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把火箭等載人航天技術運用到人類日常交通上?

既然已經可以把人類送到外太空,可以有洲際導彈,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把這樣的技術運用到人類日常生活中,假如一個人可以在半個小時內,可以從烏魯木齊到北京,或者1個小時從北京到倫敦,這樣豈不是會大大改變世界經濟和生活的格局,人們在北京工作,不必再北京買房,這樣使人類分布的更加廣泛,一些偏遠的地方得到開發利用。全球的廣泛交流不僅限制在網路上,而正真的實現全球化。


貴。老炸。不舒服。


謝邀。
第一是成本下不來。目前一次發射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還只能送幾個人上天,更別說在天上的維護。
第二是技術上不去。航天內一句口號叫「為節約每一克而奮鬥」,現在的技術水平就想搞通勤能活活氣死設計師。
相對不那麼遠的未來可能會利用臨近空間使用超高聲速的空天飛機進行通勤,但載人航天真是想太早。


一張票幾千萬美金,


有的,噴氣式賽車。用的是火箭發動機,高濃度過氧化氫燃料,就是跑起來不容易控制,費輪胎。


想到了原來的協和超音速客機。速度快,但是代價高:高油耗高噪音高風險。所以航空公司為什麼不做大部分人的生意而去死磕那一小撮尖端人士還砸自己招牌呢?於是,協和沒了。
而且最主要的,現在的民用技術已經足夠大家日常生活需要了,再做到某些極致是得不償失的。


我覺得等聚變可控以後有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西南鋁成功研製出直徑10米的整體鋁合金環件?
小碩問下航天研究所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既然雙槳共軸配置能提升直升機各方面性能,為什麼像Mi26這種超大運輸直升機不使用?
新視野號飛行的推進動力是化學火箭發動機還是核動力?
太空梭起飛後為什麼要轉身?

TAG:交通工具 | 航天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