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自成和明朝打的時候,失敗百次能重起百次,但為什麼一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呢?

還有明末不是饑荒逼人反的問題很嚴重嗎?那麼為什麼清初都沒聽到這個問題?


謝邀。

李自成於明末時數敗能復起,而清初一敗塗地,是有必然原因的。我們先分析大順軍的組成,有「有安塞馬賊高迎祥者,自成舅也,與饑民王大梁聚眾應之」和「犯宣府,總兵姜瓖迎降,巡撫硃之馮死」這兩條,雖然高迎祥不一定是李自成的舅舅,但大順軍的組成大致有無地的農民投降的士卒這兩部分。分析這二者產生的因由和在清初的作為,可以推測出農民軍得不到新鮮血液的原因。

先看無地的農民,順便回答饑荒的問題。因為多年的內戰,加上清兵入侵,人口傷亡慘重,基數下降,拋荒耕地數量開始回升。等到清兵入關,人少地多,地主士紳階層嚴重摺損,只要在戰事稍微安定下來以後迅速組織流民開荒,馬上就可以解決饑荒問題。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原有的農民軍外,很難再有新的農民軍力補充。

再說投降的士卒。這一點顧誠先生在《明末農民戰爭史》中有言:「原來為形勢所迫投降大順政權的明朝將領,差不多全部都拜倒了在愛新覺羅皇室之下。他們在政治上的反側,給大順軍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當他們態度曖昧、尚未公開叛變時,李自成等人為了防範而不得不留下相當數量的大順軍舊部加以監視,這就在前線急需增援時不能充分有效地集中兵力。他們叛變以後又往往急於向清廷獻媚,或是背信棄義地向大順軍發動突然襲擊,或是把自己駐防的地區作為進見禮,甚或二者兼而有之。我們已經指出,山西淪陷時,姜瓖在大同和唐通在保德的叛變,不僅把整個山西北部獻給了清廷,而且都給大順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西北地區明朝降官降將的叛變,更使大順軍領導人苦心經營的後方頓時烽煙四起,無法固守。陝北的陷落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除了高一功、李過鎮守的榆林、延安以外,其他負責防守沿邊城堡的明降將,很快就被清廷拉了過去,使榆林、延安陷入孤立無援的地位。」另一方面,清兵的軍隊激勵做得好,不像大明晚期,激勵制度一團糟,經常是出力的拿不到餉銀,耍奸做作的吃香,導致大批量的明末軍隊歸順清廷。

在我們分析了農民軍的組成,和其得不到新鮮血液的原因後,我們就很容易知道,在清初,農民軍無論從戰鬥力還是數量上,都大幅度下降,並且再沒能回升過。更何況在南明時還有兩個更重要的原因。

一是北京的崇禎政權是被李自成攻破的,清廷後來師出有名打出了為崇禎復仇的旗號。由於正統政權被李自成顛覆,導致很多百姓無所適從。可以想像當時各方勢力的權衡,投靠李自成意味著對明王朝的背叛——無論是方以智到南方所受的態度,還是史可法的「聯虜平寇」政策,都是如此。這時候無論加入清國還是大順都是背叛大明,而清所承諾的好處更多,這時的多數前朝遺民對大順是心生抵觸的,李自成失去聚攏民心的時機。

二是大順軍余部被明廷排擠。我們知道,雖然李自成失敗了,但大順軍並沒有完全覆亡,在之後的歲月中,大順軍余部開始登場,他們聯明抗清,換了新的名字,「忠貞營」。可是大明卻沒有給他們應得的,何騰蛟雖然保持了民族氣節,卻一直排擠忠貞營,調走圍攻長沙的忠貞營,一手斷送了復湘援贛的戰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敵。

而忠貞營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除卻鄭氏退守台灣,大陸上與清兵抗戰到最後一刻的,就是忠貞營。那是李過的繼承人高一功,高一功永曆三年被孫可望擊殺,又由李過的義子李來亨擔任領袖。直到康熙二年,茅麓山戰役後夔東十三家覆滅,全國只剩下據守台灣的鄭成功和不久後便解散部隊的張煌言在抗戰了。

當日鄖陽一舉,至今淚滴九原。不佞首陽餓夫耳,老此地云云。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站在大順政權興起的歷程來看。

大順軍在興起到高潮,所實行的戰略戰術都是合理有效的,如果這時候和清軍交手,大順軍依然可以以走制敵,化整為零,也可能會再被打殘到商洛深山而後東山再起。如果大順軍在北京建立政權後,沒有遇到大清,遇到一個兵力雄厚的南明,大順軍的政策失誤,必然也會讓官僚倒向敵對,同樣會一敗塗地。

