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者应如何教育后代?

昨天在肯德基,因为周末,又赶上今天六一,很多家长带小孩来吃。一般叫的都是全家桶好像是86块钱。一个父亲带了三个小孩来吃,两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都是六七岁的年纪相差不大。点了三杯小可乐三份大薯条,很明显不够吃,又让小孩去加一份大薯条。然后一下子大吵大闹,说自己去买只要11块,小孩子去买就11.5,服务员解释是电脑打单统一价,不听,拿单据给他看直接把头偏在一边不看。仍然大吵大闹,最后送一份小薯条才了事。因为人太多,吵闹对店的影响不好。我是知道他肯定经济拮据,,但是四份大薯条11.5/份,小杯可乐7.5*3,怎么着也得近七十块,加十多块可以拿个全家桶,如果加不起就干脆不要进来,不是说他条件不好不能进来。谁都有权利进来哪怕是喝点水,而是我觉得没有必要。花七十块光吃薯条和可乐怎么样都不划算,买点肉可以弄一大桌子的菜。放冰箱还可以吃上好几天,如果实在要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那就怎么样也得添上十多块钱买个全家桶、不要跟我说小孩子就爱吃薯条和可乐。小孩子虽然不懂事,但还是很清楚其中的区别。而且靠大吵大闹得来的薯条,影响总是不好。人再穷,也不能给孩子带来过于负面的影响。


小时候,父母带我和妹妹去城里。为了省钱,两个孩子买一张票。查票时就躲着,被发现了就跟列车员说好话,还真管用。可是那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憋屈、自卑、恐慌。现在我仍然有点畏惧一切规则和穿制服的人。这件事我长大后没再跟家里提过,我以为他们不会注意到小孩子的想法。

现在我有了孩子,我妈来帮忙带孩子,我儿子喜欢什么她都愿意买,特别是坐车买票,即使孩子根本没到买票的身高,孩子要买,我妈也会给他买一张。有一次她说起小时候带我们逃票,她感慨道,“哎呀,那时把孩子吓得啊。”我一句话没说,怕开口眼泪就会跟着下来。那一刻我知道了,原来妈妈是知道我们害怕的,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她当时一定也是感到尴尬的。

题主说的这个父亲,他争吵的原因不得而知。在不得而知的情况下,我猜测一下,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买全家桶更划算,弄不明白肯德基那些套餐是怎么算的,光是走进肯德基就够让他忐忑的了。他能带孩子去肯德基,就说明他心里是疼爱孩子的。至于大声嚷嚷,他也许知道不该大声嚷嚷,可是5毛钱对他来说也很重要,所以顾不上风度了。他也许根本不知道大声嚷嚷不礼貌,那是因为在他讨生活的经历里,都是靠嚷靠争抢才能糊口的。甚至三个孩子,大概是超生了,也许也是因为他没算过账来,不晓得三个孩子会让生活质量下降。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在讨生活中,他养成了对“文明人”的防范,就像流浪动物大多警惕性高。

对我来说,不主动伤害别人、面对生活的困苦奋力生活,再有点温情,这些就够我尊敬的了。

再则,礼貌和道德并不是能完全画上等号的。世上有那么多礼貌而虚伪的人,想必也有粗鲁而善良的人(我的意思不是说粗鲁一定善良,只是说粗鲁未必就不善良)。

故事里的三个孩子,我盼望他们长大了能忽视父亲的不文雅,体会到父亲的不易。

当然,我也盼望那些忙于在教育市场上挣钱的创业家,能开发些通俗易懂又专业的教育类电视节目可以给这些父亲母亲们闲暇时听上一耳朵。这大概能缓解题主提出的穷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而这些项目大概是不赚钱的,更好的解决办法,大概是政府支持了。

世上当然有那些尽管穷,却以一颗高尚、文雅的心教育孩子的父母。出淤泥而不染是相当可贵的,之所以可贵恰恰是因为难得。多数人,讨生活已是不易,只是凭本能爱孩子,几乎没有余力寻思更深层的教育。这时候,需要外力帮他们一把。

另,我的意思不是说逃票、吵嚷等行为是好的,这些行为不值得赞赏,我只是试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逃票为什么会吵嚷,如何才能帮助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不逃票不吵嚷。

另另,我不是想为母亲开脱,相反,很多年我都不怎么喜欢母亲。如果我母亲因为逃票成功而洋洋自得,那我至今也不会接受她的。只是当我体会到她当时和我一样尴尬、耻辱、恐惧,我接纳了她,也接纳了这么多年畏缩、自卑的自己。我也不是想说贫穷的人品质好,我的意思是贫穷会带来很多不好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是有原因的,是可悲的,而不是说是可以原谅的。我想做的不是道德评价,我盼望的是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盼望不要再有孩子因为贫穷而留下心理创伤。

最后,我当时只是随手一答,并不是当论文来写的,写作水平也有待提高,难免以偏概全。世人万千,观点千万,有些分歧、误会再所难免,我就不再打补丁了。评论中同或异的观点也难以一一回复,见谅。


小时候爸爸会让我在书包的小格子里固定放50元钱。他坚持哪怕是读学前班的小孩子也必须有应急的钱。
那时候我一天的早点钱是1元钱,一份小碗的面是5毛钱。别的也有小孩子一天有5元。
他会告诉我他值一次夜班只能得5元钱,但是我要买什么只要开口了他从不拒绝。
他还会帮我存钱,如果我攒到了9元或者9.5元他就兑给我10元。
所以在别的小孩还会因为要买玩具而被拒绝就满地打滚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分辨有什么东西是必须的,有什么是可以不要的。学会了攒钱。

妈妈是个美人,家人从不买奢侈品,但是便宜的衣服都会被洗净熨好。
她会买很多书带着我看,还会送我学舞蹈书法。
这使当时的我很多方面超出大多数同龄人。
所以我从没有自卑过。从小就觉得衣食无忧已经足够,别人的好东西从不歆羡,我相信好东西我也会有,只是时间问题。


然后是奶奶。她是个文盲,但是她坚持用土地用血汗供每个孩子读书。
小时候爸妈工作忙,一放假就会被送到农村奶奶家。
奶奶不知道牛奶什么味道,但是她坚持每天冲一杯奶粉给我喝。
其实我知道有很多奶粉都是赊来的。等到卖了猪仔或者水果再去还上。
奶奶去务农会把我放在推车上带过去,买不了玩具就用豌豆叶扎毽子给我玩,好多好多。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我的童年很快乐。

后来高三的时候,奶奶陪读,我们就住在学校附近。每天傍晚学生吃完晚饭准备去上课的时候奶奶就会去一家家小吃店门外拾捡水瓶易拉罐等。我时间够的话就会给她帮帮忙,很多同学都给我打招呼,我也不会尴尬,有些认识她的同学还会主动把空瓶子给她递过去,大概是我一直很豁达,所以她也很开心地接受。
每天晚上下自习回去她都会给我煮面或者鸡蛋吃,一边吃一边开心地讲瓶子又卖了多少钱。
她善良,偶尔会埋怨命运不公,但却从未真的屈服。

虽然他们没有给我富裕的生活,但同样没有给我贫瘠的思维。
谢谢他们。

————————————————————————06.13
啰嗦几句。
评论中有朋友说,我不算穷
我承认,比起很多不停劳作还要时时刻刻担心下一顿的人的人我的确不算穷
比起那些人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多,我答这个问题的初衷只是看到题主所说的“买薯条的父亲”并以此为贫富标准所以说几句

我无意灌鸡汤,但我事实见到的人就是内心比较强大的人
奶奶就不说了
既然有人说起父亲那就说说父亲
我的父亲一辈有四个孩子,父亲在他六个月的时候去世,他的确也很少在我面前提起他的童年,说起来的时候也大多是鸡毛蒜皮的趣事
唯一一次他喝醉的时候,他说,小时候孤儿寡母常常被欺负,奶奶还有心脏病常常晕倒,他们把奶奶放在借来的板车上,最大的孩子也不过10岁出头,两个拉两个推也不知道该送去哪里。
有些人还会偷偷用棍子戳他们屋顶,住在破茅草屋里,一下雨屋里的鞋和盆都会飘起来。有一次刮了大风将门刮裂了屋里吹起了穿堂风吹走了好多东西,他吓得嚎啕大哭被奶奶揍了一顿然后抱着他一起哭。
他说,他那时候就在心里发誓,以后有钱了一定一定要住进最坚固的房子里。

我和爸爸奶奶他们比起来真的是非常幸福了,但是我最窘迫的时候,一星期饿了就喝水,只吃了三片切片——同学吃剩下的,邀请我尝尝口味。我一个人在寝室里一边吃一边掉眼泪。我也体验过一个月每天吃半个拳头大香瓜的感受,饿着饿着就不饿了。我也经历过拿了奖学金又想全部存起来又该请朋友吃饭的心疼。

不写出来不是为了粉饰太平,只是不喜欢那种眼含热泪忆成长的戏码。
而且哪怕是在那些境况之下我也没有自卑,我哭是因为当下的心酸,但不代表我屈服于它。
如今我的爸爸已经住进自己盖的房子,别人都玩笑说这房子做的能抗八级地震。我现在也过得很好,衣食无忧,我也努力过得更好,让我爱的人也过得更好。
现如今我已经不是穷人,按照有的朋友的标准,我以前也不是。但我同样离富裕很遥远。可是我不急,想要的,我会去争取,也许我奋斗到30岁也比不上很多人一出生就拥有的水准,但那是我该得的。

最后说三点:
1、贫穷真的会毁了一个人,但思想的贫穷更可怕,因为它会让你“认命”。“穷酸”的文人就是例子,有些文人虽穷,但是他们有思想有坚持有风骨,他们照样能教育出很好的小孩。
2、对于大多数出生没带BUFF的人,只能说,吃得多大苦,享得多大福。
3、尽量奋斗到好一点的环境里,尤其是三观还未完全长成的求学期。读好的学校你朝夕相处的绝大部分人起码不会幼稚地对你冷嘲热讽。让自己进入相对高素质的环境里对你的心境会有很大帮助。


挺感慨的。小时候我家也挺穷的,虽然爸爸是教师,妈妈是会计,但那个时候都穷,记得爸妈工资加起来一个月也才一百出头。

那时候我们住平房,爸爸妈妈养了几只鸡,我也帮妈妈在园子里面也种了韭菜和山药。有一次爸爸下班买了一块钱的蛤蜊,我们一家人吃完还剩下了几个,妈妈就埋怨爸爸为什么不买九毛钱的。这件事我们现在聊天的时候,爸爸还会拿出来开玩笑。

