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能夠反叛成功?

以我淺薄的歷史知識來看,朱棣似乎是幾千年皇權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叛亂成功而最終登上大位的人。其他如漢代七王之亂,晉代八王之亂啊什麼的就不提了,明朝的寧王之亂就跟胡鬧一樣完全威脅不到中央啊。為什麼朱棣就能成功呢?他有什麼牛逼的地方能夠打破幾千年的歷史慣性和天理人心?
-------------------------------------------------------
補充一點:我覺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嚴格意義上應該算作是奪嫡,最多也就是個宮廷政變,與舉藩鎮之力來戰的叛亂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
看了大家的回答,收益匪淺,再啰嗦補充一些看法:朱棣自身實力是底線,讓自己不至於敗得太快太慘;人品運氣是上限,好到沒邊沒沿的就成功了;中間再加上一些偶然因素、神隊友渣對手的助攻等等。另外我還有一個想法,朱棣在北方朱允炆在南方,自古北打南易,南打北難於上青天,可能這也勉強能算一個因素吧。總之藩王叛亂這種事,想想就好了,成功幾率不亞於中彩票啊。


有很多原因,軍事能力和運氣都很重要,當然還有太祖皇帝當年制度設計的結果。

朝中出了奸臣,親王可以起兵「清君側」,本來就是太祖皇帝的安排,而且他也注意培養諸王帶兵經驗和威信,保證他們有能力完成這個目標。太祖屍骨未寒,齊、黃等人大舉廢黜親王、剝奪護衛兵,那不就是奸臣咯?燕府自己的護衛兵多被宋忠等人領出去了,但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們紛紛響應,這就是太祖培養的成效。王府自己的護衛兵滿編不過15000人左右,太祖還真指望親王用這點兒兵力一路打到南京去不成?

當然《皇明祖訓》規定親王靖難之後要還國,然而建文帝沒有逃跑也沒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成祖連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事實上成祖入京後南軍大將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楊文等等都先後順服了成祖,說明太祖皇帝親手打造的這支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明事理的,雖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執行,但心裡知道燕王確實是遵循祖訓而起兵,故能夠接受這一結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識時務之士,因此成祖很快就建立了首屆內閣、重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聞風歸順,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還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歸案。總的來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亂」,實際卻是太祖皇帝設計的應急機制的啟動效果。

從帝位傳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長繼承製,將皇位傳給了建文帝,現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謂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內不能制外(也非絕對不能制,南軍指揮不協調、失誤太多),但內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後。我看這正說明了太祖制度為一姓之謀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軍消滅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敗,以後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麼亂子。成祖即位後,用較為和緩而非粗暴廢黜的手段,把親王領兵的制度廢除了,改為「天子守邊」,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但歷史上人亡政息的例子並不少,太祖制定的這個制度,能影響他死後數年的皇位歸屬,我看也很厲害了。


艾瑪好大的題目,樓上溫體仁閣老說的是宏觀方面的原因,我這種野路子就說說細節吧。
先上結論(具體內容已更新):
1、個人素質的差異。2、朱允炆削藩手段過於慘烈,使得掌握兵權的藩王更容易倒向朱棣,同時這種違反祖制的行為對於一直標榜遵守祖制的朱允炆而言本身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3、朱允炆的豬隊友和朱棣的神隊友。4、朱允炆的施政綱領和戰略都有問題,導致國家的軍事動員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發揮。5、運氣。

