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造歷史等於愛國?如何評價《蕩寇風雲》影評中的歷史發明家?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200429
該文中引用電影劇情,聲稱東南沿海倭寇有日本的正規軍參與等等。編造歷史到底屬於愛國行為,還是辱國行為?
放上愛國者語錄。


簡單的說,早期倭寇主要以日本人為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爭議、並且在各國史學界都能得到印證的。早期倭寇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人所謂的「元寇」,這個沒得洗,國內有某作者說元寇之前有一艘日本船上面裝了很多錢和盔甲,所以一口咬定就是倭寇,我覺得這位大哥腦洞還是大了點。

從早期倭寇分布的這些小綠點也可以看出,他們的針對性是很強的,就是盯著朝鮮打。

碰巧日本在這期間遭到外交封鎖,鎌倉幕府衰亡,出現南北朝對峙的態勢,南朝方的松浦黨作為南朝勢力加入倭寇行列,專門負責搶物資,你把這一夥倭寇視為「南朝(不是南方)封建主的正規軍」我覺得還勉強可以說得通,但這屬於前期倭寇,不是中後期,↓這位大哥毫無根據的話就讓人聽了十分奇怪:

你能舉出中後期的倭寇有哪家是正規軍么?

還有這位大哥:

你家的倭寇一部分是失業流寇,另一部分又是有組織的「封建主」,你自己就不覺得矛盾嗎?

早期倭寇經歷了朝鮮一系列的抗倭行動,加上日本南北朝終結,北朝/幕府一方進一步對倭寇展開圍剿,堪合貿易開始,「正規倭寇」走向消亡,最終這幫流寇在1419年把朝鮮人民惹毛了,使朝鮮發起了報復性東侵,並驅逐國內的倭寇,這幫流寇走投無路跑到遼東,慘遭剿滅:

永樂六年,命豐城侯李彬等緣海捕倭,復招島人、醿戶、賈豎、漁丁為兵,防備益嚴。十七年,倭寇遼東,總兵官劉江殲之於望海堝。自是倭大懼,百餘年間,海上無大侵犯,朝廷閱數歲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室町幕府與倭寇是屬於敵對關係的,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吧?

自那以後早期倭寇的事基本就告一段落,再也掀不起大風浪了。後期倭寇則又算是寧波爭貢搞起來的了,寧波爭貢使明日關係惡化,正常貿易無法繼續進行。當時日本陷入戰國分裂,貿易需求日益增加,這方面的事日本中世史里就寫了不少,裡面說1401年到1453年11次堪合貿易就向明朝輸出了20萬把日本刀,價格也從10000文逐漸跌到300文。另外日本還賣銅礦,1453年15.4萬斤,1539年30萬斤,書里說日本出口銅礦是因為日本的銅含銀,但他們不會提純,所以乾脆賣給明朝了。還有一個出口產品是硫磺,1432年20萬斤,1453年39萬斤,明朝表示我們不要這麼多,一趟三萬斤就夠了。三萬斤什麼概念,假如說硝管夠的話,根據戚繼光的火藥配方,硫磺在火藥中的佔比是10.606%,三萬斤硫磺可以調配28萬斤火藥,鳥銃一次用3錢的話,都夠發射一千五百萬次了,所以說明朝收硫磺收的都要吐了,即便這玩意功能再多也不需要這麼多啊。

總之這些都可以說明日本自身就對與明朝的貿易有很強的需求(而且日本的出口需求明顯超過了明朝的進口需求),你要說晚期倭寇主要都是日本人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要說晚期倭寇跟日本人完全沒關係那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允許中日兩國的商人們頻繁的做買賣,那麼他們就會抱團動武。勘合貿易本身就不能夠滿足中日兩國的貿易需求,要是連勘合貿易都沒得做,豈不更要鬧事了?不過基於這一點,後期倭寇雖然是中國人更多,但倭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還是對日本更為有利。

知乎上有關倭寇組成的回答我翻了翻已經有很多了,說的都很全面,網上講這些的論文也有很多,我這就不複述了。總之晚期的倭寇是完全沒可能有「封建主正規軍」參與的,國內鬥得那麼激烈還能在百忙之中不要命的抽出兵力遠征明朝,那這個「封建主」也真是太閑了。

關於晚期倭寇在東南沿海為毛那麼煩人,我這裡提出一個觀點,問題里說的這個電影我是沒看過的,但從截圖中看確實也有當地士兵軟弱的情況在裡面,戚繼光《練兵實記》狼筅解也說過這個問題:

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寸,長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勢遮蔽全身,刀槍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往日浙江等處兵士,未練無膽,執之臨敵,每每棄之,反以截阻我兵馬,幾乎棄而不用。

這麼神的玩意,居然被「棄而不用」,你可以想像當時的浙兵有多弱了,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晚期倭亂鬧得厲害,不如說東南一帶的兵太弱了。

而戚繼光來了之後:

其隸軍籍者曰浙兵,義烏為最,處次之,台、寧又次之,善狼筅,間以叉槊。戚繼光制鴛鴦陣以破倭,及守薊門,最有名。

也就是說,假倭不一定比真倭厲害,他們那麼有名完全有可能是對手太菜的緣故,打敗這麼一群假倭恐怕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的,而能把一群弱雞訓練成天下第一強兵,讓他們反殺自己原本無法戰勝的敵人,這一點才是戚繼光真正的厲害之處吧?

至於那位拿著百度百科強行愛國的大哥,可真是大有「一粉頂十黑」的氣魄啊,你是根本意識不到百度百科有多沒譜么?

============================================================

關於戚家軍為什麼那麼強,不客氣的說,我覺得各位理解的還是太膚淺,這裡就賣個關子,等日後有空我整理出來給大家看看吧,總之老戚可是相當不簡單的人物,可不能隨便給他定性。


這個事用百度百科來論證沒意義,因為「有正規軍參與」這句話,本身你要確認當時的正規軍是誰,或者說這個「南方封建主」是哪家大名才行,而百度百科籠統的一句話,來源呢?
放到維基里這句話估計直接標亮後邊跟個[來源請求]或者[誰?]了吧


個人不太懂《明史》,雖然看過《明史.戚繼光傳》和《戚繼光評傳》,但裡面的描述是否可信,沒有辯證的實力。我只能從題主給的鏈接中,根據自己的常識去逐條查了 @二十三年蟬 引用資料的出處。

他引用 百度閉關鎖國的詞條出處是以下三條,其中只有劉軍的論文參考文獻頗多,算是說得上有個說法。

他引用的第二段來自朱元璋的桃花源理想:揭秘明朝實行海禁的真相--中華網-文化頻道,作者侯楊方似乎是復旦教授,但該文章沒有引用文獻列表,嚴謹性有待商榷。

跳過義烏兵的詞條,直接看他引用台州大捷的詞條,得到的參考資料是一篇台州新聞網站的文章,且該網站鏈接已經打不開。所以完全沒法知道在台州大捷中倭寇有日本正規參戰的出處何在,就是他引用的詞條中亦無相關描述。所以對 @二十三年蟬 的描述產生質疑,並要求拿出資料是合情合理的,在這個問題上是他提出,所以他應該舉證。

由於台州之戰發生在1561年,同年日本也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大戰八幡原合戰,又稱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在當時打的相當激烈,而前一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殺死了今川義元。也就是說當時日本戰國強勢的大名都沒實力對外出兵。有倭寇嫌疑的島津氏在當時也僅剛統一薩摩國不久。茲瓷王直的松浦隆信周邊有龍造寺、有馬、大村包圍,恐怕也是抽不出正規軍幫助倭寇。而當時日本強勢的大名都在為擴張領土而奮力,信長甚至連美濃國都沒拿下,這些大名實不可能派出正規軍參與合州之戰。


我雖不玩《明史》,但也知道到底是誰在胡扯。

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應該能辨別歷史發展的方向,他所爭的不是一時之是非,而是萬世之是非;所追求的不是一時的榮顯,而是客觀的真理。

@二十三年蟬 我個人是看不起你的,恭喜自己又能找到個能拉黑的東西。

歷史之爭,竟然能完全轉到人品之論,下三濫也要講點度數。

倭這個詞有沒有貶義,自己左轉支那,想想這詞有沒有貶義。

建議你去做韓國人,別給我們中國人丟臉了。



我是從早苗的文章過來的。
看到那位仁兄的「敢辱我華夏英雄者,我必撕之」,不禁想扔幾句史料上來。

【李如松】巡示之,大呼曰:「先登城上者,賞銀五十兩。」
——修正實錄 宣祖26年1月

圍城之日,俺【王必迪】在軍後聞之,老爺【李如松】馳馬城外,督戰曰:「先上城者,與銀三百兩,或授以都指揮僉使。」今者先登者衆,而三百兩銀何在?
——宣祖實錄 宣祖26年2月20日

