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代御膳房具體在什麼位置?它跟光祿寺是什麼關係?


明代並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就叫「御膳房」的機構,一般來講,負責給皇上做飯的,前期以題主提到的光祿寺為主,後期基本上都是內監部門來做,稱為「內庖」。

開始的時候光祿寺的存在感還是非常高的,因為光祿寺不僅負責給皇上一個人做飯,他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例如,宮中的各種大宴都由光祿寺一手操辦(凡遇正旦、聖節、冬至、或吉慶筵宴、所用諸品膳羞酒醴、並須提調光祿寺供辦)。經筵、日講結束之後賞賜大臣的酒飯,也由光祿寺負責辦理。而且光祿寺還負責辦祭品,在各種祭祀儀式上獻「福胙」和「福酒」,給先皇們的陵寢「陳設牲醴」……
另外,到了一定的節日,光祿寺也會準備不同的吃食以賜群臣:立春則吃春餅,正月元夕吃元宵圓子,四月八日吃不落夾,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陽吃糕,臘月八日吃臘面……
因此光祿寺的飯菜,無論是獻給活人還是死人,無論是生的還是熟的,那都是有政治意義的。
此外,各地進貢的方物,如茶葉、新筍、魚乾、肉乾,也是由光祿寺來收納並處理。
所以說光祿寺這個機構,和「御膳房」的職能確實有重疊之處,但並不能直接等同。

前期我萌的皇上基本上都是老老實實吃光祿寺做的飯,光祿寺這地方,也確實是個肥缺,請看這個表格,就是對光祿寺每年消耗的肉食的不完全記錄:

《明會典》中的記錄則是:凡歲派光祿寺牲口十萬隻口:上半年五萬隻口,下半年五萬隻口、俱行浙江等布政司、兩直隸各府派屬徵解。可見光祿寺這個差事有多肥,我覺得裡面的官員們一定都是大胖子~

然而到了我萌後期,皇上漸漸就不愛吃光祿寺的飯了,為啥嘞?因為他難吃啊!

謝肇淛曰:「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啥意思呢,那就是說,如今光祿寺做給皇上吃的「御膳」,也不過是大魚大肉,然後猛燒猛煮猛加調料罷了。

列位想想,這玩意不就是食堂菜么?

別不信,讓我們來看一張永樂二年郊祀結束後的慶成宴菜單:
上卓: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燒煠五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五鍾。
中卓: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酒五鍾。
隨駕將軍、按酒一般。粉湯。雙下饅頭豬肉飯。酒一鍾。

看看這些菜品,哪一個看著都毫無食慾啊……

實話說,光祿寺那麼多廚子,最多的時候有六千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千多人,這麼多人里,竟然找不出一個能把菜做的好吃的,我也是服氣……(計光祿寺廚役額數:宣德十年、奏定五千名。後增至六千八百八十四名。嘉靖八年、見在食糧五千六十四名。九年議准、以四千名為額。十六年、增一百名。三十四年後、減至三千六百名。隆慶元年、題准三千四百名、永為定額)

《萬曆野獲編》中也有【京師名實相違】條目:「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可見光祿寺飯菜之坑爹,已經在整個京城都出了名,於是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原來光祿寺給參與經筵、日講的講官準備的酒席也取消了,改為直接把膳席摺合成銀兩給講官們。

相信我,他們一定是因為嫌棄菜太難吃……

再往後,連折算的銀兩都越減越少,於是有人感慨:「我輩初做秀才時,館穀每歲束脩不下五六十金,今為皇帝家館師,歲剛得三十金,自食其食,備極勞苦。果然老秀才不及小秀才也!」

於是,後期皇上吃飯,一般就是由太監部門來做了。
我們來看《酌中志》中的記載:
凡聖駕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輪辦之。近年改由此監(尚膳監),亦節省意。至十三年,復令司禮掌印、掌廠、秉筆炤先年例挨月輪流辦膳,仍遵祖制也。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除了尚膳監之外,竟然還有司禮監和東廠的人給皇上做飯?