想要清晰了解這個問題之前,全局預覽農民起義的經略要素,有助於我們分析其中奧義。

(圖中顏色越重,表示在其時期越重要,起義軍需要在不同時期完成轉型和調整)
一、論大順領袖:李自成乃當世英豪,不遜努爾哈赤
對於起義軍而言,能揭竿起事者多如牛毛,他們有反抗的勇氣,也有基本的軍事才能,但這個過程中,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人更能召聚人才,團結群眾,他們成了起義運動的核心。他們擁有數萬部眾,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梟雄。但僅僅此般,依舊不夠。一代雄主,需要在壯大的過程中,懂得克己:剋制聲色犬馬,剋制好大喜功,剋制暴戾獨斷。身懷利器,卻能掌控自如,做到這點,極難。
李自成能起事,能聚召人才,在克己和軍紀方面也做得極好(參考顧誠《南明史》對大順軍進京的事實的澄清,大順軍進京並沒有大肆屠殺,反而是軍紀嚴明);在個人韜略方面,李自成也是極富雄主氣質,及時處理了潛在危險羅汝才。
明末崇禎,多疑吝嗇,多次自毀長城,從領袖各個方面都無法和李自成多爾袞相比。而李自成在領袖層面最大的缺陷在於自身農民的階級性,再者他的戰略布局,無法和多爾袞較量,這個在下文˙政治軍事關係中會細緻討論。

二、論大順軍將:硬實力無法和清抗衡
軍將包括軍隊和將領。
李自成和明朝的較量,以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河南復出為分水嶺。之在這之前,起義軍被明軍鎮壓陷入低谷。在這之後,嚴重的災害,深化的壓迫,讓起義運動迅速進入高潮。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抵達洛陽,佔據洛陽的福王不得人心,守城總部倒戈義軍,城破,福王被殺,九月,在孟家莊,起義軍佯退引誘陝西總督傅宗龍,大破明軍。
在孟家莊之戰後的一年半中,李自成先後在襄城、朱仙鎮、郟縣和汝寧與明軍4次大戰,李自成每戰必勝,酣暢淋漓,全盤消滅了明軍在河洛地區的軍力。這時候明軍的潰敗,一方面在於農民軍戰術和兵力的增長;也在於明軍的離心離德,大廈將傾,明廷已然難有賣命之徒守護疆土。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李自成在潼關大敗孫傳庭。這時整個北方几乎沒有阻力。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王,二月拿下太原,三月抵達昌平。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大順軍。從西安稱王到進京,只有三個月。幾乎沒有硬仗。
而和滿清較量,一切都不是這個風格。山海關戰役中,兵力對比眾說紛紜,比較可靠的說法,吳三桂5萬,大順軍10萬,清軍8萬。大順軍和吳三桂交戰一日後,大順軍開始超佔上風。可見這時候的吳三桂和大順軍的作戰能力在一比一到一比二之間。而吳三桂軍隊長期和清軍鬥爭,雖然實力稍弱,但是尤有一拼。這時候的8萬清軍,是多爾袞下令全民動員,舉國之力徵調上來,我們姑且推測,要對此清軍抗衡,需要大順軍至少20-25萬人馬。

而山海關戰役以及之後,李自成無法調動如此大批軍隊,在軍事硬實力上無法和滿清抗衡。這是軍事失敗最核心的因素。


三、論大順文臣:大順敗亡重大短板

文臣包括智囊謀臣和治國文官。

關於大順軍的文臣集團,智囊謀臣主要是牛金星、宋獻策,廣為人熟知的李岩,明史專家顧誠在其代表作《李岩質疑》中指出其子虛烏有;那自然也不會存在相關提及牛金星心胸狹隘,讒言陷害李岩一說。但是牛金星和宋獻策的謀略水準,和同代的清軍智囊范文程、明朝開國謀臣劉伯溫,都是無法比較。其推薦的軍師宋獻策,對他普遍評價不過是精通占撲術數、奇淫技巧之人。在大順軍進京之前,大順軍的戰略和政策,差強人意。進京之後,失誤頻現,其中的文官謀臣,難辭其咎。誠然,這些決策都是需要李自成拍板,如果牛金星能盡全力扭轉李自成農民階層過強的革命意識,對官紳階級採取更為緩和的政策,那麼北京局勢將大不一樣。

