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界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姊妹問題:生物學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 科學 - 知乎


上面有人說到費曼,恰好看過費曼寫的《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裡面提到費曼和他妻子阿琳的故事:
費曼和阿琳從高中開始相戀,在費曼離開家鄉去上大學的時候,兩人互相傾訴,彼此眷戀。約會了六年以後,他們正式訂了婚。當費曼去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深造時,由於兩地分離使兩人的深情牽掛。在這段時間,阿琳發現自己頸部有一個腫塊,並且持續疲憊和低燒幾個月,被診斷為結核病。
費曼得知檢查結果後,認為自己應該跟她結婚以便很好地照顧她。可是他的父母卻反對他結婚,因為他們害怕理查德也傳染上結核。他們建議他撕毀婚約,但費曼拒絕這樣做。1942年6月29日,在去醫院的路上,一位治安官員主持了他們的結婚儀式。儘管這時費曼已經在忙於曼哈頓計劃的研究工作,他還是盡心竭力地照顧阿琳。從他們結婚那天直到阿琳去世,她一直在醫院裡卧床休養。每個周末,費曼都驅車趕到那裡,與阿琳待在一起。一周當中的其他日子,一對年輕夫婦就互相寫信。在這種奇特而充滿悲劇色彩的情況下,兩個人也從來沒有失去過機智和幽默。為了避過安全人員的檢查,他們為自己的書信設計了一套特殊的密碼。一封封情書如一條條細流,滋潤著兩個年輕人的心。在一封信中,費曼深情地寫道:「親愛的,你就像是溪流,而我是水庫,如果沒有你,我就會像遇到你之前那樣,空虛而軟弱。而我願意用你賜予我的片刻力量,在你低潮的時候給你撫慰。」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白熱化,費曼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每次看到丈夫那瘦削的臉龐,阿琳都會心疼地問:「親愛的,能不能告訴我,你到底在做什麼工作?」每次,費曼總是一笑:「對不起,我不能。」
離試爆越來越近了,阿琳的病情卻在逐步地惡化。1945年6月16日,她永遠的閉上了眼睛,那時他們結婚才三年,離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一個月了。彌留之際,她用微弱的聲音對費曼說:「親愛的,可以告訴我那個秘密了嗎?」費曼咬了咬牙:「對不起,我不能。」
費曼陪她度過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可是他很麻木,彷彿失去了知覺。他對自己的「麻木」感到很吃驚。幾個星期以後,當他路過一家商店的時候,看到了一件連衣裙,他想要是阿琳穿上一定很美。眼前浮現阿琳教他欣賞藝術和傾聽音樂身影,這時他才突然悲從中來,他失聲痛哭,無法自抑。
附上照片一張


我想講一些平凡但是略帶凄美的故事,它頻繁地發生於我的個人描述所寫的專業里。

願意來本專業讀博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對物理有深厚興趣的,都雄心勃勃地想成為一個物理學家,畢竟這一領域曾經誕生、而且正在誕生著那麼多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的名字在人類的歷史中金光閃閃: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狄拉克,……

然而現實是,這個領域每年所能提供的科研職位遠少於它所產出的博士畢業生和博士後出站人員。

所以,絕大多數人最終不得不收起當初的夢想,選擇更為適合自己、更能平衡家庭的職業。有多少博士生曾經在量子場論或者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中得到了或者自以為得到了發自內心的愉悅呢?又有多少人曾經想為基本定律的探索貢獻一生,一生只為完成一次偉大的思考呢?可是最終,又有多少人能堅持當年的念想?曾經想要探索造物主的心思的雙手,最終敲起了資料庫的代碼,做起了量化和對沖,或者是執起了某重點高中的教鞭,為的只是能給自己和家人捧起一個飯碗。而年少時仗劍走天涯的豪情,最終沉澱為老友相聚飯局上的一句話:「唉,我以前還以為自己能拿個炸藥獎呢,哈哈哈。」

雖然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本來,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會經歷這樣一種心路歷程,它並不是本行業所獨有的。不過作為本專業的利益相關人員,請允許我為那些在路上被迫放棄的夢想說上幾句,因為就是現在,正在我身邊,也在不斷地發生著這樣的事情。

當年溫伯格他老人家著有一本波瀾壯闊的書,描述了本行業的最高目標,其名為《終極理論之夢》。以後要是有時間,我想收集諸位同行的故事,寫一本書,名字叫做《失落的終極理論之夢——高能物理博士畢業去向調查》。


你身體里的每一顆原子都來自一個爆炸了的星球,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與右手來自不同的星球,這實在是我所知物理學中最富有詩意的事情——
你的一切都是星塵。
——Lawrence M. Krauss


亨利·莫斯萊(1887年11月23日-1915年8月10日),英國原子物理學家,原子序數的發現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莫塞萊為了祖國,放棄科研工作,入伍服役。在1915年4月開始的加里波利戰役中,莫塞萊擔任負責電話通訊的技術軍官。同年8月10日,在一次戰鬥中用電話傳遞命令的時候,被敵方狙擊手擊中頭部,年僅27歲。

莫斯萊的戰死消息傳回國內,英國科學界一片嘩然,全國上下無數人為之惋惜。作家阿西莫夫曾評價:

「從莫塞萊已取得的成就來看,他的死可能是這場戰爭中對全人類而言代價最慘重的犧牲。」

很多科學家也認為,如果莫斯萊沒有早逝,他必將會在原子物理領域,做出更多偉大的貢獻。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自然界密實物體的發光強度極限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作為和平主義者的愛丁頓拒絕入伍服役。他的這一行為,按照當時英國法律會被判入獄服刑。

但莫塞萊的死已經讓英國科學界悲痛不已,而愛丁頓也是一名優秀的科學家,當時的輿論對愛丁頓抱有極大的同情。

在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政府不得不給給愛丁頓找了個「因病無法服兵役」的理由,但正直的愛丁頓卻拒絕說謊。

不過,最終在英國科學界的努力下,以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由,成功要求英國政府免除了他的兵役。

因此可以說,正是莫塞萊的死,讓愛丁頓免除了牢獄之災。也正是莫塞萊的死,開始讓各國政府重視對科學家的保護,讓無數科學家免以上戰場。可以說莫塞萊用自己的犧牲,拯救了無數優秀的科學家的生命。


霍金和他前妻簡之間的故事。


1962年霍金在牛津大學修完物理學學位課程,當年的他還是如此的意氣風發,當時尤其愛好賽艇。

(劇照與歷史照片)

霍金有多天賦異稟呢?一次他的導師布置了10個難題,交作業當天早上當霍金還在睡覺。霍金想起來沒寫作業,於是匆匆在一張過期的火車時刻表的空白計算,他完成了,但他趕到課堂還是遲到了,他很羞澀地交了作業。

這一刻大家還有導師都獃滯了,因為大家都一道題沒有做出來。

霍金和簡迎來了第一次邂逅,是在一個晚會上。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霍金與簡一見鍾情。他們先介紹了各自的專業,然後問對方信仰。理科生的奇怪思維,有時候可能自己都搞不懂吧。

」-Hello.
-Hello.
-Science.
-Arts.」

一個女生,你能和她探討世界前沿的陌生深奧的萬物理論,能聆聽你講述你的研究將如何改變整個世界,能收穫她的驚嘆和鼓勵,能和她一起仰望星空並想像宇宙之壯美,夫復何求?

