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體》「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兩條公理?
如何評價《三體》中「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兩條公理
一樓說的很對了。
如果硬要用物質的量表示資源的話,那文明得先進到什麼都可以拿來當資源才行。
所以簡單的說就是:封閉系統的文明演化需要持續的負熵輸入。
舉個例子:工業革命以前煤是沒有那麼重要的;石油化工以及所以相關產業發展之前,原油是什麼?能吃嗎?起碼第一條不是公理,第二條如果後半句是公理,那麼它如何跟前半句如何結合就有問題。
公理必須是不證自明的,而且公理中的概念定義必須清晰,所謂的清晰是概念的外延或內涵具有嚴格的界定。
我們看「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這條陳述。首先文明沒有定義清楚,到底是指一個物種還是我們一般講的文明?這兩者有巨大差別,比如可以說中國在現代化或者說黨的領導後已經不是儒家/教文明了,因為儒教文明賴以生存的基礎——士作為階級和宗親血緣作為基本社會政治單位,已經被剷除了。但中國人依然存在。類似還有,羅馬文明沒了,古希臘文明沒了,但義大利人和希臘人都還活的好好的。如果把文明改為物種,那麼』生存是物種的第一需要『也不顯得足夠不證自明,因為更明顯的是』生存是物種繁衍的先決條件『。一個物種是不是第一追求生存呢?似乎是,但當你引入文化/文明因素,這一點反而變得不確定。比如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中(起碼原始佛教)追求斷欲後證入涅盤,一個人如果以處男身出家然後追求涅盤以佛教視角看很好,但全體人都這樣做會造成人類很快滅亡,但如果你想像世界忽然全由狂熱的原始佛教教徒統治和組成(或者激烈型的凈土真宗,這些都是文明的產物),這種全體走向死亡的圖景也在他們的邏輯里說得通。這樣一個假想情況並不極端於一個文明瘋狂發展重工業結果環境極度惡化造成子孫全部早死,其實跟前面情況差不多,都是因為無知加上所看重的價值不一樣。一般意義上的文明之所以叫作文明而不叫作蟻群恰好是由於它裡面個體所關注的東西超越了僅僅本地環境里對它生存影響的那些因素,它不僅僅具有生物意義,而開始具有其它方向如社會學和文化意義(科技本身就是文化高度發達的成果,大猩猩不會用任意的跟自己手臂一樣長的樹枝去夠香蕉,他只會用手臂夠)。而其它的這些方向維度的考慮是否會威脅到它的生存本身就是個問題,弗洛伊德的時代很多思想家認為文明就是壓抑人的動物本性的結果。(小說中伊文思不就為了環保想借三體人謀殺人類么,他擁護者也不少,所以文明的第一需求是生存在小說里已經給了反例)。
還有更複雜的情況,一個文明物種內是分派的,一群人可能為了一些意識形態原因或別的原因希望同物種另一個群體全死亡,如果這樣一個願望實現了,此時就整體來說這個物種的繁衍後代的基數大大減少,總體來看在損害這個物種的生存。例如布爾波特如果掌權50年,柬埔寨不知最後還剩幾萬人。
當文明指物種時,一個物種追求生存到底指的是什麼,這個物種希望自己盡量繁衍更多後代?還是這個物種追求更支持它繁榮繁衍的環境?繁榮此時又是指什麼?如果說生存僅僅指活著,那麼這似乎不是一個物種的追求,而是物種所有追求和需要賴以實現的先決條件。一個個體僅僅在自己要面臨很快的死亡時(例如被診斷出癌症)才會經常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即將到來的死亡(但也有很多艾滋病患者反而乾脆享受人生,盡情縱慾,不斷買昂貴的藥物來維持多幾十年受盡鄙視的生活在他們看來不如省了那筆錢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它時候他不會將生存當作追求,因為生存不是需求,活著的狀態是已經實現了的。當將個體的生存本能變成群體情況,即當整體的生存受到威脅時,例如猶太人在納粹環境下,也並沒有猶太人全體有組織的、協調的、做出不惜一切代價還擊和逃亡的行動,大部分是坐以待斃。
