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楊嗣昌這些明末朝廷重臣?

對明史比較感興趣,從史書上看,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楊嗣昌這幾個人都是能力極強,能在國家危亡中極力扶持國家並給國家帶來希望的人。想知道大家對他們評價和能力的排名。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而已。(這老幾位排名不分先後)

啥?還有洪承疇?「叛徒神氣什麼!?」——陳佩斯


知乎的水平啊!上來直奔洪承疇去的都是搗漿糊的!最搞笑的是那位還搞了個明末雙星,真把「明朝那些事」當正經歷史看啊!
題主所謂喜歡明史,估計也是看這種演義看來的吧。要不然我怎麼也想不通把上述幾個人並列的理由!再強調一遍,「明朝那些事」充其量就是個演義小說,「隋唐」「三國」的級別。連野史也算不上,把它當正經史書看那時坑爹啊!至少也把顧誠老師的全集先看了再來談明史不遲。
下面就我的認識對上述幾個人談一下,順便補充一下幾個我認為重要,但是題主沒提的人。篇幅有限,就不列舉史料了。
孫承宗:河北高陽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明熹宗天啟皇帝的老師。這個明熹宗應該是比較單純的人,任人唯親,他另一個特別親近的人就是魏忠賢。孫承宗兩度以大學士兩任遼東經略,每次都是大敗後挽救危局,同時他提拔的袁崇煥等人基本上是明末抵抗清朝的最後一批骨幹,沒有他估計皇太極比李自成先打倒北京。而且他晚節很好,清軍攻陷高陽後,鑒於他的聲望,根本沒有要殺他,但他力爭後自盡,全家都殉國。稱他為明末第一名臣確實不為過,當然這個和皇帝的信任有很大關係。如果沒有閹黨的阻撓,可能確實能改變歷史走向。
洪承疇:福建泉州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此老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確實一把帶兵好手。能打杖,除了援錦州那一仗,鮮有敗績,比後面幾位強多了。明朝到後面全靠他帶出來的人在打。孫傳庭,賀人龍,曹文詔,吳襄(吳三桂的老子)都是他的手下。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時候幹掉闖王高迎祥,把農民軍打得一塌糊塗,軍事才能不容置疑。如果不是調到遼東,李自成沒什麼機會成氣候。入清以後,孫可望李定國的大西軍在湖廣大勝清軍主力,連清親王尼堪都被斬了,孔有德兵敗自殺。又是此老以五省經略坐鎮湖廣,以弱勢的漢軍幫清朝穩住局面,否則以李定國的軍事才能,加上當時清朝在南方的統治遠遠不夠穩固,一旦丟了湖廣腹地,東南西南連成一片,很有可能形成東晉的局面。
楊鶴: 楊嗣昌他爹,常德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他是副左都御史出生,本身就是一個文臣。調他去任三邊總督是因為當時皇帝打算以撫為主,所以他派去就是執行這個政策。說實話他執行的相當不錯,當時陝西的主要義軍如神一魁,滿天星,點燈子都被他他招撫成功。注意,他可是沒有兵的。這人口才相當不錯,而且很體恤民情,人格魅力是很高的。可惜皇帝要馬兒跑卻不給馬兒吃草,招撫成功卻不給安家費,最後把責任全推給這個冤大頭。所以他兒子就180度轉彎,一口咬定一個「剿」字。
盧象升: 天啟二年進士。也是個文官愛帶兵的。崇禎二年帶兵勤王,沒碰到清軍,就被委以大名兵備道去剿「匪」。大名在河北,緊靠北京,有多少匪可剿?這人其實戰績一般,崇禎八年任五省總督,和洪承疇一南一北,那個運氣好啊。主要的仗都是陝西軍打的,當時洪亨九在下面猛將如雲啊。等到九年就升宣大總督了,前後才一年。宣大不是清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其實沒他什麼事。等到了十三年清軍進攻,在昌平力戰而亡。這個人是個能帶兵的文臣,但是不是什麼改變歷史的角色。