他們迅速的墜入了愛河。

每次他們的約會都談到了「上帝」,但物理學家的「上帝」和普通人的上帝不是一個概念,他們要麼是無神論者,要麼是不可知論者。
在盛大的舞會上,霍金一直不願意和簡跳舞,只願意和簡聊天文。簡也並不在意,與霍金聊起了詩歌,但不管聊什麼,他們總是心有靈犀。終於,霍金答應與簡在空無一人的康橋上一吻深情,攜手共舞。

簡說:「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and darkness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

而這段話出自《聖經·創世紀》,本來應該是:「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 the earth was a formless void and darkness covered the face of the deep(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簡卻偷偷修改了「創世紀」,去掉了其中的「God」,這對一個基督徒意味著什麼?

(解釋來自百度百科)

她有多愛他?不言而喻。

但是命運是捉摸不定的,霍金髮現他越來越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動,直到一次他摔倒了,結果被診斷得了無葯可治的運動神經元疾病,他被告知時日無多。

所以霍金開始躲著她,他不願意讓她看到自己的這副模樣,更不願意讓他成為她的背負。但是她愛著他,她有莫大的勇氣,霍金的父親多次的勸說都沒能阻止她。她也並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未來會變成什麼,她只是想陪伴他走過生命的每一處角落,一起探尋他所好奇的萬物理論。

「I want us to be together,for as long as we』ve got.」

她終於為他披上了白紗,而他也為她穿上了禮服。

1965年,兩人舉行了婚禮。

(劇照與歷史照片)

時光流過,粗茶淡飯將新婚的喜悅沖刷得一乾二淨,只留下一片蒼白。她用瘦弱的肩膀撐起家,他卻越病越重,生活已然不能自理。三個孩子的出生,更讓簡疲憊不堪,壓得喘不過氣來。

霍金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在科學界聲名鵲起。簡有自己的理想,她想獲得博士學位,她想要研究中世紀的詩歌。同時霍金的語言能力逐漸喪失,醉心於思考物理問題,與簡的溝通越來越少,她們之間漸行漸遠。

她說:「陷入了漩渦,然後被盛名和財富搞得不知所措。我要應付的事情太多。我們不像過去那麼開心了。」

在一場討論里,表明了霍金的研究徹底使他從一個不可知論者轉變成了無神論者,而作為每周要靠去教堂唱詩班放鬆生活壓力、尋找精神慰藉的簡這位虔誠的基督徒卻是痛苦的。

簡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母親的建議下參加了教堂唱詩班,結識了喬納森。喬納森是個熱心腸的人得知簡的丈夫是霍金後,覺得簡很不容易,就來提供幫助。當時不堪重負的簡總算是遇到了救星,喬納森也確實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讓喬那森的到來對簡來說如同甘霖,她們倆有共同語言,都熱愛文學,在宗教方面更無分歧。她精神出軌了。

事情就如大家想像的那樣,終於簡說出了自己對他的愛戀。

這一切都被霍金看在眼裡。他顯然早已覺察到自己的一生摯愛已經情歸他處。他沒有辦法,只能默默忍受,甚至想成全他們,因為沒有一個女人能為一個沒有任何能力的男人堅持如此之久。

1985年噩夢又一次襲來,霍金因為嚴重的肺炎生命垂危,醫生都勸她放棄了,簡的堅持救了他。氣管造口手術使得霍金失去語言能力,他只能用計算機與人交流。他需要全天候的護理。簡說:「護士來到我們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家不再是家,因為根本沒有隱私可言。」這位護士伊蓮·梅森讓霍金產生了依戀,終於成為了離婚的導火索。
1988年,霍金的《時間簡史》出版了,在全球引起了轟動,名利雙收。然而,他們本該白頭偕老的婚姻已經消亡殆盡,走向盡頭。漫長的時光里簡背負照顧家庭的重擔,這時喬納森早已進入了她的生活,畢竟他們的信仰是一致的,而霍金和護士的交流時間比和簡還多也找到了生活的所屬(不談後面發生的事)一切就這樣無可挽回。

故事的最後霍金要去美國參加頒獎儀式,他告訴簡,他這次要和伊蓮一起去美國。簡對霍金說出了一句話:

「I have loved you. I did my best.」

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已然是靈魂伴侶。時間這東西總是讓人猝不及防,縱然是掌握萬物理論的他們,也難逃宿命,但這不妨礙他們的愛情成為一段佳話。

愛似乎是有期限的 ,但愛卻是無限大的。

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只可惜那時的你再也無處尋找。

圖片來自豆瓣和電影截圖,侵刪。

以上情節來自電影《萬物理論》,根據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所著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改編,講述了霍金和簡始於劍橋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

所以也才有了《萬物理論》在2014年秋天的多倫多電影節上舉行世界首映,當時霍金本人就是台下的一員觀眾。電影結束之後,他的秘書從他的臉頰上擦去了一行眼淚。

相關新聞:霍金前妻:電影《萬物理論》很美_娛樂_騰訊網


以下故事引自《費恩曼物理學講義·第一卷》(新千年版)第三章第四節

給人印象最深的發現之一是使星球不斷發出光和熱的能量來源問題。有一個參與這項發現的人,在他認識到要使恆星發光,就必須在恆星上不斷地進行核反應之後的一天晚上和他的一位女朋友(答主註:讓我想到了情人遍地走女友多如狗的薛定諤同志)出去散步。當這個女朋友說:「看這些星星閃爍得多美啊!」他說:「是的,在此刻我是世界上唯一知道為什麼它們會發光的人。」他的女朋友只不過對他笑笑。她並沒有對於同當時唯一知道恆星發光原因的人一起散步產生什麼深刻的印象。的確,孤單是可悲的,不過在這個世界上就是這個樣子。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天文狗的浪漫,你們不懂!