從這個角度,牛金星之流,可以幫助大順政權興起,但他無法承擔一個開國謀臣的重任。


四、論大順根據地:本該經營根據地卻錯誤延續了流動作戰方針

農民起義軍很容易被扣上流寇的帽子。這件事還需要全面來看待。在初期和明軍較量,起義軍流動作戰是極其有效正確的戰術。李自成在消滅北方明軍主力之前,攻下一城後,往往平城,毀壞城牆等防禦工事,因為這時候明軍力量仍然佔上風,城池易手十分常見。當年蒙古軍南下滅宋,亦是攻一城,隳一城。大順軍採用平城的方式是正確合理的。襄陽政權以後,大順軍都有意識在管轄區建立起當地政府進行管理。這也是值得肯定的。涉及到根據地的守棄,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和襄荊三地的決策,大順軍都選擇了棄城。北京放棄尚且情有可原,畢竟大順軍兵力不足,但是西安、襄荊,如果事先決意死守,提前調動援兵,仍然有很大勝算。

我們揣測其中原因,在李自成思維里,十餘年的戰鬥中,從來不會在一座城上弔死,這城不克下一城。流動作戰的思維,適合破壞,對付明朝,猶且有效。但是建立政權後,急需穩定經營,藉此對付滿清,就是極大的決策失誤。


五、論軍事關係和政治關係:長於戰術,疏於謀略,由此鑄成大錯!

軍事關係分為戰術和戰略。政治關係是指政治角色之間的相互關係,政治角色可以劃分為敵對,盟友和中立三方勢力。

戰術方面。在多年的戰鬥磨練下,大順軍軍事戰術運用十分嫻熟。前期的流動作戰,車箱峽詐降逃脫,孟家莊的誘敵深入,柿園之役丟棄戰利品拖延明軍進而反殺……諸如此類戰術,不一而足。

李自成最大的失敗在於其軍事關係和政治關係的巨大失誤。

1、襄陽政權確立到攻破北京:準確把握機遇攻破京城

李自成在襄陽建立大順政權,軍事上亦達到巔峰,人民歸附,捷報連連。這時候的戰略決策點在於攻破大明的戰略路線圖。當時的謀臣提出了三類策略,一是先取河北,直走京師;二是南下金陵,截斷明朝漕運糧道,再尋機北伐;三是取關中,旁略三邊,清掃陝北明軍軍力,再取京師。李自成選取了第三種策略。

事實上,策略三對付明朝是極有效的。只要孫傳庭一敗,取京城之路幾乎沒有阻力。如果李自成計劃襄陽政權後直接南下取南京,留孫傳庭在西安必然是養虎為患。孫傳庭兵敗身亡,有一定因素是軍隊新招募,素養低(柿園之役軍隊貪戀戰利品就可以窺探一二),加以時日,孫傳庭在北方的威脅將遠大於左良玉。所以崇禎督促孫傳庭草率征戰,實屬狗急跳牆放手一搏,結果輸了。傳庭死,而明亡。崇禎的覆滅至此已經倒計時了。

2、大順軍入京到撤離:錯誤判斷了敵我關係

大順軍進京後,在陝北、襄荊等地都部署了軍隊守衛邊防。進入北京,號召力可謂一步登天,進京之前不過是「流寇」;進京之後,已然是未來之帝王。舉國民眾、地主官紳,在不被傷害的情況下,必然是俯首帖耳,誠心歸附。所以這時候對李自成而言,猶如一塊大餅擺在面前,無法一口吃下。這時候的他必然是興奮且焦慮的。而潛在的風險,就藏在這般焦慮的興奮之中。世人多評說此時的李自成完全忽視了清軍的存在。多爾袞尚且在他進京之前,與他書信要戮力攻明,難道一代豪傑李自成真的是傻到不知清軍戰鬥力強嗎,不知道其在北方的威脅嗎?我們試著分析李自成當時的決策考量。(下圖左側是李自成謀劃的時局圖,右側是實際的)

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來自於農民和地主的階級矛盾,對大順軍而言,中原政權最明顯的競爭者是大西政權和南明政權,至於北方的滿清,雖然實力雄厚,但在很長時間裡,連其內部都未有佔據全國的野心,在敵對意圖上,很容易讓李自成把滿清放在心上但並不重視,輕視甚至忽略其入主中原的可能。

所以,他在軍事上做了如下部署,派明降將唐通去招降高第、吳三桂,並以8000兵馬守山海關;派畿輔降將馬科率和遼東將領黎玉田去南征四川,李自成這顯然是要和張獻忠搶四川地盤。此外,還抽調了部分軍隊南下,打通漕運。可見此時的大順王的決策重點,在於大西政權和南明政權。

