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能不能列入世界名將之列,他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帖子說李舜臣可以列入史上20大軍事人物。後來又有一些相關的碎片記憶,有的說朝鮮當時的抗戰主要依靠明軍的支持,有的說朝鮮的海軍對日本海軍有科技碾壓。而對於領導這次戰爭的李舜臣也褒貶不一。他的能力和表現到底如何?請知情者詳細介紹一下。目前能拿到的材料要不就很破碎,要不就難以讀懂。
昨天看了《鳴梁海戰》,覺得拍得不錯。雖然我一直沒看懂到底這一戰朝鮮是如何打贏的,但是我覺得這個拍的很真實,演繹的李舜臣有彷徨也有恐懼。相對於國產電影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來說,不知勝出幾何。

提問將近一周,感謝諸位的關注與回答。
@汗青發布在天涯的帖子寫得很精彩,書的名字很熟悉,可能以前在書店看到過,但是沒買。
@jojo的看法我很同意,其實在之前的題目中寫「X大名將」,也是因為我一直認為不同時代將領的軍事才能不能相提並論。至於「史上前20大軍事人物」,這源自早年在百度貼吧看到的帖子,並不代表本人認同這一說法。
很多答案都對於這個能排幾十很糾結,我想其實能排第20還是能排第20萬,對於李舜臣本人、我、以及各位,都沒有任何意義。但在陸軍被橫掃,君主避難於他國的時刻,挺身而出,有勇氣並且有能力做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職業軍人,無疑應該是值得我們任何民族的人尊重的。引用樓下某匿名兄弟的答案「可民族主義這味毒藥總是讓人失智,我們可以讚美周郎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卻容不下李舜臣鳴梁以弱勝強」,在天下大同的今天,我們讚美某個人物時居然還要先去考量這個人物的種族血統性別信仰,這實在令人覺得有些悲哀。
至少在我個人看來,李舜臣在自己國家危亡的時刻,可以不計前嫌挺身而出為保衛國家、人民、自己的親人子孫乃至尊嚴而戰,就已經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在釜山、鳴梁兩次海戰中成功狙擊數量佔優的日軍,就已經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能被人排第幾,實在不是那麼重要。


打個硬廣先。知乎專欄 專欄「關於萬曆朝鮮之戰的一些小文章」,不定期更新。

謝邀。

先上結論,李舜臣算是朝鮮歷史上最優秀的將領,同時代東亞最優秀的海軍將領之一。但就世界而言,排進前20是不可能的。

且不說土西之間的勒邦陀海戰和西班牙「無敵艦隊」的事情,單說李舜臣本身的作用,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所謂截斷日軍補給云云。

日軍的對馬——釜山補給線沒有受到過大規模的威脅,李舜臣曾經試圖攻擊釜山,但是最終失敗。

李舜臣等攻釜山賊屯,不克。倭兵屢敗於水戰,聚據釜山、東萊,列艦守港。舜臣與元均悉舟師進攻,賊斂兵不戰,登高放丸,水兵不能下陸,乃燒空船四百餘艘而退。鹿島萬戶鄭運居前力戰,中丸死,舜臣痛惜之。
——修正實錄 宣祖25年8月

李舜臣的一系列戰鬥,最主要的作用是打破了日軍「陸海並進」的戰略構想,日本海軍既不能配合陸軍將補給就近運到朝鮮北方(只能卸在釜山港然後千里轉運——別跟我扯可行性,朝鮮人都能從全羅道運糧到平壤周圍去,為啥日本不能?),又不能配合陸軍進行治安戰——全羅道的大部分地區,始終在朝鮮義軍和李舜臣的控制下;在1593年初的幸州之戰中,朝鮮軍也曾通過水路給城中送去補給,而日軍未能控制這一區域,只能幹瞪眼。

如果李舜臣真能力挽狂瀾以一己之力大破日軍,朝鮮還要明軍入朝作甚?但是這不是他的錯,在那個時代的東亞,海軍頂多只能算是戰場上的配角——更多時候是龍套。

就算他無法主宰這場戰爭,也無妨於他收穫的評價——
「丹忠許國, 忘身死義, 雖古之良將, 無以加也。」

絕非諛詞,實至名歸。


還有,反對樓上(現在是樓下了——知乎就這點不好。)的匿名答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84410/answer/35306732

