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一定比非有機食品好嗎?為什麼?

或者說就食品而言,天然的一定好過人造的嗎?想聽學術上的解釋~謝謝~
這個問題是一類問題中的一個,其基本基調是」天然的好過人造的「,我表示懷疑這類建立在」進化論「上的觀點~


有機產品被定義為一種利於增進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系統和土壤生物活性的生態生產管理系統,旨在維護、增強生態和諧性。美國相關法規規定有機食品的生長不能使用合成農藥、生長激素、抗生素、轉基因技術、化肥或下水道污泥。為保證土壤肥力多採用作物輪種、交替耕作與栽培、種植覆蓋作物、使用天然肥料等方法。種植有機作物的土地在作物收穫前的3年內不能使用任何被禁止的物質,動物需要通過餵食80%的有機飼料9個月,100%有機飼料3個月之後才能稱為有機。

美國農業部秘書Dan Glickman澄清說「有機」只是一種生產哲學,和普通食品相比,經過有機認證的食品並不意味更優質、更安全或者更健康的食品。

與傳統食品在營養和安全性方面的比較
1. 農藥殘留
研究表明有機食品中農藥殘留量低於傳統食品,但是通過食品有機食品來減少每日農藥攝入量意義不大,因為農藥殘留量標準中設置的限度遠遠低於引起毒性的劑量。

但是施用天然成分的農藥不僅利於環境,對農場工人的健康也有利。2004年,共有828起因職業而引起的農藥疾病事件,71起來自農藥裝載/混合人員,196起來自農藥施用人員,22起來自噴洒農藥機械的操作人員,還有68起來自農田工作者。因此使用有機農藥可顯著減少這類化學藥劑灼傷中毒事件。

2. 營養成分
目前有研究結果顯示有機食品中營養物質含量高於傳統食品,特別是有機酸和多酚類化合物的含量。關於這項結果的解釋有兩種假說:(1)合成肥料提供氮加速作物生長,植物內部的資源全部分配給生長而沒有足夠的用於合成次級代謝產物;(2)有機生長條件促使作物自行產生能夠防禦外部侵害的化學物質,如多酚類化合物,但同時也產生了天然毒素。

雖然有機食品中有機酸等營養物質含量高,但沒有直接研究表明人類食用了這些營養物質之後可降低患病風險。

3. 硝酸鹽含量
大量研究證明了傳統食品中硝酸鹽含量遠遠高於有機食品。

4. 天然毒素
與次級代謝產物的合成有相同機理,有機作物為抵禦害蟲入侵自身合成對害蟲有抗性的物質。有研究表明有機生長條件與作物內形成的毒素含量有關,其中馬鈴薯和番茄中形成的糖植物鹼(glycoalkloids)會抑制人體內膽鹼酯酶(cholinesterase enzyme)的合成;芹菜合成的香豆素(furanocoumarin)被認為是一種可能的人體致癌物質;玉米和花生中的黃曲霉素是公認的誘變劑、致癌物、致畸物。

儘管如此,因為有機食品和傳統食品中天然毒素的含量不同,究竟哪種食品毒性更大至今尚沒有定論。

5. 微生物菌落數
根據《國家有機標準》規定,向有機食品施用的天然肥料在作物收穫前須降解不少於90天。因為有機食品禁用化肥和抗生素,這些來自動物糞便的天然肥料中細菌數目很高。一項研究對比了476個有機食品樣品和129個傳統食品樣品,9.7%的有機樣品含有大腸桿菌,1.6%的傳統樣品含有大腸桿菌;在經過認證的有機產品中帶有大腸桿菌的樣品為4.3%,不論有機還是傳統種植的生菜是最易被大腸桿菌污染的食品。

以上內容參考:
http://www.ift.org/knowledge-center/read-ift-publications/science-reports/scientific-status-summaries/organic-foods.aspx


沒有。
目前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有機食品更安全,有機食品雖然在農藥殘留上比普通食品低,但是在殘留量上兩者都在安全線之下。
同時有機食品卻有天然毒素(作物抵禦害蟲產生的)和黴菌毒素(作物傷口產生)的風險。
某些天然肥料同樣有毒。
有機食品生產成本比普通食品高很多,健康風險卻沒有明顯降低,沒必要一味追求。


