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汽車工業(主要設計和製造工藝)真的這麼爛嗎?
中國的汽車工業(主要設計和製造工藝)真的這麼爛嗎,真的造不出來好的發動機,好的底盤技術,好的製造工藝,好的配件,......,真的造不出來耐用的乘用車(民用小汽車)嗎
很多同行在回答這個問題,講的都很細緻,我想從大的角度來談談,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在某研發中心做項目經理,負責整車開發項目的管理工作。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們不妨從更高的層面來看看,在我國整個工業體系中,除了個別的國家重點項目例如軍工和航天科技之外,絕大多數的行業都處於落後的水平中,這不是汽車一個行業的問題,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船舶、工程機械等諸多行業中。
那麼回到正題我們來談談為什麼這麼差。
我舉個例子,我們目前開發的這款車型,整車阻力出現了問題,試車時發現阻力偏大,一群工程師排查了幾天才發現是傳動系的配合間隙不準確,怎麼辦?借用國外同樣車型的數據?不好意思大多數時候我們是沒有的,於是我們開始反覆計算和試驗,後來依然沒有一個很好的結果,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了一家著名的國外工業解決方案公司,人家看完我們的報告之後直接給出了一組數據,然後問題解決了。
第二個例子,冷卻部門想做流場和熱區分布的計算,但是因為是新車型,我們沒有現有的模型可以參考,只能從頭搭建計算模型,他們說需要至少一周時間來建模和驗證,並且不能保證一定準確。但是這樣我整個的工作計劃都會隨之向後推移,涉及到的成本變動根本無法接受,最後我們選擇了一款最為接近的模型用作計算,當然,結果只有參考意義而不能指導實際。可是沒辦法,領導這麼定的,不按時完工要扣工資。我們也不怪領導,畢竟他著眼的是市場和時機,大家角度和高度都不一樣。
第三件事,我們整個項目的零部件和系統DFMEA都是借用別的車型略作修改,根本沒有任何驗證和評審,也沒有什麼專家帶隊,一幫年輕小伙花幾天給做了,因為沒時間,因為要是認真做的話研發成本我們根本負擔不起而且找不到能幹得了這活的人。DFMEA這玩意就像是預測性的故障規避和診斷手冊,能在設計階段分析設計失效的方式並且提前避免,能在發生故障之後極為準確地幫你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它需要專門的經驗豐富的專家小組來編製,很可惜專家們要麼在做項目或者做領導,要麼就退休回家了,返聘的依然在做項目或者做領導,根本沒人願意好好做。
所以差別就是在這些地方:
1、我們的工業起步晚,早年曾受到技術封鎖,雖然情況有所改變,但是和國外比起來我們的累積依然明顯不夠,人家資料庫里隨便調出來的東西,我們需要摸索很多次才能看到門檻。
2、企業永遠是為市場而研發,尤其近幾年市場競爭越發激烈,能省則省是很常見的思路,儘快推出匹敵競品的產品才是重點。所以國產設計的模仿和抄襲很嚴重,而且從不在意細節上的把控。
3、國內對於人才的使用很多時候局限於吃草擠奶式的立竿見影,而很少意識到老工程師們的經驗積累,這個情況逐漸在改善,但是很痛心的是老一批工程師們一輩子的經驗並沒有變成各種技術規範文件,而是隨著他們的退休而徹底被遺忘,而後來者又開始重新摸索。
所以我們的水平依然很爛。
當然,這些問題都在逐步改善,但是依然很慢。
另外就像我開頭說的,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汽車這一個行業的問題。
跳槽了,不匿名了。
我覺得我有必要開誠布公的談談了。
為何中國汽車產業這麼「爛」。
-----------------------------
固定更新給大家探討一下雞爪的所見所聞。汽車行業,水很深。但是從業人員,更深。
各位點贊加用心評論我的朋友們,我也非常用心的給您了我的見解加回復。
兩次追加更新在後面。
另外清楚破500贊,9月7日第三次追加更新在最後。
說支持我的朋友們,也很感謝您的支持。這個答案不會停止,會隨著時間走下去的。
謝謝支持。
2015年08月31日 更。已授權《經濟證券報》、《優信汽車志》轉載,其他機構或個人未經同意下的轉載,鄙人將追究其一切責任,並使其承擔所有連帶損失。
------------------------------
我在韓國,從事於一家電裝事業公司,服務於現代摩比斯(現代集團旗下Tr1),從事嵌入式開發應用,公司主要開發設計cluster(汽車,RE-EV汽車儀錶)前裝;HUD(抬頭顯示儀,前擋風玻璃投影,後裝);AVM(360度全景監控,後裝);DTG(數字記錄儀,後裝);行車記錄儀,Navi等。
當然還有無比強大的ADAS系統。
好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的汽車工業這麼「爛」?
首先舉個例子吧,經過兩年的曖昧期,韓國現代公司終於將AVM技術投入前裝領域了。預計估價:200萬韓幣。(Beforemarket--11000人民幣)而據我所知,基本相同的產品,深圳一家公司報價FOB 560人民幣。(Aftermarket)
差距在哪裡呢?
1)
然而,100塊錢都是多說的了。雞爪拿到的報價是:「1000pcs(4000pcs):11 USD*4PCS=44 USD」
然而,這個價格還是供方初步報價。
2)
3)
4)
大家沒有必要打聽這是哪一家公司,因為沒必要。整個市場都是這樣。
好了例子舉完了我們繼續說。
對方說明攝像頭是170度,但是經過我們公司實測的攝像頭技術只做到了162度。
我們的產品樣品他們也購買了一台,經過他們的測試,我們的攝像頭在191度。
防水防潮基本是相同的IP69,操作溫度他們的極限溫度是-20~60度。
而我們的產品是-45~85度。
(之前有朋友私信,評論過我說,160的攝像頭完全可以使用於全景監控技術,2D沒有問題。
你說的對,160度可以使用。160度與190的區別在哪?
一件穿了10年的T恤可以遮羞,一件純棉的舒適的傑尼亞襯衣的最基本作用也是遮羞。那兩者區別在哪裡?)
很多看客可能不清楚多出這30度視野,多出的這20多度溫度極限意味著什麼。
很多時候極限測試就像奧林匹克數學競賽,100分滿分中70分,96分和99分的區別。
品質上升一個檔次,所花費的研發費用,就是天文數字。
2)過度壓低成本
講個故事。
我有一個客戶,是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主要生產電動汽車。我們進了前裝,是儀錶和電池VCU的開發。電池VCU不做贅述了。儀錶開發的時候對方採購一直在壓低價格,讓我們公司的產品經理很是頭疼,每天都來抱怨說這個價格根本不能做產品,能做個殼子就不錯了。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很無恥的告訴他了一條求生之路。所有外殼,SMT都放到中國去做,不要用自己的工廠,送OEM。
因為:
現在給我們做的二級供應。
韓國一件鋁合金衝壓的費用在15000元韓幣(90元人民幣)左右。
中國一百件鋁合金衝壓的費用也只要998。同樣的無鉛SMT(700點左右)韓國成本要57元人民幣左右。而在深圳,只要21元。(還包郵哦~)
過高的壓低成本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員工素質低,產品信賴性低,不良率高。
印象很深的一個故事是:以前有一次,當我把我們的工藝要求轉達給中國某工廠時,對方的報價直接翻了一倍。問其原因,答之:張哥,按照你這個要求,我們這產品起碼扔一半。
算了,放棄,跟採購方聯繫了一下諮詢一下具體解決辦法,得知消息。
「就按原來的價格走,產品能過出廠檢測就行,你們只需要申請一下CCC就可以了,別的不用擔心,ISO26262無所謂,TS16949都隨你們便,我們批到下游市場的時候,如果壞了那是客戶的事情。你們保證A/S一年就夠了」
看看中國的回復,寒心。
3)低研發成本。
中國人喜歡走捷徑,找竅門。
但是科技樹的成長,並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我們的AVM技術的解決方案售價大約在1億韓幣左右(60萬人民幣),行車記錄儀的方案大約在20萬人民幣左右。很多中國公司打打折買回去換個殼子就可是賣。別說效果還真不錯,開模加生產一共就2個月,接著就能見到錢。嘿不錯,是個好買賣。但是等到出現問題需要維護更新包括出現返修的時候,立馬傻眼了,怎麼辦?公司里技術最好的工程師是修電燈的老王。應該不會修汽車吧。轉過頭來開始一推二二推四,然後求助別的公司或開源公司找答案。
為什麼說維修難?修理費高?觀眾們自己腦補吧。
4)不踏實。
說實話中國的輕工業(重工業?)發展並沒有多少年的歷史。但是咱們講究一個好大喜功。希望短短几十年趕英超美。可能嗎?
