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明月的玩笑話「日本戰國時代就是縣長和縣長打」被部分人拿來諷刺這段歷史?
看到大多數答主三觀都是正常的,我很欣慰,但有極個別答主卻做出了抖機靈、偷換概念、混淆是非等令人十分不齒的事情,甚是遺憾。接下來就這個問題,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先說結論:我從一開始就不覺得當年明月這句話說得有什麼不對。
雖然《明事》以幽默、風趣、調侃而著稱,單就這句話而言,我實在不覺得有什麼大問題。首先他比較的應該不是明朝的縣,因為明朝的區劃雖然比較亂,但他大體是行布政使司→府→州這種格局的,所以這個「縣」指的應該是我國現代的縣。
要比較的項目,我認為主要就是面積,其次是人口的體量,而不可能是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規模,因為這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別說日本,就同期的明朝也沒法跟現代比較,這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既然明白了比較的項目,有些抖機靈的回答就顯露無疑了,特別是拿出若羌縣來比較的,實在不明白這種極端回答的意義何在,請問你自己所處的縣市區面積有若羌縣那麼大嗎?既然沒有,你舉出這麼極端的例子又能說明什麼?要比面積的話,俄國的區劃是不是就更大了呢?更何況若羌縣只有五六萬人口,而且我國最大的縣和最小的縣人口是差不多的。這也能成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縣去跟日本戰國比較嗎?所以這種抖機靈的回答是非常無聊的。
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現象主要是室町幕府支配權的崩壞和戰國大名的出現,這兩個現象發生的主要導火索就是應仁之亂,所以一般來說應仁之亂可以被視為戰國時代的開端。但是戰國大名的領地和人口跟中國的縣一樣,都是有大有小,有些大名橫跨多個國,有些則偏安一隅,連一國都不到,很難有統一的規格,那我們也只能採用大體平均的方法來估算。
我看其他答主最常用的就是以國為單位的估算,有鑒於此,那麼我也以令制國為標準來計算。首先現代日本的面積是37.8萬平方公里,去掉8.3萬平方公里的北海道,還剩下29.5萬平方公里,為了方便計算,姑且先算作30萬。日本戰國時代令制國的數量有60多個,具體來說是68個,不過壱岐對馬往往被排除在外,所以也有66個的說法。不過有些國的面積實在太小,沒能誕生出有效的獨立大名,所以姑且還是以60個計數。掐指一算,30萬平方公里除以60,平均每國大約是5000平方公里,當然這個演算法是為方便計算,採取了整數演算法,具體的說,日本排除壱岐、對馬、隱岐以外,剩下65國的平均面積大約是4382平方公里,比我國大多數縣市都要大一點,這也沒什麼丟人的,如果你家面積小人口多,只能說明你家更發達,從面積上說日本戰國是縣級應該也不算委屈誰吧。
然後說人口,戰國時代前後的人口推斷數量大致如下:
1450年:8500000、9600000-10500000
1480年:8000000
1500年:9530000、17000000、8000000
1550年:10290100
1570年:12000000
1600年:12273000、22000000、12273000、12000000、15000000-17000000
1650年:17497900、25000000、17497900
可見日本戰國時期的人口數量大致在一兩千萬之間,取比較好算的1200萬人,除以60國,每國平均20萬人口。具體來說,根據鬼頭宏推斷的分國人數,68國的平均人口為18萬零381人。本問題的第一條評論就說中國一個縣平均50萬人,18萬不到50萬的一半,這也難怪,現今的中國畢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即便如此,日本分國的平均人口規模也遠大於中國縣轄鄉鎮的平均人口數,所以將日本戰國分國的人口視為一個人口較少的縣也不是不可以。
根據以上數據對比,可以得出結論:日本戰國令制國的平均面積大於我國縣的平均面積,日本戰國令制國的平均人口小於我國縣的平均人口,總體而言與我國「縣」的規格基本符合,所以我認為,將日本戰國令制國視為與我國「縣」等同的概念並無太大不妥。
該問題涉及的另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大名的數量。就「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這句話而言,他指的應該是能發起戰爭行為的勢力,像一些附庸於其他勢力參與戰爭的家族,和乾脆沒有獨立地位的家族,還有比較與世無爭,或只能被動挨打甚至沒多久就被滅掉的小家族,我覺得這類小大名實在不應算在「縣長」之列,而應該劃為「個別」的「鄉長」。另一方面也有那種沒有絕對統治勢力的令制國,比如大和國、紀伊國、信濃國等,還有橫跨多個令制國的大型家族,比如三好氏、織田氏、毛利氏等等,實在不好統計到底有幾十個相當於縣長的戰國大名,所以就還是按照其他答主的辦法,以令制國的數量為標準吧。
=======================================================================
就其他問題再多說兩句。
日本戰國的總兵力,根據日本戰史的估算,有56萬3000餘人,這還僅是用萬石250人這種偏低的演算法算出來的,平均每個令制國接近一萬兵力,每21人口就有一個是脫產,並且還是完全能常備得起的數字,在戰國時代還會臨時招募額外的雜兵和後勤人員參戰。
有極個別的極端答主喜歡偷換概念,他不滿足於用我國縣的人口和日本戰國令制國的人口去比較,而是偷梁換柱以縣的人口與日本戰國小大名較少的動員兵力去比較,然後得出結論說日本戰國是村戰,這種思路也是非常可笑的。現在是和平年代,一個縣50萬人也不可能按21人出1人的比例養活23810的脫產人員,什麼?你說中國的失業率肯定比這個數字高?你知道的也太多了吧!再說就以我國目前的軍隊數量平攤到各個縣,說每個縣有1000兵都是多的。當然,要是祖國有危難,我們加上鍵盤俠可以拉出十億青年十億兵的大軍,可現在是和平年代,你非得去跟人家混亂的割據年代比較,是好日子過膩了還是怎樣?
