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哪些很殘酷的現象?

鏡像問題:自然界有哪些很有愛的現象? - 生物學

前幾天剛看完BBC的《life story》紀錄片。

第一集一開始就受到了震撼。剛破殼的幼雛就要從斷崖上往下跳,它們的爸媽在下面等它們。大概5個裡只成功了兩個。一方面可能摔死,一方面有狐狸在狩獵。

後面又陸續提到海龜媽媽孵蛋回去的路上可能一不小心卡在石縫裡被曬死;有一種鳥求偶時會兩隻雄性搭配練習,又是唱歌、又是跳舞,但成功了之後交配的機會只歸資歷老的那一隻。年輕的只能一個人離開;杜鵑把蛋下在別人窩裡就不說了,殘忍的是它的蛋一孵出來,幼雛就知道把其餘的蛋全部推下去(而鳥媽媽一回來它就停止推蛋行為)...

之前也知道蜘蛛交配之後雄蛛往往淪為雌蛛盤中餐。

那麼還有哪一些類似的現象?
--------------------------------------------------------------------
我理解的「殘酷」大概是【生命】的脆弱性,這個樣子。大家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為基準來答題但前提以自然界的一些科學知識為論據或基礎,就是盡量別牽涉人類社會的一些理念。當然這樣一來,殘酷本來也是人類的看法而已。天,要被自己繞暈了。
主要想拓展一下自己的認識面。
然後希望大家不要回答成「人類社會才殘酷」、「人心最殘酷」blabla之類的答案了
= =
--------------------------------------------------------------------
歡迎各種生物大神!!!
-------------------------------------------------------------------------
問題添加了【人類感覺】四個字,因為無論殘酷與否,全是我們給他們定義的。對於自然界的生物而言,能夠一代代的繁衍至今,自己種群所特有的生活繁衍方式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對人類而言,可能是「殘酷」;但對於充滿危險的自然界而言,他們的「殘酷」卻經受住了千萬年的時間考驗!


剛剛看到的……一群有錢就去嫖娼的猴子!

經濟學家教會了幾隻猴子怎麼花錢,卻萬萬沒... 來自英國那些事兒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日本有個叫地獄谷的地方,生活著一種叫雪猴的猴子,每年到了冬天,那裡便是冰天雪地,非常寒冷,氣溫會驟降到零下三十度左右,不過好在那個地方有很多溫泉,泉水溫泉可以達到四十度左右,所以那裡的猴子很聰明地學會了泡溫泉,一群猴子悠然自得地泡溫泉的景象讓很多人覺得好有愛,所以這個地方還專門開闢了一種旅遊項目,就是看猴子泡溫泉。在遊客的鏡頭下這群猴子如同活在天堂:

外面是漫天大雪,裡面溫暖如春,真是舒服極了。

泡著溫泉,還有別的猴子給抓癢,看這享受的表情,讓我想到了頤養天年這個詞。

小猴子泡在溫泉里舒服得進入了夢鄉。

還可以泡在溫泉里,在媽媽的陪伴嬉戲玩耍。

餓了還有媽媽的懷抱,香甜的乳汁。

看到這些圖估計有的人心都要融化了,誰說天地不仁?

可就如同硬幣的兩面,遊客只看到了溫情的一面。

下面我要告訴你們殘酷的一面了,並不是所有的猴子都能泡溫泉,猴子群體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等級高的猴子才能泡溫泉,等級低的猴子再冷也不能泡,他們凍得受不了,可一旦下水就會被等級高的猴子撕咬,驅逐,所以只能在風雪中瑟瑟發抖,里外是將近70度的溫度差,有的時候這就是生死之別,而且這種制度還是「世襲」的,等級低的猴子生的小猴子同樣沒有泡溫泉的資格,也就是說有的猴子天生就是弱勢群體,沒道理可講。

沒資格泡溫泉的猴子只能在雪地里逗留。

冰天雪地,寒冷又孤獨。

瑟瑟發抖。

冷成一尊雕塑。

擁抱著取暖。

還覺得溫暖嗎?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後面這些猴子來說,寒冷的何止是天氣,還有殘酷的等級制度。

這個世界,溫暖是一部分生物的,另外一部分只有寒冷,哪怕是一樣的生物。

不僅猴子如此,人也如此,人群也是有階層的,不過是人會掩飾,而且大多數時候泡溫泉的和蹲雪地的互相看不見,顯得沒那麼赤裸裸。

我當時給學生放這個紀錄片時如是說。


這次要給大家普及一個新辭彙——matriphagy,各位在英語詞典里不一定能查到這個詞的意思(至少我翻了三本詞典都沒有),不過沒關係,因為下面這句解釋將令你過目不忘:

For Some Animals, Baby"s First Meal is Its Mother

(來自某篇描述matriphagy這種現象的文章標題)

是的,對於少數幾種動物來說,它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餐就是它們的母親。

而且,在被吃掉的時候,它們的母親還是活著的。

先說一個不怎麼殘酷的例子,這需要你認識一種以前你可能從來沒見過的生物,蚓螈(caecillians)。

蚓螈看起來像是蚯蚓,但實際上是兩棲動物中的一種,因為生活在地下,四肢退化所以被歸類於無足目(Gymnophiona),採用卵生(少數)或卵胎生(多數)的繁殖方式,母蚓螈會在卵孵化的過程中守護在旁,以自身皮膚分泌的粘液保持卵的濕潤。出生後的蚓螈幼體會在第一時間爬上母親的身體,啃噬母親的皮膚來獲取營養。不過由於蚓螈自身可以不斷更新皮膚,因此這種噬母行為並不會導致母體的死亡。

但對於少數幾種蜘蛛來說,「matriphagy 」這個詞的內涵就沒那麼輕鬆了,對於它們來說,這意味著幼蛛孵化後不僅會把活著的母蛛當作食物,而且還會把母蛛整個吃掉。在四萬多種蜘蛛中,這種行為主要見於以下種類:

管巢蛛科紅螯蛛屬,例如Cheiracanthium japonicum

管巢蛛會把葉片捲成管狀作巢,故名管巢蛛

隆頭蛛科穹蛛屬,例如Stegodyphus lineatus

隆頭蛛因其頭部隆起而得名

暗蛛科暗蛛屬,例如Amaurobius ferox

蟹蛛科狩蛛屬,例如Diaea ergandros

以最後一圖的Diaea ergandros為例,母蛛會通過大量進食的方式在體內儲存營養,幼蛛孵化後就會從母蛛的腿關節處吸食這些營養,最終將母蛛吸成一個空殼。而Stegodyphus lineatus的母蛛不僅會通過大量進食來儲存營養,還會分泌出降解酶,將體內的器官也逐漸溶化成液體,再吐出來餵給幼蛛,到母蛛最終死去時,她體重的95%都將被幼蛛吃掉,而幼蛛的體型則會成長到剛孵化時的三倍大小。

最不可思議的是,有些時候,幼蛛們吃掉的不僅是自己的母親,還有「姨媽」。在一些具備社會性的群居蜘蛛中,所有成體雌蛛(不論是否已交配和產卵)都會擔負起照顧卵和幼蛛的任務,並心甘情願地被幼蛛吃掉(即便這幼蛛並非自己所生)。國家地理曾經為這種現象專門拍攝過一個視頻,見下:

這些蜘蛛為什麼會選擇如此殘酷(在人類看來)的方式來飼餵下一代呢?其原因主要有三:

1、為了避免剛孵化的幼蛛因捕食能力太弱而自相殘殺(剛孵化的幼蛛太小,會結網的話還好,不會結網的話就只能吃自己的兄弟姐妹了),上面提到的Diaea ergandros就屬於這種情況(詳見Rainer Foelix所著《Biology of Spiders》一書第261頁)

2、生活環境惡劣,幼蛛吃掉母蛛可以更快地成長,從而更好地面對自然界的挑戰。上面提到的Stegodyphus lineatus就屬於這種情況,因其生長於以色列的沙漠之中。

3、激活幼蛛的捕食本能,可參見下面的視頻,母蛛主動擠到幼蛛中去,並製造振動,刺激幼蛛來吃掉自己:

當然,在四萬多種蜘蛛中,既有為了下一代能更好生存而心甘情願被幼蛛吃掉的,也有像母鳥哺育幼鳥一樣用捕獲的獵物餵食幼蛛的。如果你對後一種情況更感興趣,請到kmlover:自然界有哪些很美好的現象?查看。


鯨頭鸛。這種鳥一次會產兩隻蛋,孵出兩隻雛鳥。但它們只會撫養先出生的那一隻。
多圖預警!