附上天文狗浪漫故事一則:如何優雅地用天文知識寫情書? - Claire Chen 的回答 - 知乎
表示並不理解為什麼那個光譜圖要倒過來放……
目測這顆恆星是Pi3 Orionis - Wikipedia,距離我們8.07pm 0.01;{
m pc},約等於26.32pm0.04;{
m ly}


竟然沒有人講那個徒手掰原子彈的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加拿大有一個神奇的物理學家,路易斯 斯洛廷,就是這個帥氣的小哥

他當時參與了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負責測量鈾和鈈的臨界質量。因為只要一塊放射線物質達到臨界質量,就會自然引發鏈式反應,然後原子彈就爆炸了。

在一次重要的實驗過程中,他需要把兩塊鈹放在一大塊鈈上邊,然後中間他用螺絲刀隔開,防止上下碰在一起超過臨界質量引發原子彈。就像這樣:

然後,那個螺絲刀不出意外的就掉了。。。。
於是就引發了臨界反應!!!維基百科裡是這樣講的:房間里的科學家們觀察到空氣被離子化所形成的「藍色熒光」,以及感覺到一股「熱浪」。斯洛廷的口部感覺到酸味,左手感到被燒傷的劇痛。
這時候!斯洛廷同學果斷的用左手把那一大塊鈹拉開並打到了地上!成功的阻止了鏈式反應的繼續!!晚一點點的話,請參考廣島和長崎。

然後就是斯洛廷遭受了超高劑量的輻射,事發第九天後就永遠離開了他心愛的實驗室。但是他英勇的行為拯救了整個研究所,自己基本上成為了民族英雄一樣的人物,各種小說、電影、音樂還有小行星命名。

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告訴我們:

一定不要學物理!

非要學的話,一定不要搞實驗物理!

非要搞的話,一定要遵守實驗操作!

畢竟本來是有一個填隙片的,幹嘛非得用螺絲刀墊著,頭是圓的呀。。。。。

劇終

-------------我是答主廣告的分割線---------------

我的其它回答,請隨意翻牌子!!!!!!!!

知乎用戶:有什麼經濟學技巧可以用於日常購物?

知乎用戶:外國人會玩中國的國產遊戲嗎?

知乎用戶: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知乎用戶:物理學界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知乎用戶:張五常說「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蹟」,那是什麼呢?

知乎用戶:有沒有適合留學生在家裡做的菜?

知乎用戶: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知乎用戶: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學家大都信奉西方經濟學,馬克思的經濟學真的不實用嗎?

知乎用戶:扳道工應該讓火車撞死十個不看警告的孩子,還是撞死那個無辜的孩子?為什麼?

知乎用戶:車震的時候為什麼車子會晃呢?

知乎用戶:很疑惑,按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理論,怎麼證明不是工人在剝削資本家?

知乎用戶:有哪些像「我爺爺三歲那年被鬼子打死了 」這樣無厘頭的台詞?


看到標題,就想起了金一南下面的這段話,網上一查,果然有,轉載過來如下:
------
1986年鄧稼先病重,兩彈元勛第一次乘坐紅旗轎車,繞天安門一周,他對他夫人(許鹿希)講句話,再過十年、二十年,還會有人記得我們嗎?鄧稼先就86年去世了,我來深圳華為第一次來,我一看,我說你們真不簡單,有稼先路,我說你們稼先路是指鄧稼先么,就說是的,我說這就是答案,深圳暫未忘記,華為依然記得。」
------
最後,我想說,任時光荏苒,英雄永記我心。雖然深圳在印象中是追逐名利慾望都市,但它從此獲得我的尊敬。能三十年間崛起,深圳和華為都有它的理由。


凡是不好的評論我都刪掉了,沒辦法,我們都沒有資格去說是非對錯

有多少人知道居里夫人和她老公是師生戀?!
瑪麗亞是在24歲離開家鄉到巴黎求學的,到達巴黎之後,與大自己八歲的老師皮埃爾好上了,並成為居里夫人。這份師生戀修成正果,兩個人由於共同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而獲得190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4月19日,皮埃爾不幸在車禍中喪生。

然而重點來了!!
皮埃爾的博士生保羅·朗之萬生於1872年,比居里夫人小五歲。他在導師過世之後,對師娘關懷備至,兩人逐漸產 生了超過一般師生情誼的感覺,即愛情。也有傳言稱,朗之萬在導師在世的時候就對師娘很鍾情,兩個人過從甚密。果真如此的話,這就是典型的生活作風問題了。 皮埃爾是不是對此也有耳聞並且氣昏了頭才發生的車禍,不得而知。

而且這還不算完!
兩人註定不能在一起,愛因斯坦還寫信安慰居里夫人,並對民眾說:「他們兩個要是真的在一起,那麼誰也管不著!」但兩人依然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最後這段戀情只能不了了之,保羅朗之萬也回到了妻子的身邊,再也沒有出現過什麼波瀾。
但是最後結果確是很戲劇的!
多年後居里夫人的孫女嫁給了保羅朗之萬孫子,也是兩人愛情的另類延續吧。


網上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說是霍金講的,我將它引用如下:

Bob和Alice是兩名宇航員,也是一對情侶。他倆接近了一個黑洞,Alice的助推器失控了,她被吸入了黑洞的引力勢井。Alice飛向黑洞的邊緣(視界),越接近視界,時間流逝得越慢。Bob看到,Alice的動作越來越慢,她向Bob回頭微笑,那笑容慢慢凝固,最後完全定格,像一張照片.。
而Alice面臨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她感覺自己飛向黑洞的速度越來越快,最終被巨大的潮汐力(引力差)撕裂成基本粒子,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
這就是生死悖論。Alice死了,可在Bob眼中,她永遠活著。
終有一天,Bob會明白,Alice是那麼勇敢。她忍受著身體的劇痛,為了在失去知覺之前,被黑暗吞噬之前,給心愛的人留下一個微笑。

我們暫且將爭論放在一邊來看這個故事。至少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確實心中為之一顫。


講一下「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先生的故事吧。
1968年12月初,郭永懷先生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數據,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競完好無損。

1999年,他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還有我們熟悉的開普勒。
連年的戰爭,長期的漂泊,生活貧困以及來自教會的迫害,不斷困擾著晚年的開普勒。他名義上是德國皇帝宮廷天文學家,卻長達20年拿不到薪水。1630年,無法養家糊口的開普勒親自去雷根斯堡向國會討薪。由於饑寒交迫,開普勒染傷寒死在了途中。
1611年的聖誕節,窮困潦倒的開普勒徜徉街頭。由於不知道該如何送給朋友禮物,他看著漫天飛舞的雪花仰天長嘆:「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還能送什麼呢!」雖然雪花不能作為禮物,但開普勒寫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論六角形雪花》送給了朋友。


你以為你學的是物理,其實你學的是數學。

你以為你解出了正確的方程,然而實驗數據會讓你懷疑人生。

最後一個老段子,I don"t need sex,cause the physics fucks me everyday!

