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發現巨型水母就可以說明海水在逐漸變暖?

新聞鏈接:英國出現巨型桶水母 頭部直徑約有一米(圖)-新華網

英國野生攝師影特雷惠特近日在多塞特郡海灘發現一隻巨型桶水母被衝上岸,單是其頭部直徑估計達0.9米寬。在他發現這隻巨型水母之前,47歲婦人謝爾登也發現一隻。海洋專家警告,這可能代表海水正逐漸變暖。


不僅在英國水域有巨型水母,在中國和日本沿海也是有巨型水母的,不過是兩個品種
英國海域附近的桶水母,科學名叫Rhizostoma octopus,大約能長到一米。(雖然叫octopus,但是不是章魚啦)

離我們更近的是日本和我國沿海的Nemopilema nomurai,也叫Nomura"s jellyfish。它們一旦爆發起來,是十分嚇人的,像這樣

題中說發現巨型水母,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這兩個都是常見品種,見到很正常。不正常的是發生像第二張圖中的jellyfish bloom,即水母數量劇增。
大型水母數量劇增的原因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水溫升高有利於它們的繁殖,排卵的數量增加而且成長的更快。另外,過量的捕魚減少了魚類的數量,而魚和水母都是靠吃浮遊動物和植物為生,相當於水母的競爭者減少,所以其增長更不受控制。同時這些水母還有一個很可怕的特點,當漁民在捕殺這些水母的時候,它們會在臨死前順價釋放出大量的卵子,以保證後代的存活率,等於是搞不死。
水母的數量劇增有很多危害:和魚類爭食;大量消耗水中氧氣;排放一些神經毒素;有些還會蜇人;它們還是非常強勢的入侵種。總之是噩夢般的存在。
--------------------------------------1.5.2015更新------------------------------------------------------
鑒於好多同學質疑第二張圖,解說一下
這個的確是漁民把它們趕到一起,因為海域水母數量劇增,所以漁民把它們聚集在一起試圖集中捕殺,因為這些水母對漁業有直接的損傷。以前是弄死,後來人們發現弄死了反而數量更多(見上),後來變撈起來製成海蜇,或者晒乾磨粉製成食品。
自然海域爆發(墨西哥灣)的添一張圖

水母的危害前面提到一些,再上一張圖

然後水母有很多品種,有些劇毒,比如說箱水母,基本蜇到是就是心臟衰竭而死,在澳大利亞,菲律賓水域中常見。

copepod答案中已經提到了可食用性和毒性,就不重複了。再點一下題,發現巨型水母是正常現象,水母數量爆發也不能說明全球變暖,倒是有假設認為這和水質富營養化有關。水中營養鹽含量增高,各種浮游生物數量增加,有利於水母的生存繁殖。


日報上看過來的,有幾點需要補充和解釋一下。研究生階段,主要研究水母及其爆發原因。

1、

海洋專家警告,這可能代表海水正逐漸變暖。

這只是專家提出的意見而已,並不能據此來說明海水在逐漸變暖。
提問題目本身不夠嚴謹,只是一種可能,並不是可以說明。
海水變暖確實存在,表現多元,但原因複雜,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定論。

2、水母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已經存在數億年。發現水母並不是稀有的事,大規模爆發才是異常現象。
@B Cheng 用的第二張圖片來說明水母大規模爆發並不嚴謹。
圖中很明顯是兩艘漁船收網聚集效果。11年-12年多次出出海調查,自然海域未見如此密集水母。
補充照片:

自然海域中,水母分布。(特意選取了水母較多的一張,調了對比度和飽和度,方便對比看)

晚上拍的一張,裡面小水母就比較多了,這樣完全可以認為是爆發的跡象。

水平拖網上來的沙海蜇。

測量傘徑。(直徑超過一米的很多,但是沙海蜇極易破裂,拖網上來後完整的非常少,在嶗山灣撈到過一隻直徑超過兩米的沙海蜇)

3、我國近海暴發的大型水母主要包括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以及沙海蟄。日本海域較多的是越前水母。目前學術界認為沙海蜇和越前水母屬於同一種水母。Neopilema nomurai是比較統一的學名。
海月水母全身透明,較多的作為觀賞水母,不可食用。