呵呵。
不說別的,包裝設計,工業設計上來看。落後的已經不是20年的問題了。在58上找兩個大學設計系兼職就可以設計出看起來不錯的包裝設計。怎麼說呢,也符合咱們的國民需求。(好看的不一定好用)更符合了公司的需求,壓低成本。
老百姓們調產品的時候看中的是什麼?保修期?價格?牌子?
手機你知道花6000多買蘋果,不買1000的國產山寨,到了汽車領域,為什麼就轉不過彎來了呢?
其實現在我們國民正在一個死胡同里出不來:
我們購買一個汽車類產品(後裝),更需要注重的是他的用戶體驗。
同樣有兩款行車記錄儀,一款200元保修2年,一款800元保修一年。同樣作為終端客戶的我們,應該注重的這兩個產品背後站著的是什麼樣的公司,而不是他們單純的產品。200元買來後,夏天開車的時候空調得對著他吹,要不就黑屏(LCD MCU承受不住高溫),冬天開車之前得先搓搓手給他點溫暖(低溫不啟動)。如果這樣的產品讓我用了,怎麼說呢。
可真是嗶了狗了。
但是很多朋友們覺得,我省了600元呢。你咬我啊?
同樣的心裡,造就了我國汽車工業的止步不前。
5)依賴國外技術。
畢竟我國還在發展,技術領域的投資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高新技術只能依賴進口。如以色列的Mobieye。擁有FCWS技術比較強硬的也就沃爾沃了。我們現在也在做ADAS的產品化,比如行人檢測報警,駕駛員狀態確認報警,前車測距,智能監控車輛信息(OBD)等等。(9月19上海展會我們會有相應的產品Demo,有興趣可以來玩,我請客喝可樂),亞洲的技術和速度是比不上德國,但是他們的產品一台大約2萬人民幣左右吧。
恩,算了算,價格也比不上人家。。。
中國有嗎?有。
上汽和北京奧迪有過接觸,想上這類產品,諮詢了一下,得知MOQ和報價之後,連郵箱都把我拉黑了。。。。。
說實話這也是讓我很寒心的一點。(並不是被拉黑啊~)
中國的Money Power席捲了全球,這陣風唯獨沒吹到中國。
以上。
------------------------------------------------------------------------------------------------------------
* 圖片已經過客戶授權,請勿隨意轉載,侵權必究
* 上述論點僅代表個人意見,如持有反對意見請回復
* 專業性強,隱私性強的話題未涉及,如有看的不爽想拿數據來虐自己的看客,請賣萌。
2015年 8月 26日 更
追加更新說明
2015年 8月 27日
--------------------------------------------------------------------------------------------------------------
首先來解釋一下,我的立場自然是站在中國上的。只是實話實說了一些現存的問題而已。
1)文章開頭在我的敘述中,曾說道:為什麼中國的汽車工業這麼的」爛「。這裡我為什麼要加一個引號?因為,在我的眼裡,中國不是做不好技術,產品。只是不想做不願做罷了。因為很多企業隨便做做產品就能存活的很好,誰會有那閒情逸緻去搞研發?活著的每一天我都不會忘記,我是個中國人,應該把中國該有的東西帶回來。我的老父老母也是花甲之年,自從我出生我的額頭上就已經印上了中華兒女這四個字。請評論中拐著彎的罵我崇洋媚外不要臉的朋友知悉。謝謝。
2)也有朋友私信我,評論我說。你說的很多數據不對。很多比喻不合理,aftermarket和beforemarket不能混為一談。我想說,你說的對。但是我只是為了讓更多知乎里業外的朋友們可以更好的了解汽車行業來舉得一些淺顯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用把BOM, CAN Protocol,邏輯拿出來說事,難道不是嗎?各位汽車業內的朋友看個韓劇想問問思密達這個詞什麼意思,難道願意聽我從朝鮮王朝一直講到高句麗新羅嗎?知悉。
中國汽車工業現在在走一條什麼路?世界汽車工業現在走到了哪裡?
中國是汽車行業超級進口國家,也是汽車行業的超級出口國家。中國造的汽車遍布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汽車也紛紛湧入中國。中國擁有最好的消費團體,有最大的市場,最富饒的資源。現在中國市場是一塊大蛋糕,正在被世界瓜分。但是站在中國的立場,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下酒菜。這就是國外汽車行業和國內汽車行業的位置與關係。
記得曾經有一次跟幾個同行去吃飯。聊起來中國汽車行業的時候,他們問我:」張,你是中國人,你感覺中國怎麼樣?「
我拿起一根雞爪,慢慢喝了一口燒酒跟他們說:沒中國,你們分分鐘就特么失業。
韓國的工業的一半是IT,IT的一半是汽車。這就是韓國工業的構造。在韓國的中小企業中(30億以下-1800萬人民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跟中國合作,第二天就去江原道收蘿蔔吧。可想而知,中國市場的地位,在世界舉足輕重。
還有一個小短片是在上海。說起來也是很巧,自從從事汽車行業之後,我與魔都還有羊城真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通過韓國一個企業(這裡就不太方便透露了,大企業,資本金過億員工過2萬)介紹,我搭上中國一個國企的線(過百億,開發新能源汽車總控)。充分感覺中國的精英真是都被國家買走養著了。中國不缺精英,缺的是合理的把這些精英的牛逼之處充分壓榨乾凈化為生產力。帶著那幫韓國人看完他們的開發團隊,設計團隊,產品團隊之後。我真的只感覺一點,真是牛了我大中國一逼啊。
另外一次也是在上海,上海汽車GM。我去啊,上汽啊!中國A股最牛逼的集團啊,沒想到我也一下次就成了高富帥就差迎娶白富美就能走上人生巔峰了啊!所以經過長時間的溝通,最後我們的團隊西裝革履各個穿的跟賣保險的一樣。頭髮上打著一瓶半髮蠟去談前裝。臨出發之前理事會給我們開會訓話。這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成功了每人兩斤熟牛肉一碗女兒紅,失敗了你們就準備好銀子請全公司人吃牛排吧。結果經過3個月的拉鋸式談判,產品規劃,企劃,設計,我們終於發現。牛排還是5分熟的比較好吃。敢問通過這三個案例來分析中國的IT業,汽車工業,」爛「嗎?
其實爛,也不爛。
在這個行業的上游,絕對有消費者們看不到的中國的尖端科技。但是到了這個行業的下游,基本就從陽春白雪一下子落魄到了下里巴人了。
看問題,不要一隻眼睛看全世界。不要通過一個人的幾言幾語就開始往他頭上潑髒水。試著帶上眼睛,你會發現,你曾經以為是美女的朋友,真的都好醜。。。
明天將奔赴上海參加世界新能源汽車技術峰會,如果有業內朋友參加,我們可以在會場互相自拍發朋友圈裝逼哦。(我自己一個人羞羞的)
8月26日 出差 於杭州
------------------------------------------------------------------------------------------------------------------
補充
To:很多私信我,評論我的朋友:
請各位不要站在道德的最高點自責別人。
「在外企工作兩天就了不起了?」
「你就是外國x養的xx?」
我只是就事論事說明了一下我看到的故事。請別把你這麼高大的民族情懷帶到我這裡來。我只是一個普通人,為了多賺點錢背井離鄉到國外打工,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祖國的事情。知悉。
另:很多朋友私信我說,雞爪你這麼有本事會中國來工作啊,別站在外國人的立場瞎bb不行?我想說的是,我也只是為了多賺點出去的。像我這樣沒技術沒實力沒經歷沒頭腦的四無偽海龜,在中國賺不到錢。換言之,中國只要能開到70萬,別管稅前稅後我也回來你說是嗎?
對於這兩天看到的鍵盤俠和道德聖人,如有不同的意見請拿出事實來說服我,我會給你回復「謝謝指正」。
-------------------------------------
8月28日 凌晨更
今天參加了新能源汽車技術交流峰會。中國這邊的代表團有上海汽車,比亞迪等十餘個企業。韓國這邊有SANE,Kopla,KIAT等十餘個企業。主要分布於電動汽車主動安全,控制器,新能源開發,新能源電池等領域。毋庸置疑,上汽還是首當其衝的老大。
下圖為上汽集團的演講。
我們公司也有一系列的技術演講,Demo。一共三個人完成。
(不要好奇為什麼韓國人會中文。)
因為有同聲傳譯~(好了原諒我,我又花樣裝逼了)
上海交大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派人出席了會議。主要探討電動汽車高速降阻的研究,以及發動機再生制動的研究領域。說句實話,聽的真是如夢如幻的。不得不說,中國的技術已經處於基本領先的地步了。(不落後)
可是為什麼真正落實技術就這麼難了?!
