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為什麼認為上帝死了?


此文正在補充修改並會發到哲學筆記 - 知乎專欄 上,至於什麼時候能改完我也不知道...

——————————————————————————————

感謝Dr. Timothy Costelloe的教導,感謝羊村=v=


要理解「上帝死了」最最最基本的是要意識到上帝死了並不是一件壞事(這一點太多人弄錯了,包括當初的我)。上帝雖然死了,但是我們不需要上帝。其次,尼采通過上帝死了是想對當時的道德進行批判,並在上帝之外,也就是從我們自己之中尋找存在的意義


感覺現有答案沒有把尼採的想法講清楚, 一些答案確實部分地正確理解了尼採的答案,但在解釋尼采心中的上帝時仍有偏差,並沒有觸到尼采最核心的想法。至於底下還有一堆原文都沒有讀過就隨便回答的我也不說什麼了。尼采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是就是這麼被大眾玩壞了的。國內大部分人對宗教一無所知(國外當然也有很多,包括基督徒),所以看到這句話就高興地不得了了,根本不想去深入了解尼採的想法。學習之前我試圖靠已有答案幫助理解,收效甚微,於是學完之後試答。

這個問題比看上去還要大。要理解「上帝的死亡」(death of God),必須理解尼采眼中的上帝,以及尼采對道德的批判。想要深入理解不僅要讀《快樂的科學》(The Gay Science, 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而更一定要讀他的《論道德的譜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這篇也是尼采大量集中地闡釋他理解的上帝和他對道德的批判的一本書)。其中,在快樂的科學中尼采第一次提出了「上帝死了」的說法,而他關於道德的觀點則主要出現在論道德的譜系中。

(如果有能力讀讀《偶像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Idols, G?tzen-D?mmerung)和《善惡的彼岸》(Beyond Good and Evil, Jenseits von Gut und B?se)會更好的幫助理解尼採的觀點。)


尼採的觀點如果直接讀結論會覺得莫名其妙或平淡無奇,但是尼採的思考是極其深刻的,所以此文沿著 @殷守甫 大人的思路引用大量原文來解釋尼採的想法。要理解尼采必須反覆讀他的原文。


三言兩語當然無法講清尼採的想法,故內容神長,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如有理解的偏差也希望各位不惜指正。


關於翻譯:

翻譯是我自己認真翻譯的,因為我沒有中文譯本,而且看了一下守甫大人參照的中文譯文感覺翻譯的不好,很多很重要的意思都沒有體現出來,尼採的很多中文譯著並不是哲學家翻譯的,尼采又是一個沒有系統理論的人,如果翻譯家自己不理解尼採的意思就很難準確的翻譯出尼采想表達的意味,容易誤導。於是我自己認真翻譯了一下,以英文版為基礎並對照德語原文校對(目前還沒有直接翻譯德語的水平),力求把尼采想表達的意思表示清楚。筆力有限,可能無法還原原文中的文學水平(尼采還個是詩人),但儘可能保證意思的傳達。若出現中文英文不符的情況一般是對照德語原文校正了,如有疑問可以提出。尼采使用的德文與現在的德語會有出入,如tot為todt, gebt為giebt, Tatsache為Thatsache等。


目錄:

前言,及論學好英語對學好哲學的重要性(就是上面扯的那堆)

1.上帝是怎麼死的?——in the Gay Science

2.上帝為什麼會存在?上帝為什麼該死?——in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in Twilight of the Idols

3.我們該如何成為我們自己的上帝?——in the Gay Science


第二部分尤為重要。


=============================割=============================


上帝是怎麼死的?


尼採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一小節一小節的,在Gay Science(Gay是快樂的意思,少想點)中尤甚。他不像其他哲學家一樣嚴謹的一層層論證(儘管他的想法仍然是嚴謹的),而是用大量的修辭來裝飾。在Gay Science中的幾段直接討論「上帝死了」的文本分別出現在第108, 125, 343節中。


守甫大人的答案中的是最重要的一篇(125節),但並不是最初的一篇,最初的一篇是在Book Three的108節 - New Struggles (新的奮鬥)。

After Buddha was dead, his shadow was still shown for centuries in a cave-a tremendous, gruesome shadow. God is dead; but given the way of men, there may still be cav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which his shadow will be shown. -And we-we still have to vanquish his shadow, too.

釋迦摩尼死後,他的影子仍然在一個洞穴中展現著——一個巨大的,可怕的影子。上帝死了;但是根據人的行為來看,他的影子可能還會在幾千年中在洞穴里展現。而我們,我們也仍必須戰勝他的影子

(橫線或粗體均為我所加,下同)

這裡是尼采第一次提到God is dead的地方。上帝死了,而我們需要「戰勝」(vanquish)他的影子,換句話說,我們並不需要上帝或者他的影子,我們需要藉助別的東西來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柏拉圖的洞穴吧?一群被鎖住的人只能看到牆壁上的影子,卻無法看見事物真實的樣子。我們就這樣被上帝的影子迷惑著。而尼采認為,我們必須戰勝這些影子,看到事物的本質。109節並沒有直接討論,但是間接地提出了問題:

When will all these shadows of God cease to darken our minds? When will we complete our dedeification of nature?

什麼時候這上帝的影子才會停止讓我們的思想變得黑暗?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將自然完全的去神化?

接著在125節這最著名的一節中尼采借瘋子(the madman, der tolle Mensch)之口做了詳細的解釋。雖然中英譯文都將"toll"譯作「瘋」,但是實際上它還有「厲害」(awesome)的意思,這裡尼采也是在玩文字遊戲(作為詩人的尼采可愛干這個了)。


瘋子在早晨點著燈籠,聲稱在尋找上帝,周圍很多不信上帝的人都笑他,而他則對眾人說:

"Whither is God?" he cried; "I will tell you. We have killed him-you and I. All of us are his murderers. But how did we do this? How could we drink up the sea? Who gave us the sponge to wipe away the entire horizon? What were we doing when we unchained this earth from its sun? Whither is it moving now? Whither are we moving? Away from all suns? Are we not plunging continually? Backward, sideward, forward, in all directions? Is there still any up or down? Are we not straying as through an infinite nothing? Do we not feel the breath of empty space? Has it not become colder? Is not night continually closing in on us? Do we not need to light lanterns in the morning? Do we hear nothing as yet of the noise of the gravediggers who are burying God? Do we smell nothing as yet of the divine decomposition? Gods, too, decompose. God is dead. God remains dead. And we have killed him.

How shall we comfort ourselves, the murderers of all murderers? What was holiest and mightiest of all that the world has yet owned has bled to death under our knives: who will wipe this blood off us? What water is there for us to clean ourselves? What festivals of atonement, what sacred games shall we have to invent? Is not the greatness of this deed too great for us? Must we ourselves not become gods simply to appear worthy of it? There has never been greater deed; and whoever is born after us-for the sake of this deed he will belong to a higher history than all history hitherto."

」上帝去哪了?"他呼喊著;「我來告訴你們。我們殺死了他——是你們和我!我們所有人都是殺他的兇手!但是我們是怎麼殺死他的?我們是怎麼樣把海水喝乾的?誰給了我們把整個地平線都擦掉的海綿?我們把地球從它太陽的鎖鏈下解放出來的時候在做什麼?現在地球在向哪運動?我們又在向哪運動?離開所有的太陽的方向嗎?我們不是在一直墜落嗎?向後、向前、向旁側、全方位地墜落嗎?上和下還存在嗎?我們難道不是像在無盡的虛無中迷路嗎?我們難道沒有感受到虛無空間的呼吸嗎?難道現在沒有變得更冷了嗎?黑夜難道不是一直在逼近著我們?在早晨我們就不需要點起燈籠了嗎?難道我們沒有聽到正在埋葬上帝的掘墓人的吵鬧嗎?難道我們沒有聞到上帝分解腐爛的味道嗎?就算是神也會分解腐爛。上帝死了!上帝不會再復活了!是我們把他殺死了!

我們這些兇手中的兇手又應該如何安撫我們自己?那個整個世界有過的最神聖最強大的神竟在我們的刀下流血死亡:誰會抹掉我們身上的血跡?我們能用什麼水清洗我們自己?我們必須發明什麼樣的彌補儀式和神聖遊戲?難道這偉大的功績對於我們不是過於偉大了嗎?難道我們自己不是必須變成上帝,我們才值得這樣的功績嗎?從未有過比這更偉大的功績;而因為這樣的功績,無論誰出生在我們之後都將屬於比至今一切歷史都要崇高的歷史中!」

(PS: 注意尼採在文中反覆使用do we not, are we not, must we not(Müssen wir nicht)這類用反問表達必然的說法。要明白尼採的意思需要多讀幾遍這段文字,最好讀英文。)

注意在這段文字中,尼采根本不是在指責我們殺死了上帝,而是指責我們沒有意識到上帝的死亡,不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在這之後,眾人都震驚都看著瘋子(stared at him in astonishment)(而不是異樣地不信任地)。眾人知道發生什麼事了,但是並不知道怎麼辦。這群人雖然不信上帝,但是也一直被上帝的影子所籠罩著。現在,大家終於發現上帝死了。但是要怎麼做才對?眾人不明白,但是尼采明白,我們必須自己變成上帝,才能擦掉我們身上上帝的血跡。我們自己怎麼能變成上帝?不僅尼采自己要變成上帝,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都必須變成上帝。尼採在給我們指一條路,一條比上帝還要好的路。


不過上帝為什麼被我們殺死了?這個放到第二部分講。


而在343節尼采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我們上帝死了是一個大快人心的大好事:

Indeed, we philosophers and "free spirit" feel, when we hear the news that "the old god is dead," as if a new dawn shone on us; our heart overflows with gratitude, amazement, premonitions, expectation. At long last the horizon appears free to us again, even if it should not be bright; at long last our ships may venture gain, venture out to face any danger; all the daring of the lover of knowledge is permitted again; the sea, our sea, lies open again; perhaps there has never yet been such an "open sea."-

確實,當我們聽到「舊上帝死了」的時候,我們哲學家和自由的靈魂就像感受到了一縷新的陽光灑在了我們身上;我們的心充滿了感激,驚嘆,預感和期待。這麼久之後,終於,水平線又自由的出現在了我們面前,風平浪靜,儘管還並不明亮;這麼久之後,終於,我們的船隻又可以出航冒險,無論面臨什麼樣的危險;所有勇敢地熱愛知識的人又被允許追尋知識了;海,我們的海,又敞開了;也許還從來沒有如此的一片「敞開著的海」。

尼採的意思到現在已經很明確了:上帝死了,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正是上帝的死讓我們能夠出發去尋找真正的知識,去尋找生活的意義。

所以說 @金翼霄 同學所說的就比較偏離尼采想表達的意思了(應該是把上帝之死看做壞事了)。上帝死了,無疑,然而重點是,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而新上帝又會是誰?