有一些鳥,從出生起,就沒有被給過飛起來的機會。

動物行為學中講過,動物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
這非殘忍,而是殘酷。是生命是自然最無情的碾壓,是一種磅礴的規則與秩序。
比起同類相食、種間鬥爭、種內鬥爭的種種來說,鯨頭鸛的這種行為是我見最委婉的,也是最殘酷的。
殘酷在於:有一隻小雛鳥,它出生的時候就註定提早死去。歷經傷痛、排斥、冷落與折磨;死於自然選擇,死於一母同胞的兄姊之手,賦予它生命的選擇將它推向死亡。
殘酷在於:它們一次還是生兩隻蛋,最大限度的保證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續。
然而你也可以看見其中不乏溫情,不乏成鳥對雛鳥的一片呵護。
在自然的法則中,生死面前,愛是不平等的。
Love has a cost.

截圖來源於BBC紀錄片《非洲》第二集《薩瓦納大草原》。字幕來源於人人字幕組。

鯨頭鸛一次養一個,會不會越來越少?
在下面做了解釋,還是陸續有知友提問。於是再詳細說一下。
不會。
大家之所以會產生這個疑惑,是因為下意識地拿人類來類比了。我們的計劃生育就是這樣,「只養一個好」,所以人口會得以控制。
但是請注意,計劃生育,是指「一生只養一個孩子」。而鯨頭鸛,是一次只養一個孩子。
今年的發情期來臨,生下兩隻蛋。因為沒有精力同時撫養兩隻,所以只有一隻存活。大約一年半以後,幼鳥成年,離開父母。又是一年發情期來臨,鯨頭鸛夫婦又產下兩隻蛋。如此往複。
與人類不同,動物們的主要使命是「延續自己的基因」,所以它們的一生中,在性成熟後,往往每年都要繁衍後代。

感謝知友們的贊:)以下是我對一部分評論的統一回應:
1.論二胎的意義
人類的社會制度畢竟與鯨頭鸛不同。二胎某種程度上來說,確是以防長子夭折導致無後的保障。
然而這種保障不僅是父母的防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首生子的壓力。作為獨子,將來贍養二老的責任要獨自承擔,多一個兄弟姐妹,多一份陪伴與分擔。而且他/她不用擔心,假如自己英年早逝,父母會落得無人贍養的地步——與大多數動物不同,人類幼子與父母之間的養護與愛是雙向的。
許多有過要二胎的念頭的父母,其中一個念頭總是這樣的:「我們走了,他/她不至於孤零零一個人在世上;出了什麼事情,也好有人照應。」
誠然我們長大了會重組家庭,然而血脈相連的至親不可多得。
2.鯨頭鸛一次養一個,會不會越來越少?
不會。是一次養一隻,不是一生養一隻。與人類漫長的育雛周期不同,鯨頭鸛一次只需要1年多的時間。而它們的性成熟是在3-4歲,一生可活36年左右。
3.人類的某些行為,比如為爭奪王位互相廝殺,有些國家最後只能剩下一位王子。這比鯨頭鸛的行為更殘酷,為鯨頭鸛感嘆是一種矯情。
首先,王位競爭也是十分殘酷的。但這不代表鯨頭鸛的選擇,自然的選擇不殘酷;然而如我所說,殘酷不等於殘忍。
極端情況下人可以食草根吃樹皮,但我們能因此說覺得黑暗料理不好吃的人矯情嗎?
其次,並不是每個國家的王位競爭都是只剩其一的廝殺;而這個只剩其一的國家,並不是所有國民都是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們的;以及這種殘酷的王位繼承製,到現在已經廢除了,而鯨頭鸛的選擇還在繼續。所以我覺得這兩者並不適合比較。
再次,說得也對。我們總是在用人類的眼光,以人類的情感來揣度;可能對也可能不對。或許是感同身受,或許是矯情。

最後一點,經剛剛一位知友的提醒:
歡迎大家由此衍生各種各樣的思考,在評論區暢所欲言。然而我不能不提醒一句:
請不要妄自評論所不了解的事情。
我非人父母;亦生在一個和樂的家庭,沒有遭受過不公的對待。所以我既不敢評論父母的愛,也不敢插言對不公家庭際遇的控訴。
如果你經歷過,不妨分享;如果沒有,請至少保留一份和緩的態度。
不如這樣,保留這份答案,在為人父為人母后,再來比較一番:)

如果我的話讓你感到受了冒犯,請相信這非我的本意。
無知代表著未知的傷害。


1. 新猴王上位,會立刻殺死所有沒斷奶的小猴子,讓雌猴進入發情期,和自己交配。

2. 海狗抓到企鵝有時候不會直接吃掉,而是不停地淹水、拍打甚至強姦,然後再一點點吃掉 (原文是海豹,這裡更正一下,謝謝評論區指正。我看的報道都是英文的,英語裏海狗叫fur seal,我以為只是一種特殊的海豹...)。

3. 倉鼠會吃孩子吃同伴...這個養過的都懂。

4. 七鰓鰻會在獵物的身上咬個洞然後慢慢地吸血吃肉(視種類而定),有些魚會被七鰓鰻直接吃成一副白骨。另外七鰓鰻是種比魚類更原始的脊椎動物,屬於無郃總綱,是遠古甲胄魚類的近親(原文是盲鰻,謝謝網友@七點二十五分提醒改正)。

(七鰓鰻嘴部特寫)

(被寄生的鮭魚)

5. 大型動物每天走來走去就會踩碎很多小動物。

6. 伯勞(一種鳥)抓到小動物會插到尖樹枝上,然後一片片撕。

7. 有些魚生病的時候身上會有膿瘡,這時就會有一大堆小魚游過去啄食。如果膿瘡在眼睛上,畫面太美不敢看。

8. 鱂魚(比如家裡養的孔雀魚)生完小魚累了就隨口吃掉幾條。

9. 一種叫Leucochloridium paradoxum的寄生蟲會吃掉蝸牛觸角裡面的肉,然後自己鑽到空蕩蕩的觸角里,不停地跳動吸引鳥類來吃掉蝸牛,然後感染鳥類(畫面太美你們自己搜吧……)

10. 蓄奴蟻(Polyergus samurai)為了抓奴隸,會殺掉其他種類螞蟻蟻巢的蟻后,然後把大量的蛹、卵以及工蟻搬回自己巢穴內。工蟻經常會爆發起義,這時蓄奴蟻會一擁而上把工蟻撕碎。一般到最後抓回來的工蟻大部分都會死掉,而新孵化出來的螞蟻就會變成順從的奴隸。[1]

11. 很多魚類,尤其是金魚(這個可能不算自然界了),經常會因為寄生蟲或細菌感染而浮腫,嚴重的會直接炸掉……游著游著就爆了……

12. 有些鷹抓到獵物會先飛到空中然後往地上扔摔死獵物。

13. 肉類是珍貴的營養物質。為了獲取肉食,黑猩猩有時候會集體抓猴子開葷。一旦抓到猴子,黑猩猩就會把猴子往樹榦上甩,或者用石頭砸,然後一群猩猩一擁而上,用手撕碎已經半死不活的猴子,大快朵頤[2]。還有個有趣的事情是雌性黑猩猩會為了肉而「賣淫」——用交配機會與強壯的雄性黑猩猩換肉吃[3]。

14. 還是黑猩猩。黑猩猩會主動地,因為領地問題、爭奪配偶甚至僅僅是好玩而殺掉同類。比如黑猩猩混混們在森林裡閑逛,如果發現落單的陌生黑猩猩,有時就會一擁而上毆打它,最後折磨致死[4]。有時候黑猩猩部落之間甚至會發生大規模戰爭,比較有名的有「貢貝黑猩猩戰爭」,兩個部落先後打了整整四年,弱小的部落中雄性全部被殺,雌性有的被殺有的被掠去[3]。

15. 人類的殘酷不是獨立於自然界的,人類社會中發生過的所有駭人聽聞的事情都可以在黑猩猩社會中找到原型。這種殘酷已經寫在我們的基因里,除非我們進化,否則永遠無法擺脫。


[1] Tsuneoka, Yousuke, and Toshiharu Akino. "Repellent effect on host Formica workers of queen Dufour"s gland secretion of the obligatory social parasite ant, Polyergus samurai (Hymenoptera: Formicidae)."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44.1 (2009): 133-141.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YViR9MqrU
[3] Gomes C M, Boesch C. Wild chimpanzees exchange meat for sex on a long-term basis[J]. PLoS One, 2009, 4(4): e5116.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znMbNcfO8
[5] Goodall J.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 Patterns of behavior[J]. 1986.