首先個人素質問題,軍事能力方面,朱棣不用說了,天天追蒙古打出來的高戰鬥力;朱允炆軍事水平基本為零。政治能力方面,朱棣至少他治下的北平等府治理的很好;朱允炆……天天跟著一群儒生商討著怎麼根據《周禮》更定官制,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啥。
此外用人方面,難道朱允炆身邊真的沒有可用之才嗎?其實翻翻史料就會發現,永樂朝的不少重臣,如夏元吉、胡廣、楊榮、解縉等人,都是在朱棣靖難攻入南京之後歸附朱棣的,這些人的個人能力都很強,但在建文朝就是沒發揮出來,在建文朝存在感強的都是黃子澄啊齊泰啊方孝孺啊練子寧啊這種讀書讀得有點迂闊的,這也說明朱允炆並沒有識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其次,朱允炆的削藩純粹就是無端尋釁,削外藩的兵權,而且是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削,對待自己的叔叔們冷酷無情,這完全是與祖訓背道而馳的,更違背了儒家「親親」的倫理觀:
建文元年(己卯,一三九九)春二月,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吏士。更定官制。
夏四月,人告岷王楩不法事,削其護衛,誅其導惡指揮宗麟,廢為庶人。
又以湘王柏偽造鈔及擅殺人,降敕切責,仍遣使以兵迫執之。湘王曰:「吾聞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決。身高皇帝子,南面為王,豈能辱仆隸手求生活乎!」遂闔宮自焚死。
又以人告齊王榑陰事,詔至京,廢為庶人,拘系之。幽代王桂於大同,廢為庶人。
岷王朱楩、齊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廢為庶人,湘王朱柏被逼自殺,這樣激烈的手段也讓一些大臣感到不安並上書進諫,但朱允炆沒聽。都說朱允炆仁慈寬容,我還真不信對自家親人都這麼狠,對底下人能好到哪兒去;都說朱允炆優柔寡斷,我看他削藩的時候倒是雷厲風行的嘛。
等削藩削到朱棣頭上的時候也是氣勢洶洶,此前北平幾個重要位置的官職已經被換成了非朱棣親信擔任,朱棣身邊能調動的士兵只有八百餘人,王府內的近臣嚇得跳井,於是朱棣的反抗行動至少在他的親信護衛看來也有了那麼點正當防衛的性質,所以他們跟著朱棣造反的時候底氣也足了些。
活下來的藩王們也漸漸開始倒向朱棣,至少不支持朱允炆,畢竟幾個兄弟要麼廢了要麼死了,殷鑒不遠。於是寧王朱權半推半就的跟著朱棣靖難去了,於是蜀王朱椿暗搓搓的在四川給朱棣幫忙,於是谷王朱橞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開門投降了。
所以說朱允炆削藩的方式方法很有問題,這就是自己作的,怨不得別人。

第三,隊友方面,朱棣身邊的謀主姚廣孝,大將朱能、張玉以及譚淵邱福等,都給了他很大幫助,而且他還有兩個絕對不可能背叛他的心腹:朱高熾和朱高煦。而朱允炆呢?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練子寧、黃觀……還有內奸嫌疑重大的李景隆和妥妥的內奸徐增壽,朝廷內部全是豬隊友。而那些有能力的戰將,如徐輝祖、何福、平安、盛庸,前期各種吊,但是後面的調動總是調動不到點子上,只能在不必要的時刻到場,在必要的時刻不知道在哪兒呆著,鐵鉉也沒來及回援,這種有神隊友而不能妥善利用的狀態,能不輸嗎?

