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機械鍵盤都不出大回車的版本了?

一直想要一個帶手托的大回車的機械鍵盤,可是找了一圈,竟然沒有。為什麼機械鍵盤都沒有大回車的版本了。而且我發現連普通的電容鍵盤都有這個趨勢,難道大回車用的不爽么。我用小回車極其難受,經常打錯。


因為「大回車」主要常見於亞洲國家,而機械鍵盤的大部分用戶都是美國或者歐洲的,因此想買到亞洲布局的機械鍵盤相對會困難一些。

另外,亞洲回車用在筆記本電腦上製作非常不方便,因此到目前為止我沒見過任何一款筆記本電腦採用亞洲回車。用戶一旦熟悉了筆記本的美國回車布局後,換到亞洲回車的外接鍵盤上反而會很不習慣,因此隨著筆記本電腦的逐漸普及,外接鍵盤也會越來越少採用亞洲回車了。

補充一下,我相信提問者想要的「大回車」並不是 ISO 回車。ISO 回車又名歐洲回車,在中國相當罕見,而中國常見的「大回車」是亞洲回車。QWERTY 布局的鍵盤常見的回車有三種模式:

美國回車(ANSI return)

歐洲回車(ISO return)

以及亞洲回車(big-ass return)

-------------------- Update: --------------------

針對匿名用戶回答的一些補充:

如果你對「懂」的定義就是看過你列出來的這些材料的話,這些東西我三年前在店裡找不到想要的大回車鍵盤時就已經把你這裡列出的內容都「懂」過一遍了——畢竟維基百科並不是什麼少數專業人員才能找得到的冷門資料。

你這裡給出的結論我同樣是兩年前就看到過,如果這個結論足夠有說服力的話,我也用不著再去花時間去研究這個話題了。如果有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國內使用電腦的經歷的話,應該會記得那個年代幾乎所有電腦都是清一色的大回車,如果大回車居然有如此多的弊端(形狀怪異、製作複雜、質量不高、按鍵不穩),那是如何在那個年代取得統治地位的?因此如果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單純說「因為大回車存在各種缺點,因此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漸被淘汰了」,這個結論至少對我而言是沒有說服力的。

另外,一個已經取得統治地位的東西,除非它的替代者有全方面壓倒性優勢,否則大家光是單純出於「習慣」也不會輕易更換。Dvorak 鍵盤相對於 QWERTY 有很多優點,但就因為沒能做到全方面壓倒性佔優,到目前為止也就只能在小眾中流行。同樣地,小回車鍵盤縱使在成本、製作工藝方面能有一些優勢,但我不覺得這一點點優勢能成為改變整個傳統習慣的理由。

帶著這些問題,經過兩年來多方面查閱資料,我目前得出的結論是:

1. 大回車發明的原因是試圖兼容歐洲回車和美國回車,習慣美國回車的人可以按大回車的下半部分,習慣歐洲回車的人可以按大回車的右半部分。雖然我個人認為這樣試圖討好雙方的後果是任何一方都沒討好到,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布局在美國和歐洲之外的很多地區流行開來。

2. 大回車未必是在亞洲首先被發明出來的,但主要使用者集中在亞洲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有興趣查閱維基百科的話,你會發現大部分使用大回車的國家都集中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日本除外)。「亞洲回車」這個術語不是我的發明,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說法,如果硬要說這個布局和亞洲沒有關係因此「亞洲回車」就是瞎扯,那我們是不是今後都不應該用「阿拉伯數字」這個詞了?