技術演講結束後,開始了第一輪一對一技術交流。我第一個就去拜訪了我解放軍x軍x部研究所的導彈專家,汽車安全專家(發言時我對他們的領域很感興趣)談得很愉快,他們的量產技術,工藝也很牛x,畢竟是我大國部隊里的。
第二個拜訪的,就是一直讓我魂牽夢繞的上汽了。去了之後屁股還沒坐熱,負責人就問我了,你們剛剛介紹的技術成熟嗎?多少錢可以做配套?
在心裡掙扎了一下,我問了句,貴司準備向什麼市場推?
「中低端」
聽到這三個字,心裡就涼了一半。膽戰心驚的把心裡的價格報給上汽。
「我覺得你們的產品方案還有壓縮成本的可能性,3000左右是否能啟動項目?」
離席。
除此之外還有一段插曲。
跟上汽聊天過程中聊到前兩天韓國的AVM產品前裝標配了。詢問價格告知後又再次被詢問。
「車廠是否負擔太重?」
「走強制投資啊」
「呵呵」
還有一個中國汽車工業止步不前的原因。除了政府,國家的重點研究院之外。就很少有民間,社會,國家的產品製造業投資了。
有嗎?也有。
但是又有誰知道,投資都去哪了呢?
20150828 凌晨1點 於上海
困死了明天再更吧,明早7點飛機回韓國。朋友們今天到這裡,晚安。
------------------------------------------------------------------------------------------------------------------------------------------
2015年8月31日 更新。
中國的汽車零配件加工企業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呢?又聯繫了一家我們正在合作的整車廠。得到允許後,給各位看一下吧。
我們雙方的保密協議有27頁A4紙這麼多,包括附錄,解釋說明等。但是有什麼用呢?
然並卵。
別人買了你的東西,如果真遇到有心人。不出3個月,山寨就出來。
這只是其一,還有就是關於供應結算問題。
很多觀眾可能並非汽車行業中業內人士,各位可能感覺供應就是一手交錢,一首交貨的事。
其實不然。很多中下游企業的資金無法及時回籠,也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元素之一。
1)
2)
(100~200台的樣品是無所謂,但是到了20000~50000台的量產,就是問題了。
沒錯,現在問題就出來了。資金不回籠)
3)
一次交易最少150萬人民幣的現金賬面,足夠讓我國小型生產加工企業倒閉多少次?
如果到了年產量5萬(並不多)的時候,數千萬的資金夠讓中國多少中型企業(包括生產,研發)的公司倒閉多少次?
好了,關於這個問題,今天就先更新到這裡,如果沒看爽後續還有更新。
再次謝謝各位觀眾給了我一次愉快的答題感受。
汽車業內的問題,包括電動力,RE-EV的問題。可以隨時找我討論。
我們可以進行交流,信息資源互換。
微信:zhangziqing0414
QQ:416138504
不過像這樣交流的,請不要來找我,我也沒工夫跟您談。知悉。
上圖:
1)
2)
3)
4)
這位朋友,你爸你媽你朋友你對象你祖上20輩,可都是這個倒數第一的國土養育的。
做人最好不要忘了本。
---------------------------------------------------------------------------------------------------------------------------------------
2015年 9月 7日 更
今天忽然一看,突破了500贊了,也同時為了慶祝我光榮的上電視了,繼續給大家爆爆料。
(唉,這個interview可能是我媒體史上最巔峰的時刻了吧。。)
另: 此答案不會輕易結束,也算是我對於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見聞的一個綜合評價吧。
哦,還有不少私信我提醒我小心查水表小心手榴彈的。
統一回復一句,答主家在韓國。水表是沒有的,手榴彈應該也是沒有的吧。。
今天這一期,準備給各位看一下在中國的,我們看不見的中國之嚴謹。
上料。(2015年,xx汽車,不公開公司名字了,大家看郵件後綴地址應該可以知道的。。)
首先第一案的配置spec就被否了,為什麼?溫度要求不達標,要求更換解決方案。
可是。。可是。。按照我們之前跟別的公司供應的尿性來看。。這個方案明顯是可以通過的啊。換個方案價格要上將近100元大洋啊。。。
我們的回應請見下圖:
看來是把上汽當做一般的採購商了,抓緊抓緊道歉吧?畢竟上汽比較硬,咱們還是乖一點哦。
抓緊先隨便提供幾個方案的思路,細節化可以到時候直接扔給團隊去做。先拿穩了再說對不對。
好了,終於要面基了。見面之後談總比郵件談方便的多。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為什麼我這篇文章里打了這麼多的碼?都快把我帥氣的名字擋住了呢?)
原因在這:
(很有可能跟我談的是某一位觀眾的朋友哦~)
可是談完了之後的結果呢?
我們又一次在那裡失敗了。
因為,對於中國路面(狀態)的研究不夠到位,如果規定碰撞?G-SENSOR的靈敏度是如何確定的?平常模式及特殊模式(錄像速度及保存速度)就無法設定,我們有韓國道路狀態的信息及分析,但是到了中國,這一套行不通。
你們買一輛車,如果行車記錄儀是標配中的產品。
主機廠給我們的這些條條框框各位消費者是看不到的。
他一下子卡掉了無數的供應商。
卡掉了N多的解決方案。
額,很不開森。
如果說中國的工業要求標準比較低。
為什麼不直接找一家深圳工廠生產的100元的東西裝上就得了?
對於配件的要求為什麼這麼高?
這就解釋了我在第一次更新中提到的:
在這個行業的上游,絕對有消費者們看不到的中國的尖端科技。但是到了這個行業的下游,基本就從陽春白雪一下子落魄到了下里巴人了。
-----------------------------------------------------------------------------------------------------------------------------------------
2015年 9月 7日 更新。
寫到這裡,想說一些看到很多評論和私信後自己的感受:
請各位打擊,諷刺我的朋友擺清楚自己的立場,也擺清敝人的立場。
- 我是一個中國人,並不是幫著誰說話。我只是把我看到的客觀說出來了罷了。
- 我的言論只代表我個人,不代表任何團體及公司,國家的觀點。
- 前兩天我也看了CCTV轉播的中國閱兵。一個人孤身在國外,聽著熟悉的國歌,看著中國的繁榮,看著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感慨萬分。眼眶中止不住的眼淚要流下來。第一次感覺國歌是這麼的動聽。
我並沒有站在誰的立場上說話,所以請那些高高的站在道德至高點評論我的「國際」噴子。繞行。
我不是搞汽車的,作為外行瞎扯幾句。請@Xie Yipeng老師指正。
我是搞船的。船舶行業這幾年苦啊,企業倒閉清算、員工跳槽轉行的不要太多,我一朋友前不久剛跳槽,從做船舶建模改行去做遊戲建模了……
船舶訂單太少,日子實在難熬,所以俺單位就要想辦法承攬樓廈路橋的鋼結構工程之類的項目(由此可見交大把船舶海洋工程與土木工程放在同一個學院的合理性2333)。前兩天,俺單位又簽了一個鋼結構工程的合同,不過不是樓廈路橋的鋼結構,而是——
——汽車風洞!
