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淮河周邊都是平原,為什麼也有南北氣溫差異?

如題,平原的話冷空氣應該是直接下來的,淮河以南比淮北暖不了多少吧?
另外,秦嶺南與秦嶺北的溫差,同淮南淮北溫差相比,有多大差別呢


秦嶺南北的氣溫差距可以在十幾度乃至接近20度。
一邊零下十度下雪的時候,另一邊還有五六度或者十度上下,氣候溫暖舒適。秦嶺海拔高連綿起伏,而淮河與之情況雖然有不同。
但是淮河一線也存在一定的山陵的阻攔,但淮河南北溫度差異不會比秦嶺南北大,大約在3-8度上下,除非出現比較明顯的氣候變異。如急劇降溫,歷史上魏晉南北朝和明末出現過的。


題主你的理解是沒錯的,但是要把這個事情說清楚還是要頗費些筆墨。

一.「線」與「帶」的區別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早在1908年的時候就已經由時任中國地學會會長的張相文先生提出。這裡說的「地理」包含了「自然的」「人文的」兩重屬性。

當我們討論這條線作為「自然的」也就是「氣候的」南北分界線的時候,在秦嶺這一段學者們似乎是至少找到了一條明晰的線。但是讓學者糾結不清的是,如果我們必須定義一條清晰的線,歧義就產生了。從氣候上來說,秦嶺南坡大概800米海拔處可以作為亞熱帶氣候結束的邊界。但是同樣的,北坡海拔約700米處也是暖溫帶氣候結束的邊界。那麼到底是將這條線定義在南坡的800米海拔處,還是北坡的700米海拔處,亦或者是乾脆將其定義到秦嶺的山脊處呢?這裡就意味著即便是秦嶺這樣一個像擋風牆一樣的山脈,我們也無法找到一條像絕境長城一樣的分界線。
因此當我們再講目光放在淮河流域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被完全的暴露上,實際上,淮河本身確實並不能作為一條明顯的氣候分界線。夏季來自太平洋上的東南季風一路高歌猛進,在淮河流域並沒有遇到明顯的地理阻隔,但是其到達淮河流域之時,也已經強弩之末,而漸起的西北風則勢頭亦將直達江淮之間。因此淮河流域同時作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末端,只會在相當一個區域內才能將兩種氣候分開,而非一條涇渭分明的線。

所以在2010年,由蘭州大學陳全功教授等人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評估完成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中,將我們傳統簡化了的南北分界線釐定為一個涉及7個省的130個縣市的分界帶。總面積約14.6萬平方公里。

二、橘生淮河兩岸

第一部分寫完,事情似乎已經有了完滿的答案,但是細心的人似乎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南北的界限是理清了,一條帶的說法也比一條線的說法令人信服,但是帶里的人呢?他們不屬於南,也不屬於北?難不成我們就把這小小的一個帶狀區域定義為「中」不成?

要說這個故事,我們就必須得把時針往前推,推到兩千多年前,從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說起。
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載著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晏子使楚,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這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南橘北枳的故事。我相信很多第一眼看到這個故事的人,也許與我一樣,被晏子非凡的詭辯所折服。給你一種好像有什麼不對但是我卻無法反駁的感覺。
古人的智慧中充斥著這種白馬非馬似的詭辯,不管古人是不是真的搞不清橘與枳只是同科不同屬的近親,橘樹即便生在淮水以北,也同樣會結出橘子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來自淮河以北的齊國宰相晏子與來自淮河以南的楚國國君,心理上都認同淮河,是一條不但是區分了南北氣候,也是區分了南北文化的界限。
——待更


淮河作為一條劃定南北的分界線,其南北兩側氣溫雖相差不大,但在土地利用類型上(特別是中上游),傳統的南水田北旱地的分界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說還是有其意義的。


推薦閱讀:

2017年10月4日中秋節大理洱海上空出現巨大流星狀物體,是什麼東西?
盤山公路是沿山脊修的嗎?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固有領土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否存在矛盾?
中國遙感衛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如「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樣的名稱是如何確定的?

TAG:地理 | 氣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