終是保護農民利益,而不是商人,國家工作重心始終是以小農利益的為中心的,打擊大地主,增加佃農,使耕者有其田這樣的仁政才是古代衡量一個朝廷的統治是否成功的標準,而這恰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大敵。
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條件是大量的自由勞動力,而這在明朝確實也出現了,因為明朝的統治在傳統政治看來是失敗的。朱八八的復古主義分封了一大批只許吃飯,不許幹活兒的藩王,再加上官僚階層的各種特權,培養了一大片大地主和失地農民,這些沒有土地的人和英國圈地運動中形成自由勞動力是一致的,都是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稱呼這些人,在明朝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流民。而最終大明朝亦是被這些人推翻的。
為何同樣的自由勞動力在英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在明朝卻推翻了一個帝國呢?區別就在於經濟結構的不同,英國人為了貿易利潤擴大生產,對自由勞動力有需求,這些需求就消化了他們,把他們轉化為了產業工人。而明朝由於前面說的種種原因,根本不存在消化這些多出來沒事幹的勞動力的產業,最終只能被流民埋葬。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明朝缺乏與商業發展相匹配的金融制度,由於貴金屬缺乏,中國很難穩定地為市場供應貨幣,直到紙幣發明,政府由於缺乏金融知識,濫發紙幣導致貨幣信用破產,最終放棄了貨幣政策。因此民間自發使用的貨幣替代物便出現了,那就是白銀。然而白銀並不是貨幣,它本身不具備完整的貨幣屬性。白銀並非抽象的符號,沒有幣值概念,白銀作為通貨本質依舊是以物易物,不需要政權的認證和信用擔保,這和銅錢的性質相去甚遠。也正因為此,政府無法通過貨幣政策干預市場,而明代落後的財政制度由使得它難以有效地從民間財富中獲得稅源,財政危機成為常態,故而只能通過加稅進一步掠奪農民,激化社會矛盾。清代通過購買日本銅礦發行銅錢的做法緩解了這一問題,但始終無法解決缺乏貴金屬的天然缺陷。
最後,明朝太大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無論怎麼發展,在龐大的農業經濟面前都是個小不點,很難消化巨大的自由勞動力,產業升級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和從這些勞動力手中奪取生產資料的速率是不平衡的,因此這個社會要麼在轉型中崩潰,要麼新的經濟因素在轉型中枯萎,對於明朝而言,最有可能出現的是後者,因為其連資本主義存活的土壤都還不具備。即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上依舊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必須要搞城鄉二元化來避免社會的動蕩。
而太大了的的另一個壞處是,在東亞沒有人能夠和它競爭,任何文明的進步都是在競爭與交流的過程中實現的,宋代之所以能在各個領域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就與其始終面臨著北方的強大壓力有關,而且其對手不是明朝面對的韃靼瓦剌那樣的落後文明,而是不遜於他的遼與金,這種良性的競爭秩序是宋朝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明朝不具備的,在一個地域完全被納入一個勢力,一種文化,一種模式之下時,其發展必然會走上固步自封的桎梏。
於是
綜上所述
明朝再發展也是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地。
===================================================
最後提一下就是明代火器的問題。
首先清代能戰勝明代,不是因為所謂自恃冷兵器,而正好相反,是因為其在火器的發展和應用持平或者超越了明代。
在明軍憑城用炮的策略之下,清軍是難以突破明軍防線的,但是由於明朝編練的西式新軍登州火器營叛變投降清朝之後,滿人也組建了自己專業的火器部隊「烏鎮超哈」。正是憑藉火炮的威力才能夠突破明軍的防禦,尤其是在進攻南明的作戰中,火炮一直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江陰一戰,清軍就是靠火炮數百門轟開了江陰城。
而入關以後,清軍的火器發展亦在明代的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至雍正朝,鳥槍在南方的配備率已經過半,並且取代了明代雜亂的火器系統,統一了制式。至於乾隆朝的各處征戰,火炮與火槍的應用已經十分頻繁,這在清代各種戰圖都有體現,有興趣自己可搜來看,相比於明朝扔停留在各種火器雜亂,無組織無戰法的應用,無疑是進步的,這也是為啥滿清對於馬噶爾尼展示火器施放不屑一顧的原因、因為清代規定火器部隊每月都要進行定期演練。(此處有誤,訂正:福康安對馬噶爾尼不屑的原因更可能是由於他在平定尼泊爾的時候耳聞了英國在印度的擴張,繼而故做輕蔑。15.2.26)
清代的火器發展與歐洲相比自然是落後與停滯的,因為當時清國周圍幾乎沒有敵人,軍事技術的發展自然沒有了必要,沒有需求,就沒有發展,這和資本主義在中國不曾出現亦是一個道理。變數太大了,比如說1750年,鄧小閑將軍發動兵變,滅亡明朝,建立了中華帝國,暴力打壓文人階層,重用商人階層,開拓東南亞,與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對抗,同時也伴隨著技術、文化的交流,中華帝國憑藉本土地大人多的優勢,外加科技上與西方俱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但是現實是鄧小閑爺爺的爺爺在明亡的時候被殺了,所以也沒鄧小閑這人了
歐洲資本主義誕生在依靠遠洋貿易的國家,威尼斯漢莎同盟葡萄牙荷蘭瑞典英國……但是你看看咱大明怎麼對倭寇的。如果閩浙二省脫離大明,那倒還可能發展出資本主義,拴在中央王朝身上就別做夢了。
根據美籍學者黃宗智(著有《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等多部專著)的研究,「商品化並不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不能簡單的等同於資本主義過渡」,明清兩代並未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所以,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不存在的。
既然前提都不存在,再講什麼明朝如果沒有覆滅就能發展成資本主義國家云云,其實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當然,明朝再發展個幾百年幾千年,發展成共產主義那也說不定。
第2個問題是近代中國會衰弱么?這是一個依附於前一個問題的問題,意思是如果近代中國在明清時期就發展成資本主義國家,那麼還會衰弱嗎?