虽然穷,但是一家人过得也很乐呵,我想要什么,爸妈也会尽量满足,当然那时候也就要个风筝,要只小金鱼什么的。

事情大约发生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吧,记得那时还没上学前班。妈妈想买一个多功能的锅,我记得她经常带我去商店看那个锅。然后她和爸爸省吃俭用了好久,终于攒够了钱。

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去了商场,结果路过玩具柜台的时候,我被一个玩具吸引了,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那个玩具,是一个绿色长方形盒子,有几个不同按键,里面收录了几首唐诗,乘法口诀,一个故事(从三到万的故事)还有一首歌,是《济公》的主题曲。那是我第一次见这种玩具,当时就趴在那柜台上走不了了。

那个玩具真的很贵,具体多贵我没有概念了,总之,如果给我买了玩具,就不够钱买锅了。妈妈跟我商量说,给我买一套24个颜色的橡皮泥(那时候我最喜欢的玩具就是橡皮泥。)但是我拒绝了,那时候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眼睛里只有这个玩具,好像没有它我就再也不会有快乐一样。售货员不停的劝爸妈说这个玩具对孩子好,还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教算数。最后爸妈拗不过我,妈妈说让爸爸决定,而爸爸决定给我买这个玩具。妈妈一生气自己骑自行车走了。

由于唯一的交通工具被妈妈骑走了,我和爸爸只能走路回家。一路上我抱着玩具,跟在爸爸后面,爸爸一句苛责的话也没有,只是几次叹气。而这时我已经开始后悔了。

回到家,爸爸去卧室安慰妈妈,我自己坐在院子里玩那个玩具,我不敢进屋,怕妈妈骂我。

过了一会,爸爸从屋里出来了,他说,你妈妈哭了,你进去安慰她一下吧。
听到这话我也开始大哭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把妈妈气哭。

爸爸说,你看,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玩具,但是妈妈却没有买到那个锅,本来如果可以买到那个锅,她以后下班就不用那么累的去做饭了。这样的结果你会开心吗。

我不知道说什么,就是一直哭。那个玩具也成了我心口上的疤,我没有再碰它,一碰我内心就产生一种耻辱感。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后悔当初没有要那盒橡皮泥。

一直到后来搬家,妈妈看着那个还崭新的玩具,笑着说,你看,当初你非得要这个玩具,要了你又不玩了。

从那以后,直至现在,我再也没有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央求爸妈买给我。
也许你们觉得,小时候孩子撒泼打滚要玩具,并不是多大点事,但它对我的影响很大。它是第一次让我面对家里的困境,并且让我知道,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并不会真正让我感到快乐。

在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鼓起勇气提到了这件事,说这些年一直很后悔。妈妈说,她也一直记得,当时她边哭边想以后要努力赚钱,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而爸爸也说,他本来就想安安稳稳的在学校里教书,因为这件事,觉得自己没能给我和妈妈良好的生活,于是决定出来闯荡。妈妈确实从那之后开始琢磨赚钱,后来慢慢有了闲钱就开始投资理财。

妈妈说那件事让她知道了,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赚出来的。一味省吃俭用,攒出来的钱是死的,而赚到的钱是活的。这句话也一直影响着我,我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着赚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很庆幸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在当时没有打我一顿把我拉走,没有在我面前说出伤人的话,没有用苛责来掩饰没钱的困境。
所以我认为,有时候,父母可以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份子,耐心给孩子解释生活的困境。我见过很多父母把穷困的重担默默背在身上,然后见孩子不理解,就一味宣泄怒气,不能平心静气的教育解释。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脸色难看,言语暴力,情绪负压,不只是对老人,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
很多人看完或留言或私信我说,“你觉得你爸妈这样做很对吗”
或者“要不不买,要买了就痛痛快快别摆脸色”

其实没有什么好回应的,我不知道自己表达有问题,还是有些人的理解有问题。对于事情陈述的部分,我从来没说我爸妈做的对,因为这件事确实给那时候的我产生了不太好的影响,我也说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问我妈要过东西。

但是我不怪我妈,我从来都只是后悔自己不应该去揭开爸妈为我粉饰好景象。
他们尽力去满足我,不让家贫给我带来不好的影响,直到我的需求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是我自己亲手揭开这个现实的,我需要去认识它,接受它。

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穷真的有时候会让人志气短。我妈那时候也不过二十多,跟我现在差不多大,她攒了很久的钱,想了很久的一个东西却没有买成,忍不住情绪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况且她并不是给我摆脸色看,她的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家贫这种囧境。