對於歷史,要有客觀的態度。無腦吹固然是病,但是如果為了辯駁而走向另一個極端,離病雖不中,亦不遠矣。至於這位答主對明軍水軍的認知,更是沒比他筆下吃了民族主義毒藥的貨強到哪去。

明軍水軍的表現固然沒有朝鮮軍搶眼,但是也絕對沒有那麼慘。不然,日本人也不至於聽說李舜臣和明軍水軍合兵就「相顧色動」了。

「僅僅談壬辰這場戰爭,明軍的水軍入朝已經是1597年了,從頭到尾只參加了兩場戰鬥。
第一次是圍困順天城,提督陳璘率領的水軍封鎖順天倭城,結果擱淺,差點被俘,最後被朝鮮水軍營救脫險。
第二次就是露梁海戰,聯軍單方面撕毀和日軍的協定,試圖趁著日軍撤退時偷襲撿漏,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那好,我們就談談這兩場戰鬥,鍋應該誰背。

先說順天。

都督(陳璘)曰。師(軍隊)徒(白白地)暴露已久。賊必窺我情形。不如速戰之爲愈。提督(劉綎)不得已從之。
… …
初三日陳都督與統制使李舜臣。乘潮來攻督戰曰。各船各拿數船來。今夜盡滅此賊無遺也。舜臣以潮退白之。都督(陳璘)不聽。各船迭相進奪賊船。不覺潮退。沙船號船二十三隻。膠於淺灘。賊見之坌集。各船圍之。船上人亂用刀槍下斫之。賊死者不知其數。天兵亦多死。我國兵用片箭。從暗中射之。賊始開一面。天兵之陷於浦口泥中者。一百四十人。至是俱得脫。天兵船被燒者十九艘。攘者四艘。我國被擄人從城下呼曰。賊衆悉聚東邊。此面空虛。若乘虛擊之可勝也。李德馨、權栗、金睟等。再進請戰。提督(劉綎)不聽。
——《再造藩邦志》

都元帥權慄馳啓曰: 「初三日夜, 水兵乘潮進戰, 倭賊死傷不可勝計。 天兵戰酣, 不覺潮退, 唐船二十三隻, 掛於淺港, 賊徒從而焚之, 天兵死傷及被擄甚多。 其中生還, 百四十餘名。 我國船七隻, 亦掛於淺處, 翌日舟師, 乘早潮進援, 還爲退泊事。」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0月10日

且湖南之事, 似爲劉提督所賣。 此係存亡, 提督不體朝廷東顧之憂, 皇上閫寄拯濟之意安在? 劉提督故不力戰, 我國將士請戰不聽之狀, 不可不微露, 使有所憚, 然此則不可筆之於書。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0月14日

給事(兵科給事中徐觀瀾)曰: 『大船二隻, 各載百餘人, 其餘或三十餘人, 或四十餘人。 以此竝計, 則約至八九百名矣。』
安仁(朝鮮隨員)曰: 『厥數則未能的知。 大槪當初接戰時, 陸兵若救之, 則不至於無功。』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0月24日

水陸若合勢再進, 則可以得志。 臣以南海事, 密諭於陳都督, 都督以臣言爲然, 而猶以順天爲先, 招臣軍官, 從容語以再擧之意, 而我則再進攻城, 劉某違約不戰, 則我乘一小船, 先斬劉某頭, 而必殺行長雲。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1月2日

當天發生的事情其實是這樣的。

宣祖31年十月初三日夜,陳璘、李舜臣的聯合艦隊打算從海上登陸順天。從「各船各拿數船來」一語可知,明軍當時並沒有直接乘大船登陸,而是換了小船。

陳璘拒絕李舜臣的建議,是自信自己能夠在潮退之前攻陷順天呢?還是自信自己能在得到劉綎支援的情況下攻陷順天呢?答案是後者。如果沒有劉綎的保證,陳璘也許就不會登陸了。最後一條說得非常清楚,「劉某違約不戰」,說明他們之間是有「約」的。