我說一件小事吧。
記得以前看過一部動物紀錄片,說在非洲的大象有時候會具有強烈攻擊性,至於原因卻緘口不談,然後鏡頭切向了犀牛群,大象先將長鼻撫向犀牛的脊背,旁白沉重道,這通常是大象求偶的信號……
但這頭大象卻選錯了一頭公犀牛……
耿直不彎的犀牛誓死不從,求偶失敗的大象竟惱羞成怒的將犀牛活活刺死,旁白最後做結束語,這種種原因都是因為大象的睾丸素太高所造成的……

看到這部紀錄片後,我非常震撼,在自然界如果你的身體比不上別人,不僅會被霸王硬上弓,而且搞不好還會被活活弄死,所以我堅定了以後都要鍛煉身體的決心,發誓就算是死,也不能死得像這頭犀牛那樣委屈。
請別笑,這不是段子,敲出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表情是非常認真的。


這是一個對自己殘酷的故事……
《BBC:大裂谷-美麗的心臟》第二集:生命之水。

肯亞最南端有一個內陸湖泊——馬加迪湖。這裡的湖水不僅有腐蝕性,水熱的還可以煮熟雞蛋。
然而,仍有動物生存在這致命的水中,名「鹽鹼非洲鯽魚」。

這種小魚兒的生存環境在有記錄的魚類生活環境中是最惡劣的。
非洲鯽魚喜歡吃藻類。而這種藻類在火山溫泉口周圍長得最好,也就是溫度最高的地方。因此,小魚兒時常面臨痛苦的抉擇,是安全還是填飽肚子……想要吃一口綠藻,就必須冒著失去魚鰭和生命的危險。

於是,機智的小魚了有了一個辦法。它們飛快地游到溫泉口周圍吃大吃一口綠藻,然後火速後退到冷水中降溫,這樣即可吃到綠藻,又可避免自己被煮熟。

然而,會有一些小魚感覺這種吃法太懦弱。它要去溫泉口吃個夠,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當一個吃飽飯的魚。於是,它大膽地遊了進去,一隻魚,一大片吃不完的綠藻,天地間,什麼都靜了,只有吃貨魚在進行表演。

但是,它吃著吃著就飄起來了,不是因為吃的太多浮起來了,而是它被煮熟了……

來自吃貨魚的遺言:雖然我熟了,但是我吃飽了!
好多贊,好開心,出動萌寵鎮樓!!!


最殘酷的真相就在我們身邊。

包括我在內的無數人都喜歡貓,然而除了養在家裡的寵物貓之外,還有一種叫做戶外貓的存在。戶外貓包括兩大類:流浪貓和野貓。流浪貓大都是被人類拋棄了的貓咪,而野貓則從生下來就生活在野外。據http://www.ecology.com/2013/08/27/global-impact-feral-cats/里的統計,全世界有6億隻貓,其中戶外貓就有大約2億隻(僅僅美國的數據就有三千萬到四千萬隻)。

和家貓相比,戶外貓同樣很萌,然而它們可愛的外表之下,卻潛藏著可怕的殺手本能。

戶外貓都配備了快如電光火石般的利爪,以及異常敏捷的身軀。很多情況下,戶外貓對人類有益,因為僅是一隻養在穀倉的工作貓,就可以將一大窩田鼠剿滅於萌芽狀態。但更多時候,它們的殺手屬性會給其他動物,包括整個生態圈製造可怕的麻煩。

因為這些戶外貓,是各種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的噩夢。

曾經有一隻叫做提伯勒斯(Tibbles)的貓,1896年時,她被主人帶到了紐西蘭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僅憑藉一己之力,提伯勒斯就屠殺了島上的全部斯蒂芬斯島鷦鷯(Stephens Island wren),一種纖弱的、不會飛的鳥類,世所罕有的它們僅存於這座島上。沒錯,僅僅是一隻貓,就令一個物種永遠地滅絕於這顆星球上。

大多數的貓並沒有提伯勒斯的殺傷力,但根據野生動物保護協會(Wildlife Society)和美國鳥類保護協會(the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提供的數據,你身邊任何一隻戶外貓,每周都能幹掉兩隻動物。我想很多人應該都見識過那些被斷頭的鳥類和老鼠吧,嗯,這都是貓咪的傑作。

根據史密森候鳥中心(Smithsonian Migratory Bird Center)的報告,無論是流浪貓還是野貓,都會捕殺比普通家貓多三倍的動物(可能家貓至多只會和老鼠小強啥的打交道吧。。

該協會的鳥類專家皮特·馬拉(Pete Marra)和同事們使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分析50年來當地貓捕食的數據,並試圖估算出美國範圍內的戶外貓一年可以殺死多少只動物。當數據計算出之後,所有人都震驚了:僅僅美國範圍內的戶外貓,一年內就可以殺死24億隻的鳥,以及123億隻小型哺乳動物。這遠遠超過人類影響(比如殺蟲劑、捕鳥等等)導致的鳥類死亡數量。(作為對比,在中國比較大的一起捕殺鳥類案件,數量是10萬隻。)

24億隻鳥,123億隻哺乳動物……

不啻於一個令人震驚的天文數字。(中國的統計似乎沒有,但是根據面積來看應該不會相差太多。)此外,貓咪每年還會排泄超過120萬噸的糞便,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能攜帶各種病菌。


在中國,情況同樣糟糕。北京天壇的觀鳥愛好者親眼看到一隻珍惜的虎斑地鶇被貓撲食,對於鳥類愛好者而言,這一幕簡直心痛。


鳥類學家聞丞也談到了北大校園裡的物種變化:

根據北大綠色生命協會的監測記錄,十餘年裡藍歌鴝的數量減少到了十分之一,黃鼠、花鼠、岩松鼠已經絕跡。沒有研究表明貓直接導致這些物種消失,能確定的是這些動物都在流浪貓的獵食範圍之內,「貓抓虎斑地鶇、啄木鳥,冬天的時候還上樹吃喜鵲、灰喜鵲,我們都親眼見過。」他說。

候鳥中心團隊通過長期跟蹤鳥類的全球性遷徙,梳理出它們所面對的生存威脅。他們深知鳥類並不只是些嘰嘰喳喳亂叫的存在:鳥兒們對於植物授粉、傳播種子、蟲害控制以及防止因氣候變化造成的環境惡化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就像將健康生態系統中的各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粘合劑。


正如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所言,自然界中,沒有誰是獨自活著的。地球的生物圈如同一副複雜而精緻的掛毯,每個物種都是構造它的某一根線。戶外貓作為導致鳥類死亡的頭號因素,已經威脅到了這幅生態掛毯。據統計,戶外貓所作的惡,已造成總計33類物種滅絕。


很多情況下,貓捕殺鳥類並不是真的為了捕食,而只是純粹的殺戮遊戲而已。

然而,這還並不是本答案中真正殘酷的地方。


更殘酷的真相是:當馬拉和史密森協會候鳥中心團隊通過《紐約時報》發文,向大眾宣傳了這一現象之後,並提出應當通過定點除滅,以控制戶外貓的數量時,遭到了輿論的可怕回應。因為,人們接受不了用這樣殘忍的方式對待貓咪。


在此之前,控制戶外貓數量採用的是TNR策略,也就是捕獲、絕育、放歸(Trap-Neuter-Return)策略。該策略具體實施如下:用陷阱捕獲流浪貓和野貓,給它們做絕育,再送到城市的荒野地帶,以期減少它們的數量。在過去很長時期里,這種方案在很多城市業已成為主流,獲得了一些寵物食品公司的慷慨資助。

TNR策略的主旨很簡單:讓貓咪們繼續活下去,但是不會再繁衍後代。但馬拉認為:在很多鳥類已經瀕臨滅絕的高危地區,這種方案已經過於遲緩。畢竟,陷阱對於很多野貓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只能依賴於毒藥和職業除貓者來清除這些貓只。即便是那些被捕捉的貓,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地點放置,就只能進行人道的安樂死。


這篇文章成為了當周頭條,無數人在線留言。當中有表達憤怒的:「我受夠了人們喋喋不休地討論貓,並自認為有權主宰它們的生命」;有指出問題的:「這是人類自己的原因,而不是貓咪的問題」;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對作者馬拉進行人身攻擊,痛罵他應該被送去安樂死,還有人奚落他應該被大型貓科動物吃掉。


這就是現實的諷刺之處,同為自然界的生靈,24億隻鳥類被捕殺有些甚至瀕臨滅絕,並不會有多少人過問;但是定點滅殺戶外貓,就會引起軒然大波。難道就因為在人類的眼中,貓看起來更萌一點嗎?可是話說回來,貓咪數量的不斷增長,同樣也和人類對它們的喜愛有關:一隻孤零零的流浪貓會被好心地收養餵食,一隻落單的老鼠卻只會引起尖叫。


有人會說,貓咪本來就在食物鏈中佔據鳥類的上層,它們捕食鳥類難道捕食天經地義的事情嗎?然而事實是,由於人類對貓的偏愛,導致它們的數量泛濫,因此危害到了其他物種,成為了「入侵物種」危害了生態平衡。(入侵物種,即外來物種,並非一定要是外來,即便在同一塊土地上,對其他生物的生態造成危害也算。)


換言之,正是人類將自己的恐懼和喜好投射於貓咪身上,並將沉重的道德強加給了它們。提伯勒斯也只是一隻受直覺行事的貓而已,不會懂得什麼是生態平衡,什麼是物種滅絕。是人類間接地選擇了某個物種更有權力存活,並導致其他物種被這個物種一通濫殺。現在人類為了糾正自己的錯誤,又只能反過來去清除這個物種。


但人類是否真的有權力決定,究竟是貓還是鳥更值得活在這個星球上呢?這樣的問題實在有些殘酷。

(本答案部分內容引用自由我編寫的公眾號「利維坦」文章:「貓的道德成本」)


如果地球只剩下最後一個女人,人類會滅絕嗎?