但是如果前一個問題都不成立,即中國在十七、十八世紀不能發展成資本主義國家,那麼近代中國又怎麼可能不衰弱呢?
所以,這兩個問題都是無效問題。
---------------------------------------------------------------------------------------------------
從現象來看,歐洲資本主義基本上都誕生在遠洋貿易主義國家。
而在歐洲,由於國家林立,又沒有人能真正自給自足,因此有著一個巨大的國際市場,活躍的貿易需求不斷刺激著商業發展,西班牙土豪從美洲拉來黃金,用來買英國鄉巴佬織的布,荷蘭中間商從中販運,資本的流入最終刺激了各國商業的發展,而發展又帶來了更大的需求,新的需求又為資本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最終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而這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龐大帝國所不具備的,沒有需求,何來發展?
當然,這個還不能形成一個閉環的證據鏈,我們還需要證明:明清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最後才能證明:明清不可能發展成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命題。
而這個問題由美國加州學派的黃宗智進行了證明。黃宗智通過實證研究表明,當時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以小農經濟為為主體,而非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場經濟。長江三角洲的商品化過程非但沒有導致小農經濟的衰亡,反而進一步加強了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天然敵人。不打破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就不可能生存發展。從這個角度而言,儒家的「重農抑商」政策、宗法制度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大障礙。
儒家學說作為當時的一種主流意識形態,如果不能被取代,則中國永無出頭之日。
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之說只是中國歷史學者及業餘歷史愛好者的幻想。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古代要 重農抑商
經歷過春秋戰國合縱連橫的那些人精們,真的就不知道商業對經濟繁榮帶來的好處么?
非也。
商人手中最多的是什麼,錢。
錢能幹什麼,有錢能使鬼推磨。
參考今天西方各國獨立中央銀行的操行吧。
Money Talks
這在君權至上的中央集權大帝國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大商人,大資本家,是會被壓制的,或者有意放縱的破壞其財富
所以,不讀聖賢書的小資產階級,市民階級,是會被打壓的
所以才會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符合君權思想的精英階層,才是帝王需要的。
其他的,都是可以被恣意踐踏的草民
這樣,君權才會穩固。如果如果如果!哪來的如果!
它為什麼會覆滅?
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哪來的果?
不能說不具備條件
你知道明朝沈萬三的錢怎麼沒了?
辦不到…除非朱由檢對明皇室朱家完全沒認同感然後把明朝的固有秩序打得粉碎然後扶持商人階級…最後再把自己的搭進去…好了胡扯完了,反正我是不認為一個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權會樂意一個可以跟自己分庭抗禮的階級出現
不會。只說一點,你的錢不是你的。
從經濟上來講:在重農抑商的環境下,商人由於地位最低,所以掙了錢用於擴大生產的少,更傾向於買地,然後讓後代讀書做官,所以手工工場基本上就是極限了,想進入工廠時代基本不可能。
從政治上來講:資本主義革命是資本家代替軍事貴族地主領導國家的一種轉變,資本家在國家裡面的權利越來越大,這和明朝的科舉制必然是極度抵觸的。
從文化上來講:看看清末有多少保守派就知道有多難了。而且資本家的存在必然威脅到皇權,這也是家天下的絕對君主制帝國皇帝絕對不能允許的。
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社會是永遠不可能進化的。
只要還是封建制,不開放海禁,換誰都一樣
沒有地中海,發展不起來
沒有盧梭和伏爾泰,如何開啟民智
不可能,只要不開放,在家裡閉門造車,永遠不會,另外金融體系也不支持
萬曆皇帝還真的算不上好皇帝,可是從那時開始的萌芽,經歷一段時間會變茁壯也未可知啊。
我覺得還是難!簡單說一是從管理階級看,沒有廢除封建制的動機。二來,大眾經過數千年封建制度及思想教育後,不會因為有了一些先進火器就有變化。至於開放沿海神馬的,當時西方處於文藝復興期,思想的碰撞如果不讓天朝吃點苦頭,我的意思是打得天朝簽點喪權辱國的協議,估計天朝不會接受那些思想………然後,清末的情況你該知道了…………
推薦閱讀:
※明代御膳房具體在什麼位置?它跟光祿寺是什麼關係?
※太平天國領袖們的長相?
※大家如何看待「海瑞」這樣的人物形象?
※李自成為什麼沒有成為劉邦、朱元璋?
※明朝小冰河時期都有哪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