這不是俺單位的第一個汽車風洞項目,近幾年已經搞過國內兩家和美國一家,近期在洽談的還有國內三家——國內的汽車企業這幾年做大了都知道得搞風洞這樣的花樣了。
汽車行業是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行業,歸根結底就是個砸錢的行業。過去或者現狀爛?不要怕不要怕,只要錢砸得夠多,總能砸出花來的嘛嘻嘻。(而且,如何更有效率地砸錢,這也是一門需要砸錢才能搞明白的技術……)
人家歐美日砸錢砸了一個多世紀、大半個世紀,至今還在繼續砸錢,這汽車技術當然牛掰啊。天朝汽車業如今有錢可砸了,在我這個外行看來就已經可喜可賀了:國內車企搞汽車風洞,你問我滋不滋磁,我當然滋磁!人家是客戶,我怎能不滋磁?在一家汽車零部件民企,工藝裝備落後,無產品設計權,管理混亂,管理層都是當地人,都是用當地方言交流,意識落後,員工素質就不談了。。。。。
本人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的到贊同,受寵若驚,不知道贊同的朋友所在公司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情況,既然有人看我就多寫一點兒。
本人並非行業內的大牛,也沒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去年畢業於東北某省一普本學校的機械專業,到今年剛好工作一年。我沒有足夠的經濟學的知識和宏觀的理論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或許格局也不夠大,眼界有限,但我想把我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我不知道在中國大陸還有多少家類似於我們公司這樣的中小型汽車零部件製造民企。
我就先從「評審」說起,對於一個汽車零部件製造廠來說,主機廠來評審就是來看看你的生產資質,如果說還過的去就會和你做生意,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可以說主機廠才是這種零部件廠商的衣食父母。不過也不是說評審一次過了就ok了,即使產品批產後,主機廠也會每年來一次例行的評審,當然各種各樣的評審還很多,批產前的批產後的各種生產階段的等等等等。如果事第一次來和你做生意的,需要看你的財務部門、設計部門(雖然沒有設計許可權,但也要看你的文件)、實驗部門、體系文件以及整個的產品生產過程。我所在的部門是屬於生產過程中最末尾的一個部門,產品最終在我們這裡下線,包裝,發往主機廠。每當來評審的時候都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雖然平時也累成狗),這時候你的手頭工作都可以放下,來更新各種文件,有些部門在把統計數據做的漂亮一點,來給評審的人員看。現場的生產文件只是形式而已,對生產的實際意義並不大,我曾親眼見到過生產線上放著一種產品的生產作業文件,而生產線上卻生產著另一種產品。平時工人也都不會在乎這些,只是評審來的時候要我們去現場核對,如果有不對的地方馬上臨時更改,即使是現場沒有的文件現編也要編一份。曾經有一位同事驚呼,什麼時候能拿一份真實的文件數據給人家看看。每次有評審人員來都如臨大敵,如同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在公司,有人來評審,這種臨時應付,造假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不過這些都是毛毛雨,生意能不能做成還要看上面領導的公關能力,據說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某主機廠的主要供應商是因為公司的XXX領導是某主機廠領導的親戚,這樣才有生意做,才有錢賺。
我無意用價值觀評價這種現象的好與壞,只是把這種表面現象描述一下,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好多,以後還會補答。
時間過的很快,據此寫下此答案以有一年時間,現己從公司離職己有兩個多月,出來後發現,哇塞,解放區的天是情朗的天。但這和我毛關係沒有,發現自已很難從事其它方面工作了,己經基本與現代社會脫節了,己經基本失去與人正常交流的能力了,覺得自己就像個SB。
以上這些廢話貌似與本題毛關係沒有。哦,對了,從公司離職的時候一位三十多歲的老同志對我講,小x啊,該走就走吧,別在這裡混了,再混下去你就成我這個樣子了。這句話入到我耳朵,多少有些嘲諷,有些無奈,有些傷感。
再次聲明以上廢話與本題毛關係沒有。
5深刻做答題主問題,本人目前在國內某合資品牌汽車廠做工藝工程師
汽車設計和製造是兩部分
設計屬於汽車技術的上游技術中心,製造部分相對於則屬於汽車產品下游技術。
首先表明國內汽車業常見的技術研發的現狀,主流汽車廠早期基本沒有汽車設計研發的技術能力,都是通過合資出售汽車市場來學習技術,通過技術積累反哺汽車業。我大國企一汽大眾,馬自達,奧迪,掙錢的好賣的都走這些路子,我大國企二汽的產品標誌,本田,日產,悅達起亞也都是好的這口,反倒是設計研發技術沒學到多少,錢給人家掙了不少。設計和研發一塊在國內的確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問題表現如前面答主所言在於研發。很多先進的理念和設計都是外國人在引領潮流,國內目前根本做不了。因為積累的時間,程度和深度都不夠,而且沒有一個產品來給你做實驗。國內的汽車設計工程師所做的工作80%都是模仿這些理念以及和下游製造,零部件,及採購緩環節進行溝通及相關的工作。越是號稱自主研發的產品百分之九十以上就是屬於模仿抄襲然後在這些基礎上進行更新。而越是打著國字型大小的汽車企業模仿能力越是正規,各種規範,各種指標絕對達標,但是百足之蟲創新能力就基本不提了。相對於二流三流汽車企業對市場的反應及嗅覺敏銳度反而強於國子號企業,但模仿能力更加暴力也更加野路,(管你標準不標準,規範不規範,總有辦法應對,弄一款好車型讓市場好是最重要的)不得不說這也是中國特色下的技術研發。
現在按照國家的要求所有能夠生產製造汽車的企業都要求建立了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否則不予批准(研發的投入需要很大量的資金),這一點也能看到國家對技術的重視。不過國內的研發中心都是依靠著主機廠(汽車廠)進行的建立及服務,按照國外的模式精簡了部門以及結構,然後重複做上段話的工作內容,因為這條路好走,不迷茫啊。當我們還在敲敲打打做第一款紅旗的時候,國外早已經把人送上月球了。不得不承認這是現實,起碼有50年的研發和製造積累的差距。希望以後一個行業能正真進去靠自己的技術積累的研發水平來帶領整個行業前進的時候國人才能正真在汽車行業抬起頭吧。目前國內最強的研發中心在上海,其他的研發中心都是自家玩自家的。
好了回歸正題,近年來如此大量的研發投入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大量的人才培養初具備效果了,各種自助品牌的車型問世,國子號企業的,合資的,私企的,地方的。五花八門,各位商業大亨只要想進入這個圈子的門檻也越來越低。這個就不說了。想說的是電動車,各家汽車廠大量的研發投入電動車沒見到什麼成果,第一的確是技術瓶頸問題,第二不排除大量的打著研發的旗號騙取國家的研發補貼(額度很大哦,大到你不敢想)。國家特色,沒辦法,國人聰明啊!如做電池起家的企業進入汽車業,第一代按照速成的方法在車企內取得大量成功,f3月賣萬兩以上,如此勁爆的財富是誰都願意進來賭一把的,不過後來就不好買了。雖然不好賣了人家在在電池技術上的積累轉投到電動車行業怎麼也算半個得專業廠家,當然要在電動車這個圈子內超過其他廠。
下面說說製造環境,前五年本人在某國字型大小開頭的汽車工藝設計研究院工作,經歷了史上最強的一波汽車企業擴張的時期,大大小小的汽車廠雨後春筍般的建立。也許是從某蛇吃大象的企業收購了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產品後,加上車市的大火,大家突然一夜之間都找到了擴張的靈感及手段。銀行貸款,申報研發,合資,找外國車主嫁了等等資本運作的典範行為,給我國汽車業瞬間產量飽和以及銷量趕超米帝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再這樣的環境下,我有幸的參與了5家以上汽車廠擴建的項目。所以對目前國內的裝備水準以及製造環節還是有深入的了解的。
先說一下國內設計院的工作內容,再建一個新的汽車廠之前投資大小絕對影響了裝備的水準,無論是汽車零部件還是製造裝備。而設計院的工作內容就是每個製造工藝(五大工藝,衝壓,焊裝,塗裝,總裝,發動機)從入口到出口下一工藝段過程內全部設計,設備,自動化,電器的導入。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好難,趕超英美帝國的重任覺得不可實行了。別擔心我們是專業的設計模仿工程師,即使沒有我們,我們可以請外國佬來幫忙策劃。目前在國內除了國內的設計院外,國外的世界的一流的設計院早已經在90年代國內製造業大熱的時候就來中國挖金了,那時候中國真的是人傻錢多,大家速來的狀況(在我們現在看來一個很簡單的製造裝備在03年以前可以賣到現在同樣設備5倍以上的價錢。大家自己去想想技術的差距吧。)在國內的汽車業有大量的國外設計院導入的生產工藝技術,所以既然有,這塊利益的大餅就不回難倒中國工程師,外國人賣的貴,咱們自主仿製,咱們讀的課本也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所有的製造設備知識各個專業大學裡面就自己有狩獵了,所以原理還是還是很好懂的。經過10幾年的模仿和發展,一個汽車廠內基本上所有現今製造側的設備都能在國內找到替代品。這個一點也不是吹噓。(核心精密部件還是老老實實去國外採購吧,不過已經省不少錢了。)各個專業設備製造廠的技術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可是建立一個汽車廠,有大量各專業的技術背景集中在一起,只能仿製是沒有用的。怎麼辦?前面造車的經驗告訴你,抄襲不會錯,整體全套的抄襲更不會有錯。用在這裡也一樣,只是這個抄襲需要更加龐大的抄襲系統及人員,總之就這樣一家家汽車廠在最少有5家設計院的協同參與下都完美的建立了。每一家只要細化到個子的專業去就行了。也就是說國內的專業設計院通過前面近十年的抄襲行為已經掌握了一個汽車製造廠的所有裝備設計製造及汽車工藝環節,已經完成了第一波原始的技術積累和技術綜合。用在汽車業,在大量投資的驅動下,一條條生產線的建立更是加速了對新工藝和新技術的革命和更新。
近年來,國外的設計院都採取了更嚴格的技術保密制度,這條路越來越不好走了。不過總會是有辦法的。這裡要說的是,外國的技術確是不斷在更新的,總有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在不斷的淘汰現有的工藝。大概沒五年就多多少少的會有新的工藝創新產生,這一點和汽車研發一樣,國外永遠引領著技術研發的潮流。每一項新工藝的出現都會帶來下游製造企業的大量的改變,所以不得不佩服國外的研發精神。
以上就是國內製造環境的大題情況,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講,只要投資到位,國內的汽車製造工藝絕對不比國外差,有的企業如某國內銷量最好的vw車型企業的生產工藝技術,製造工藝甚至是世界頂尖的。很多新的合資企業的工藝技術也早已超越早期的汽車廠,達到甚至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有的是國外設計院設計的)。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的汽車業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汽車製造工藝及設備技術,卻生產不出一款能拿的上檯面的自主的車型!