因此物種個體有生存本能可以說是公理,但』物種整體追求生存『或者說』物種整體的第一需要是生存『是個如果成立需要太多其它條件的陳述(例如整個物種必須屬於垂直領導,否則個體為自己生存做出的行動反而可能威脅整體的生存,同時物種的中心領導班子必須完全貫徹它領導的個體的意志,否則這個領導班子首先關心的不是所領導的物種的死活,而是自己作為領導的利益能延續和擴大多少。),因此這樣一個陳述無法成為公理。因此也許跟這條陳述相近的命題:物種個體在面臨死亡威脅時的第一需要是生存也許是公理(這也有反例,例如僅僅被呼吸機維持生命的人,家人或在自己有意識的情況下會希望安樂死,而不是被呼吸機維持幾年植物生活),及『物種個體實現任何追求的前提條件是他/她還活著』是公理(即使他想自殺他也要先活著)。
再看第二條陳述」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我們看陳述的第二部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好像是個公理(這是否是等同於質量守恆原則呢?我物理快忘光了....)。但物質總量不是指文明維持和繁榮自己需要的資源,資源是文明用它自己發展的技術利用和轉變物質而滿足自己需求的東東,物質總量不變是否說明可利用資源有限?這是個問題。比如地球森林資源有限,如果人都像上古時代寫書寫在竹子上,相信寫上幾十萬本《三體》三部曲那麼長的書大概竹林就會耗光,但我們現在寫東西在word里存在硬碟上,似乎不用擔心寫得東西多到世界上所有數據中心都裝不下,事實上,鍵盤俠們都知道1m=1百萬位元組。所以世界裡的物質總量不變,跟資源有限是兩個概念。因此第二公理的陳述前半段和後半段不相干。同理『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是個模糊的概念,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是屬於讓中國人文明增長和擴張還是相反呢?事實上一個文明如果認定自己的資源是有限的,計算出來一共能養活多少人用多少代來吃飯,都不會尋求擴張,反而會追求維持一個穩定的size。如果文明的增長和擴張指人口變多,物質總量不變指資源有限,那第二公理前半句和後半句矛盾。如果文明的擴增指空間上控制更多地片,那麼只能說這個文明是個地片控(東亞人愛多買房,但很多其它地區的人不對不動產如此著迷),並不是所有文明都有這個嗜好,一個只有科學家的geek文明的擴增指標是每個人有多聰明,解決了多少燒腦難題。因此第二個陳述要不就自相矛盾,要不就不是公理,不具有普遍性。而當物質不等同於資源時,則前半句和後半句不相干。
因此這兩條陳述都不是公理。
因此黑暗森林法則本身就沒有表述清楚。但黑暗森林法則讓人印象深刻則有些合理性,我這裡不想談有朋友注意到的和霍布斯自然狀態平行之處,而試圖從小說內部提供的場景看黑暗森林大概是講的什麼情景。黑暗森林法則應用的典型場景大概是藍色空間號那批四、五個飛船內部火併的場景。也就是幾群人在共享極有限的資源時的場景,當然這時如果來了個難民船,肯定這些軍人會把這些難民首先團滅然後再內部火拚。因此黑暗森林宇宙里的文明不像森林裡帶槍的獵人,更類似穀倉的米粒中游泳的老鼠(這些老鼠還都高度智能,會想及自己後代的利益),在這個谷堆里,一隻大老鼠如果遇見個小老鼠大概會馬上咬死他。甚至應該說黑暗森林裡的宇宙連穀倉都不是,穀倉還太大了,裡面糧食太多了,應該說是混有n只老鼠的一桶糧食。所以黑暗森林宇宙是個貧瘠的、擁擠的宇宙。裡面任何一隻老鼠看到另一隻無論大小第一想到的是他遲早會跟我搶糧食(技術爆炸和猜疑鏈),所以馬上會消滅這隻新遇見的鼠。但同時要讓黑暗森林法則成為這些老鼠的行為準則,首先需要大部分老鼠已經知道他可以享用的糧食總量而且他確定除了糧食能吃外他沒別的可吃了(他已走到技術盡頭,且他對宇宙里的資源總量完全清楚),接下來任何除他之外的老鼠就都是敵人了。因此黑暗森林行為法則要成立,需要的不是兩個公理,而需要有文明同時滿足三個前提:
1. 技術進步有終極止境,我的文明已到達技術盡頭並且知曉這一點(停滯而同時是最高的神級文明)。
2. 技術進入止境後所能利用的維持自身物種生存的資源是稀缺的。
3.有其它文明有可能跟我的達到同一境界(因此才會跟我消耗跟同一種稀缺資源)。
可以說黑暗森林是個過於高大上的稱呼,見活物就攻擊的行為是僧多粥少下才有的情形。但同時黑暗森林行為策略如果成立需要文明滿足上面三個條件,就產生一個很詭異的狀態:文明在什麼狀態下才可以確認它已經觸及了科學技術的天花板,徹底掌握了宇宙終極真理和能夠動用宇宙所有物質或資源呢?