我不是在讲一个爸妈如何呵护我长大的故事,我是在说我如何知道家里穷,并且跟爸妈一起为这个家改变的故事。

最后大家觉得我妈给我脸色,我不觉得那是脸色,她只是在我面前流露出她的脆弱。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表露出的脆弱,促使我学会承担。这也是我结尾说的,要跟孩子良性沟通,让他从正确的角度理解自己的家境。不要一味自己承担,最后绷不住的时候爆发负面情绪。

~~~~~~~~2017.2.17分界线~~~~
应群众号召,刚刚申请了公众号,喜欢的可以加我,暂时没有多少更新,不定期更新,不过我会尽量分享一些东西给大家的
微信号:lengchangmiao715

http://weixin.qq.com/r/ZTnJ0dfE5YqarZOy92x3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出身就够穷的。

我爸妈对我的教育我基本就是没有教育。

总对我说下面这些话。
你得好好学习,你以后考个公务员,或者当个工人有个稳定工作多好。
你看谁家那谁考了多少分排多少名。
你一天就知道吃这个吃那个学习怎么搞不上去呢?
你怎么又要钱,天天要钱,家里哪有钱。
你老师又给我打电话了,你在学校就不能给我省点心?
对我说话也基本是脏字,一生气对我就是一顿揍。

这就是我父母的教育,他们没文化,所以不会教育孩子。我可以说句难听的,家庭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同时父母文化程度很低。

我父母不管我的学习,因为他们也不会。更不会教我做人,因为他们也不懂做人该怎么教。

他们觉得吧,孩子给学校了,学的好坏跟自己没关系。总跟我说别的孩子如何,可也不想想人家孩子父母回家怎么辅导作业的。我的童年就是被骂过来的。挨打那是家常便饭,一星期不被打都算我老实没惹事。

我觉得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没文化,不懂教育孩子,并且强行灌输给孩子自己没完成的理想或者理念。这才是最可怕的。我见过太多父母活到中年没什么大的本事却老跟孩子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该怎么样怎么样。然后给孩子安排好他门觉得好的一切。整的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独立思想。

上一代也就这样了。也管不了。也没人上知乎。

我就说这一代,80-90后。
有了孩子,但事业无成的,家里收入不高的。

我下面的话,是真诚的建议,希望采纳。

1,不要把你生活或者工作中的怨气发泄给你的家庭。这不是掩饰你无能并且发泄你情绪的理由。
2,不要当着你孩子的面跟你伴侣吵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摔东西等。这会给孩子留下很深刻的记忆。别以为孩子小时候不记事儿。
3,自己的家里,要干净,整洁,不要跟狗窝似的。人活着是要个人样,别睁开眼睛就看见家里乱七八糟的,会影响你所有的心情。
4,孩子的衣着,可以不要很贵,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出门,或者在家里,一定要干净整洁得体。
5,要时刻注意孩子的想法,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孩子多每个新奇的东西都会好奇,这是天性,要引导告诉他是什么,不要呵斥他。
6,自己平时说话别骂人,张嘴闭嘴人家母亲不是你修养好的表现。不要在家里抽烟,尽量不要喝酒。
7,在孩子没有独立之前,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让他感觉到爸妈和家庭的温暖。
8,无论何时何地,不要打孩子。你生气就打自己两耳光,是你自己当初为了爽不带套,不怪你孩子。当父母了就有点脸,孩子不生在你家也许他是富贵人家,你孩子怪罪你了么?打你了么?所以是你耽误孩子还是孩子耽误你?自己想想。
9,孩子的问题你回答不上来,那就先告诉孩子第二天告诉他答案。你要去学习你不懂的知识。
10,自己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的,一定要找一个好的老师,或者孩子学什么你提前自己学一下。起码小学的东西你得会吧?
11,孩子身上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有一点应急的钱。
12,从小告诉他,让他明白家里的条件。不要让孩子养成嫌贫爱富的理念。

就说这些,别的自己想去。

你有孩子了,就要比以前更努力上进。
因为你不再年轻了。


孩子那一声爸爸,你再累都值得。

就这样。


哈佛公开课第十五讲,公平和正义的起点,曾经刷洗过很多人的三观。它讨论了如何分配社会资源。

有一个男生很诚实得回答,按努力程度去分配资源。他说我上哈佛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是因为我努力。这个观点是现在社会主流看法. 经常有人在讨论穷人的帖子下面回复"没有人拦着你,没人绑着你的腿不让你前进",大概也是这样一种思路。

按照努力程度划分社会资源比"按爹分配"进步,但使人们陷入一个误区。它容易让社会资源掌握者忽视了运气,基因,家庭环境,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在他成功中起到的作用,将功劳全归给自己。"我成功因为我努力,你贫困因为你懒惰"。进而丧失了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尊重。

一个身体很弱的人,每天拼死拼活搬400块砖。强壮的人半天搬2000块儿。结账时老板不会说,我看你更努力,400块儿多开工钱,2000块儿少开工钱。因为要按努力程度分配嘛。所以啊,即使叫嚣按努力程度分配的精英主义,也只是按成果分配。而成果,很多时候仅仅努力是不够的。城市保洁员哪个不比我们辛苦努力呢。我们站在更高的地方,很多时候是赶上了风口。拿精英主义要求自己,拿慈悲心对待别人。道德这种事儿终究是拿来约束自己的。

我现在住的小区在北方,有一大片枇杷树,第一年夏天结了很多枇杷。枇杷对北方的大爷大妈可能是个稀罕东西。很多大妈拿晾衣架出来打枇杷,树枝被折了一地。小年轻都很愤怒,觉得他们素质太差。结果第二年状况就好很多。第三年基本没人去摘了,因为大家习以为常,不再把枇杷当稀罕物。

这位经济不宽裕的爸爸,需要一些时间,一些钱,多来几次快餐店,了解店里的运营规则,然后就能礼貌安静的带孩子们进餐,不再骚扰到别人。作为萍水相逢的路人甲,需要给的是一点耐心,以及不要把这事儿上升到"教育孩子"高度的宽容。

投胎是随机的,我们本来也可能成为他。


穷人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求更高。
不要把外面的戾气带到家里来,孩子是会感觉出来的;
多跟孩子沟通,聊天,因为这样会了解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
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相处;
孩子心灵的健康远比考试多考出那么几分重要的多;
孩子如果提问的问题家长不清楚,千万不要想当然的乱答一气,而是要自己先去搜集资料,自己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去告诉孩子;
要告诉孩子认真做事的重要性;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因为长期生活在贫穷中的父母,最难有这种气质,自卑的情绪极易传染给孩子;
总之,要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不要有心理缺陷,这样以后面对再大的竞争与挑战,也能安然的面对,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好的家庭教育,从赤贫上升到中产是有很大的可能的。


以下全部内容转载自思维补丁,作者慧超,链接及内容如下:

自己是一滩烂泥,却恨铁不成钢
自己是一滩烂泥,却恨铁不成钢!

你天天教育孩子好好读书,你每年读几本书?你说我要养家糊口努力工作,那你在工作上又取得了多大成就呢?

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没有之一!任何的学科,都有其固有积淀和传承,任何一条数学公式或者物理学定论,都无需你再次去证明,直接套用而不用担心犯错。

  可教育不同,同样的方法,对两个孩子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正所谓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一对双胞胎,即使生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父母,甚至从小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但也会种种因素,而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与思维方式。

  所以,出生于工人家庭,作为根正苗红的一根屌丝,却并未妨碍李彦宏掌舵百度,成就中文第一搜索引擎;而父母皆高位,身为纯种的富二代,李天一却因为不堪的罪行身陷囹圄。

  这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教育的可怕之处。

  根据马太效应(这么著名的法则我就不多解释了),贫穷制造自己的奴隶,那么显然愚蠢也是。所以,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是父母束缚了你的思维方式,并造就了下一代人的愚蠢?

  豆瓣有个著名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父母当然不全是祸害。但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些曾经愚昧粗鄙、贪婪狡诈、歹毒暴躁、虚伪虚荣、仗势欺人的人,一旦生了孩子为人父母之后,这些德行就瞬间消失不见了吗?

  很抱歉,并不会!孩子将成为他们德行的第一位受害者,那似一张白纸的孩子,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一生的凌乱图画……

  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又不允许与众不同

  首先谈一点共识:望子成龙无可厚非,然而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人格的培养,而非能力的培养。以身作则是培养孩子独立、向上人格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个共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这不仅体现在身份地位,更体现在个人学习、工作领域。

  然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家长自己每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在麻将桌上混喝等死,却要求孩子考试第一事事拔尖人中龙凤。

  大家都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印随行为几乎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天性,但你给孩子做了什么样的榜样呢?

  你天天教育孩子好好读书,你每年读几本书?你说我要养家糊口努力工作,那你在工作上又取得了多大成就呢?

  如果你自己一事无成,你凭什么逼迫或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将来一飞冲天,带你装逼带你飞呢?你这不是扯犊子,你这是瞎扯蛋。

  很多家长的逻辑是:我给你最好的吃穿用行,所以你必须牛逼,如果你最终没牛逼起来,那是小时候没听我的话,道理我都告诉过你,是你不听劝。

  拜托!你懂那么多道理,你那么富有前瞻性,你满嘴跑真理,满眼都是对未来的洞见,你们的人生经验如此丰富,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永远都是对的……

  你辣么牛逼,为什么还混的这么惨?

  很多家长的人生逻辑乱得一塌糊涂,自己的三观本来就是个BUG,然后天真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直上九天揽月。

  亲,你哪里是生了个孩子啊!你那明明是生了个盘古,那是开天辟地啊,那是再造乾坤啊,谢谢!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培养的不应该是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是学校和公司的事儿,我也不相信两个健康的孩子在智力上会有巨大而明显的差异。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传递给孩子健全而独立的人格!而在其中,家长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你的优秀品质,终将影响你的孩子,而且贯穿一生。

  心理学的共识是,孩童时期是一个人潜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而潜意识将左右这个孩子未来思考和看问题的角度与态度,影响孩子潜意识的,则是家长们的言传身教。

  缺乏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孩子走向平庸。有一个矛盾是,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又不允许孩子与众不同。


不同教育下的孩子差别是巨大而可怕的

  第二点谈一个现象:许多家长自身追求无知和愚钝,并以此扼杀孩子对未来的选择权。

  我讲一个故事:当年我在一个机构中供职,多少做一些慈善事业,其中有一位女性理事,身份是麦肯锡(McKinseyCompany)总监。

  有一天她带着自己的小女儿来我们办公室,小女孩大概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像大多数外企高管的家庭一样,母女之间用流利的英文交流,你知道的,这样的孩子注定不会在国内读大学,基本上初高中就出国了。

  他们来拜访的目的,令我惊讶,她希望我们和小女孩分享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做公益事业,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别人,乃至改善世界。

  我真的非常欣赏这种女性,白天挣着百万年薪,晚上还凭自己的兴趣写书,业余时间陪孩子探索世界,并引导孩子思考该如何改善世界,并帮助身边的人。

  不同教育下的孩子差别是巨大而可怕的。别人的孩子在思考如何帮助别人,你的孩子却在马云的微博下面叫骂着“你再不捐款,我立刻卸载淘宝”。马云都被你们吓死了呢,好残酷好可怕呀!

  长大后,大部分草根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输在起跑线上了,而是早就输在娘胎里了。

  但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点,出了娘胎之后,比起“追求优秀”的父母,很多父母却辛辛苦苦地挖了一个大坑,然后让孩子站在坑里奋力跳高!

  我们应该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孩子不是你人生阴影(缺陷)的继承者和完善者,他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老子完不成的事儿,让儿子来完成。”这种思想是极端自私且可怕的,可不巧的是:学业、爱情、工作家长们统统要干涉……