孫傳庭:陝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明朝那些事」裡面最忽悠的就是這位,那個拔的高啊。可是這位老兄一直呆在陝西,以前是洪承疇的副手(陝西巡撫),打仗沒他什麼事。後來洪調走,留下的大將指揮不動,還被他殺了一個。本來也沒打算用他做三邊總督,後來換了一個又一個,實在沒人了才用了這位老兄。他手握重兵卻一直縮在潼關不動,仗著天險人家也奈何不了他。直到左良玉被打得逃到武昌,在不幫忙就掛了,迫於嚴命才帥兵出關,一仗陝西精銳全部報銷,拱手把上京之路讓給老李。這位老兄唯一輝煌的事迹就是車廂峽差點幹掉張獻忠(注意,不是李自成哦),可那也應該算在陳奇瑜頭上。人家是趕的,你是在另一頭守株待兔的。
楊嗣昌:這位老兄我懶得說了,能力差,運氣差,人格差,唯一就是嘴硬。換誰都比他好點。如果不是他一同折騰,賀人龍曹變蛟那幾個猛將不至於死的這麼冤,福王也不會這麼倒霉。那麼南明也不會有那麼多內鬥,什麼唐王桂王哪有份。從這點上說,還真是改變了歷史啊。
=========================分割線===============================
都寫這麼多了,還有幾位也順便評價一下吧,見仁見智,就當拋塊磚了。
楊鎬: 河南商丘人,萬曆八年進士。這位老兄也是御史出身,屬於秀才帶兵那種。大家熟知的「薩爾滸之敗,其實比較片面。雖然他分兵是錯誤的,但是考慮到他的任務是一舉蕩平,趕鴨子戰術對明軍也是不利的。四路裡面有正有奇,主力是杜松那一路,這位老兄太大意中埋伏,還害了劉鋌。當時明朝對女真的戰鬥力還是有些輕視,尤其是機動性和突擊性認識不足是主要原因。楊鎬這個人還是有才能的,打過蒙古,干過屯田,朝鮮雖然吃過敗仗,但是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廢柴。之前對女真和蒙古也頗有勝跡。所以對他的評價不能只以最後一仗論英雄。
熊廷弼: 湖北武昌人,萬曆三十六年進士。這位也是御史出身(明朝干御史是好差事啊),後來巡按遼東,碰上猛人李成梁搭檔,戰績輝煌。他打仗民治兵備都很強,薩爾滸之敗後,在他治理下女真硬是不敢輕易啟恤,外號」熊蠻子「。泰昌元年擊敗努爾哈赤圍攻瀋陽,武力一流。關鍵是很有戰略眼光,袁承煥那套基本從他那裡拷貝來的。後來王化貞冒進被打的大敗,他保全遼東百姓退入山海關,結果被下獄冤殺。如果他能復出,那麼洪承疇和陝西精銳就不用調去遼東,歷史恐怕會大不一樣。
陳奇瑜:陝西保德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這位老兄是個倒霉蛋,崇禎七年春當上五省總督,當年就把起義軍主力困在車廂峽,結果居然讓他們跑了!煮熟的鴨子飛了皇帝當然大怒,下獄充軍。後來南明唐王找他當大學士,沒去,因為他第二年就死了。真是運氣差不能怨政府啊。
熊文燦: 四川瀘州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他是由楊嗣昌保舉接盧象升的五省軍務總理。這位老兄福建巡撫做的好好的,招降了海盜鄭芝龍(鄭成功他老子),結果被認為撫匪有方,就這麼趕鴨子上架了。可是農民軍和海盜是一回事嗎?估計他恨死楊嗣昌的了。不過這位老兄還確實挺有辦法,硬是把張獻忠,羅汝才等等一大票人給招撫了,其中劉國能還成為了明末有名的將領。可是張獻忠的特技就是「詐降」啊,這回算是降得最久的一次,崇禎十一年春到十二年五月,然後又犯了。追上去的左良玉又吃了敗仗,連總兵印都丟了。所以熊老兄的故事也就此結束了。
下面幾個倒霉蛋簡單說一下:
傅宗龍:楊嗣昌後,接三邊總督(原來是丁啟睿,升督師了)。原來是兵部尚書,不過是在坐牢啦。這個老兄光桿司令去指揮那幫洪承疇留下來的悍將,其實還不如坐牢。崇禎十四年和保定總督楊文岳追李自成,在項城被人包了餃子。手下大將見事不妙突圍了。按理說明代總督巡撫都有自己的標兵,關鍵時候就靠他們保命。人家楊總督的在標兵保護下衝出去了,這位傅總督空降兵,親信還沒培養起來,就此掛了。
汪喬年:原陝西巡撫,上面那位老兄掛了就輪到他了。這位更悲劇,一點不吸取教訓。崇正十五年二月,左良玉被李自成等部包圍,看在黨國的份上,汪總督又帶著那幫爺爺出發去救。結果人家不圍左良玉回頭來找汪司令玩命了。左師長一看人家撤圍了,撒丫子就往......反方向跑。接下來就參考上文,把傅司令換成汪司令就行了。
丁啟睿:接楊嗣昌的三邊督師。李自成攻開封,這位又帶著上面提到的楊總督,以及那一票爺爺們去救了。李自成在朱仙鎮設伏迎擊。這回是左師長先跑了。畢竟過一過二不過三。丁總督不是傻子,知道這幫丫的又要扔下自己,趕緊飛奔,連印和上方寶劍都扔了。倒是那位楊總督,反應慢半拍,差點沒跑掉。還好人家標兵靠譜,關鍵時候掩護楊大人一把。不過跑得了闖王,跑不了皇帝,這兩位也就一鍋端了。這才輪到末代三邊總督,替補的替補的替補的替補,孫傳庭上場。


