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是不是一個好皇帝?
我比較偏愛明朝的嘉靖皇帝,從藩王到皇帝,毫無根基卻贏得了大禮議之爭,又在登基之後逐步獲得實際意義上的權柄。後來更是玩弄群臣於鼓掌之中,雖然自己常年不上朝,但政事也沒落下,內閣的運轉又在他控制之內。是不是因為史學家對一個好的皇帝評價標準都應該是日理萬機和勤政有為(可是大多數有為之君當政時期往往也是老百姓最受累的時候)才能算的上好皇帝的入門級標準?崇禎皇帝很符合歷史學家的評價標準,可過於獨斷猜疑,也同樣是悲劇啊,有人會說,那是明朝內憂外患,氣數已盡。可是,他少瞎折騰折騰,也不至於落得這副田地,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啊!嘉靖時期也算是名臣雲集,有沒有人熟悉這段歷史的,給予客觀的分析和見解!謝謝
也是也不是。(長文預警)
雖然我說這句話幾乎是一句屁話,但是聽我分析分析。
嘉靖朝有四十五年,將近半個世紀里是由一個皇帝統治的。對於這段歷史,有的人認為是「嘉靖中興」,有的人認為是「明之亡始亡於嘉靖」。
但是無論哪個觀點的持有者,都承認一點,嘉靖皇帝是明朝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之一,他對權術的把控可以稱得上是爐火純青。
縱橫嘉靖朝的歷史,真正有影響力的內閣首輔(大學士)有五位——楊廷和,張璁,夏言,嚴嵩,徐階。
這五個人,分別代表嘉靖對權力的五種態度。
嘉靖的爹是興獻王,也就是說他的命運應該是等他爹薨了之後繼承王位,在湖廣安陸(這個地方現在叫鍾祥,是出了名的長壽之鄉,嘉靖服了一輩子丹藥還能活到六十不知道跟這個有沒有關係)當一個衣食無憂的高級囚犯,最後在史書上留下一筆:興獻王朱厚熜,生某年某月,薨某年某月。
但命運跟他開了個善意的玩笑,他叔伯哥正德皇帝死了,朱厚照一輩子荒淫無度,居然一個兒子都沒留下,於是大明朝的最高領導人就變成了——
你以為是朱厚熜?
不,是內閣首輔,左柱國,謹身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楊廷和。
朱厚熜這個皇位,是楊廷和欽點的。因為正德沒有兒子,所以誰是後一任皇帝,決定權就落在了太后和楊廷和手上。太后不怎麼理事,於是楊廷和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朱厚熜。一則朱厚熜血緣夠近,是成化皇上的親孫子,更主要的原因是朱厚熜夠聰明,久有聰明的名聲,博聞強記。為了帝國的未來著想,楊廷和派出了一個由皇家成員,朝廷大臣,高級太監們組成的龐大代表團,去湖廣宣布太后的懿旨:太后已經決定了!下一任皇帝你來干!
娘的,皇位都有白撿的!朱厚熜到北京繼承皇位,雖然在入城儀式上給了朝廷大臣們一個下馬威,但是他很快明白,自己還圖樣,一個從未進過京城的地方親王,想直接行使皇帝權威?大臣們唯楊廷和馬首是瞻,根本不拿他當回事。
可是朱厚熜不甘心(換誰誰都不甘心),很快就以父之名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禮議」政治運動,這個在很多書(比如《明朝那些事兒》)裡面都有描寫,總之是用盡渾身解數,既有南京張璁的理論支持,也有北京自己的皇帝權威,內外壓力下,加上楊廷和自己也不想混了,終於把楊廷和送走了(具體過程後面會講)。從那時起,朱厚熜才真正當上了皇帝。
楊廷和教會了朱厚熜一個道理——權力,是要靠自己爭取的。之後的幾十年,他一直都執行著這個理念。
現在說起嘉靖,大家都說他二十幾年不上朝,然而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也就是說,在前二十幾年裡,嘉靖是上朝的。
在楊廷和走了之後,嘉靖的權力真正達到了皇帝該有的程度,大權獨攬之後,他要開始干自己的事兒了,新皇帝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燒了宦官。
由於前朝的正德皇帝太過奇葩,宦官權力太大,以至於出了這種劉瑾這種極品太監。嘉靖對太監是深惡痛絕。大家有可能看過《大明王朝1566》,對裡面的幾位太監印象深刻。實際上嘉靖朝的太監是整個明朝歷史上最安分的太監,以至於嘉靖十年之後再明世宗實錄里太監幾乎絕跡,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正好嘉靖掌權之後的首輔張璁也很討厭太監,兩人一拍即合,干出了一見空前絕後的事——撤出所有外派太監。
有明以來,整個帝國的權力架構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皇帝,宦官,和大臣。
皇帝自然是最高權力的代表,但皇帝並不是神人,皇帝的精力也有限,他不可能一個人掌管整個帝國的政務工作,所以他找了幫手——大臣。
但是大臣都是知識分子,心比天高,而且水平一般來講要高於皇帝,那麼皇帝勢單力孤,怎麼能對付的了文官集團呢?所以皇帝找到了幫手——太監。
太監與文官完全脫離,他們只受皇帝差遣,所以他們整起文官來毫無顧忌。太監能夠爬到頂端的也不是凡人,所以太監們的智力也可以作為皇帝的補充,後期更是發展到太監完全替皇帝工作,皇帝只需要做一個監督者就好。
整個大明王朝,除了猛人朱元璋以外,都是這麼乾的。朱元璋之所以不用這麼干,是因為他太猛,完全不需要幫手,自己就可以應付帝國的行政工作。
現在,第二個猛人出現了。
朱厚熜雖然不能應付帝國的行政工作,但是他自信可以應付帝國的文官集團,而不需要太監的幫助,事實上他也真的做到了。
鎮守太監是舊友太監體制下的產物,皇帝派太監出差到各個邊界要塞,掌控將領的動向,防著他們造反。然而這些公公們都自認為是皇上的特使,所以一個個到了地方是飛揚跋扈。將領們雖然瞧不起這群死人妖,卻也得罪不起,只能忍氣吞聲。所以在各邊關上太監的權力非常大,以至於成為邊關事實上的掌控者。
嘉靖說:滾回來。
不僅召回了所有的鎮守太監,連織造太監都取消了,全部召回。當年正德皇帝的「寵監」谷大用,在正德朝橫慣了,正德皇帝一死,他就趕快來率領皇家代表團來迎接嘉靖帝,想做一個「定策(指迎接新皇帝登基)」的功臣,結果嘉靖一即位,直接把他給從太監貶成了最低等的「奉御」,發到南京去看墳了。其他在正德朝得勢的太監,結局大抵如此。被宦官壓制了十幾年的大臣們終於揚眉吐氣。
然後第二把火,就燒向了大臣。
這裡,我們要講講剛才說過的「大禮議」事件。
我剛才說了,嘉靖他爹是蕃王,也就是說,前任皇帝(正德皇帝)是他堂哥,前前任皇帝(弘治皇帝)是他大爺,前前前任皇帝(成化皇帝)是他爺爺。
結果他當了皇帝。
這就有點尷尬了,一般來講,皇帝的爹都是皇帝,那麼嘉靖皇帝的爹只是親王,所以楊廷和為嘉靖帝考慮(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認為的),禮部尚書毛澄和內閣首輔楊廷和一致建議,讓朱厚熜過繼給弘治皇帝,而稱自己的親爹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這樣於法於理都合適。
朱厚熜看到這個建議之後非常氣憤——老子當個皇帝,把爹當沒了?!