----------------------------------------------------------------------------------------------------------------------

簡單分割一下

大佬們求別贊了,只是小小的抖個機靈。幾天不來就上百贊了,知乎小透明表示,

/害怕物理狗限定.JPG。

以下閑聊,幾乎沒有邏輯(文科中毒後遺症)

其實數學和數據也是物理的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物理學和哲學重要的區別之一。然而數學有是需要天賦的一門學科,測量數據有時候需要一點點的那麼的運氣,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很努力學習物理,卻依舊沒辦法學得很好。這真TM是個凄美又悲傷的故事。

但是,請那些真正熱愛物理的人不要忘記當年選擇學習物理(無論理論還是應用)的原因,不要到以後人到中年,頂著半禿油頭,挺著啤酒肚的時候再一個人感嘆,老子要是當年堅持學物理的話...那可真就成了一個可笑的故事了。

與君共勉,願牛頓老祖護佑著你。

來自一隻年邁的物理狗。

P.S.聽說牛頓老祖終身單身喲!

P.P.S.為何假象中年是大叔形象?聽說物理系有單身女生???


謝謝大家的點贊和評論 今天除夕夜啦 祝大家新年快樂!!!0w0

=======================新年分割線=w=


唔。。。凄美不知道算不算的上的,但是應該比較凄慘吧。。。。

1900年,有一個苦逼青年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之後一直思考人生。。。。直到兩年後被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收留。。然後就一舉發表了6篇論文開創了新的物理紀元。。 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誰了吧 =w= 沒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

但是!

我們的故事是關於一個三哥!

另一個有志青年於1915年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他畢業之後在達卡大學當講師。他平時非常的閑, 經常在一個《哲學雜誌》的二流刊物上發表很水的論文(大概就是改點別人的實驗發上去之類的)。然而,在1923年,我們的這位三哥寫了一篇名叫《普朗克定律和光量子假說》給這個雜誌社,結果被拒登了!!!!!!!(天,小編都不看的嗎。。)接著這位有志青年一氣之下把這篇論文發給了當時已經吊炸天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看了後,嚇的頭髮都掉了幾根:哇,不得了,這尼瑪直接改變對光的定義啊! 他趕忙把這篇文章翻譯成了德文,然後在當時及其權威的《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之後。。。。。愛因斯坦就憑藉這個假說推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沒錯,這個有志青年叫做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

正文開始(hhhhh

愛因斯坦在發表出根據玻色的論文而推出的光量子假說後,玻色依然是個默默無聞的講師。。接著,玻色由於沒有博士學位(那你怎麼寫出上面那篇論文的:)而不敢申請達卡大學物理系教授(心疼)。。他向愛因斯坦寫信求助,希望他能給推薦下。 愛因斯坦老人家大驚失色立馬以他的名義寫了封推薦信給達卡大學,然後。。。然後玻色就當上終身教授了(都是淚啊。。。

這不是最心疼的。。。

1995年,兩位美國青年康奈爾、維曼以及德國科學家克特勒因為第一次觀測到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而獲得了2001年的諾貝爾獎。。。然而玻色這位最早的提出者到離開這個世界都沒獲得過諾貝爾。。。(啊。。滿滿的心酸和遺憾啊QAQ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對宇航員夫婦在執行太空行走的任務時因為意外脫離了空間站,沒有了安全帶的束縛,宇航服又沒有推進系統,眼看兩人正緩緩的遠離著空間站,突然,男宇航員朝著空間站的方向用力推了一把那個他深愛著的人,女宇航員看著自己的丈夫一邊向她揮手say goodbye一邊孤獨地落入無邊的黑暗......


——凄美的動量守恆定律


這是我們力學老師講課的時候講過的一個故事,好像是有個電影也是講的這個。(星際穿越貌似也有類似的情節)


我一直是個學渣,高中時苦讀的物理知識到現在只記得一個重力常數9.8,但我每次在知乎里看到相關問題時,腦海里蹦出的永遠都是這個答案。
作者:水5郎 waterfive
鏈接:飛機墜毀前乘客能做點什麼? - 水5郎 waterfive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一看到這個問題……內心一震,因為有一個四十五十年前的中國科學家空難的故事,在我知道後永遠都忘記不了。雖然和題目有點不完全一致,還是想把這個事情講給大家聽。

如果你在北京呆過,就知道冬天的北京冷的瘮人,北京的冬天給人的感覺是慘白慘白的,有種粗狂的厚重。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的北京城就是這樣,那一天曙光剛剛從東邊亮起,光中夾雜著一絲白透白透的霧氣。

那時候,北京首都機場於1958年3月2日投入使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個建設並投入使用的民用機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四個開通國際航班的機場(前三個開通國際航班的分別是上海龍華1926年、昆明巫家壩1937年及重慶白市驛1939年)。

首都機場所在地在順義縣,當時還是隸屬於河北。後來順義劃歸北京,機場就歸屬朝陽區所有,所以首都機場是在順義土地上,但是歸屬於朝陽。這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

說回到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寒氣逼人,凌晨6點左右,首都機場附近的村民聽到一聲巨大的轟響,隨後就是一個巨大的火球和濃濃黑煙直衝雲霄,把白霧照的血紅,後來人們隱隱約約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飛機在即將著陸時突然失事。一頭扎在了機場附近的玉米地里。

現場慘不忍睹,飛機殘骸散落的到處都是,十三具燒焦的屍體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體都散落各處,難以辨認。隨後有一批解放軍士兵趕來這裡,空氣中散發著令人作嘔的肉類燒焦的味道。顯然,這種情況下幾乎不會有任何一個生還者。(後來有一個重傷的唯一生還者)

但是這種情況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處,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下太不尋常了:
有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的抱在一起。兩具屍體早已燒的面目全非,如同半個焦炭,但是卻保持著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姿勢。許多年輕的戰士都被這畫面嚇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動彈。後來來了首長,人們才有勇氣嘗試把他們分開。他們抱得很緊很緊,加上瞬間死亡,所以屍體無比僵硬。把他們分開的時候,必須很用力,就像掰斷一大塊木炭,由於纏繞在一起,把他們撐開的時候不斷發出斷裂的聲響。