  你自己分明是一滩烂泥,你用自己如此不堪的思维格局,限住一个尚在成长的世界观,然后希望他能成为盘古。

  说真的,我觉得家长真的对自己的孩子太狠了!小树不修不直溜,可你那里是在修树啊,你这是直接给扣了个玻璃罩子,谓之保护。

  管理学中著名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反应在教育之中,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许多孩子要获得自身思维与格局的突破,不得不先打破亲生父母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无形框框,而这一过程中,与父母的冲突是必然的。

  我当然明白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孩子好,但你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对峙。你用报纸的丰富经验意图去影响和操控Facebook,那结果肯定是“非死不可”。

  家长自己在背地里笑话的都是穷亲戚的潦倒日子,却要求孩子一味地向最好的学习。

  许多家长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毫无忌惮地说别人的坏话,瞧不起穷人,然后又有很严重的仇富心理!却天真的相信自己这样的德行不会被孩子继承,孩子肯定会选择性地遗传自己好的一面。

  你们不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把最好的都给你,就指着你了!”这句话很恶毒吗?你自己追求安于现状浑浑噩噩,孩子真的会有永不止步,奋发图强的品格吗?

  视角和思维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这道理如此浅显而残酷,因而家长们都忽略了是吗?都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可你抱着孩子打麻将和抱着孩子读书;陪孩子看肥皂剧和带孩子看世界,能一样吗?你那不叫陪孩子成长,那叫陪孩子消磨时光。

  拜托,为你的孩子做点什么吧,而不仅仅是陪伴。

  家长所做的最好教育是让自己更牛逼

  第三还是一个现象:没有一只巨龙是在束缚下长大的。

  中国的家长们习惯挟孝道以令子女,背后的逻辑是很典型的道德胁迫,孝顺很自然地成为了家长捆绑孩子的绳子。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给予了父母很大权利,孩子完全被物化,而并非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必须无条件顺从父母的想法,否则扣以“不孝”的高帽。

  很多父母很喜欢对孩子冷嘲热讽,其心理潜意识无非是弱化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保证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所属权”。

  曾几何时,三四线城市非常流行感恩教育。一个傻逼讲师在台上煽情,家长和孩子相拥而泣,哭成傻逼,甚至孩子还会给家长下跪,不知道还以为谁又辞世了呢……

  我不得不说,这是典型的反智教育,如果你一再灌输给孩子感恩的心,那结果就是孩子步入愚蠢的愚孝:“只要是我妈说的就是对的,我妈让我做的事儿就一定是为我好,我妈就是圣母玛利亚,我妈就是真理”。

  而这种人的思维,四个字足以概括:是非不分。这样的人,你以为会有多多大出息?如果你看到这段说:你怎么能反对孝顺呢?拜托你这样的直线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就关闭页面吧,谢谢!

  我非常喜欢龙应台《目送》的最后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一个探险者和一名打理行囊的管家。家长们应该是尽量将行囊打包好,里面装上力所能及的粮食和金钱,重要的是装上正确的三观、一颗勇敢的心和足够好奇的眼睛。

  而家长所做的最好教育应该是:努力地站起来,挺起腰板,走的更高,让自己变得更牛逼(相信我,牛逼与傻逼会以相同的速度,传染给孩子),让孩子站在你的优秀品格上,孩子的眼界与世界观,自然会比你更远、更深邃、更辽阔。相信你的孩子!


只能谈谈个人经验。

我这样跟你说。

小时候我家很穷的,我也很调皮。

我从来不会从“父母的教育”中学习任何东西。

我只会被“父母的行动”影响。

父母诚实,我诚实。

父母自信,我自信。

父母孝顺父母,我孝顺父母。

父母害人之心从不有,我害人之心就从不有。

父母艰苦朴素,我艰苦朴素。

父母买房做有恒心的人,我也买房做有恒心的人。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流氓无产者的孩子往往是一个流氓,哪怕他成了有产者。

有理想的穷人的孩子往往也是个有理想的人,哪怕他还是无产者。


所以我觉得谈“教育孩子”没什么意义,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而他模仿最多的对象,就是父母,

然后才是同学和老师。

所以你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把后代通过教育变好,

而是如何先把自己变好。


一个人在贫穷的状态下,其眼界和心态都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是很难理解穷人的想法的。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曾经借给一个朋友(同样是穷人)一些钱,朋友一直没还。主人公也不大好意思要,但是当主人公因为付不起房租的时候,迫不得已,跑到这个朋友的门口,使劲拍打门,非常凶的对那个朋友说:“你现在就还我钱!!不现在还钱我就揍你。”(大致如此)

把那个朋友给吓到了,然后马上就把钱还给了主人公。

我当时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开始很愕然,因为按照我的想法,似乎不应该这么对待朋友;按照我的想法,当初借钱的时候就应该想好这笔钱是有可能收不回来的;按照我的想法,似乎……

但我随即意识到一点:我不是他,我没有处到这种无家可归的地步,所以我不能体会当时的绝望、愤怒……也许还有什么一些情感,是我所无法知道的。

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为这个主人公的努力、爱孩子而感动。当他和孩子睡在厕所里,他还在尽力为孩子编制一个童话世界,然后用脚挡住厕所的门,不让别人进来的时候,我都感到要哭了。(这是根据真人事情改编的一个电影。)

但是,要注意到一点:我们对这个主人公能够产生共情,是因为我们了解他,知道他曾经做了哪些事情——这些都是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

如果没有这些了解,那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比如,只是把主人公的行为,单独的拿出来,换一个角度,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这样的情形——

在一个屋子的门口,一个人在气势汹汹地管朋友催债,而且是一笔其实很小的数字,把朋友都吓坏了。
我想上厕所,但里面有流浪汉不让我上。我很愤慨:你再怎么着也不能占着共用厕所啊,你可以用别的什么样的一些方法,但你不能影响到大众啊!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他们的做法,因为我们不是他们,对他们根本不了解。


城里的人很难理解一些贫穷地区的人的做法。

比如,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讲有个村庄的人,每天要走上很远的路去挑水,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小孩子的牙齿都因为常年喝一些不好的水而变得又黄又烂。

我开始的想法是: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区呢?如果是我的话,我宁可到大城市里来,即便是给饭馆洗盘子之类的,都要比在那个地方好很多啊!

但是,我后来看到更多的一些观点、报道,我逐渐意识到一点:在那些地区的人,很可能连外界有什么都不知道。到达另一个地区,如何生存,在他们内心中是完全的未知。


你所认为的一些道德,在他们心目中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

也许是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因为从来都没有人去教他们。

也许是因为贫困的限制,使得注意力根本就没有放到那些道德上。

衣食足而后知礼仪,一个处于贫困的人,是不可能有心情注意到礼仪的。

动辄以道德去judge不在一个生活水平的人,尤其是底层人,是一种欺压。

(虽然可能情感上仍然会不喜欢那些缺乏道德的行为。)


在我很贫穷的时候,一楼住户来管我收通下水道的分摊费用,我很不高兴,我心里想:又不是我扔的东西堵的,我为什么要交这份钱。(虽然最后还是给了,但脸色很不好。)

但是,等到后来经济状况好转了,我会主动地去跟一楼住户说:阿姨,如果下水道堵了,需要分摊费用,你只管跟我说,我有时候事情多,可能没有注意到,您只管说好了。

有几次停水,我还以为又是下水道堵了,还主动地去找一楼住户,要给他们费用。

是我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吗?

不是。

是因为我后来不在乎分摊的那点钱了。

是我以前的道德水平不好吗?

不是。

是因为当时我没钱——给你分摊的几十元钱,够我好几天的饭钱了。


对了,为什么我那么敢肯定,下水道堵了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因为据一楼住户讲,堵住的下水道是厨房那边的下水道。(我不懂,是他们这么说的。)

而自从我家搬到了那个楼房后,我父母就把厨房的洗碗池拆掉了,下面放了一个大的水缸,平时的时候让水管“滴答”着,这样水表上就不会走字,从而节省一些钱。

所以,也就是说,那边的下水道我家自始至终就没有用过。

有那么两次,水龙头滴答水忘了关了,结果把楼下给淹了(滴答水是声音很小的,比如晚上,可能只有起来上厕所的时候才能发现),赔了好几百元(其实已经很少了)。我当时问我父母:节省下来的钱,能抵得上赔偿吗?

我以为我有理有据,但是我妈妈当时把我痛骂了一顿。

当楼下的人找上门来的时候,我妈妈事后还在我们面前责备楼下的人不好好把东西放起来,“害得我们家赔了多少钱”。


如果做了饭菜,剩了好几天,父母也舍不得扔,还是热热吃了。

我说:饭菜坏了,吃坏肚子了,还得看病,实际上不划算的。

然后我又被骂了一顿。

如果说饭菜这件事还能“理解”,那么买的药过期了,舍不得扔,然后也吃掉了,这就很难用正常的理性去理解了。

我不理解,也不认同这些做法。

但在我知道我父母小的时候经历过什么事情之后,我开始能够慢慢理解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了。

比如我妈妈,她小的时候,我姥爷去世,我姥姥带着5个孩子艰难生活,我妈妈经常饿得前心贴后背的,还曾经去地里偷公家的红薯吃。

我很幸运,虽然家庭条件很不好,但至少不用去遭受那种贫穷,更不会沦落到“赤贫”的地步。

我可以很确定,如果把我放到那种贫穷山区的穷人家,或者是那种流浪者的家庭,我绝对就是……(此处省略20字)。

考大学?

别开玩笑了。能生存下去就不错了,能有份正式工作,就已经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成就”了。

创业?

别扯了。你这个月没收入,下个月可能就要直接饿死了。(别说“有那么多方法活着”,穷人的眼界会被限制住的,根本不知道有“那么多方法”的。)


对于穷人来说,如何教育孩子?

现实的说,我认为,在道德上的教育,还不如“脱离贫穷的教育”更加重要。

我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说,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道德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好也好不到哪,差也差不到什么地步。太过火了,有法律管着呢。

就像这个题主所说的这些行为,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对于这家人来说根本是小事情。

致富才是大事。

“脱离贫穷的教育”,大概有两种。

一种是学习方面的教育,另一种是赚钱能力的教育。


==============================

2017.5.5

穷人对孩子的教育,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特别重要的要点:

1. 集中资源 + 要有成果

这是穷人教育的首要原则。

因为穷人的资源有限,所以一旦分散,那么最后势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无所得。

同理,天赋一般的人,也不适宜“多点开花”,而是要找准方向,坚持下去,一直到做出一些成果的时候才可以终止。

所谓的“出成果”,不是说一定要学到专业水平——如果孩子又这方面的天赋固然是好,但大部分时候是没有的。而是要学到“能拿得出手”的地步。

“拿得出手”,我自己的判断有两个标准:

①能够借此谋生。比如我的围棋,我如果想的话,我可以去外面的围棋学校兼职给自己带来收入,或者甚至自己开个围棋班,教小孩子。

②能够借此带来一些成果。这种成果必须是能看得到的,而不能是“提高修养”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我教我外甥女跳绳,1分钟能跳到最高190来个,目的是为了健身和减肥,所以也没有继续往上提升(再往上我也不会了)。后来学校运动会,她去参加跳绳比赛,获得了第二名。

这就是一个成果。这个成果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心,让别人能够记住孩子,甚至带来一些额外的机会。

2. 要有规划

有钱的人家,可以肆意挥霍,就算是做生意也不怕失败;但是穷人家则不行,必须有所规划。(拿着几千万创业,和拿着几万元创业,完全是不同的策略。)

这和第一条“集中资源”是一脉相承的。

规划要符合这么几点:

①孩子的天赋。就算是天赋一般的人,相对他自己而言,也有擅长(喜欢)和不擅长(不喜欢)的方面。顺着孩子的天赋(和喜好)做,会更容易一些。

②家里的资源状况。比如,我外甥女如果学围棋,那么我就可以顺便教她一下。但如果她学小提琴,家里没有人懂,那么就只能完全靠她自己的天赋了。

那么,最好是优先于围棋。(除非她自己很喜欢小提琴,或者有这方面的天赋)

③功利性。穷人家资源少,不重视功利性是很不明智的。完全功利不好,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利心。(如果和天赋、喜好起冲突,要优先于天赋、喜好——只要能到达一定水平,都会转化成一定的利益。)

从功利性上来讲,“学围棋”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虽然我自己很喜欢)。

对于我外甥女来说,她既没有围棋方面的天赋,也不喜欢围棋,那么勉强她去学习围棋是错误的。

相比起来,“英语”就是一个好的方向。

确定好方向后,可以围绕这个方向进行学习,就更容易出成绩。

比如英语,可以通过英语提升“读说听写”,写好英文字,练习英文演讲,排练英文的话剧……

(其实这个道理是通用的。开公司也要有“主业”和主攻的方向。现在只不过把这种思维模式延展到了孩子的教育上了。)


to be continued...(继续挖坑)


6月22日补充在前面:
其实过了一千赞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希望大家再给这个回答点赞了。