運氣方面,那幾場大風大家都懂的,「箭集上旗,有若蝟毛」都沒被射死,看來朱棣盔甲穿的也蠻厚。

還有朱允炆的政略和戰略問題,問題太大了,明天再說吧。

P了個S:
要說朱元璋殺功臣導致朱允炆失敗我是不同意的,雖然朱允炆身邊沒老將了,但朱棣身邊也沒老將啊,朱棣的幾個幹將朱能張玉邱福等都算是後起之秀,相比而言朱允炆身邊好歹還有徐輝祖這個有能力的軍二代以及耿炳文這個老朱專門留下的老一代強人。兩相比較只能說朱棣對於人才的培養和任用就是比朱允炆強,別什麼鍋都推給老朱,朱允炆自己sb還怪他爺爺?
至於朱允炆「勿傷我叔」的傳說我認為不太可信,當時史料有說朱棣在幾場大戰後身邊的大纛上面扎滿了箭,跟刺蝟似的,朱棣防護措施做的好,沒被射死,回去之後心有餘悸,特地把這旗子送回北京,留作紀念。說明當時南軍就是奔著朱棣的命去的,並沒有什麼不讓殺朱棣的命令。而且各路野史對朱允炆說這句話的時間的記載都不統一,讓人很難相信。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因為後期很多人同情朱允炆,所以用這種說法塑造他仁慈的形象,但並沒有什麼真實性。
這是我在另一個問題下面的回答:
「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句話,在明朝傳播很廣,但也有人提出了質疑,比如朱國禎曰:
小說中謂文皇靖難,建文有令:毋使朕負殺叔父名。故文皇陣中諸將皆不敢加害。然初用兵時,固已削屬籍矣,其後建文或有此令,以示親親之情,而軍中恐未必然。安平(平安)持槊垂及,有龍申爪拿其臂,馬蹶而止,歎曰:「真命天子。」後文皇問曰:「馬不蹶,如何?」對曰:「欲生致院長耳。」又所乘八駿,戰於鄭村壩諸處,皆中箭,為左右所拔。可見矢石交下,天命所在,特不著玉體。亦豈南朝之令,射馬不射人,而諸將及軍士揀擇而射,不敢一矢加遺耶?況文皇是時雜諸將中,震盪出入,百死一生,謁陵痛哭,危險可知。而朝廷易視,中間不無坐失機會,要之皆天意也。

這段話中提出的幾個論據,其實都很有道理。
第一,平安就差點衝進去乾死朱棣,結果馬腿折了才沒成功,要是朱允炆真有這軍令,這件事根本就不會發生啊。
王鏊的筆記里寫這個寫的略有不同:
平寶兒(即平安),不知何許人。建文中從軍與王師戰於白溝河,寶兒槍幾及上,馬忽蹶,乃免。文皇既正位,問白溝之戰,窘我者為誰?或曰:「寶兒也。」召至問曰:「前日之戰,汝馬不蹶,其殺我乎?」寶兒曰:「殺之。」上命左右縛出斬之,將至市,復曰:「忠臣也,赦之。」命為都司。久之,上見寶兒曰:「汝猶在乎?」寶兒懼,乃自縊。
平安說的很清楚,要不是馬瘸,那他肯定是要直接殺掉朱棣的。王鏊生活的年代比朱國禎早不少,應該更可信些,從他的記錄中可以看出,至少平安就沒收到過「不傷朱棣」的指示。
第二,朱棣騎過的幾匹馬,後來畫成了《四駿圖》、《八駿圖》什麼的,都在靖難中中過箭。萬曆野獲編中記錄比較詳細:「其一曰龍駒,鄭村壩大戰,胸膛著一箭,都指揮醜醜拔箭;其二曰赤免,白溝河大戰,胸膛著一箭,都指揮亞失帖木拔箭;三曰棗騮,小河大戰,胸膛一箭,後兩曲池一箭,安順侯脫火赤拔箭;四曰黃馬,靈璧縣大戰,後曲池著一箭,指揮雞兒拔箭。」朱棣自己騎的馬都中了這麼多次箭,可見南軍是有心往朱棣身上招呼的,只不過朱棣運氣好罷了。
第三,朱棣每次打仗都「雜諸將中」,遠遠望去根本分不清,就算南軍眾將有心不傷朱棣,實際操作起來也很困難,除非他們真的不想打下去了……

另外,史籍中還有「上以驍騎數百,循滹沱河繞出敵後,突入敵陣,大呼奮擊,兩陣矢交如雨,而集於上旗者如蝟毛」這種記載,所以說南軍是真的奔著朱棣的命去的,而朱棣也確實是冒著生命危險在造反,只不過朱老四運氣好,躲過去了而已。