當「轟」的一聲把他們終於分開,所有人立即腦袋嗡的一聲,一片空白,時間彷彿定格一樣,所有人都無法說出一句話,因為把他們分開後,他們驚訝的發現,兩具屍體的胸部中間,是一個皮質的公文包,雖然有點燒焦,但是在兩個人相擁的身體的保護下依然完整,打開後:一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完好無損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來接應的士兵當場跪地痛哭,那就是他們力學所的副所長: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DNA鑒定技術要到80年代才被發明應用到毀壞屍體的辨認鑒定上。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早已被燒的辨認不出來,認出他們的方法,根據郭永懷的司機說。

邵春貴(郭永懷司機):郭永懷是怎麼認識得他呢,他是個花白頭,他那時候59歲吧,頭後頭有一片都是,躺著連著脊樑那塊沒有燒完,剩一點點頭髮,認出來是他。

郭永懷的死訊,第一時間知道的是三個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個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當時還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緊急電報叫到北京,據說,她知道這件事後什麼都沒說,硬是強扛著一滴眼淚都沒留。

那時,李佩已隨工作單位——中國科技大學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緊急電報,連夜乘火車到北京,一進家門就感覺出異樣,老郭的領導同事站滿了屋子,茶几上放著一片熏黑的鏡片和懷錶,當領導把飛機失事的消息告訴李佩時,她沒掉一滴眼淚。採訪時,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邊,回憶當時情形,她說,「姨媽一言未發,就站在陽台,久久望向遠方……」

另一個是中國核試驗的最高負責人的周恩來總理

據國務院工作人員後來回憶,郭永懷飛機失事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失聲痛哭,良久不語,

還有一個是他親如兄弟,永遠的「大師哥」錢學森,錢學森知道郭永懷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慟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麼十秒鐘吧!一個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優秀應用力學家就離開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麼十秒鐘。」(寫在《郭永懷文集》的後面)

郭永懷犧牲後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2年後的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郭永懷是他是中國力學科學的奠基人和空氣動力研究的開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兩彈一星一共23位元勛,兩彈一星早期指的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在三個領域中,唯郭永懷先生一個人三個領域都涉及。
也是兩彈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上面這些就足夠了,但是如果你對郭永懷是誰有興趣,可以接下去看,我來講講郭永懷的故事,感覺也正好有個機會。

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一個農家,以一個農村娃的身份,和所有當時的中國科學大師巨匠一樣,經歷了極為動蕩和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
郭永懷以四里八鄉第一個公費中學生從青島大學附中一路經由南開大學預科到北京大學學習物理。天知道在那個時代,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說,需要經歷多大的努力和傳奇才能在風雨飄渺的中國和中國最高學府學習物理。

當然,和所有大師一樣,郭永懷考取了1938的美國庚子賠款留學基金。在3000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只招一名。考試結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5門課超過350分的相同分數同時被錄取(原本只有1個名額,後來經過葉企孫教授、饒毓泰教授的極力爭取,三人被一同錄取,葉企孫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靜寫過)

郭永懷因此得以漂洋過海,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應用數學。1940年8月,上海,一艘駛往加拿大的「俄國皇后號」郵船上,二十幾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留下了這張彌足珍貴的合影,
https://pic4.zhimg.com/f95852229f8fa4de046dff521585f7df_b.jpg" dw="640" dh="410" w="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95852229f8fa4de046dff521585f7df_r.jpg">(1940年8月,中國第七屆留英公費生在俄國皇后號郵輪上。後排右3郭永懷,前排左1林家翹,前排左5錢偉長,後排左2段學復,他們中有不少後來成為揚名世界的科學巨匠,其中就有這三位。)

(1940年8月,中國第七屆留英公費生在俄國皇后號郵輪上。後排右3郭永懷,前排左1林家翹,前排左5錢偉長,後排左2段學復,他們中有不少後來成為揚名世界的科學巨匠,其中就有這三位。)

郭永懷和錢偉長、林家翹這三個年輕人,都進入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應用數學系,並且三人僅花了半年時間,就同時拿下了碩士學位,這樣的學生讓當時的數學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讚歎了許多年:「想不到中國有這樣出色的人才,他們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優秀青年學者。」
https://pic4.zhimg.com/1c622317c3515c227e432bb4ccf373af_b.jpg" dw="350" dh="472" w="350">(年輕時候的郭先生)

(年輕時候的郭先生)
在加拿大完成了學業後,郭永懷1941年5月,郭永懷進入加州理工大學。師從素有「航空之父」之稱的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von Karman),研習空氣動力學。在這裡,他遇到了之後影響他一生的知己師兄——錢學森。比起活躍的錢學森,郭永懷像個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錢學森最喜歡做的就是開車帶著這個小師弟去兜風。據說當時,開學開車接郭永懷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錢學森。郭永懷的PhD論文選擇的是當時最有挑戰性的「跨聲速流動研究」,並在1945年一舉拿到了博士學位。錢學森對這位小師弟讚嘆不已,他說:

「郭永懷博士論文找了一個誰也不想沾邊的題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結果出人意料。」

隨後,導師馮·卡門(von 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爾斯(W. R. Sears)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導師馮·卡門對威廉姆說:「你就讓郭永懷就跟你一塊到那去好啦。」於是郭永懷因此成為了康奈爾大學的航空研究院的創立者之一。

不過郭永懷沒有車,也沒有什麼錢,去康奈爾大學看來路途要一頓舟車勞頓了。這時候,豪爽的大師哥錢學森一拍胸脯,他剛要去麻省理工MIT任教:「我有車,送你一程嘛!」於是他就開著車,兩個年輕人一路穿越大半個美國,自西向東,從陽光加州一路3000多公里開到波士頓。

這段經歷目前資料里幾乎都沒有提及和描寫,但是你可以想像到,這是何等美好的時光。兩個熱愛科學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一路向東,像《摩托日記》一樣,一路瀏覽美國大好風光。沒有比此間的少年更美好的時光了了。就像杜甫寫的《酒中八仙》寫的那種美好:

「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錢學森自己在《寫在郭永懷文集後的話》中這麼寫:

「相隔近3000多公里他和我就駕車旅行,有這樣知己的同游,是難得的,當他到了康奈爾而留下來,我還要一個人駕車繼續東行到麻省理工學院時,我感到有點孤單。」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https://pic1.zhimg.com/9ebd742ef7f091dc05896a7ef81a1eec_b.jpg" dw="640" dh="533" w="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ebd742ef7f091dc05896a7ef81a1eec_r.jpg">(郭永懷與李佩女士在美國家門口)

