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酶適合在 36 攝氏度左右發揮作用,所以人的體溫才在 36 攝氏度左右的嗎?


這是個好問題,先mark一下改天再來作答。簡要來說也是演化的產物
---------------------------------------分割線--------------------------------------------------
這個問題需要分解成兩個問題來回答。關鍵是第一個問題
1. 恆溫是如何演化而來的?而且為什麼定在一個很窄的範圍內?
2. 酶和恆定體溫在演化中的角色各自是什麼關係?

這問題是一個演化論中的未解決問題,重要性不亞於人類是怎麼演化來的。粗了解了一下學界有數種解釋,都沒給出完美的答案,但是提供了不少足夠合理的解釋和思路

先從生理、生化角度來看體溫的產生和保持,這個很簡單:熱量的根本來源是細胞內的線粒體,代謝旺盛的器官產生了大量的熱能,人體中比如肝臟。保持恆定體溫則是在神經和體液通過毛皮,脂肪,汗腺等的調控完成。
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恆溫在37攝氏度,鳥類稍高40度。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脊椎動物幾乎都是變溫動物。產熱能力方面來看恆溫動物線粒體數量和線粒體膜表面及都是變溫動物數倍,同樣氧化酶活性也是數倍。

幾億年前的石炭紀,恆溫動物的共同祖先剛爬出小水塘,曬著太陽提升自己的體溫。從眾多爬行類、兩棲類動物也需要曬太陽提升體溫來看,稍高一些的體溫大概確實有利於生物體,增加了競爭力。演化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們帶來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割掉另一樣東西,而且永遠猜不透揮舞這把劍的無形之手揮向哪裡。保持一個高體溫代價是龐大的:代謝率暴漲4-10倍,必須要獲得足夠的食物才能保持體溫,意味著耗掉大量時間覓食,遇到的危險也會成倍增加。

早先根據有限的化石,我們知道鳥類和哺乳類都是小型爬行類演化而來。那幾乎可以肯定的說,恆定高體溫也是最先從他們身上演化而來的。早先有理論認為,提升體溫有利於在某些不利條件下繁殖(許多生理過程需要一定溫度,這是物理方面的限制),代謝率的提高意味著活動性的提升(線粒體可以快速產生能量),鼻腔結構變化,既增加了氧攝又提供了熱交換的結構基礎。這是「食肉動物起源論」

另有一個「食草動物論」,認為是氮需求導致了內源產熱。植物的氮含量只有動物的幾分之一,食草動物為了滿足氮需求必須吃遠超過肉食動物的食物量,滿足了氮但是又多出了大量的碳元素,只好把它們都燃燒掉,結果就是體溫上升,以及其帶來的演化優勢。

我們對過去的了解太少,還需要大量的證據填補演化論框架的空白。以上提供的兩種假說都提供了許多很好的思路和證據支持,期待將來有更好的理論能把這些東西囊括進去。時間有限暫時寫到這,這玩意可以寫一篇超長的論文了.....


顛倒因果了


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需要討論那麼多演化以及生物學知識

這很顯然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問題。生物漫長的演化過程形成了今天精密的生命體,所以並不能說是哪一個影響了哪一個。
如果說「因為酶適合在 36 攝氏度左右發揮作用,所以人的體溫才在 36 攝氏度左右」,那豈不是默認了人類先有酶功能而後有恆溫功能?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排第一的那個看了半天也沒看到任何對問題實質性的回答。


使酶正常發揮作用是一部分原因。
更正一下:人體正常的體溫是在37度左右。


是因為人的體溫是36度,所以酶的最適溫度是36度?


推薦閱讀:

雌雄差異最大的動物是什麼?
為什麼人類會產生愧疚這種情緒?
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最大的失敗嗎?
為什麼近千年來人類都沒有發生顯著的進化?
人站立行走的進化優勢是什麼?

TAG:生物進化 | 進化論 | 進化 | 人體 | 生物學 | 體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