批示:茲事體大,發回禮部重議。
他很快就得到了回復:堅持前議。而且禮部尚書還說了這麼句話:「為人後者為人子」,意思就是你朱厚熜繼承了人家的皇位,就得當人家的兒子。
嘉靖出離憤怒了!哪有這樣的道理,皇位是你們找我坐的,憑啥讓我以爹為代價!但是他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來反駁大臣,於是再次批示:發回再議。他想等待理論支持。
他也確實等到了。
自古皇帝從來不缺支持者,何況還是幫人家認爹這種正義的事兒。雖然朝廷大臣攝於楊廷和等人的淫威不敢支持皇帝,但自古都有不怕死的人,不久,新科進士,新科進士張璁上書了:
「說什麼領了人家的皇位就要認先帝(弘治皇帝)當爹,如果興獻王(嘉靖他爹)沒死的話,難道興獻王繼位(這是肯定的)還要認弘治皇帝當爹嗎?!皇妣(指嘉靖的媽)不久就要進京,難道你們要讓皇上管自己的親媽叫嬸嗎?!」
機會終於等到了!嘉靖認為張璁這話說的有理有據,立刻去給楊廷和看。
張璁之所以敢挑戰楊廷和,是因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光著腳。
他雖然是新科進士,但卻在之前整整考了七次!第八次才考中,考中的時候已經47歲,這在古代已經非常老了。而且張璁成績也不太好,只是個二甲,他又不高興庸庸碌碌的退休,所以張璁決定,博一把。
楊廷和聽完嘉靖激動的敘述之後,淡淡的說了一句:
「這人算個什麼東西?國家大事哪有他發言的地方?」
張璁發配南京。
嘉靖出離憤怒了,他感覺自己被楊廷和鄙視了。
他在剛剛發現張璁的這封奏疏的時候,激動的說:「我終於可以認我爹了!(吾父子獲全矣)」,結果被楊廷和一句話打了回來。
事實上,楊廷和在整個大禮議事件中,光是利用內閣「封駁」的權力退回皇帝的聖旨,就有四次之多。
有人可能奇怪了,楊廷和不過一個大臣,皇帝就奈何不了他?
是的。
楊大人縱橫江湖幾十年,四朝元老,在正德朝就已經是說一不二的首輔了,而且人品極佳毫無黑點,還是出名的大孝子(這一點坑了幾十年以後的張居正),無論是清流派還是掌權派大臣都擁護他當一號領袖,你皇帝不過是個新來的毛頭小子,得罪楊大人的下場大家可都看在眼裡。而且楊廷和反駁嘉靖是出於法統理論,屬於政治正確,所以對於他,只能軟不能硬。
於是朱厚熜決定以退為進。
接下來,是朱厚熜母親入京的日子,楊廷和堅持要以王妃的禮儀來接進北京,朱厚熜堅持要以皇太后的禮儀入京,兩邊又扛上了。
朱厚熜這次的反應是,哭。
痛哭流涕,而且還說了這麼一句話:不讓我媽進京,行,她也不用來了,我帶我媽回老家,你們另請高明吧。
這下楊廷和沒轍了,於是以太后的禮儀迎接興獻王妃進京。
此時是正德十六年的十月,明制,老皇帝死了之後當年不改年號,得第二年才能用新年號。嘉靖在此時深刻的感覺到,自己遠不是朝臣的對手,於是決定停火,大禮議事件似乎停止了。
這一停火,就是三年。
嘉靖三年正月,聖旨,要求給興獻王的封號加上一個「皇」字,稱興獻皇帝。
血雨腥風平地而起,在南京鬱悶了三年的張璁立刻上書,全方位的分析皇帝主張的合理性,支持皇帝的意見。
三年之後的嘉靖權力已經穩固了許多,很快就有很多大臣上書支持張璁,形成了支持皇帝的一派,這與三年前嘉靖孤膽英雄的感覺已經截然不同了,嘉靖相信,這次他一定可以戰勝楊廷和。
楊廷和的反應是:請求致仕(退休)。
也許是他真的累了,也許他預感到這次他不可能像三年前一樣戰勝皇帝,為了避禍,楊廷和請求退休,回四川老家養老。
嘉靖閃電般的答應了,這一片壓在頭上好幾年的烏雲,終於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散了。
嘉靖以為,從此以後他應該天下無敵了,大臣們不會再有反對他的人了。
你啊,naive !
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喬宇等人迅速扛起楊廷和的大旗,借著一名主事的上書《大禮辯》,署名抗議,而且,他們拉了將近兩百五十人!
嘉靖將這些人全部罰俸(罰工資),以示懲戒,事實上這些人也確實沒有再鬧,嘉靖以為這事就過去了。但是他不明白一個道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而且,嘉靖還給我們展現了一下,什麼叫做得寸進尺。
當年七月,在稱父親為興獻皇帝之外,要去掉稱號中的「本生(意思就是親生)」的話,總之就是文字遊戲,我也不多解釋了,反正大家知道他想更近一步就行了。
嘉靖滿以為這次他也會像往常一樣勝利,誰也沒想到的是,事情終於到了一個爆發的臨界點,朝臣的總爆發要開始了!