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很多人會說,肯定會。

然而,我卻不敢這麼說。

因為:生物專治不服(包括我)。

一直以來,我們以為掌握了很多規律,然而,這些規律,不少都是對自然現象的歸納和總結,而這些現象,有可能,其實是錯的。

有個經典的農場主假說」:

一個農場里有一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餵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它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食物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

還有個射手假說:

有一名神槍手,在一個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個洞。設想這個靶子的平面上生活著一種二維智能生物,它們中的科學家在對自己的宇宙進行觀察後,發現了一個偉大的定律: 「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會有一個洞。」它們把這個神槍手一時興起的隨意行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鐵律。

所以,我們認為的規律,比如生物規律,可能其實是錯的,甚至根本就不算規律,我們就像火雞一樣自以為是!

(這段是本文的核心)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和有性生殖有很大關係,因為有性生殖的出現,使得兩個生物的基因可以進行重組,從而誕生了越來越多的精彩(基因庫擴大)。

而對於脊椎動物,有性生殖基本上是主流。

尤其是那些確定的有性生殖生物,更是如此。

然而,2002年,美國底特律水族館的一條雌性鯊魚卻給了科學家一個當頭棒喝。

這頭從未接觸過雄性鯊魚的雌性鯊魚,生下了3條小鯊魚。

換句話,它孤雌生殖了。

要知道,脊椎動物這種高級生物,出現孤雌生殖是非常罕見的。

按理說,這條鯊魚應該孤老終生,不會有後代了。然而我們以為的規律,被大自然無情的打破了。

而在德國,科學家同樣觀察到了這種現象。他們對一隻飼養在卡爾斯魯厄市國家歷史博物館的條紋斑竹鯊進行了測試,結果意外的發現它,也沒有「親生父親」。換句話,它也是孤雌生殖的結果。

這是脊椎動物中第一例關於二代兼性孤雌生殖的記錄

First record of second-generation 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 in a vertebrate species, the whitespotted bambooshark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所以,假如有一天,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許,她根本不需要男性啊,她直接自己孤雌生殖了唄。

當然,科學家目前本身也在努力,比如現在已經可以做到讓兩個卵子結合產生後代了。

2015年底,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團隊就成功的用兩個卵子產生了完整的後代。

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基因改造,使得一個卵細胞成為「類精子細胞」,然後這個類精子細胞再和卵細胞結合,於是完成了受精,並發育成為了完整的小鼠。

所以說,自然界就是這麼犀利,他們可以對抗殘酷,卻可以走向新生。

至於評論里有人提到的雄性Y染色體問題,我覺得實在是太高估了y染色體的力量了,事實上早就有科學家用沒有Y染色體的小鼠繁殖出正常的小鼠,還可以生下第三代,包括雄性。

李雷:人類停止進化了么?

措施是替代。

y染色體上兩個關鍵基因 Sry和Eif2s3y,Sry負責使胎兒發育成雄性,Eif2s3y則與精子發生相關。而很有意識的是, 它倆只是喚醒作用,決定性別的其實是17號染色體和x染色體上的倆基因。只要喚醒這倆就可以決定雄性!

Straube N, Lampert K P, Geiger M F, et al. First record of second‐generation 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 in a vertebrate species, the whitespotted bambooshark Chiloscyllium plagiosum[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6, 88(2): 668-675.

Zhong C, Xie Z, Yin Q, et al. Parthen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efficiently support mouse generation by oocyte injection[J]. Cell research, 2015.


我的簽名是:生物專治各種不服(包括我)。

因為相比於物理學,生物更像是一門經驗總結的內容,基本上所有的生物定律或者定理都遭遇過各種各樣的例外,所以這裡引用了三體里提到的倆個故事,其實也就是在揣測我們的規律的普適性有多大?

更何況,我們現在對世界的發現還遠得很,比如,微生物的種類可能是我們已返現種類的幾百甚至幾萬倍還多。

比如南極下面被凍存的湖的世界是否有獨立的新的演化結果,這些都有待我們進一步發現。

所以用現有的不完善的認知來衡量未來,可能會出問題。


大多數答案都是昆蟲與動物,然而植物作為安靜的美男子,╮(╯▽╰)╭表示泥萌毫不知情我兇殘的一面!!!
現介紹幾種兇殘的植物競爭現象。

  • 絞殺植物---絞殺榕

動物間弱肉強食,植物中也一樣,作為安靜的美男子,不,是植物固地生長,無法移動,一旦種子萌發生長,終生活動範圍狹小,而一定的空間內的資源----雨水、養分、陽光都是有限的。植物為了生存,同樣存在著殘酷的競爭現象。

雨林中無疑是植物生態競爭最為激烈的戰場,在熱帶森林地區,由於氣溫高,濕度大,非常植物種類極多,好比「人口密度」很大,所以分配到每種植物的資源也就很少。

絞殺植物就是植物間相互競爭中的勝利者之一。絞殺榕的果實被鳥類取食後,種子不消化,被排泄在其它的喬木上。在適宜的條件下這些種子發芽,長出許多氣生根來,氣根沿著寄主的樹榦爬到地面,並插入土壤中,拚命地搶奪寄主植物的養分、水分。

當這些氣生根逐漸長大,開始形成密密麻麻的網狀結構,將主幹箍住,從而阻止了寄主植物的生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絞殺榕的氣生根越長越多,越長越茂盛,而被絞殺的寄主植物終因壓迫和養分的匱缺而死亡、枯爛---宣告競爭的失敗。

西雙版納的絞殺榕,中間的落敗植物已經零落成泥碾作塵,絞殺植物纏繞形成的空心。

  • 捕蟲植物:狸藻-----專吃葷幾萬年
  • 大多數人可能都知道豬籠草、茅膏菜,這種普貨食蟲植物就不說了。就說水中生長,能吃蚊子幼蟲(食物之一)的捕蟲植物----狸藻。捕蟲植物由於養分匱缺,進而進化出了吃葷技能。
  • 初看狸藻的樣子,萌萌噠(其實也是觀賞植物),但不為人知的一面,在她石榴裙下,有兇殘的捕食結構

    (雙鱗片狸藻)

  狸藻的葉邊上有許多「小口袋」,那就是它用於捕蟲的工具。

  像所有的捕蟲植物一樣,狸藻的捕蟲囊也有個可收縮的「袋口」,「袋口」上有個「小蓋子」。

刺毛可隨水漂動,旁邊還有一些小管子,能分泌出甜液。當水中小蟲被吸引到小袋門口,只要輕輕一碰這些細毛,「小蓋子」就會向裡面打開,同時原本半癟的捕蟲囊會迅速鼓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吸力,將囊口的水流連同獵物一起吸入囊中,並迅速關上「蓋子」,整個過程只需約百分之一秒。

  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菲利普·馬摩特教授等人用高速攝影技術,捕捉到了這一刻。他們發現狸藻的行動速度比大名鼎鼎的捕蠅草還要快上200倍,它能在不超過1毫秒的時間內吞食它的獵物,「它的蓋子速度實在太快了,一般來說,任何獵物都不可能有機會逃脫。」

因此它也被稱為「世界上行動速度最快的捕食性植物之一」。【1】

  • 植物種群間的化學性的相互關係---抑制、促進、致死

化感作用:

安靜的美男子表面上平淡無奇,誰知在根系紮根的土壤下,竟然也會有一出勾心鬥角。

植物的生長空間是有限的,爭奪土壤空間是植物界殘酷的戰場之一。

植物分泌一種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現象稱之為----化感作用。


胡桃樹樹下不長草:


胡桃樹的葉和樹皮能夠釋放水溶性葡萄代胡桃醌,通過雨水淋溶到土壤,經過微生物水解後生成毒性的胡桃醌,殺死周圍植物。


當然化感作用也有有利的一面,某些植物「氣味相投」化感作用可促進生長,在農學和園藝學上常作為增產技術應用。比如玉米小麥套種、西瓜辣椒套種等等。

  • 蘭科植物欺騙性傳粉----爭奪生孩子
  • 植物間的競爭不只有生存的競爭,就像後宮的嬪妃也要生孩子才能上位一樣,植物繁育後代的競爭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使物種傳承下去。

植物間要存續下來就是開花產生種子,植物開花需要傳粉者(昆蟲)

然而為了爭奪傳粉者及傳粉機會,蘭科植物不惜進化出了-----欺騙性傳粉機制。


理解傳粉機制的前提是----植物與昆蟲間的傳粉關係本質上的互利互惠的。

昆蟲為植物進行傳粉,繁衍後代,而植物以花粉、花蜜作為食物回報。

而在被子植物最為進化的蘭科植物中,卻出現了不給你報酬,白白為我傳粉的奇特現象。

所以這一機制在傳粉生物學中被稱之為「欺騙性傳粉」。


其中「性欺騙」是蘭科植物欺騙性傳粉機制之一,主要表現為蘭科眉蘭屬的花模仿雌性昆蟲形態。
圖下為角蜂眉蘭,模仿雌性角蜂。

誘騙雄性昆蟲前來啪啪啪,通過爬跨、假交尾等行為,在不可描述一番的同時,蹭到的花粉粒,無意中為蘭花進行了傳粉,然而昆蟲卻一無所獲,嘖嘖嘖,騙炮高手呀。

然而雄蜂在不可描述完之後,還浪費了雄性昆蟲精子,付出代價。

蘭科植物的欺騙性傳粉機制是為了應對激烈的個體競爭。當然還有其他欺騙性傳粉機制,細不展開。
-----------------
全文完,喜歡的可以茲持點個贊喲 ~(≧▽≦)/~啦啦啦

喜歡植物/園藝可以關注我的專欄:花裏活 - 知乎專欄 ,分享種花的姿勢、經驗和技巧。

也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園藝科普戰鬥機』~

http://weixin.qq.com/r/azixqRnE6kSVrV3K9215 (二維碼自動識別)

來掃我呀~
------------

9/19號我的知乎Live:如何成為種花小能手?歡迎報名:Live


【1】引用:羊城晚報捕蟲速度奇快的水下植物——狸藻
版權聲明:禁止轉載,侵權由維權騎士代理追究。


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拍過一部紀錄片叫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盡頭的奇遇),裡面講到了「落單」的走向群山的企鵝......

企鵝群都在向著海洋前進,那是它們捕食的地方,
後面有一隻它沒有跟著大部隊去向海洋,
獃獃站了幾分鐘之後它竟然直直地朝著群山所在的方向走去……
即使把他們送回到群體中,
可用不了多久,它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向群山走去,
遠離海洋對於企鵝來說無異於自殺,甚至沒等它們靠近山腳就會餓死在途中......
可是它們究竟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或許只有少數企鵝的「異常」基因決定了它們無法像其他同類一樣安於這千百年來繼承,它們執迷於群山,執迷於世界盡頭,執迷於未知的前方.....

或許哪天這些「異類」在另一個世界相遇了,他們比誰都懂得「命中注定」的含義。


好像沒有人提到這個。

------密---封---線---內---不---許---答---題------

消失的丈夫

在平靜海面的幾百米之下,生活著一種名叫鮟鱇的魚類。

鮟鱇以獨特的捕食方式而聞名。它的頭頂有一根釣竿狀的突起,部分種類的「釣竿」甚至會發光。鮟鱇將自己隱藏在幽深黑暗的大海中,輕輕晃動頭頂的釣竿,裝成小魚的樣子吸引獵物靠近。當獵物碰到它拋出的釣餌時,鮟鱇便會立刻將它們咬住。它的一口長牙,鋒利內傾,一旦咬住,絕難逃脫。

但它的捕食方式並不是我今天要說的殘酷。

早期科學家們在捕捉鮟鱇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被捕到的魚只有雌性。

她們的丈夫,消失了。

難道這種魚只有一個性別嗎?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終於找到了鮟鱇雄魚的蹤跡。

和雌魚不同,雄魚的體格非常瘦小,通常只有幾到十幾毫米。有些雌魚的體長甚至能達到雄魚的60多倍。雄魚們沒有絢麗的釣竿,它們只有一對發育完好的大眼睛和大鼻孔。在發育過程中,它們口中的大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鉗子狀的小牙齒。

(圖為未與雌性相連的雄性解剖示意圖)

它們並不是消失了,而是寄生在了雌性的身上。

相當一部分種類的雄性鮟鱇,沒有捕食的能力。它們發達的視覺系統和靈敏的嗅覺系統,用於在黑暗中尋找雌性。一旦找到,它們便用自己的小牙抓住雌性,緊緊地咬住。

Ceratias
holboelli
這種鮟鱇中,雄性在找到可以依賴的雌性前,它們的體重不會增加。然而它們用於存儲能源的肝臟,卻會逐漸縮小。它們沒有自立門戶的本錢,只能消耗著本身的能源。它們必須要在坐吃山空之前找到雌性,然後寄生在它的身下。

這種寄生是永久性的。當雄性附上雌性後,它的身體會逐漸消失,和雌性融合在一起,與它的循環系統相連。從下頜的頂端開始,慢慢延伸,直到頭顱的後端,整個雄魚的頭都和雌魚的皮膚融合到了一起,就好像被它們的伴侶吸收了一般。

掌控著全家經濟命脈的雌性鮟鱇,漂浮在深海中,用它閃閃發光的釣竿吸引著獵物。營養隨著循環系統進入附著的雄性體內,使得它們逐漸健壯——雖然與雌性相比仍是微不足道。失去了頭的雄性,只能提供它們的精子,繁衍後代。

雄性鮟鱇變成了雌性身上一根便攜丁丁。

有時一隻雌鮟鱇的身上可以攜帶多個雄性。這些老公們毫無話語權,它們拿自己的精子交換生存。在茫茫深海中,尋找到異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們放棄了自由,放棄了思考,選擇了生存。

這些丈夫留下一串串精子,消失在妻子的身體里。

在它們頭頂上幾百米看不見的高空中,雄性紅隼奔走在為孵卵雌鳥送食的路上;在遠離它們幾千米看不見的叢林里,一隻雄性黑葉猴佔有著數只雌猴。

自然界里沒有公平,只有生存。


幾種與雌性相連的鮟鱇雄魚圖片:

ABCDE為五個不同的鮟鱇種類,其中B是暫時性的連接,並沒有和雌性產生融合。其他的均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圖中的C的解剖圖:

Reference:

1.
Pietsch, Theodore W. (25 August
2005). "Dimorphism, parasitism, and sex revisited: modes of reproduction
among deep-sea ceratioid anglerfishes (Teleostei: Lophiiformes)".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 52 (3): 207–236.

2.
Miya, M.; T. Pietsch; J. Orr; R.
Arnold; T. Satoh; A. Shedlock; H. Ho; M. Shimazaki; M. Yabe (2010).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nglerfishes (Teleostei: Lophiiformes): a mitogenomic perspective".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0: 58.


------密---封---線---內---不---許---答---題------


加了一些圖,圖中展示了不同種類的鮟鱇是如何與雌性相連接融合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回答是基於文章中對Ceratioidei這一亞目的描述,算是鮟鱇中較為誇張的一種。實際上也有一些種類只是暫時性的連接,交配完成後會分離。


【多圖預警,有的圖片比較震撼,減肥黨推薦!深夜觀看尤佳!】邊答邊更新

自然界的「殘酷」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同種相殘

自然界中生物個體捕食本物種的其他個體叫做同種相殘 (cannibalism )。同種相殘現象在動物界十分普遍 ,在兩棲動物 (Fox ,1975 ;Polis ,1981)、魚類與節肢動物 (ElgarCrespi,1992 )中尤為常見。[1]當種群中個體差異越大的時候,小個體越容易被大個體攻擊。食物資源越少的時候,也越容易出現同種相殘的情況。


同種相殘行為除了殘酷,有沒有什麼好處呢?從個體角度說,捕食同類可以直接將同類作為食物,也可以減少活著的同類對食物和其他資源的競爭。從種群的角度來說,同種相殘可以調節種群結構,有時候可以使一個種群免於滅絕,維持穩定狀態。


接下來我們看看同種相殘的一系列實錄

(蛇吃蛇的圖片實在看著很可怕,答主自己都hold不住,所以還是撤掉了,同時謝謝評論區指正紕漏的小夥伴!么么噠!)