靖難四功臣:李景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


妖風


先不說別的,當年明月里《明朝那些事兒》說到的,建文四年,朱老四再次南下和他侄子搶飯碗,機智的沒有去鑽山東盛庸的口袋,走江蘇直奔南京,後被平安率軍猛追總算是截了下來,後朱老四半夜偷襲被徐達的兒子徐輝祖反推一波,大敗而歸,軍心大亂,北軍將領都不願意打下去了,最後朱能力排眾議力挺朱老四,朱老四下定決心再拼一槍,這時候朝廷覺得北軍快跪了又把徐輝祖調回京城,南軍將領只剩平安和何福,這倆哥們兒覺得這個地方防守不合適就決定跑到靈璧去守,第二天突圍逃跑,暗號為三聲炮響,到了第二天南軍士兵準備打包袱跑路的時候忽然聽到三聲炮響,二話不說南軍撒腿就跑,但是沒想到,北軍在前一晚制定的進攻暗號也是三聲炮響,就是說這炮是北軍放的,進攻的北軍遇到行李都沒來得及收拾就跑的南軍,局面就是一邊倒的屠殺,全殲南軍,俘虜平安在內的南軍三十七員大將,南軍主力徹底崩潰,再也組織不起來像樣的反攻來阻擋朱老四,可以說掃清了朱老四最後一顆絆腳石。
奪權篡位,不光靠謀略膽識部下等等等等,人品和運氣也是很重要的,只能說朱老四的那幾年的人品實在是太好了


因為我


因為有百戰百勝護國軍神李景隆!
匿了


朱棣成功的原因,我覺得很簡單,只有一條,那就是:
朱允文把所有叔叔都得罪了,比如
周王朱橚,被貶為庶民,還抓到南京囚禁;
湘王朱柏,被逼全家自焚
就連朱棣自己,造反之前也被逼送子進京當人質,自己得裝瘋賣傻
其他叔叔也沒落到好,所以該團結的一個沒團結到,而在身邊的只有腐儒和廢物
這樣的人,焉能不敗?
扯什麼仁義,笑死人了,削藩大方向肯定是對的,沒有誰說不應該削藩,連朱棣登基之後也在削藩,但人怎麼沒把兄弟都逼到跟自己魚死網破?
補充一句居然真有人以為【毋使負殺叔父名】是朱允文仁慈?這句話真實的意思是其實是:最好在戰場上宰了他,別送到南京來讓我難堪!鐵鉉差點幹掉朱棣的時候,朱允文賜金慰勞濟南守軍,又擢鐵鉉為山東布政使,難道朱允文是感謝鐵鉉沒有做掉朱棣嗎?張玉在東昌替朱棣死在戰場上的時候,有人記得朱允文說過這句話嗎?


在此代表朱棣真誠感謝太祖朱元璋殺盡功臣、建文帝高尚的品德及誤國書生黃子澄。


一、師出有名。朱元璋當年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給了親王清君側的權力,所以在文臣武官心中,朱棣算不上反叛。因此,大部分人都抱著牆頭草的心態兩邊不站隊,反正不管誰贏天下都還是你老朱家的。既然無傷君臣大義,我何不明哲保身呢?稍微有點責任心的,也不過是「末將奉命守城,職責在身,不敢擅離。他日殿下登金鑾,片紙相召,臣須臾至京聽罪。」

二、戰力驚人。朱元璋評價兒子們時,對朱棣和朱權的批語為「燕王善戰,寧王善謀」。這話雖說有挑撥離間的嫌疑,但公認「善謀」的朱棣,其軍事才能也不遜於公認「善戰」的寧王,上兵伐謀么。而且朱棣收了朵顏三衛後,簡直就是裝了劉備和蛇矛的張飛,殺!殺!殺!殺!殺!Mega kill!God like!

三、神風佐佑。這個就比較玄乎了,開玩笑地說,從朱元璋戰陳友諒時老朱家就開發出這黑科技了。可惜朱標死得早,沒來及把咒語傳給兒子,結果兒子被親叔叔用家傳秘術欺負了。


原因太多了
1,朱元璋生怕大將篡權,把幾個有點水平的大將,都殺了,到建文帝這,只能派耿炳文 李景隆這樣的人去迎戰,平安盛庸徐輝祖有點水平的,但建文帝都不會用.
2,朱棣的確打仗有點水平,尤其有了朵顏三衛,實力大增.而且繞開山東,直取南京,到了南京還有內鬼開門.
3,建文帝居然讓手下不要殺朱棣,讓朱棣三番兩次逃出生機,等於有了無限復活幣,這還怎麼打?
4,朱棣運氣也了得,看完史書,還以為是小說呢.