還有些人,知道不應該拿日本戰國極小規模的戰役來說事,並且也知道日本戰國有很多場雙方人數上萬甚至十萬的大型戰役,於是就變著法的黑,說日本戰國的戰役傷亡率低,傷亡人數少,所以就是村戰,這種人我真是服了服了,你見過世界上有幾場戰鬥是會把對方全殺光的,再說了,殺敵率高的怎麼不見你提呢?長篠之戰武田一萬五死了一萬怎麼不見你提呢?桶狹間之戰兩千不到的織田軍光斬獲首級就三千多級怎麼不見你提呢?這種人單純就是為黑而黑,毫無底線。
還有的人,知道日本戰鬥規模不算小,於是就拿「械鬥」來說事,說日本戰國的規模跟械鬥沒兩樣,所以日本戰國=村長大戰。結果一深扒,有些械鬥確實是村長大戰,但人數少得可憐,完全不能拿來比較。有的規模稍多,也是冷熱兵器都有,但範圍也是縣區級的,不是什麼村戰。有人舉出了清末的土客械鬥,跟日本戰國倒是有幾分相似,但這顯然不是村長大戰,也不是縣長大戰,而是波及好幾個縣、甚至跨省的亂局。乃至有的陳勝吳廣李自成都搬出來了,我真是無話可說。還有的現代械鬥,人數少不說,就只有一把近戰武器,其餘什麼都沒有,連防具都沒有,完全不是正規軍的樣子,倒是像極了日本的一揆,但要是跟一揆比人數那可就小巫見大巫了。畢竟人家一揆處在混亂年代,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應該為鬧事的人少感到自豪,而不是覺得有村長大戰還引以為豪去嘲笑外國人少,實際上人家也並不比你少。
=======================================================================
總體來說,我覺得明月把大大名說成縣長,把小大名說成鄉長,這個類比應該算是比較中肯的。雖然他調侃成分居多,對日本也有些歧視的姿態,但縣長大戰這種比喻應該算是不貶不褒的類比,用不著任何人因此慪氣。我對當年明月沒有任何好感,犯不上幫他洗地,他對日本戰國完全不了解這也是事實,但就題主所言,他的這句話如果可以拿來「諷刺關注這段歷史的人」,這就讓我很是丈二和尚了,我覺得能拿這個諷刺人的人,與其說他瞧不起縣長,不如說是這種人誰都瞧不起吧?
何況日本的縣比市還高一級呢。
就在剛才得知了這麼一件事:
有人要結夥抵制信野吧,我居然也榜上有名了。我得辟個謠,大家都知道我是個不說假話的人,他所舉出的這三個人各有來路,但沒有一個是信野吧的,跟他經常互毆的水戰倒是出身信野吧,卻沒見他提。所以我猜他是想利用所謂「信野吧」的臭名來扳倒妨礙他撒謊造謠的人,我們這些人的存在暴露了他無知缺乏常識的一面,讓他編的假話更容易被人戳穿,他為了維護自己段子手大神的形象必然不能容忍撥亂反正的人,想到這裡,他要號召別人來抵制我們也就不是那麼不可理喻了。
但是吧。
難道你以為玩知乎的人都是傻子么?
還君子群而不黨,大概這就是小人的典範吧,擾亂話題秩序造成混亂的根本原因,我覺得正是無知者撒謊、造謠、編故事才導致的。
當年明月原話是打個比方,雖然有點調侃的意思,不過也基本符合事實。
好玩的是這個比方被一群人拿來借題發揮,反倒成了瞧不起整部日本戰國史的理論依據。
我是搞不大懂這種按照人力規模評判歷史價值的觀點到底是從何而來。按這種觀念,現在全球最熱門的應該是中國史,其次是印度史。第三我就不太清楚了,大概是印尼史?
日本戰國時期,衝突雙方動輒出動幾萬人的軍隊,其實規模也不小了。考慮到當時各個大名所能倚仗的人力物力,這樣的動員效率稱得上是奇高。當然了,在有些國人看來,一輩子最多指揮三五萬的這些大名綽號里又是龍又是虎的,未免有夜郎自大之嫌。不過武士社會,誰出門不得帶個品牌呢。何況這些稱號是日本人按照當時日本的標準來取的,吹牛逼不出國門,又沒礙著別人,何必上綱上線呢?
認真來講,這段歷史中不但包含著很多可能參與塑造了整個日本民族性的故事和傳說,而且還是一段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下進行的爭霸戰,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我雖然最多只能算是這段歷史的「愛好者」,不過還是不希望這樣一部有趣的時代,就因為一段傳來傳去變了味的評價,成了被忽略的笑話。
當然了,就我所知,這種說法的出現好像也同那幾年日吹(注意,特指無腦吹,各位理性愛好者請勿對號入座)有關。前幾年不知從哪看的了,在一個涉及日本戰國史(好像是武田信玄)的帖子里,有條回復是「這些人都是生在了日本,否則能統一亞洲」這種話,的確招黑。不過,因為無營養的站隊撕逼而藐視一段歷史,未免有因噎廢食之嫌。總而言之,還望各位知友理性看待!話沒毛病,有毛病的是那這句話到處諷刺別人的人。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算是歷史普及書,真拿當學術真理那就太天真了,這套書夾雜了很多作者的個人感情裡面,對於日本戰國時期的諷刺也算個人的一種情感,喜不喜歡,看不看得慣全憑讀者子自己的喜好,不喜就不看。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一段歷史,下次題主覺得被諷刺的很不爽,有兩個建議:1. 拿出其他答主詳實的數據,用大量詳實的數據與學術專著反駁,自己底氣也足!
2. 或者直接來一句,當年劉邦還是鄉長,大明開國皇帝還是個和尚,照樣統一中華,沒毛病!
3.14修改:加粗了皇漢和這些人兩個詞。跟我噴注意審題謝謝。有些人的神經真是神奇的敏感而脆弱。我說皇漢骨子裡是自卑的,他說我說國人骨子裡是自卑的,這種扣帽子的技巧我小學三年級的表妹都會覺得無聊之極。拿皇漢作為國人的代表真可謂是用心險惡,自古以來中國從不缺愛國者,現今的中國更從來不缺樂於為中國奉獻的愛國者。拿一幫狹隘的皇漢者作為國人的代表,只會使真正的愛國者蒙羞。
……未庄的人們之於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從來沒有留心他的「行狀」的。而阿Q自己也不說,獨有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道:「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類似的言論聽過很多,什麼「中世紀的歐洲有個城堡就是國王了,歐洲中世紀的戰爭就是村長和村長打架」、「300年前的美國還是一片荒地,所以美國是個沒有歷史底蘊的國家」……
總結來說就是:歷史沒有我們悠久的就是沒有底蘊;國土面積小的就是彈丸之地;戰爭規模小的就是村長打架;像亞歷山大帝國這種——你看它不是很快就崩潰了么,我大中華上下五千年(???);那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呢?哼!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人類的公敵!
總之就是,我生在這個國度如果它不牛逼我會很丟人,BUT貌似現在我在的國家比不過某些國家怎麼辦?那就在歷史上擊敗他們獲得滿足感吧!如果連歷史上都擊敗不了它們,那我們就污衊他們好了!我們正義的皇漢連污衊別人的時候都是正義的哦!
可惜說得再怎麼天花亂墜,也掩飾不了這些人……
骨子裡濃濃的自卑啊!