(郭永懷與李佩女士在美國家門口)
隨後郭永懷在康納爾大學盡情揮灑才華,在這裡也結識了他的妻子李佩先生,由於我不是學物理的不是太懂,就引用下官方資料:

50年代是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活躍時期,郭永懷在這個新的、重要的研究領域中做了大量工作。郭永懷的研究直接為科學界突破聲障而來,並為此一躍成為康奈爾大學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為此還創造性地開闢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方法,錢學森把這種方法命名為「PLK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郭永懷

https://pic2.zhimg.com/f7718696a75d26f95b8dbee804529841_b.jpg" dw="581" dh="306" w="58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7718696a75d26f95b8dbee804529841_r.jpg">(1947年2月3日,郭永懷在Langley航空實驗室。第一排:右4馮卡門,左2錢學森,第3排:左2郭永懷)

(1947年2月3日,郭永懷在Langley航空實驗室。第一排:右4馮卡門,左2錢學森,第3排:左2郭永懷)隨後的歷史又風雲突變,新中國建立、朝鮮戰爭。

1953年8月,中美繼簽定朝鮮停戰協定後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美國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設置種種障礙。

郭永懷的婚後的生活平靜而簡單,有一天,大師哥錢學森又開著車他的那輛車來到康奈爾大學,找他的郭永懷小師弟,其實此時郭永懷應該已經是教授了。大師哥臉色很難看,因為美國政府一而再再而三搗亂,拒絕他的回國簽證,有國不能回,TNND豈有此理!!直腸子的大師哥錢學森滿腔怒火,郭永懷是個溫婉安靜的人,拍拍大師哥的肩膀讓他再等等,因為郭永懷的心中,也有一個回國夢。

郭永懷研究的學科經常能接觸一些機密資料,美國方面讓他填寫一張表,上面有一項內容便是「如果發生戰爭,是否願意為美國服兵役」?如果不同意便會失去涉密資格,但郭永懷毫不猶豫地填了「否」。

熟悉歷史的你可能會知道,1955年,中美大使級會議達成僑民可自由回國的協議後。1955年,錢學森大師哥終於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國內,大師哥遠隔重洋不斷寫給小師弟寫信——快來快來!!這裡是科學家的樂園!!快來!快來!帶人來!帶書來!!!快來!快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我們給你已經準備好了辦公室和住房!離我家也很近!!我們是鄰居了!你來的話可以帶計算機,哦!電冰箱也可以帶!北京夏天有點熱!!

郭永懷手裡還有一個答應了威廉姆·西爾斯做的一項研究工作,郭永懷重情重義,所以心中雖然洶湧澎湃,需要等1年才能回國。不過他的回國心一旦顯露,就有許多黑衣人來找他了,郭永懷家附近突然有許多陌生人出沒。

李佩:他就一叫門,我一開門,他說我是移民局的,就說我來找你談談話,結果他就跟我談了半天話,他還拿了一個錄音機,結果他那個錄音機失靈,所以根本我跟他談的話根本他就沒有錄上。

https://pic1.zhimg.com/4bb3c7c99d4785efce1879170d3e8e70_b.jpg" dw="640" dh="542" w="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bb3c7c99d4785efce1879170d3e8e70_r.jpg">這是1956年,威廉姆·西爾斯(W.R.Sears)和康奈爾大學同事們送別郭永懷的野餐會照片,在這次野餐會上,一向恬靜沉默郭永懷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高喊著,把自己尚未發表的論文手稿全部一頁一頁扔進了炭火堆,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郭永懷此舉是為了不讓移民局再有借口不讓他回國,夫人李佩也感到無比惋惜,郭永懷卻說:

這是1956年,威廉姆·西爾斯(W.R.Sears)和康奈爾大學同事們送別郭永懷的野餐會照片,在這次野餐會上,一向恬靜沉默郭永懷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高喊著,把自己尚未發表的論文手稿全部一頁一頁扔進了炭火堆,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郭永懷此舉是為了不讓移民局再有借口不讓他回國,夫人李佩也感到無比惋惜,郭永懷卻說:沒關係,知識都在科學家的腦袋中,他們拿不走。

1956年秋,郭永懷夫婦乘坐的「克里弗蘭總統號」郵輪慢慢離開港口,美國——這個生活了16年的異鄉慢慢從視野中消退。他們將經由日本回國。回到了闊別16年的中國。據說,他們看到中國的第一眼,是灰色的海岸線上一些零散著的灰色的石頭房子,那裡是日後的深圳,抵達中國後毛主席親自接見了他。
https://pic2.zhimg.com/ee585ace824e3b47a309d3e6ab77d501_b.jpg" dw="640" dh="600" w="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e585ace824e3b47a309d3e6ab77d501_r.jpg">(郭永懷在力學所辦公室)

(郭永懷在力學所辦公室)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應該說還算幸運,1956-1966年被認為是新中國建設的黃金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師哥錢學森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小師弟郭永懷和錢偉長擔任副所長。他們使力學研究所很快成長起來。大師哥錢學森性格爽朗大刀闊斧,小師弟郭永懷文靜細膩,他們的合作親密無間,後來被人用一種娛樂明星一樣的明星組合來稱呼他們這個科學男神二人組:馮卡門Brothers(馮卡門兄弟)1959年6月,蘇聯毛熊單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並撤走所有技術和專家。1960年3月的一天,後來被稱之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錢三強突然上門來找郭永懷,倆人走進書房,門一關,足足談了三個小時。走時兩個人興奮無比。原來大師哥錢學森把小師弟郭永懷拍胸脯120%強力推薦給錢三強,讓他要他承擔自主研發原子彈的力學保障工作。(錢學森先生貢獻主要是導彈跟人造衛星),大師哥可以說是力排眾議推薦小師弟的,因為小師弟郭永懷的專業和原子能沒有關係。

談慶明(中科力學所研究員):黨中央去徵求錢學森意見,我們要發展原子彈,你有什麼意見,他當時就說我毫不猶豫地推薦郭永懷去。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問號,因為郭永懷在美國學的是空氣動力學,他沒有摸過原子彈,美國人也是絕密的,蘇聯也是絕密的,他怎麼懂啊。那麼錢先生用了四個字毫不猶豫,實踐證明他擔當了這四個字,他解決了問題。

正是這一次拜訪,郭永懷的名字和中國原子彈聯繫到了一起。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郭永懷正式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負責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這樣他和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一起,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https://pic3.zhimg.com/7f714be6ccbe84d6c901f76f0839fd12_b.jpg" dw="640" dh="430" w="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f714be6ccbe84d6c901f76f0839fd12_r.jpg">(60年代,查看爆炸成型實驗結果,右1郭永懷,右2錢學森)