第一師出有名,朱棣本身是朱元璋在世兒子中最年長的,建文帝只是太孫,嫡長繼承只是慣例,不屬於制度,所以從法統上講朱棣造反有理。對大臣來說這是老朱家事,誰贏無所謂。要不然朱棣即使拿下了南京,建文帝也還有機會翻盤。
第二建文帝搞削藩,弄得藩王不聊生,惶惶不可終日,這樣就失去了宗室的支持。
第三朱元璋把會打仗的大將都殺光了,建文帝身邊要麼是方孝孺這樣的書獃子,要麼是李景隆這種二代,要麼是齊泰黃子澄這種二逼,要麼是耿炳文這種老朽。
第四建文帝本身腦子也不好使,既想削藩,又婦人之仁,no zuo no die的典範。
第五朱棣運氣實在太好,論實力是打不過王師的,事實上本來也已經快輸了,但被他一招黑虎掏心直接端掉了南京。


我看評論里大多都在談運氣,私以為不然
1.《明史 成祖本紀》中記載有關白溝河之戰和夾河之戰中朱棣都是靠突然颳起的大風贏得勝利.
2.在鐵鉉收濟南城詐降時,想用鐵門砸死朱棣結果偏偏只砸在了馬身上
3.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密敕張信逮捕朱棣,結果張信的母親認為朱棣才是真龍天子,不應該逮捕朱棣,張信遂降朱棣
4.平安和何福,決定合兵到靈璧堅守,暗號為三聲炮響,第二天炮響起時南軍開始撤退,沒想到這三聲炮並不是自己人放的逃跑暗號,正好相反,這是北軍的進攻信號!
原來北軍也在同一天制定了進攻暗號,而這個暗號正好也是三聲炮響!
(還有很多朱棣運氣好的成分我記不清了,想起來時會寫進來)
運氣好可以,一次我信,兩次三次四次沒完沒了的好運氣你信嗎,而朱棣上台後也干過篡改有關於他帝位合法性相關的書籍,所以如上信息造假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那麼他造假的好處在哪裡?為了突出他有天子之命,為了讓百姓能夠接納他一個藩王登基為帝,這個行為和他上位後強行認馬皇后為母如出一轍.
但是------------------------
無論他做過什麼,他都是一位好皇帝
明史中對他的評價還是很客觀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朱棣以他特有的魅力影響著後代君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獨屬於明朝帝王的榮耀


鄙人粗略地看了一下上面的評論,發現大家談論的大部分都是朱棣獲勝的外因因素。
下面我想來談談朱棣這個人,以及在靖難中的綜合表現。

一。首先是個人能力,朱棣個人的軍事素質非常之好,建文永樂一朝帶兵打仗水平最高的將領,可以說是熟讀兵法,兵者詭道。這主要得功於他青年和成年時期在北平就藩守邊疆的經歷。他喜歡衝鋒陷陣,騎馬沖在全軍最前列。登位後五次漠北戰役,依然是率部首當其衝衝進敵軍陣型中,然後一頓亂砍亂殺。

有人包括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也說他利用建文下敕令中『招諸將勿使朕背負殺叔父之名」的系統漏洞,利用自己為北軍做擋箭牌,這絕對是野史。只要建文腦子沒進水,他就不會下這樣糊塗的敕令。從後面看,洪武帝朱元璋剛死沒多久,他就開始削藩,一連端掉五個無兵權的藩王看來,他頭腦還是很清醒的。

【授權轉帖】駁建文曾經說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具體反駁此言論的帖子在此。

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帶兵深入腹地,找到北元殘部的位置,卻不費一兵一卒,成功招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