近幾年國內爆出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讓「有機」這個概念火了起來。很多消費者聽信了商家的宣傳,認為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好,於是超市裡有機食品的攤位面積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貴了。

那麼,有機食品到底好在哪裡?值不值那個價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給有機食品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各國的標準是不同的。「有機」這個概念的最低標準很簡單:只要是不施化肥,不用化學農藥種出來的農產品,以及不用商業飼料及各種添加劑餵養出來的家禽家畜都可以被稱為有機食品,國內超市裡賣的大部分有機食品都是這麼定義的。但是這個定義太過簡單了,國外的有機認證體系所制定的標準要比這個複雜多了,除了上述幾點外,其生產、加工和運輸等等整個鏈條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符合嚴格的要求,才能被打上有機食品的標籤。正是因為認證體系的混亂,以及監管不力等原因,使得國內有機食品行業亂象叢生,很多不法商販趁機鑽空子,欺騙消費者。

有機食品行業和普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非常不同,後者可以通過對成品進行化驗而做出判斷,但有機行業的所有監管手段都只適用於生產過程中,一旦成為商品放到貨架上,監管部門就束手無策了。之所以會有這個差別,是因為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在成分上的區別非常細微,任何人都很難將兩者區別開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各個研究機構針對有機食品所做的研究缺乏統一標準,得出的結論五花八門,差異極大,普通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該相信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營養學家克里斯托·史密斯-斯班格勒(Crystal Smith-Spangler)教授和她的同事們從論文資料庫里檢索出了237個符合一定標準的論文,它們的主題都是關於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之間的異同。這些研究不但涉及有機農作物,連有機家禽家畜也包含在內。斯班格勒將這批論文的結果輸入計算機,按照一定的演算法對每篇文章的結論進行了整合,並將最終的分析結果寫成一篇綜述,發表在今年9月4日出版的《內科醫學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首先,這篇綜述發現有機食品所含的殺蟲劑殘留要比普通食品低,這一點很好理解,用得多自然殘留也更多。但是,起碼在美國正規商店裡出售的普通食品所含有的殺蟲劑含量都在規定的範圍以內,正常食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其次,這篇綜述發現有機食品在營養上不比普通食品更好,兩者對健康的差別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個結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們相信農家肥肯定比化肥更利於植物生長,有機飼料肯定讓家禽家畜的肉更富營養,可實際上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動植物對於營養的吸收和轉化過程抹平了有機和普通之間的差別。

唯一的不同就是磷含量。有機食品往往比普通食品含有更多的磷,但問題在於只有極少數人體內缺磷,磷元素含量的多寡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那麼,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對環境更加友好呢?這個問題也已經有了答案。英國牛津大學的漢娜·托密斯托(Hanna Tuomisto)教授及其同事用上述研究方法分析了109篇相關論文,得出結論說,有機農田單位面積的環境污染確實比普通農田要低,土壤的質量也要比普通農田更好,但因為有機農田的產量也低,因此如果按照單位產品來衡量的話,有機農業反而要比普通農業更不環保。

這篇論文即將發表在《環境管理雜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分析結果顯示,有機農田的土壤有機物含量較高,養分保持得更好,耕作所需的能源也較低,但因為產量低,因此需要佔用更多的農田,對環境的影響更大。另外,有機種植更容易導致土壤酸化,對江河湖泊造成的富營養化污染程度也比普通種植更高。有機畜牧業同樣不像想像的那樣環保,比如養牛業,如果按照單位重量肉類產出來計算,有機散養的牛所釋放的溫室氣體要比普通飼料養出來的牛多多了。

綜合上述因素,托密斯托教授得出結論,有機農業並不比普通農業更環保。她認為有機和普通農業各有優缺點,過分偏向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的,她建議推廣「整合農業」,即把目前已有的各種農業體系中好的一面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本文是一期知乎live「有機農業VS轉基因育種」的文字總結+整理版,有興趣歡迎收聽此次live:

live入口: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1. 很么是有機農業/ 有機食品?