歷史系不合格畢業生勉強答一氣。
從戰爭規模來看,這句話感覺問題不大,我們當年上課的時候老師就這麼調侃過。
然而,歷史就是歷史。
如果你喜歡,那就繼續喜歡下去,我大學時認識的一個室友就是日本戰國史的迷弟,但是我很敬佩他,因為他的這些知識是我不知道的。
至於那些嘲諷的人,可能因為連人名他們都記不住所以乾脆抱團一致對外的吧。
必須要說下,日本的情況比較特殊,很多人對它的認識都會受到主管感情的影響,要麼因為厭惡本能的貶低,要麼就是因為對其文化的喜愛加上小眾人群的逆反自我保護心理無限放大它。明月說日本戰國是縣長械鬥,有沒有道理?有一定道理,因為以領土和人口來比,戰國時代日本大名所控制的區域也不過是一縣或數縣而已。日本的國本來是仿唐的州而來,日本人常稱中國為唐土四百州,那麼日本就是66州,但因為面積的差距,實際日本的國達不到唐代州的一般面積,往往只有縣甚至更小。這種情況在中國周邊很常見而非日本獨有,如越南設的省往往就只有內地一縣大小,越南人自己對此也不諱言。應仁之亂後的日本戰國時代,情況更複雜,因為這是一個下克上的舊秩序被打破的時代,往往一國的舊主被下級家臣架空,家臣又被分家架空,分家又被無數鄉間地頭架空,地頭周圍還繞著一群土國人之類,再加上宗教和農民,根本沒有能力構建起一個較大的穩固統治的地方政權,大家都是打來打去一團亂麻,強力勢力都還在努力向權力鞏固,權力集中的戰國大名努力,說是村長縣長械鬥,也沒什麼不恰當的,織田,毛利這些大勢力在此時也不過是一郡之地,比之今天的中國恐怕只有鄉鎮了。後期大名們普遍完成權力一元化後,甚至到安土桃山時代,各路諸侯的實力迅速膨脹,領地面積恐怕可以算是市長甚至省長了,比如九州島和台灣面積差不多,島津完全可以封個省長不是。秀吉這樣統一日本的,可以封個總督來著了,畢竟從人口和面積上看,日本應該劃兩到三個省才對。
當然,對國家和文明而言,大小不是全部,比如希臘相對波斯要小的多,但雅典等城邦的文明卻不差於波斯第一帝國,馬其頓比波斯小的多,卻能征服對方,因此單純的討論大小和人口沒有太多意義。日本文明相對而言是一個後發文明,7世紀前其政治架構和制度都相對落後於大陸地區,文化上受朝鮮和中國影響非常深,特別是朝鮮地區長期扮演著對日本地區文明輸入的角色。但也正因為這種後發和其封閉的島國位置,形成了其獨特的文明特徵,使它和東亞大陸的文明相比具有鮮明特色,擁有特殊魅力,所以讀日本史挺有意思的。
有人非要說戰國時代日本國力已可與大陸抗衡,那是胡扯。秀吉動員十萬大軍入朝,也沒能佔到半點便宜,明軍入朝之軍也不過數萬而已。還有拿薩爾滸說事,薩爾滸努爾哈赤能靠六萬人擊破十萬明軍,關原東西軍也是十萬,就代表東西軍那十萬人拉出去就能擊破十萬明軍或者頂住建州幾萬精銳?滿洲終努爾哈赤一世也未曾入關,皇太極天縱之才加上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內憂外患明廷還一直耗死了皇太極,以日本之力奈何?秀吉是靠著百年戰國亂世鍛鍊出來的一支日本最強大的軍隊才能攻略朝鮮,而大明正是文官體制的朝代後期,尚且不能抗衡,換江戶時代的日本能組織的起一支一樣的遠征軍嗎?換成對手是唐末藩鎮,哪怕土地人口少於大明,能吃的下嗎?明治之前,日本實在算不上世界史上的什麼要角。
喜歡日本戰國史,本身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一個歷史話題而已,特別是還有影視、遊戲、小說等為其打廣告站台。只要不是日吹、精日,抱定一顆平常心即可。因為日本與我國一直以來的歷史上的對立,特別是近代給我國帶來的巨大損失,使得對日本的某方面有興趣的人,往往被打上負面的標籤。其實也大可不必,日本戰國史方面,還算是個人畜無害的話題。
至於當年明月這句最著名的語句,大家看看樂呵即可。我國2015年的人口13.75億,日本2013年是1.26億,相差近11倍。如果把這個比例強行套用到日本戰國,日本戰國大名拉出個1000多人的隊伍,是不是就相當於抵得上當時我國1萬多人的隊伍?可見這麼類比肯定是很暴力、很不科學的,何況不是好多人不是也抨擊明月並不懂日史么。因此明月的戲謔之言只是為了增加其書的戲說成分而已。
我國歷史上的人口體量相對於大部分國家一直很大,不同體量上的對比自然得不到相對公平的結果,歐洲中世紀史估計規模也不會比日本戰國大多少吧?所以對日本戰國史有興趣的話,去關注、去鑽研就好了。
日本對中國的三國可比中國對日本戰國摸得透徹多了。諷刺別人的人,往往是對這段歷史並沒有什麼認知的人,一般只是附和而已。
先回答一下題主問題:喜歡日本戰國沒什麼問題。或者說,喜歡和自己利益不相關的歷史都沒有問題。君不見我國到處是納粹粉和果粉,以及一部分舊日本帝國粉絲,這些人才是nc。
當年明月的說法值得商榷。戰國前期中期的戰鬥規模很多是幾百人的級別,說縣長打架是抬舉他(河越城合戰存疑)。後期小牧山之戰,萬曆朝鮮戰爭,關原之戰哪個不是十幾萬幾十萬的規模?我大萌可以拿來作戰的兵力也不比這光彩多少。
然而喜歡戰國的人,八成喜歡的也不是他的規模。很多人估計是從遊戲開始的,對日本戰國史的一些歷史人物和故事從感興趣發展到喜歡的。雖然喜歡的故事大多數是後人杜撰的,然而這又何妨?老外和你談三國演義你會嘲笑對方沒文化么?更何況就算日本戰國規模不大,戰術水平不高(對,奇襲都能吹),喜歡他又有什麼問題?