我知道一旦赞同的多了,就会有带着“一千多赞这啥破玩意儿”想法来看来评论的人了。

所以先在这里感谢所有赞同和感谢的人,你们真的很宽容。还特别要感谢评论,我很高兴能看到你们不同的想法。每条评论我都有认真看过,点赞只是表示我有看见以及十分感谢。有些评论里的夸奖实在太过头了,我只能说,过奖了,真的。

然后对一些怀着恶意的人,我才不会说什么感谢你们的话呢。我接受所有比我优秀的人的指教,但不接受所有莫名的恶意。
刚开始的时候说故事是假的吧,最可爱边说着故事是假的,边说着我做法很高姿态。然后又说文笔太差了吧,真矫情啊。再然后,你这回答不对题吧,别人问的是什么你看清楚了吗?最后没什么可说的了,想骂脏话又觉得评论区不好意思吧,私信着来骂人了。

所以我再补充在前面一点无趣的话。

我是个很平凡的人。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很少。我不太会讲故事,只是在把我想讲的事情简单地讲述出来。
选择这样的讲述方式,只是因为觉得能讲的出来一点,如果直接说我总感觉自己有些不知耻的感觉,明明没做多少事。
小姑娘这个称呼是我对陌生人的习惯,也是因为觉得知乎上大部分人都值得我学习尊敬,在他们面前我就是个小姑娘而已。
所以我才选择它来讲这个故事。
虽然我已经二十岁。
用故事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了这些故事,于是我讲了出来。
你觉得不合题,就不要看下去,就点反对加没有帮助,我不会生气的。
为什么非要评论呢?
我在休息时候上知乎看看私信和评论,抱着期待的心情看到这样的内容,说不影响心情肯定是假的,就请高抬贵手少打这个评论吧,我会感谢您的。

希望各位看了就不要再点赞同了,您能喜欢这个故事或者能得到一点感触,我就已经很高兴很感激了。
他们看重的赞同数,我压根儿就不在乎。

好,原回答如下:

回答过这个问题三次都没能保存,
想着大概上天是真的不想我讲这个故事吧。
但是今天这个题目又第无数次刷到我眼前,
第四次,这个故事我就非要讲了。

这会有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呀,她在小镇家里期待着她爸爸回家呢。
比平时期待她爸爸回家还要更加期待。
因为今天是周末,
爸爸会从城里买一大口袋零食回来给她。
零食里有个红白口袋装的食物她最喜欢了。会有一对有脆脆外壳的鸡翅,一杯甜甜的果汁,一个大大的汉堡或者一个很长的鸡肉卷,一份已经软软的但是蘸番茄酱很好吃的土豆条。
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一纸盒六个的蛋挞。不管后来她吃过紫薯木瓜芒果黄桃多少口味,澳门香港广州多少地方的,她仍然最怀念当年那一口味道。

她小时候就觉得大概每个小姑娘都和她一样吧,期待着周末,期待爸爸带好吃的回来。说实话,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没吃过。
因为她觉得这就像隔壁婆婆带萝卜回家是一样的,谁没吃过萝卜呢?

小姑娘后来搬家到城里了。
家里给她足够的零花,爸妈不在家她就自己出去吃饭。
几家快餐店她都熟得不能再熟,知道哪家的鸡翅更香,哪种汉堡更美味,刚出来的薯条很脆。
每次哪家有了新产品她也会去尝试,逛街看见快餐店的甜品站买个甜筒买杯冷饮,也就成习惯。
当时她依旧觉得没有人会没吃过这个,就像谁没吃过萝卜呢。
她看街上的人,觉得进来的是想吃的,不进来的是不想吃的。
就是这样子。

有时候小姑娘就在店里看吃东西的人,
有一家几个大人带一个小孩子,堆一堆吃的在小孩子面前,一个劲儿让孩子多吃点多吃点的。
有点一份薯条两杯饮料头靠头听音乐看杂志的情侣或者夫妻。
有长得像《快乐星球》里小时候的胖哥一样的撸起袖子大口在啃汉堡,时不时喝口汽水儿打个嗝的小男孩。
有骑着自行车过来买两对鸡翅,很快吃完,然后出去喝两口自己车上的矿泉水,又马上离开的外国人。

如果她只是看见这些,
那这个故事没有非要讲的必要。

是个夏天吧,记得小姑娘穿着连衣裙坐在靠街边的座位。

小姑娘正吃着呢,突然感觉光被挡住了,一转头,哎,吓一跳!
一个小男孩脸贴着玻璃,直勾勾地看着小姑娘,准确地说是小姑娘桌上的食物吧。

小姑娘看那个小男孩,看起来比自己小,还稍微踮了脚才能挡住光。

大概是饿了吧?
和妈妈走散了没有带钱?
也确实是该吃午饭的时候了。

小姑娘招呼小男孩进来,她看得出来小男孩犹豫了一下,然后小姑娘举起鸡翅挥了挥,小男孩就跑进来了。

桌子上有些什么吃的,小姑娘早不记得了。她就知道当时分了一个鸡翅和蛋挞给小男孩。
“喏,你吃吧。”

小男孩连谢谢都没说就开始啃,小姑娘当年和现在对这种行为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
“噢,真没礼貌”

就小男孩那狼吞虎咽的速度都还没能把一个鸡翅吃完的时候,一个阿姨就冲过来了。
过来就是两巴掌。
“谁要你吃的!啊!谁要你吃的?”
大概问一次一巴掌吧。
小男孩哭得那是眼泪鼻涕口水一起一起的。
小姑娘不敢说话呀,还记得那阿姨穿着碎花衣服,可上面像蒙了层灰,一点都不鲜艳,和妈妈一点都不一样。
这要是一巴掌呼自己脸上可咋办?

大概也是等了会,阿姨冷静下来了。
对小姑娘说:“哎,这孩子就是向嘴。小妹妹,鸡翅多少钱一斤,阿姨赔你。”
小姑娘当时就愣了呀。

“没关系,没关系,我本来就吃不完的。”

然后旁边小男孩边流着眼泪边嚼巴着鸡骨头,还边说话。
“本来嘛,你说过年带我来吃的,都又半年了。”
“你上次说我考一百分给我买甜筒的”

大概阿姨的回答是这样吧
“你过年吃那么好了还来吃这玩意儿干什么?”
“我不是给你买冰棍了吗?”

小姑娘突然心酸酸,把蛋挞偷偷推给小男孩,小男孩抓着就一把塞嘴里去了,阿姨没能拦住,又一巴掌拍小男孩身上。
相对无言。
不过小姑娘看小男孩很口渴的样子,
就要阿姨坐坐,她去买两杯饮料过来。

后来小姑娘特别理解电视剧里转头人就不见了的场景,艺术果然来源于生活。
小姑娘端着饮料回去的时候,阿姨和小男孩已经不见了。
餐盘下面压了两块钱。
不旧,很新的两块钱,只有一道折痕。

可小姑娘觉得自己心好像也被那么折了一折,好酸好酸。

她突然明白,并不只有想吃和不想吃的人,还有能吃和不能吃的人。

小姑娘把那两块钱揣回家了,压在字典里,后来每次小姑娘觉得心态特别动摇的时候,就把那两块钱拿出来看看。

小姑娘妈妈还一直以为那是小姑娘第一次捡的钱呢,所以那么重视。
嘘 !这是小姑娘为数不多对妈妈的秘密


其实后来吧,几家快餐陆陆续续出过些问题,小姑娘也慢慢长大,不再爱吃快餐类的东西,只是偶尔去去吧,不过就偶尔去去,她还是遇见了好多故事。


有一次她急着赶车吧,可是不知道怎么了
看见个快餐店突然就决定去买个汉堡路上吃。

当时排的那队,除了正在点餐的人就只有两个老婆婆。
说实话吧,小姑娘当时看见两个老婆婆一直讨论着买什么就觉得要糟。
肯定不会快。

果然小姑娘从小预感就准。
两个老婆婆一直在讨论买什么好,小姑娘提的东西很多,开始并没有关注,等小姑娘关注的时候老婆婆已经在点餐了。

老婆婆的意思大概就是,小孙子今天过生日,想要每个吃的都来一份。
可是不知道怎么选,就想要最好吃的汉堡,最好喝的饮料,最好吃的小吃这样。

可是点餐的姑娘大概是没有想过好吃不好吃的,小姑娘看见点的是刚出的最贵的汉堡和一堆莫名其妙的小吃,大薯,大可乐加冰。
“好的,一百五十二块。”
小姑娘一直记得那个点餐姐姐的语气,平淡无奇又让人伤心。

小姑娘觉得自己是看见那个老婆婆愣了一下的。老婆婆拿了一个手帕纸,就是心相印对折的那种,半边放的是纸半边放的是钱。
小姑娘看见老婆婆拿出来全部的钱一张一张数,全部都是十块的,特别特别旧。
数了两遍都只有一百二十块。

点餐的姑娘已经把东西配好了,催老婆婆“快点啊,你后面还有人。”
当时老婆婆回头看了小姑娘一眼,小姑娘看见她委屈的表情和要落泪的眼睛。
老婆婆还是一直数阿数,仿佛想要多数出来几张。

旁边的婆婆看着也摸出一个手帕包来,打开是一堆硬币,一个一个数在点餐台上,
十八个,小姑娘记得很清楚。

小姑娘无比庆幸她那天突然想吃汉堡,突然走进了那一家店,选择了那一队排。
大概就是上天要让她去吧。

小姑娘把硬币抓起来还给那个婆婆:“婆婆,我买你们一个吃的,好不好?”
抓硬币的婆婆马上就答应了。

小姑娘给了两百块,点餐员找了四十八块,
她对点餐的姐姐说
“姐姐,你一点儿也不可爱。”

小姑娘提起东西带着两个婆婆出来,
在等公交的地方稍微坐了会儿。

婆婆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个东西,让你看笑话了。

婆婆说,我就想让孙子尝尝,谁知道这个东西这么贵呀。

婆婆说,要是孙子喜欢,我下次多存半年钱,给他买个够。

婆婆说,小姑娘,你不该说人家卖东西的,别人卖东西收钱很正常嘛。都是我们老太婆太穷了。

另外那个拿硬币的婆婆看小姑娘背了很多包,就把吃的接过去提着了。
又问小姑娘说:“你喜欢哪个吃的?喜欢哪个吃哪个吧,我们不知道这些。”
小姑娘随便摸了一个纸袋出来,后来在车上发现是个鸡块。

婆婆说给小姑娘拿钱,
小姑娘哪能要啊。
小姑娘就给婆婆说啊,
这就算是给小孙子的生日礼物吧,转达小孙子生日快乐就好。

恰好公交车来,小姑娘赶忙背上包就跑了呀。

最后小姑娘居然还赶上车了,
因为司机大叔等了她两分钟。
上车时候大叔还说她没时间观念,没让大叔多说,她赶紧就又道歉又道谢啊。
结果大叔马上又和蔼可亲了。
“也别太着急呀,钱都快掉出来了。”


小姑娘没在意大叔说什么,坐在座位上才发现,背包边放水的网兜里塞着旧旧的手帕纸包,一半纸一半钱,钱露出来一大半。

小姑娘是真的落了泪的。
两个老婆婆从来没吃过这些东西,她们不知道两个鸡翅膀有什么区别,或者在她们眼里的两片面包夹一块肉一片菜为什么能那么贵,不知道全家桶是什么,不会算什么套餐划算。
她们只想要给小孙子最好吃的汉堡,最好喝的饮料。
她们只是想给孩子尝尝这个东西。

一百二十块,老婆婆在菜市场可以买好多好多菜,好多好多肉。
可婆婆只是想给孙子尝尝啊。
或者她不富有,可她爱孩子永远没错。

或许会有很多排队的人说两个老婆婆真讨厌,点餐的人也会嫌弃老婆婆麻烦,围观的人会说老婆婆不去买菜做饭来买这些吃。
可小姑娘仍然为这样的老婆婆感动落泪。

没有身受怎么可能感同呢,
或许买一个全家桶在富裕的人眼里只是一件随手的事情,五毛钱掉在地上都不一定捡,可是对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全家桶是什么,怎么买划得来,他们眼中的五毛钱就是几滴汗水几滴泪呀。

小姑娘看到这些事,知道自己无法亲身体会,所以只能尽量去换位思考,才能稍微体会到一丝那种无奈。

小姑娘去年遇到最难过的事恰好也和这有关。就多讲一个吧。

大概是十一月吧,小姑娘回了小镇。
很冷,小姑娘记得自己穿了大衣还围了很厚的长围巾。
她坐在快餐店喝杯热奶茶,恰好坐在门口。
门外有个老爷爷带着个小女孩已经站了很久,太冷了吧,玻璃门都有些起雾了。
大概是看多了吧,现在小姑娘她也不会傻傻地去拉开门让老人家和小女孩进来了。
她买了两杯热奶茶和两个汉堡,推开门,说“哇,您好,请问您要进来用餐吗? 我们店现在做活动,第一百位顾客免费用餐噢。”
小女孩真的很高兴吧,一下子眼睛都亮了。然后拉着爷爷就要往里走,老人家大概疑心多点吧,上下打量了小姑娘好几次,才随着小女孩进来。

小女孩一坐下就开始啃汉堡,完全不再理人,老人家就看着小女孩吃,也不说话。
小姑娘也不会自找没趣呀,自己玩自己的。
过了会儿小姑娘再抬头的时候,小女孩已经开始啃第二个汉堡了。
其实说实话吧,看起来并不是挺可爱的小女孩,头发披散着,脸让人觉得很不干净,手也脏脏的,吃东西的时候特别大声。
小姑娘正想说先走了,这时候老人家摸出了包白沙像是要抽烟的样子,她赶紧又坐下来制止,告诉老人家这里是不能抽烟的。
老人家嘿嘿笑了下
“小姑娘,你不是这卖东西的吧。”
“怎么说?”
“你没穿她们的衣服还不工作。”
“爷爷您别误会就行。”
“哪能啊,小姑娘心好啊,我这姑娘以后也能像你就好。”
“小姑娘以后肯定能比我更好的。”
“可惜我看不到了哟。”
“这又怎么说?”
“老头子活不到几个日子了,就这几天了吧。这不,趁着走之前带我这闺女来吃吃这洋玩意儿。”
“爷爷开玩笑了,爷爷看起来至少还得有二十年好活吧,说不定还看见小妹妹结婚呢。”
老爷爷笑了一下然后真的就咳得特别凶,小姑娘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一下子就沉默了下来。

老爷爷从大衣口袋摸了一把钱递出来给小姑娘,“你看看,钱够不?”
“没事,就当我请小妹妹吃的吧。”
“你不收老头子今天就不走。”
推推拉拉许多次,小姑娘没办法,数了十块钱拿着。
“爷爷你要吃点什么吗?”
“不用啦,老头子等会回去抽支烟就赛神仙啦。”
小姑娘最后又买了点吃的让小女孩带回去,告诉老爷爷刚才钱有剩。
爷爷不相信,小姑娘愣是摸出了几个一块,“看吧,还剩这么多。”
爷爷还感叹:“这玩意儿还是不贵嘛。还好,走之前让闺女吃着了。”

你可能不能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

穷人怎样教育孩子?
这个问题单单放出来小姑娘还真不能回答,
毕竟小姑娘不算穷人,也没有孩子,
大概这就是这个回答写了三遍才能保存的原因吧。
可是小姑娘还是想说,
觉得吧,不如试试换位思考吧。

如果不穷,他们不会这样,
他们也想让孩子吃得开心,他们也并不想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可是,没办法呀。
是真的没办法呀。


小姑娘不擅长总结,故事就只讲到这儿了。
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体会,小姑娘也有自己的体会,但愿你我体会相同。

还是一样的话,
小姑娘说话随便看看不要笑嘛。


生于七十年代末的我也贡献一篇吧。
父亲前年过世了,肺癌晚期,艰难的度过了十四个月,驾鹤西去。
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国企公司职员。虽然生在城市,却是地道的贫民。八十年代初,中国北方城市生活大抵如此。家中还有弟弟,现在回想起来生活是很艰苦的。但是在我一生中到目前为止却从未感到过贫穷,这可能和父亲的教育有极大关系。
父亲并没有和我讨论过穷富问题,也从未抱怨过家里经济拮据,或者当我和弟弟的面和母亲争吵。他用自己的努力送给了我和弟弟最美的童年,我在心底深深感谢他。
由于经济拮据,我们买不起玩具。小男孩看见商店里的电动火车不肯走路。父亲说,这辆火车的轨道只有圆轨和八字轨,轨道太短,不好玩,我帮你做一辆不一样的。于是他买了一个小电动机,自己设计了一辆小火车,轨道是非常精致的,可以无限拼接组合,还有高架桥和山洞,拼起来要铺满火炕(80年代出北方大多是平房,城市中火炕很普遍)。这个作品在小朋友中迅速引发轰动效应,每天家里都聚了好多小孩。父亲再接再厉又设计出电动轮船,起名“海鹰2号”,吃水线以下是红色的,上面是白色的。护栏和救生圈都做的无比精细。离家不远有个小湖,每天放学爸爸都带我和弟弟去放船。那时这东西太少见了,每天湖周围会有几百人围观,场面极其壮观。这里是母亲回家必经之路,所以每次都是以她拨开人群,揪住父亲回家做饭为结束。人群才会散去。那时我和弟弟真是无比自豪,因为我们有别的小朋友没有的玩具。此刻我脑海中还记得那一刻夕阳照在湖面上,小船劈波斩浪向对岸驶去的情景,那时的天真美,空气纯净,没有雾霾,暖暖的。
开始认字了。父亲要求我每天问他五个问题。问什么呢?我每天都会绞尽脑汁想。一次我问道世界上活的最长的人能活多少岁。父亲没有回答我,拿起一本书叫名人轶闻七百例。这本书中每个故事开始时都有人物简介,生卒年月。父亲说你自己查查看。于是我从头到尾翻看下去。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书中人物的经历产生好奇心,就一篇篇读下去。到后来谁活的最长已经不重要,因为看的越多,问题就越多。于是历史,地理,数学,文学,各种方面的学习内容就徐徐展开了。遇到生僻字,父亲会教我查字典,教我自学的方法,实在不明白再去请教。这种学习贯穿了我的整个学习生涯。
回想这些,要深深感谢父亲对我的引领。父亲常说,我能给你和弟弟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物质,而是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不知道以上回答题主问题没有。


【孩子内心最大的敌人,是父母骨子里的匮乏感】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家庭,明明经济条件不错,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明显优于其他同龄人,但孩子仍然欲壑难填,难以满足。整日在攀比虚荣中获取一丝丝的快乐,而且愈发的不可收拾。于是大家就给这个孩子贴上一个中国式的万金油标签,溺爱。