蛙吞蛙

鱷魚吃鱷魚

就是如此殘酷

餓極了的時候,同類也是食物

剩了一個頭

2、不同物種之間的慘烈競爭(明爭暗鬥)


先來看明爭的部分,這在自然界是常見的,為了爭奪資源,為了生存,不同物種之間必然發生各種競爭。

毛茸茸的草履蟲,還挺萌的,這樣的生物也具備了殘酷的競爭能力。

a圖是三種草履蟲單獨培養的增長曲線,b圖和c圖是其中兩種混合培養的增長曲線。單獨培養的時候,大家都能好好生活,當放在一起混合培養時(圖b),食物和空間有限,通過爭奪食物和空間,比拼繁殖能力,P.caudatum(大草履蟲)處於劣勢,最終全部死亡。在圖c的情況可以看到,雖然沒有哪一方滅亡,但是雙方的增長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喵星人:粗去!現在徵用你的狗窩!

汪星人:它欺負我~~~~(&>_&<)~~~~

家裡養過貓狗的都知道,貓經常會佔據狗的窩,這算是最不血腥的競爭了,只是比較煩人。(這不是我家的貓狗,圖片來源於百度)可憐的汪星人。

一群鬣狗和獅子在搶食物,獅子單挑一群鬣狗

獅子:有種單挑,分分鐘教你重新做狗。

群獅:誒嘿嘿嘿,輪到你單挑我們一群了

還有一種競爭,是偷偷摸摸進行的,比較猥瑣。

《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說的就是著名的「鳩佔鵲巢」現象,也叫做巢寄生。這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他種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養育雛鳥的行為,這樣佔便宜的鳥可以只管生,不管養,繁殖後代輕鬆愉快效率高。有大約5個科,80多種鳥有典型的巢寄生行為,數量佔全世界鳥類總數的1%,比如文鳥科和杜鵑科、響蜜鴷科等。其中大杜鵑是臉皮最厚的巢寄生者,據統計,它能把卵寄生在125種其他鳥的巢中。

這裡就混進了其他鳥的蛋

這個比較隱蔽,找找看,哪個是偷偷放進來的

這個很明顯了……

這個簡直侮辱的宿主的智商……這麼大一個嘛!明顯不一樣!(╯‵□′)╯︵┻━┻

巢寄生的鳥類孵化時間更短,先佔據義親的資源,有的會悄悄把剩下的鳥蛋擠出窩去。圖片這個窩比較深,不好操作,要是在淺的窩它們就一蛋一蛋的踹出去,不過養父母回來它們會停下動作。
寄生鳥漸漸長大,比養父母體型還大,但是養父母仍然不放棄這些孩子。

好餓呀,爸比快來喂我⊙▽⊙

這麼大了還宅家裡等老媽來喂,可恥啊!這窩都快撐不住了。(評論區小夥伴對此表示憤怒了)

================================================
昨天吃完飯就玩MC去了,說好的更新新鮮出爐!(下面的圖片有利於減肥,胃口不好的小夥伴,注意保護眼睛!)
================================================

說到巢寄生,這裡要談談真菌寄生在昆蟲身體的現象,無聲無息,效果拔群。
最著名的是中藥里的冬蟲夏草,它是冬蟲夏草菌和蝙蝠蛾科幼蟲的複合體,盛夏時節,蝙蝠蛾幼蟲破殼而出,鑽進潮濕疏鬆的土壤里,取食植物根莖,逐漸變得白白胖胖的。冬蟲夏草菌的孢子侵入幼蟲體內,充分利用蟲體營養繁衍菌絲,以至充滿整個體腔。染病幼蟲鑽入土中越冬,約10月份,地溫2~9℃時,幼蟲死亡成為僵蟲,隨著地溫不斷下降,僵化程度愈高。幼蟲雖死,體內的真菌卻日漸生長,直至充滿整個蟲體。來年春末夏初,蟲子的頭部從蟲體頭部長出一根棕色有柄的棒狀子座。

地面看到的樣子

來個剖面圖,可以看到地下蟲體。

除了冬蟲夏草,還有非常多昆蟲被寄生真菌寄生的例子。有的蟲體被寄生後有些點像冬蟲夏草,也常被藥販子拿來冒充真品。有的圖片看了起雞皮疙瘩,為了大家的健康,我還是放點萌萌的吧。

背上自帶小蘑菇

被寄生之後變得酷炫的松毛蟲

微型豪豬即視感

妖嬈的寄生物

白色毛衣來一件

頗有聖誕氣息的一套裝束(螳螂)

好了,先到這裡,我又要喘口氣了,這文還沒有結束。有覺得哪個圖片讓你覺得非常可怕,可以給我留言。

不管人類社會有多少殘酷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人類瀕臨滅絕,我想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願意努力拯救自己的種群,尋找新的家園什麼的我肯定參加,無論找不找得到。
(我就是這麼中二o(* ̄▽ ̄*)o )

本文引用文獻:

[1] 傅萃長 饒韌 吳紀華 陳家寬 雷光春 ,密度和餌料投放量對安吉小鯢幼體生長與同種相殘率的影響[J];動物學研究;2003年03期


有興趣還可以看看:

傅萃長,孫嫻斐,王心怡,陳家寬,吳紀華;大小等級和大小組合差異對盆養安吉小鯢幼體同種相殘率的影響[J];動物學研究;2003年06期


當年在成都上大學,夏天下雨特別多,陽台有一些積水,有一天晾衣服發現裡面有蟲子在動,估計是蚊子幼蟲,一群活動的很high,感覺那就是他們的全世界,然而他們不知道,當太陽出來的時候

我舍友就買了一包鹽,盡數倒了進去,攪拌均勻


大自然的尖牙利爪,永遠都是沾滿了鮮血。

2009年的時候,我從地質大學畢業,來到一家油田工作。到單位報到幾個月之後,我就被分到新疆的一個勘探項目上做實習生。

我們一行人大包小包先坐火車到西安,再坐上一天兩夜的火車到庫爾勒,下了火車,再坐車半天來到一個建設兵團,項目部就坐落在兵團小鎮上。幾天之後我又坐上工地運材料的卡車前往施工現場。

卡車開出了小鎮,駛入了茫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頭一次出野外的我,坐在駕駛室里欣賞著沿途從城鎮到鄉村到戈壁到沙漠。卡車開的很慢,沙丘起起伏伏,日落時分,我們終於開到了臨時搭建的營地里。

搖搖晃晃了七八個小時,當腳踏在鬆軟的沙地上時,顛簸的感覺並沒有停下來。除了營地的幾頂帳篷,放眼望去全都是綿延起伏的沙丘,就好像以我為中心,延伸到世界的盡頭。我脫掉鞋子,光腳踩在溫熱的,像麵粉一般細膩的沙子上,興奮的跑來跑去。卡車司機抽著煙,笑呵呵的看著傻逼一樣的我。

這種興奮的感覺,在第二天就消失殆盡了。

全都是沙子,頭髮根上,鼻孔里,眼角,耳朵里,指甲縫裡,甚至蓋了蓋子的瓶裝水裡面,哪哪都是沙子。

我以為這樣的環境,方圓幾百公里只有沙子,我們這一群人大概是這一片區域唯一的物種了,然而我錯了。

物料車每隔幾天會運來一批補給品,飲用水,速食麵,烤熟的饢,凍硬的肉,碎了一些的雞蛋,壞掉一半的蔬菜,這些食物和處理它們產生的生活垃圾,吸引了另一些小動物。

那天我坐在帳篷里百無聊賴,一隻小甲蟲從我的腳邊爬過,剛爬到帳篷門口,一對細小的爪子落到它的邊上,立刻,它被叼走了。

我鑽出帳篷,那隻鳥就立在帳篷頂,歪著頭瞧我。比麻雀大些,全身沙色,有一些深灰色的花紋。它的嘴張合幾下,把那甲蟲吞下去了。過了一會兒,它嘔了幾下,吐出一個小球兒,我扒拉開,原來是不好消化的甲殼。它也不怕人,就那麼立在帳篷頂,歪著頭看了我好大一會兒。