  • 「有機食品」是一套認證標準
  • 有機食品沒有全球統一的標準
  • 美國,歐盟,日本的有機認證可以互認
  • 中國的有機認證是一套獨立的系統

總的來說,有機食品要滿足這些條件:

  • 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添加劑等
  • 採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
  • 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需要連續三年的轉換期
  • 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GMO)
  • 需要得到認證

中國的認證體系分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普通食品:

2. 有機農業的歷史

  • 1924年,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博士(Rudolf Steiner)提出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

Rudolf Steiner的生物動力農法來自於他的哲學理念「人智學」(anthroposophy),他還創立了華德福教育,至今還在傳播「人智學」的理念。

Rudolf提出的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有點玄學,神秘學的意味,從標準來看,生物動力農法要高於有機食品的標準,在今天需要得到DEMETER認證才能被認為是生物動力的農產品。而這種理念如今也還在一些地方流行,比如一些葡萄酒酒庄就採取生物動力學農法的理念來釀酒。

為啥說生物動力農法有玄學的意味呢,可以看上圖右下角的牛角,生物動力農法的信奉者認為,將牛糞和硅石放入牛角,並在夏天將其埋在地里六個月,然後將這些牛糞和硅石取出,稀釋後當成肥料,這種方法可以增強土體的活力。

  • 1940年,有機(organic)這個術語首次被提出

  • 1962年,雷切爾·卡森 (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

  • 1990年,美國開始實施「有機食品法案」

  • 2004年中國認監委發布實施了試行標準——《有機食品認證規範》

3. 現代農業技術

4. 有機食品是否更營養?

5. 有機食品不用農藥?

  • 有機農業使用有機農藥
  • 不適用化學農藥,不代表食品中的有害物質更少,比如大腸桿菌,真菌毒素等等。

6. 有機農業對環境更好?

7. 有機農業 vs GMO技術

  • 如果說有機農業是一種理念
  • 那麼GMO技術僅僅是一種工具
  • 如果這個GMO工具能夠符合有機的理念,為什麼有機農業不能擁抱GMO技術?

8. 有機食品vs傳統食品vs轉基因食品,該如何選擇?(個人觀點)

Live入口: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Live 簡介

我是大腸桿君,荷蘭瓦赫尼根大學(Wageningen UR) 植物育種系的四年級博士生,專業方向是馬鈴薯晚疫病抗性育種。曾經在知乎寫過一些轉基因和植物育種相關的科普回答,也是知乎一小時系列電子書「土豆馴化記」和「在瓦大讀植物育種」的作者。

最近崔永元開了個網店賣「安全,健康,非轉基因的」農產品,在網上引起熱烈的討論,我們先不討論那些虛高的價格、盜用的圖片,你知道到底什麼是有機農業/食品嘛?是不是有機食品就意味著「自然,安全,無任何化學農藥或者化肥」?有機農業真的和轉基因育種是對立的么?另外,小崔開的這個商城賣的真的是有機食品嘛?

此次live將對傳統農業,有機農業,現代高科技農業 (包括但不限於轉基因技術)進行介紹和對比,使您更加了解,以及更加放心的選擇食物。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從崔永元的網店開始說起
? 什麼是有機農業/食品?
? 什麼是轉基因育種,我們可能會吃到的轉基因食品都有哪些?
? 有機農業和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現代農業是否對立?
? 有機農業vs現代農業
? 消費者該如何放心的選擇?
? 問答環節


目前沒有什麼證據說明有機更安全健康
從動物福利及農民福利角度 支持你購買有機食品
但是按照現有收入水平 對於多數國內 還是先安全 再實惠 才會去求更好


味道上好十倍, 誰反對誰不客觀!



視頻封面用麥當勞的食物去騙美食家 出現了大爆笑的結局視頻
用麥當勞的食物去騙美食家:「這些東西比麥當勞好吃多啦!」


食品、進化論、天然、人造。
光食品我就想說,食品分淺加工、深加工和農產品等等等等程度的區別。
舉個例子
可樂在學食品的人眼裡,也是純天然的。
牛肉和牛肉乾比哪個是人造的?
食品工程不是一句兩句話說的清楚。
我傾向於個案個分析,而不是一句話囊括。所以能不能說一個你感興趣的「天然」和「人造」的例子?