二者的關注點就不是一個東西,自然沒有什麼談得來的。不必理會這種言論,也不要因此成為日吹。因為規模而沾沾自喜的部分國人,大可放下自傲的心態。畢竟大萌規模再大,也被起義軍消滅,而這所有的又被數十萬滿洲人按在地上摩擦,沒什麼可自豪的。舊社會的龐大規模,絕大多數是一盤散沙。我想了想,歷史應該是這樣的:
1. 1592年6月15日,參將戴朝弁與游擊史儒率萌軍進攻平壤。遭到小西行長、黑田長政等4名縣長阻擊,不幸戰敗撤退,史儒戰死。
2. 8月,大萌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 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李如松為帥,召集遼東、宣府、大同、 薊鎮、保定、江浙各路兵馬共計四萬餘於翌年元月5日圍攻平壤,擊退小西行長、宗義智等共計6名縣長,萌軍薊鎮游擊吳惟忠重傷(感謝@ 直江信綱 指正)。
——給某些連中國歷史都懶得讀卻喜歡假裝自己愛國的人形友善度(比如評論區里的 丁一 和 漢宮秋月 ) 一個提示:這個在真正的歷史上其實是大勝,只不過把敵人替換成縣長會很荒誕而已,下面有好幾條都類似。
3. 2月27日,李如松部萌軍遭到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共計10名縣長圍攻,幸而李如松部反攻頑強, 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救援及時,李如松部得以成功撤退。戰後李如松萌生退意,撤軍回平壤。
4. 8月13日,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長和島津義弘3名縣長攻陷南原城,萌軍將領楊元率少數隨從突圍。
5. 9月,大萌兵部尚書石星因與縣長們議和而被處死。
6. 此後,萌軍與縣長們陷入拉鋸狀態。於此同時,長宗我部元親等大量縣長長期在朝鮮南部避戰。
7. 1598年10月,明將董一元率領3萬萌軍進攻泗州城,為島津義弘縣長所敗。
8. 1598年8月18日,縣長頭子病死,導致縣長們撤軍。
9. 1598年11月,萌軍水師副總兵陳璘統率新任副總兵鄧子龍、游擊馬文煥等部與朝軍李舜臣部進攻撤退中的縣長們,與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7名縣長交火。雖獲得勝利但李舜臣與鄧子龍皆戰死。
——MD這到底是在黑誰啊?
——簡直是大萌版抗日神劇。
==========================================================
@Karolus Sericus 說:
當年明月當時書的,是「日本一個大名和另一個大名的戰爭,相當於現在中國的一個縣長打另一個縣長」。看清楚中間加粗的。
不對,我給你發當年明月博客上的原文:
說句寒酸話,日本歷史中大書特書的所謂戰國時代,也就是幾十個縣長(個別還是鄉長)打來打去的歷史,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農民。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159]_當年明月_新浪博客
當然我想這位朋友應該不會故意篡改原文,可能出版的書上確實是那麼寫的,那我只能猜測是不是編輯覺得他這麼寫不好,給他改了。
如果有人覺得當年明月不該犯這種錯的話,我再發另外一段:
在日本史書里,戰國被描述成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勇猛之士在萬軍之中橫衝直撞,著實壯觀。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桶狹間戰役,那位威震日本,號稱無人可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僅此而已。
當時,一般戰役兩方人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擺在中國,這也就是個儀仗隊,不過倒怪不得日本同志們,畢竟人口有限,要組織個大規模戰役難度太大,說句寒摻話,能戰死個幾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895]_當年明月_新浪博客
把今川義元吹成日本第一猛人,然後告訴你這個日本無敵巨牛逼手下只有不過四五萬人,弱吧?
至於說這個無敵巨牛逼後來被當時還是「村長」的織田信長拍回去的事情,千萬別提。
還有,神TM半個師的儀仗隊。
===============================================================
接下來我就直接抄維基百科了:
為強化備中國的防務,毛利輝元也調遣姑丈備後豪族上原元祐進入日幡城助陣,秀吉也派出胞弟羽柴秀長率兩萬兵馬攻打,上原元祐內通秀吉,引織田軍入城殺死日幡城主日幡景親,織田軍順利下日幡城[23][24]。備中國的河屋城[25]、龜石城、巢蜘冢城也都被秀吉軍拿下[26]。
為了守住備中國,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吉川元春在5月7日決定率大軍親自支援[27],兵力有8萬[28]、6萬[29]、3萬[30][31]等說法,但在4月17日時,羽柴秀吉已率領主力軍將高松城團團包圍。
我就不拿什麼關原小田原欺負人了,這個是備中高松之戰,參戰雙方分別是毛利輝元「縣長」、小早川隆景「鄉長」、吉川元春「鄉長」和清水宗治「村長」VS羽柴秀吉(這位算「縣長」還是「鄉長」呢)。織田「縣長」和明智「鄉長」一直處於掉線狀態。
戚家軍由明代中國一代悍將戚繼光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明代浙江金華府義烏縣招募當地農民和周邊永康、東陽、處州等處農民礦徒編練而成,時軍力約四千人,後歷經浙江台州溫州剿滅倭寇之戰,復入福建剿倭,兵力增至六千,堪平南方倭亂之後,隨戚繼光北調京師,貫徹戚繼光防虜策略,在北直隸大修長城要塞,並引進騎兵,車兵,編練成一支包含諸兵種的武裝力量,戚家軍退守長城天險,出攻大漠塞北,成為隆慶、萬曆年的一支明軍勁旅。
哎呀這下就尷尬了……
友善度們一定會說:維基在胡說八道!中國這麼大,戚家軍怎麼可能只有幾千人?一定是造謠!
我們假定大萌可以徵召一百萬人的軍隊吧。問題是,你敢把多少人投入到戰場?
全投過去?大萌那麼大其他地方你不防守啦?
那投個三十萬?
糧草何來?附近地區怕是供不起。
你別跟我說能夠徵發一百萬軍隊的國家一定能徵發一百萬人的糧草,從貴州運?運糧人吃飯不?
還有,運糧的路夠寬嗎?
如果說到這裡你還要撒潑打滾的說窩大萌就是國力強大,就是能籌到軍隊,那島津家也可以從伊達家、武田家、北條家等等等等超時空借兵,兵力一樣分分鐘突破十萬給你看。
——友善度們一貫認為國家大就是好,因為他們眼中只看得到收益,成本從來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所以我不會去嘲諷日本戰國是縣長械鬥,正如我不會這樣去嘲諷戚家軍一樣。幾千人也好,幾萬人也罷,不過是個適應戰場需要的數字罷了。嘲諷這個除了暴露自己智商以外並不能證明什麼。
=========================================================
我以前在類似的問題下面這麼寫:
所以我跟他們觀點有一點點不一樣,我認為三國武將有記載的太少,而他們認為戰國武將有記載的太多。他們說日本人吹牛,說什麼村長打架,翻譯成中文是這樣的:
「卧槽你們日本人竟然把中下級武官當人看?太不像話了。」
我要道歉。我說的不對。中國的友善度們何止是不把中下級武官當人看,袁紹公孫瓚之輩他們不是一樣看不起嗎?甚至有些人連諸葛亮都可以說成垃圾,你們很牛逼哦。
借用魯迅一句話說中國的歷史就是「帝王將相家譜」。當你看日本戰國或者歐洲中世紀的時候,你看到的是許多人在歷史中沉浮;而當你看三國之類的時候看到的是少數立於這個世界頂點的人是如何塑造這個世界的。因為前田利家馬場信房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可以封神。因為于禁顏良高順程普不過是推動劇情的符號,所以袁紹公孫瓚只能封屎。後者是不是真的在能力上不如前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後者今日名聲不好完完全全是後人不肖造成的。他們認為換牙的小姑娘唱歌是丑的,在全世界面前為了「維護形象」公然假唱是美的;彰顯個性的舞蹈是丑的,整齊劃一的跳操是美的;關注弱勢是丑的,殺死胎兒、強制拆遷、刺刀推進工業化是美的;總之人的生存質量、理想,乃至生死,都不如他們所謂的大勢更加重要。所以他們說日本戰國就是縣長械鬥,似乎在邏輯上也沒錯。
但是,就算日本戰國真的是縣長械鬥,那又怎樣?他們在真·縣長面前,敢放半個屁嗎?