提督挺身直前,呼曰:「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 吳惟忠中丸傷胸,策戰益力,駱尙志從含毬門城,持長戟負麻牌,聳身攀堞,賊投巨石,撞傷其足,尙志冒而直上。
——宣祖實錄 宣祖26年1月11日

吳、李兩將,病勢深重,吳則至於欲得栢子棺板,屢發於言辭。大槪駱?吳二將,攻破此城,功無與伍。
——宣祖實錄 宣祖26年1月24日

至於南軍鬧餉的事,早苗在文章里說過,就不贅述了。
要說南軍英勇只和錢有關係,肯定偏頗了;但是如果說毫無關係,只能說是扯淡。編造歷史,才是對英雄真正的侮辱。 @二十三年蟬 我是第四個,來吧。


14~15世紀の倭寇

倭寇の構成員は、日本の名主(みょうしゅ)?荘官(しょうかん)?地頭(じとう)などを中心とする海賊衆、海上の浮浪者群、武裝した商人などのほかに、高麗で禾尺(かしゃく)?才人(さいじん)といわれた賤民(せんみん)群が合流することがあった。
朝鮮半島を襲った倭寇は転進して中國大陸に向かい、元(げん)や明(みん)を攻撃した。明の太祖(たいそ)(洪武帝)は海岸の警備を厳重にするとともに、日本の征西將軍懐良親王と折衝して倭寇を防止しようとしたが、成果はあがらなかった。明の成祖(せいそ)(永楽帝)のときになって足利義満(あしかがよしみつ)との間に通交の體制ができ、以後中國大陸の倭寇も鎮靜した。

前期,大部分還是日本人

16世紀の倭寇

16世紀になり、中國大陸の南岸から南洋方面にかけて、また倭寇とよばれる集団の活動が始まった。もっとも勢力が盛んだったのは1522年(明の嘉靖1年)以後約40年間にわたって行動したもので嘉靖(かせい)大倭寇といわれる。この時期の倭寇の特色は、構成員中に占める日本人の率がきわめて少なく、大部分が中國人であったこと、東アジアの海域に初めて姿を現したポルトガル人も倭寇の同類として扱われたことである。倭寇に捕らえられた中國人が、髪を剃(そ)られてにせの倭寇に仕立てられ、一群に加えられることも珍しくなかった。明では太祖のとき以來、海禁(かいきん)という一種の鎖國政策をとって中國人の海上活動を禁じていたが、経済活動が発達した16世紀ではこの政策の維持が困難となり、海上で密貿易を行うものが激増した。郷紳(きょうしん)、官豪(かんごう)などとよばれた地方の富豪層も密貿易者群と結んでその活動を助長した。ポルトガル人(葡萄牙人)も明から正式の貿易許可が得られなかったので密貿易者となった。そこに日本商船が、當時國內で生産量を急増させていた銀を所持して南下し、合流した。これらの人々は中國の官憲から一括して倭寇とみられたのである。彼らは浙江(せっこう)省の隻嶼(そうしょ)、ついで瀝港(れきこう)を根拠地として盛んな密貿易を行った。この地が中國官憲の攻撃により壊滅すると、彼らは根拠地を日本に移し、中國大陸沿岸に出動して寇掠(こうりゃく)活動を行った。倭寇の集団は分裂?合體を繰り返し、その行動は複雑な様相をみせたが、もっとも有名だったのは王直(おうちょく)である。王直は日本の平戸(ひらど)や五島(ごとう)地方を根拠とし、大船団を組織してしばしば中國の沿岸を侵した。彼は、1543年(天文12)に種子島(たねがしま)に漂著して日本に初めて鉄砲を伝えたという外國船のなかの乗員の1人であり、五峰(ごほう)先生とよばれて尊敬を受けていた。彼は密貿易の調停者としての資格を備えた人物で、密貿易者の交易を保護代行したり、倉庫、売買の斡旋(あっせん)をしたりしたらしい。明では王直一派の掃討に手をやき、帰國すれば罪を許して貿易を許可するとして誘引し、彼が帰國すると投獄、斬首(ざんしゅ)した。
 倭寇に參加した日本人は、鄭若曽(ていじゃくそう)の『籌海図編(ちゅうかいずへん)』によると、薩摩(さつま)、肥後、長門(ながと)の人がもっとも多く、大隅(おおすみ)、筑前(ちくぜん)、日向(ひゅうが)、摂津、播磨(はりま)、紀伊、種子島、豊前(ぶぜん)、豊後(ぶんご)、和泉(いずみ)の人々であったという。船は3~5月ころ五島または薩摩を発し、大小琉球(沖縄、台灣)を経て、江南、広東(カントン)、福建に至ったという。倭寇の殘虐行為として類型化して伝えられているのは「縛嬰沃湯(ばくえいようとう)」と「孕婦刳腹(ようふこふく)」である。前者は幼児を柱にくくりつけて熱湯をかけ、その泣き聲を聞いて喜ぶというもの。後者は妊婦の腹を裂いて、男女のどちらをはらんでいたかを當てる賭博(とばく)であるという。一方、倭寇が善良な住民に溫情を示したという話もなくはなかった。明では胡宗憲(こそうけん)、戚継光(せきけいこう)、兪大猷(ゆだいゆう)らが海防にあたって成果をあげ、1567年には200年にわたった海禁令が緩められ、南海地方との貿易が許されて、倭寇活動は鎮靜に向かった。この時代、明では數多くの日本研究書が発表され、中國におけるこれまでの日本認識は一変した。[田中健夫]
『田中健夫著『倭寇――海の歴史』(教育社歴史新書)』