(由於思路斷了,此文太監了)
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以藩王之身入繼大統,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獨特的皇帝,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僅次於明神宗,1573-1620在位),而執掌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明世宗從14歲即位到59歲去世,45年從來沒有一天是與人分享權力的,嚴嵩嚴世藩曾經風光一時,可最終他們還只不過是明世宗的一顆棋子罷了。
明世宗上位之後,任用楊廷和、夏言、王陽明、蔣冕、賈詠等諍臣,革除弊政,任用張璁、方獻夫等改革家,賢臣以處理外戚的問題,詔:「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終其身,毋得請襲。」自此,外戚永絕世封,明朝的外戚問題得以徹底解決,其實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沒有外戚問題的一個王朝。明世宗十分勤政,常常批閱奏章至深夜,他著力打擊權貴,改革科舉,整頓軍紀,誅殺錢寧、江彬這兩個大奸臣,明朝從明武宗一朝的劉瑾時代逐漸走了出來,人們後來還推崇這一段時期為「嘉靖中興」。隆慶二年(1568)進士李樂對嘉靖前期革除鎮守中官的積極作用給予的評價,言道:「世宗皇帝繼統,年齡雖小,英斷夙成,待此輩不少假借。又得張公孚敬以正佐之,盡革各省鎮守內臣,司禮監不得干預章奏。往瑾時,公卿大臣相見,無敢抗禮,甚有拜伏者。自張公當國,司禮以下各監局巨璫,見公竦息敬畏,不敢並行並坐,至以『張爺』呼之,不動聲色,而潛消其驕悍之心。蓋自漢唐宋元以來,宦官斂戢,士氣得伸,國體尊嚴,未有如今日者,誠千載一時哉!」 整個明朝276年(至明思宗崇禎帝為止),120多年皇帝不視朝,但仍然可以有接近三百年的國祚,這就是明朝最神奇的地方。
明世宗嘉靖後期,信奉道教,而嚴嵩和嚴世藩正抓住機會,討好明世宗,又請來方士為他做法、煉丹、修建道廟,嘉靖帝又取處女之血作為煉丹的原料,導致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發生的「壬寅宮變」,由宮女楊金英為首的十幾個宮女企圖勒殺明世宗,後來方皇后得到報信,及時趕到,世宗此時奄奄一息,天公不作美,黃綾布帶打的是一個死結,就是勒不死明世宗,後來事情敗露,楊金英、端妃等一眾宮女都處以極刑,楊金英等被凌遲處死,端妃被斬首。「壬寅宮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宮女發動的起義。自此,世宗避居西苑,二十四年不視朝,嚴嵩專權正式開始。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嚴嵩的權力再大,最終也是一個死字,就像劉瑾,劉瑾同樣隻手遮天,同樣是權傾朝野,諷刺的是,明武宗居然殺死此人只在彈指之間,可見明朝的皇權,真是無法觸摸和褻瀆的,更不用說比明武宗更加聰明,政治手段更加變幻莫測的明世宗了。
嘉靖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手段最高明的皇帝之一,他「忽智忽愚」、「忽功忽罪」的用人作風,是現代中國所探討和研究的好問題,但是正式因為這樣,嘉靖帝才能夠始終牢牢掌握明朝的軍政大權,而嚴嵩、嚴世藩、徐階、高拱、張居正說得難聽點都是明世宗豢養的幾條狗而已,他們的生死不由得他們,所以說嚴嵩和曹操不同,曹操是挾天子而令諸侯,而嚴嵩則是幫助嘉靖帝胡作非為,聽命於天子以令諸侯,嚴嵩只是從中吃了回扣而已,所以明朝這段時間是鞏固了統治,中央集權逐步提升的時候。
嘉靖帝時期,是明朝倭寇最猖獗的時期,而在漠北草原的韃靼俺答汗又蠢蠢欲動,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從大同進入關內,一直殺入北京郊區,而嚴嵩主張克制,兵部尚書丁汝夔也因此被成為嚴嵩的替罪羊而斬首,史稱「庚戌之變」。而嘉靖二十五年(1546),河套平原被韃靼佔領,明朝失去重要的屏障,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朝薊遼地區才得以安定。隨後,到了隆慶元年(1567),戚繼光被明穆宗調往北方,任薊遼總督(明朝軍權最大的官職),加固長城,有效地防止董狐狸和北蠻小王子的入侵,隆慶四年,把漢那吉被戚繼光等圍困,俺答汗被迫議和,北方才稍有平息。嘉靖年間,葡萄牙人佔領澳門,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殺害了數十萬江南沿海的百姓,而此時明朝沿海的備倭軍名存實亡,軍紀鬆散,軍心渙散,這時,也因此湧現出了一批如戚繼光、李成梁、胡宗憲、俞大猷等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岑港大捷有力地打擊了汪直等勢力,明朝抗倭進入主動反擊的狀態。嘉靖一朝,始終還是有邊患存在,但無論如何,嘉靖帝時期是明朝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嘉靖帝的怠政,使得明朝的文化以及手工業發展很快,為隆慶和萬曆的改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位十分孝敬父母的皇帝,從大禮議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沒有愛過除自己和父母之外的任何人,嘉靖帝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但又絕頂聰明,殺人時絕不手軟,可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以賢臣奸臣並用的手段,來維持政府的有效運轉,他也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常常工作到深夜,正如當年明月所說:「明朝沒有蠢的皇帝」,明世宗45年如一日始終牢牢掌握大權,而又可以閑下來煉丹,這就是清朝乃至歷代都無法做到的。
清朝的皇帝為了醜化明朝,故意將明世宗、明神宗等皇帝的缺點或者嗜好醜化,無限地放大,而彰顯自己滿清的偉大,誠然,清朝的皇帝們,很勤勉,就如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甚至是嘉慶帝和道光帝,都是很「以身作則」的皇帝,但是他們治下的中國,生產力、文化、軍事和科技等各方面,不能和嘉靖、萬曆朝比較,這就是因為,他們始終都在以鎮壓的方式去治國,嘉靖帝這種毫無章法的任用大臣,反而起到了不斷換血,不斷可以防止專權的作用,常說水清則無魚,嘉靖帝也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清朝的皇帝全都懷有防禦漢人,抵制漢人的念頭去治國,終究還是沒能得到漢人的擁護,也無法讓後世得到更多的好評,歷史是公正的,《明史》這本偏頗而漏洞百出的史書,恰好反襯出明朝和清朝的差距。學歷史的人,就是要從兩個角度分析問題,學會從明世宗的角度去考慮,從歷史觀考慮,你會發現更多新鮮的東西,更多不為人知的東西。
明朝不是我大清,我大清又幾百万旗人這個一個基本盤,可以殺文官當殺雞,所以我大清的大臣們的奏摺都是洋洋洒洒一大堆,裡邊的內容就是幾個字,陛下請聖裁
對比下堵著嘉靖罵的海瑞
您覺得誰敢堵著我大清的聖君罵?