可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此。
我见过这么几个家庭,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几乎一贫如洗,几乎半年一年才吃得到一次肉。但即使是这样,也愿意叫上朋友家的孩子一同分享,孩子们犹如贵族一般的精神气质。后来时代改变,他们总能最快的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是指骨子里的匮乏感需要三代的时间才能改变,而非三代的财富积累。
所以,孩子的精神气质并非贫富决定,而是父母对金钱的看法和态度。很多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总是不痛快,给孩子花钱的时候,反反复复的强调钱难赚啊,来之不易等等。孩子不是成人,不会用大脑欺骗自己。当他接触到这个东西时候感受到的是愧疚与匮乏,就会慢慢转变自己对金钱的态度。
孩子出生在世上时,对世界一无所知,父母就是这张白纸上的画笔。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画上的是沉重与匮乏,孩子的未来就注定要在匮乏与焦虑度过,当孩子长大后,也为人父母的时候,教育孩子也会借鉴自己父母教育自己时候的方式,将匮乏与沉重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去。
这样的孩子总不相信自己,有着深刻的自卑。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不相信自己配的上爱情。纵然是赚到了钱,也依旧无法轻松的花钱。一花钱就会觉得难受、愧疚。同时又容易过度囤积,结果就是更大的浪费。那些生活条件不错,总爱捡垃圾的老太太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些家长还是很愿意给孩子买玩具的,但是买的时候总是要把这个东西附带上沉重和制约,总是不停的说千万小心不要弄坏,爸爸妈妈给你买东西是为了什么什么。孩子对情绪是异常敏感的,当他一碰到这个玩具就会感受到。当他感受到这种负能量的时候,他宁愿不碰。
那么有人说,难道孩子的欲望就要全部满足吗?其实并不一定。但是当你不能满足的时候,请诚实的告诉孩子我不能满足你。而不是找各种理由告诉孩子这个东西不能买。这样孩子可能会失落失望,但不会留下心里创伤。他会明白这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自己不配得到。
见过一个孩子要个玩具,妈妈讲出各种理由不买,“家里都有一个了“,”这玩意有什么好玩的“,”好孩子才不玩这个呢“。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为什么不愿意让我开心?“孩子经常能通透的看到事情的本质。父母如果从来没有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有任何察觉,那么他将会无意识的全部传递给自己孩子。自己小侍候没有得到过得顺畅,所以也要较孩子的劲,让孩子也不能痛快。
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父母,对于让孩子愉快这件事上,简直无比吝啬。在他们以各种理由夺走孩子的愉快时,总是再说一句”都是为你好“。这简直是世界上最无理的强盗。
所以,不要评判孩子想要的对还是不对,孩子拥有的欲望,那就是正常的欲望。将一堆的理由去证明孩子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没意思的。
你再了解孩子,也永远站不到他的思路上。所以请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欲望,你可以不去满足他,但请不要自以为是的评判。
所以不要再问穷人怎么教育孩子了,无论穷样富养,都是无关与经济的。一些腰缠万贯的父母,去趟国外给孩子带上上万元的童装,但这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父母内心的小孩想要的。而孩子喜欢几元钱的小玩具和摇摇车,却要和孩子较一较劲。这样,孩子长大了,看起来虽然也是有钱人家,但却欲壑难填,各种攀比。然后再被贴上一个溺爱的万金油表签,简直中国特色的浆糊.逻辑。
人类,在满足了一个层次的需要之后,就会上升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追求。马斯洛需求层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就这种自然的常识,到了自己孩子身上,竟然演化出了”月满足越痴迷“这种妄想。呵呵。
心中穷困的人拥有财富权利,才会穷奢极欲。很多著名的贪官都在狱中回忆,出身清苦是走上这条路的重要原因
所以请别再告诉孩子赚钱不易,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共同分享工作而得到金钱的快乐。不要再倾诉,赚钱养家多艰难辛苦,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配得上富裕美好的声活。孩子未来的精神物质丰盛与否,就看父母们自己的内心状态。

“孩子要天上的月亮就是可爱,要父母买不起的玩具就是不懂事。”这个段子放这正合适。


穷人教育小孩和富人教育小孩是一样的。
主要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满足孩子的好奇,增长孩子的见识,
另一部分是让孩子学会管理欲望。

这两部分是很容易搞混的。
有些穷人会以为孩子的好奇心是贪的欲望。
有些富人会以为只要满足欲望就满足了好奇心。

懂得自己管理欲望的孩子我们通常叫“懂事”。
学会自己满足好奇心的孩子我们通常叫“聪明”。
谁不想有个既懂事又聪明的孩子。

虽然很难掌握,但以身作则,是教育的最好办法。
成人总归懂得什么是好奇什么是贪婪了吧。


这位父亲的行为道德吗?当然不道德……肯德基没多算钱,他不听解释,公共场合大吵大闹,讹来了一份小薯条。

我能理解他的行为吗?能理解,虽然理解不能改变他不道德这个事实,但我还是选择理解。因为真正的穷人所处的环境,逼着人以一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方式去适应。违法当然要处理,但面对不道德时,谅解不谅解都是合理的个人选择。我觉得还是不要去指责不理解的人了,因为这个行为确实对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方便,我们也不能搞道德绑架对吧,那样不就变成“子贡赎人”和“公交让座”的问题了么~

当然我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还是要回到子女教育上来。我觉得,穷人教育子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穷急了的时候行为上可以不道德,但思想上不能不道德,基本的道德观要有,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一副占便宜就是理所应当的得意样。这个问题里面很多人举的事例我都看了,有的穷人有道德观,有的穷人没有,有的不穷的人也没有,这其中我特别喜欢@谦谦悦读 的答案,她和她的母亲都是那种困境中仍能闪耀人性光辉的人,当年的那件事她的母亲感受到的是尴尬和对女儿的愧疚,事隔多年仍然记得这么清楚,再带孩子的时候不够买票的标准有时也会买。而答主受她母亲的影响,学会的是对贫穷的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并希望能对同样遭遇的人提供帮助。还有下面的评论中说的,有个老爷爷从农村赶来还拖欠的学费。

所以,穷人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除了读书之外,是基本的道德观念,不然书读得越多越有社会危害性。道德是一颗种子,在贫穷中我们会采取很多权宜之计,但一旦条件允许了,这颗种子会成长为健全的人格。反之,如果当初认可了那些损人利己的行为并为之沾沾自喜,那即使你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个不遵守社会契约极度自私的人。为什么同样是贫苦出身做人的差距那么大,就是因为父母教会的对贫困的看法不一样啊!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孔子最喜欢颜回,称赞其“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不是没有道理的。


楼上也是各种鸡汤了,我也是穷人,我不鄙视穷人,鄙视他们等于鄙视自己。首先说自己的观点,穷人的教育大部分真的不好做,真的可能需要好几代的共同努力。
一直觉得觉得教育好一个孩子,或者更功利点说一个成功的孩子,既需要钱又需要时间还需要父母的格局。很多父母只是挣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有那么多时间想那么多。觉得现在不比从前,阶层固化很严重。有些人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比如各种富二代,有资金有资源,有文化有见识。有些生下来全家都是什么大学教授,记得我们大学老师天天带着儿子参加各种学术研究会议,而我们那时候还不知道在干嘛~我到现在一直想出国,但是没钱啊,我教的学生才小学三年级每年暑假寒假各去一个国家,而且礼貌懂事,人见人爱啊~

当然,你可以举很多反例说某某某不行,某某某行。但是就拿最简单的例子,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高,所以比例肯定是富人多了。

所以,基本就两点了,多努力,多挣钱,就当为了孩子。别瞧不起别人,管好你自己就行了。第二点,给不了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就给他更多的爱与陪伴,让他成为善良努力上进的人,就这样,写了这么多,快考试了还有空答题。


穷人也要有穷人的体面和尊严。
我妈一直跟我说行为举止要稳当,说话要礼貌客气,遇见认识的人要主动问好,去人家做客,要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不能随便动人家的东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
这样别人只会笑话我穷,不会笑话我不爱干净,不会笑话我没有家教。

家庭道德教育很重要。
我妈妈说,她最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有人养无人教的野人。有次去一个亲戚家里。人家给我猕猴桃我就吃了,吃完又拿了一个吃,我妈回家把我打了一顿。
我爸呢,给我念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问我什么意思。我以为是父亲说话孩子不听,会有人把我爸的十个指头剁掉,于是从学前班起一直都很听话。
青春期叛逆,和家里人顶嘴,不知道哪次又做错了事,我妈就坐那儿哭,说自己命苦,生的孩子不听话。于是我又开始好好学习。

接受好的学校教育。
如果有能力,还是要接受好的学校教育。

孩子要学会自我教育。
三省吾身。
我妈妈一直跟我说,不要和别人攀比,要和昨天的自己比,看看自己进步了没有,有没有做错的地方。。。

最后,《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一句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妈妈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大概就是我很讨厌有些孩子,我妈妈就跟我讲他爸爸妈妈的不容易,让我多体谅人家帮助人家。

说吃肯德基想起一个事儿,我哥哥二十年前第一次来北京,看到麦当劳就想去见识一下,回头取了二千元战战兢兢地进去点餐,就害怕钱不够,露怯。


节日期间找了好几个朋友吃饭聊天,主要都是原来的校友现在混教育圈的,他们知道我打算单身生育,都很支持我,也给了我很多教育孩子的建议,其中就着“缺憾教育”这块讨论到这个问题,把朋友的话分享一下。
首先需要强调一个前提,无论是我还是我那个朋友,都不算所谓穷人还是富人,刻意强调阶层就矫情了。朋友留校读博,也三十而立了,现在一个月不算补贴拿八千,两口子水平差不多,因为刚毕业没多久,之前完全没积蓄,小孩也刚两岁,彻彻底底月光,好在家里底子不错 比较早的时候家里帮忙在北京买了房子,不是啥高端住宅,沙河高教园附近一般两居,想着是以后学校迁了就能方便点,至于教职工分房还是怎么着,看不到也没多想,按朋友话说:吃饱穿暖住安稳一点问题没有,但在北京这个地方,一个班的孩子,人家背Prada上学你背淘宝爆款,人家暑假去加州迪斯尼你去十渡,心里没落差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问题上,朋友怎么解决的,分享下。
朋友是搞教育的,所以孩子的教育上分外下功夫,也不是照别人方子走,他自己设计一些方案。
着重培养:经济观念、法制观念、安全健康观念。
经济观念是用设计得很巧妙的一套方案,两岁小孩每周发几个五角星,要什么东西就拿五角星换,贵的就用多一点,便宜的就少,再便宜撕个角也算,自己决定想要什么,用光五角星就啥也不给买,再哭再闹都不给买,扛到下周发了再说,坚持原则两个月,小孩自己就知道规划自己的五角星怎么用了,朋友打算小孩四则运算熟练以后就发钱自己管,争取小学毕业以前理解储蓄、保险和简单的投资概念。
法制观念更有意思,做了一个小本子,孩子妈有美术功底,画成漫画,小本子是活页的,可以添加和修改,主要记录什么是“绝对不可以做,做了就惩罚”“不建议做 可以申诉理由”“做之前需要和爸爸妈妈确定,不然要受罚”之类的,比如在马路中心乱跑就是绝对不可以,被抓住就扣五角星;不想吃中午饭要申诉理由,合理的话就放过,不合理的话必须接受。然后朋友会教小孩子如何正确申诉,往往复复以后,小朋友就会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申请对小本子做修改。大一点以后,本子里就会逐渐插进去法律知识。
然后安全健康问题就非常严谨了,朋友会很认真的告诉小朋友哪些事情有害处以及为什么,比如要坐安全座椅、要吃蔬菜之类的,严肃告诉小朋友以后,会让小朋友尽量自己表态“自己出于安全或者健康的考虑,决定选择吃蔬菜或者在某个地方安全呆着”。另外朋友自己也很注意安全,牵引绳、安全座椅、抱凳一样没少花钱,该买的保险从来不落。

说到缺憾教育,朋友的态度是,人嘛,或多或少都有不如意的地方,让孩子有经济观念是让他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性,懂得取舍,也更好理解金融工具来帮助自己理财;树立法制观念是得让孩子从小心里有根不能逾越的红线,防止一念之差误入歧途;安全和健康观念是希望孩子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有生命才有其他,有生命自己就很幸福了。

然后对于即将单身生育的我,朋友提了一个建议是,早早和孩子沟通,生活中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很多,有攻击别人行为的人他们自己体现出了不良素质是因为他们自己有问题,缺憾不是错误,拿别人缺憾取笑或者攻击才是错误,没必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同时,自己也要对其他有缺憾的人保持尊重,尤其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歧视经济条件差的人也不仇富,对残疾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孩子的三观就会很正,这时候不管是缺钱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都没那么容易伤害孩子。

以上和各位分享,个人觉得有道理,当然我觉得可能很多人也会觉得是鸡汤,见仁见智吧。