(60年代,查看爆炸成型實驗結果,右1郭永懷,右2錢學森)
最開始郭永懷要經常往返大西北和北京,和夫人李佩也沒多少團聚時間,所以有時候回來晚了,夫人睡著了,他就自己在自己的小手提箱里裝點衣服就離開了。隨後到了核武器研製的關鍵時刻,1963年國家決定把郭永懷和北京的專業研究隊伍直接遷往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那個基地可以真的說的是窮山惡水鳥不拉屎啊!!這個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侯變化無常,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度。別說鳥了,試驗現場荒涼的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當時物質匱乏,許多研究人員都營養不良高原浮腫,50歲的郭永懷因此顯得特別蒼老,滿頭白髮。

爆轟物理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為了取得滿意爆炸模型,郭永懷帶領隊員反覆試驗,甚至自己跑到帳篷去攪拌炸藥。在多次試驗後,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一舉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這種方案後來被應用於中國整個第一代武器研製過程。(原子彈外面需要炸藥引爆)

https://pic3.zhimg.com/80b6e48fc4c7a18d1459bd30cf67eba2_b.jpg" dw="640" dh="290" w="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0b6e48fc4c7a18d1459bd30cf67eba2_r.jpg">(1964年10月第1顆原子彈爆炸前夕,試驗指揮部領導與專家合影,左4郭永懷,左5彭恆武,左6王淦昌,左7朱光亞,左8張愛萍,右1鄧稼先)

(1964年10月第1顆原子彈爆炸前夕,試驗指揮部領導與專家合影,左4郭永懷,左5彭恆武,左6王淦昌,左7朱光亞,左8張愛萍,右1鄧稼先)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當蘑菇雲升起,全體工作人員一片沸騰,但郭永懷卻啪嗒癱暈在試驗現場,他實在太累了身邊工作人員把他架到臨時帳篷里的鐵皮床上。帶著傲人的成果,他們坐飛機回到北京,哎呀,兩手空空可不行,他們帶了好多好多哈密瓜給北京的元帥首長們,無名的英雄們受到了不能公開的熱烈歡迎。

邵春貴:爆炸了以後,我們去接他,到西郊機場去接他們,他們都坐一架飛機回來。帶好多哈密瓜,葉劍英都去接,元帥們都去接,都到機場去了,下來握手,那都知道爆炸成功了嘛。

隨後郭永懷的目標就是我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發射試驗。
時間過得飛快,由於是倒敘寫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時間的指針,終於要到那一天——1968年12月4日。

在蒼茫無人知的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把這個新得到的數據帶到北京。同事們勸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懷笑笑說:「晚上好,睡一覺就到了。」

從青海沒有飛機,需要趕到蘭州,那裡才有機場,他叫人趕緊聯繫飛機,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里,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彙報。夜幕降臨了,郭永懷終於覺得能休息了,於是登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

郭永懷的確在飛機上睡了挺多時間,他太累了,蘭州飛往北京需要幾個小時。天空從漫天星斗的藏青色的藍天,慢慢從東邊泛起魚肚白。即將要降落北京機場。看來這一趟還是很順利的,中途也沒遇到什麼氣流。飛機開始降落,起落架落下,飛行員開始降低高度。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開始猛地墜落。飛機從400米高空墜落的時間只有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沒有任何讓人反應的時間。
根據後來這位唯一的重傷生還者回憶,在飛機開始劇烈晃動的時候,他只聽到郭永懷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隨後這位生還者便失去了意識。
如果以後有機會把這個故事排成拍電影,真的難以想像,僅僅10秒之內,郭永懷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也不知小戰士當時是否害怕。
但是他們就做了這一個令人動容的決定。

儘管周恩來總理下令徹查這次空難事件,但是至今是個謎團,沒有答案。胡適說,郭永懷是個對政治毫無興趣的人,據他的同僚說,1964年(sorry,原先錯寫成了1958年),毛主席接見了研究所的科學家,許多人都激動的上前和主席握手,郭永懷傻乎乎的站在原地憨厚的笑。
https://pic2.zhimg.com/63ac5dabb2e93171715587cc752629d1_b.jpg" dw="337" dh="450" w="337">在中科院力學所中的一個清靜的小院子里,豎立著郭永懷的塑像,這是是1989年建的,當時一個小插曲是,郭永懷由於工作性質,很少留下照片,所以為他建雕塑的時候,竟然沒能找到一個他的正面近照。好在雕刻師功夫了得,只做了少量修改,便完美呈現了郭永懷先生生前的樣子,根據他的學生們說:對!郭老師就是這個樣子的!

在中科院力學所中的一個清靜的小院子里,豎立著郭永懷的塑像,這是是1989年建的,當時一個小插曲是,郭永懷由於工作性質,很少留下照片,所以為他建雕塑的時候,竟然沒能找到一個他的正面近照。好在雕刻師功夫了得,只做了少量修改,便完美呈現了郭永懷先生生前的樣子,根據他的學生們說:對!郭老師就是這個樣子的!
(更新,sorry,有朋友指出這張圖是中科大的郭永懷先生的雕塑,中科院力學所的雕塑應該是下面這張)
https://pic4.zhimg.com/8c996dc6e22c9be521577c1fbd5b5adb_b.jpg" dw="455" dh="551" w="45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c996dc6e22c9be521577c1fbd5b5adb_r.jpg">(雕塑題目:郭永懷 雕塑作者:李禎祥 建設地點: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雕塑題目:郭永懷 雕塑作者:李禎祥 建設地點: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但是與其他塑像不同的是,郭永懷先生的塑像下安放著兩個人的骨灰。

李佩:我不是把郭永懷的骨灰盒給挪到力學所,原來他不是在八寶山的一個四室,也不是什麼室裡頭,有他一個地方,就把那個小牟的骨灰,就擱在另外一個地方。那個時候他的學生已經給他搞了一個塑像,我說就在這個塑像的下面,就給他挖一個穴,就把小牟的也擱在一塊,因為小牟也是為著跟著他,所以才犧牲的。