問題本身就錯了。沒有無機食品這個概念。。。不要拿化學上有機無機往上套好吧。
而且你得先弄明白有機食品的概念,不是說有機指天然的,無機指人造的。。。
至於與有機食品是否比普通食品更好,或者普通食品不比有機差。這個是學術的問題,也不那麼好證明。在現實中,超標超禁使用農藥化肥的現象屢見不鮮,
想想毒韭菜,增白豆芽,石頭西瓜,染色橙,熒光蘑菇等。有消費能力的更願意選擇有機食品安心一些吧。當然目前國內有機認證造假的現象也不少見。。。。。



百度詞條:有機食品的定義和來源
  1939年,Lord Northbourne在《Look to the Land》中提出了organic
farming(有機耕作)的概念,意指整個農場作為一個整體的有機的組織,而相對的,chemical
farming(化學耕作)則依靠了imported fertility(額外的施肥),而且,cannot be self-sufficient
nor an organic whole(不能自給自足,也不是個有機的整體)。
  所以,這裡所說的「有機」不是化學上的概念——分子中含碳元素——而是指採取一種有機的耕作和加工方式。有機食品是指按照這種方式生產和加工的;產品
符合國際或國家有機食品要求和標準;並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
調料等。
有機食品判斷標準
  1、原料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野生天然產品。
  2、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採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
  3、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生產過程式控制制體系和追蹤體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轉換期;這個轉換過程一般需要2-3年時間,才能夠被批准為有機食品。
  4、有機食品必須通過合法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


作為一名資深學化學的人,一直對有機這個詞被用在這兒表示深深的惡意!不知道是哪個壞心眼的人,把一群連化學都沒學好的國人坑害了,還有機食品,哪個食品不是有機的?無機的頂多能當個調味料,連調味料基本上都是有機的!

下面說正經事。所謂的「有機「食品,從理論上講就是不使用人工添加的化學合成物質的食品。從發展角度講,這是最近食物不那麼短缺之後才被提出的觀念,因為這意味著農業的局限性又將恢復。好處當然有,不論從對環境友好還是從食物自然生長的方面都有優勢,但是,對於健康和口味方面來說一定有好處,卻是現在科學還無法明確證明的。而且對於產量和營養角度來說,」有機「蔬菜往往還不如普通施加化肥的普通蔬菜。


看了大家的回答,非專業的回答我就不說了,大家最起碼先百度一下再來談。我從另一個方面講講有機食品和非有機食品。

比如,像在美國或者更嚴格的歐洲國家例如芬蘭,他們國家銷售的有機食品大體來講各方面品質都會高於現代科技生產的非有機食品, 但有機食品的價格貴上幾倍也是很常見的,畢竟各方面成本都擺在那裡。還有像法國,要求有靈魂的食材,大多也得是有機食材。

然而,在中國的情況卻是完全另一個樣的。先不說種植方法, 先說說種植環境。舉個例子,深圳的居民現在很流行去惠州東莞的一些郊區農場買蔬菜瓜果雞鴨魚肉。我沒有做很專業的調查,但是隨處可見工廠旁邊,馬路旁邊的種植場養殖場。很明顯,周邊環境並不樂觀,工業污染隨處可見,那周圍的土壤和水源我就很懷疑了。環保部門的檢測我個人認為水分很大,更何況這些地方不會有什麼環保部門的水土檢驗報告。這些所謂的綠色農莊的「有機食品」,我個人不會去買,我更放心大型連鎖商場里賣的普通食材,畢竟他們還是有品質管理部分負責的,品控部門做得好不好,這屬於另一個討論話題了,太複雜,水也深。

再說種植方法,國內大部分人肯定認為,有機食材必須用的有機肥,不能是市售化肥。說到有機肥,我就談談食材的微生物危害吧。有機肥大部分採用各種動物糞便,微生物生長指數爆棚,如果處理不當,生長出來的蔬果也會有一定的風險。雞蛋中經常聽到有沙門氏菌感染,大多是來自雞糞中的沙門氏菌。同理,我就比較擔心生食田裡面採摘的蔬菜瓜果了。除了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也是很常見的食品安全危害。

談這些小眾的擔憂,主要也是想說,看待有機和非有機,得辯證的看,分情況的看,國內小超市的貴幾倍的有機食品我不會買,商業策略居多,大型連鎖超市,我選擇性的買。至於外婆家,鄉下親戚家的蔬菜瓜果,放心吃吧。