~~~~更新针对评论中几个问题的说明~~~~

1.过早学习制度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这个问题我问了类似的问题,朋友对此的看法是,“学习”制度不会,“一味遵守”制度会的。

两者差异在于,前者是系统剖析制度的来源、用途以及如何参与推动制度改革,就是我上文提到的申诉环节和本子“添加修改”环节,小朋友质疑的时候,家长会很耐心讲解制度的用途和道理,并且诱导孩子是否可以提出更优解决方案或者枚举特例,比如严格条款里规定“晚上睡前一定要刷牙”,家长可以诱导小朋友“什么情况下不想刷牙啊?”,小朋友可以想“太累了”“新买的牙膏太辣”之类的,然后家长可以修改这一条成为申诉项,小朋友说得有理有据就可以免罚。

相比较来说,这种方式比很多模糊的“我说不许就是不许”的教育方式好太多,孩子不会盲从权威,更不会打心底认为家长是不可沟通的。

2.这种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当然,这也是我一度撺掇朋友市场化,但他拒绝的原因,这种方式他也计划好了,如果有问题随时要微调的。另外我也很羡慕他是有知识储备又有闲,我很难保证我忙了一天回家我家小孩跟我“申诉”的时候我会不会忍住不发火。

3.这跟“穷人教育”有什么关系?

跑个题来说,我们也聊到了关于类似“阶层固化”的话题,他家里是银行的,童年时期他家庭条件差不多可以吊打我家,要不然他8000块也没房可谈。然而现在,我俩都是北京安稳的差不多,有房有车有自己圈子和感兴趣的事业,朋友虽然在北京这个遍地土豪的地方,倒是看得比我开,图书馆是免费的,全球通史电子书九块九一本,免费的资治通鉴之类的到处都是,什么小学生知道“伪楚”的事情不足为惧,真正值得畏惧的是,现在社会规则逐渐形成,信息洪流的时代,不是大门不给人打开了,而是很多人不知道门去哪了,通道在哪里。跟他聊天我很开心,了解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现在的思维方式,他也觉得我给他的很多市场化、商业化的信息很有用,这一次信息交换是很有价值的。

然而,重复一次,“童年时期他家庭条件差不多可以吊打我家”,如果不是大学这一次交错,我这辈子可能也不会认识类似的人。回忆一下,从一个穷人家成长的经过,我就会发现穷人教育孩子始终要更积极,给孩子尽量制造机会读书、接触新的事物、合理的社交,如果真的是有天赋的话,相信机会总是会有的。


也许那个父亲不是为了占便宜,而是觉得自己被欺负了而已,这仅仅是因为对快餐点餐乱七八糟规则的不理解而已。试想,难道你第一次去肯德基就迅速算好了价格规则,玩清了单价或套餐策略,几秒终速算出最低购买价格,购买过程那么快有时我自己都没能反应过来就被后面的人拼命催促,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经历,何况是这位父亲。
换个角度看,很多富人去高档场所也会因为服务员的一时疏忽而大吵大闹,虽然原本的错误之处在富人,可是你会把这种仇富问题放上来吗?你不会,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你就是那 位父亲一样的弱者。


每次回家,看到街上(我们农村人管小县城都叫街上,城市的意思)超市里,小孩子为了一盒泡泡糖或者大大卷打滚的时候都颇为心酸。孩子总有欲望,甚至这个欲望并不太过分,家长不一定有钱,小县城做导购一个月两千都不到,这还是现在的工资,更何况十年前。一盒大大卷(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了)三元贵吗,不贵,但是对于一天十快二十块工资的,就是贵!