不知不覺已經說了很多秘密了,希望不要被拍。最後答一下題主的購車耐用不耐用的問題。我現在用的是4年前國產某款自主品牌的車型,發動機沒出過問題,其他的近年來出了一些小毛病,在購車的時候注意選發動機好點的就行了,上網去找攻略,其他的憑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選,只要發動機還行,其他耐用不耐用的真不是你能決定的,而且你也看不到問題。至少目前國內是這種環境。大的毛病沒有,小問題容易解決。將就著用吧!!什麼原因,看看其他答主的答案。咱們的製造最終是要賺錢的,不賺錢的製造長久不了,否則也不會少那麼模仿之外的創新了。對於生產過程中的製造質量部分,下次再說吧,天天看到車子從手裡面溜出去。
謝謝大家關注,點贊已經超過200了,還有很多同行的朋友關注汽車業,有問題的可以私信給我,我知道的也會耐心的告訴給你們
9月8日更新,補充一下汽車製造環節的狀況,其實汽車製造的過程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複雜。現在的自動化程度很好,一個成熟的汽車廠按照現在的生產瓶頸,雙班倒(16小時全額工作,250天工作,理想狀態)的情況一般全年的產量一般是24萬到30萬輛,如果賣的好那就周末無休止的造車甚至是三班倒的造車,能造更多的車。即使這樣造我們流水線上下線車至少也需要1分鐘才能有一台車完成下線,這樣的過程資金積累速度是很可怕的。顧客在買汽車過程中至少15%的稅是交給國家的,之所以汽車業的也是國家的重要行業,交的稅大家可以自己拿計算器算出來,每輛車的稅都是按萬開頭。高產行業。
汽車製造到總裝之前,都是和一堆鐵皮打交道,所以鐵皮的厚度及結構件的設計都是影響車體安全度的重要信息,這些都是機密信息了也是影響成本的因素。首先是衝壓,把鐵皮件沖成一塊塊成型件,汽車廠自己衝壓車體大件部分,下游的零部件廠根據訂單沖一部分,一輛車大概有200-300個衝壓件組成,然後到達焊裝進行焊接。
焊裝的機械自動化程度是最高的的一個工藝,我曾經在某義大利品牌的汽車廠見到過將近200台自動化焊接機器人,工人只需要補焊機器人做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焊接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車體質量的好壞,鐵皮的結構和厚度決定了原材料的強度,焊接的好壞決定了車體的質量。現在日系車鐵皮普遍較薄,這是在業內公認的事實,帶來的後果就是不耐撞,但車體質量輕動力性能好,很省油也是不爭的事實。不過焊接質量還是過得去的。
過了焊裝,車子基本已經定型了,到塗裝工藝去電泳,密封,上色,這一套是保證車體外觀和耐腐蝕性的環節,塗裝也是汽車廠內工藝最複雜,設備最多的一個工藝,保證車子有良好的外觀同時保證車子十五年之類不生鏽。以前315報道的某國產品牌的內板底板生鏽大多是這個工藝出了毛病。車體的顏色其實沒多大的區別,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不過冷色(灰,銀,白)是最不吸熱的。夏天可以節省很多空調油錢,注意在以後4s店內汽車補漆大多都不是原漆了,大眾的顏色還好,特殊的顏色都自己配的,一但修補都是大面積打磨然後整體噴,避免色差,這個用車的用戶都知道。越打磨,車子越不耐腐蝕。
塗裝完了就到總裝,這裡可以看到大量的真正的流水線作業,發動機,內飾,電器輪胎都在這裡組裝。每個工人都只干自己面前的工作,保證前面說的一分鐘下線一台車子。這裡是一個大集成,大量下游製造商的產品在這裡集合,嫻熟的手法和先進的輔助安裝設備在這裡很重要。也有機器人安裝的,不過相對塗裝焊裝機器人的量就少了。安裝完成的車子下線後是直接可以開走的。開到停車場後等待往4s店發送。如果你們有機會去參觀汽車廠,只需要來這裡就可以了,會讓外行的人嘆為觀止,製造的過程也的確比較好看。
以上的每個製造環節的產品有的是鐵皮件,有的是內部安裝件,內飾件,這些都是研發和技術中心的產品,他們固化產品的樣圖或者文件後,下游的製造直接製造就可以了。所以你們懂得壓縮成本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了,可以看看其他答主的經歷。製造工藝的好壞對車體質量直接造成影響,但是有很多的問題不是製造環節能決定的,原因你們懂。一個汽車產業鏈的行成需要大量本體及外部製造行業的支持,所以國內製造行業越好,在汽車這種集成的產品上來說也是越好。製造的成本越低,車子也越便宜。無論是家用的乘用車還是貨用的商用車都是這樣。這是一整套龐大的系統。好在現在我們已近有能力做這些了。在中國有個城市叫十堰,整個城市都是圍繞汽車產業建立的,如果你們有機會去看的話,在九十年代,只是靠著汽車業就盤活了整個城市的經濟,那裡在90年代汽車暴力的時代是和外界決然不同的一套運轉體系,現在逐漸沒落了。不過好在還有一座山,叫武當山,歡迎大家去旅遊去看看一座以工業發現起來的城市長什麼樣。
好了,這就是普及的製造部分的信息,如果有問題,歡迎討論。我不覺得設計方面有多爛,製造方面就真不想說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供應商不敢做的,檢查到問題,想考核吧,人家老總一個電話打到公司高層,啥事沒了就。
設計工程師就特么苦逼了,各種彙報各種想辦法補救。反應太慢被內部考核,臨時措施效果不佳要被考核。
你問我為啥知道這些,我表示正在加班寫售後問題彙報材料...