並不是尼采自己,而(應該)是我們所有人。


以上是快樂的科學中直接談到上帝死了的篇章。

而上帝是怎麼死的?上帝只是一個載體,承載的是幾千年來人們的道德來源,而當尼采發現,上帝作為這個載體不僅沒有讓人們尋找到人生的意義,反而上帝影響了我們去尋求真正的知識的時候,尼采便宣稱上帝死了。

==============================再割==============================


上帝為什麼會存在?上帝為什麼該死?


尼採的重點當然不是證明「上帝存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尼采想探究的是我們存在的意義,其中包括著對當時道德的批判。我們需要重新評估所有的價值(revaluate all values),尤其是道德上的。對道德的批判在《偶像的黃昏》和《論道德的譜系》中都有所體現。而認清楚這一點對於理解「上帝死了」也至關重要。@Wild Alexander 說的上帝活過自然沒錯,在西方社會中上帝一直承擔著道德載體的角色。上帝活著的時候為我們提供了舊道德,但重要的是上帝死後的我們要做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一下尼采對於道德的看法。在偶像的黃昏中的"The "Improvers" of Mankind"的第一節尼采很簡單明了(難得的簡單明了- -)的解釋了。看原文:

One knows my demand of philosophers that they place themselves beyond good and evil - that they have the illusion of moral judgement beneath them. This demand follows from an instinct first formulated by me: that there are no moral facts whatever. Moral judgement has this in common with religious judgement that it believes in realities which do not exist. Morality is only an interpretation of certain phenomena, more precisely a misinterpretation. Moral judgement belongs, as does religious judgement, to a level of ignorance at which even the concept of the rea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imaginary, is lacking: so that at such a level "truth" denotes nothing but things which we today call "imaginings". To this extent moral judgement is never to be taken literally: as such it never contains anything but nonsense. But as semeiotics it remains of incalculable values: it reveals, to the informed man at least, the most precious realities of cultures and inner worlds which did not know enough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Morality is merely sign-language, merely symptomatology: one must already know what it is about to derive profit from it.

大家知道我對於哲學家的要求:他們應該把自己置於超越善與惡的位置上——他們應該把道德評判這種幻覺置於腳底。這樣的要求來自於由我第一次提出的直覺:根本就沒有什麼道德事實。道德評判和宗教評判相似,都相信根本不存在的事實。道德只是對特定現象的解釋,準確的來說是解。道德評判,就像宗教評判一樣,屬於一種無知的水平,在這樣的水平中就算是真實的概念,也缺少真實的和想像的之間的區別:所以在這樣的水平中「真理」僅僅表示了我們叫做「異想天開」的東西。在這種程度上,道德評判根本不應該被真正的當回事:它只是胡說八道罷了。不過作為一種符號,它還是有無法計量的價值的:至少對於有學識的人來說,它展示了文化和內心世界中最珍貴的現實,而文化和內心世界知道的卻不足以理解他們自己。道德僅僅是符號語言,僅僅是一種癥狀:一個人必須知道道德到底是關於什麼的才能從中獲益。

雖然這一段文字越到最後越晦澀(翻譯的好累...),但是也明顯可以看出尼采對道德的鄙視。尼采是一個道德虛無主義者(但不是每一個方面都是虛無主義者),他認為所有的道德評判都是誤解:世上本來就沒有道德這種客觀的東西存在,是人們硬要捏造出來的概念,而這種概念是「反人性」(Anti-Nature)的。而尼采認為,這種令人鄙視的道德的出現,宗教是罪魁禍首。


而在《論道德的譜系》中則是整篇都在講道德,Essay 1中第13節的這一段比喻十分有意思:

That lambs dislike great birds of prey does not seem strange: only it gives no ground for reproaching these birds of prey for bearing off little lambs. And if the lambs say among themselves: "these birds of prey are evil: and whoever is least like a bird of prey, but rather its opposite, a lamb-would he not be good?" there is no reason to find fault with this institution of an ideal, except perhaps that the birds of prey might view it a little ironically and say: "we don"t dislike them at all, these good little lambs; we even love them: nothing is more tasty than a tender lamb."

羊並不喜歡大型的禽鳥,這一點也不奇怪:這並不是在指責禽鳥抓走小羊羔。如果羊羔們在羊群中說著:「這些大鳥是邪惡的:那個和禽鳥最不像的,而是像它的反面,一隻小羊羔——難道它不是好的嗎?」我們沒有任何原因去在這樣的條件中指責這句話的錯誤,不過禽鳥們可能會略帶譏笑得看待這句話:「是啊是啊,我們一點都不討厭他們,這些可愛的小羊羔們;我們甚至愛他們呢:沒有什麼東西比一隻軟軟的小羊羔更好吃了。」

尼採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The slave revolt in morality",可以翻譯成「奴隸的道德反叛」。尼采把大眾叫做奴隸(the slaves),叫做暴民(the mob),叫做畜群(the herd)。大眾是弱者,而在尼采眼中這群弱者內心充滿了憎恨(ressentiment),而他們借用「道德」來反對那些強者。


這個反叛是什麼意思呢?尼采通過他對語言學(philology, 與現在的語言學linguistics不同)的研究認為在古代「好」的概念和「貴族」的概念一樣。這些貴族有一種對「安全,身體,生活,舒適的漠視和鄙視」(indifference to and contempt for security, body, life, comfort),他們「危險的生活著」(live dangerously),充分的享受生活,他們肯定生命(life-affirming),他們是強者。而弱者們處於對他們的憎恨(ressentiment)想要改變這樣的概念,他們只想舒舒服服的活過一輩子,不想危險地生活,他們想要讓貧窮的,無能的,低劣的人(the poor, impotent, lowly)成為「好」的。

We weak ones are, after all, weak; it would be good if we did nothing for which we are not strong enough.

我們這些弱者畢竟很弱;對我們來說不去做那些我們沒有強大到應付的了的事自然是好的。

弱者想要保持一種安逸的生活,就會把「變強」「危險的生活」賦予「不道德」的含義來阻止別人變強。


但是這難道不就是生命的意義嗎?

[W]ith the priests everything becomes more dangerous, not only cures and remedies, but also arrogance, revenge, acuteness, profligacy, love, lust to rule, virtue, disease—but it is only fair to add that it was on the soil of this essentially dangerous form of human existence, the priestly form, that man first became an interesting animal, that only here did the human soul in a higher sense acquire depth and become evil—and these are the two basic respects in which man has hitherto been superior to other beasts.

對於教士來說所有的事都變得更危險了,不只是治療,還包括自大,復仇,精明,放蕩,愛情,對權力的慾望,美德,疾病——但是要這樣說的話只有加上這些東西才算公平:只有在這樣危險的形式下人類的教士的存在,人類才第一次成為了一種有趣的動物,只有這樣人類的靈魂才在一種更高的意義上得到了深度,變得邪惡——深度和邪惡便是人類迄今比野獸更高級的兩個最基本的方面。

要注意邪惡不是一個貶義詞;尼采根本不認為道德評判有任何意義。而「危險的生活」正是我們生命意義的一種;我們不斷探索,遠航,尋求知識,探索生命,這才是人比動物強的地方。


而這些弱者們則不喜歡這樣危險的生活,於是上帝的概念被用來為道德準則提供依據。宗教則給弱者們提供了一件完美的武器。他們(宗教,尤其是對歐洲影響最大的基督教)宣揚,我們生來都是罪人,我們本應向上帝贖罪。我們所有的原始衝動,我們的本能,都是罪,都是不應該存在的。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遵循上帝的話語,老老實實的,就改變自己的罪惡,做一個無私的人。隨著基督教的傳播,這樣的「良心」(conscience)就印到了我們的腦海里。

就這樣,道德起源了。而上帝的影子就這樣籠罩著我們,讓我們看不見生命真正的意義。


對於尼采來說,這種良心並不是一個好的東西——相反,它只有壞處,是一個「壞的良心」(bad concience)(不是說良心壞了)。這是一個否定生命(life-denying)的行為。生命本應自由不羈,基督教卻想要通過「道德」「良心」來限制它,否定它,讓我們無法自由的尋找生命的意義。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殺死上帝,殺死道德準則的前提。而科學的發展則正好給了尼采一個契機:科學解釋了以前各種人們不理解的現象,從而讓人們越來越不相信上帝了。於是尼采高聲宣告上帝的死亡,來宣揚他的道德虛無主義。


殺死那個上帝。

============================割割割割============================


我們該如何成為我們自己的上帝?


答案到上面本來已經可以結束了,估計大家也看累了(如果你真的看到這了的話)。但是殺死上帝之後怎麼辦?我覺得這一點也應該講講,順便簡單談談尼采提出的其他概念。


尼采雖然認為道德沒有意義,但是他絕對不相信生命本身是虛無無意義的。就算上帝死了,我們也仍然能夠在自己之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很多人在當時信仰破滅之後就陷入了完全的虛無主義之中,認為人生完全沒有意義。但是尼采並不是這樣認為的。神的存在恰恰是否認我們人生意義的(life-denying),而神的死亡則給了我們機會去肯定我們的生命意義(life-affirming)。


「永恆的輪迴」(the eternal recurence) 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在341節他最先提出了這樣的概念,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節。最沉重的重量。The greatest weight.

-What, if some day or night a demon were to steal after you into your loneliest loneliness and say to you: "This life as you now live it and have lived it, you will have to live once more and innumerable times more; and there will be nothing new in it, but every pain and every joy and every thought and sigh and everything unutterably small or great in your life will have to return to you, all in the same succession and sequence-even this spider and this moonlight between the trees, and even this moment and I myself. The eternal hourglass of existence is turned upside down again and again, and you with it, speck of dust!"

Would you not throw yourself down and gnash your teeth and curse the demon who spoke thus? Or have you once experienced a tremendous moment when you would have answered him: "You are a God and never have I heard anything more divine."...The question in each and every thing, "Do you desire this once more and innumerable times more?" would lie upon your actions as the greatest weight....

如果有一個白天或晚上,一個惡魔偷偷尾隨你進入了你最孤獨的孤獨中,對你說:「你必須再活一次,甚至無數次你活過的和現在過的生活;在這無數次的生活中不會有任何新的東西,你生活中的每一次痛苦,每一次喜悅,每一個想法和每一次嘆息和一切小到不能再小大到不能再大的事情都會在完全一樣的順序重新再來——甚至這隻蜘蛛和這樹中間的月光,甚至是此時此刻和我自己。永恆的存在沙漏被來來回回地調轉,而你這顆灰塵中的小顆粒便在之中。」

你不會跪倒在地咬牙切齒地詛咒說這些話的惡魔嗎?還是說,你會經歷一個極其偉大的時刻而對他說:「你是上帝啊!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麼神聖的話語!」……這個問題,「你渴望再一次並無數次地經歷(你現在正在做的)嗎?」會像最沉重的重量一樣,一直壓在你的每一個行動中。

說這話的惡魔簡直就是上帝啊。


為什麼?這樣的生活好嗎?一遍遍地過一樣的生活好嗎?為什麼尼采覺得這樣的生活如此美妙?在此之前尼採在233節(23333)最危險的想法(The most dangerous point of view)中也簡單的說明了他的想法。

What I do or do not do now is as important for everything that is yet to come as is the greatest event of the past: in this tremendous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ness all actions appear equally great and small.