我想唯一对孩子好的办法就是,送他到管的严,穷人多,老师有体罚学生搜学生东西强制女生剪头发权力,但是高考成绩好的农村中学去吧。能考上城里大学,跟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凤凰男,都是苦读过来的。


穷人自己没办法教育,孩子年纪小,妈妈哄一哄还好,孩子稍微大点,第一是会逆反,并且越来越看不上贫穷的父母,第二会喜欢并且不择手段想得到自己暂时得不到的花花世界的一切,第三十几岁的人一般还不容易意识到读书改变阶层的重要性。

所以只能借助外来的强权,以前觉得隔壁班那个运动会都不让学生出去放松,教室门窗都关紧,自己看在班里让学生学习,门窗上全是雾的那种班主任变态,现在想来这种变态老师反而是对农村穷学生更好的,农村穷学生真没能力获得什么更好的资源,什么家教啊什么英语原版啊什么互联网啊,教科书以及不多的教辅是他们能得到最好的资源了。


爱的教育是没错,但是爱也不能完全替代物质啊,甚至并不太过分的物质要求,比如能买海飞丝洗发露,而不是劣质洗发露用完了半瓶兑水继续用,鞋子坏了能买新鞋子而不是下雨天鞋子就是漏水全湿的。(我的童年就是这样)。


9号废话:看了大多数答主都在抢占道德制高点,突然让我想到一篇老文章:针没扎在你身上你凭什么说不疼 还是不要当一个占据道德高峰的“善良人”,安安分分当一个讲道理负责的人好了

三、
其实你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在生活里很多见。
好比你去买东西,一个比你岁数大的人的插队在你前面,如果你和他争吵,那么可能就会有人说你斤斤计较,不吃亏。
好比你去坐车,一个老人提出要和你交换上下铺的位置,你如果拒绝了,可能就会有人说你小小年纪不懂得敬老,这么点方便都不肯行。

如果你的工作伙伴不负责任,给你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而你发飙的时候,他抹着眼泪从你的办公室里一路飞奔出去,那么不要半天,你“嘴不饶人,把人活生生骂哭”的名声可能就会传遍全公司。

如果你过的还算不错,而一个穷人侵犯了你的利益,那么在你对他追究责任的时候,就可能会有人骂你为富不仁。

你看,总会有那么多人,完全不问事情的起因缘由,就自顾自的站到看上去比较弱势的那一方去。

后来有了网络,我发现这种善良的人越来越多了。好比说,你总会看到杀人抢劫的新闻里,有人在悲天悯人的说,如果有足够的钱,谁会去抢劫呢。

6月5号补充:
看了很多评论和答案,说一说我对于要理解穷人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没有歧视的穷人的任何思想,我身边也有很多从很穷的地方靠着自己打拼有一番事业的人。我想说的是:穷,不是你不守规则,占别人便宜的理由。你穷所以要让全世界都让着你,让全世界都理解你占小便宜让你逃票抢夺别人的资源还不能说,这是赤裸裸的流氓无产阶级。

向很多答主说的那样,精神和物质是分不开的,有钱了才能开始考虑素质。但是素质不等于品德。你穷,可能在你的家乡没人跟你说随地吐痰是不对的,我完全理解。一个人会因为成长环境而暂时没有素质但不代表这个人没有品德。 同样一个人因为穷而品德败坏去侵犯别人的资源,我一样可以理解,成长环境决定思维方式,但这并不表示你穷所以你耍流氓蹭吃蹭喝去侵犯别人就是对的。 穷所以在意每一分钱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穷,我去占别人便宜天经地义你要说我就是不理解我没有经历过外加刻薄,我只想说滚粗。

很多答主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说你要理解穷人,人家苦啊,不容易啊。没错穷人们是艰辛,但是要明白我觉得你很辛苦,但并不表明你可以要求我什么。举例说我看到你回家坐车不够钱我主动帮你垫钱是我的自我选择而不是我的义务。说难听点,这时候我不帮你,你可以道德绑架我但是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我要掏钱给你。就好像公车上我主动给你让座是一种素质,但是你强迫我必须让座就是耍流氓。

另外说你要理解人家的人,我理解,但这不是他不守规矩的理由。我小时家里也是穷过来的,但我自豪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因为穷而去逃过一次票占过别人一次便宜。 如果任何人占别人便宜都能上升到你理解下人家穷/有残疾/有故事一类的然后你就要允许他耍流氓。那我觉得这个社会上偷东西抢劫碰瓷的我们都不要管了。你理解小偷吗?家里富裕的话谁会出来抢劫?碰瓷的人家也是辛苦,你要理解。

所以我们是要走向一条流氓无产阶级的道路吗?
---------------------------------------------------------------------------------------------------
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

从题主的描述来看,这位父亲为了省钱而争论5毛钱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品德败坏。如果这5毛钱确实多收了,我绝对赞同要求赔偿,因为是我的就是我的,就算家里几个亿你多收了我一分钱都是不对的。但是在没有多收的前提下在这大吵大闹非要
麦当劳来给个说法(实际就是要不花钱多拿东西),
而且注意题主的描述,店员打了小票给他解释而这名男子把头扭过去不听只是一个劲闹,说明其目的性不是理论是否多收钱,而是胡闹撒泼迫使店方赔偿息事宁人.
这就是赤裸裸的流氓. 换句话说,他争吵的原因不是因为多收了这5毛钱(事实上也没有多收),而是因为他明白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能让他获得利益(送了他一份小薯)。

去吃麦当劳是一个可选项,如果说你要为了回趟家千里迢迢钱不够了去逃票,从理性上要谴责你,但从感性上我同情你,因为家是要回的,而套票的原因是因为你确实没钱了而不是说你有钱不给。你生活拮据去逃票违反了制度就是不对(相当于其他的纳税人给你买了单甚至是乘务员给你买了单),但是在感情上我觉得值得同情。但是题主描述的这个情况。。。对不起,我实在没有办法同情他,这无关贫富。

说两个答主亲身经历的例子:

1. 答主小时候,家在内地,90年代初父亲一人南下深圳闯荡,终于小有成就。应该是92还是93年吧,夏天刚好深圳荔枝熟了,父亲想让我和老妈尝尝荔枝(那个年代物流不发达,北方的同学基本没办法尝到南方水果)。 刚好父亲铁哥们(一起南下的)的朋友要从深圳到答主那个城市,于是父亲让他带了2盒荔枝加上5000块钱给我妈,并且还特意买了两盒荔枝给了那人表示感谢。结果那人带着5000块钱和4盒荔枝跑路了。。。那个年代5000块钱算不上巨额但也是一个工薪阶层好多个月的工资。我爸的铁哥们因为这事跟我爸不知道赔了多少个不是也立即跟这个人渣断绝任何来往。我爸当时也只有一句话,他家是不是出事了,如果是,那这钱我不要了,大家都有个落难的时候,这钱算是我给你个面子不管他要了,让他跟我说一声就当这事情没发生。如果不是,叫这小子下次不要被我见到。铁哥们跟他朋友也算比较要好,对方父母也认识,联系他父母之后发现家里啥事没有,就是这人渣见财起义。话说我爸的铁哥们也是条汉子,立马二话不说自掏腰包给了我爸5000说这小子是我介绍的,我要负责。然后杀到对方公司直接找老板说这事,说你要不处理我就跟你员工打官司你们公司形象也好不到哪去。最后这人渣卷铺盖走人。

2. 前两天发生的事。背景,答主早已全家已经搬到深圳。 晚上,打车去找朋友。朋友家大概的位置清楚但是具体怎么走不是非常明了。上了车,的士师傅大概20出头的样子,我说要去哪哪哪,师傅不好意思的说不好意思我昨天才开出租车不是很熟悉路,您知道怎么走吗?我心想我大深圳出租车那是国内头等的服务态度从不拒载绕路咱老百姓也都是讲理的人不是?(哈哈,还是要忍不住赞一下我大深圳的红的,业界良心!)我说没问题,您开,我百度导航!然后就聊起来。小哥说他刚从河南来,父母掏老本装了1万块钱给他过来打天下。昨天第一天上班还把车给刮了(深圳出租车两班倒,白天一人晚上一人,两人按比例分担份子钱。注:红的汽油车每天400+人民币的份子钱)。我说这挂挂碰碰很正常,看不出来就行了。小哥一脸严肃的说不行,咱们深圳出租车一定要保证车况跟服务态度良好,而且这是别人的车(一般开白班的师傅是买了出租车的,夜班的只是用别人的车跑活),我蹭花的我一定要给人补上。然后说刚才遇到一个奇葩下了车不给车钱就跑了,他当时都傻了,也不能去追毕竟车不能停到马路上。然后就一直聊啊聊啊,中间导航也不靠谱了几次绕了点路。最后到地方了,打表显示的是40,小哥说不好意思不熟悉路您给30就好了。我掏出50给小哥说不用找了,你刚才也被个人渣做霸王车。小哥怒了,说不行,我这不熟路绕了您这么多路,我就收您30多了不要. 我说这绕路不是您故意的,是我这软件乱指挥又不是你故意绕路(真不是黑百度地图,实在是它给我导航的那个路。。。。),而且刚才那个人那么不要脸坐车不给钱,您这赚钱也不容易,深圳人多难免会出个人渣但是我要让您知道咱们不占别人便宜!最后推三阻四各让一步,按打表的来给了40, 小哥一个劲的说谢谢谢谢.归根到底没有谁比谁高.

举了两个例子,两个例子都是家里不富裕的,但是处事态度天南地北。所以,题主问的问题的点不是穷与富,而是这个父母的品德问题。一个正直的人再穷也不会去作奸犯科,一个心理上的乞丐,让他中5千万几个月也会挥霍光再次沦为乞丐。史玉柱当年欠债2个亿你见他去抢银行了吗,不一样东山再起?窃以为,教育子女,穷与富只关物质,而现在社会很少说家里穷的子女吃不上饭的。真正的教育,第一条也是基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渣子。至于题主见到的那个例子,就算他腰缠万贯,依然是个人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劉燁的兒子劉諾一?
我反感父母的平庸,我該如何面對他們?
熊孩子殘忍對待我養的寵物怎麼辦?
父母眼中怎樣才是"乖孩子"?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聊天?

TAG:教育 | 儿童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