3. 雖然台式機鍵盤大回車在製作工藝上的劣勢尚不足以導致用戶改變使用習慣,但筆記本鍵盤製作的劣勢就足以改變用戶使用習慣了,被改變之後的習慣會被帶回台式機鍵盤上進而影響市面流行的台式機鍵盤布局。小回車鍵盤在中國的普及和筆記本電腦在中國的普及有著非常高的吻合度,因此「筆記本電腦的普及導致用戶鍵盤布局習慣的改變」這個說法目前在我看來更有說服力一些。

4. 在中國用戶使用習慣被改變之前的年代,即使是低端劣質鍵盤也沒有為了降低成本和製作難度而刻意採用小回車,機械鍵盤作為相對高端的產品,對於成本的增加和工藝的更高要求理應更不敏感才對。但目前的事實的確是大回車機械鍵盤相對要難買一些,款式和風格的選擇面也比小回車要小很多,有人給出的一個猜測是亞洲國家對於機械鍵盤的需求量小於美國,雖然我找不到可靠來源的數據支持,但至少這個猜測是符合我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的,因此我個人認為「用戶數量假說」相對「工藝成本假說」更有說服力一些。

總之,不管什麼問題,當你看到一個結論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就匆匆把這個結論印到自己腦子裡,然後對之後見到的一切和這個結論不符的說法嗤之以鼻,覺得別人都沒你懂得多,這對於思考問題和認識事物並沒有好處。我目前的結論也就是根據我之前查閱的資料得出的在我目前看來比較有說服力的一個說法而已,如果今後我看到有更權威的資料,更可靠來源數據支持的論點,或是邏輯上更加有說服力的推論,我也會很高興地承認我之前的結論錯了。

就這樣。


為什麼的事情上面這麼多兄弟已經說得很多了,我就不給你解釋了;

如果你想買一把還不錯的大回車+手托的機械,買7G或者JAKI
如圖:

7G 大回車 小退格

Jaki 大回車大退格


我相信題主想問的只是為什麼大家不喜歡大回車。

大回車(big-ass return)的缺點:
1,回車的標準指法是用右手小指,而小指的強度較低,不適合按過大的按鍵。
(點按到一個按鍵的正中才不會造成按鍵一邊翹的問題,所以更大的回車意味著點按的中心甜點位置改變,這往往需要更大的力量按下。通常而言,喜歡大回車的人大多不是使用小指按回車的指法)
2,大回車意味著小退格鍵,而退格鍵變小將嚴重影響使用體驗。

當然,如果只是問哪能買到的話,其實想買當然還是可以可以找到的。


賽睿7G啊。ISO配列的鍵盤都是有你所謂的大回車的,只不過國內用的鍵盤基本都是ANSI配列的。


我在GeekHack上發了一個帖子和外國燒友們討論了一下這個問題,以下是我得出的一些結論:大屁股回車最初由台灣鍵盤廠商開發,後被IBM PC/AT採用,而IBM的鍵盤產品曾長期是整個鍵盤行業的標準,所以IBM在停止使用大屁股回車後,其他廠家也接連跟著停止使用大屁股回車方案,亞洲地區可能因為模具滯後的原因大屁股回車淘汰的沒歐美快,最終形成了現在大屁股回車是亞洲回車的說法。


關於大屁股回車的幾個事實:

1、大屁股回車曾經也是標準配列,因為84-Key AT Keyboard,分別有大屁股回車和ISO回車(7字回車,下同)兩種版本。

2、目前的US ANSI配列主要傳承自美版的101-Enhanced keyboard(IBM Model M),而Model M主要是ISO回車和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ANSI回車兩種版本。Model M的Wiki:Model M keyboard

3、大屁股回車設計成本製造成本都比ANSI標準回車高,標準的ANSI回車只需要一個衛星軸或平衡杠,而大屁股回車需要兩個。即使不用平衡桿/衛星軸方案也要在ANSI配列""鍵軸位放置一個支撐柱。雖然Model M的屈蹲彈簧軸在技術上屬於薄膜,但也是需要相應的平衡手段的。

4、大屁股回車在使用上不如ANSI回車穩定,同上條,大屁股回車如果為了節省成本而採用了較為廉價和方便的方案的話,如果在敲擊時不點在中心部分可能會導致鍵帽有微微翹起,會極大的影響使用感受。綜上所述,大屁股回車就逐漸被淘汰了。