謝邀
~~~~~~~~~~~~~~~~我是修改的分割線~~~~~~~~~~~~~~~~~~~~~~~~
晚上回家開電腦發現N多贊,感謝大家的支持。個人覺得我的看法只是從一個很小的出發點來看的,所以難免有些不周到一些,承蒙各位厚愛,所以盡我所能給大家解釋這個問題。
剛剛看到有人反對了我的回答,感謝 @布魯斯張 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我也曾經覺得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哪來這麼多借口,但其實真正干過了以後才發現事實並不是想像得這麼簡單的。
再重申一遍,對於頂端技術或者說是最新的技術,國內車企的確是差得比較多,這些是由多年的歷史欠賬造成的,就像某個答案里說的,國外的大公司的歷史比新中國的都要長,這個方面我們的確是還有很多很多路要走。
我個人在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自己把範圍限制在了成熟的在用車的技術上面了,沒有在這點上解釋清楚,這是我的疏忽,在此對造成的誤解表示抱歉。
國產貨廉價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了,其實無數現代工業強國都經歷過國產貨價廉質劣這個階段。價廉質劣是落後的工業體系能夠佔據市場的唯一手段,市場就是這麼殘酷,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當然,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國人就應該為這個必然的階段買單。說實話,就我個人而言,個人並不喜歡早期韓國那種打死也只買國貨的民族主義情懷。 本來工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購買自己所需的等級的產品,這才是正確的心態。
目前國產車的目標是佔領低端市場,這種產品策略無可避免地需要去拼供應鏈。要知道目前世界上無數快速成功的企業都是靠拼供應鏈出身的,例如宜家,迪卡儂等。這些企業的成功無疑影響了很多企業的發展思路,在加上中國的汽車企業成形較晚,本身沒有很好的技術文化底蘊,因此受類似的影響會叫國外的同類企業較多。
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國內企業也在逐步開始改變這一現狀,目前可能效果還不是很好,但是我覺得我還是可以看到那一天的。
至於一些企業的問題,例如人浮於事等,其實在那個行業,那個國家都有這樣的現象。關鍵在於自己的心態,至少在我曾經也遇到過很多有理想有激情的工程師。
再次感謝各位的支持
~~~~~~~~~~~分割線~~~~~~~~~~~~~~~~~~~~~~~~~~~~~
和國外的差距的確存在,但差距更多的是存在在實驗室里,而不是在路上開的車上。
在路上開的車,只要肯堆錢,要造出相同品質的東西完全沒有問題,就是廢品率高一些(當然,不包括各種還在試驗室里的技術和剛出來還沒得到市場充分檢驗的技術)
但是消費者不買帳啊,在中國消費者眼裡,國產的就應該是便宜的,犧牲質量也無所謂。
廠商是要生存的,在理論技術都差不多的成熟產品上那大家就只能拼供應鏈了,拼供應鏈的結果就是犧牲質量。 這是個惡性循環…
等有空再給你們講故事…
~~~~~~~~~~~~~~~~~~我是分割線~~~~~~~~~~~~~~~~~~~~
為什麼說差距更多是在實驗室裡面呢?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任何人也無法迴避或者不承認。因為在開發上面的確國外就是要走在我們前面很多年,很多新奇的概念都是國外先提出來的,成果也是國外先做出來,因此在這方面我們的確差了別人很遠,這是無法否認的。
但是對於在用車的技術,這方面的差距著實不大。對於那些動不動就懷疑中國差人家幾十年的人來說,你們真的太小看中國工程師的能力了。這種輕視又來已久,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我想大概是除了我這樣目前閑的發慌的前工程師會出來扯下蛋,大多數在職的工程師根本沒時間陪各位瞎聊,有這點時間,不知道去多刷幾遍數據??? 至少當年我也是這麼想的...
先舉個例子吧,剛畢業的時候是在一個機械加工廠,就是那種別人給訂單,然後我們出貨的廠,不是小作坊哦。 當時有一批零件是給德國公司做的,廢品率在50%,其實這還不是我們加工的問題,原材料進的時候就是這個問題,熱處理工藝不完善,造成材料不均勻收縮,其實就超差了0.005mm 左右,但是德國人說不要就是不要。那剩下50%的廢品怎麼5辦呢?賣給中國生產同樣機器的公司啦,我們自己把「廢品」拿回來修整一下合格了就交貨了。為啥,中國人給的錢少啊,德國人在給你訂單的時候就幫你考慮到了你的廢品率的問題,所以我們扔掉50%也無所謂啊。中國人有不肯多給,只好拿修正件給他們啊。道德帝們不用懷疑人生觀哈,做零部件的,就是這樣的,德國人給你規定好了工藝的,你按照他說的做,有廢品他們認的。中國人又不管這些,只要你的尺寸都合格了,材質送檢都ok了,那就沒問題了。 至於最終產品質量有沒有問題,個人傾向是影響不會太大(不要問我為什麼,我就是知道),只是最終成品的標準差會大一點。這個只是做事的理念的問題,其實與技術無關了。
回到汽車行業來,曾經旁觀過國產某型發動機的開發,我們只是租實驗設備,不是開發人員,所以不用擔心我會偏袒國產技術了。
這個發動機還是不錯的,和國外同級別的發動機技術水平不相上下,過強制性的排放實驗都是順順利利,輕輕鬆鬆的。就是在跑耐久的時候一個水泵老是出問題,最後發現是水泵的質量太差,把供應商找來,供應商說,你們就給這麼點錢,我沒法給你更好的東西啊,總不能虧本做生意吧... 這個供應商(國產的哦)也給國外品牌的發動機供貨的...
好大的話題,作為從事研發的工程師,試答下吧。
我是studio engineer,屬於造型部門,但不是設計師,而是工程師,簡單說就是幫造型設計師實現創意的工程師。從頭到尾參與過幾個整車項目,所以接觸了很多汽車造型設計和工程設計的領域,斗膽試著分析下吧。就我這個崗位,估計即使是業內也很少人聽說過吧(有獵頭問起解釋半天都說不清楚,也挺悲哀的其實),但是國外大多數主機廠的研發中心(RD)都有這個崗位的,從這就看出一點差距了吧。
好吧,進入正題,我覺得中國汽車工業確實落後發達國家很多很多,原因也很多,我想就從「人」為出發點來分析下好了。
第一,學生。
不知道看到這答案的有多少是學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我本人是,所以以車輛工程專業舉例好了。本人的學校雖然是985,但是,大學裡學的東西,工作後發現真的並沒有什麼卵用啊,有木有!
車輛工程專業的三大課程,汽車構造,汽車設計,汽車理論,大多是以底盤和動力系統為主。其他比如內外飾就幾乎完全沒有涉及,車身設計領域也就只有吉大等個別高校才有。也就是說大學課程的設置與實際行業內對汽車專業領域的劃分嚴重不符,導致學生畢業後要經過一個很長很長的再學習過程。我也是工作後才知道有個東西叫「截面」的,有個很重要的專業叫總布置。
另外,教材內容老舊也是無奈的事實,而且也太范范而談。汽車構造里說了很多化油器的原理,同步器的原理,但是卻沒說過防撞梁有什麼用,為什麼防撞梁前有塊泡沫。汽車理論里說了很多計算動力性能的方法,但卻沒說整車坐標系怎麼用,地麵線有幾條。汽車設計里說了很多怎麼算傳動比,怎麼算制動力,但卻沒說汽車設計要滿足低速碰撞的法規等等。
有人也許會說大學本來就如此,不可能面面俱到。關於這個我想舉個例子,就是我看過一本世界上最好的設計院校之一的美國ACCD(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教材叫H-point,裡面寫的內容是給學設計的學生看的工程方面的內容。上來就介紹了車型的劃分,坐標系是怎麼回事,地麵線是什麼,怎麼對標(benchmark)之類的,都是實際工作中真正會用到的。然後對整車各系統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包括我之前說的國內教材里沒說的那些東西。對我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裡面的圖例也經過靜心繪製,簡潔美觀。反觀我們上大學時的教材,那配圖。。。完全讓人沒看下去的慾望啊。這還只是一本給設計師用的教材,那些專門給工科學生看的書應該會更詳細和深入吧。
再者,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也是。現在大多學校還在教AutoCAD,很多學生畢業了都不知道CATIA是什麼,更別說使用了。。
對公司來說,這樣的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學生,不能說不優秀,但真的需要花很大力氣從頭培養。對學生來說,因為完全不了解研發中心各崗位的職能,選擇部門時也都很迷茫,基本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第二,基層工程師。
我們的工程師能力牛不牛逼不想詳細討論了,因為我接觸過國內國外的工程師,國外那些工程師也不見得有比國內的強多少,能力這玩意也因人而異,決定因素也很多。
所以牛不牛逼不敢說,基層工程師是苦逼,真苦逼。
同樣是工程師,軟體工程師,土木工程師無論在社會認識還是薪資待遇上比汽車工程師(機械工程師)相對要高那麼點。汽車工程師也有玩命加班的,一個月加班一百來小時的見過不少,也有帶著安全帽跑工廠的,蹲在行李箱里看漏水的,但待遇么,只能說,呵呵。苦逼么。
另外,這個行業,不像互聯網或IT行業,工程師的晉陞路線相對傳統,一切經驗至上,很多有能力的工程師可能就因為工作年限不夠而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也會一點點消磨他的熱情。這都不只是玻璃天花板了,而是。。。真的天花板,因為根本看不到上升的路。
還有,這種重工業,好公司就那幾家,換工作幾乎等於換城市,辭職的成本相對較高。於是就會出現,干著不爽卻又走不了的尷尬,苦逼么。
小結下,如果你是個熱愛汽車,致力於投身汽車設計的學生,當你四年大學畢業,進入公司,發現你啥也不會,分配的崗位非你所想,你踏踏實實堅持夢想,卻發現,無論你多努力,只能一點點的爬,待遇也趕不上那些無所事事的老前輩,你心灰意冷,又發現其他公司都在千里之外,去面試的來回機票都有點出不起。。。。當然略有誇張,不然天台上都站滿汽車工程師了,還輪不到炒股的。不過,這,真的是現狀。
第三,管理層。
那些吐槽管理層不懂原創,就懂抄襲的事其實現在也不多了。自主品牌進步還是需要肯定的。我想說的是,不管是中層還是高層,可能真的管太多了,行政和技術不分家,官大一級壓死人,也會導致決策上的很多問題。這。。就不好舉例說太多了。
第四,工人。
有人說德國製造業之所以牛逼,是因為他們的工人從17歲進入工廠當學徒開始,可以在同一個崗位幹上三四十年。他們有很好的社會保障體系,能讓你很安心的干著自己願意乾的事。所以,德國的工業,沒有哪個國家是學的來。中國自然也學不來。這也不用我多說了吧。我們的工人待遇不高,流動性也大,一位工人上午還在,中午吃飯說不想幹了,下午就不來了。一個崗位上的工人可能還沒來得及熟悉操作設備就閃人了。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能有好的質量么。
第五,消費者。
汽車在中國普及時間短,消費者自然也不太成熟。或者說汽車工業雖然落後,但發展的速度比想像中的快,其實比消費者觀念的更新還快。比如現在認為自主品牌就會抄襲,質量就是差的還是多數吧。這樣儘管某個自主品牌也許花大力氣開發了還不錯的車型,消費者因為些主觀原因而不買的話,賺不了錢,沒錢發工資,也就惡性循環下去了。當然,主機廠把責任推給消費者也是不負責的,好產品是會被市場接受的,比如長城哈弗(不過他們工程師的待遇嘛。。。)。
就是那麼爛!