其實不是真讓司禮監太監親自做菜,而是由太監手下的家廚操辦,這些太監手握大權,又沒後代,有錢有閑,如何消遣?那就只好把大筆的銀子用在口腹之慾上,所以,太監往往是最追逐美食的一群人。正所謂「凡攢坐飲食之際,其固獲揚飯流歠,共食求飽,吒食嚙骨……如有吃素之人,修善念佛,亦必羅列果品,飲茶久坐,或至求精爭勝,多不以簞食瓢飲為美。」

正因為這個緣故,太監們承辦的御膳,往往就比較符合皇上的心意。所以在很多時候,這些皇帝的親信太監,就包辦了皇上的飯菜。在嘉靖年間,一般是司禮監的人管做菜,到萬曆後期,司禮監都沒人了,於是萬曆皇帝的御膳就由乾清宮管事的太監們來做。(帝常膳舊以司禮輪供,後司禮無人,乾清宮管事牌子常雲獨辦,以故偵卒稀簡,中外相安。)

再來看一張萬曆皇帝的御膳採購單:
御膳:豬肉一百廿六斤;驢肉十斤;鵝五隻;雞三十三隻;鵪鶉六十個;鴿子十個;薰肉五斤;雞子五十五個;嬭子廿斤;面廿三斤;香油廿斤;白糖八斤;黑糖八兩;豆粉八斤;芝麻三升;青菉豆三升;塩筍一斤;核桃十六斤;綠筍三斤八兩;面觔廿個;豆腐六連;腐衣二斤;木耳四兩;麻菇八兩;香蕈四兩;豆菜十二斤;回香四兩;杏仁三兩;砂仁一兩五錢;花椒二兩;胡椒二兩;土鹼三斤。
雖說只是原料,但光從這豐富程度看,怎麼著也比光祿寺的食堂菜強點兒吧。

另外,宮中還有「御酒房」和「甜食房」等機構,也都是太監承辦, 御酒房釀的竹葉青酒,腌制的糟瓜茄;以及甜食房造的絲窩虎眼糖、裁鬆餅、減煠等各色名目的甜食,可都是美味哦~

至於這些機構都在哪兒,樓上已經有人說了,我也就不再贅述。


地理位置:百度百科。
樓上答案說的光祿寺負責採買,尚膳監管做,尚食局伺候吃我不認同。
細緻來說,明代宮廷飲食管理分為內廷和外廷兩個班子,內廷分為宦官掌管的「尚膳監」和女官掌管的「尚食局」,外廷分為光祿寺和太常寺。對於皇帝來說,內廷的「尚膳監」和「尚食局」就像貼心小棉襖,太監們了解皇帝的喜好,當然也就能摸准脈門,做些皇上愛吃的菜品,而外廷的光祿寺和太常寺就像是出席宴會的正裝,華麗則華麗,只是不夠貼心,他們不僅不會給皇上提供些珍稀新穎的食材,連做飯口味方法都和皇上喜好不同。然而皇帝卻少不了這件正裝,太常寺掌管祭祀、禮樂,光祿寺掌管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節慶宴會都要他們操辦。
內廷二十四衙門中和皇帝飲食有關的主要是尚膳監和酒醋面局。其中尚膳監專門設了提督光祿寺太監一人,負責協調、監督光祿寺提供的飲食。酒醋面局則負責宮廷食用酒醋、糧醬、面豆等物。二十四衙門之外又設了內府供用庫,也由宦官掌管。到了嘉靖皇帝的時候,皇帝一天的飲食不再由光祿寺供應,而是改換左右大太監輪辦。到了天啟朝,皇帝的三餐主要由四家輪辦。
除此之外,各宮妃嬪還會有自己的小廚房。


以前專門找吃的時候看過一點,明代稱作御膳房的機構還沒有,烹飪皇室飲食的地方名為『尚膳監』。他和『光祿寺』的關係就是光祿寺負責採買定菜單,尚膳監管做,還另外有個機構叫尚食局伺候吃,但它們並不屬於同一個系統。

尚膳監大頭是掌印太監,二把手叫提督光祿太監也能看出他和光祿寺頗有淵源。

百度百科查到的地址——
明朝尚膳監舊址,位於北京市騎河樓南巷、智德北巷、北河沿大街之間,民政部北側,現為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地。

好像挺牛逼的。


推薦閱讀:

太平天國領袖們的長相?
大家如何看待「海瑞」這樣的人物形象?
李自成為什麼沒有成為劉邦、朱元璋?
明朝小冰河時期都有哪些現象?
為什麼當年明月的玩笑話「日本戰國時代就是縣長和縣長打」被部分人拿來諷刺這段歷史?

TAG:明朝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