我所見到的大多數人是比較喜歡一字型回車的,大回車當然有,但是現在的確已經不多了。如果你喜歡大回車的話,可以考慮i-rock 6230或者SteelSeries 7G,後者自帶手托,不過7G價格很是偏高,需要稍微考慮一下。


突然就覺得題主需要這個外接式超大超爽enter


賽睿6GV2和7G是Big-ass return


先回答問題。大回車的機械鍵盤就是Steel Series的6G一代、二代和7G鍵盤。

其次,支持用戶 @滇狐 的答案,大回車鍵最早誕生的原因是增強確認感。在之前的鍵盤,大回車鍵+小退格鍵的設計,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為鍵盤誕生時參照了更多的打字機按鍵設計原理,而打字機按鍵是沒有退格鍵的。

當時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退格鍵不是一個必須要具備的鍵——當時強調慢手速輸入並且不出錯,而為什麼要強調不出錯,這個沒有問過外國打字員,本國打字員在1980年的說法是「紙太貴了」。

之後的改良,把大回車改小,在回車鍵上方增加「」(即「、」)鍵的原因,是因為原先「」一直默認在小退格鍵旁邊,而盲打時,「」鍵基本不屬於「敲擊熱區」,同樣,退格鍵也不屬於「敲擊熱區」,在這個階段,大量文字輸入並不普及——至少電腦主要還是程序員的生產力工具,因此在按下「」鍵的時候經常會誤觸退格鍵。

在這個現象下,引發了將「」鍵從退格鍵旁邊扯開,代之以「+」鍵,並且改小大回車鍵,將「」鍵設在回車鍵上方的設計思路。

在硬碟設計原理上,以前的同事問過明基的設計師,對方表示大回車鍵最早設計時,鍵帽為了保證在無論哪個區域按下都能穩定,需要品字形結構進行固定,而鍵盤上所有的鍵都是單一固定方式——只有空格鍵和回車鍵特殊,但大回車鍵的設計的確太特殊了,非常讓人頭疼。

綜上所述,大回車鍵的確是應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我是蛋疼的分割線+++++++++++++++++++++++++++++++++

關於「敲擊熱區」:

節選自SDAM-News的2月24日周末特刊《唯有紅與黑——機械鍵盤選擇之己見》

「敲擊熱區」:鍵盤上最經常被8個手指頭按下的鍵位所在的區域。一般用戶的敲擊熱區僅限於主鍵盤區的42枚鍵,包括1~0,26個英文字母鍵,大寫開關鍵,分號鍵,引號鍵,逗號鍵,句號鍵,問號鍵。另外再加上回車鍵和退格(刪除)鍵。

在主鍵盤區有61枚鍵,其中左右Ctrl、左右Shift、左右Alt、tab、上角標、+號鍵、-號鍵、頓號鍵(「」)使用相對較少。2枚Win鍵和1枚菜單鍵是最不經常使用的,因此以上14枚鍵不算在敲擊熱區之內。

主鍵區之外,F系列鍵區、列印屏幕鍵區、office鍵區、方向鍵區、小鍵盤區和ESC鍵也不屬於敲擊熱區。

+++++++++++++++++++我是結束蛋疼的分割線+++++++++++++++++++++++++++++


大回車意味著小退格。小退格容易按錯 orz...


