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如果中了進士,但是名次不理想,可不可以在下次再考?有沒有人這麼干過?


明清要查資料。

但是宋代有一個知名人物搞過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奸臣」章惇

嘉佑二年進士及第,但是那年的狀元是他族侄章衡,他「 恥出侄衡下,委敕而出 」。(嘉佑二年進士榜名臣薈萃,燦若星辰)

嘉祐四年再次進士及第, 再舉甲科。

------------------

元代吏部尚書干文傳之父雷龍。

干文傳,字壽道,平江人。祖宗顯,宋承信郎。父雷龍,鄉貢進士。宗顯之先世以武弁入官,而力教其子以文易武,故雷龍兩舉進士,宋亡,不及仕。

明代有個人,中了兩次舉人。宣德元年、宣德七年舉人,宣德八年進士一甲一名。曹鼐曹文忠公。

宣德初,由鄉舉授代州訓導,願授別職,改泰和縣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師,疏乞入試,復中順天鄉試。
---------《明史·曹鼐傳》

另外,網傳有好幾個人也是兩次進士,屬於改名應考,但是某些地方經不起推敲。

比如:

潮汕歷史上唯一兩次中進士的先賢-林一銘

林一銘,原名林崢嶸,乳名阿廊,字謙山,號小岩,又號玉峰,饒平新塘西石鄉人,自幼天資穎慧,力學有方。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進士,授福建平和知縣,因受讒被革職,毫不氣餒,積極進取,改名一銘,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再中進士,授湖北東湖知縣,兼理宜昌府通判事,後歷任知州。在任期間,重文風,有政績,兩次署寧陝廳,修廳志四卷刊世。在潮汕歷史上他是唯一兩次中進士的先賢。晚年辭官歸里,出任韓山書院山長。

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嘉慶十八年進士,前一次是嘉慶十六年辛未文、武、翻譯三科,後一次是嘉慶十九年甲戌文、武、翻譯三科。然後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倒是有個叫林崢嶸的,不是叫林一銘。而且當時的二甲是授選庶吉士,數年後才外放。


我是沒見過明清時士子被殿試錄取之後再次參與會試的情況。不過我倒是想起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江蘇吳縣人張書勛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狀元。此公家貧而好學,但是在會試里屢試不第。特別是乾隆三十年這一科,他剛考完試沒幾天,就趕上了禮部失火,不少試卷被焚毀——張氏的試卷也在被焚毀之列。禮部官員奏請皇帝重新考試。

張書勛自覺時乖命蹇,在二度應試之後直接去吏部「大挑」——清制,三科(原為四科,嘉慶五年改三科)不中的舉人,由吏部據其形貌應對挑選,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教職用。每六年舉行一次,意在使舉人出身的士人有較寬的出路,名曰大挑——挑中了某縣知縣。張氏正欲攜老母上任,突然傳來了他通過了會試的消息。張書勛趕忙回到京城,結果在殿試里大魁天下,高中狀元。以知縣之身中狀元,也是絕無僅有了。

ps:張書勛其人的事迹是真的,不過這故事裡的細節真實性我就不敢保證了。


您為什麼把進士理解成為高考啊?

什麼時候進士這麼弱了?

進士大概等於現在的博士考試+高級公務員選拔,重點還在後者,請問,如果您考上了中央部委公務員,你會因為自己不是前三名而再考一遍么?有個卵用啊!

固然三甲是有一些額外的好處,但並不代表就一定和其他同進士出身有質的區別。


明清文進士重考的是一個沒有。

武進士倒是有位中過兩次的人,馬銓。第一次中探花,因喝酒與人爭鬥,至一人死亡,這就丟了官。在改名之後,入王府當差,而後再次從頭考武科。在殿試時被乾隆認出,欽點其為武狀元。

不理想的是一個沒有,明確考中過兩次的還是武科的馬銓。


參考章惇這麼干之後的名聲,後來的進士們傻么


三年考一次才招幾百人,考個三甲就算是祖墳冒青煙了,你以為是看戲曲呢,說考狀元就中狀元?


重考還能考中?為啥要重考?

捋一捋明朝各任的左丞相和內閣首輔:

李善長,沒查到學歷;胡惟庸,沒查到學歷;黃淮,二甲; 解縉,二甲;胡廣,狀元;楊榮,二甲;楊士奇,沒查到;楊溥,二甲;曹鼐,狀元;陳循,狀元;高榖,二甲;徐有貞,二甲;許彬 ,三甲;李賢,二甲; 陳文,榜眼;彭時,狀元; 商輅,狀元; 萬安 ,二甲; 劉吉 ,二甲;徐溥,二甲;劉健,二甲;李東陽,二甲;楊廷和,三甲; 梁儲 ,二甲;蔣冕,二甲;毛紀,三甲;費宏,狀元;楊一清,三甲;張璁,二甲;翟鑾,二甲;方獻夫,三甲;李時,二甲;夏言,三甲;顧鼎臣,狀元;嚴嵩,二甲;徐階,探花;李春芳,狀元;高拱,二甲;張居正,二甲;張四維,二甲;申時行,狀元;王家屏,二甲;趙志皋,探花;王錫爵,榜眼;沈一貫,三甲;朱賡,二甲;李廷機,榜眼;葉向高,二甲;方從哲,二甲;劉一燝,三甲;韓爌,二甲;朱國禎,三甲;顧秉謙,二甲;黃立極,三甲;施鳳來,榜眼;來宗道,三甲;周道登,二甲;李標,三甲;成基命,二甲;周延儒,狀元;溫體仁,二甲;張至發,三甲;孔貞運,榜眼;劉宇亮,三甲;薛國觀,三甲;范復粹,三甲;張四知,三甲;陳演,二甲;蔣德璟,二甲;魏藻德,狀元;李建泰,二甲


你如果中學認真念書。 就會發現, 范進只不過中了舉人。 城裡有名的張老爺送了范進一座三進三間的宅子,還封了五十兩白銀的賀禮。 而舉人,不過是有資格考進士而已、


有,只要你臉皮厚,家底足,沒什麼不可以的。


切勿用看現代考試,無論哪種的眼光看待科舉考試。包括但不限於高考、考研考博考公、考注會考司法,等等等等。
別說考上進士,哪怕只是考上秀才,收益也大於通過任何一種現代考試。
考上秀才就免糧免丁,見官不跪不挨板子,相當於「兩少一寬」加免稅,直接享受神族待遇,現代考試能考出個神族身份來不?
舉人進士更不用說,最差也是正科級調研員的政治地位加八十年代外資的經濟特權。


感覺大部分人沒審題,就懟懟懟,題主問的是可不可以和有沒有。

有答主已經列舉過有人這麼干過了,所以答案是可以,有。

進士的確和高考大不相同,幾年就錄取幾十人,高中進士已經說明了,至少在讀書這方面你已經超越了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不管那些重考的人後來有著怎麼樣的歷史地位,當時的這個決定,真的令人佩服。


題主沒明白考進士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當官,當官為了什麼,是為了撈錢。


在古代,其實考中狀元之類的,結果未必比名次靠後的要好,表面上,風光無限,進翰林院,品級高,可那是虛的,京官窮,沒有外快油水可撈。


反過來名次不怎麼樣,只要能熬到外派補缺的那一天,最不濟上來當一個七品縣令每年撈的錢比那些四品五品京官的名義工資多多了。清朝一品官名義工資幾百兩,算上養廉銀一年才一萬多兩,可是一個四品知府,貪得不狠的,三年外塊就有十萬兩,這才是主要收入。


你覺得會有幾個人這麼傻,為了虛名重新考一次嗎?


明清進士考試分會試和殿試。最後的名次是殿試以後皇帝定的。所謂天子門生。會試也有個名次。你會試名次不好,殿試裝個病還可以不去。但是你殿試都參加了又不想認皇帝這個老師,這巴掌是打在誰臉上?給你幾個膽子你敢?


唉,說到我學校只要英語六級考過了425就不給再考了,不讓刷分


明清科舉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1.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編修。
2. 其他的進士們要參加朝考,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的分別授予主事,知縣。(實際上,要過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要經過候選,有終生不得官者!!!!!!)


考的不好進不了翰林院當不了庶吉士,不過能考上都是燒高香了。三年才考一次哪有這麼好中的,靠進士的開銷又大哪有那麼多錢給你瞎折騰


不能,宋代可以,宋代會試排名靠後還可以黜落呢,不過仁宗中後期也改規矩了。
你中進士了可以不做官,閉門不出。但是不能重考


明清不知道,宋代有一個。章惇,宋哲宗時宰相,是個新黨,他第一次和他侄子一起考試,結果雖然考上了但是名次排在他侄子之後,章惇以此為恥又重新考了一次。


還有庶吉士可以考啊 能考中就能留翰林院 除了名頭沒有狀元榜眼探花響之外 其它說真的已經差不多了 殿試庶吉士都沒出頭 我看就洗洗睡吧


一般不會有,因為經歷過這些考試的人都肯定不想再去考了。一般來講,一甲三位直接都是翰林院編修,二甲和三甲裡面要挑選(朝考)一些出來入翰林院學習,為庶吉士,還要通過散館考試。剩下的才是外放的官員,一般會以七品或者從七品開始當起。


推薦閱讀:

對人類影響最大,智商最高的人是誰?
義大利人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有哪些特點?
為什麼「除夕」的法定假日地位被取消了?
如果在明朝有電視機,可能會播放哪些內容?
為什麼缺水的西北地區飲食口味卻相對較重?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文化 | 清朝 | 科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