對於所有將要來臨的事,我現在做的和不做的事就和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一樣:在這驚人的有效的觀點下,所有的行為都一樣的偉大和渺小

尼采想告訴世人的是,我們現在所活著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我們要完完全全地活出自己的生活,要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到在生活上千遍萬遍也不會覺得疲乏厭倦。不要在幻想那些死後的天堂地獄,不要否定我們的天性來幻想死後能夠去天堂,我們唯一要做的,應該是活好我們眼下的生活,在現在的世界中實現我們生命的價值,去危險地生活,去享受我們的生命,去affirming life。不要讓自己在上帝的陰影下平淡地活,不要做一個弱者,要去成為一個超人(übermensch),要成為我們自己的上帝,主宰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把上帝殺死的意義。


==========================最後一割=============================

後記:

在存在主義的課中我們也讀了祁克果(另譯克爾凱郭爾,S. Kierkegaard)的著作。作為一個基督教哲學家和存在主義者,祁克果認為人的意義要在和上帝的關係(God-Relationship)中尋找,而上課之前剛決定做一個基督徒的我發現我的想法竟與祁克果十分相似,讀的時候甚是感動。祁克果比尼采早生了幾十年,但可惜尼采似乎並沒有讀過祁克果的著作,大概與當時翻譯速度很慢有關,真的很想知道如果尼采看了祁克果的著作會有何感想。尼采對上帝的批判的地方都不是祁克果所看重的,祁克果看重的是藉助與神的關係來尋找存在的意義,通過謙卑、信仰來獲得力量,最重要的也是去affirming life,其實和尼采所倡導的有相似之處。這種信仰超越了基督超越了我們的罪惡(正統基督徒別打我)。而尼采則只是認為我們在自己之中便可以找到人生的意義。我仍認為對基督教的信仰是正確的,儘管我也認為尼採的想法也是正確的。

Got ist todt.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如果沒有關於祁克果的問題出現的話,大概等我學完海德格爾和薩特之後再找一個存在主義的題來把我這學期講的所有存在主義哲學家詳細講述吧。

(ps. 每次打尼采輸入法都會顯示你猜,心好累。)

(但是終於寫完了,好開心!)


我尼采讀得不好。鑒於很多回答讀得更不好,我嘗試帶領大家讀一段文本。許多是當年Timothy O"Leary老師的洞見,只是年久,與良多往事一樣,不能記起。

《快樂的科學》,125,整個小節像是一部小小的戲劇,戲劇有自己的名字,德文叫:

Der tolle Mensch

中文我們叫瘋子。這裡「toll」很有趣,就像英文里我們說「Oh, that"s crazy~~」 這是一種驚嘆,對於異乎尋常的事物的驚嘆(cf 法文本注,感謝 @趙守卿 同學的電子版)。這其實在說「Oh, that"s great~~」 德文也是,Das ist toll~~ 就是表達一種驚嘆。尼采引入了一個令人驚嘆的瘋子,作為全劇的主角:

你們是否聽說有個瘋子,他在大白天手提燈籠,跑到市場上,一個勁兒地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那裡恰巧聚集著一群不信上帝的人,於是他招來一陣鬨笑。其中一個問,上帝失蹤了嗎?另一個問,上帝像小孩迷路了嗎?或者他躲起來了?他害怕我們?乘船走了?流亡了?那拔人就如此這般又嚷又笑,亂作一團。

這個開場可以問許多問題。首先,他在大白天,拿著燈籠幹什麼?難道他沒有讀過莊子么?「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好吧,他當然沒有讀過。或者說,導演尼採為什麼要安排他的主人公在正午拿著燈籠登場?白晝——以及這背後的太陽,象徵著什麼?是創世的無限光芒么?還是啟明(enlighten)世界的永恆的理性?那燈籠又意味著什麼?這是一道思考題,哪位同學有興趣寫一篇~~

其次,這個瘋子是來找上帝的。他為什麼要去市場上,市場上可以找到上帝么?市場上,我們會想到誰?蘇格拉底?他也去市場上和人說話,被人嘲笑,告訴大家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知道,他惹惱大家。如果說尼采最後要發動一場對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的批判,他為什麼引入這樣一個人物?

瘋子躍入他們之中,瞪著兩眼,死死盯著他們看,嚷道:「上帝哪兒去了?讓我們告訴你們吧!是我們把他殺了!是你們和我殺的!咱們大伙兒全是兇手!我們是怎麼殺的呢?

上帝被殺了,那麼上帝至少存在過。這裡的問題問題是:這些人不是不信上帝的么?

某種意義上,那些市場上的人們已經不相信聖經中的那個上帝了,那個耶和華和他創世的故事。但是他們依然相信著另一種主宰的力量,別一種上帝,在不知不覺中。這上帝是我們思想的基礎,我們倫理生活的基礎,我們的價值的基礎。因為有著一個這樣或那樣的理性的基礎,我們言說、生活、判斷。我們相信這個基礎的存在,即使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但我們殺死他了。我們一起殺死他了,又在不知不覺中。為什麼我們相信一種基礎的存在會反而殺死這種基礎呢?因為,我們相信這個基礎的存在最終是為了要在它之上寄託我們生活的大廈,最終,有一刻,我們會發現我們這基礎根本無法承載起我們的寄託——我們的言說、生活與判斷——最終將和我們所預設的基礎一起崩塌。那一刻,我們殺死了我們的基礎,我們的上帝。

這裡我們進入了德國哲學的內核,或者說康德哲學的精神。康德說,我們的理性在一開始就有著自己的邊界,她只能在這裡活動,她可以知道並理解很多事情。但她偏偏要走出她的邊界,去追問許多她本無力追問的事情,上帝、自由意志、靈魂不朽。最終理性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彷彿理性什麼都不能知道、什麼都不能理解。理性殺死了自己?或者,我們殺死了理性?或者,我們對理性無限度的信任最終殺死了她?尼采不是一個很好的康德的讀者。但尼采把許多後康德哲學的主題搬上了「屏幕」。

這令人震驚的瘋子開始一段追問:

我們怎能把海水喝乾呢?誰給我們海綿,把整個視界擦掉呢?我們把地球從太陽的鎖鏈下解放出來,再怎麼辦呢?地球運動到哪裡去呢?我們運動到哪裡去呢?離開所有的太陽嗎?我們會一直墜落下去嗎?向後、向前、向旁側、全方位地墜落嗎?還存在一個上界和下界嗎?我們是否會像穿過無窮的虛幻那樣迷路嗎?那個空虛的空間是否會向我們哈氣呢?現在是不是變冷了?是不是一直是黑夜,更多的黑夜?在白天是否必須點燃燈籠?我們還沒有聽到埋葬上帝的掘墓人的吵鬧嗎?我們難道沒有聞到上帝的腐臭嗎?上帝也會腐臭啊!上帝死了!永遠死了!是咱們把他殺死的!我們,最殘忍的兇手,如何安慰我們自己呢?那個至今擁有整個世界的至聖至強者竟在我們的刀下流血!誰能揩掉我們身上的血跡?用什麼水可以清洗我們自身?我們必須發明什麼樣的贖罪慶典和神聖遊戲呢?這偉大的業績對於我們是否過於偉大?我們自己是否必須變成上帝,以便顯出上帝的尊嚴而拋頭露面?從未有過比這更偉大的業績,因此,我們的後代將生活在比至今一切歷史都要高尚的歷史中!」

讓我們想像,我們在劇場中,或者,我們在市場上。我們聽完他長長的獨白。我們最直接的感受是什麼?「啊,我們幹了什麼?」 「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一個人是否可以拿著一塊百潔布,把自己腳下的地平線擦掉?擦完之後,這個人站到哪裡去?我們的一切在太陽的照射下,理性的太陽的光輝;如果沒有太陽,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如何言說、生活並判斷?那一天我們是否要自己點燃自己的燈籠?我們要做出自己的判斷?這該怎麼辦?尼采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觀眾。

瘋子說到這裡打住了,他舉目望聽眾,聽眾默然,異樣地瞧他。終於,他把燈籠摔在地上,燈破火熄,繼而又說:「我來得太早,來得不是時候,這件驚人的大事還在半途上走著哩,它還沒有灌進人的耳朵哩。雷電需要時間,星球需要時間,凡大事都需要時間。即使完成了大事,人們聽到和看到大事也需要假以時日。這件大事還遠著呢!比最遠的星球還遠,但是,總有一天會大功告成的!」

很顯然,聽眾不明白。尼采知道。現在,他的主人公又把自己的燈籠扔了。主人公在說的是:你們還不明白已然在發生的事情。你們以為理性的太陽與基礎依然照耀著這個世界,關照著我們的生活。需要時間。在一段時間之後,你們才會感受到崩塌,天崩地裂的崩塌。不過現在,「這件大事還遠著呢!」但瘋子並沒有完全走開:

人們傳說,瘋子在這一天還闖進各個教堂,並領唱安靈彌撒曲。他被人帶出來,別人問他,他總是說:「教堂若非上帝的陵寢和墓碑,還算什麼玩意呢?」

他為什麼要帶領大家唱安靈彌撒,他是為上帝唱的么?顯然是,因為他說,教堂就是上帝的陵寢和墓碑。那他又在唱給誰聽?這又是一道思考題。這道題要求我們思考,在尼采那裡,希臘的理性的上帝與希伯來的信仰的上帝,他們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

後來,尼採給自己的小劇寫了一個劇評,《快樂的科學》,343。他再次強調,那上帝死了的事件對於眾人來說實在是太遠,那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但他又說:「我們哲學家或自由的靈魂聽到舊的上帝死了的時候,我們知道,一個新的黎明來到了。」這裡的「我們哲學家」是誰?彷彿包含了尼采自己了……但注意:為什麼是舊的上帝,難道「我們哲學家」還會創造出新的上帝?新的黎明,那意味著新的太陽,新的理性的太陽,難道我們哲學要建立新的基礎?某種意義上,尼采又在與「我們哲學」保持距離,他意識到了哲學背後的某種內在局限,我們在《論道德的譜系》中還會讀到。