其實很難想像掌握終極終極真理下的生物的情景,因為科學從來是個不斷修正以往認識的過程,技術也被認為會不斷變化和淘汰舊的技術,一個靜態的掌握最高知識和資源的模型的文明我們很難去想像,因為對於這樣一個文明來說不再有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可言。可是如何來確認自己的文明已經站在了真理至高點上,隨著時間推移都不再會產生任何進展?小說里設定光速被認為是30萬公里每秒本身是其它文明技術封鎖的結果,可是不知道這一點的文明在造出光速飛船後難道不應該認為自己已經進步到了觸及科學技術天花板?再往前,當智子鎖死地球量子物理學發展,如果這樣的過程持續2000年,1000年後的地球科學家們難道不會認為量子物理在20世紀時已經達到了終極研究成果了?因此很難設想科學或技術達到終極狀態時要如何確認自己已經達到終極狀態。而不確定自己是否觸及了科學技術的天花板,如何確定目前的技術所能利用的有限資源就是全部資源?這一點不確定令他應該首先尋找的不是遇到其它有文明的星球就攻擊,而是趕緊考察下它的文明是否發展的比我高,如果是需要去取經,不是的話可以考慮消滅,但不會對對方文明一無所知時先拿個光粒打過去。當然這時可以認為光粒是探針,能躲過去的就是高文明,說明需要再派人去了解它,躲不過去的是蟲子文明,死了剛好,省得以後技術爆炸成跟我一樣高明,但這種病態探針豈不會讓高文明認為你一上來便充滿惡意,乾脆它扔你二向箔來回敬。如此一來為了確認自己是否到達了技術天花板使用攻擊性探針就會有引起自己團滅的風險,這種作死的策略似乎不是一個徹底掌握宇宙真理文明應有的特徵。不過這也有點合理性,已經徹底掌握宇宙真理的文明是悲哀的,整個宇宙對他們來說極度無聊,大概除了作死沒有什麼更好玩的遊戲。
或者退一步,如何確認自己位於宇宙食物鏈的最頂端,其它所有文明至多發展到跟自己一樣的程度?如果在不了解其它文明的情況下就如此確認,那隻能說是傲慢和無知,但一個傲慢的文明撞了狗屎運剛好踩到科學技術的天花板也不是不可能,可是它如何確認自己強於其它所有文明,如何確認他需要利用的有限資源是任意文明發展至最高程度後會必然會跟它搶奪的?唯有一種方式,就是跟其它文明打交道,它才可以確認自己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它打交道的方式可以是發動成本小的任意攻擊來試探,比如小說里扔光粒和二向箔,這兩個東西可以被認為不是武器,而是探針,弱的文明就會被它們毀滅,強一些的就可能把它們扔回來或者躲避掉。但這個攻擊試探過程不應該是被動的,不該出現一個星系被廣播坐標後才被神級文明扔探針,而應該是主動的。神級文明從為了確知自己是神級文明的一刻開始就會任意的、大量的、儘可能的扔探針來繪製出全宇宙裡面星系文明發展水平地圖,它扔探針要像卡巴斯基掃硬碟一樣全面和細緻,探針描繪出的地圖標識盡了宇宙食物鏈,這之後神級文明才會確認自己處於食物鏈最頂端。當然用攻擊性武器來做探針是個很愚蠢傲慢的行為,例如被砸到的文明其實是個誘餌,後面有一群拿著二向箔的惡霸文明。最好的辦法是不把武器做成探針,而是簡單的扔探針來收集信息,例如類似馮諾依曼型探針或者智子型的東西。