我們製造汽車,消耗柴油,花了大筆錢,費了老大勁才能夠讓幾個人在沙漠中心暫時的生存幾天,那些鳥,憑藉一雙翅膀就能夠做到。

營地的防晒網,蓄水池和邊上的垃圾堆吸引了不少的這種鳥,白天,它們就在我們周圍嘰嘰喳喳的飛來飛去。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工作的時候,一小截彈簧飛了出去,不偏不倚的打在了一隻鳥的身上。它並沒有死,只是飛不起來了。我把它抓起來,看到它翅膀底下有點瘀傷。我們幾個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該拿一隻受傷的鳥怎麼辦。沒有籠子,也不知道該不該給它上藥,就只好放下它,也許它能自己慢慢恢復。

它一跳一跳的向垃圾堆走去,那裡並不缺吃的。就在我們覺得有些欣慰的時候,伴著一聲凌厲的尖叫,半空中另一隻一樣的鳥飛落下來,抓住它就打算飛走。有那麼一瞬間,我天真的以為,它的同伴想要把它救走。兩隻鳥體型相當,這一抓並沒有讓它飛多遠,於是,那隻鳥落下來,按住它的同類,開始吃它

它按它在地上,狠狠得啄它的眼睛。我很驚訝一隻這樣小的鳥可以發出如此大聲的慘叫。我知道來不及了,但還是跑過去趕開了那隻鳥。它的頭貼著地面,一隻眼睛裡沾滿了沙子。它只剩下驚恐的尖叫,掙扎著鑽進垃圾堆的深處。

那些讓他們活下來的,並不僅僅是一雙翅膀,還有些別的東西。

————————————————————————————————————————

本來這個答案已經寫完了的,但是看到評論區的朋友關於我趕走那隻鳥的討論我覺得這個話題很有意思。

我是認同人類不應該插手動物的捕食行為的。正是應了這個問題嘛,大自然的尖牙利爪沾滿鮮血,沒有同情,沒有仁慈。我對一隻鳥的仁慈就是對另一隻的殘忍。我當時的行為完全是出於一種同理心的本能反應。其實從啄食的第一下,我就知道最後的結果,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在趕走了那隻鳥以後,我一度打算給那隻受傷的鳥來一個痛快的,一下拗斷它的脖子什麼的,讓它不再承受疼痛。然而我突然看到它眼中的絕望和恐懼,卻沒有忍心下得去手。結果它的這一痛苦延長了大概幾個小時。

所以你看,我們面對自然所做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最正確的。


自然界最殘酷的現象,繁殖和交配恐怕要佔很大一部分。

地球上的生命,尋其存在的根本,無非最基本的兩大任務——繁殖和生存。不同於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每天充其量只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而掙扎奮鬥,絕大多數都早已擺脫了基本的繁殖(這點似乎要另說?)和生存這兩個問題,自然界其他千百萬種高低等生物,除了養尊處優的寵物和命運早已註定的牲畜,其他的無不在惡劣的環境條件和有限的生存資源逼迫下,動用各種非常的匪夷所思的乃至很殘忍的手段活下去,並儘可能繁衍下一代,延續自己的基因。

而且之所以把繁殖放在生存前面,正是因為很多生命為了更好更成功的進行前者,甚至不惜犧牲配偶乃至自己的生命。對於繁殖的核心環節——交配,自然界更是恐怕找不出第二種像人類這樣進化出銷魂快感體驗、愉情目的多於生育目的的生物了。更何況說到殘忍,也只不過是矯情的人們用自己的思維去衡量其他生物的行為,只要是對延續自身基因有利,一切的犧牲對它們都是值得的。


啰嗦結束,下面開始正題。

·種子甲蟲

雄性種子甲蟲擁有一種令人恐怖的較大尖刺結構生殖器官,在交配過程中始終刺入雌性身體中,從而幫助雄性在遺傳基因競賽中獲勝。研究人員推斷稱,較大的刺狀結構生殖器官還能繁殖更多的後代。

司機點評:這大概才是傳說中的真·金槍吧。


·唐納烏賊

雄性唐納烏賊會使用嘴部和鋒利的爪子在雌性配偶身體上撕開一個洞,之後使用類似陰莖的附器將精液植入切口處。此外,雄性大鉤烏賊使用一種刺穿的方式將精液植入雌性皮膚之下,使用一種生化酶溶解器官組織。

司機點評:撕開一個洞。。。先開路再上路的烏賊,可真是「賊」狠「賊」狠的。。。


·袋鼬

每年冬季,雌性袋鼬開始進入發情期,同類之間開始頻繁地交配。雄性則試著交配儘可能多的雌性,但是雄性較為殘忍,在與雌性進行交配的時候會抓破脖頸,強迫雌性進行交配。平均每次交配大約可持續至3小時,但有時竟持續一整天。這是因為雄性並不能一次釋放太多的精液,因此它們必須多次交配從而確保它們基因能夠傳遞下去。事實上,雄性袋鼬非常殘忍無情,在交配的整個過程中會一直抓咬雌性,並發出尖叫,許多雌性袋鼬在這一過程中最終死亡,但殘忍的雄性仍不罷休,會吞食雌性的屍肉。自然界存在著一定的平衡性,作為雌性袋鼬所遭受痛苦的補償,多數雄性在交配過程中會損耗大量的能量,從而導致體重減小,禿皮,甚至在狂亂交配之後幾周就死亡了。

司機點評:可怕。。恐怕是雄性吞食雌性的唯一物種了吧,這破地球我就服你,不過害死吃了准媽媽誰給你生孩子啊?白忙活?


·蝸牛 海蛞蝓

蝸牛和海蛞蝓的生殖器官隱藏在眼柄之後的脖頸位置,由於它們並不具有真實意義上的陰莖器官,它們在交配時必須彼此之間進行一場「射箭比賽」,也被稱為「丘比特之鏢」。這些鏢主要是由鈣物質構成,並不包含精液,但可以使射中者更易於接受,負責培育下一代。射出「丘比特之鏢」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一些射中者會被射中眼睛或者頭部,但不必為此擔心,它們仍能倖存下來,只是暫時攜帶著一個巨大的飛鏢而已。

司機點評:顏……?還是在前戲。。


·海豹

當成年雄性海豹聽到有交配海豹發出的聲音時,便會成群結隊地瘋狂趕過去,完全不顧剛出生不久的小海豹,許多小海豹都死於雄海豹群的踩踏事件中。據統計,一些海豹棲息區竟有三分之二的小海豹死於這種方式,這就是為什麼小海豹儘可能生長得較快,那些較快成長的小海豹能夠倖存於交配踩踏現場。

當然,小海豹並不是唯一處於危險的,雄性南方象海豹經常在交配時用下顎咬碎雌性頭骨,此外,雌性僧侶海豹遭遇發情期興奮狀態的雄性時,經常會被雄性圍攻致死。事實上,瀕臨滅絕的海豹物種可通過一些方法抑制它們的性慾,例如:對它們投放抑制性慾的藥物,從而阻止這些處於發情狀態的生物逐漸走向滅絕之路。

司機點評:論吻技,我象海豹不是針對誰……ps由此看來較快成長是雄海豹性慾強的充分必要條件,恩是自洽的沒錯……


·黃蜂蜘蛛

雄性黃蜂蜘蛛在雌性攻擊和吞噬自己之前會將生殖器官在配偶體內分解,長期以來,研究人員認為雄性蜘蛛都嘗試逃脫這一死亡命運。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將自己的生殖器官在雌性體內分解對自己的倖存無濟於事,但這樣做可以使未來雌性能夠更高概率地將自己的後代生育下來。體內殘留雄性蜘蛛生殖器官的雌性在吞噬雄性時會更快,使雄性不具備更多的時間來首個完成交配。事實上,黃蜂蜘蛛並不是唯一一種在交配過程將身體垃圾排出的蜘蛛物種。

司機點評:被吃還不夠。。還要提前自宮。。。蜘蛛哥們可真是夠慘的……

·蜂

在進行交配之前,新的蜂后將殺死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從而確保它在蜂房中君主地位。一旦開始與雄蜂進行交配時蜂后會變得十分謹慎,從蜂巢內數千隻雄蜂中挑選十隻左右,有時被挑選的雄蜂具有很大成份的運氣。但這並非是件好事,因為當雄蜂將生殖器插入蜂后體內時,生殖器就會爆炸,導致雄蜂死亡。蜂后體內裝載著餘生所需的全部雄蜂精子細胞,平均全年每天產1500個蜂卵。

司機點評:屌分解了……屌爆了……跨種的哥們兒們你們都這麼不珍惜自己那話兒嗎……


·螳螂

通常人們都知道雌性螳螂在交配時會吞下雄性配偶的頭部,但研究表明並不是常常如此。對於一些物種,吞食頭部需要一定的交互作用,這要保證雄性交配速度非常快。但在多數情況下,螳螂嗜食是一種罕見現象,發生概率大約是5-31%。在一些情況下,由於雌性螳螂非常飢餓,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來維繫生命,它們只能選擇嗜殺雄性配偶。自然界是殘酷的,需要人們意識到多數生物僅能交配之後才能延續物種發展,而死亡的雌性對於該物種延續毫無意義。當雌性吞噬雄性配偶事件發生之前,它們的交配過程是非常浪漫的,其中包括:較長時間的交配舞蹈和柔軟觸角輕撫對方。

司機點評:傳播最廣的作為害人聽聞談資的常識,發生概率卻遠比想像的低,雌螳螂你有點被冤枉了(相對來說!)