以石先生的博學和歷史研究者所固有的謙遜,相信他說這句話的原意,只是方便讀者理解日本戰國時期戰爭有限規模罷了。
後來這句話卻意外走紅,估計是某些民族主義者的G點實在是清奇,乃至於之後嘲諷之意味愈演愈烈,把日本戰爭史比作「村民械鬥」者比比皆是,究其根由,大概是有的「老子祖上比你們闊多了」的阿Q習氣在裡面,觀諸君答案,甚有華夏一縣,數倍於東夷兩軍之意。
需知中日兩國以國運相賭的甲午之戰,日軍主力部隊也不過十七萬之眾,日軍卻摧枯拉朽,打得東北淪陷,京師震動,復三十年,又是不過六萬之眾,又打得東北淪陷。豈不是泱泱華夏,四億民眾,竟不如東夷一縣之兵?
卻說抗戰時期,三五日寇散兵游勇,搖旗挎槍,便可攻城略地,我方投鞭斷流之師,鍵盤縱橫捭闔之才,又在何處?
如此動輒以一縣、一村嘲之?究竟為辱人還是辱已?
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未竟之功,豈足以生驕?
何日觀兵於關東,問鼎於曼哈頓,諸君或可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我懂得也不是很多,可我覺得似乎題主問的跟大多數人回答的都不是一個問題…題主明明問的是喜歡日本戰國史有什麼不好憑什麼被嘲笑嘛,提到當年明月那句話只是把人家笑他的時候具體的話說出來了而已,這很難看懂嗎?這個樓怎麼就又歪到日本戰國打仗到底多大規模上了呢…我看日本人打仗的規模遠遠趕不上你們歪樓的規模
我覺得,就嘲笑樓主的人引用的內容來看,他們明顯的受著「地盤大才厲害」的小農思想的影響。當然這種思想本身也有其合理性,但是在這件事情上,他們顯然受制於此而沒有注意到日本戰國史的研究價值,或者是作為感情激烈的故事的藝術價值。我是這樣理解的。縣長打縣長?
呵呵
我國現在最大的縣級行政單位轄地面積有三分之二個日本國那麼大
真要說縣長不知是誰抬舉誰呢
然而動不動就放在嘴邊,這TM有意思?
當年明月想怎麼寫自然是他的自由,他也說明事不是嚴格的歷史,這種縣長鄉長的玩笑話說就說了也無所謂,最多不過讓我這樣「鑽牛角尖」的好事之人多個打口水仗的話題罷了。
但往往有那麼一群人吧 非要那些這種沒營養的廢話秀優越 動不動一臉鄙視「縣長打架有什麼意思」。
你覺得沒意思,好啊,那是你的看法,隨意。你討厭這段歷史,好啊,各有好惡,道不同不相與謀。你對我看對這段歷史感興趣有看法,好啊,我洗耳恭聽,認真學習。
但如果你的意見就是這種沒智商的嘲諷,那對不起,你浪費了我的時間,壞了我的心情,不批判一番真心受不了:什麼時候無知也能當成秀優越的資本了?
看看都是什麼牛鬼蛇神:
有的分不清令制國和國家的概念——你噹噹時是日本聯邦還是日本合眾國呢?
有的張口就是「八十八個國」「一百多個國」—— 真?地圖開疆 多出來二三十個國不會是從你大萌佔過去的吧?
有的說什麼「墨股一夜城就一個木頭寨子也吹了幾百年」 ——某丞相草船借箭的傳說還傳了一千多年呢,你也當真?猴子是不是在墨股搞過所謂「一夜城」、多久搞起來還沒個定說,這種缺乏切實佐證的小段子也被拿來當成評價歷史的靶子也是吐槽不能了。
有的說「日本前期2個大名之間的戰鬥涉及兵力甚至無法超過1000人」,前期人數少這話倒是不假,請說這話的舉出來幾個加起來不過千人鬥毆的例子?這樣的「大名」也請舉出來幾個?放句狂話,我敢說大多數人舉出來的千人以下合戰戰例還不如萬人級別的多,更不用說某些人連發動千人合戰的領主算不算「大名」都一團漿糊。
這種例子放眼知乎比比皆是:
有的拿關原合戰舉例子說戰場規模上限,只把眼睛放在美濃關原那一天;有拿天正十二年之役黑猴子的戰略水平,只知道拿長久手戰場神君老司機暴揍青瓜蛋子秀次這一戰術水平上的內容說事;有的張口就是「萬石只有250-300人的動員能力」,無視軍役制度在不同歷史環境下的變化;有的拿著足輕當農兵,有的硬生生把兵農分離張冠李戴到織田信長的頭上(講真,最後一點這是婊戰國呢還是吹戰國呢?).......
什麼叫半瓶醋,這就叫半瓶醋。明明啥都是個皮毛,非要指點江山;對著故紙堆糞土一番也就罷了,還要跑到別人面前秀優越:「當年明月書里說了,這都是縣長打架,有什麼好看的?」
我就不明白明事這種提到日史全是篩子的書就這麼值得追捧?還拿來說嘴?