有機食品的概念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拋開具體有機認證細則簡單來說,就是在無污染的土地用無污染的水源,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化學除草劑等以及嚴格限制抗生素使用生產出來的食品。
人工合成的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並不意味著換用非人工的就是零負面。天然藥劑相對來說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因為能更快的降解,但並不意味著對作物沒有任何影響,只能儘可能減少對土壤的傷害。同時,任何正規上市銷售的食品都是有嚴格的農藥、獸葯等殘留的檢測的,帶回家有效的清洗後其實也是吃的很放心的。
再者,在食物營養方面,就更沒有有力的實證標明有機食品由於普通食品。因為有機食品的區分更多是從生產技術上避免人工化學的污染,希望以儘可能的天然方式生產食品。但眾所周知的是,生產技術的改變可以對單位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對質量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也就不要指望有機食品能更提供更多的營養。
同時,並沒有有效的實證證明,有用過化肥、農藥等的農產品其本身對人會有什麼害處。
綜上,有機食品能讓你吃的相對更安心,除此之外在食品本身方面並沒有太多別的好處。像歐貝星有機奶粉這樣的產品的宣傳從來沒有說它還有更多的營養,只是說他們產品營養更純粹,奶粉更安全,畢竟安全、生產無污染才是「有機」最大的意義。
但是,因為不能用化學除草劑什麼的,很多農場主會選擇人工除草,無形中就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勞動力,畢竟雜草這種東西長起來還是很嚇人的。


樓上的哥們回答的都不錯。我以業內身份補充下。
營養:農殘低,可能會產生一些自生毒素,某些營養成分會高些,但是這些優點(貌似還有個缺點)不足以抵消它昂貴的價格。
環境:有機種植方式對環境友好。個人覺得是有機的存在唯一具有實用性的意義。
經濟:1苦逼農學專業不多的盼頭之一2我朝有機一般和特供、奢侈品掛鉤,但是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具體的也不好評價。
還是來點乾貨吧,有機有別於其他種植,不但檢測結果,也監督種植過程。因此有機食品在我朝也是比較靠譜的。 不是說有機有多好,而是其他食品太不讓人放心了。(有人為我最後一句話點贊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理想:是指提出這個概念還是值得推崇的,因為現在食品安全問題確實非常嚴重,農藥殘留,抗農藥轉基因,化肥大量使用。這些本來就違背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有機只是回歸一些原始的種植方式,個人認為,吃不吃得上是次要的,關鍵改變大家觀念之後可以更加的保護環境,更加使農業生態能夠慢慢健康的恢復。

現實:但是,美好的願景下都有但是。但是這成了不少商家炒作的概念,沒幾個能真正做到的,尤其是在中國這麼一個大環境下。拿著一兩塊精細準備的地應付檢查,得到招牌之後就成貼標籤的了,到處收購一半農產品然後貼上所謂的有機牌,大賣特賣。關鍵還TMD這麼多人SB似的認為越貴越好。

解決:一切都交給時間吧。
監管加強,一定加強。
企業意識,一旦發現,直接曝光,讓它永不能翻身。
技術跟進,尤其是無公害病蟲害防治。
還有就是保護環境。TMD土、空氣、水都是毒的,還談什麼有機。


謝邀,剛好寫了一篇文章《劉強東要靠冷鏈做豆腐,看到了方向,開錯了藥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陸海天
鏈接:劉強東要靠冷鏈做豆腐,看到了方向,開錯了藥方 - 海天的互聯網研究室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近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先生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講述了自己對家鄉青石磨豆腐的思念。大強子這兩年非常關心農業,不久前在黑阿里電商平台賣假農用物資的時候曾自詡為「農民的兒子」,而這一次「農民的兒子」繼續發力,在大會上講述了京東如何利用「互聯網+」幫助農民增收,以及京東的「一村一品」計劃在農村是如何塑造農產品品牌的。

筆者認為京東的計劃未必能夠實現,但是大佬開始引導公眾去關心我們的水果與蔬菜,總是一件好事。不過若是真的做豆腐,京東的這套:自己發給農民種子和工具,幫助農民銷售,並依託自己的冷鏈體系或者無人機(如果真有的話)進行配送的模式有可能成功嗎?