後期,大部分都是假倭

16世紀中國,明の嘉靖年間(1522‐66)に中國大陸沿岸をはじめ日本?朝鮮?南洋方面などを舞台にして行動した倭寇。16世紀の倭寇の構成員は,日本人は10~20%にすぎず(意為,不超過...),大部分は中國の浙江?福建地方の密貿易者で,當時東アジアに進出してきたポルトガル人もこれに加わった

最後提一下,什麼是倭寇

上述資料節選自田中健夫著『倭寇――海の歴史』。中譯版,《倭寇

為倭寇問題,必讀書。

倭寇是以東亞沿海各地為舞台的海民集團的一大運動,其構成人員不只是日本人,也包含有朝鮮人、中國人、歐洲人。倭寇的活動內容包括掠奪行動,殘暴行為、貿易活動,文化交流等等要素,展現出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場面。毫無疑問,在他們的活動中充滿著野心與陰謀,寄託著海上男兒的夢想與哀愁。但是我既不認為倭寇的世界是浪漫的世界,也不能贊同認為倭寇是日本人輝煌的海外發展這一常識性的見解。本書的想法是與其說是論述倭寇的功罪,莫如說是從儘可能高的觀點來考察倭寇的活動,在東亞國際社會的背景中立體地刻畫倭寇的本來面目。----田中健夫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本來不想回答。因為從一開始,這已經不是一個純粹歷史問題。我無論對於題主還是另一位當事人,都很反感。

題主的問題設定本身就充滿嘲諷意味,你在提問題之前就給人貼標籤,這種行為,還需要我去評價嗎?

而另一位當事人,已經突破了就事論事的邊界,形成了人身攻擊。我希望各位對於這種無謂的爭端,還是以平靜心去看待。

最後講一句,就事論事是一種本事。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歷史,連這個都沒有悟出來?


儘管看著很鼓舞人心,但是假的,終歸是假的。。。

一味在自己所創造的幻想中獲得滿足,這是不堪一擊的。

更何況,用虛假的東西鼓舞起來的情緒,一旦被戳破,後果的嚴重程度與此前的情緒高漲程度呈正比。

我也很希望戚家軍打的是真倭,以此彰顯他那強大的戰鬥力。但其實這並不需要。

戚家軍打倭寇時,每次都傷亡寥寥,在最終練成後無一敗績,戰鬥力的強大並不需要通過編造來凸顯。後來被調到北方,打韃子同樣戰無不勝,實可謂強軍。

真正的強大,不需要謊言的襯托。

「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戚繼光


@臭鹹魚 的回答,認為是題主偷換了概念。

他認為 實際上是有小部分正規軍參與的,題主扣字眼。

其實主要願意在於「有正規軍參與」和「是正規軍」在題主眼裡都是錯的,所以在措詞的時候沒注意這點。 並不代表題主在曲解原文的意思。


香港黑社會有個組織叫14K,網上搜說是國民黨大陸潰逃的敗兵,還有叫什麼大天二的水賊也是國民黨敗兵,還有金三角的國民黨敗兵。去泰國旅遊,有一個景點是泰國僱傭國民黨敗逃的部隊打仗,據介紹還打的不錯