明末最大的問題是皇權不行,中央沒銀子,各地越到後來越是各自組建部隊,非正式中央組建的部隊,所以說史書上都是牛逼的一個個被殺,而且好多還要誘殺等手段,歸根結底不在他們軍事才能如何,更主要的是這些將領錢和糧食如何,訓練的兵如何,訓練好了皇帝就怕,因為中央政府沒兵權卻有這幫人的任免權,連殺兵部大臣成為必然,袁崇煥到毛到賀人龍等等,還有下獄的一串兵部大臣都是如此。孫傳庭的時候, 最後聽朝廷話的就剩他臨時訓練的一點陝西兵了,這也是朝廷沒錢,他用朝廷給的權利自己弄錢弄糧招募的,賀人龍這麼低的職位都能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的,還得誘殺,朝廷沒錢沒糧的必然結果。最後李自成不想攻打北京,要錢不論是真假,崇禎拿不出都是必然,沒錢誰賣命,首都不攻自破,皇帝連親兵都沒了是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瘟疫確實有,亂世圍城哪有沒瘟疫的,沒人給皇帝賣命是真的,首都無人殉國也罕見,要知道宋是風雨百年還幾萬人投海殉國。李自成一進來,大臣排隊來要官,自發來了還打架,都是明末皇帝遇到天災人禍後沒錢的原因,講哪個大臣利害,沒意義,利害就是被皇帝殺,不厲害被敵人殺。


洪承疇在歷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論,是中行說、汪精衛之流,不值得一提,嚴格說來與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等比較是對這些名將的侮辱。想客觀評價明末名將,應摒棄政治影響因素,如上述三位均受明朝組織架構和當時中央的錯誤政策方針影響,最後暗淡褪去。以軍事思想比較,孫承宗排首位,建立關寧鐵騎這是明朝最精銳的騎兵,建立遼東積極防禦的軍事體系。以勇猛善戰比較,盧象升排首位,明末沒有哪幾個明軍將領能夠做到忘我與滿清八旗開戰至死方休。以軍事謀略比較,孫傳庭排首位,子午谷奇謀的粉碎者,潼關南原埋伏,兩任闖王一被俘一喪家犬逃走。至於楊嗣昌,輕浮,更像是軍隊政工幹部,而且還是無崇高理念的政工幹部,不屬於作戰部隊將領行列,沒資格入選。


「從史書上看,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楊嗣昌這幾個人都是能力極強,能在國家危亡中極力扶持國家並給國家帶來希望的人。」


關於楊嗣昌,恕我寡聞,哪本史書說他能力極強了?哪個史官說他「能在國家危亡中極力扶持國家」了?

余者皆是人傑。


隱約感覺題主不是看的史書,看的是明朝那些事兒。


居然沒左良玉 曹文詔 另外李定國 鄭成功 這兩個軍閥 還是算了
明朝亡於流寇 亡於言官 亡於東林黨
數次徹底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的機會皆被貪官葬送了
另外吐槽處理政務上 明末 居然只有溫體仁能拿出來提一下 雖然這個人是個奸人 但是能力是非常強的 當那麼多年首輔 居然還一貧如洗 居然還是清官 比什麼錢錫龍 錢益謙 這些東林黨大佬強不知道多少
至於 東林黨 一群嘴炮 貪污犯 垃圾


1、洪承疇剿滅農民軍還是有些手段的,出關大戰,步步為營,也算妥當,只是氣節方面有虧,後人非議較多;---說是重臣,有些過譽,看看降清後的德性就知道了。
2、盧象升,楊嗣昌都平平而已。
要說明末後期能對抵擋得住滿清進攻的應該是孫傳庭,可惜,,,
不過,明末就是亡國之君領著一群中興之臣,怎麼打都得滅亡!