洪武二十三年春,太祖命晉王率師西出,上率師北出,會期進師,同征胡寇乃兒不花,獲乃兒不花及其名王酋長男女數萬口,羊馬無算,槖駞數千。

2.洪武二十九年(1396),活捉北元猛將索林帖木兒,繼續追趕北元殘兵後,打敗北元另一大將哈刺兀

3.靖難之後,勝多敗少,最後兵指南京金陵,奪位成功,不在此多廢話了。

1.丙子日,馬宣在薊州謀起兵亂,遂遣指揮朱能等率兵攻拔之
2.宋忠餘眾倉皇列陣未成,上麾師渡河,鼓噪直衝其陣,宋忠大敗,奔入城。我師乘之而入,宋忠急匿於廁,搜獲之,並擒都指揮俞瑱,斬都指揮彭聚、孫泰於陣,並首級數千,獲馬八千餘疋。
3.丙戌,遣指揮孟善引兵至永平,守將趙彝、郭亮等以城降。
---奉天靖難記

二(1)深得人心,無論是在北平還是在建文朝廷里十分深得人心,起兵造反時以微薄之力,卻引得很多能將不計得失,明知和朝廷的對抗中可能一死,也心甘情願地跟隨他南下。

1.朱棣起兵以八百衛攻佔北平後(公然和朝廷撕破臉皮,成為『反賊』之後,各地趕來歸入朱棣麾下的人有:
通州衛指揮房勝以及部下。
遵化衛指揮蔣玉
密雲衛指揮郭亨
永平守將趙彝、郭亮
而且那些朱棣經常揍的少數民族,也率部前來幫助朱棣靖難

明太宗實錄卷六甲戌日,通州衛指揮房勝等率眾以城來歸。丙子日,馬宣在薊州謀起兵亂,遂遣指揮朱能等率兵攻拔之,生擒馬宣。遵化衛指揮蔣玉、密雲衛指揮鄭亨各以城來歸。---奉天靖難記

(建文)二年丁未 韃靼國公趙脫列干司徒趙灰鄰帖木兒司徒劉哈剌帖木兒自沙漠率眾來歸
  ----明太宗實錄卷六

我相信眾多人肯追隨他,一定是朱棣在武將之間有很高的地位。試問如果你的上司(朱棣名義上講他還不算他們的直接上司,頂多算隔別營銷部門的總監)想從公司跳槽,打算自己赤手空拳地出去單幹,他若不是一個有能力、有膽量、值得信任的人,你會想辭職,放棄安安穩穩拿工資的生活,出去和他一起冒風險辛苦創業嗎?

二(2)北元殘部應該是被朱棣打怕了,在這種南方朝廷內內亂不斷,朱棣沒守在北平,南下奪權的情況下,但餘威仍在,一封書信,讓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建文二年二月 癸丑 諜報胡寇將侵邊 上遣書諭韃靼可汗坤帖木兒並諭瓦剌王猛哥帖木兒等曉以禍福 ----明太宗實錄卷六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朱棣和方孝孺 有興趣的同志們可以去看看這位大神寫的帖子,非常耐人尋味。

先寫到這裡吧。我主要是實在看不慣你們黑朱棣。

面對朱棣被黑,只想說一句,對對對對,他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傻13,所以才能靖難成功,最後當了皇帝。


個人認為這個事兒可以從太祖說起。

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 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太祖得了天下之後誅戮有功之臣,開國文臣武將幾乎屠戮一空,固然是為子孫鞏固江山,但是卻給建文留下了無將可用的局面。

由知名文人組成班底的建文朝在建文帝即位後便進行「托古改制」,確實為地方休養生息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改制帶來的文臣地位提高,讓武將們更加不滿。

建文改制中最值得商榷的部分就是削藩。削藩對於穩固政權固然是正確的手段,但是如何削藩,從何削起,以何種名目削藩都是值得商榷的。建文臣子們對如何削藩也是各執一詞,如建文的老師黃子澄認為,燕王並無過錯,下手也應該找有縫的蛋;兵部尚書齊泰堅持認為應先削燕藩。孝悌仁善的建文帝也不好意思就這樣下手,就先找借口從其他藩削起。