別看國民黨在大陸被按在地上摩擦,但是三流部隊逃到四流地方,照樣超了一個流。

唐朝以後,貴族去軍事化導致民間無軍事技能的預備役可用(宋代還有將門一說)。到明代政府對民間控制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外加戚繼光時代江浙已經百年無戰事,地方衛所戰鬥力崩了。
這種情況下被職業強盜,半職業軍事武裝虐,很正常。
話說回來,這不就說明戚繼光的偉大,把一群綿羊訓練起來可以打敗群狼(或者群鬃狗),很厲害的有沒有,不愧是劍橋軍事史說的東西方雙壁。
北宋儂智高叛亂,打的宋朝南方軍潰不成軍,到了狄青帶著西軍南下作戰時候,最大的困難是如何防止儂智高逃竄 ,正面剛也就兩三刀的事情。
南宋兩淮是終點防禦地待,民間組織弓箭社,這個地方有了尚武的風氣,說不得元末起義也是受其遺澤。
說這麼多,是想說,把數量再多的農民組織成軍隊,沒有軍事技能培訓沒有訓練沒有實戰經驗沒有得力的軍官領導,也不是三流部隊的對手。
農民打不過准軍事組織,沒什麼需要粉飾。我們難受的是,戚繼光那一套練兵的技術為什麼總是曇花一現。

最後再扯一點,微博上看地鐵反恐演戲,三四個民警對付暴恐分子,中間拿著盾牌強壓,左右兩個拿著防爆棍猛抽,全面壓制暴恐分子。看了之後的感覺,卧槽!這不是鴛鴦陣嗎!
單論電影,我沒看過,要是電影能拍出來鴛鴦陣吊打亡命徒的細節,那就是好電影。要是按照過去的那種古裝電視劇套路拍,怕也是辱沒了戚繼光。


藝術創作允許虛構。

問題根本不再於什麼發明歷史,真正的問題是,你為什麼把虛構的影視作品當作歷史?誰告訴你影視劇是視頻歷史書了?

如果是在講歷史的課堂之上,張嘴胡咧咧,搞歷史創作行為藝術,這樣的人才是值得批判的,因為它的行為是錯位的,為師言教,不是在茶館裡說評書,然而影視創作放古代就是一大茶館裡說評書的活計,跑那兒給人上課去誰看啊,上了大銀幕也一回事,總之就是行為與立場要一致的,藝術創作不是上課,允許胡編亂造,合情合理。

當編劇也真是難,胡寫吧,人家說你不符合史實片子似胡編亂造,照著歷史寫吧,又說你缺乏創造力作品行屍走肉,你寫個愛國的吧,人家說你主旋律思維僵化帝國主義昭和化,你寫個不愛國的吧,人又說你跪舔西方醜化中國形象賣國賊,到底戴不戴帽子?到底讓人怎麼辦?

這片子雖然是爛片,但是影視劇創作應該有胡說八道的自由。

自由的創作環境才是優秀作品誕生的源泉,一部精品往往是站在一萬部胡扯八道的爛片的墳頭之上凱旋蹦迪的。

胡扯八道,形勢大好。

有這時間挑刺兒,不如找空看本兒正經書去。


商業電影非要當歷史紀錄片看  ̄  ̄)σ
你們真有意思


先答疑問:發明(編造)歷史不等於愛國。

然後,我特意去看了題主 @北條早苗 放的鏈接,看到原文如下:

事實上,很多人以為倭寇只是一些日本浪人和沿海的一些流名組成,但事實上,到中後期,已經有了日本的職業軍人參與,更甚者,已經有了日本正規軍隊的參與。

原文中強調了時間期限(到中後期),也只是說:有日本軍人(甚至正規軍隊)參與,但沒有說具體數量,佔比。

怎麼到了題主這裡:

該文中引用電影劇情,聲稱東南沿海倭寇是日本的正規軍等等。

甚至發出:「編造歷史到底屬於愛國行為,還是辱國行為?」這樣的質問。

原文並沒有說參與倭寇的日本軍人之人數,打個比方,哪怕有一個日本軍人參與倭寇,原文就沒有問題,怎麼到題主這裡寫成「倭寇=日本正規軍」的套路?