說道嘩眾取寵,真心想黑當年明月一把。秋風殿貼出當年明月這兩段截圖,可以說一個句號一個槽點。
1 天皇下面是律令制政府,室町將軍只是政府中的一員。按照當年明月提到的所謂「管理體制」來講,雖然將軍是武家首領,且武家作為守護和地頭在各處莊園享有司法、警察、裁判、稅收等權利,但說到底只是承擔了部分國家職能,有些政府職能還是保留在律令制政府內部的。當年明月所謂「天皇下面是將軍」過度虛化了政府的存在。
2 所謂大名「沒個譜」也需要商榷。大名分守護大名和戰國大名,前者作為室町幕府的役職必然有室町幕府的承認,後者則在後世有一套較為模糊但成型的判斷標準與特徵(比如確認領內土地與名主、通過一定方式明確臣屬的臣從關係、以成文的分國法明確主從的權利與義務等)憑啥說「沒個譜」?對應的,也存在一些「有槍有兵」卻不被成認為大名的,比如作為傭兵的雜賀眾和村上水軍等。
3 所謂」羽前羽中「等稱謂,並非是「縣城」,連「城」都不是。除了「中國」一詞之外,都是日本令制國的國名,屬於日本的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國」是對本州島西部諸國的統稱,以其距離首都(京)距離適中而得名,將之放在「土佐」「越前越後」中是不統一的概念;此外羽前羽中這兩個令制國是在明治維新後劃分出來的,在日本戰國時代根本無此稱呼。當年明月估計是道聽途說就亂用了,不禁並沒有認真了解過古日本的區劃沿革,連這些詞語所具體指代的意義都搞不清。
4 縣長鄉長之說且不討論
5 關於本能寺誘因,現在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是由於信長對於四國的長宗我部的外交態度轉變導致作為取次(在當時的情境下可以理解為外交負責人)的明智光秀非常為難。考慮到當年石谷家文書還沒有被史家發掘出來,那也有N年前就曾流行一時的對波多野家的外交失敗和轉封出雲石見以及被安排屈居秀吉之下等比較合理的解釋。當年明月沒有給出這些解釋,反而對來自稗官野史的臭魚之事特書一筆,並煞有介事拿來分析,總有一種八卦的味道。
6 改姓並不是由於思想開放。為了保證傳承,日本的武家傳統是重家名而輕血緣,相應的,姓氏的傳承交接也意味著其承載的政治資格的傳承交接。故而作為一個新權威建立者的羽柴秀吉要改姓並不是簡單一句「思想開放」簡單概括的。此外,木下秀吉改為羽柴秀吉是苗字的更易,而平秀吉改為藤原秀吉再改為豐臣秀吉是氏的更易,這是兩個概念,當年明月把苗字羽柴和豐臣這一氏名不加分辨混為一談,可見其並不了解日本的姓氏文化,一句話就囫圇吞棗糊弄過去。
7 秀吉在擊敗柴田勝家後並沒有獲得信長的全部地盤。擊敗勝家後,越中的佐佐成政仍然反對秀吉,這部分土地的獲得要等到越中征伐;尾張和北伊勢的信雄也並未臣服秀吉,並在不久聯合德川家康和其他反秀吉勢力與秀吉在包括東海道在內的各個戰場對決;本能寺後,織田信長在甲信的勢力紛紛回撤,北信部分歸於景勝、上野地方為北條所奪、南信濃和甲斐駿河則在秀吉和勝家等人的默許下為家康所支配——這部分土地被秀吉支配,恐怕要等到小田原征伐後家康轉封關東了。
8 「賤岳七本槍」本身不是什麼好的稱呼,沒記錯的話應是賤岳合戰是石田三成大谷吉繼一柳直末三人奮戰然後七人跑去搶功,三成就給他們七個人起了個綽號,後來不知怎麼七本槍反而被認為是好的稱呼了。再說七本槍的「槍」是與戰國時代集團化戰法流行而長槍則被廣泛使用有關,第一個沖入敵陣的功勞就被稱為「一番槍」,這也算得上是一種戰場文化吧。另外我也很想請教所謂「當時用的是刀」是怎麼考證的。不過像這樣無視當時的文化背景用嘲諷的語調對刀槍這種字眼吹毛求疵,心態也是值得玩味。
9 太閣不是秀吉自稱。秀吉先任關白一職,後辭去,將關白一職交給其養子羽柴秀次。古代日本關白辭任後被尊稱太閣。
《從「日本戰國是村戰」橫向對比上杉謙信和戚繼光在同一時期的表現》一文是否靠譜? - 知乎
一句話一個槽點。
不懂不要亂講行不行?
有知友說了,「縣長是拿古代的日本和中國現在的縣作比較」,上文沒有絲毫體現,順便鄙視一番跨時空斗獸的無聊做法。
有知友說了,縣長互毆是當年明的無心之言,並非故意——姑妄聽之,則現在看來這不僅僅是無心,更是沒走心。
有些人吧,就想給當年明月洗洗地,力圖證明縣長說的正確性——麻煩您順道把上面的槽點也給洗了行嗎?仔細看看這書里的硬傷,你覺得他口中的「縣長鄉長戰爭」靠譜嗎?
縣長戰爭?跟新疆若羌、西藏阿里比起來,某些人口中的「縣長」管轄面積還不如個鄉長——然而這麼吹毛求疵咬文嚼字有個卵用?靠著這麼本不靠譜的文字,你就有大萌天朝上國的優越感了?就有資格嘲諷別人?
真可憐。
當然我一開始就說了,他是作者,愛怎麼寫怎麼寫,我管不著;某些人是作為讀者,愛怎麼捧怎麼捧,與我也無關;不過要是拿著這種書跑來嘲諷日史愛好者,就別怕被反嘲諷無知。
我不知當年明月這麼描寫是否是要迎合大漢族民族主義者的口味以求商業成功,所以從動機上批判他是不得當的。但是,從結果來看,這本書在民族主義視角和態度確實對國人對日史的認識有著極壞的影響,這一點無可否認。不過如果探其根本,只怕拿著這「無心之言」四處引戰挑釁的好事者要承擔的責任遠不比當年明月更少。
日戰史中大多數戰鬥規模小,總體裝備和戰術水平和當時世界有差距,這是事實。單說縣戰甚至村戰也沒啥大毛病,然而我不相信當年明月是仔細考量後說的這番話,就像我不相信現今村戰說的信奉者對這三個字有多正確的認識一樣。某些人啊,別以為順著民族主義的風口扯著政治正確的大旗喊著村戰說都能跑來踩一腳。這些人就好像「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就「醉得飄飄然」,以為自己有資格大喊「造反了!」的某Q一樣愚蠢——其實某些人看到的那個「革命黨」,還「 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 」呢。
看了一圈回答,感覺雙方吵的不在一個點上啊。
當年明月把日本戰國戰爭比作中國村莊械鬥,是從人數角度來說的。沒辦法,誰讓中國人那麼多呢?關於中國村戰能打成什麼規模,不少答主已經回答得很詳細了,我這裡就不再多說。大家可以去看一本書:《1854~1867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商務印書館出品。
(圖片來源於網路,下同)
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兩族之間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械鬥。這場械鬥規模之大,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但因為它被當時的政府及後來的學者視為「民間私鬥」而不予重視。加上當時有太平軍、洪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等關係國家社稷的事件和戰爭,這場械鬥漸漸隱到後台,成為了被當時的政治和後來的學者所共同忽視的隱伏在背景中的騷動。
這本書利用大量檔案、官書和方誌等資料,對這場民間戰爭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和評論。書中還原了當時大部分械鬥戰場的情況,使我們對於19世紀廣東地區頻繁發生的民間戰爭有了新的認識的機會。那些設防的村莊,高高的圍牆、土壩、碉堡和半職業化的戰士,上百萬的死傷之眾,流血漂櫓的戰場,政府武裝為解決爭鬥的應接不暇——這些源於土地或水利爭奪、文化與族群差異的戰爭其實都曾離我們不遠。
平心而論,整本書的內容只能說差強人意。很多地方史料擺了很多,但缺乏從歷史學社會學等角度進行更深入的解讀。不過至少在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近代廣東還發生過這麼一個事件,此書也自然有它的價值。
但另一方面,那些說日本戰國合戰不是「村莊械鬥」的,也有它的道理:
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村莊械鬥」啊!