嚴嵩的罪名有一個叫:一意唯上
說貪污泛白,實際上知乎上的老鳥都知道,徐階占的田地比嚴嵩多多了,
官僚內鬥失敗的不過是告官歸老
和皇帝在一起的官失敗了叫死無葬身之地
嘉靖作為這麼一個皇帝,刻薄寡恩,出事兒了就不管,操完就扔,這麼下去,你能用的人只會越來越少,或者說你能用的人,就不指望你你保護了,要自己找保護傘了
那麼,就只能和自己的整個官僚集團合為一體了
皇帝的支柱,開始的勛貴和武將
正德莫名落水之後,武將和勛貴徹底沒戲了
等到了萬曆,還有太監可以依靠一下,
到了天啟,連魏忠賢都得指望投靠過來的官僚了··太監已經不是一個權力單元了
嘉靖作為一個皇帝,以皇帝的角度來說,可以打70分,扣的30分,是他估計就沒為子孫想過····或者說他也只能維持了
比起他後代來,他不錯了
萬曆剛死,文臣們就跑到後宮威逼孤兒寡母
泰昌皇帝駕崩,文臣們又跑到後宮接著威逼孤兒寡母··
遼東打敗,天啟說咱們討論下遼東吧?
結果大家表示遼東算個卵,清理朝廷奸臣才是正事兒
最後天啟表示:關門,放魏忠賢····
PS:明朝中後期風氣開放的不像話,大家熟悉的遊仙窟啊燕子箋啊金瓶梅啊三言二拍啊等等等,都是那時候出來的
對比下我大清,呵呵···
嘉靖是個聰明人,也實實在在的是個搞政治的好苗子。但說句老實話,嘉靖帝他的這個聰明,在我看來,只能算是小聰明。因為他沒把他的智慧沒用對地方。從藩王之子一躍成為明帝國最高的掌舵人,雖然具備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能入得了三朝老臣楊廷和這種老油子法眼的人,肯定不是蠢貨。從他1522年上台開始以爭奪父親興獻王的封號為由發動「大禮儀之爭」最後打倒楊廷和集團,除掉眼中釘坐穩江山,前後時間不過三年,楊廷和倒台的時候,嘉靖可還是個十八歲的年輕人,一個毛頭小伙。要知道楊廷和這老頭歷經憲宗、孝宗、武宗三朝,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布朝野,其勢力不可謂不廣,在武宗朝甚至就連劉瑾見了他也得退避三舍。可想而知,其勢力之深厚。可是這位三朝宰輔,最後居然就敗在了這位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手裡,這其中的滋味細細品味起來實在讓人毛骨悚然。要知道這位十五歲的少年能登基成為帝國最高統治者這其中是有偶然性的。
他既不是明帝國皇室的嫡長子,也不屬於直系親屬,更不是武宗生前欽定的接班人。由此看來,無論是從血統上還是法理上,按理說他都是不可能成為統治者的。一個不可能成為皇帝的藩王,那自然也就沒有必要甚至也沒有條件以及能力去獲得屬於皇帝的崗前培訓。所以作為藩王的他,其政治經驗和鬥爭手段在登基前可以說=0。但是他能在短短三年之內,從一個被人壓著打的人蛻變成一個壓著別人打的人,扶植張璁戰勝了文官集團,還搞倒了三朝元老楊廷和,這說明他對政治和權術有著極高的領悟力。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少年,能有如此心機和手腕,這樣的人即使放到現在,那也是鳳毛麟角。他操縱張璁、夏言、嚴嵩、徐階控制朝局,自己在幕後指揮。壬寅宮變之後,自己移居西苑煉丹,朝局的事兒還能一清二楚,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說句實在話,能把皇帝做到這份上的,翻遍歷朝史書也找不出幾個來。因此,我承認,他在這方面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可站在臣子的角度來說,這無疑也是致命的。這樣的人心機深重、善弄權術且極其聰明,既善變又多疑。作為臣子,遇到這樣的皇帝,如果稍不留心輕則免官罷職,重則死無葬身之地。少年老成的嘉靖帝過早的學會了弄權擺勢、也過早地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和殘酷、加上來位不正(至少文官集團在他繼位的前三年基本不買他的賬)的不自信等原因,也讓他逐漸的養成了薄情寡義、獨斷專行的性格。
大禮儀之爭後,嘉靖帝對文官階層徹底失去好感,(你們這群癟三,老子剛登基,就來逼老子,讓老子不認親爹?去你姥姥的!愛乾乾,不幹滾,你們滾蛋,老子還可以再扶一波為我所用!)所以即使後面啟用文官階層,也是為了制衡其他勢力以維護自己的最高權威。出於對文官階層的偏見,他自然也不會將權力交一部分給文官階層。再加上自身多疑的性格和對來位不正的恐懼以及對權力的痴迷,使得他也不願意將權力下放給自己身邊的宦官集團。如此,明帝國自英宗之後形成的三角政治格局(皇帝——文官——宦官)在他手上被成功打破,明帝國的最高權力再次被他集中在一隻手上。(註:這個政治格局的形成的核心是來自皇帝,是皇帝放權的結果而不是大臣和宦官主動分權的產物。)