假設一個神級文明確認了自己位於食物鏈中的頂端,那麼它接下來做的就是消滅其它所有潛在的和未來的競爭者,那麼這樣一個宇宙里最後應該是n個同級別的、實力相當的神級文明共同統治,互相牽制,類似三國或戰國時代,其它所有弱雞都已經被消滅的狀態。資源有限、見人就打的宇宙行為準則要成立其先決條件是宇宙是個貧民窟,裡面的惡霸們通過到處打砸搶確認了自己是最強的流氓幫派,也就是說這個宇宙里不會有不為人知的角落(否則惡霸們哪裡會那麼兇惡,不怕哪天被個掃地僧滅了?),而這種行為最終達成的狀態是街坊鄰居被消滅乾淨,只剩下流氓們繼續火拚,直到相對和平或只剩一個。這種情景有些像當年英國和歐陸法國打,打了幾百年難分勝負,歐陸上各國混戰n年、新教天主教打,都難以出現霸主,實力相當,然後英法開啟殖民時代,到外面跟前現代的弱雞們打,結果征服了世界(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時代是全球化1.0版本,可以說是現代文明徵服前現代文明的時刻,現在是全球化2.0,資本人力全球化,現代文明全面鋪開的時代。但殖民殖的是民,不是地,人力和人力能開發出的資源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殖民是為了宗主國國民過得更享受更不勞而獲,不是為了宗主國的生存,所以還是跟小說里的情景很不一樣。而且殖民時代除了英國和荷蘭,好像沒幾個國家真的因為殖民享受太多利益。遷居殖民地的宗主國臣民後來還經常跟宗主國打起來,例如美國獨立戰爭。所以文明擴張後最常出現的不是正在擴張的文明和其它潛在文明打,而是擴張的文明內部為分贓和自治打起來,任何一個文明都不是鐵桶一個,只要裡面有超過一個人,就有成員的自治性和利益分配與爭奪。所以兩條公理錯誤的根本原因是把單個文明設想成單個人,意志與行動統一,腦子發出的命令會貫徹四肢,皮膚感受到一點痛苦大腦就會命令整個人往後躲,但顯然這樣同比例放大不對。一個集合作為整體的性質不是它裡面拿出的任意元素的性質,將元素性質同比例放大當成集合的性質類似於這樣的推理:因為原子有原子核和電子,杯子由原子組成,所以杯子也有杯子核和杯子電子。。。。這推理顯然不對。就文明間的相遇來說,永遠有人認為做漢奸更合理。所以稱這兩條陳述為社會學原理其實自相矛盾,這裡面缺乏社會緯度,把眾人的集合認為成是一個人本身就在否認社會緯度的存在。小說里的具體情節就在不斷否定黑森,如伊文思與大低谷。所以大劉會設計極權來應對文明存亡危機,不是因為極權會更有利於文明活下去,而是因為它把文明設想成一個獨立的點、單個的人而且有生存意志時就決定了這個文明肯定是個中樞控制型而不是分散點聯合出的集合體,因此說極權更有利於文明存亡時刻的組織是個同義反覆,循環論證)。
總而言之,小說里所謂的宇宙社會學及其公理真的極為粗糙。是對殖民時代一些特定情景里經驗的延伸(例如一個南美部落為了滅另外一個部落把附近的西班牙人給帶過去),稍微增加其普遍性就變得捉襟見肘,邏輯無法自洽。要知道殖民時代開啟前的大航海時代的商貿活動已經讓歐洲人對世界地圖有所了解,而傳教士們在歐洲文明遠遠甩開前現代世界前卷帖浩繁的記述已經讓日後的殖民勢力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狀況。什麼樣的社會規律下,始終無知傲慢又富有攻擊性的人會不是loser?黑森行為無法從它的「公理」導出,作為小說里的設定,它邏輯上不自洽,但對情節大起大落、製造千鈞一髮的情緒上有所貢獻。