能造出來是一回事,能以低費品率做出高質量是另一回事。沒有好的設備,加工工藝,管理流程,生產理念是不行的,缺一不可。
停留在不計成品地做出來就算可以的還是小作坊式生產。
爛不爛看和誰比較
比歐洲,日本,美國是差一些的
主要原因
1-起步晚 發動機,變速箱,車橋這些關鍵總成,德國,美國幹了快100年了,小日本幹了快80年,就是韓國,也幹了快50年了。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乾的呢?別扯紅旗,最早的紅旗是官車,大官的車,沒有量產,不是大批量生產。。
大規模生產索納塔9代了,卡羅拉貌似已經12代還是13代了,賓士寶馬雪弗萊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呢?帝豪才2代,奔騰2代,奇瑞的車,貌似也就2代、3代之間?長城H6 才第一代吧。。即使算上長城賽弗,H5,也最多算3代。。經驗積累是遠遠不足的。
結論:中國汽車行業如果用書法家的成長階段來形容,現正處於臨貼階段,所以即使神似,也還沒有自成一派的功力。。。各方面綜合總是差口氣。。
2-中國社會還沒完全轉型到工業化、現代化社會。這個不解釋。。我們現在的管理水平,包括生產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等等等,哪個有世界級水平了?三代出貴族,中國人就是聰明,也不能違反客觀規律,只是時間可能短點。。真正的工業化,現代化管理我覺得是2000年左右才開始的
那我們15年能趕上德國人,美國人100年,日本80年,韓國60年的成就么。。也許未來我們會一個一個的趕超,但現在我們在追趕。
結論:中國汽車行業如果用武學大師的成長階段來形容,剛開始練會一些不同套路,會拳,腳,刀,槍,但剛剛能使出來,還沒融會貫通,各個套路如何搭配實戰中發揮最大威力還沒弄明白。。
所以產品總是在某一方面好像完全不符合用戶要求。
3- 關於國產汽車價格天花板,廠家和用戶都有責任。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廠家總想拿個雞毛當令箭,用情懷和花哨偷歡技術概念騙錢,用戶是拿買豆芽的錢想買到肉絲。。所以雙輸。
結論:廠家應該咬牙在管理,品質,技術上下真功夫,用戶應該注意別那麼輕易的被營銷手段忽悠到,為車標買單,為情懷買單
光明的尾巴:
其實工業和科技就是個熟練工種,和駕駛技能一樣。。熟能生巧。。加上中國人特別能琢磨所以,我們現在是從低端向高端不斷循環:從給人家代工到自己山寨到自己創造到追上潮流到引領潮流,唯一區別就是我們循環的速度快一些。。
從最簡單的紡織品,玩具開始。。現在的電子應該在追趕潮流了,汽車估計在山寨和創造之間,只要給中國人時間,這些「奇技淫巧」早晚都讓中國人給弄透。。至於說很忌諱的體制問題。。只能說,體制會影響速度。。但改變不了結局。
主要還是中國的汽車文化遠不及歐美日,記得《Top Gear》中國特輯中的橋段,龜速船長駕駛榮威350時說的——中國人更偏愛車內優良的設備。這一點很明確說明了大家選車的金標準。外觀要有面子,車子要足夠大,車內的配置要高,無論這玩意兒在車輛報廢之前會不會被用到,還有要舒服。其餘的,別扯了。這就是為啥ABB的車輛(大陸版)的軸距越來越長。現在整的車不加長就很尷尬,可是,運動型的轎車根本就是最求操控,加長不就等於坑人么。最受不了的是竟然有人那997新車換卡宴,人家911才是保時捷的代表車型好嗎,當然,現在的保時捷迷有了更多的選擇——帕拉梅拉與馬坎。前者的造型,真心不敢恭維。
然後是追求配置。最搞笑的是保時捷997在中國,自動擋的車型加價不說,自動變速箱並沒有手動變速箱表現的好(國外的測試)。萬萬沒想到,天朝的997幾乎都是自動擋車型。還有就是沒上市的(中國)Ford Mustang GT在海外(美國)是手動擋車型可選裝競技套裝,自動擋車型就不行。原因簡單,手動擋是駕駛樂趣的保證,懂車之人首選。自動擋只為了跑跑巡航。到了天朝,自動擋+競技包成了標配,好傢夥,鬧那套。你究竟讓車輛追求什麼?福特級解釋很搞笑,要讓Mustang GT成為中國市場上的福特旗艦,讓所有的技術都運用於這輛車上。
最後就是外觀了,豐田,凌志,路虎,寶馬,保時捷,賓士,卡迪拉克就被天朝車企仿了個遍,那些在中國暢銷的神車被逐個惡搞。媽蛋,有點創新意識好么,你考慮過記住這些奇葩車是有多困難么。你牛去仿出人家的行車素質呀。
不重要的全靠仿造,重要的部件(發動機,變速箱)靠進口,一點創新意識都沒有,雖然仿造是必經之路,但,這僅僅只是為了度過初期的艱難。看看人家大廠,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術,可是我們的呢,當市場不在歡迎奇葩車呢。
工業基礎決定了你的產品技術規格,教育的體制影響了下一代對於創新的認知。有記者問豐田的技術部門的頭頭為何技術部門這麼拚命,人家淡淡回到道——你們的車企太厲害了。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專欄里也寫了幾篇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141561?refer=richard-auto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295898
中國目前的汽車工業水平是比較差,但還遠沒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但是肯定與我們GDP的水平是不能匹配的。
就我目前了解,除了極少數零件之外,中國目前的生產工藝水平完全可以做到。
國產化率這麼高了,生產工藝不是問題。
中國也有部分企業能做到世界領先了。
那原因是什麼?
汽車的零部件和整車設計和製造,更重要的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沒有速成之法。
經驗的積累,生產工藝經驗的積累。
以及背後的整個體系的不斷改善和優化。
這都是慢工夫,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優化設計和工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可能也效果甚微,可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會大有改善。
汽車行業是資金密集型。
一年幾百萬的利潤,增加兩台新設備就沒了。
受大環境影響,無數企業,一年辛辛苦苦,幾千萬的營業收入,到頭來,純利潤還買不了北上廣深一套兩居室。
我見過,江浙一帶有幾家辛苦創立全國行業排名前幾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老闆(富一代),把家業交給富二代,富二代把企業一賣,去炒房產了,把老爹氣個半死。
也見過,堅定不移的秉持實業強國的信念,把從房產市場掙的錢,拿來補貼實業的虧損。
https://zhuanlan.zhihu.com/richard-auto
從事過這行的都清楚,其實用以下幾個詞就可以概括:
管理方式,質量控制,急功近利,投機。
誰說的?自主品牌質量不行?