由於劉綎的違約,導致攻城不下,撤退不及,至於無功而返。

這次登陸的損失主要在船。兩軍共損失30艘船,明軍損失不到千人。從「大船二隻, 各載百餘人, 其餘或三十餘人, 或四十餘人」來看,也和前面「各船各拿數船來」呼應。這次戰敗,對於明、朝水軍而言,不見得是傷筋動骨。

綜上,這一戰的戰敗,100%要歸罪劉綎。而陳璘和明軍水師,基本上可以宣判無罪。

還有,這位答主言之鑿鑿的「陳璘差點被俘」,在哪呢?我估計吧,是這位自己分不清順天和露梁,張冠李戴了。

再說露梁。

頭一句話就讓人無從槽起。「聯軍單方面撕毀和日軍的協定」,難不成中朝聯軍還要禮送這些沾滿兩國軍民的屠夫安安穩穩回國,然後立功受獎?要不要再開個聯歡會歡送下他們?

且不說這種「協定」的道德基礎何在,單說協定本身的有效性也值得質疑。

明軍三路受挫以後,島津義弘還得意了一陣,號稱要「先破星州,次取王京,鼓行而西,爾可見我於遼東也」。誰料邢玠直接一句「提督方整兵來也」給懟了回去。

十八日。與吳宗道及降倭等相議。與行長約和。提督遺金帛於行長。行長獻銃劍。且請遣質官退兵。提督以旗手劉萬守王大功。稱爲參將。帶家丁三十。而行長以家丁小。請加二十人。提督從之。行長密謀曰。我留首級器械而去。可入城取之。二十四日。悉衆發還。提督入其城。行長已出外洋矣。搜出首級。我國被擄人散處山谷者。幷被斬殺。行長所送質倭六人。亦被斬殺。以充首級。以金字大書西路大捷四字。飛報軍門。人皆不直之。
——《再造藩邦志》

時賊將行長棄城而遁。釜山蔚山河東沿海諸賊悉遁。都督與舜臣扼海口逼之。
——《再造藩邦志》

由此可見,所謂的「協定」,完全是劉綎為了一己私利和日本人搞出來的,沒有高層同意(否則,陳璘的水軍不會再堵截日軍),也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知曉。此時劉綎竟然放走他們,這不是契約精神,這是縱敵逃走。

而露梁海戰前,陳璘有收了小西的禮物從而賣了他個人情的舉動——直接導致日軍島津義弘來援。這才是他的黑點。

行長連日送禮, 酒饌、槍劍, 饋遺不絶, 仍曰: 「南海有壻, 邀與計議, 欲使人請來, 願出送此船云云」
李舜臣曰: 「詐譎之言不可信。 請壻雲者, 欲請援兵, 決難許之。」
陳都督不聽。 十四日出送一小船, 坐倭八人。
厥後李舜臣曰: 倭船出去已四日, 援兵必將至矣。 吾輩當往貓島等處, 把截待之。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2月4日

至於露梁海戰本身,也不是所謂「賠了夫人又折兵」。相反這句話用來描述日軍更合適。

遂與天兵搖櫓,達夜進去, 天未明, 到露梁, 則賊果大至。 出其不意, 良久血戰, 舜臣親自射倭, 而賊丸中胸, 仆於船上, 其子欲哭, 軍心遑惑。 李文彧在傍, 止其哭, 以衣掩其屍, 遂嗚鼓進戰, 衆皆以爲舜臣不死, 出氣奮擊。 賊遂大敗, 人皆謂死舜臣破生倭。
——宣祖實錄 宣祖31年12月27日

二十四日。賊悉船來戰於觀音浦。戰酣。行長乘船從外洋脫出。
都督督水兵。鏖殺泗川之賊(島津義弘)。賊圍李舜臣船累重。都督換乘我國船。犯圍直入救之。賊又圍都督船。
… …舜臣望見都督被圍。亦沖圍而進。合力血戰。
鄧子龍船火起。一軍避火驚擾。賊乘之殺子龍燒其船。
——《再造藩邦志》