當權力被重新集中之後,中央集權宗法專制王朝獨斷性和隨意性的弊端也就再次顯露了。自大禮儀之爭後,出於對權力的渴望和對自身能力的肯定,他拋棄了文官和宦官集團,重新獨攬大權,而自身對文官集團的偏見和自身性格的缺陷,使得他成功地異化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利己主義者。讓這樣一個心機深重、善弄權術、多疑善變、手腕狠辣、薄情寡義的人大權獨攬。在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的情況下,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因為這樣的人處理國家事務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民生社稷或者是青史留名,而是維護自己的私利。其本質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無上權威。國政?在他眼裡,不過就是個維護自己私利的工具而已。他登基45年,其實做的任何事,核心都一個意思——你們愛咋地咋地,別踩到我的底線,我幹嘛是我自己的事兒,誰也不許勸我,也不要試圖挑戰我的權威,不然我管你忠臣、奸佞,統統弄死你丫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可以用夏言也可以用嚴嵩,可以放任徐階幹掉嚴嵩,又不殺海瑞。既可以放手讓戚家軍去打倭寇,也可以放任蒙古人在北京城下燒殺搶掠,搞庚戌之變。因為他主政的核心並不是為了給天下萬民謀福利,而是為了維護自己最高統治者的無上權威。
嘉靖帝是個聰明人,他把政治玩得爐火純青,在位45年大權從未旁落。朝臣在他手裡如同一顆顆棋子和玩具,任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是,他的出發點是錯的,他做這一切的目的不是為了江山社稷和這個龐大帝國的未來,他沒有心思也不想去為帝國的未來鋪好道路,而是為了自己。(儘管他有能力和手段讓大明帝國在他的手上變得更好。)甚至,他連接班人都不重視。搞齋醮科儀,迷信方士所說的二龍不相見的鬼話,不立太子,不注重對繼承者的培養,也不注重培養父子之間的人倫親情,作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來說,這是極其失策的。一個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不注重對下一任繼承者的培養,也不看重家庭和人倫。這對於帝國未來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聯繫到他的繼承者穆宗朱載垕的性格軟弱、遇事無主見的缺陷……就可以明白他對這位後繼者的培養是有多麼不上心。這就像毛澤東同志說的那樣——路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因此, 就沖這一點來看,說明朝始亡於嘉靖,說實話,我認為真的不冤。客觀的看,雖然我承認他在位的時候,帝國的文化發展燦爛輝煌、市井小說開始起步、四大名著在他的時代印刷發行了三本(最後一本不在明朝)但是,文化的繁榮也並不能掩蓋或者填補他治國的缺漏。畢竟,他明明有能力也有手段讓帝國的未來變得更好,但是他不肯去做,讓帝國喪失了一次改革的良機。——明帝國在他45年的統治下,沒什麼太大的起色。土地兼并倒是在逐漸地加劇、南倭北虜也同時在蠶食著這個帝國的肌體——在這位對宗教有著謎一般的崇拜的皇帝登基的第25個年頭,北方的蒙古人奪走了本屬於帝國的河套平原,以至於帝國失去了一塊產馬的寶地;登基的第34個年頭,倭寇入侵到了屬於帝國第二國都——南京城下。不過幸運的是,他的時代名臣不少,得益於他們的幫助,帝國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些危機,南方的倭寇被戚繼光、俞大猷攆出了帝國的疆土,而蒙古人也由於帝國邊防的加固而逐漸地放棄了侵略的念頭。雖然外患暫時壓制了,但是內憂依然延續,農民們依然承受著失去土地的痛苦、而與此相反的是——皇室貴族和士族地主們的領土在逐漸地擴大。而他對於這些,幾乎視而不見,這種傲慢的無視在他執政的後20年中顯得更加突出。他僅僅把注意力放在了朝臣的身上,而缺乏對民間的深刻了解。這似乎是明帝國所有皇帝們的通病,當然,除了他們那位創立者朱元璋,因為他來自於鄉村,對百姓的事務把握得非常準確以至於他在制定行政對策和運作規則上,更加偏向於農民和底層人士。因為這位開國君主深刻地知道——他們是維持帝國運轉的支柱和根基。而朱厚熜不一樣,他把注意力和政治才華完全地放在了控制朝臣、燒丹鍊汞、玩弄權術上。而在政治決策上似乎更加偏向於地主和士紳階層,土地的兼并、皇莊的擴大積壓了底層民眾的怒火,可遺憾的是,帝國上層的官員們對此卻極少過問,極大地忽略了帝國最底層也是支柱者們的內心感受。從這一點來看,我個人認為,這頗有怠政的表現。燒丹鍊汞,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掌陰陽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你終究還是死了。所以,為什麼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能多為帝國做點事兒呢?唉!
綜上所述,嘉靖帝,我對他的評價就是——可以說他是個優秀的權謀家、是厚黑學的寵兒,但是卻不能說他是一個優秀的皇帝、明帝國出色的掌舵人。治世明君一定是一個無與倫比權謀家,但是一個優秀的權謀家卻不見得能做一個優秀的皇帝。
朱厚熜,你很聰明,甚至聰明得讓人膽寒,可很遺憾,你的這聰明沒用對地方。
嘗試篡改下別人評價嘉靖他老祖宗的一副對聯試試:
上聯:頭腦絕頂聰明,從儀禮到修道,萬里江山社稷,何事不在掌控內。
下聯:權術極其高明,從文臣到武將,多年勞苦功高,幾人能脫手心中。
橫批不用改了:你奈我何?