筆者認為形勢不容樂觀,可以說劉強東的搞法是看到了方向,開錯了藥方。那麼劉強東看到了什麼呢?

首先,劉強東看到了中國人對豆腐的喜愛。這部分市場潛力來自於豆腐的食用傳統,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國人食用豆製品的歷史超過2500年,使得它是一個永遠不會缺乏消費者的行業,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對豆腐都有身體記憶。這不像奧利奧這樣的外來食品,中國人只追捧了奧利奧這種餅乾僅僅三年。這帶來的結果是奧利奧在中國長達數年的滯銷。這一點在豆腐身上太難發生了。一國一地民族的口味是複雜的,豆腐美妙就在於它在過去的數千年時間內,可以根據地域的不同,做出各種不同的調整。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很多地區都說自己的豆腐有特色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豆腐在2000年前傳到日本和韓國後,能在這兩個國家分別流行起來,而不像奧利奧那樣到處鼓吹「吃之前,沾一點牛奶」這樣的教育方式了。這直接帶來了豆腐在全世界超過70~80多個地區的流行和普及,在沒有跨國企業運作的條件下,實現這樣的普及率真是一個奇蹟,可以說豆腐產自中國,卻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其次,劉強東還看到了豆腐市場品牌集中度極低,這給了新品牌成長和發育的空間。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有這樣幾個因素導致了豆製品行業沒有誕生拳頭企業(一家上市公司都沒有)。
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豆類供給很不穩定,豆子是一種工業原材料,需要被用來優先支持工業,因此雖然是大豆的原產國,我國的大豆目前的大豆自給率不足40%。上游不穩定,下游的豆類食品工業就難以擴大規模,事實上在豆子供應不穩定的年頭,賣大豆比賣豆腐賺錢要多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豆製品行業工業化程度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豆腐產品化程度太低。中國的豆腐生產除了機械化生產外,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分布在各個小區、集貿市場的夫妻店。這些小店由於服務半徑(一般不超過2公里)非常有限,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會開拓特別多的品類,很難專註在改進某一個品類的品質上。更別提對應的營銷和服務了。與之相對的是像老乾媽這樣的食品公司,只專註於辣醬,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口味為王,把調味料硬生生做成了快消品,最終成為全球知名品牌。雖然豆腐產業經營水平如此之低,這個行業憑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仍舊被稱為「肯定能賺錢」的行業(原因不少,無非是豆腐壞了可以做臭豆腐,豆渣可以做飼料,豆腐的汁液可以做豆汁等等)。

既然劉強東看的那麼准?為什麼他的藥方開錯了呢?
先說,他方案中正確的一部分吧。通過網路銷售肯定是大勢所趨,通過網路銷售可以幫助豆腐生產者突破地理的限制,也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那個不超過「兩公里」的服務半徑。這當然是件好事,有了銷路,產品升級和服務創新都會有新的動力。依託互聯網扶植豆腐產業,肯定是大勢所趨。

但是,劉強東後續做法,則暴露了這個「農民的兒子」不懂農業的問題。

劉強東說要給農戶發種子和工具,讓他們繼續生產有地方口味色彩的豆腐。這個做法其實完全沒有可能成功的。核心原因就是如果不自己抓生產,壓根不可能保證品質。

2013年時候,我國興起了一股「新農業」熱潮,出現了大批農業方面的創業者。他們敏銳地看到大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憂慮,果斷走進農村,通過委託農民,定製生產自己所需的農產品方式,來做「新農業」。他們大都採用傳統工藝,對現代農業深惡痛覺。他們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極端做法,來鼓勵農民按照這個方式來生產,他們則在城市中進行銷售。這個路子很快被證明出現了各種問題。一方面,由於缺乏田間管理,這些生產的農產品、食物很多達不到消費者期待的標準。比如一畝地按照傳統工藝最多只有200斤的產量,為了多賺錢,農民會偷偷通過施化肥,打農藥的方式,給你運作到800斤的畝產。這就是市場驅動下的必然結果。而一些創業者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情況,自己建設農業公司,僱傭農民進行生產,結果是自己的成本居高不下,最終消費者吐槽說買一個月的新農業產品,夠吃一年的現代農業的產品了。