由文中可以得知,不是陳璘被李舜臣救,而是陳璘救李舜臣。

至於李舜臣和鄧子龍的犧牲,我們可以說這場戰爭的勝負並沒有因為他們兩個的陣亡而改變,最後敗潰的還是日軍。

島津軍500餘艘戰船,最後逃走的不過五十艘(《宣廟中興志》),可謂十不存一。

此戰,誰勝誰敗,一目了然。

這樣蕩氣迴腸的戰鬥,這樣酣暢淋漓的勝利,才擔得上平倭詔中的那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只提一句,但凡說壬辰戰爭李舜臣掌握制海權or截斷日軍補給的都是扯JB蛋!就算是露梁海戰的陳璘有沒有掌握制海權or截斷日軍補給都也只是明史孤證,存疑。

一、日軍的補給線是「名護屋—釜山」線。李舜臣打的玉浦、合浦、赤珍浦、泗川港、閑山島、安骨浦都不在日軍補給線範圍。 李舜臣曾攻擊釜山,但大敗而歸。

二、壬辰戰爭的海戰都是近海戰,貼著海岸打的,沒有遠洋,何來掌握制海權or截斷日軍補一說?難道前期李舜臣、後期陳璘把整個朝鮮南部沿海封鎖了嗎?可惜並不是,事實上,「名護屋—釜山」線從始至終都暢通

三、李舜臣與全羅道義兵互為援助,海陸配合,長期遏制日軍向西擴張,這才是李舜臣的功績。


以下按照中文維基百科的說法:
唐島之戰

宋:120戰船、3000人

金:600戰船、70000人

戰果:宋勝,金主帥完顏鄭家戰死


白江口之戰

唐-新羅軍:唐軍170餘只戰船,13000人;新羅軍 5000人
倭-百濟軍:倭軍800餘只戰船,42000人;百濟軍 5000人

戰果:唐-新羅軍勝,倭前軍統帥安曇比羅夫、猛將朴市田來津戰死


指揮這兩場戰役的統帥李寶和劉仁軌,在中國大概排不進名將榜前100,在同時代排不進前5。


在東亞,近代以前,所謂「海軍」都是近海水軍,只能在岸邊行進作戰,完不成控制制海權的目標,其意義遠不如近代海軍。如@笑臉狐狸所說,李舜臣固然善戰,但其作戰意義多在於破壞日軍補給,並不具有決定戰爭勝負的價值。直至戰爭末期,釜山、蔚山的日軍仍然能夠得到國內補給,並最終從海上成功撤離。


謝邀~~


海戰天才。同時代海軍將領里無敵。一點不誇張。

我和老馬寫《帝國最後的榮耀》,對他的資料看得非常多,而且朝鮮因為這次戰爭是一場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大歷史事件,所以各種資料多如牛毛,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李舜臣一次戰鬥里死了幾個人,什麼職位,因什麼死的,譬如膝蓋中箭然後破傷風死亡什麼的……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是多份資料可以互相印證比對。

我們只說戰績吧,我不認為在中古時代還有誰能以12條戰艦正面直擊大破敵軍列陣以待的300多戰艦陣(少的說法是130條,李筆記里說330條被他擊破了30條。當時日軍在朝戰艦總數有5、600條之多,職業水軍兩萬多員),而且單艦突襲對方中軍,攻破旗艦斬首對方總司令的。

網上有人依日本二戰時期編寫的《日本戰史》說李舜臣及他的戰績是吹出來的,可以當小白無知言論看,不用理會。因為說這個話的人,連最基本的歷史考據工作都沒做,完全以日本人的吹牛當論據。要是真按日本人的吹牛,明軍光碧蹄館大戰一次就死了二十萬,超過入朝明軍總數五倍多,這仗早結束了,還打個啥啊。

題主說沒看懂李舜臣怎麼贏的,想知道詳細的情況,可以戳這裡,點只看樓主,保證合您意:
〖天涯頭條〗帝國最後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45頁)_煮酒論史