第一,從戰爭的目的上說,中國的村莊械鬥,哪一個最後是以「爭天下」為目的的?「械鬥」,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攜帶致命性武器進行打鬥、鬥毆的群體性事件」,這說明它歸根到底只是一種對人不對事的「鬥毆」。就算陳勝吳廣李自成洪秀全的部隊一開始規模多小實力多弱,你都不能把它打的仗叫做「械鬥」吧?(吳廣一開始殺兩個將尉那個倒是能稱作「械鬥」。)再比如紅軍長征時期,一方面軍長征時最落魄時只有幾千人,連標準的軍裝都配備不齊,紅軍戰士骨瘦如柴面有菜色,徐特立老爺子拄著一根紅纓槍當拐棍……但你能說紅軍打哪個縣城的時候是「大批村民持械衝擊縣政府」?
(嗯,再想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時候也不過兩萬人,如果史書上把它描寫成「漢尼拔騎著大象帶領兩萬村民逛歐洲……」那畫面實在太美我不敢看。)
(村民遠足登山圖)
第二,從戰爭的藝術上說,相比於偷襲埋伏、迂迴包抄、戰術層出不窮的正規戰爭,械鬥相對而言簡單粗暴得多(當然不代表械鬥一點戰術沒有)。而日本戰國時期戰爭中,戰術運用相對於那個時代已經是爐火純青了。
不可否認,作為文學作品的誇張以及日本人一貫善於宣傳,很多戰術實際沒想像中的那麼「唬人」。比如所謂的「啄木鳥戰法」啊「車懸戰法」啊等等,其實中國歷史上也早就有類似的打法了。但正是因為懂得這種「強調」與「誇大」,也從另一側面說明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實際上很注重陣法戰術計策等智力因素的運用,這比械鬥的層次高得多了。
(關原合戰的排兵布陣圖)
第三,從戰爭的革新性來說(這也是我認為日本戰國戰爭不是村民械鬥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日本戰國時代大量引入了先進的戰爭武器(西式火繩槍及大筒的使用)、前所未有的新式戰爭模式(如「三段擊」等新型戰術及騎馬鐵炮等特殊兵種的出現)及不同以往的戰爭後勤理念(如「兵農分離」、「一領具足」等耕戰模式),這些革新雖然在世界戰爭史上不一定有地位,但它在日本史和日本戰爭史上是有相當重要意義的。具體當時還有什麼革新,知乎里研究日本戰國史的朋友應該比我了解得更多,我就不再詳述了。
(日產龍騎兵)
有人要問了:憑什麼說日本戰國戰爭就可以在武器後勤上革新,中國的村莊械鬥就不會?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戰鬥的本質決定的。中國當代和歷史上大多數的村莊械鬥,都不是以消滅敵村有生力量(說白了就是殺人)為目的的(當然只是大體如此,剛才說的土客械鬥殺人殺得可狠了,我這裡是說整體情況)。村莊間的械鬥一般是因為田地劃分不均啊,雙方爭個魚塘啊,甚至兩族爺爺的爺爺的爺爺輩打了一場架啊……等原因發動的。所以殺人本身並不是目的,叫來一大幫自己的人,打一場大架把對方打慫認輸了,這是目的。
目的,決定了中國的村莊械鬥不大可能會研發新型殺傷性武器,或設計更適於全面戰爭的耕戰模式等等(至少不會那麼下心力),但日本戰國的戰爭則不同,打輸了,可是要斬首滅族的。
除了上面幾點,我覺得戰爭和械鬥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它們對歷史的影響。一群人大打一場,打完定下了整個國家或該地區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政治格局,這是戰爭;打完死了一大堆人,上層政權沒有什麼變動,只是你村多了幾畝地我村少了一片田,哪怕我村人全被殺光了地被你村人佔了,這是械鬥。(事實上我個人有點覺得清末那場土客械鬥在性質上已經不能稱作普通的械鬥了,它已經有點戰爭的味道——因為它還牽扯到土客兩族在廣東一地的勢力分布。)
所以說,「日本戰國戰爭」像「中國村長打架」只是當年明月一個有趣的比喻,因為他們的確「在人數上」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但你要真的以為日本古代打仗就是像現代村民鬥毆或者古惑仔那樣衣服一脫拿把西瓜刀上去沒頭沒腦一頓亂砍,您也太小看我們鄰居的水平了。(如果您真那麼覺得的話,當時不少日本本土混不下去的「村民」還三五成群開幾條小破漁船跑到我國沿海一路騷擾,拿西瓜刀砍得我們地方上的正規軍都不知怎麼對付。要不是名將戚繼光出馬,那些「村民」還不知要囂張到什麼時候呢。)
其實啊,當年明月本人肯定也不會幼稚到認為日本古代戰爭「真的就等同於」中國村莊械鬥(別說他了,任何專業歷史研究者都不敢說出這樣的話)。他這麼寫,純粹是因為《明朝那些事兒》只是一本通俗讀物,我覺得這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話本身沒太大問題,拿來諷刺就是無知者無畏了。
當年,楊鎬、劉綎、董一元等人估計也是這麼想的。
明朝那麼大,打一堆鄉長,丁酉再亂的陸戰打成這個德行(稷山雙方都5000上下,野戰,勝了,蔚山明軍4萬打加藤2萬,攻城,敗了,三路進軍明軍9萬打日軍6萬,攻城,兩路逡巡一路慘敗),只能說明朝的病已經不輕。
可不,20多年之後就薩爾滸了……指揮官就是指揮了蔚山之敗的楊鎬。
否認戰國戰爭規模偏小的是蠢,拿這個來嘲笑日本的更蠢。
一個大國,對於小國的歷史不要只是嘲諷。抗戰的虧吃得還不夠?退一步說,就算你不喜歡日本,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對吧。
還是那句話,無知者無畏。
【更新】
我不否認明軍的勝利,也不否認明軍在兵力、武器、地理都不佔優的情況下能將日軍趕回老家的英勇,但是這不是無視戰爭中明軍失敗的借口,更不是400年後的我們自高自大的資本。任何歪曲歷史的行為,都是對這些英雄的褻瀆。
截止3.13日晚23:50,答主收穫精日頭銜兩個,黑名單擴容一個。歡迎各位拿史料出來把這幾場敗仗洗成勝仗,把明軍那幾個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貨(楊鎬、劉綎)洗成英雄。坐等。沒幹貨的,出門右轉謝謝。
看完評論,我只能說語文教育任重道遠。我TM一沒替日本敗仗洗地,二沒憑空瞎扯,說的都是事實,評論區的噴子怎麼就看不明白中國話?還是那句話,拿史料出來,不服憋著。貴明不是常勝將軍,更不是黑不得的朝代。
喜歡日本戰國怎麼了?有原罪唄。在有些人的腦子裡,日本就應該是辣雞,就應該仗仗打不過大明天軍。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的確是縣長打架沒錯啊,但是可以學的東西有很多,而最重要的是反思為什麼一個彈丸之國後來可以使我國屈辱如斯。這才是最重要的,譏諷反倒落了下乘。
咳咳,這個答案並不是說日本戰國時期有多吊多吊,而是說凡是歷史,都值得去探討學習一番。如熊十力先生所言,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讀史已如此。無非就是上帝視角加上民族主義、再加上點古今認知差異。
但凡能在史書上留名的要麼是人中龍鳳、出類拔萃,要麼是天潢貴胄,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甚至兩者都占的,卻由於所處環境的局限,成了歷史上的丑角。後人以上帝視角觀之,飄飄然自以為不知高到哪兒去了,然而往往被一個村長、居委會主任、辦事員懟出翔來。
民族主義自不用說,血海深仇就在那兒,抗戰勝利後也很長一段時間比不上日本,就只有在歷史上找回面子,自然極盡貶低之能事。
古代一個縣的人口和今天一個縣的人口是數量級上的差距,中國現有縣級行政區2860個,平均每個縣近五十萬人,湊出個十萬大軍沒問題,孫十萬不過是孫縣長,古代大多數的大戰也只是縣長級,淝水之戰這樣的百萬級大戰也只是市長打縣長。用今天的人口水平嘲諷古代的戰爭規模就好像拿著冷鋼刀說越王勾踐劍是破銅爛鐵,拿著巴雷特嘲笑神臂弓是小孩玩具,實在愚不可及。
PS:即便是在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題目描述中的人似乎也不少,真是有趣。
咳咳!