還有黑森真的是法則的話,小說里地球看到三體星被滅首先要做的大概應該是用引力波點亮銀河系,把所有能廣播的星系坐標全廣播了,減少自己被一擊而中的概率,而不是挖掩體等太陽被放煙花。問題在於三體還有個「物體運動絕對不能超越光速」的設定。很難想像一個文明有效控制範圍半徑的光年數比這個物種的基本壽命還高很多,所以就算以地球人類壽命的10倍為標準,一個文明的極限疆域也很難超過半徑1000光年。而現代人類能觀測到的已知宇宙直徑已經超過900億光年,相比之下這1000光年連稱為誤差的資格都不夠。
換句話說「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條公理對於單一文明來說完全是個偽命題(而且在這個設定下,生物文明也根本沒有條件去驗證這個命題的真實性),宇宙文明為了這種理由相互攻擊就像現代人類為了氮氣或者二氧化硅開戰一樣荒謬可笑。
這是建立在地球知識水平和經驗之上的公理。在人類已知範圍內適用。但放到更大的環境中,不一定是這樣的。
比如任何生物個體和文明,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活下去。所以我們認為這是公理。
但是你怎麼知道全宇宙 都是這樣呢?
如果有一種生物根本就不會死的,情況又會如何 呢?
你不可能殺死輻射,在它們的經驗中,宇宙里充滿了輻射,每個恆星都有輻射。所以沒有死亡的概念。它們是不會死的。
第一條公理就不適用了。
大劉是極權主義的崇拜者。
這兩句其實就是「生存是第三帝國的第一需要」、」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取得土地「披著科幻外衣的另一種說法。
有點問題,文明或許也得分等級。比如草履蟲與人類就不是一個層面。低級文明或許是草履蟲,草履蟲不必擔心更高的如哺乳綱之類的爭奪自己的生態位。那麼物質總量不變就沒什麼意義。
三體設置了個智能文明一律平等的假定前提,再不平等也是可以爭奪生態位的,本身就是大問題。群體的效用函數並不一定存在,並且和個體的效用函數可能截然不同
這兩句話問題不大但推論出猜疑鏈和黑暗森林狀態就完全錯了。錯在大劉習慣性把一個國家,一個物種當做一個整體。
如果這兩句話真的正確,那母星和殖民地,打擊飛船之間也會是猜疑鏈,理性的文明會發現殖民擴張等於花資源培養威脅。大家都縮在母星那宇宙中資源就非常充足了。
我感覺這兩條公理問題不大,但是後面的推論非常不嚴密。
不是公理,而是神話。
最大的問題是:"物質總量"這種東西,跟文明需要的"資源和能源"沒關係。物質總量不變是一種客觀存在,相比之下資源更像是一種"主觀判斷"。
私貨:自然的質能總量從未改變,文明從未佔有自然,只是不斷的和他交換著物質和能量。自然是一個大循環,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有運動,不需要沒有上帝,也不需要第一推動者,運動就是本質。而文明的目標,就是將自己的運動嵌入到自然的運動之中,這就是文明的意義。或許,也是個體生命的意義……我選擇將自己嵌入到數學的洪流中,這是我生命的支撐點,你們呢?