這個算福利吧?親,給好評喲——今天到了三個快遞思密達~~


李舜臣是一個優秀的海軍將領不錯,可是題目里說他可以名列世界20大軍事人物就未免太過了吧,不要說範圍是世界,時間跨度從古至今這麼大,哪怕放到16,17世紀的東亞,他也很難稱得上20大軍事人物吧,當然如果把範圍縮小到16,17世紀的東亞的海軍軍事人物的話,李舜臣是可以排進前10的,這也是得益於東亞地區幾乎沒有什麼海軍的概念這一現實。
另外現在排名第一的 @汗青說他是同時代的海軍將領裡面無敵的,我認為有不妥,在東亞可以說無敵,放到世界範圍里就有一點成色不足了。
李舜臣的第一個缺陷,也是他無法和同時期的西方海軍將領(比如 @jo jo 答案中的胡安)相比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整個壬辰戰爭中的海戰,其本質上都是破交戰。局限於破交戰的海戰,只能成為路上戰鬥的一個延續部分。好比二戰時美日之間湧現出大量的優秀海軍將領,而德國只湧現出一堆優秀的潛艇艇長一樣的道理。
李舜臣的第二個無法與西方海軍將領相比較的原因在於他所面對的對手太「弱」。如果論及戰鬥當中敵我的數量對比,日軍顯然不能稱為「弱」。但是論及日本對於水軍的重視程度,日本水軍的裝備情況以及日本水軍的戰術素養顯然遠遠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方以及中東國家。即使拋開裝備因素來開,李舜臣面對的也只能勉強算海盜以及陸戰隊的混合體,不能把一個在學校里稱王稱霸的中學生看成是世界一流的高手吧?
最後一點,也是李舜臣以及一眾中古時期的海軍將領最為悲哀的一點,那個時代的海戰,不能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希臘人即使燒毀了波斯人的海軍,還是需要依靠馬拉松的勝利來獲得波希戰爭的勝利,雅典人哪怕海戰再怎麼厲害,也贏不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所以李舜臣即使能夠成為那個時代東方最強力的海軍將領,在世界軍事人物中也基本無法排上座次。


世界前20有點誇張了,世界前200都不一定能排上號。

李舜臣在朝鮮戰場上表現的確出色,對日軍取得了巨大的戰果,日軍兵敗朝鮮,海軍的作用不亞於陸軍。但是也要看到,李舜臣的出色是基於整個東亞地區海戰落後的基礎上的,也是基於日本海軍的主要任務是運輸而不是戰鬥的情況下的。

事實上,整個東亞地區軍事史,基本是一部陸戰史,陸軍名將層出不窮,而海軍名將則寥寥無幾。而李舜臣正是因為矮子里拔高子的原因,成為東亞地區赫赫有名的名將。

比李舜臣活躍期更早那麼幾年,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一場決定歐洲命運的大海戰,勒班陀大海戰。對決雙方是神聖同盟和土耳其。

雙方參戰的戰艦有近500艘,總參戰兵力有17萬2000人。光參戰的兵力就和當時朝鮮戰場上所有的正規軍加起來差不多了。

而他們使用的戰艦長約40-60米,寬約5米,排水量約200噸,船員200-240名。設幾門到幾十門火炮。無論從體型還是科技都遠遠超過朝鮮戰場上的海軍。

神聖同盟的指揮官約翰的才能也是可圈可點。

首先他的麾下有近三百艘戰艦和八萬戰士,指揮近十萬大軍可要比指揮幾千人的難度高出幾個等量級。

其次他指揮的是三國同盟,各國之間矛盾重重,他不但要在戰術上協調各國的軍隊,還要在人事上協調各國。

然後為了保證他那鬆散的聯盟不至於崩潰,他在戰略上採取的突擊的手法,率領他的艦隊深入土耳其人的腹地海域尋求決戰,膽略和判斷也是高人一籌。

最後決戰的結果,土耳其人三萬人被殺死,二萬三千人被俘虜。損失了230艘戰艦。神聖同盟以少戰多,獲得了大勝。

約翰作為一個海軍指揮官,指揮了比李舜臣規模大得多的海戰,面對也是強大得多的海軍,戰略機動範圍比李舜臣大得多,冒的風險也比李舜臣大得多,取得的戰果也比李舜臣大得多,對歷史的影響也比李順成大得多。請問,有幾個人認識約翰的?排歷史名將,約翰從來沒有進過前一百名。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軍事上的牛人實在太多了,不是自己最熟悉的將軍就是最好的將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著各種各樣更厲害的人物。