想來,很多年前,我還寫過一篇這樣的作業。現在,我寫得更糟了。這個回答告訴我:不進則退。我以後再也不寫尼采了。


2016.4.21更新:
看到自己從前答的,終歸還是有些幼稚,這裡剛好有心情,補充一點。
在我看來, @Dr Marijuana 朋友算是入門了,路的朝向是對的,不像其他的人,路徹底都是偏的。
除此之外,說幾點與你不同的看法:
尼采那個確實是虛無主義,但是是徹底的虛無主義,並且在這個意義上成了一種真正好的東西。另:尼采那裡的好不好,首先都是指徹底不徹底。
徹底的虛無主義在於:取消了一種超越的、普遍而統一的許諾。如同康德斬首上帝(海涅語)一般,尼采把整個柏拉圖主義-神學的遺毒都斬首了——或者說,尼采揮著鞭子把人從腐敗不堪的庇護所里趕出來了,迫使人類面對超人即將到來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尼採的虛無主義是唯一真誠且徹底的虛無主義。
但這並不是壞的——並且,這毫無疑問是尼採的原意:人丟掉的只是枷鎖,開啟的卻是一片自由而寬廣的大地。從這一點上來說,不破不立:上帝之死無非是超人屹立於大地的預表。

另一方面,尼採的永恆輪迴和強力意志不衝突。永恆輪迴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的權說——記得原句是:強力意志感到遺憾,因為它不能使時間迴流。
而永恆輪迴所張開的無非是一個無限大的虛無境界,或者說,永恆輪迴取消了所有的關涉時間的目的論解釋(而目的論中早已允諾了一種虛妄的價值),這也是上帝之死的一個貫徹。但另一方面:意志能僅憑一聲全心全意的「我願意」,就足以憑空出世,長虹貫日,擊碎永恆輪迴所帶來的無限的虛無,而由於意志連這等無限的無意義都能克服,所以意志就此樹立成了強力意志。
而由於每件事——不論大小——在永恆輪迴中都被拉平為同質的無意義,所以一場世界大戰,在永恆輪迴中的地位,並不比乞丐的愛情崇高多少。但不破不立,永恆輪迴拉掉一切價值之後,強力意志才得以樹立起來。
但這些也都是個權說罷了。尼采說強力意志,按禪宗的話說,就是婆子心切。就是說,看著大家可憐,得不到門徑,所以大發慈悲,說了個法門。其實真的這個就是唯一的東西嘛?我看也不一定。

至於現代英美傳統中,把尼采劃歸什麼XX主義、XX主義的研究範式,包括把海德格爾劃歸XX主義的研究範式,用來入個門還好,如果把它坐實,我覺得很無聊。——尼采會說,善惡之前還有個健康與否的問題。哲學同理:健康的人會誕生健康的思想,孱弱的人、病態的人,只會誕生孱弱和病態的思想。我認為這個需要認真對待一下。

————————————原答案————————————

感謝殷羊師 @殷守甫的邀請。這個問題比較大,也可以說是尼採的核心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懂得尼採的思想就不是很難了。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所有的答案:
一樓 @李淼的回答方向是對的,但太傳統了。
二樓 @irenezh的回答其實蠻深刻,但是估計因為給人的乾貨感太弱,所以沒那麼引人注意。
@Wild Alexander 同學第一句「陽否陰述(apophasis)」是對的,「 尼采對耶穌基督教之福音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教會神學家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句斷言,雖然必然會令人不舒服,但我也同意。但仍有意猶未盡之感。
@金翼霄小同學的文史功底我很是佩服,但這個回答我個人不是太同意。tot固然有那兩層意思,不過那兩層意思是為「死」這一層意思所涵蓋的,而不是反之。所以把理解的重心放在那兩層意思上,不是很妥當,好歹也要在這幾層敞開的意義中來迴流轉才行。舉個偏門的例子:就好比夏目漱石的學生問他「I love you」怎麼翻譯,而夏目漱石回答他「今晚月色很美」一樣。在這個語境下理解「今晚月色很美」這句話時,不能偏重「月色美」和「我愛你」這兩個意思中的任何一端,而是要在兩個意思之間自由遊戲,這句話的味道才能出來。「上帝死了」也是。
接下來言歸正傳,簡單地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作為最初的例子,我講個小故事:

村民甲:「我聽說皇上是天下最有錢的人。」
村民乙:「那必須的,想必他頓頓都吃白面饅頭吧。」
村民甲:「呸,當了皇上還光吃白面饅頭,說什麼每頓都得有鹹菜吧?」
村民乙:「那是,那是。」

村民們難道想否定皇上嗎?村民們難道不知道皇上有錢嗎?他們當然無心否定皇上,也很清楚地知道有錢。但很不幸的,他們對皇上的「有錢」這一屬性的肯定,其實恰好構成了對皇上「有錢」這一屬性的否定。而當他們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才能明白「有錢」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他們使用「有錢」這個定語,才是貼切的。可惜,幾乎沒什麼人明白。
接下來讓我們看上帝。當我們熱情滿滿地向天空敞開胸懷,大聲疾呼「啊,我全能全善的主啊」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遇到了類似的情況?人所認為的全能與全善,真的肯定了上帝嗎?如果說村民尚有機會見識到皇帝的滿漢全席或者私人儲備,人又何德何能,能使上帝在自己面前顯現呢?請注意,村民與皇帝之間只有量的差別,而人與上帝之間則是質的差別:人人都可以做到與皇帝對等的位置,但人不可能僭越上帝。上帝是完全超越的。
埃克哈特大師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對於上帝,凡是有所言說都是錯的。這乍一看是大逆不道的,但其實是對的。因為如果你承認有一個上帝,那上帝就不可能和人一樣是有限者。而作為有限者的人,用自己的語言系統去描摹作為無限者上帝,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都是在人為地規定上帝的本質。尼采說:沒有事實,只有事實的解釋。稍作改動,也可用在這個情況上:有上帝,但只有被解釋過的上帝。
我們現在可以正視「上帝死了」這句話了。這個斷言的另一層意思,如@Wild Alexander 同學所說是「上帝活過」。上帝作為超越者,生與死自然都與其無關,肯定也談不上活沒活過,所以這裡的「死」與「活」也只能在修辭的語境上來理解。那麼尼採的本意是什麼呢?以我個人的解讀,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其一,你假如不去關心,那就不構成對上帝本質的斷言,更談不上斷言的對錯。就像耶穌那樣去行動——那些曾經跟隨耶穌的人是這樣生活的,但後來人們陷入了執拗的神學思考中,開始窮究起上帝的本質之類的問題,這反而離上帝越來越遠了。不僅如此,當人在一次次自信地斷言「上帝如何如何」的時候,上帝本身也被否定了。當這種否定越來越嚴重的時候,上帝的神聖性就被消解了,這就是上帝之死

其二,尼採的做法是什麼呢?尼採的「重估一切價值」其實就是反對這樣一種已經由形式變為主義的基督教文化,以希臘人傳統和耶穌時的原始基督教二者來破除滯澀的時代氛圍。

其三,當然,更重要的是,尼采通過「上帝死了」這個宣言,把作為超越者的上帝「懸置」了起來:對於上帝,我們存而不論。我們不討論與我們隔著一個深淵的超越者,也不討論如何觸及這個超越者,因為這是一場註定無意義的爭論。該被拯救的自然會被拯救,該下地獄的自會下地獄,這些輪不到人來操心。人不但不能預知自己的前程,亦不能改變上帝的決定。在如此情況下,正確的做法不是耽於無意義的祈禱和偶像崇拜,也不是繼續思考上帝的本質這樣的問題,而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向著人能達到的頂峰——超人——而攀登。


讀尼采,一定不要耽於一邊。尼採的文里有很多狂暴的見解,「上帝死了」就是其中一類。尼采那裡有很多個「對法」,比如奴隸對主人,善對惡,末人對超人,希臘對基督教,肉體對理性……看到這些對子,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成另一者的反面,而是要更往下挖一層——尼採的所有「對法」都建立在「超越」二字上,只有對基督教有深刻的理解,才有資格《敵基督》,站在《善惡的彼岸》,自然能善能惡。不能只看到尼采只破不立的那一面,更要看到他以破為立的那一面。
對我的以上所有廢話,也應做同樣的理解。


我這個回答主要有兩個目的

1.攻擊排名第一的 @王永豪 ,雖然你是讀哲學的,但是這文中分明有很多的問題

2.也才讀完幾本尼采,答答題也讓自己的理解更系統一些。

注意在這段文字中,尼采根本不是在指責我們殺死了上帝,而是指責我們沒有意識到上帝的死亡,不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在這之後,眾人都震驚都看著瘋子(stared at him in astonishment)(而不是異樣地不信任地)。眾人知道發生什麼事了,但是並不知道怎麼辦。這群人雖然不信上帝,但是也一直被上帝的影子所籠罩著。現在,大家終於發現上帝死了。但是要怎麼做才對?眾人不明白,但是尼采明白,我們必須自己變成上帝,才能擦掉我們身上上帝的血跡。我們自己怎麼能變成上帝?不僅尼采自己要變成上帝,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都必須變成上帝。尼採在給我們指一條路,一條比上帝還要好的路。

1.這裡的上帝,和上帝的陰影。在尼採的哲學體系中都是有具體所指的,我們後面再說。我們可愛的@王永豪同學在這裡就直接「上帝和上帝的影子」不過是將語詞重複了一遍,什麼都沒說。

2.這裡尼采他老人家,根本!從來!沒有!教導過這裡所謂的「眾人」,尼采以一個反柏拉圖主義的哲學家自居,他最不屑的就是他的哲學成為所有人的頂禮膜拜的新宗教!尼采根本不對民眾抱有任何的期望!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中明確說過「當心你崇拜的偶像吧,當那偶像的銅像倒塌的時候,當心傷到你們自己!」(PS:大致意思,我懶得找原文)

尼採的意思到現在已經很明確了:上帝死了,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正是上帝的死讓我們能夠出發去尋找真正的知識,去尋找生活的意義。

所以說 @金翼霄 同學所說的就比較偏離尼采想表達的意思了(應該是把上帝之死看做壞事了)。上帝死了,無疑,然而重點是,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而新上帝又會是誰?

並不是尼采自己,而(應該)是我們所有人。

這裡可以說了。

太可笑了,尼采所謂的上帝死了,根本不是什麼好事或者壞事,這本身根本不帶有任何的價值判斷!在尼采這裡上帝的死亡只不過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一個當時代的事實。

尼采這輩子辛辛苦苦地寫就這麼多的偉大的著作,可不是為了做一個反對宗教的自由主義鬥士的。

尼採的根本目的是毀滅柏拉圖以來,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柏拉圖主義哲學,也就是形而上學本身!

柏拉圖主義或者形而上學,最根本的就是二元化的本體論。不論是哪一種,從古典主義的柏拉圖主義,到現代的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或者黑格爾的自由精神,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

在尼采看來,他們都通通是一路貨色,就是認為除了我們實際生老病死的這個世界之外,還存在另外一個理念世界,這另外一個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那些至善,德性,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存在在這樣一個理念世界當中。

而所謂的基督教,在尼采看來不過是 「民眾的柏拉圖主義」(應該是《超善惡》或者《快樂的科學》,有興趣自己查看一下…我懶得查)

所謂「民眾的柏拉圖主義」 指的是將那個模糊不定的 理念世界,歸結為希伯來宗教中的猶太人上帝,用超驗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來來代替 理念世界,但本質上他們都是一丘之貉!