改的不工整,表達個意思夠了。嘉靖皇帝是個天才,從少年時期便深諳政治鬥爭訣竅,而他之後的一切行為,皆是政治鬥爭的手段,即使是常年不上朝,朝中大事均在掌握之中。不管是使用忠臣夏言,還是奸臣嚴嵩,他們不論如何手握大權把持朝政,最終皆逃不出嘉靖的手掌心。他始終是大明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無論是內閣還是內廷,始終都被他牢牢控制著。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里借海瑞之口講到:國本不正,即使扳倒了一個嚴嵩,也會有第二個嚴嵩。這台詞十分內涵:大明王朝到了今天這步政治黑暗、國庫空虛、災患四起,其根本原因並非是清流們的鬥爭對象嚴黨,而是嘉靖,或者說,就是大明王朝的體制本身。說嘉靖創造了嚴嵩,嘉靖明知道嚴嵩是大奸臣,大貪官,卻放任他去貪。知道嚴黨害人,卻為虎作倀幫助他去害。劇中同樣借嚴嵩之口說出了他能屹立不倒的原因:是大明朝需要我,國庫需要我去幫助弄銀子,政事和邊患需要我用的人去管理。
很明白了,嘉靖需要嚴嵩。嘉靖,是一個極其聰明,極有能力的人,也是一個極端自私,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嘉靖需要嚴嵩,正如乾隆需要和珅一樣,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慾望。他任用清流夏言也好,奸臣嚴嵩也罷,對於誰當首輔,是清是奸不重要,好人壞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力高超並且為己所用。嘉靖就好像《紙牌屋》的男主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往直前,一切擋在道路上的人,不管是什麼人,一律排除。這個國家,他不必自己勞神去具體管理,找個能管的人去就行了,也因此,張璁、夏言、嚴嵩都是及其能幹的人,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若不是嘉靖本人先死了,徐階也不會有好下場的,而嘉靖死前,徐階本人的處境也確實有不穩跡象了。一個一個,全是嘉靖的工具,當沒有利用價值了,就拋棄去找下一個。
嘉靖的生活奢侈無度,連洗腳的木盆都是一天換一個,宮廷的開銷是極為驚人的。為此,誰能幫他弄錢花,誰能保證他的慾望需求,他就維持誰,嚴嵩就能保證他的慾望需求,所以嚴嵩能當二十年的首輔。嚴黨貪污受賄把整個國家政局搞得烏煙瘴氣,嘉靖不管,嚴黨構陷忠良到處害人,嘉靖不管。因為他需要嚴嵩來給他弄錢,幫他辦事。嚴黨貪污腐敗,才能最大限度的榨取民脂民膏,提供嘉靖揮霍。奸臣陷害忠良,嘉獎根本不在乎,只當是嚴黨為他服務的酬勞而已。嘉靖不知道沈煉、楊繼盛是忠臣?可是那種忠臣能幫他搞錢揮霍么?還妨礙嚴黨幫他弄錢,殺了就殺了。不過嘉靖心裡都有數,知道沈煉、楊繼盛代表著正義,所以他把平反昭雪的任務留給了隆慶。嘉靖就是這樣一個人,極端自私自利,只要自己滿足,別人的死活,他是不大關心的。雖然不管奸臣的罪過,但是他心裡都有數。身為嘉靖的臣子,只需要對嘉靖的忠誠和服務就夠了。一旦嘉靖認為這個臣子的忠誠度不足,不管多麼的勞苦功高,換個人和換件衣服一樣簡單。他絕不是昏庸的帝王,也明白是非,而可怕的是,這是一個什麼道理都懂卻絲毫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十分聰明,十分毒辣,誰也無法奈何他,而且他隨心所欲的胡搞亂搞。
大明王朝,「始亡於嘉靖」,確實不假。整個國家對嘉靖來說不過是他的個人財產和玩物,他絲毫沒有對國家對百姓的責任心,他當皇帝就是為了統治,為了享受。因此他可以任用奸黨,放任貪官污吏橫行,只要這些貪官污吏能提供嘉靖本人所需要的一切。嘉靖就是有才無德者的最典型例子,而更可悲的是,這個人成了國家的統治者,大明王朝的敗亡之路,從嘉靖這裡開始了。
嘉靖:我只想享受當皇帝的權利,卻不想盡皇帝的義務!只要我皇位平穩,天下還在我手,我管你下面是不是洪水滔天,我只是個煉丹的,你們別來煩我!更不許公開罵我,記住了,你們誰敢扒貧道的臉,貧道就扒你們的皮!
嘉靖是「職業玩家」,他太清楚怎麼當一個皇帝了,也清楚怎麼當昏君怎麼當明君。
然後他選擇了一條最舒服的路。
嘉靖皇帝從一屆藩王之子躍升帝位,本身就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可以說進京之初他本人是謹慎而卑微的,楊廷和等人不但是治世名臣更是官場老手,新皇帝在認誰做父的問題上備感壓力,但是,我們必須清楚,明朝不是唐朝,無論是宦官還是閣臣雖有很大權利,但皇權地位一直穩固,(後期魏忠賢就是例子,九千歲雖然可以一手遮天,但是他還是以木匠皇帝明熹宗臣子自居的,能殺掉他的也只有皇帝),這也是他能贏得大禮儀之爭的關鍵點,就是皇權的至高無上,(相比宋英宗,因有太后聽政,皇權力量不足,在相同問題上就顯得處置乏力,最終就死在了爭論之中,北宋中興的任務就落到了改革行為更為激進的其子宋神宗手上,改革成果並不令人滿意)當然了,和嘉靖自身的精明也有一定關係。
對於嘉靖皇帝是否算是一個好皇帝,這個並不好評價,他在位時間很長,可以說他的天下是撿來的,不是繼承來的,他的內心有一種天生的疏離感,直到即位很久以後他才慢慢的適應自己的統治,這也包括對祖宗廟號的一系列改動(如太宗朱棣被改為成祖),這無一不體現出他想要彰顯自己皇權統治與規避自己即位缺陷的扭曲心理,進而變的生性多疑、鼓弄權術,喜歡挑動大臣間的是非來鞏固自己的權利(這一點上他還是強於他的懶惰孫子神宗萬曆的,萬曆是完全撒手不管,無為而治),他這一心理被嚴嵩父子充分利用,好多名臣良將就是毀於他的猜忌。。其實就個人而言,他追求長生不老、修道煉丹本與諸多知名帝王如李世民、雍正帝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他更痴迷而把修道煉丹當成了自己的第一職業,加速了自己衰老和死亡的進程,也加速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覆滅(如果沒有徐階、張居正幾個名臣,估計明朝在嘉靖這就關門歇業了)。但是,人無完人,站在權力之巔的皇帝更是如此,一個人的性格、行為是日積月累而成,和自己的成長環境、經歷事物都有著莫大的關係,我們沒辦法評價一個皇帝是否是一個好皇帝,縱使武功灼灼的漢武帝劉徹、天縱英才太宗李世民、布衣起家光武帝劉秀等等身為帝王也都有自己不足和無奈,只能說嘉靖皇帝朱厚璁是一個比較折騰的人,他受命運眷顧擁有無上的權利,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因為害怕失去它而殫精竭慮、修道煉丹,他也是一個比較悲哀的人,以為自己精明無比操控人心,可最後他已經被更精明的人操控,作為一個帝王他並不成功,但也不失敗,他是一個同我們一樣真實的人,只不過歷史在那個分叉路口選擇了他罷了……