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

帝王家親情寡淡至斯。眼看著大侄子把叔叔們一個一個剪除掉,燕王朱棣自不可能坐以待斃。簡單粗暴的削藩手段也給了燕王「靖難」口實。

剛才已經講過太祖初定天下就對功臣屠戮了一番,朝中已無可用之臣,李景隆之流完全不是久經沙場的燕王的對手。老將長興侯耿炳文善守不善攻,幸有盛庸在濟南稍加阻擋,但是並無卵用。雖然也有將朱棣按在白河溝暴打的時候,但是仍然無法阻擋善戰的燕軍長驅直入直取金陵。

面對長江,在燕軍兵力不佔優勢,天塹阻擋, 對岸還巡弋著朝廷水師。燕軍側後是濟南整軍待發的鐵弦,身側是屯兵40W的駙馬梅殷。即使兵臨金陵城下,也仍然沒有戰勝的把握。

但是駐守長江南岸的江防總督陳暄向北軍投降了,投降了,降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李景隆獻城門,燕軍沒費太多力氣就打進了南京,靖難功成。

所以成祖以一隅而得天下,既有建文帝優柔的原因,也有建文朝中無人可用的窘迫,以及建文改制帶來的文武之間的嫌隙等等,另外太祖過世後就迫不及待以強硬手段削藩,也導致了以侄弒叔這種不良輿論的形成。朱棣造反成功也算是時運相濟了。


讓一堆書生去收拾一堆流氓,難度是有那麼一點兒大的。


成祖算得上是千古少見的偉大君王了,上馬衝鋒下馬治國,是良將又是偉大的君主,軍事能力爆表,當藩王時候打蒙古,造反時候建文水平爛,但他手下可不都爛,還是打了很多硬仗,當皇帝後天子守國門,打得蒙古奄奄一息,而治國方面,鐵血手段屠殺建文忠臣,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締造了永樂盛世。
這種水平的我基本就想到李世民,經歷也很像


建文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

因為建文帝說了
「毋使負殺叔父名」 。


提供一個簡單的思路吧。

簡單說就是槍杆子里出政權。

元朝雖然被推翻,但蒙古人還在。所以明朝建立後軍事鬥爭的中心仍然在北方,北京,其實就是一個軍事要塞。由於中心在這一方向,全國的資源就會向對蒙古的前線彙集,身為燕王的朱棣自然就掌握了其他藩王不具備的人力物力資源。這正是他能挑戰朱允炆的籌碼。

朱棣靖難成功後遷都北京也是對局勢的順應。若不遷都,只要蒙古人的威脅還在,駐守北方的大員必然會掌握大量的資源,利刃在手,難免不起殺心啊。

其實李世民上位的原因也是類似的,他長期在外征戰,在軍中的聲望和掌握的軍事力量都是太子無法相匹敵的。


所謂孩子沒娘說來話長。其一: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是基於戍邊以保護未來的繼承人太子朱標能在南京好好的當皇帝。可是不幸朱標早薨,只可以以世子朱允文來皇位,而朱元璋為了皇位的安穩在數次大案當中把能爭善戰的將領屠殺殆盡。因此當朱棣靖難之時竟無人可用。其二:姚廣孝的使用上,這個人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怪人這位老兄不為權錢美色一心一意想造反而已,這種心無旁騖干一件事的人歷史一再證明是不可戰勝的。其三:朱棣自小行伍長大作戰勇敢,指揮得法遠非建文朝這些將領遠可比擬。
最後來一點自己的觀點,朱棣靖難雖然在道義和封建禮法上是大不道的行為,而在當時來看,朱棣的確是最適宜做皇帝的人。他真真正正的締造了這個帝國,相比於他的父親他更可稱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推薦閱讀:

如何评价明成祖五征漠北?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明成祖朱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