而這裡尼采說,上帝死了,他是作為一個時代的診斷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的。在現代啟蒙運動之中,人類越來越依靠科學的精神,在實證主義的精神下,對於柏拉圖主義的 彼岸世界的考量中,人們越來越發現這些東西的不可靠性,理性越來越懷疑是否真的有彼岸世界或者上帝的存在。但他們雖然接近了真相,他們卻不敢徹底打倒上帝。

甚至在康德的代領下,德國唯心派產生了一股逆流,將快要被覆滅的柏拉圖主義又拉了回來。他們通過先驗哲學和目的論的道德形而上學,重新將上帝的影子,重新光耀世界(這裡就是本來已經死亡,但是人們還未擺脫的上帝的影子!)

尼采做的不過是將這些本來就已經要崩塌的圍牆一一推倒,將事實呈現出來,就是上帝在現代人類理性崛起之後早就已經不復存在,但人們卻始終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尼采大聲疾呼,是為了讓人類面對這一個本來業已成為事實的歷史必然。

好了,這裡我們@王永豪同學又是同樣的錯誤,尼采(真想爆粗)什麼時候說過要立新上帝了?還教導大眾都要成為上帝?

尼采費勁心思地為他的人類不平等的理論做證明,到你這裡反而成為了人人平等,人人可以追求至高幸福的代言人了,九泉之下尼采絕對不會安眠!

而上帝是怎麼死的?上帝只是一個載體,承載的是幾千年來人們的道德來源,而當尼采發現,上帝作為這個載體不僅沒有讓人們尋找到人生的意義,反而上帝影響了我們去尋求真正的知識的時候,尼采便宣稱上帝死了。

這裡我不贅述了,大家理解一點,上帝可不是尼采說死就死了的,要不然尼采不是成死神了,還是天啟四騎士?
尼采只是陳述一個事實,上帝死了,是幫助我們認清現實。

尼採的重點當然不是證明「上帝存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尼采想探究的是我們存在的意義,其中包括著對當時道德的批判。我們需要重新評估所有的價值(revaluate all values),尤其是道德上的。對道德的批判在《偶像的黃昏》和《論道德的譜系》中都有所體現。而認清楚這一點對於理解「上帝死了」也至關重要。@Wild Alexander 說的上帝活過自然沒錯,在西方社會中上帝一直承擔著道德載體的角色。上帝活著的時候為我們提供了舊道德,但重要的是上帝死後的我們要做什麼。

雖然這一段文字越到最後越晦澀(翻譯的好累...),但是也明顯可以看出尼采對道德的鄙視。尼采是一個道德虛無主義者(但不是每一個方面都是虛無主義者),他認為所有的道德評判都是誤解:世上本來就沒有道德這種客觀的東西存在,是人們硬要捏造出來的概念,而這種概念是「反人性」(Anti-Nature)的。而尼采認為,這種令人鄙視的道德的出現,宗教是罪魁禍首。

1.又是明顯的教條主義,尼采跟存在主義有關,這絕對沒錯。但尼采當時可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提過存在主義這碼子事。都是海德格爾這納粹老哥給他在他的講座集「尼采」中給尼采扣得帽子。實際上不同的學派歷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解讀。

在德里達的後現代主義者們看來,尼采是一個徹底的解構主義者,對一切的哲學系統進行攻擊。

在施特勞斯學派看來,尼采是一個反柏拉圖主義的柏拉圖式的政治哲學家。


(當然這些是題外話)

2.這裡我們要重點說說@王永豪同學另外一個教條主義的錯誤,就是所謂的道德虛無主義!


你當然可以說尼采鄙視一切的舊道德,但是你說尼采是道德虛無主義,呵呵,那他的哲學還剩下什麼? 教人類作為跳板向著超人而進化,權力意志讚揚強大的精神力量,永恆輪迴中讚美生命本身,這些不是道德判斷嗎?如果他是道德虛無主義,他的哲學中哪些是需要強調的,哪些是他鄙視的,不就根本沒有了一根準繩了嗎?如果沒有任何標準,那麼反過來,尼采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反對舊道德的?

當然你要從你精緻的語言學角度來告訴我,尼採在文本中都是從頭至尾反對道德的,我其實不反對。但尼采分明在無限多的其他地方都強調過權力意志的精神,所謂奴隸主的道德,我不管你給他取名叫什麼,但最終這在事實判斷上來說,依然是道德的一種。

而這些弱者們則不喜歡這樣危險的生活,於是上帝的概念被用來為道德準則提供依據。宗教則給弱者們提供了一件完美的武器。他們(宗教,尤其是對歐洲影響最大的基督教)宣揚,我們生來都是罪人,我們本應向上帝贖罪。我們所有的原始衝動,我們的本能,都是罪,都是不應該存在的。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遵循上帝的話語,老老實實的,就改變自己的罪惡,做一個無私的人。隨著基督教的傳播,這樣的「良心」(conscience)就印到了我們的腦海里。

就這樣,道德起源了。而上帝的影子就這樣籠罩著我們,讓我們看不見生命真正的意義。

這裡前面我也不是很反對,但請注意,道德起源絕對不是跟從上帝一起開始的,不知道請請教人類學專業的同學,但請不要信口胡謅

對於尼采來說,這種良心並不是一個好的東西——相反,它只有壞處,是一個「壞的良心」(bad concience)(不是說良心壞了)。這是一個否定生命(life-denying)的行為。生命本應自由不羈,基督教卻想要通過「道德」「良心」來限制它,否定它,讓我們無法自由的尋找生命的意義。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殺死上帝,殺死道德準則的前提。而科學的發展則正好給了尼采一個契機:科學解釋了以前各種人們不理解的現象,從而讓人們越來越不相信上帝了。於是尼采高聲宣告上帝的死亡,來宣揚他的道德虛無主義。

這裡也是一樣,首先不是尼采殺死了上帝,這個不說了。

另外一個,@王永豪同學說尼采要宣揚他的道德虛無主義(又想爆粗),尼采最終的目的是摧毀形而上學的大廈,也就是柏拉圖主義的彼岸世界。尼采本身從來不是想要成為一個道德虛無主義者,相反尼採在他最重要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中反覆強調的就是他的權力意志,權力意志等於生命,萬事萬物都在權力意志的主宰中,權力意志教導人們追求強大的精神,強健的身軀,建立一種以生命為中心的價值判斷體系,而這分明就是一種新的道德,你盡可以用狹義的觀點理解道德,但尼采絕對不是道德虛無主義者。

尼采想告訴世人的是,我們現在所活著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我們要完完全全地活出自己的生活,要讓自己的生活充實到在生活上千遍萬遍也不會覺得疲乏厭倦。不要在幻想那些死後的天堂地獄,不要否定我們的天性來幻想死後能夠去天堂,我們唯一要做的,應該是活好我們眼下的生活,在現在的世界中實現我們生命的價值,去危險地生活,去享受我們的生命,去affirming life。不要讓自己在上帝的陰影下平淡地活,不要做一個弱者,要去成為一個超人(übermensch),要成為我們自己的上帝,主宰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把上帝殺死的意義。

終於要結束了(噓),重新強調一下,尼采(好想爆粗)從來不想告訴世人什麼什麼,這這那那,你應該如何生活,尼採給你的1001條人生建議,尼采教導我們異地戀中應該注意的108條奧秘。

Bullshhit,@王永豪這整篇的解讀,最終把尼采解讀成了一個倡導自由思想的存在主義者。這是最膚淺的一種解讀,而且是錯誤的

尼採在反對基督教的同時,對於現代性也有深刻的批判,尼采將康德以來,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都視作是下賤的東西。尼采對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最大的不滿,就在於他們宣揚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而繼而也反對西方近代的盧梭和康德的所謂民主思潮,比如「天賦人權」「自由意志」。

尼采想要的是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印度教似的理想。

而尼採的永恆輪迴,很可能根本不是尼採的真實意思的表達,更像是一種 所謂的「顯白說教」是對雍眾的愚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尼采沒有想要,更加不屑指導你我的生活,尼採的心裡只有真正具有強大權力意志的人才是他的宣講對象,請你們別在這自作多情


想為大家的回答做一點微小的補充,算是提供一個新角度吧。
普魯塔克在Moralia(道德論集)第5卷的『The Obsolescence of Oracles(陳舊的神諭)』一章中,留下了一段宣告潘神死亡的會話:

Thamus, are you there? When you reach Palodes, take care to proclaim that the great god Pan is dead.

泰姆斯,是你嗎?當你抵達帕羅德斯時,請宣布偉大的神祗潘已經死了。

普魯塔克記載的這一事件,是Tiberius在位期間發生的事情,即公元14-37年間。

中世紀解經學者把「潘神的死」解讀為「耶穌的誕生」的先決條件。隨著陳舊pagan信仰的死亡,新的宗教誕生了。去告訴人們,他們的潘神已經死了;去告訴人們,新的神已經出生了!


在這之後,「潘神的死」與「耶穌的誕生」在文藝作品中的聯繫變得十分常見。
比如彌爾頓在稱頌耶穌誕生的詩歌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s Nativity 中隱喻地說明了,耶穌出生意味著牧羊人的牧神潘降臨到人間來與他們一同生活了,耶穌成了潘神的轉世 :

The shepherds on the lawn,
Or ere the point of dawn,
Sate simply chatting in a rustic row;
Full little thought they than
That the mighty Pan
Was kindly come to live with them below:

* * *
普魯塔克的「潘神死了」與尼採的「上帝死了」又有著如此強的呼應性,讓我不得不從這一角度試圖探索一下「上帝死了」的意味。摘一句《查說》:

而當查拉圖斯特拉獨自一人時,他就對自己的心說道: 『難道這是可能的嗎?這位老聖徒待在森林裡,居然還根本不曾聽說:上帝死了!』

啊,有人還不曾聽說上帝死了;瘋子便跑到市場上(見《快樂的科學》)去告訴人們上帝死了。跑到去市場上,那個「寂寞結束處,市場開始了」(見《查說》第12章) 的地方,去告訴人們上帝死了,正如泰姆斯從寂寞的大海駛向熱鬧的帕洛德斯告訴人們潘神死了。

告訴人們潘神死了,上帝誕生了;告訴人們上帝死了,新的信仰誕生了。人類將邁過古希臘pagan、邁過基督教,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正如《查說》第22章所說的那樣:

"DEAD ARE ALL THE GODS: NOW DO WE DESIRE THE OVERMAN TO LIVE."
「所有諸神都死了:現在我們要使超人活起來。」

新的人類,不需要潘神,不需要上帝;他們克服人類,成為自己的上帝,超人:

超人就是這大海,你們的大輕蔑可能沉沒於其中。

你們能夠體驗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什麼?那就是大輕蔑的時光。

……

那時候,你們會說:「我的幸福算什麼啊!……它是貧乏和骯髒,以及一種可憐的愜意!」

那時候,你們會說:「我的理智算什麼啊!……它是貧乏和骯髒,以及一種可憐的愜意!」

那時候,你們會說:「我的道德算什麼啊!……它是貧乏和骯髒,以及一種可憐的愜意!」


好多答案啊,我把第125節看了一看,寫了點關於這一節的粗略解釋,並沒有新的東西。原文我也貼在了最底下,是從孫周興老師譯的《林中路》中引來的。

—————————————————

在《快樂的科學》第108節中,尼采提到:

「上帝死了,但是人類會構築一個千年不壞的山洞,在山洞裡人們會展示他的形象。

而我們——我們仍然必須克服他的形象。」

在第125節當中,尼采展開了關於上帝之死的論述。與第108節中的溫和描述不同,此處對於上帝之死這一事件的處理則充滿戲劇的張力。


首先我們將文本中主要部分的相關意象析出,如下:

瘋子:瘋狂之人、異乎尋常之人

白晝與燈籠:燈籠常與黑夜為伴,起照亮的作用,是自然光源的替代物

市場:群氓所集處;蘇格拉底的論辯場所

不信上帝的人:區別於「無神論者」,此處的不信上帝的人指的是無信仰能力者,或者說,虛無主義者這一概念最粗俗的理解意義上的人

殺死上帝:上帝並非自然死亡,而是被人們合力殺死的

大海、地平線、太陽:大地的承擔者、視域、柏拉圖的理念

虛無:虛無並非空無一物,而是指失去根基;就形而上學而言,指超感性世界的崩壞

諸神:「我相信原始日耳曼人的話:一切神都必然要走向死亡。」「偉大的潘是死去了。」


尼采塑造了一個瘋子的形象。登場時,瘋子在白天手提燈籠,這一形象給出了兩點信息,一方面這一舉動符合瘋人的一般特徵;另一方面,燈籠的「光照」向我們暗示了某種光源的缺失。在地點上,市場並非一個任意選擇的地方,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當中,尼采直言「市場上充滿一本正經的丑角。」而我們也不會忘記,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乃至形而上學,正是孕育於市場之中的。瘋子在此時此地的行為遭到了一群不信上帝的人的嘲笑;不信上帝的人並不等同於無神論者,或者說,此處的「不信」並不意味任何抵制宗教的精神自覺,而是說不具有信仰的能力;瘋子尋找上帝的行為招來了這群對世界不假思索的群氓的嘲笑。

瘋子突然闖進了人群中,雙目圓睜,問道:「上帝到哪裡去了?」他實不指望從眾人口中得知任何意見,而是自問自答,將答案陳述如下:「我們把它殺死了!」上帝之死這一事件的始末開始顯現,在108節當中輕描淡寫的上帝之死原來是一樁謀殺!並且,人們作為共犯,都面臨著殺死上帝的指控。

問題是,人們何以殺死上帝?瘋子並未給出答案,而是扔出三個比喻來,比喻的核心分別為「大海、地平線、太陽」;尼采並不著急找出人們殺死上帝的動機和方法,而首先將上帝本身的意涵向我聲明。這三個意象的共性在於,它們共同指向具有基礎性地位的事物;大海之於大地、地平線之於視線、太陽之於地球。以太陽來說,柏拉圖曾經向我們構思了一個精妙的洞穴比喻,在這個比喻當中,太陽作為理念世界的代表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基督教神學當中,「上帝之光」、「自然之光」的說法無非是柏拉圖觀念論的輾轉流變。「上帝死了」這一事件在這裡遠遠超出了對基督教神學的批判,而進入到了對形而上學整體的顛覆中去了。

緊接著,瘋子通過另一個追問向我們揭示了上帝之死的真相,他問道「當我們通過無際的虛無時不會迷失嗎?」關鍵詞「虛無」透露出了上帝因何而失去了其權能而招致死亡;所謂虛無,並非指空無一物,而是指本體世界的崩塌。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在習慣上設置了本體世界與現象世界的二元對立,理念、上帝、物自體統統屬於一個超感性的世界;而人類生活的世界、感知的世界則歸屬於現象界,建築於超感性世界之上的。在上面的比喻當中,尼采向我們透露,此一超感性世界業已崩壞,虛無成了絕對,虛無主義乃是形而上學的宿命。上帝之死不過是形而上學終結的副產品。

「諸神也腐朽了!上帝死了!」在寫作《悲劇的誕生》時,尼采曾在筆記當中寫到:「我相信原始日耳曼人的話:一切神都必然要走向死亡。」在基督教誕生之初,普魯塔克也曾寫下「偉大的潘是死去了」這樣的句子。潘神的死去曾象徵著猶太—基督教一神論思想的權威以及專制主義時代的到來,而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上帝之死的意味也十分深遠。

在再三聲明眾人在謀殺上帝這樁勾當上脫不了干係後,瘋子提出了一個大膽而近乎狂妄的主張:「難道我們不能使自身成為上帝,就算只是感覺彷彿值得一試?」並且將這一嘗試稱為最偉大的行為。很顯然,尼采並不是說,人們殺死上帝以便取而代之,而是另有他意。在1882年寫就的《快樂的科學》的結尾部分,也就是如今的第四卷的最後一節里,尼采寫下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言,在後面這本書中,尼采寫道:「上帝已死:現在我們希望的是——超人誕生。」

然而這樣的觀點畢竟太過於樂觀,瘋子很快就意識到,即使人們已經殺死了上帝,但距人們承認自己作為共犯的身份並清醒地認識到此一事件的嚴重性尚需時日,於是他感嘆道:「我來得太早了…——雖然他們已經做了這件事!」尼采自知自己的理論不可能在他生時得到認可,甚至在今天,尼採的同類人依然未能出現。此處,尼采呼應了於108節中提出的「克服上帝形象」的要求,提示了山洞裡的上帝的形象繼續存在的可能。

在這一節的結束處,瘋子走進了教堂,尼採回歸了對基督宗教的批判的現實中來。

以上對文本的梳理是十分粗糙的,對於其中的任何一個觀點做適當展開將是必要的。就此擱筆,隨時更新。


參考:

尼采:《朝霞》、《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瞧!這個人》

海德格爾:《林中路》、《尼采》

—————————————————

原文:

——(圖片 維列科夫:潘神)

瘋子。——你們是否聽說過那個瘋子,他大白天點著燈籠,跑到市場上不停地喊叫:「我尋找上帝!我尋找上帝!」——由於那裡剛好聚集著許多不信上帝的人,所以他引起了一陣哄然嘲笑。怎麼搞的!他失魂了嗎?其中一個說道。他是不是像小孩一樣走錯了路?另一個說。還是他迷失了自己?他害怕我們嗎?他在夢遊嗎?人們議論紛紛,哄然大笑。

這個瘋子突然闖進人群之中,並張大雙眼瞪著大家。「上帝到哪裡去了?」他大聲喊叫,「我要對你們說出真相!我們把它殺死了一一你們和我!我們都是兇手!但我們是怎樣殺死上帝的呢!我們又如何能將海水吸光?是誰給我們海綿去把整個地平線拭掉?當我們把地球移離太陽照耀的距離之外時又該做些什麼?它現在移往何方?我們又將移往何方?要遠離整個太陽系嗎?難道我們不是在朝前後左右各個方向趕嗎?還有離和低嗎?當我們通過無際的虛無時不會迷失嗎?難道沒有寬廣的空間可以讓我們呼吸嗎?那兒不會更冷嗎?是否黑夜不會永遠降臨且日益黯淡?我們不必在大白天點亮提燈嗎?難道我們沒有聽到那正在埋葬上帝的挖掘墳墓者吵嚷的聲音嗎?難道我們沒有嗅到神性的腐臭嗎?一一就連諸神也腐朽了!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們殺死了他!我們將何以自解,最殘忍的兇手?曾經是這世界上最神聖、最萬能的他現在已倒在我們的刀下——有誰能洗清我們身上的血跡?有什麼水能清洗我們自身?我們應該舉辦什麼樣的祭典和莊嚴的廟會呢?難道這場面對我們來說不會顯得太過於隆重了嗎?難道我們不能使自身成為上帝,就算只是感覺彷彿值得一試?再也沒有更偉大的行為了——而因此之故,我們的後人將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更高的歷史之中!」

說到這裡,瘋子靜下來,舉目望望四周的聽眾,聽眾也寂然無聲並驚訝地看著他。最後,他將提燈擲在地上,而使燈破火熄。「我來得太早了,」他接著說,「我來得不是時候,這件驚人的大事尚未傳到人們的耳朵里,雷電需要時間,星光需要時間,大事也需要時間,即使在人們耳聞目睹之後亦然,而這件大事比最遠的星辰距離人們還要更為遙遠——雖然他們已經做了這件事!」

據說,在同一天,這個瘋子還跑到各個教堂里,在裡面唱他的Requiem aeternam deo [安魂彌撒曲]。而當有人問他緣由時,他總是回答說「假如這些教堂不是上帝的陵墓和墓碑,那麼,它們究竟還是什麼玩意?」


此答案並非直接回答問題。今天@Dr Marijuana先生對@王永豪 答案的批評被推送我首頁好幾次, 他的批評有些地方我也認同,但也有些地方我有些不同意見,藉此機會探討下,也算是defend 一下王永豪的解釋。

我也是尼采只讀過幾本,存在主義上過兩節課的半瓶醋,此答案有問題歡迎指正。

Dr Marijuana先生兩次說王永豪教條主義,我認為都不太合適。

1. 稱尼採為存在主義者是否是教條主義?

Dr Marijuana 先生說:

又是明顯的教條主義,尼采跟存在主義有關,這絕對沒錯。但尼采當時可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提過存在主義這碼子事。都是海德格爾這納粹老哥給他在他的講座集「尼采」中給尼采扣得帽子。實際上不同的學派歷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解讀。

在德里達的後現代主義者們看來,尼采是一個徹底的解構主義者,對一切的哲學系統進行攻擊。

在施特勞斯學派看來,尼采是一個反柏拉圖主義的柏拉圖式的政治哲學家。

我覺得這個批評沒什麼道理。首先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運動,存在主義盛行於20世紀40-50年代,存在主義這個term 也是這段時間裡產生的。 死於1900 年的尼采自然不可能「提過存在主義」。 但是尼采,Kierkegaard, Dostoevsky 等人常被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先驅。稱尼採為存在主義者,在哲學學者中很尋常。我甚至還聽過有些教授稱年輕的馬克思為Existentialist Marx.