看了幾個答案,發現對這兩句話的質疑大概集中在幾點,既文明的定義,生存是否為第一需要,物質的定義。下面是我的觀點。
文明
在《三體》中,宇宙社會學提出距離忽略掉一切細節將各個文明簡化為一個個具有不同參數的點,從而建立數學模型。
因此,「文明」其內部應當具有共性,可以用一個整體和幾個參數來描述。「文明」之間需要有異性,異性對於文明之間的矛盾不可忽略。
因此,如上面幾個答案所說的「文明」定義模糊其實並不存在。對於兩軍交戰,兩國家之間的矛盾不可忽略,因此不可描述為具有同性參數的點。因此這裡以人類物種作為文明是錯誤的。這一系統中,兩個國家代表兩個不同的文明。
同理,在《三體》中,每個國家,星球,維度,乃至不同宇宙,都可被概括為同一文明。公元紀年中人類社會國家間矛盾最重要,因此文明以國家為限。危機紀年威懾紀年中三體世界與地球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地球上的國家間矛盾被忽略,因此文明界限上升為星球。維度間不存在黑暗森林,這句話中維度又上升為文明界限。而超膜上各個宇宙之間若產生矛盾,宇宙又可作為一個量化點存在,文明的界限又會上升到宇宙。
生存是否為文明第一需要
由於人類的觀測範圍有限,在文明的定義為是否可量化為點的前提下,這句話是不可證偽的。如果說這句話不是公理,是因為它不可證實,那這一點的不嚴密是人類現代科學的局限造成的。這不是作者的邏輯不嚴密,而是時代局限性。
物質的定義
質疑主要指向物質是否定義為資源。
宇宙中物質總量是否保持不變,以及物質總量保持不變是否代表資源有限。
物質定義為資源,我認為沒有問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利用資源的解鎖。因此文明發展的極致必定是可以利用宇宙中各種資源生存,因此物質的定義不是正確的證偽方向。
而後兩個質疑針對另一個命題的,宇宙是否有限。
這裡的有限包括宏觀和微觀。宏觀上無限就是物質總量是否無限。微觀上的無限是物質是否能無限細分。如果宇宙宏觀上限被突破,那麼物質總量無限。如果宇宙微觀上限被突破,那麼物質的開發潛力是無限。
兩種上限的突破,都意味著宇宙中的生存資源是無限的。
然而這兩種上限依然無法在現代科學中得到證明。這依然不是作者的邏輯問題,依然是現代科學的局限性,時代的局限性。
因此,在《三體》中對文明的定義(可量化為具有參數的點)下,以科學的當前成果為基石,「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而宇宙中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兩個命題是可以證真的,即實現了邏輯自洽。
以上
動物植物等各種生物,每時每刻所忙碌的不都是生存和繁衍問題?說第一條就不對的,是已經跳出輪迴了嗎?
你把食物煮熟的時候考慮過食物上的微生物聚落的感受嗎?人類挖礦的時候考慮過所在區域各種生物的感受嗎?「毀滅你與你何干」的事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只是你不覺得需要關注罷了。
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只是從理論上給一個上限。考慮到文明數量可能有無限多,那麼物質總量有限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事實。
那麼從三體的設定來說,這兩條公理完全沒有問題。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嗎,如果是,為什麼人們還要抽煙?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錯!
生存是文明或者個體的外在表現,而不是本質,說生存是第一需要,是把結果當成原因,混淆了因果關係,把現象當本質。如同說考大學是學生的第一需要一樣,顯然是只看到現象,沒有看到本質。考大學是為了獲得今後更好的生活質量,這才是本質,而不是第一需要。
文明或者個體最基本的本質是,趨利避害,這個我們在生物書上都學過。趨利避害是原因,而生存是趨利避害的外在表現。
如果說生存是第一需求,個體或者文明就會必然活到外部環境不允許的那一刻,但是放眼現實社會,顯然不是,比如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自殺,多數並非是因為無法賴活著,而是因為生存質量達不到自己的需求。動物界的例子--活熊取膽,多數熊都要鎖到籠子里,並限制其活動,否則熊也會放棄生存,選擇自殺。
至於群體,鬣狗等
一些食肉動物會選擇在食物短缺的時候,殺死部分新出生的小鬣狗,群體餓肚子的擴張,要讓位於個體少,但肚子飽的生活質量。西方社會的人口低出生率,也並非
是因為大家養不起多生的孩子,而只是因為人們更在意眼下的生活質量。所以,文明的增長和擴張,前提也是趨利避害,餓肚子,勒緊褲腰袋子式的擴張,並不是普
遍現象。
曾經無比強大的古羅馬人,最後也是洗洗澡,把把妹,沒有以生存作為第一需要,貪圖享樂,最後終於滅亡。同樣,煙花江南的南宋也好,南明小朝廷也好,都死於安樂了,這倒是普遍現象,而以生存為第一需要的「生於憂患」則並不是普遍現象,趨利避害的原則是強大的。
搶糧搶地搶女人也好,投降,自我閹割,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好,都是趨利避害模式驅動下的各種現象。改善生存質量是所有個體的共性,而生存本身,只是一種現象。
三
體中的黑森背景下,文明都陷入了一種怪圈,不在意生存質量,只在乎生存時間的長短,大家都一門心思的比誰活的更長,而不是誰活的更好。黑森圖景
下,99.99…%的文明都不會得到善終,都會最終死於某個文明的槍口下,文明終其一生,所作的工作就是一藏好自己,黑域也好,降維也好,反正不管是窮山
惡水,還是糞坑,只要能藏住自己,堅決跳進去。二,做好清理---造麵包黃油是次要的,大家勒緊褲腰帶子造大殺器是當務之急。總有一天,自己會死在某個文
明的槍下,多活一天是一天,宇宙圖景真的只是這樣的嗎?