另外所以說虐殺雌性致死甚至還食屍的生物你們腦子都進翔了嗎??

以上除司機點評來源網路,侵刪。


最後加一點生物小白私藏的壓軸の感慨,

這是家貓的丁丁。

這是老虎的丁丁。

不說了,四字評論:看著都疼。如此sxbk的設計目的很單純而合理,在交配完畢拔出時刮出其他雄性之前射入的精液,使雌性最大概率懷上自己的後代,自身基因得以延續。

但其實我想說的是很久以前,在那還很自由逍遙混沌的時期,人類祖先也考慮過這個問題,然而他們只是進化出了能起到相同作用的丁丁前膨大的蘑菇頭。

雖然這個設計的原始用途在今天幾乎用不到了!

所以作為妹子的你們還不快謝謝造物主在造小人這件事上對人類的種種私心偏愛!

ps一個雌性生物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己的奮鬥,但是也要考慮物種進化的進程啊:)

完。

(此圖含義見個人簡介首句)


自然界最殘酷的地方在於,
同樣是CHON這幾種元素組成的,

  • 為什麼有的生物就能那麼萌

  • 為什麼有的生物就有那麼一丟丟醜

  • 有些乾脆自暴自棄,隨便長長算了

下面是吉祥三寶:


特意補充說明,道德經那句話答主沒理解錯,而且那也正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以前單位有一隻黃狗,流浪到我們院里,大家都拿剩菜剩飯喂它,於是就長期定居在此。去年產崽兒時難產,在窩棚里躺了整整一天,遠遠就可以聞到刺鼻的腥臭味(大小便失禁),晚睡前去看它時已經奄奄一息,於是我們把它挪到倉庫,聽天由命。幸運的是,第二天它終於產下了六隻小狗。因為天冷,當晚便死了四隻,剩下的有一隻非常壯實,另一隻則相對孱弱,喝奶時常常被擠到一邊。兩隻小狗逐漸長大,每次喂飯,孱弱的那隻狗糧總被搶光,另一隻則越來越壯實高大,於是我們只好強制性的分開餵食。後來有一段時間,單位出去駐訓,幾隻狗被留在大院。等回來時,孱弱的小狗不見了蹤影,我們在窩棚里發現了幾乎被掏空吃凈的屍體。幾個同事極度氣憤下,便將黃狗和它那隻胖兒子趕出了院子。

人類歷史上,大災害面前,鬻妻賣子、同類相食也並非罕見。毋寧說,人類才是更好鬥的種族,小到同事間傾軋,大到世界範圍的戰爭,只不過人類為自己的行為披上了文明的外衣。「殘酷」一詞非常值得玩味,這是宇宙本來的風貌,是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野生動物沒有壽終正寢——西頓


"It seems a pity to destroy the pretty sentiment of the case as put by Sir John Lubbock but science is inexorable, and truth must be upheld."
「打破 John Lubbock 先生對此事的動人記敘或是令人惋惜,但科學無情,真理至上。
——Walter Buller

針對 @河森堡 的北島垂耳鴉
我不知道你們博物館講解員算不算得博物學家,也不清楚你們博物學家到底是追求激發群眾的好奇,還是追求格物致知。
無論如何,把坊間傳聞當做事實講給公眾做科普,和崔永元之流有什麼區別?中國大部分的博物館中所謂的科學解說,經常罔顧事實,博物館做成奇談展。這種行為往深了說,禍害了整個民族也不為過。

首先,北島垂耳鴉根本沒有雌雄配合覓食的行為。這一切的謬誤都來自於 19 世紀紐西蘭博物學家
Walter Buller(沒錯就是回答開頭引用的那位要澄清事實的 Walter Buller)在他著名博物志《A history of the birds of New Zealand》中對自己豢養的一對垂耳鴉做出的記述 。「雌雄配合」 的奇談從此傳遍天下,被越來越多的人引用之後,成了博物學中著名的坊間傳聞,真是現實版的 「三人成虎」。即使 Buller 第一時間站出來澄清真相,這個誤會也依然流傳至今,也算是人們對愛情美好夙願的寫照吧。事實上,雌雄配合覓食的場景在野外從來沒有被觀測到,現在的科學家們認為動物中的雌雄差異通常是為了分散二者自然食譜,減小種內競爭。(The bill and foraging behaviour of the Huia(Heteralocba acutirostris): were they unique? http://notornis.osnz.org.nz/system/files/Notornis_43_1_14.pdf )

從一個謬誤出發,得出了下面這樣的臆測:

因此這種小鳥在它們還被父母餵養時就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摯愛,並且在自己的餘生中都對自己青梅竹馬的戀人保持著永恆不變的忠貞。

這段話只說二者相依為命不離不棄也便作罷了,居然還是亂倫版的,其心可誅!

基於這種思想,作者還腦補出了毛利人捕捉垂耳鴉的奇幻方法。我們先不談實際情況,就說 「模仿伴侶處於危險的叫聲引誘異性」 這個說法,只要是稍了解這種鳥的就知道是胡說八道。北島垂耳鴉出雙入對,伴侶就在身邊,模擬異性叫聲你能騙個鳥?
毛利人捕捉垂耳鴉有著嚴格的規矩,只會在每年的五月到七月才會狩獵。歐洲人移民紐西蘭之後,對尾羽的需求引發了大規模捕獵垂耳鴉的浪潮,而因為垂耳鴉的習性,獵人總是能成雙成對地捕捉到這種美麗的鳥類。不過,他們並不會直接殺掉剝皮,而是把活鳥帶回,養到體型更大才收取生長得更大的尾羽。
一方面歌頌垂耳鴉的不離不棄,一邊又說 「學鳥叫就能(把結伴同行的一對中的)一隻引誘捕獲而另一隻只能活活餓死」,咋不說另一隻是看到 「青梅竹馬」 移情別戀活活氣死的呢?

1907 年 12 月 28 號是最後一次正式記錄在案的目擊,不是 「人類最後一次目擊」,之後的目擊報告一直持續到了 1963 年(Waikareiti 湖附近)。時至今日,依然有部分科學家懷疑烏雷韋拉公園可能還有群落存在,但是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了。

北島垂耳鴉的絕滅,是外來的哺乳動物的衝擊、森林減少(垂耳鴉的食物來源依靠朽木中的蠕蟲因此對長期存在的樹林面積非常敏感,砍伐後重建樹林都無法挽回)、疾病衝擊、外來同生態位鳥類的競爭和人類捕獵多重原因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還是人類活動所致,和什麼狗屁愛情沒有關係。

P.S. 學名都是拉丁文,請用斜體書寫。

==================================================================
被男票揪出來問是不是我寫的回答_(:3_|∠)_
他給我彙報了一下那位答主的評論區情況,我忍不住要說:理解我這種單純對宣揚偽科學的民科深惡痛疾的感情很難嗎?

我管你是寫雞湯童話還是寫文摘,不涉及 「科學」 你寫大象會飛都沒人介意。但是只要涉及到科學,第一位的自然務必是真實可信。現在證據來源都擺得明明白白,還要強行以 「尚有爭議」 維護毒科普,硬要把准入制的學界討論和科普文等價起來,還要以 「頂級期刊論文也有造假」 狡辯……
轉移話題能力滿分,邏輯思維能力零分。

好事者請移步評論區觀賞,各位讀者老爺自有判斷。

順便插話回答一下 @凌陸 的部分問題:這鳥不善飛,平時靠步行的……


推薦閱讀:

「柊野」(ヒラギノ、Hiragino)的原意是什麼?
狗尾草的纖毛有什麼作用?
龜背竹為什麼會吸收甲醛?基於有什麼原理?
為什麼槲寄生作為一種危害植物的病原物,在西方神話中卻是幸福的象徵?
種什麼花在陽台會有陣陣清香?

TAG:植物 | 動物 | 生物學 | 動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