當你打了一大堆字後,抬起手腕,用中指,無名指痛快的敲擊大Enter鍵,聽到清脆的「嗒」,那是多愜意的感覺!小指敲鍵,小Enter鍵滿足不了啊~~~


某些人不懂不要亂說,跟什麼亞洲不亞洲的根本沒有什麼關係,1984年的IBM PC(PC/AT)就有這樣子的回車鍵。

鍵盤的位置就那麼大,ISO/IEC 9995也劃定好了布局網格。回車鍵變大了必須有其他鍵變小,一般都是退格鍵變小,即原本佔據E13和E14兩個位置的按鍵,只能使用E14一個點,然後反斜杠()放在E13,都是使用特別頻繁的兩個鍵,為什麼要一個特別大一個特別小;

要不然就是右邊Shift鍵變短,只佔用B12(注,雖然圖中標出來B13,但是這個點是沒有的),然後把反斜杠()放在B11這個右手小拇指很難按得到的位置。

第一段中提到的PC/AT的做法是,Ctrl鍵和Alt鍵只有一個,Ctrl鍵和HHKB的布局類似,在Caps Lock的位置(C00),Alt鍵在我們常用的鍵盤的左Ctrl鍵的位置(A99),右Ctrl鍵的位置是Caps Lock鍵(A12),Shift鍵左右各一個。

還有就是工藝問題,倒L型跨兩行的回車形狀接近矩形,可以類似空格鍵那樣用平衡桿或者衛星軸來穩定。而大回車形狀怪異,總是會有搖晃,製作起來工藝複雜,質量也不高。

不否認就是有人喜歡大回車,對於按鍵穩不穩之類的也不關心,但是需求相對來說還是稍微少一些,而且工藝也麻煩,效果不好,所以大回車鍵相對來說會少一些。但是你想找的話,也總是還可以找到的。

更多閱讀:
IBM PC keyboard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O/IEC_9995
窄邊框+茶軸+大回車+大退格?有木有?全部都有!


因為大回車的平衡很難做,賽睿的用的是衛星軸,假如用平衡桿的話就是要一個橫著的一個豎著的,用小回車可以減少裝配難度,保證更好的平衡性,所以用的比較多。
假如有錯,歡迎指出


沒碰過機械鍵盤不討論。以下是說普通薄膜鍵盤。關於大回車的敲擊熱區,手頭有一個實例:

白色眩光的部分即是。印象中其它人用過的大回車鍵與此差不多。基於成本考慮,越是質量差的鍵盤,大回車越是容易卡住,其次是空格鍵。


這是 1971 年 IBM 終端機鍵盤的配位,可見回車鍵只有一格寬、兩格高,但放在第三、四排。

下面是 1981 年初代 IBM 個人電腦鍵盤的配位:

Enter 鍵上移但大小不變。注意,有很多鍵都是凸狀,沒有平衡裝置,只能在突起的地方按下。1983 年 PC/XT 沿用。
下面是 1984 年的 PC/AT 鍵盤:

凸狀鍵幾乎全部改掉,引進大 Enter。
1986,引進現行美製:


大回車是英國鍵盤標準,小回車是美國標準。

United Kingdom keyboard layout for a computer running Windows.

United States keyboard layout

更詳細的信息,參考以下鏈接

British and American keyboards


這個就是我現在使用櫻桃機械鍵盤,我最討厭的就是大回車的鍵盤,所有我買的鍵盤都是小回車,現在大部分的鍵盤也是小回車了.大回車的討厭之處就是,因為回車佔用了原來"/|"鍵的位置,導致它向上移動,向上移動後,又導致"Backspace"鍵的長度變短,直接導致了"Backspace"鍵的敲擊時的感覺.大回車的問題就是,你按這個鍵的時候,你會感覺它不夠牢固,總有一種搖晃的感覺.手感急劇下降.
總結:大回車帶來的只有問題,大大降低的鍵盤的手感,百害而無一利.


用了那麼多鍵盤,只有歐洲回車是最適合我的。

大回車,大退格,?鍵在shift旁邊!

亞洲回車的缺點就是退格鍵太小。

如有歐洲回車的機械鍵盤,請不吝推薦,感謝!據我所知,只有狼蛛是歐洲回車!


大多數人都說大回車就會有小鍵盤 作為一隻倒霉的程序員 我能說 大回車意味著管道符不好找嗎?


UK layout的是7字大回車啊


推薦閱讀:

TAG:機械鍵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