參考資料: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郭永懷紀念網站http://www.kepu.net.cn/gb/kpdt/gb/special/201310_01_gyh/index.html
鳳凰衛視2010年8月23日《我的中國心》對李佩先生和郭永懷先生的專題節目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wdzgx/detail_2010_12/15/3519880_0.shtml
風骨先生—專訪「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烈士夫人李佩
郭永懷:"兩彈"元勛
力學家風采:鴻雁傳書寄深情——記錢學森與郭永懷的深厚情誼
懷念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
《大家》 20130113 郭永懷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
PS下:
其實關於郭先生的資料,由於他工作的原因,目前發布出來的都是官方文章,所以能做的只能從官方文章里找出一點點線索,因為李佩先生採訪中也說了,關於郭永懷先生到底怎麼死的,也是最近幾年才從報道里知道,之前連她夫人都不知道他空難的細節。包括郭先生工作到底做什麼,也不曾對夫人提及,核爆炸後李佩其實只知道那一天郭老特別開心,請朋友到家裡吃飯,問他為什麼這麼開心,他也是隻字不提,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包括到底飛機失事在北京的西郊機場還是首都機場依然至今是個謎團,只能說關於他老人家的研究,目前來說基本90%都是找不到資料的,連回憶錄和關於他的書籍都沒有。包括唯一的那個生還者也是謎團,有的資料說沒有生還者,但是在201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新生演講上,卻提到了「生還者」的證詞。
牢記責任 勇於奉獻——中科院研究生院2011級開學典禮側記----中國科學院
總之,資料十分有限,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幾百年,關於這些英雄的故事能夠終於從歷史裡浮現出來,更全面的讓大家知道。


取匿了,沒想到一個簡單的回答能得到這麼多贊。小白,太。激。動。了。。。。

兩彈一星工程中的科學家都很值得敬佩,那就讓我再補充一個吧。

1979年的初夏時節,一次偶然的事故發生了——在羅布泊上空,飛機空投小型氫彈,降落傘沒有打開,核彈從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

指揮部立即排出一百多名防化兵在彈著區域內拉網式搜索核彈,時間一分一分過去了,卻始終不見核彈的蹤跡。

鄧稼先決定親自尋找。

「老鄧,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們的命都值錢!」,基地司令員極力反對道。

放射性鈈,在大自然的半衰期為24000年,倘若侵入人體,很容易會被骨髓吸收,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為200年。僅1g重的鈈,就可殺死10000隻鴿子。

鄧稼先當然對這些了如指掌,可是他還是拒絕了大家的勸阻,毅然走上吉普車。

吉普車賓士在戈壁荒漠,鄧稼先也在步步接近危險地帶。在荒漠中,烏黑的大鵝卵石與那枚核彈極為相似,讓人很難區分。

終於找到了出事現場,那枚核彈的殘骸也找到了。鄧稼先要汽車停下來,他堅決阻止核工業部趙副部長和司機與自己同行,他大聲說道:「你們給我站住!你們進去也沒用,沒有這個必要!」

面對死神,他感到的不是心悸和恐懼,而是超脫生氣之外的平和。他身穿白色防護服,帶著一副墨鏡,一步一步向著目標走去。他看到那枚核彈破解後的碎片,真是喜出望外!這時,污染測試員也趕到了,儀器上的數字,高出了污染限度的幾十倍!人們勸他趕快離開,他心裡也很清楚,多在這裡一分鐘,就意味著生命落入死神的魔爪。但是,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他怎麼能離開呢?

就在這一次,他遭受了極為嚴重的鈈239輻射傷害,放射線摧垮了他的健康防線,使體內的癌細胞空前活躍起來......

在患癌期間,鄧稼先努力忘記自己病情,忘我工作,走在一條險路上,一條不歸路上。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時50分,鄧稼先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核事業。

而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他才為人所知。

————————————————————
以下為原回答

2017年1月12日,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科學院外語系教授李佩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各界紛紛悼念「中科院最美玫瑰」李佩先生。

李佩先生的丈夫便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暨烈士郭永懷。

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數據,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他匆匆地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里,還認真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彙報。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僅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了玉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他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對我國科研事業極為重要的資料。
我回答很簡略,但是背後的故事很讓人感動,希望能有人深入了解一下。
回答地不是很好,匿了。原諒我的文筆與可憐的面子。


一晚上多了一百多贊,是有哪位大佬點贊了嗎?惶恐萬分,小透明很開心

又多了好多贊?按道理是要更新的,可我沒東西更了怎麼辦?難不成爆照?

我害怕了,竟然這麼多贊,好吧,千贊爆照
============我是分割線============

有一個小球從一個光滑的斜面上滑下來,它想要回到原來的高度,可它的前方是平坦的,它只能孜孜不倦地向前,尋找它的歸宿,但它卻永遠也找不到了。

——牛頓第一定律

順便分享一下我在生物方面的那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1605025/answer/139073097


大齡物理男博士/博後找不到女朋友挺凄的,但是在找女朋友這件事情上一般都想的挺美的。

充分體現了理論計算和實驗數據對不上這一特點。


又及:原諒我,沒能寄出這封信…
我不知道你在天堂的新地址啊!

每次讀到最後這裡,肝腸寸斷、痛徹心肺!
鼻酸喉澀,潸泫不禁,很有放聲痛哭的衝動……

————————————————————————————————————————


附原信全文如下:

故事梗概請見本題下高票答案:科學界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 水陌輕寒的回答 - 知乎
信件原文請見故事主人公費曼的暢銷書《費曼手札 (豆瓣)》。


提兩件牛頓的。
牛頓是遺腹子,一生下來他親媽就離開家跟附近教堂里的一個牧師同居,從此再沒回過家。那個教堂離牛頓家頂多三里地遠,可她母親就是不回去。牛頓長大後,如劍橋上大學,她的母親極力阻撓,故意不給學費,讓牛頓當打工生,受人歧視,逼他回來。幸虧牛頓能堅持住,比較愛學習,也遇到了好老師,最終走上了科學的康庄大道。

牛頓很大一部分時間在研究化學,其實也就是煉金學。就在自己的小宿舍里做實驗,條件太差,實驗結果,很多不知名的化學反應產物,牛頓都是放進嘴裡嘗嘗!化學產物有不少都是劇毒的,即便只用舌尖舔一點,對身體也有很大危害。就因為這個,在50多歲時,牛頓得了一場大病,身體垮了,卧床好幾個月。好在牛頓身體底子不錯,一年後原地滿血復活,繼續搞科研。


推薦閱讀:

嘉靖帝那麼聰明的一個人,為什麼會信道信長生以至於做出那麼多荒誕的事?
朱元璋厲害在哪裡?
敘利亞內戰和西班牙內戰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說,明朝的中國是「潛水艇夾肉麵包型的社會結構」,真實按不同階層的人口分析未必是「潛水艇夾肉麵包型」吧,應該是金字塔型的吧?
為什麼在信息開放的西方醜化中國如此深入人心,在信息封閉的中國醜化西方卻如此失敗甚至出現各種崇拜?

TAG:歷史 | 自然科學 | 故事 | 物理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