洪可謂倒數第一,他的倒戈加速了明的滅亡,與後來孫可望的投敵有異曲同工之處,楊倒數第二,能力不差,但紙上談兵水平更強,馭將無術,可以說是由他起開了武將尾大不掉的先河,盧和孫可稱明末雙星,能力超群,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都碰上了時運不濟,想當年薩爾許之戰統帥換了他們中任何一人,明軍也不會落得如此大敗,也可能歷史就此改寫!


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這些個爺們們……半斤八兩吧。

首先,題主列舉的人裡面,似乎是遺漏了明末真正有能力的那些個將軍們,比如吳三桂、楊鎬之類,既然題主非要問個所以然,那隻好根據個人戰績和官位來排排坐了。

孫承宗第一,大學士、帝師、遼東督師,提拔大批明末的中堅力量,且沒有什麼大的污點。

孫傳庭第二,兵部尚書、總督,硬鋼農民軍,因天時地利人和都不順而身死。

盧象升第三,明清兩朝都給了不糙的謚號,懟農民軍懟皇太極,遭人陷害而死。

楊嗣昌第四,比洪承疇排名高是因為他沒當漢奸……

洪承疇第五,排名最後是因為他的本事一半用給了明朝,另一半用給了清朝。


楊嗣昌這人不評價,明史里很清楚了,虧崇禎那麼信任他,熊廷弼很有能力,但稍有些弱點,有點歧刻(用詞可能不當忘了明史怎麼說的了請見諒),盧象升,說真的,盧象升氣節可嘉,但他辦事情有點莽撞義氣用事,不搞好和楊嗣昌的關係直接導致楊嗣昌給他穿小鞋最後被清兵包圍。孫傳庭孫承宗應該是救世之才,無可爭議,洪承疇,能力好,但有二心,是非不好評價。


挫子里拔大個。。。


楊嗣昌典型的書生吳國。別人辛辛苦苦把農民軍滅的差不多了。
他一個鐵通政策,又把貧苦的西北農民給逼成農民軍了。


不同意樓主寫孫傳庭,畢竟讓他守潼關時沒兵沒將,怎麼受,還備朝廷逼著出關決戰。另外明朝滅亡更多的和軍戶制度的廢棄,冗官冗員,皇族的腐敗,政府經濟的崩潰,黨爭等有關,然後祟禎還是個多疑平庸的皇帝。


感覺石岳寫的挺靠譜的,這許多許多的細節也編排不出來吧


樓主必然看的是那些事兒


明末諸位大臣之中
我最佩服的三個半:周遇吉 盧象升 孫傳庭 半個是李定國
最不佩服的三個半:史可法 孫承宗 熊廷弼 半個是鄭成功


這些人其實都不會打仗,真正能打是左良玉、賀人龍、曹文詔、曹變蛟、猛如虎、虎大威、秦良玉、毛文龍等武官。只是明末武官地位低下,打贏了也是文官陞官,而出了力的武官升不升主要看他跟文官的關係。清初東林修史也是這個調調,「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半部論語平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而崇禎後來對這些彎彎繞繞心裡已經有數的,派去督師的文官,他會盡量選擇與須調用武官關係比較好的,而打了敗仗都把負責協調的文官殺掉頂罪,因為換個人督師其實也差不多。而對打了敗仗的武官多加安撫,偶爾貶官也很快就恢復,如果把武官殺了沒人肯替他打仗那就真的完蛋了。一看明史,動不動就是崇禎殺某某良將,其實真正良將崇禎才不敢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海瑞餓死女兒這件事兒?
孫傳庭為什麼突然就打不過李自成了?
在明朝做藩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庫圖佐夫可以勸說沙皇放棄莫斯科進而最終擊敗拿破崙,而袁崇煥卻因為把後金軍引到京城而被處死?
大明王朝1566裡面,嚴黨明知道江山遲早是裕王的卻還跟裕王一黨勢同水火,難道就不知道給自己留條後路嗎?

TAG:歷史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