傳統農業真的只能用來懷舊。由於遠離農業,中國消費者對傳統農業的印象只停留在書本上,而且太久沒有吃過傳統農產品生產方式生產的食品了,當面對所謂的「新農業」產品時,往往大吃一驚,才明白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因為傳統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往往外觀難看,且味道也很一般,主要是因為不施化肥和農藥的結果。


所以說劉強東發種子和工具的做法吧。這個做法只能維持現狀,但是對於產品本身的提升,乃至規模的擴大毫無幫助,只是滿足了劉強東個人對田園生活的浪漫的無限憧憬與追憶罷了。

而另一個冷鏈配送的方案則更是暴露出劉強東對豆腐產業的不了解,以至於怎麼看都像是劉強東為了換取股民對自己持續投入物流系統,而描繪的童話。豆腐從加工出來到食用,只有兩個小時的黃金時間。如果超過兩個小時,味道和體驗就會下降一個檔次。這和冷不冷鏈沒有關係,對於豆製品這樣的食品來說,與其不遠萬里推動一個品牌,不如在需求旺盛的地區,直接建設採用該種工藝的工廠更為合算經濟,也更符合產品的特徵。


「有機」是一個商業概念而非科學概念。舉個例子來談,我從微信90秒做的一期科普視頻中看到過對於「有機奶」的討論。那麼,在有機奶的產出上,商家標榜「純天然」的放養奶牛方式,是不是能生產出更安全、更有營養、品質更好的牛奶呢?為了保證奶牛的高產,就需要使用到富有營養的飼料,用藥物進行護理,用人工的手段讓奶牛處於哺乳的狀態下,持續不斷地產奶。在現代技術手段控制下,美國平均一頭奶牛每年產奶11噸,中國的這個數字也達到7噸左右。而如果不採取這些方法,讓奶牛在天然的狀態下放養,那麼會導致兩個結果,第一,牛奶的產量很低;第二,奶牛的健康沒法得到保證,營養也沒法得到保證,這樣它們產出的牛奶的質量,也就沒法得到保證。這樣的情況下,你還原意花高價去買入有機奶么?


通常情況下,人造的都好過天然的。

熟得比生得好吃。
鋼筋比樹枝結實。
計算機比石子運算速度快。
汽車比牛馬跑得快。
灌溉比下雨靠譜。
數控機床強於手工作業。


這難道不是應該是一種常識嗎?????????


愚以為:
1、至今,尚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來證明,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更有營養。
2、因為不使化肥、抗生素、添加劑等,倡導自然農法,有機產品的口感應該比普通食品好。
3、有機產品在農殘、獸殘、重金屬殘留、抗生素殘留、微生物污染方面,比普通食品表現要好。
4、選擇有機食品,有時候更是一種態度,一種主張,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藉此來表達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敬畏自然等理念的支持和認同。


有錢人不全是傻子,至少我知道所謂有機番茄生吃和小時候的口感一樣,菜市場的番茄都是硬的沒有番茄味。什麼有機不有機,確實營養成分是一樣的,但寧願選擇種植管理更科學規範,農藥殘留少的菜,吃進肚子里的毒素也要少一點而已。親眼在城市周邊看種菜的菜農打葯就在河邊兌葯,為了產量他們可不管農藥殘留,更別提環保意識了。所以菜市場那些農村收上來的菜不敢買呀,他們農民自己都不吃,自己吃的都是房前屋後分開來種的。