我不懂明史,不懂日本史,真實歷史知識水平僅限於看過《明事》和玩過《信野》,所以就只能去百度百科一下。

明朝後期
倭寇的盔甲倭寇的盔甲嘉靖以後,是倭寇活動加劇的時期。其原因有四:
①戰爭造成日本各階層人士的大量破產和失業,遂多流為寇盜;
②由於日本商業的發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慾望愈益增長,對中國大陸各種物資和貨幣的需求更加強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實亡,無力控制全國政局,諸侯各自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將掠奪中國大陸視為利藪;
④這一時期有大量的中國商人、破產農民和失意知識分子等,由於各種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資本者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成為嘉靖隆慶年間倭寇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這一時期倭寇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僑居日本的倭寇首領汪直、徐海、毛烈、陳東、葉明(葉麻)、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為此類人物。他們夥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襲用倭人服飾旗號,乘坐題有八幡大菩薩旗幟之八幡船,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奪大量財物。但此時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問政事。嚴嵩專權,貪賄公行,致吏治腐敗,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戰船銳減,海軍設施久遭破壞,為倭寇活動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機。

這裡提到,日本南方封建主參與倭亂,是不是和原文吻合?原文在這個話題上沒毛病,卻被題主篡改原意,這算不算立靶打靶帶節奏?

我按這套路,反問一下題主:

曲解原文,是客觀行為,還是搞事行為?

——補更——

這素質,真是強!

第一句還想客觀探討,十分鐘後就開嘲諷,接著開罵。

知道我是日本史小白,感覺自己佔了上風,學問大到開罵。

舉報拉黑,我可以總可以做吧?


倭寇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比當時日本正規軍的平均水平差


雖然說後期倭寇是真倭二三,從倭七八這樣的比例,但是這說的是後期了,前期倭寇還是以日本人為主,後來才加入朝鮮人,再後來又被沿海大明的海盜頭子逐一收編。
東郷隆は前期倭寇の首領のひとり、阿只抜都について赤星氏や相知比氏(松浦黨)といった九州の武士。
『【絵解き】雑兵足軽たちの戦い』 講談社〈講談社文庫〉、2007年、48-51頁


倭寇的組成和來源其實已經有很多歷史文章闡述的很清楚了,至於說倭寇裡面有多少「純種」的日本人或者是所謂的日本正規軍(說實話,這個「正規軍」的定義估計當時日本的大名們也沒有很清晰的標準),但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所謂的「倭寇」很多都是沿海的流民假借「倭寇」之名而來的,明朝的禁海政策造成沿海地區的民間走私嚴重,這也滋養了「倭寇」組織的快速成型。

再說戚繼光的「抗倭」,說實話我倒是不建議去過度的放大這方面的事情,畢竟這事兒是正規軍剿匪而已,戰略上沒有多大的亮點,戰術上倒是有一定的意義。但歸根結底還是「玩單挑的碰上了玩群毆的」這種事兒而已。把倭寇描寫的那麼強大,說實話真的是太給倭人們長臉了,明明是個「械鬥」的水準,你非給弄成「軍隊」出來,這種YY也是服了!


日本的士兵是戰時徵召,平時放回去就是一群種地農民

倭寇早就跟生產脫節了,我看比正規軍還正規軍


想請問一下,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算是歷史發明家么?寫 東周列國志 的 馮夢龍,算是歷史發明家么?寫 隋唐演義 的 褚人獲,算是歷史發明家么?

本來就是商業片,非要上綱上線,你是要拿著商業片去教歷史?韓國的《鳴梁海戰》三艘小破船打人日本上百艘船,輕輕鬆鬆團滅了對方,這是不是歷史發明家?;日本的《俠盜石川》一個人殺入千軍萬馬左突右沖乾的對面人仰馬翻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最後還一語點醒德川家康,這算不算歷史發明家?

講道理,戚繼光保家衛國,該不該表揚?該不該吹?我吹一波,不過分吧?


與其說答主 @二十三年蟬 編造歷史,倒不如說是一些細節上的差距,比如 @北條早苗 對「倭寇」的認知一直是宣傳的浪人武士和沿海中國人,但是 @二十三年蟬 文章中的「倭寇」卻包含了部分正規軍,孰真孰假,各執一詞。
另外一提 @二十三年蟬 篡改的歷史一般就是對倭寇里到底有沒有正規軍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已,有誤導人的嫌疑,但你非說他是編的,也不妥當。近年來編造歷史類文章雖有點贊數提高的傾向,但是仍舊是幾十贊左右,且只集中在某幾個特定文章,其他的歷史類文章還是用大眾的,比較正常的為主。

有良知的愛國者,還是很多的。
PS:智障一樣的愛國者,也挺多的。


想到了道光皇帝問諸大臣英吉利在哪?可否走陸路經俄羅斯抵達?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歷史上的一些有實權天皇和有實力的大名會剃度當和尚呢?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設立家徽的傳統?
大家對日本的仇恨主要在哪裡?為什麼這麼排斥日本?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