「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錯!
「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這點就有問題。現在地球社會的發展就看得出來,有些文明是在擴展的,有些是在萎縮的;有些人口在增加,有些卻在減少(人口負增長不
稀罕吧),怎麼能說是不斷的、無限的在擴張呢?而且現在有一種比較得到認可的觀點,認為文明是有壽命的,跟人一樣會生老病死,而文明的壽命對於動則多少萬
年的天文壽命來說,太短,所以這個假設暫未看到有證據支持。
脫離了小說的設定,兩條公理都是錯的。
很多人都看出來了,要讓題目中的兩條推出小說中的結論,那得再加一條(或兩條):
宇宙的物質總量是有限的
宇宙的熵只會增加(這條或可看作默認的,不必列出?)
如果沒有「宇宙的物質總量是有限的」這條,無限擴張的文明從物質無限的宇宙攫取物質/能量,怎能斷言一定有盡頭?
比如@青淵 說的:
1.翻了翻原書(指《神們自己》-我注),原書的意思是推測本來就存在無數的平行宇宙。當然是推測。
2.能量並沒有循環,在兩個宇宙中的物質交流會導致兩個宇宙的常數趨同,從而使兩個宇宙之間的「差」越來越小直到不能再成為能源。
3.只要常數有一定差距的宇宙有無限個,那麼能量就相當於無限。反之就是有限,如同你的結論。
——————————————
「有限」和「守恆」不一樣。
其實應該把題目中的兩條之一「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里的「【保持不變】」改成「【有限】」,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吧。
物質總量可變但有限,反而能得到想要的那個結論
物質總量不變但無限,反而得不到想要的那個結論
看了前面的答案,有很多人都在舉例論證自己的觀點,卻鮮有從發展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舉例畢竟是個例,要做為公理,離開了時間的邏輯檢驗,離開了宇宙的視角檢驗,還算個毛線公理。
其實對這個問題而言,脫離大劉的兩句公理的字面意思而理解其含義來討論問題,遠比批駁他的話嚴謹不嚴謹而相互扯皮重要的多。題主要你來就題論題,不是要你來就題論人。
先說第一條,就大劉所表達的意思來說,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即文明存續是文明最基本的需要,這句話在宇宙不被毀滅的足夠長的時間尺度上來看,是正確的。
因為即使對於具體文明而,除過如我們人類一樣把存續做為第一需要的物種外,可能也存在有諸如大劉的(朝聞道)里描述的那種不為生存為真理的文明,但隨著時間的前進,我們可以推測統計學意義上把生存作為第一需要的文明,要比其他類型的文明更有可能生存下來。那麼按照類似於進化論的觀點,最終穩定下來繼續存在的宇宙文明類型必然是以生存為第一需要的文明佔據的比例越來越高,那麼大劉所提的第一條公理就越來越貼近現實宇宙情況,那麼說他是公理也就無可非議了。
再說第二條,在第一條的邏輯基礎上,文明是要存續的,而按照現在人類對於宇宙的淺薄理解,說物質(能量)總量保持不變也是現階段正確的,那麼在時間尺度上來說,抹去掉那些發展受阻而滅亡掉的文明,總有一部分文明總會增長和擴張到相遇的時候,這時候會發生什麼,就是要從這兩條理論往下衍生了。至於會不會發展到黑暗森林的那種境地,就要看時間的力量會篩選出哪些文明相處模式,而讓其成為主流吧。
至少大劉在我們現階段對宇宙的認識和猜測下,這兩個理論我覺得有理有據,可以自圓其說。前天剛看完黑暗森林,總體結構布局都比第一部好看精彩了很多。現在看到關於三體的問題也是忍不住來回答一下,粗糙之處全當談資,勿計較。
首先這兩句話如果單獨的去評價,可能怎麼回答總是不那麼盡善盡美。就像羅輯怎麼給史強解釋都解釋對方都聽不懂,如果加上兩個關鍵詞」猜疑鏈「和」技術爆炸」照應前面兩句話就顯得比較完整了。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說明什麼問題呢?就像三體世界那樣,環境已經惡劣到那種程度了,已經威脅到生存問題了,所以不得不尋找宇宙中其他可生存環境。要不三體世界就徹底崩潰了,這也是三體世界了解到一個比自己弱的文明後第一時間派遣艦隊的目的。但是牽扯到「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這兩個關鍵詞,三體世界對人類的態度只能是徹底消滅以絕後患,所以在宇宙文明中在生存和道德抉擇中,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生存是宇宙文明的第一法則,更何況三體世界貌似還沒有道德這一觀念。