很多人看看網頁,看看定義和概念,然後超市看看價格就在這裡說三道四,科學是沒有感情的,只有數據,還有說現代農業很多化肥和營養劑催熟的蔬菜含有的毒素也不超標。說這些的人,我真的建議你去找個農村住一段時間,去嘗嘗正兒八經的農村西紅柿和黃瓜,去嘗嘗正兒八經用火灰種的韭菜,去嘗嘗散養的吃蟲子的母雞和這些母雞下的蛋,去嘗了再回來嘗嘗現在城市裡現代農業產的這些蔬菜和家禽,食品、蔬菜這些東西人人吃,天天吃,吃到嘴裡的體驗是不會騙人的,老是有人質疑消費有機食品的人傻錢多,沒人想想,錢多的人真的就傻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有機食品的概念是什麼,他嚴格要求種植土壤必須經過3年的休耕或廢耕,灌溉用水也必須完全沒有污染,耕作時採用有機種子,並絕對禁止採用基因改造,或與基因改造有關的種子,必須使用天然有機肥料來施肥,不得使用化肥,也不能使用植物生長激素,更絕對禁用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另外,汽車行駛經過有機農場周邊的道路時,更需減速慢行,時速不得超過5英里(或8公里),農場周圍有緩衝隔離區設置,以免受到周遭環境或非有機農場的污染。

在嚴格的條件下,所生產的農作物、蔬果、禾草才能稱為有機新鮮產品。

假若以有機新鮮食品來製作產品,則必須保證在運送過程中不加蠟(特別是蘋果類和草莓),加工時,也不加防腐劑、安定劑、人造香料、色素。才能叫做【有機食品】

為什麼說有機食品一定會比非有機食品好呢?

因為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益,物質享受越來越充裕,現代人的飲食也越來越失調。食用蔬果太少、肉類、牛奶、雞蛋和零食甜品則吃的過多,以至於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得不到補充。正如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00年時所作的調查指出,7成左右的慢性疾病是由飲食失當引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吃的太好,太過色香味俱全,太經常使用高溫、油炸、腌制等烹調方式,導致食物內含的營養流失。

事實上,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酸、動物性蛋白質、容易導致尿酸過高、痛風、關節炎和生理期經痛,一直引發很多疾病。另外還危害肝臟和腎臟健康的人工添加物,以及肉類食品中殘存的抗生素、荷爾蒙,不但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發育,也助長人體產生抗藥性,讓生病時較難醫治。

特別是二次戰爭之後,問世了農藥、化肥和殺蟲劑,原本是為了毒殺昆蟲,增加農作物的美觀、提高產量和銷量的,但是人類的這項科技技術卻也危害了人類本身的身心健康。根據美國農業部門的研究統計發現:噴洒的農藥,真正解決蟲害問題的只有1%,大約有45%左右的農藥殘留在蔬果上面,另一半則隨風飄送在空氣當中,以及滲透到土壤與河流里,最終,這些農藥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到牲畜和人體內。這也是為什麼幾十年來,先進國家癌症腫瘤病例頻繁,其中有不少農夫罹患癌症的原因。

時代演變確實帶動著農業歷史演進,同時卻也帶來負面的影響,加上現代人的飲食與生活發生改變,讓人們面臨更嚴峻的健康威脅,除了飲食不均衡與營養過多外,工作勞累、睡眠不足、長期熬夜、沒有適當休息等不正常的生活作息,就像雙重的自我摧殘一般,使得現代人的體制普遍呈現酸化現象。

身體血液的正常酸鹼值應該是PH7.364,如果偏酸,就會引起生理機能反常變化,使活性酵素降低、免疫功能下降、身體能量不足,新陳代謝變慢,細菌卻反而可以迅速繁殖,進而替癌細胞製造了生長的溫床.時下大行其道的疾病如各類癌症、官能障礙、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肝病、腎病、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降低、消化系統疾病、過敏、氣喘、神經病和精神病等,就是體質酸化的後果,卻被美其名為新時代的「文明病」。

酸的相對是鹼,人體如果保持在弱鹼性,細菌和癌細胞就無法活躍,不可能產生突變,免疫系統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運作,身體自然無病無痛,健康有活力。

而有機食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E、抗壞血酸、礦物質、鈣和鎂以及抗氧化劑和植物性化學物質等等,能讓具有酸性現象的食用者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功能,對許多文明病確實有不錯的抗癌、減緩老化、活化細胞、活血等功效。

以上就是我覺得有機食品一定比非有機食品好的緣故。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抵制魚翅?
怎樣看待「山大教授調研玉林狗肉節:只是盜販殺狗黑色產業的冰山一角」?
不用洗潔精的情況下如何刷碗?
喝生牛奶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牛奶可以冷凍保存嗎?

TAG:有機食品 | 食品科學 | 食品安全 | 我買網 | 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