說得好聽些,古代朝鮮人在同一時代的任何開放領域與中日蒙俄競爭,根本無力甩開中日蒙俄提供的前十獨居第一。按一些比較省墨的史書標準,比如三國志,以朝鮮人的水平和影響未必有人能單獨開個列傳。比如金日成,他如果是個中國人,想和楊靖宇並列基本無望,而楊將軍在二戰、朝鮮戰爭期間東亞眾多將星里,進前二十恐怕沒戲。提蘇聯算大家欺負你。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上的中學不是什麼好學校,那你全班出不了一個省長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家庭背景更好的孩子都在上隔壁幾所學校,你們學校人還少。

什麼是不開放的領域?比如新羅詩朗誦,百濟大商戰,平壤交通建設,這個中日蒙俄競爭力明顯跟不上。

一個朝鮮人能和一個周邊國家頂級人物相提並論往往是金日成/彭德懷這種組合。金能上場不是因為他是天降偉人,而是因為他是朝鮮的代表。史書總不能寫彭總為了幫斯大林一把跨過了鴨綠江吧。
李舜臣扮演的角色,並不能越金日成一步。

朝鮮歷史上真正甩開同期中日蒙俄同行的第一人是安重根。東北亞出近代刺客列傳,安重根有機會爭個第一。

與中日蒙俄爭前十都爭不過,就不要去和從倫敦到華沙的英雄們爭世界第一了吧。


李舜臣可以稱為海軍名將,但是如果非說是前多少名,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單論戰績來說,他排不進前30,因為他只能打贏一場戰鬥,但是打贏不了一場戰役。


他的發家史是壬辰戰爭。當時李舜臣帶領朝鮮龜船確實痛擊了日本海軍,但是他並不能阻止倭寇登陸和殘卷朝鮮。日本的領土是靠明朝軍隊打回來的。特別是李如松的遼東軍。明朝依靠先進的火器和強大的遼東騎兵,痛擊倭寇,才可以打到第一次和談。當然,這個和談跟「大忽悠」也有很大的關係,中間的故事很有意思,特別是沈惟敬先生,大家可以好好學學什麼才叫混混。
海戰的最大勝利是露梁海戰役,這場戰役中李舜臣只是右路軍的指揮,只是一個協從作戰的角色。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
其作戰部署是:
1.以副將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埋伏於露梁海北側,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2.以陳璘率明朝水師主力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面阻擊,待機出擊;
3.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所以這場勝利的關鍵首先是明朝將領麻貴把倭賊打殘,豐臣秀吉這個鬼子頭子掛了,所以日本要求退軍。直接功勞是錦衣衛得知倭賊準備撤退,明朝將領大貪官陳璘安排準確,鄧子龍玩命抵抗,最終也沒命了。李舜臣掛的就比較蹊蹺,按說在龜船里,還被槍打死了,這個確實蹊蹺,我一直懷疑是不是被自己人給黑了。朝鮮當時那個鬥爭形勢,比明朝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一次停戰之後,立了大功的李舜臣瞬間被打到只能去當大兵,實在敗的不行才又用他,所以黑了他,也不是不可能。
這個壬辰戰爭,只是萬曆三大征的一個小部分,海戰更是小部分之間的小部分。當時朝鮮的海軍才佔總兵力四分之一,何況明朝。如果說這個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那就根本可提可不提。首先不影響歷史發展,其次也不可能影響歷史發展。

如果說為啥李舜臣這麼出名,那就要感謝高麗實在沒出過啥像樣的戰爭將領。而且那麼虛榮的國家,不拿出來一個吹吹也實在說不過去。不過還是要感謝李舜臣,不然他們非說什麼戚繼光,李如松啊什麼的是韓國人不可。


實名反對 @汗青的「海戰天才。同時代海軍將領里無敵。一點不誇張。

同時代,在日本侵朝四年前,發生過一起大事。叫做無敵艦隊的覆滅。

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影響了世界的發展。

只能說,海軍中將弗朗西斯·德雷克勛爵哭暈在廁所。

這是德雷克勛爵的畫像

不好意思放錯了,是這張。

誠然李舜臣是很厲害的一代名將。但是這麼吹就有點過了吧。能進史上200就了不得了。
世界前20的演算法。每個國家只能拿一個出來將帥出來,能不能進前20都是個問題。
如果每個國家只能拿一個海軍將領出來,或許能進前20。


應該說作為一名牛X的海軍船舶設計專家,李舜臣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天賦的····


自古以來,朝鮮這個地方的戰爭,不管輸贏,對世界,甚至對亞洲的格局都沒有太大的影響。能夠影響的,主要是朝鮮本身。朝鮮有多大,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


不知道這樣一個只對局部地區(朝鮮本身)戰爭有著局部(僅僅水上)的影響力的將領,如何能成為世界前20大將領。


如果他都能進前20,那麼春秋戰國多少名將可以列入前XX啊!