韓系車已經被自主品牌團滅,主力部隊:廣汽、長安、長城、吉利。。。。
合資車裡韓系品牌最弱、技術最弱、合資方最沒誠意。。
法系車也被干趴下(當然,這是老法的功勞,這個功勞不能搶)
**************************
題主說的造好車至少包含了製造和研發兩個維度。
單純的製造層面,自主品牌的產品跟合資品牌的差距已經很小,舉個淺顯的例子,
吉利收購沃爾沃後搞出的1.5TDI以後年產量將破百萬,寶雞和貴陽兩大基地滿血開工才能沃爾沃和吉利的需求。
啥?吉利和沃爾沃?
沒錯,你以後買的吉利車就是和沃爾沃用的同款發動機。
************************************
自主品牌是分很多層次的
一線自主品牌:
廣汽,長安;
長城,吉利;
東風,上汽;
這一層次的動力總成研發實力雖不如外國品牌,但做出的產品還可以。
質量保證能力,比某些神車還好。
******************
奇瑞。。。
二線自主品牌:國企代表:江鈴
民企代表:比亞迪
這個梯隊,質量能力還可以,比肩弱勢合資車企。
***************************
其他線自主品牌:
這一層次奇葩(此處褒義)比較多,
代表品牌
眾泰。。。。。。。
這個梯隊的公司。。。。搞搞造型,搞搞臭名營銷還是很有一手的。
不是汽車工業爛。是中國的基礎工業不行。鋼材就與國外有較大差距,而且很多高精度零件的加工也存在問題。發動機國內也就濰柴玉柴吧,其它的東康那些合資企業,我們根本就沒有技術,技術都在老外手裡,發動機確實存在很大很大的差距。另外國民對國內汽車存在偏見,認為國產汽車就該賣什麼價位嚴重製約了國內汽車的發展,廠商要賺錢就只能用一般的零部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還有國內汽車廠普遍工資低,底層工人工資就更不用說了,導致工人們工作沒什麼積極性,品控也不夠嚴格等等。
模具方面差距還是很大的
是挺爛的。
由於行業緣故最近在研究汽車研發,首先我想給大家晾一組數據:國外主機廠的研發費用相對營收平均佔比是4%,而國內主機廠的平均佔比是2%,2014年吉利營收是200多億人民幣,而與此同時大眾2014年營收是2000多億歐元。無論是比例上還是絕對規模,國內企業在RD都處於明顯投入不足的一個狀況。
絕對數量上我就不再贅述,畢竟這個math我們都能做的,研發佔比為什麼國內企業也是處於明顯投入不足的狀況,這裡面從純粹研發角度,也就是研發費用花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國外的主機廠研發費用通常是花在三個方面:
1.基礎性研發
2.前瞻性研發
3.應用性研發
基礎性研髮指的是新材料,新型製造工藝,新技術等開拓性研究。
試舉一兩例,比如奧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的ASF空間框架全鋁車身研究,薩博開發渦輪增壓技術,現在PSA開發空氣混合動力汽車,豐田的燃料電池技術就是這類費用,這些研發活動剛開始的時候基本是摸著石頭走,不知道有沒有前景,有的時候,錢還會打水漂的。每年歐美主機廠都會花一大筆錢在這個上面,希望可以儲備自己的獨門絕技。
前瞻研髮指的是平台這樣的架構性技術開發,大眾的MQB平台,沃爾沃的SPA平台,這些都是數額巨大,動輒上百億歐元的費用,但,會被均攤到很多個車型上去,是可以計算的。
應用研發很簡單了,就是你看的到的具體車型的開發,這些費用會精確地攤到每輛車上面去。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中國主機廠只會應用研發,看到市場上哪個車子火了,抓一幫人逆向某個底盤借鑒某個車身結構,做個新的造型,三年內做出個類似的車子放到市場。
看出差別來了吧?歐美車廠在路上跑的車子是自己從很多年前基礎性研發到若干年前前瞻性研發再到數年前應用型研發積澱的結果,他們對自己的車子是非常了解的,這個車子是要賣給什麼樣的人,這些人喜歡什麼,基於這些喜好點總體技術指標應該是什麼樣子,再如何分配到各個子系統中去,在開發過程當中要用到什麼設計方法,後續要做哪些實驗來驗證,零部件級的,整車級的。
國內的主機廠做出來的車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有差別,所以讓人覺得開著不舒服。
但再往上走就需要體系的力量了,複雜度大大提高。50萬輛是個坎,好幾家在50萬輛喊著三年或者五年做到世界第一的時候,倒下了。
還好,據我所知有一兩家幾年前已經開始了前瞻性的開發,16年,就能看到體系化開發出來的產品了。
2016年,我相信是中國自主品牌崛起的元年,大家拭目以待吧!
關鍵是小錢錢少
7萬的帝豪要比肩13萬的卡羅拉?
因為品牌的限制所以自主車企的產品價格賣不上去
你做的好,成本拉高,不會有人買,比如觀致
所以做好了不一定有市場,到時候研發費用一百多億誰給你攤?
對於相同供應商的相同產品,國內企業拿貨的價格可能比國際企業高不少
買的少就是沒有議價權
不是國內企業產品不好,消費者才花多少錢呢?
吐槽國內企業設計沒辦法啊
設計得再好也得考慮成本因素,多開個模具浪費多少錢不是?
就像前面說的,7萬的帝豪肯定做不出13萬卡羅拉的水平
只能靠國內有上進心的企業一點一點去壓縮自己的利潤把品質做到卡羅拉的7成8成
品牌商譽是一點一點攢出來的
誰都是這麼走來的
曾經的豐田抄襲和今天的眾泰一樣,原版照抄
誰又能斷言眾泰不能發展到豐田的規模?
==========================================================
在評論區和別人撕逼起來,所以就上幾張圖,中國品牌汽車沒有想的那麼糟糕
下面兩個圖是今年截止今天,帝豪和卡羅拉的投訴量,卡羅拉卡羅拉的問題出在發動機和剎車轉向,帝豪是車身附件以及變速器。帝豪的投訴量比卡羅拉大得多,主要是各種異響,油漆問題,卡羅拉是發動機和剎車。帝豪的品控的確不如卡羅拉,但是也不是那麼不堪,各位看官看得懂哪下面投訴的區別嗎?
日系排第一位的是日產軒逸
總結一下
國內品牌在品控上較國際大廠有差距,但是差距不是那麼的不堪入目,比一下美系德系,他的投訴量和投訴比都還是低的。當然,國內品牌差豐田還差不少,不過不是一大截。
下圖是今年緊湊級別的投訴量排行
以下與答題無關:
我的確力挺國內品牌,但是還是公正的說,有七萬買家用車國產品牌是很好的選擇,一線國產品牌的產品沒有想像的差合資車很遠,超過一些車系,低於另一些車系。
斯起來的帝豪卡羅拉,帝豪的確差一些,卡羅拉是這個級別的標杆,但是帝豪頂配10萬卡羅拉16萬,如果是10萬以內去買車,帝豪是好的選擇,十幾萬的話肯定也就不會選帝豪。
二代帝豪我是很期待的,全新平台如果把裝配做好我依舊認為能達到卡羅拉的水平。
造好的也沒人信啊
只談設計,話說中國現在還有設計嗎……山寨已經毫無下限了。
有沒有人跟我有一樣的感受,想發明個東西,結果想了一整天才驚訝地發現:我cao,都已經被發明了啊,我還發明個毛線啊!
中國的教育就是醬紫了,從小按老師說的來,做題,背公式,稍微有點其它的意見就被老師罰站,說腦子有問題,課本上給的都是標準答案呢。
到後來,我就只知道標準答案了,
遇到不會的就baidu,
都有答案的咩……
還哪裡有思想?
換句話說,我天朝造車的工程師們,設計師們是不是也跟我一樣的愁云:
我cao,懸浮式車頂已經被極光發明了啊!
我cao,前置後驅寶馬一直都在用啊!
我cao,自動剎車系統已經被沃爾沃標配了啊!
我cao,就連好看的LOGO都被別人用光了好不好!
推薦閱讀:
※一個3M防霧霾口罩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
※哪些奢侈品大牌的皮具是在中國有生產或加工的 包括在香港台灣?
※如果晶元工藝發展不能滿足摩爾定律,是否會引發 IT 界的一場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