其次, 存在主義本身也有它的特殊性。存在主義哲學既不像法蘭克福學派那樣有個institution, 有一個「官方」的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名單;另一方面也很難說它有一個dogma: 這個世界上能有orthodox marxism, orthodox liberalism, 但不可能有orthodox existenatilism, 所有我們不可能列出來一些「存在主義的本質特徵」,靠這個評判某人算不算存在主義哲學家。

另一方面,那些一半被看作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代表的哲學家——包括薩特、波伏娃、加繆、海德格爾——無一例外都試圖和他們眼中的存在主義劃清界線。比如波伏娃曾回憶道:

「During a discussion organized during the summer... Sartre had refused to allow Gabriel Marcel to apply this adjective [existentialist] to him:"My philosophy is a philosophy of existence; I don"t even know what existentialism is." I shared his irritation... But our protests were in vain. In the end, we took the epithet that everyone used for us and used it for our own purposes."

這正是存在主義詭異的地方:作為存在主義運動核心的哲學家不願被稱為「存在主義者」,許多和這個特定文化運動並不直接相關,或者生於運動之前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甚至電影人卻常常被稱為存在主義者。考慮到存在主義這個特性,Dr Marijuana 不許人稱尼採為存在主義者,我認為是很沒道理的。

至於說施特勞斯、德里達沒有把尼采歸類為存在主義哲學家,這個就更是無關要旨了。德里達我沒讀過,施特勞斯是我term paper的研究對象,我倒是略讀過一點。施特勞斯談存在主義時只提到了海德格爾一個人,難道我們就得說薩特波伏娃的作品都不能叫存在主義了么?

2. 稱尼採為道德虛無主義者算不算教條主義?
Dr Marijuana 先生說:

當然你要從你精緻的語言學角度來告訴我,尼採在文本中都是從頭至尾反對道德的,我其實不反對。但尼采分明在無限多的其他地方都強調過權力意志的精神,所謂奴隸主的道德,我不管你給他取名叫什麼,但最終這在事實判斷上來說,依然是道德的一種。

Dr Marijuana 先生說的不錯,尼采並不是價值虛無主義者,will to power 確實是尼采提出的新的價值。但王永豪稱尼採為道德虛無主義者也並沒有錯。道德這個詞(morality, die Moral, das Sittlichkeit) 在common usage 里是有特殊含義的,它一般是和被理解為以」善惡「為category 的價值判斷、以美德為導向、包含「thou shalt「這種命令的 」道德「,詞義不等同於廣義上的價值(value)。

當然重要的不是詞典上的定義,也不是你我想怎麼理解「道德」這個詞,用狹義的還是廣義的定義,而是尼采怎麼用「道德」這個詞。尼採的行文中提到「道德」時很多時候都是取前者的意思:換句話說,他提到「morality」時,就用它指代普通人日常用語里所說的道德——尊敬父母,愛你的鄰居之類——而不是use it interchangeably with "value" .我就隨便抓幾個例子:

One knows my demand of philosophers that they place themselves beyond good and evil- that they have the illusion of moral judgement beneath them. This demand follows fro an insight first formulated by me: that there are no moral facts whatever. (Twilight of the idols,)

Morality[Sittlichkeit] is nothing other than obedience to customs [Sitten], of whatever kind they may be...The free human being is immoral[unsittlich] because in all things he is determined to depend upon himself and not upon a tradition. Daybreak, 9
The most general formula at the basis of every religion and morality is:" Do this and this, refrain from this and this- and you will be happy! otherwise..." every morality, every religion is this imperative- I call this the great original sin of reason, immortal Unreason. Twilight of the idols,2

尼采甚至經常稱他自己,和他欣賞、期盼的new philosophers 為 「immoralist」. 我覺得這些例子已經足以表明尼採用「道德」這個詞時他指代的是什麼:就是他反對的、狹義的、基於「善惡」的category 的道德,是而不是廣義上的價值。我不否認他可能曾用"morality" 或 『 ethics" 指代廣義上的價值或價值體系,事實上我隱約記得他曾經將「will to power」稱為一種new ethics, 有誰找到quote 請提點。 但因為他文本中許多使用「道德」這個詞的時候他用的都是第一種含義,我認為我們作為研究者,stick to his own usage, 說他是個道德虛無主義者 i.e. one who belives that moral facts do not exist 是完全合理的。

這裡說句冒犯的話,Dr Marijuana 先生批評王永豪教條主義的兩處,在我看來都是quarrel over words,無關主旨也無宜於加深理解。我們哲學生討論問題,提出自己創造性的解讀,引用文本證據支持;如果爭論不在對文本的理解上,不在論證的邏輯上,只在詞句上,就有些沒意思了。

但Dr Marijuana 先生批評王永豪對尼採的解讀太民主,我感覺是很有道理的。我也不認為尼采實在勸導人「重估所有價值」,「成為自己的上帝」。這個解讀有兩個問題。一個是Dr Marijuana 先生 提到的,尼采相信人和人是不平等的。他並不認為所有人都可以重估價值,成為超人。甚至他寫書也不是給「所有人」,給「人類」寫的,而是寫給他的fellow übermench 的。尼采期盼的讀者需要滿足某些標準,這個想法尼采表達過無數次,最有名的就是Zarathustra 的副標題是 「a book for everyone and no one」.其它的例子如:

I am often asked why i really write in german: nowhere am i read worse than in the fatherland. But who knows, after all, whether I even wish to be read today. Twilight of Idols

...these alone are my readers, my rightful readers, my predestined readersL what do the rest matter?-The rest are merely mankind. -One must be superior to mankind in force, in loftiness of soul- in contempt. Anti-Christ, foreword

另一個問題是弱者能否變成(become) 超人。「Can one become something other than he originally is」這個問題,尼採給出的回答比較模糊。一方面他不承認自由意志,提出永恆回歸,這些似乎都在暗示一種決定論的解讀: 超人是天生的、註定的、是他/她的天性使然,而非人可以通過個人選擇和努力來成就的。另一方面他又強調超人的特性在於自我超越(self overcomming, überwinden),人需要超越自我——超越人——才能成為超人,這似乎又暗示弱者也有becomming 的可能性。這個問題我現在也比較迷惑,有前輩了解的還請指正。


關鍵在於理解價值是由人創造和評估的和「對一切價值進行重估」。

維基百科上的相關說明可以看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0%BC%E9%87%87%E7%9A%84%E5%93%B2%E5%AD%B8%E6%80%9D%E6%83%B3#.E8.99.9B.E7.84.A1.E4.B8.BB.E7.BE.A9

以下引自鄧曉芒的《歐洲虛無主義及其克服》:

尼采是從他自己的虛無主義的立場來給以往的虛無主義下定義的。在他看來,柏拉圖對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劃分奠定了後來西方基督教世界觀的基石,當一切價值都被歸於上帝的最高價值時,人生的現實價值就被淘空了。人之所以要把他自身的價值全部歸於上帝,是因為他在現實世界中實現不了這些價值;而他之所以實現不了他的價值,則是由於他缺乏「強力意志」,因此他就通過某種 「人化」的方式使一個對象獲得最高價值,而設定了一個擁有所有這些價值的上帝來供自己謨拜。

神的本質其實就是人的本質,上帝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

虛無主義不能從外部來加以克服。僅僅用另一個理想,諸如理性、進步、經濟和社會的社會主義、單純的民主之類的東西,來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從而試圖把虛無主義強行拆毀和排除掉——這樣做,是克服不了虛無主義的。反之,只有對一切價值進行「重估」,將過往一切形而上學所追求的價值、因而將形而上學本身加以顛倒,用「強力意志」這種「主人的道德」取代生命力萎縮的「奴隸道德」,才能克服虛無主義。「尼采把他的形而上學理解為極端的虛無主義,而且,這種虛無主義同時不再是虛無主義了。」為什麼不再是虛無主義了呢?因為尼采把與虛無相對立的存在理解為「價值」,因而把虛無主義理解為最高價值的失落,而把對虛無主義的克服理解為價值的重建:「一切價值重估」。正因為重建了一種新的價值,即「強力意志」,所以它雖然是對一切自在的價值的毀滅,但卻是對一種動態的、人為的價值的恢復,這就是「相同者的永恆輪迴」的絕對價值。

尼采以一種新的形而上學顛覆了西方自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在他看來,「目的」、「統一性」、「真理」這樣一些概念,作為彼岸世界的自在的價值,都是騙人的,都是對人的生命的此岸價值的抽空。尼採的顛覆就在於,公開宣布「上帝死了」,不再用任何自在的價值來衡量此岸世界的事物,而是就在此岸世界中憑藉生命的強力意志創造出自身的價值來。


老上帝已死,新上帝當立。

個人到了重新給自己的精神世界樹立上帝式的天條之時。


陽否陰述(apophasis)是一種欲迎還拒的伎倆,作者把真正要說的話藏在迷魂陣里,藉此篩選預期的讀者---他不低估我們的智力,我們也別辜負他的苦心。

「上帝已死」的光芒刺眼地照亮了前景,潛台詞「上帝活過」躲在幕後。

無論尼采對基督教的攻擊多麼惡毒,我們必要忘記這個事實: 尼采對耶穌基督教之福音的理解,是絕大多數教會神學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尼採的密碼在這句話里「哦,查拉司圖特拉,你這樣的不信仰要比你信仰的時候還更加虔誠! 在你心裡肯定有某一位上帝才使得你反過來變得這樣不信神。」


好吧,這個問題是曲解了尼採的典型看法。
記得上中學時,政治課本中有一句"尼采宣布自己就是太陽"用來攻擊唯心主義的愚蠢,說到這個往往是滿堂大笑外加貶損老外神經病。但因為我在那之前看了「權力意志」,「偶像的黃昏」和「蘇魯支語錄」(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以怎麼也笑不出來。
尼採的唯意志論是一種能夠給人很大能量的哲學:人可以通過認識自身的方式來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the will to power)的超人(「蘇魯支語錄」),而這種強大生命力可以超越傳統道德的善惡觀(「善惡的彼岸」),戰勝愚昧單純的宗教(「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唯意志論雖然缺乏明確的理論體系,但卻在邏輯上可以方便地解釋很多的人類行為,並且給予人積極方向上的鼓勵。

至於尼采"如何殺死上帝",我嘗試用他的思維來解釋:
對於神的信仰緣自於人類的懦弱、無知和懶惰,"如果一切都可以用神的旨意來解釋的話,那麼我就可以安於現狀了"。而這些缺點克服的唯一方法便是從認識自身做起,尋找可以去接納一切、熱愛一切的超人力量,"愛你的敵人吧!",一旦你連最大的敵意也可以接納,那麼對你來說,對任何生命的博愛便可以使你戰勝一切虛無的"依靠":善惡觀,信仰,對自身的懷疑等等。不需要信仰,不需要神,不需要上帝。而當你不再需要他們,他們就死掉了,消失了。

尼采晚年發瘋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自己的理論使他開始同情一切,甚至抱著牲畜大哭。可憐的人,可愛的人,願他的靈魂安息。


本無上帝,緣何談死。尼采想要滅掉的是無知的人類自己由於種種原因(恐懼未知,巫師的謊言,統治者的需要)而自己杜撰出來的束縛自己的心魔。上帝,心魔爾,尼采滅之。


因為當時的基督教教義不對,是軟弱的。這裡就是天堂,而不是什麼死後。這種軟弱錯誤的奴隸道德,使得人們失去了活力。尼采說上帝死了,是指人們要擺脫這種把希望寄托在來世的宗教,他批判的是對的!但是他批判的不是真的上帝,而是人們錯誤理解的上帝。
人們總是以為宗教是要人做善事,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宗教的本質是要人類回歸真本。尼采超善惡的概念是對的,對於人類來說,根本沒有善惡,一切都是慾望。

上帝只是一個載體,承載的是幾千年來人們的道德來源」,這正是人們誤解神的地方。人類所有的道德都是自己創造的,而神只給了人類慾望。神要人們拋棄道德,獲得自由。

耶穌真正的教義是什麼?
科學的基礎在於相信邏輯,科學被限制在邏輯之下。而邏輯是誰創造的呢?是神。人類被限制在公理之下,而神創造了公理。人類無法證明公理,只能相信公理。相信公理就是相信神。

基督教耶穌怎麼說的?馬太福音:晚上天發紅、你們就說、天必要晴。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
你們既然能認識公理,怎麼不想想公理來自於誰呢?