再說「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這個就更好理解了,宇宙中星球數量是不少,但是適合生存的就那固定的一些,還是經過長時間才能形成到適合生命生存,再排除一些極遠的星球和高於自身文明的,那就更少了,所以只能我的不好,不能生存,只能占你的,你不願意就打你,就算你願意我還是打你,甚至在你納悶的情況下把你打死。為什麼這麼絕情呢,這不又繞回到」猜疑鏈「和」技術爆炸「這裡來了么。
其實總結一句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像上面題友所說的,我也是特佩服章北海,在艦隊地球的抉擇直至最後的犧牲,看的很心酸。這也出現一個問題,在宇宙文明競爭之下,在生存和道德之間人類到底應該怎樣選擇和去堅守。
小說總需要設定一個背景的,不要太死扣這個背景了
很符合直覺感受,比如石油資源的枯竭等等,所以讀者很容易就接受了。
這兩條,是作者給大家挖的坑,粗看,絕妙。細想,瞎扯。世界上所有的公理,說白了都不是公理,因為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我們都沒有搞清楚,怎麼可能知道其公理呢?所以,等著被後人推翻吧。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這句話可不可以從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來解釋。如果可以 那顯然不是公理。從很多的極端情況下來看人的行為往往違背了所謂的人的生物性。比如說泰坦尼克號 非常多的人把生存的機會讓給無關的陌生人。當然有人會說 他們這種行為是出於一種道德準則 而道德是人類為生存而進化出的產物。我們先不討論這種觀點對不對。在舉一個例子,崖山海戰 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文明的終點,而抱著皇子跳崖時大臣心中所懷揣的信念與生存有關嗎?那是氣節吧。
任何為人性 道德先定上基調 再以此討論出的社會學都是不負責任的 極端唯物的哲學思想更是不可取
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物理問題,不做評價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這個必然,不以生存為第一需要的文明必然早晚自我毀滅,包不包含在模型里都無所謂.
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也必然,不需要不斷擴張的文明必然最終會滿足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影響有限,包不包含在模型里都無所謂.就像一些把自己鎖死在黑域里的文明一樣
感覺大劉定義的「宇宙文明公理」,可以和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相提並論。雖然都是純文學和略帶幻想的形式,卻有著牢不可破的邏輯縝密性。在可預見的將來,機器人三定律必將隨著AI的發展成為現實,而這細思恐極的宇宙文明公理……希望永遠沒有實現的機會。
推薦閱讀:
※KIC 8462852恆星在何種情況下可以被證明有戴森球?
※假如原子核跟恆星一樣大,那麼原子之間的距離是多少?跟宇宙恆星之間的距離差不多嗎?
※為什麼 1 米不直接定義為光在真空中行進一秒距離的 1/300000000?
※如何看待Newscientist的這篇關於半個宇宙的質量被找到的文章?
※如果光可以因引力而彎曲路徑,那麼宇宙中的空間位置是如何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