在實驗室觀賞缸里拍的。(居然沒有不開燈光的照片。。。目前市面的觀賞水母大多都是海月水母)
白色霞水母有毒,觸手較長,可達到2m左右,不可食用。

沙海蜇俗稱沙蟄,有毒,可食用。沙海蜇與平常所說海蜇並不是一個種類,海蜇俗稱面蟄,口感較好,沙蟄口感略差。二者市價相差十倍左右。目前市面上較多為沙蟄。

較為完整的沙海蜇。

在海里的姿態。

紅褐色的部分是口腕,也是食用口感最好的部分,海蜇頭就是這部分。白色部分(受精卵三個字下面的部分)是生殖腺,裡面是卵子還是精子或是受精卵肉眼是分辨不出來,只能在顯微鏡下觀看,但從顏色上看還是未成熟的。
4、水母的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受精卵發育成為浮浪幼蟲到水螅體成長為水母。(最初描述有誤,修改)
無性繁殖為水螅體階段通過足囊生殖(形象比喻:水螅體走一步留一點組織成長為另一個水螅體)。

爆發原因一般認為是水螅體通過無性繁殖,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大規模生長,造成爆發。
捕殺時釋放大量卵子是正確的,但是並不是造成大規模爆發的原因。
實驗室捕撈的野生沙海蜇,利用刺激確實可以得到受精卵,但很難發育。

5、漁民捕撈沙海蜇經濟效益非常低。
青島的原話咋說忘了,意思是最不行的漁民才去撈水母,但現在漁民下網上來的更多的是水母。
這也反映了近海的赤貧。

最後貼一段總結吧。

近年來,中國近海大型水母頻繁暴發,對近海漁業資源、沿岸基礎設施(火力發電廠、核電站)和濱海旅遊業造成了巨大威脅。在國家973項目「中國近海水母暴發的關鍵過程、機理及生態環境效應」的支持下,孫松研究員科研團隊在關鍵海域進行長期連續海上調查和社會調研,並在實驗室開展水母活體培養研究,取得了重要科研進展。

  海上調查發現,我國近海暴發的大型水母主要包括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以及沙海蟄。水母生活史包括水母體和水螅體兩個階段,水母體可以自由遊動並進行有性繁殖,而水螅體大規模地生存在海底,可以存活數年並通過橫裂生殖釋放水母。科研人員研究認為,海水底層溫度對水母暴發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底層溫度在10-15℃時,海月水母、沙海蟄的水螅體可釋放水母體。極端的溫度刺激和人類活動影響會促使水母暴發,比如過度捕撈、富營養化、過度養殖等生境破壞將導致捕食者和競爭者的減少,適合水螅體生長生境的增加。此外,黑潮可以改變中國近海的溫度和餌料環境,進而影響水螅體,這也是影響水母暴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水母已經存活了5億年,經歷了數次氣候環境巨變,包括5次大滅絕事件,當海洋生態系統衰退時它們可能會暴發,中國近海水母暴發可能是生態系統衰退的指示。


查看了下原文,國外專家似乎認為這是由於強風導致,發現一兩頭巨型水母不能說明發生了水母聚集。
而如果真的發生水母聚集,也不一定和氣候變暖有關。雖然水溫升高有利於水母繁殖,但影響因素很多。地質時期也曾出現幾次水母聚集,但也不能反映出這一現象與氣候變暖之間有何必然聯繫。

原文鏈接地址: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630494/Invasion-giant-jellyfish-Giant-four-FOOT-barrel-jellyfish-spotted-making-way-Cornish-river-experts-say-way.html

But Mr Trewhella believes the creatures have come ashore because of strong winds and high tides.
"It"s not that unusual to see jellyfish, they aren"t particularly common in Dorset but we do see them every once in a while," said the photographer.
"Jellyfish are a form of plankton, and the warm weather means we might see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plankton.
"This is something that occurs around this time every year and it is known as the plankton boom.

"However, it is not the warm weather that causes jellyfish to wash up, instead it"s the wind and tides that leave them stranded on beaches.


剛諮詢了一位海洋生態方面的研究員。說其實巨型水母爆發的幾年,如07、09,水溫反倒是偏低的。日方指責中國破壞了環境導致水母爆發,中方卻說是從日本那邊過來的。扯不大清楚。


熱脹冷縮


此二人不遠矣


會不會是核電站裡面放出的水有海蜇需要的食物?跑過來凈化的?


因為熱脹冷縮啊


氣候變暖,海水中營養物質增加,使得水母的餌料豐富。吃得多,長得壯。


這個能吃么 如果能吃 我相信天朝吃貨的能力


這些巨型水母原本主要依靠水螅體的無性繁殖延續,所以不會出現在海水表層,也不會變成巨大的水母,但是全球變暖和污染導致的富營養化會令它們進入有性生殖環節,所以就形成了水母形態並且大量出現在海水上層。純屬個人意見


「海洋的水溫變暖亦加速水母的繁殖和生長。」
http://zh.wikipedia.org/wiki/水母


推薦閱讀:

有的水母有很長的「腳」,水母的「腳」會不會纏在一起?

TAG:水母 | 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