就算咱謙虛點,不提中國,你把俄羅斯,德國,蒙古,法國,英國,日本,美國 ...... 這些曾經或者現在依舊強大的軍事大國算非人類么,人家一個國家都能列20個以上比他強的。


------------------————————————————————————

覺得朝鮮在戰略上"不太重要"真的不是我的個人意見,我想應該是冷兵器時代中國大多數統治者的意見。如果朝鮮真的在戰略上「非常重要」,中國那麼多君王都有「足夠」的力量吞併朝鮮而不為,豈不是可笑。


中國之所以要幫朝鮮打仗,無非是天朝上國幫助附屬國,是所謂的道義,人家認你當老大,你不幫忙不道義。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中國也經常幫越南打仗。


扯到甲午戰爭的勝敗由朝鮮戰爭決定更加可笑,如果朝鮮決定戰爭的勝敗,這個戰爭更應該叫做朝鮮戰爭了吧。這個說法真沒聽過,可能只有朝鮮人這麼認為。


說句題外話,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貶低李舜臣?

一堆露梁海戰和鳴梁海戰都分不清的人,一談李舜臣就要扯出來明軍,鄧子龍,壬辰倭亂全靠明軍才能贏,blahblahblah。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在朝鮮面前逞威風?凡事沾了朝鮮就要毫無根據的貶斥一通,不覺得這樣得來的自尊心有點廉價么?

僅僅談壬辰這場戰爭,明軍的水軍入朝已經是1597年了,從頭到尾只參加了兩場戰鬥。

第一次是圍困順天城,提督陳璘率領的水軍封鎖順天倭城,結果擱淺,差點被俘,最後被朝鮮水軍營救脫險。


第二次就是露梁海戰,聯軍單方面撕毀和日軍的協定,試圖趁著日軍撤退時偷襲撿漏,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僅僅就這次戰爭而言,明朝的水軍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和朝鮮水軍取得戰果比起來更是相形見絀。

李舜臣所率領的水軍在牽制日軍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戰爭的前半場,文祿之役中,朝鮮水軍在初期陸軍節節敗退的背景之下,給與了日軍重大打擊,牽制了日軍的擴張。如果不是元均在巨濟島大敗導致水軍損失大半的話,李舜臣在上半場會更有作為。而停戰之後朝鮮自廢武功,李舜臣不得不用悲壯的用那十三條戰船去迎戰捲土重來的日軍,在鳴梁的勝利已經是一個奇蹟。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外國歷史,在這種困境中,殊死一搏,以少勝多的將領,不是名將又是什麼?

可民族主義這味毒藥總是讓人失智,我們可以讚美周郎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卻容不下李舜臣鳴梁以弱勝強。

自以為是,目中無人,滿腦子星辰大海。


昨天剛看過鳴梁海戰。
看到裡面那個女人看著自己丈夫在那個船里,留著眼淚聲嘶力竭揮舞裙子提醒李舜臣手下李舜臣有危險。
眼淚一下就出來了。
鳴梁海戰裡面無疑誇大了李舜臣,我看了歷史上的李舜臣,其實的確會很有思想,不過感覺他最大的成就應該是龜船。
至於他的很多功績,應該是後人誇大的。
畢竟歷史,需要英雄需要神


韓國朝鮮還是中國附屬國的時候,我們崇拜的英雄基本都差不多。都是些中國歷史上公認的人物和事迹。現在朝鮮半島去中國化嚴重,要照顧半島民眾的自尊心。


李舜臣能不能入世界名將前20?
瞧我這爆脾氣,這能算是問題?竟然還有人像模像樣的去列什麼戰績,我就笑了。
讓我謙虛點說吧。世界名將中,前50已經被中國自春秋至當代的名將給包圓了,就這樣還排不下呢。
不要跟我扯李舜臣的戰績。
論名將?中國就是這樣不講道理!!