人類被限制在邏輯之下,但是世界本身是超邏輯的。比如物質:只要有形狀的概念,物質就可以永遠無限再分。所以康德說:物自體永遠不可能被認知;而叔本華則說:世界是表象。人類被限制在形狀之下,所以無法得知物質的本質。

人類在一個超邏輯的世界被限制在了邏輯之下,所以康德說:我們只能理解我們能夠理解的事物。而我們相信神創造了公理,那他一定可以改變公理。這就是信仰。

改變什麼公理?那就是神為什麼規定了人的死亡。那是因為人類犯了罪,什麼罪呢?那就是人們穿上了衣服。人類為何要以神賜予的身體和性慾為羞恥?人類穿上衣服開始假冒為善,滿嘴謊言,也背離了神的旨意。從此人類喪失自由,喪失真本,慾望不滿足。男女之間相互限制自由,而不是相愛。人類為性資源而陷入了無限的物質競賽,人類由於慾望不滿足而自相殘殺,人類的苦難由此開始。而這和神沒關係,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

所以釋迦要你識自本心,基督要你回到小孩子的樣式。壇經說:何其自性,本自潔凈。基督說:一切都是潔凈的,只有人的內心是不潔凈的。人類生而潔凈,宗教是要人不再說謊,回歸真本。

當人犯了原罪以後,神向人類展示了他的權柄:世界是我的,你休想帶走任何東西。你的身體是我的,你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衰老和死亡。你的靈魂也是我的,我的意志就是慾望,你必在慾望下脫下衣服。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在撒謊,這就是世界的真相。

天國近了。我實在告訴你,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先入神的國。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天國的人不娶也不嫁,他們好像天上的天使。不要假冒為善。只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我覺得現在你們應該能看懂聖經了。

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書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尼采沒把自己當成人民教師,他的話不能單從字面理解。為什麼藝術家、哲學家甚至瘋子愛戴他,因為他的話是哲學也是藝術,你得有點想像力。
尼采說上帝死了,不是說樓下那個誰昨晚腦溢血死了。而是指某種約束是時候消失了。
尼采認為宗教、道德、習俗、國家等等我們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規則是想像出來的,甚至是弱者為了約束強者,為了阻止超人開創全新的、以弱者的能力難以理解的更好的世界而編造出來的阻礙。如果人類想要發揮自己的能力、想要救贖自己、想要進步發展——就要破除這些阻礙。
這是非常危險的理論,但也是非常激動人心的,因為如果沒有人規定你的白紙上必須畫十字架——那就意味著你可以暢快淋漓發揮自己的所能了!人為什麼不能變得更好,所有的生物都在不擇手段地進化,人為什麼要被以上帝為代表的各種無意義的規則所約束。


尼采說這樣的話是因為他聰明且善良。他同情人類,你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時難道不激動不感動不能體會他的絕望和絕望的愛嗎?他的愛亞於上帝嗎?我深深懷疑上帝會愛嗎?當然這質疑是出於後現代視角,對宗教本身我無意冒犯。

可惜精英主義落在邪惡者手中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尼采自己就預言了有一天他的名字會和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聯繫在一起。不過說真的,元首本來只想當個藝術家的...如果沒有一個本無所謂的價值取向、規則、對職業貴賤的認識、whatever阻止元首做個「百無一用」的藝術家,也許歷史也會不同。

總之,此處的上帝不是一個實體、具體的上帝,而是一個象徵,其意義無窮可隨時代改變。這是箴言啊!當然我也將你的問題理解為一個詩意的問題,也許你要問的是尼采如何解放了人的意志。不過這個問題需要更系統化的解答,超出我能力範圍啦。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這麼幾句:
第二部分:
論自我超越
所有活著的人都服從。
第二點,不能服從自己的人就受指揮,這是人活著的本性
然而這是我聽到的第三點:指揮比服從更困難。
不僅因為指揮的人必須承擔所有服從的人的重擔,而且因為重擔可以輕易壓垮他。
無論什麼時候活人指揮,他都危害自己。
的確甚至當他指揮他自己時,他仍然要為他的指揮付出代價,。
他必須成為裁判,復仇者和他自己法律的受害者。
第四部分:
上帝死了,上帝死於對他人的同情。

結合阿蘭德伯頓《寫給無神論者》。當中強調的觀點:宗教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可以給人倫理指導和道德安慰。
但結合《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以上思想可知,所有的人都服從,尼采覺得我們的倫理不需要上帝來幫忙
上帝死了,上帝死於對人類的同情,
尼采非常討厭同情,同情是道德可能的一個重大基礎,也是上帝存在的一個方面

從下面這一段,更能看出尼采,對同情的態度,可謂是恨之入骨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
論同情心
論有同情心的人
和人民生活在一起是困難的,因為保持沉默是那樣的困難,
我們對他最不公平的人不是令我們討厭的人,而是與我們無關的人。
啊,在世界上什麼地方比有同情心的人當中有更多的愚蠢呢?
世界上有什麼事物比有同情心的愚蠢能引起更多的痛苦呢/、?
所以警惕同情,總有一天出自同情的一朵沉重的烏雲將來到人們面前,


在19世紀,基於理性的現代性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而科學的進步也使得基督教的世界觀一步步被推翻。 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即是在這一背景下,隨著基督教被科學的全面超越,伴隨基督教的西方文明的整個符號體系崩潰了。在中世紀,人是在天堂人界地獄中存在著的人,人的價值、意義、起源、歸宿都能被基督教解釋,但在基督教被科學擊倒後,以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就自然不存在了。這也使得西方人被自己的理性放逐到了虛無的邊境,難以找到自己紮根的位置。所以,尼采才說"上帝死了,是被我們殺死的"。 對於上述問題,尼采才提出了權力意志和酒神精神。


我喜歡把道德經和《查拉》對比著看。老子崇尚愚民,也就是完全取消社會給予的價值觀(主要是善惡觀),聽從自己本心對事情的渴望來行事。而「上帝」則是西方社會的「價值觀」代表,加以上帝之名,人們不相信自己,而相信「神跡」。
尼采與老子所言類似,只是希望人們能聽從內心,做個不被世俗(價值觀)污染的超人(超人我理解是純粹的人,本真的人的意思)。


以我粗淺的哲學史知識來試著回答下吧。
尼采說上帝已死,是我們殺了他。
眾所周知尼采鼓吹權力意志,倡導超人哲學。如果以黑格爾作為分界點的話,我認為尼采批判的其實是啟蒙。
前面有人提到了克爾凱郭爾,其實從基督教的角度上看二人或許是對立的,但從對啟蒙的批判來看二者是一致的。
啟蒙運動是個奇怪的東西,它在促使人的自我覺醒之後,卻把人的發展引向了反動。用黑格爾的話講,就是把一切都推給了上帝這個大陰溝。可能啟蒙enlighten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奴性的意味吧!是誰啟蒙了你呢?你要依靠誰啟蒙呢?從霍布斯的利維坦到盧梭的好古情懷,彰顯的是人類在自我覺醒之後的一種懦弱和逃避。而我們從尼採的權力意志中彷彿看到了利維坦,但卻沒有霍布斯的膽小和怯弱。
上帝已死,是我們殺死了他。當人的自我意識覺醒之後其實就不需要上帝了。但由於人性怯弱,卻甘願屈從於一個不需要存在的東西。我們殺死了上帝,可他卻仍在墳墓里統治著我們。
在啟蒙學者眼裡,上帝制定了這個宇宙的遊戲規則,然後就神隱了。這其實與啟蒙學者對政治生活的態度是一致的。一方面推崇一個良好的政體和制度;一方面又將此寄希望於一個君主,用強力推行良善的制度之後便高尚地退居幕後。
其實柏拉圖的哲學王之夢一直沒有死!上帝也沒有死!為什麼?究其原因,就是人們總相信現實是虛幻的,真理存在於現世之外!
就是柏拉圖的洞穴之喻!只要洞穴之外的所謂真理之光一天不滅,哲學王的幻想就永遠不會破滅!
所以尼采自詡為太陽,因為他不需要像啟蒙學者那樣企圖將洞穴之外的真理之光引入洞穴之中來。因為在他看來,洞穴之外才是虛幻的!!只有洞穴之中才是真實!!重要的不是從洞穴之外引入光,而是在洞穴之中製造光,製造真理!靠什麼呢?靠權力power!
所以尼采崇尚查拉圖斯特拉,拜火教的教主。在尼采看來哲學不是啟蒙,而是自焚。人作為一個強力者,與其屈從於別的東西來照亮黑暗,那不如燃燒自己!或者說,只有自焚才是自由意志和自我力量的體現!
現實之外皆為虛幻,現世之外不存真理。這是尼采上帝死了的這句話的意義所在。
如果說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仍然體現著他對上帝的留戀,那麼尼採的上帝已死則表達了他與上帝的徹底決裂。是對啟蒙哲學甚至整個形而上學的批判。


在尼采之前的哲學家 都說世界上存在絕對真理 只是他們認定的真理不同
尼采提出了沒有絕對真理 換句話說 就是沒有一個絕對的「上帝」 於是上帝被殺死了····


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這裡的上帝是什麼意思呢?上帝這個名稱表示的是柏拉圖之後的形而上學的理念和理想的領域。上帝死了,就是指西方形而上學大廈的傾覆。


https://www.ai-wen.net/?q-1226.html


推薦閱讀:

生物學不能明確劃分什麼是生物嗎?
如果動物突然開口說話,是否能得到人類的尊重,不再被屠殺?
人類有沒有可能死後掉到某個平行時空,然後繼續著原來的生活?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巨人錯了呢?
如何看待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提出的「宇宙就是數學本身」?

TAG:哲學 | 尼采Nietzsche | 上帝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