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形成初期的恆星和現在的恆星有什麼區別?


第一代恆星又被稱作星族III恆星。這些恆星和現在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含有重元素成分。按照宇宙元素合成理論,宇宙早期核合成只形成氫,氦,和極為少量的鋰。宇宙中的重子成分,氫佔3/4,氦佔1/4(所以不會形成什麼氫佔9成9的恆星好吧)。今天所有的重元素都是恆星核聚變演化的產物。

但是即使這樣,僅看質量,重元素在今天的恆星里還是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這一點點重元素影響很大。因為這些重元素可以產生能級複雜的發射線,從而非常有效的冷卻原恆星生成之前的氣體雲。我們知道恆星是氣體雲塌縮形成的。有一個規律是氣體雲越冷,形成的恆星質量就越小(涉及到金斯不穩定性)。所以今天形成的恆星,相比第一代恆星,質量要小的多。

那麼第一代恆星可以有多大呢,一般的估計是可以達到上百甚至幾百太陽質量。這些恆星會很快燃燒,快速死亡。所以今天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確定觀測到一個第一代恆星。但是理論認為有一些高紅移的伽馬射線暴很可能是第一代恆星死亡時產生。


@狐狸先生 的回答只有元素丰度和質量,自作多情的補充下
1、化學元素丰度,一代幾乎氫氦,現在的金屬元素(比氦重的都叫)比一代高
2、核合成方式:一代的恆心核合成是三氦合成,現在的是CNO和PP
3、壽命:核合成方式不同導致一代星壽命頂多百萬年,對比太陽是百億年。
4、質量:一代可達數百太陽質量,現在最大的也就一百多吧,似乎還有可能是臨近雙星。
5、紅移:這個不用解釋了吧,紅移肯定很大

暫時想到這麼多,好像除了5其餘都是1造成的結果


科學版的《創世紀》告訴我們,宇宙起源於137億年前,而宇宙中的第一代「居民」——恆星——則要等到大爆炸之後大約1億年才會閃亮登場。即便根據恆星的標準,第一代恆星也都是「巨人」。它們要比現如今的任何一顆恆星都更大、更亮、燃燒得也更快。


不過,如果有關恆星形成的一個新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第一代恆星會比科學家們先前想像得還要更奇特,原因就在於它們和暗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暗物質是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們佔據了宇宙物質的80%。


具體參見科學松鼠會的這篇文章:
揭秘「暗星」
-------------------------------------------------------------------------------------------------------------------------------------------
科學網這篇文章說,第一代恆星也有可能是太陽幾十倍大小,即和現在恆星大小相當:
第一代恆星可能不是巨型的
-------------------------------------------------------------------------------------------------------------------------------------------
總之,這是最前沿的問題,又缺乏觀察數據,所以沒定論。


初成j的恆星其實就是一團氣體雲團 當相互吸引力達到一定時 質子之間就會產生摩擦 產生能量 再者發生核聚變 從而生成固體 而固體多為C
所以以太陽為例 在現階段屬於壯年時期 內部是高溫的質子 不停發生聚變產生光熱 而外部溫度相對較低多為固體C 但是再過約50億年 當內部聚變結束(也就是能量耗盡)就會發生癱縮,形成類似黑洞的漩渦。形成原因 我來打個比方吧 如同放在綳直的布上的小球 密度達到一定時 就會使得 小球所在的布周圍產生褶皺 從而凹陷 而經過凹陷的 質量體積都較小的物體也會陷入 而關於為什麼只有耗盡能量後才會這樣 是因為當內部還產生能量時 會產生對外的斥力 斥力引力 相互抵消叻


壽命短暫,重元素極少。

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B1%9E%E9%87%8F

一次看科幻小說,說100億年後的恆星是綠色的,因為含有更多的重元素。


我的見解,第一宇宙初期的還恆星應該都是大質量的,內部壓力和溫度都較大,熱核反應劇烈。生命短暫,產生大量重元素,是宇宙的重元素生產工廠。否則,宇宙到目前的重元素從何而來。第二,宇宙初期恆星的大小超出我們的想像,可能存在大量超級恆星,進而進化形成黑洞,從而形成星系。現在的恆星由於宇宙膨脹及氫元素丰度下降,恆星一般較小,從而生命周期長。從而有可能形成生命。


推薦閱讀:

小時候看過的北斗星奇怪天文現象,現在說出來都沒人相信,我該如何解開這個謎團?
既然萬有引力足夠強大,為什麼地球不會坍塌成為黑洞?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真的像雨一樣的流星雨?
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到現在還準確嗎?過了幾千年會不會有偏差?
三元九運的說法最早出自哪裡?(請仔細讀題)?

TAG:天文學 | 宇宙 | 恆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