嘉靖是一個「自私」的皇帝。
並不算壞人,算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好人,至少對於他自己,他沒有虧待自己,是個好人。
對於推動自己「更好」(諸如長生不死)的那群人,他也很善待。
但是,如果觸及嘉靖的利益,嘉靖必然是血戰到底,遺憾的是,在嘉靖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路上,如果有人需要犧牲,嘉靖也會毫不手軟。
要評價嘉靖的「自私」,首先要提到內閣。
明朝的內閣在基本國家層面有廣泛的作用。
所以牛光閃閃的皇帝和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的首輔們都是相輔相成的。
嘉靖一朝的嚴嵩和徐階
萬曆一朝的張居正、申時行和王錫爵
還有崇禎一朝的周廷儒
首輔名氣大的皇帝名氣一般不小。
所以我們看嘉靖,也可以看看他任命的帝國中樞。
從楊廷和到張璁到夏言到嚴嵩再到徐階。他們的命運正是嘉靖性格變化的產物。
楊廷和和張璁是嘉靖早年爭自己老爹名分時的關鍵人物。代表了嘉靖一朝第一階段的鏖戰。這一階段的嘉靖雖然還相當年輕,從藩王之子一躍到皇帝的轉變讓他還是有些忌憚(由於明成祖朱棣的靖難,心理陰影很大,所以明朝藩王物質條件是不錯的,但職權有極大限制,出境都需要報備。在弘治年間的寧王之亂之後,藩王更加如履薄冰)。
但嘉靖超強的適應能力讓人驚駭,他迅速利用小流氓張璁去撬動老官僚楊廷和,對於登上帝國帝位,換作別人無非是妥協,但嘉靖拒絕了。
嘉靖體現出了對於自我追求的不放棄,這樣的性格還將伴隨他一生。
張璁之流並不是濟世之才,武宗年間的歪風邪氣想要肅清,還是要靠譜一點的人。
嘉靖選擇了夏言。
夏言是嘉靖自己開始掌舵帝國的最早夥伴。
夏言此人是一個認真的人,可以說起於認真,毀於認真。
夏言的覆滅代表了嘉靖對於官僚集團過度認真的厭惡。相比之下,嚴嵩之流既能包攬大量繁雜的公務,又能和自己玩的其樂融融。
所謂的玩,不僅包括嘉靖的煉丹事業,也包括嘉靖酷愛的文字遊戲。在嘉靖看來,嚴嵩是相當可靠的。至少對於自己是受用的。
這是嘉靖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極度喜歡強調個人的感受。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十分「自私」的皇帝。
嚴嵩伴隨嘉靖的時間相當長,他的覆沒與其說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如說是對於嘉靖來說他變得沒有樂趣。從對於自己的好處來看,甚至還不如他的獨眼龍兒子嚴世蕃。
嚴嵩沒有因為庚戌之變而倒台,沒有因為仇鸞而倒台。嚴嵩掌朝多年,即使是胡宗憲也要唯嚴首是瞻(準確說胡宗憲只能算嚴嵩乾兒子趙文華的狐黨,儘管胡宗憲向來很鄙視嚴黨,但形勢如此,不得不從),諸如楊繼盛等人,實在是不堪回首。
嘉靖寵幸嚴嵩體現出的個人主義算是嘉靖最有特色的風格。
也正是如此,嘉靖才創造了不上朝的記錄,自己開心就行。
而徐階則是登峰造極,算是明朝首輔的極品。張居正、高拱等人都受其影響。可以說甚至奠定了明朝末期的官僚風格。
徐階內閣的出現可以視為嘉靖在執政末期的反思。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扳倒嚴嵩也有煉丹師的一份功勞。從這一點上說。嘉靖終究沒能改掉自我中心的風格。
我覺得嘉靖帝很聰明,但是他懶。
他有哪個能力讓明朝煥然一新,可他卻執迷丹藥,青詞。
一個能與嚴嵩、徐階用青詞交流政事的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之一,也正因為聰明才去修道。
嚴嵩和嚴世藩的勾當我覺得嘉靖都是知道的,只不過他需要這麼一個人幫他擋著,擋著清流與言官與世人,讓這些人去和嚴黨對干,以打倒嚴嵩為目的,這樣,嘉靖帝就可以一心一意的修道了。
所以,我認為嘉靖是個聰明人,就像其他人說的,他是個自私的人,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世宗始終盛世"
我不上班,不問朝政,每天煉丹,朝廷烏煙瘴氣,但我知道朝局情況,我沒讓朱氏政權旁落,我智商很高,所以我應該是個好皇帝……什麼套路
是一個聰明的皇帝,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他把他畢生的精力都放到權術鬥爭以及煉化修仙上面了。
沒有為公之心的人又怎麼算是好皇帝呢。
一個有技術但只顧自己單刷,不管團隊的毒瘤。ps:總是記不住裝備怎麼合,記本子上還忘,麥麗素吃多了。
活得比較自在舒服,太聰明了,比較自私。
不知道好和壞的定義是什麼。
每個皇帝都是真實的人,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一樣,對於皇帝來說,或者對於一個人來說,能得到名垂青史的機會,但是又對此並不在意。
打個比方,讀書的時候,總有一些人,其實努努力,也可以考個多少多少名,不努力,就考個中檔,反正再怎麼樣,也不會墊底也不會倒數。想明白了這一點的人,就把時間用到讀書以外的地方去了,發展自己的興趣,這種同學,沒有法去定義好壞。
當然,也許你會說,他是皇帝,既然是皇帝,就應該有這個義務去做什麼什麼,這種口吻就和爹媽告訴你,你不能辜負他們的希望,要考個第一,考上個好學校,諸如此類。
而在嘉靖這種人心裡想的是,憑什麼?