————以下為講點道理的說法————
但我懶得一個個列了,有不服的,我直接找到個「武成王廟」中配設的七十二將給你,你可以自己刪減,看能不能剩到二十個。
注意,這七十二將只是唐肅宗以前的。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司馬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三檔: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
四檔: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
如果你覺得這裡面絕大多數不能跟李舜臣比,沒關係,我再給你十個:
開國十大元帥如何?


————以下為廣告————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歷史》


也別太過分了

朝韓棒子是真的沒什麼人可吹,這麼多年就豎這麼一點典型還要被你們這麼扒,給點面子好不好~


李舜臣的確具備了優秀將領應有的品質。而且鳴梁海戰也的確打的不錯(摧毀敵人的補給線)。
但要注意的是,在唐浦海戰和鳴梁海戰 中:
首先要考慮到棒子島當時的歷史背景,(艦船,我只能呵呵了)他們沒有能力直面日本海軍。請注意當時海戰不同於陸戰(打不過可以逃,可以躲),茫茫大海,何處藏身!
所以說,海戰是很強調硬體措施的(後來太祖沒能收復台灣就是這個原因)。而據我中國的史書:當時是中國的陳璘將軍率領的艦隊抵擋日軍,半島的小船隻是打打下手而已。這就難免讓李舜臣的光輝大打折扣了!

記得台大的甘懷真教授曾經說過: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歷史不是一個感動。歷史教科書上寫的大慨都是真的,有錯誤也是誠實的錯誤,真的要騙你的很少很少除了講孫中山,蔣中正,哎,有一些不一定是真的,真的不敢講。問題不在於是真的還是假的,而在於它為什麼講這個歷史,而不講那個歷史;為什麼花那麼大篇幅去講中國的割地賠款,讓我去背《璦琿條約》……
歷史從來都是和民族國家聯繫在一起的!
每個國家都需要一些英雄來襯托它的民族精神。李舜臣於朝鮮半島便是這樣的人。撇開他的能力不談(誇大肯定是有的),就算他是趙括那樣的人,但在朝鮮人心中也是趙奢那樣的英雄。
我們要反思的是,我們能知道李舜臣,確少有人知陳璘。排名算不了什麼,能記得,能傳承才最好。。。或許幾十年後,我們只能通過輸入法來記住戚繼光了。
嗚呼哀哉!!!


就現在的影響力而言,算不上!
不過,我認為所謂現代影響力,尤其是國際影響力,大多數都是依託現代國家實力,而韓國(朝鮮)最大的悲劇就是他四面都是強國,韓國的影響力被中日所遮蓋了。
還有,現在的國際輿論被西方所控制,韓國並不是世界的關注點,甚至朝鮮都比韓國的關注點高,自然沒有那麼多人關心被朝鮮神話了的將軍。


他是不是戰術上很牛叉我不是太知道,看起來還不錯。但是在他出生的年代(16世紀中後),西班牙人和英國人正在和英國人對轟。德雷克在李舜臣戰死前10年的時候把2400門大炮的無敵艦隊打成了渣


這個問題的邏輯跟問朝鮮戰爭是不是證明ccp的pla空軍可匹敵米利堅的air force這類問題邏輯一樣。

而現實則是,朝鮮戰爭/朝鮮之役中,不乏王海/李舜臣這樣出色的飛行員/水軍戰將,但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卻是cccp/大明與米利堅/日本的政治軍事的博弈。

然後,如果說王海/李舜臣是世界排名前二十的飛行員/戰將……那麼請問是不是這場戰爭就囊括了前十的排名了?


推薦閱讀:

日本妹子真不怕冷嗎?
為什麼蒙古和女真能夠滅亡南宋和明,但日本不能滅亡中國?
日本為什麼會頻繁捕殺海豚和鯨魚?
如何在正式辯論中就釣魚島問題反駁日本?
如何看待日本舉行以奪島為假想目標的大規模軍演?

TAG:日本 | 明朝 | 朝鮮 | 海軍 | 名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