……本著有杠不抬過期作廢的原則本人來了——
先來看看『縣』是個神馬概念:
中國面積最大的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若羌縣——面積為 20.23萬平方千米
若羌縣地圖
百度百科簡介
而日本呢……額,作為日本戰國時期的主要舞台,本州島,它的面積是 23.05 萬平方千米
同樣的百度百科
因此說日本戰國是縣長打仗的,你們問過了若羌的父老鄉親了嘛?
縣委書記宋學斌同志,縣長艾山江·阿不都拉同志在看著你們
……分明就是鄉鎮械鬥!(逃)
不知道哪部分內容引起了某些誤解,特地聲明一下:
沒有嘲諷,或者抹黑任何一個朝代的意思;
沒有說明朝在壬辰戰爭中沒有戰勝日本。
(通篇都沒有「明朝」二字,這聯想是怎麼來的我參不透)
為免誤解,再加上太長不看版:
也許當年明月只是一句調侃,但是因為體量小就加以輕視,認為無了解價值的想法並不明智,也不歡樂
原答案如下:
在波斯帝國的眼中,以城邦為單位內鬥不止的希臘人,不過是菜雞互啄而已,上千人就可以稱為大戰了,這不是我一次械鬥的規模嘛,老紙一隻蘭花指可以掐死你,把馬鞭丟進愛琴海就可以引發海嘯,每人射幾箭就可以把你們的天氣由晴天變成陰天
(看,皇上,對面說他們只有三百人哦,隔壁天竺國一輛小推車就可以裝得下的人數呢,我們一人一腳踩死他們吧)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過了五十年三次希波戰爭都沒打下來,再多的人,又怎麼樣,戰爭的藝術只看輸贏,不看人數
更有甚者,連希臘人都看不起的馬其頓還出了一個美艷的基佬,自命阿基里斯再世,把波斯人打得亡國跪舔,看你們還敢不敢說我們是縣長大戰
多有多的打法,少也有少的藝術,前者注重的是凝聚力,後勤與物流,後者著眼的是紀律,訓練與戰術,著重前者的大戰略,我們的正史對戰爭一般是輕輕帶過,高度濃縮,畢竟刀兵相交只是政治的延續,觀者覺得大氣滂沱卻意猶未盡(這也是更著重微觀描寫的演義比三國志流行的原因,不過史書常有,演義不常有)
而戰爭規模較小的民族則描寫細緻,工筆雕琢,大至帷幕心計,小至戰場調動,雖格局較小,卻酣暢淋漓,有利於腦補,彷彿身臨其境,尤其有了暗榮高超的故事技巧,夾雜野史,推波助瀾,日本戰國史的藝術性是日漸圓滿,在東亞範圍內,想找到更有文學性與娛樂性的歷史展示,恐怕無人能出日本史之右
此外,記錄下來的時候,有時候喜歡把人數往大里喊,例如曹公的八十萬下赤壁;有時候喜歡往少里喊,例如斯巴達人算人數只算自己人,忽略希臘盟軍,更加無視隊伍裡面的黑勞士人,中世紀有時打仗只算騎士,徵召兵不是人,更青睞於個人勇武的日本文學家們,經常會傾向後者:沒別人幫助,竹中重治只靠十六人奪下稻葉山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可以推測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戰爭不僅僅是縣長級別的,關原之戰可是雙方參戰兵力都超過了十萬啦——相比之下,曹公在官渡之戰也只有三萬多呢,稱為「縣長」是不是有失偏頗了?
日本古代分為66國,現代3府1道43縣。
說是縣長其實嚴格說也沒錯。
武田信玄就是長野縣知事兼山梨縣知事,上杉謙信就是新瀉縣知事,織田信長剛剛起家只有半個愛知縣。
不過按照中國古代的標準,日本的一個國或者一個縣,其實就是一個州或者府。日本古代也習慣越州,信州,甲州,尾州這樣稱呼。
早期混亂時代,一國下面往往分成守護家族好幾個分家還有幾十家國人眾,毫無頭緒地打來打去,確實有點像村長群毆。
但是到了1570年代以後,全面爭霸兼并階段,織田武田德川北條毛利都已經地跨幾國(州),出兵動輒數萬,已經相當於唐朝的節度使了。豐臣秀吉出征小田原,九州島,還有關原之戰,都是實打實的二十來萬,放中國古代也是決定國運的大戰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得拆成兩個部分看。
第一部分縣長打縣長,這個的確沒毛病畢竟人口量在那
第二部分「以此諷刺關注此段歷史的人」,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其自身價值,諷刺者估計連歷史的門還沒入題主不理會就好。。。何必把自己降到他們一個層次呢。。。
以及誠如其他高票所言,我們更應當注意的是第二點吧
推薦閱讀:
※假如太平天國推翻清朝,中國社會歷史會變成什麼樣?
※物理學界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嘉靖帝那麼聰明的一個人,為什麼會信道信長生以至於做出那麼多荒誕的事?
※朱元璋厲害在哪裡?
※敘利亞內戰和西班牙內戰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