他們對成績這種東西,壓根就不在意,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活的最舒服的方式,就一直到死了,既不會有負罪感,也不懼怕後人評說,你確實沒法說他是昏君,也沒法說他罪大惡極,對這種人,你可能會比較無奈,但是他們也並不在意你的無奈。
- 嘉靖年後期朝廷內部發生黨爭。
- 正德十六年——八月底(此時嘉靖皇帝已繼位),明軍在廣東屯門海戰,擊退葡萄牙人。
- 嘉靖元年——關於嘉靖皇帝父母名分的「大禮議之爭」,最終迫使內閣首輔楊廷和致仕。
- 嘉靖二年五月——寧波發生日使爭貢之役。給事中夏言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議,實行海禁。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斷絕海上交通。
- 嘉靖六年——莫朝在越南建立。
- 嘉靖八年——在張璁和方獻夫的支持下,世宗下令革除外戚世封。著名思想家王守仁逝世。由他和陸九淵創立的「陸王心學」學派開始盛行。
- 嘉靖九年——張璁清理勛戚莊田取得明顯效果,社會秩序趨向穩定。
- 嘉靖十年——在內閣首輔張璁的極力主張下,裁革冗官並同步展開大規模的革除鎮守宦官。
-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廿一——壬寅宮變。
- 嘉靖二十三年——戚繼光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職。
- 嘉靖二十五年——索南嘉措被明世宗認定為三世達賴喇嘛。
- 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中進士,後逐步由編修至翰林院掌院學士。
- 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巡撫朱紈派都指揮盧鏜率兵進攻舟山市佛渡島上雙嶼港,港口以木石淤塞,城市被大火燒光。數百葡萄牙人被殺,僥倖活命的乘船逃走。該港由浙江民間海商和葡萄牙人所建。內閣首輔夏言被殺,嚴嵩取代夏言把持內閣。
- 嘉靖二十八年——唐荊川編纂《武論》。《西麓堂琴統》出版。海瑞考中舉人。
- 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部俺答汗率軍長驅直入北京郊區,燒殺搶掠數日,滿意而去,史稱「庚戌之亂」。
- 嘉靖三十年——被迫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韃靼進行茶馬互市。
- 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商船擱淺,向明地方政府申請上岸晾曬。
- 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關中地區爆發嘉靖大地震,造成83萬人死亡,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
-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長久居住權。海瑞任浙江淳安縣知縣。
- 嘉靖四十年——太湖大水。
- 嘉靖四十一年——徐階暗中指使御史鄒應龍上書彈劾嚴嵩。嚴嵩被罷官,其子嚴世蕃被謫戍。
- 嘉靖四十三年——海瑞任戶部雲南司主事。
- 嘉靖四十五年——徐階推薦高拱任文淵閣大學士,高拱正式進入內閣。
-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進《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從軍事和領土上看來,嘉靖朝與前幾位皇帝相比,是大大的退步和萎縮。
在南方原本被打敗的葡萄牙人又被拉回來。原本被大明統治的安南分裂了出去。
在西部,嘉靖朝後來與西藏喇嘛斷絕封授,明軍幾乎退回漢地。
在北方,明軍的前線邊疆從內蒙古萎縮到河北山西一帶。
要是從做皇帝這個工作是否合格來論,說嘉靖極其差,那是有失偏頗了,但也絕談不上好。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逝,無子嗣繼位,皇位虛懸四十餘天。這時明朝真正的首腦,是內閣首輔楊廷和。尚在為父逝守孝期間的藩王朱厚熜奉詔進京繼承皇位,是為明世宗。
世宗是外藩入京繼位,在朝中根基淺薄,於是朝中大事多由楊廷和決定,這就造成了內閣的權力快速膨脹。然而世宗從小聰明穎悟,博覽群書,稍稍懂事就參加王府內的儀式和典禮,是個早熟兒童,這樣的環境讓世宗形成了自我感覺良好、自命不凡的性格,同時對權力極其敏感和渴望。
但當時權力被楊廷和一手掌控,為了鞏固自己的根基,同時抑閣權,世宗利用一場「大禮議」事件驅逐了楊廷和。嘉靖三年,楊廷和罷歸故里。世宗贏了,皇權得到強化,同時世宗也向大臣們展示了自己的政治天賦和不好伺候的一面。
世宗執政初期,是想有所作為的,史載:「求治銳甚」。他誅宦官,抑宦權,提拔賢能,澄清吏治,革除了不少武宗時期的弊政,「革藩鎮之諸閹,廢畿甸之皇莊,奪外戚之世封,抑司禮之柄用」。於是「天下翕然稱治」。但時間不久,他這股求治的熱情就消沉了,開始崇尚享樂,熱衷於遊玩,寵信佞臣,「京城內外,創建寺院,窮極土木,侈用金碧,委系侵盜國家財用,剝削小民脂膏,有傷治化,有失人心。」
同時世宗崇尚道教,大修齋醮,熱衷於方術,服用丹藥。邵元節、陶仲文先後得到寵幸,陶仲文因獻藥方得寵,官至少保、禮部尚書,後又加封為少師,其子孫、弟子不少封官。由於在齋醮儀式上寫給「天神」的奏章表文是華麗的駢文,稱為「青詞」,於是朝中文臣把寫好青詞作為進身爭寵之梯。嘉靖二十一年,一場神秘的壬寅宮變,讓世宗受到了很大驚嚇,於是他搬離了皇宮大內移居西苑永壽宮,幾乎再不上朝,與群臣長期隔絕,連祭祀典禮也是派官員代辦。
世宗躲進西苑之後仍一手掌控軍政大權,這從側面表明了世宗很聰明、很有政治天賦,但這種政治天賦一旦和世宗刻薄寡恩、剛愎自用的性格結合起來,就會導致權術橫行,臣子一心逢迎上意,從張璁、夏言、嚴嵩等等,無不如此。長此以往,誰還有心思做事?」故有明一代,攬乾斷如帝者幾何人哉!國朝中,亦惟高、文及帝數君耳。以故大張馳、大封拜、大誅賞,皆出獨斷,至不可測度,輔臣有所與,亦從臾之,或揣摩捭闔之耳「。
於是隨著世宗日漸荒廢朝政俗務,以及嚴嵩的上位等等,初期的政治清明的局面消失了,吏治變得更加腐敗,百姓生活也變的越發貧苦。海瑞那篇著名的痛罵世宗的文章,就是明證:」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數年推廣事例,名器濫矣。」 「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
綜上,世宗並不算好皇帝。海瑞已經回答過你了
嘗貶嘉靖張熜新政,揚居正改革?不過斷章取義評論罷了,世風日下,尤為心寒。
太祖質問副統帥:你想當明世宗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 1566》中的沈一石?
※明末為什麼不遷都?
※如何評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如何區別顧炎武所說的「亡國」和「亡天下」?
※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呂芳和楊金水?
※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