在政治方面,大順政權一直秉承著農民起義的階級性,站在農民的立場對官紳階級進行暴力追餉,早在大順軍進京之前,兩者的矛盾已然火爆勢如水火,只是官紳階級被大順軍所威懾,隱忍不發。根據明清史專家顧誠的考究,李自成進京後對百姓秋毫無犯。然後最大的過錯在於對官僚階層太狠,這也直接觸犯了官僚階級代表吳三桂。這成了山海關戰役的導火索。而這火線一旦引爆,官紳階級立刻倒戈,清軍也撕下了虛偽中立的面孔,舉國出兵。山海關戰役從軍事角度,大順軍10萬人馬,根本敵不過吳三桂5萬軍隊和滿清8萬精銳,也無法後續守住北京。北京一失,畿輔、山西、山東、河南等地官紳紛紛斬殺大順文官,原先受降的明降將唐通等立刻投降清軍,留在北京的大部分文官,都極其情願地歸附了大清。

反觀滿清,在這個時期對時局的謀劃是極其準確的。在大順軍進京之後,多爾袞立刻傾全國之力,上至70,下至10歲的男子,無不上陣。多爾袞極其清楚,這是他唯一的契機,一旦大順軍穩定陣腳,緩和階級關係,開始調動全國的資源,那麼他一個滿族政權根本無法和漢族政權較量。這時候的多爾袞唯有一搏!幸運的是,他遇上了吳三桂偶然中夾雜必然的反叛。極富政治頭腦的他,堅決不借兵,除非吳三桂降清,吳三桂走投無路,只能剃髮歸順。多爾袞在吳三桂和大順軍激戰第二天,才出兵,坐收了漁翁之利。為了降低人民的抵抗情緒,他打出了替明復仇的口號,只要官僚階級歸順,一律加官一級。如上種種,大清軍的軍事政治都是極富謀略極其精妙。

3、大順軍撤離西安前後:戰役勝利換來了戰局的大敗

大順軍在撤離北京之後,多爾袞派兩路大軍分別圍剿大順和南明。李自成在懷慶組織的一次反攻,讓多爾袞改變主意,讓南下伐明的主力軍轉向圍剿李自成。這是李自成又一次軍事戰略失誤,以懷慶局部勝利,換來了陝西兩路夾擊的困局!

大順軍在兩路大軍的圍剿下進退失據,潼關失守。這個時期的大順軍幾乎是孤立無援的。此時的南明政權依然幼稚地把農民軍當成頭號政治對手,對清軍滅順袖手旁觀。而此時大順軍的政治軍事方面的失誤也是極其嚴重的。在和官紳鬧翻之後,大順軍撤離北京尚且是無奈且合理的。但是倉促逃離西安,南取金陵,則是相當失策。這其中的撤退,固然由於由於兵力不足,無法阻擋精銳八旗。但貿然撤退,放棄守地,南下攻取尚有南明軍力的南京政權,無遺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我們在情感上,可以理解李自成等人的心境,一朝登基成帝王,過重的得失心,已經讓決策失去了應有的理性。

但真正從皇帝夢中醒來,逐漸緩和階級矛盾,合理聯合大西政權,收縮管轄區,集中兵力固守要塞,以圖東山再起,則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工作之餘研讀歷史,寫有專欄:興亡錄

政權興衰,軍事剖析,帝王學……不為嘩眾,只求深刻。


按知乎的說法是先問是不是....李自成之前重啟數百次,那是因為他自己沒死;李自成死了農民政權就立刻失敗了?也沒有啊,標誌農民政權徹底失敗是康熙三年的夔東十三家被滅 。


李自成北伐,佔領的地盤根本不是民殷國富。饑荒連年,關中根據地因此也不鞏固。如果不能迅速統一全國恐怕很難維持。
這種情況下攻陷了北京,滅亡了明王朝,應當做的首先是安撫人心。轉變階級立場,走地主集團路線是個選擇。這個選擇pass掉的話,也需要做個「姿態」。跟八路軍根據地搞三三制一樣,搞統一戰線,穩定局面。總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策略。不能死守追贓路線。如果日寇入侵,中共還走紅軍時期的反地主路線,等於給日寇助攻。
一片石戰敗後,李自成也不該棄守北京。打北京保衛戰,以天下正朔為號召。激發民族抵抗外侮的熱情。那些明朝將領也就未必會叛降了。吳三桂等降清陣營自己就可能分裂。但接連棄守北京,西安等。讓漢族將領看不到可依靠的希望,自己實力又不足以抗衡滿清,不投降才怪。
李自成的戰敗,從戰略上說。恐怕是嫡系不夠強大。明軍降將沒足夠的時間吸收。互不信任。看他的進軍路線,主要就是山西。在山東河北的地盤本來就不是他的。他一旦撤退就會復叛。就像一陣風,來得快去得快。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流動作戰。最終敗亡。
當然,如果滿清不入侵,給他足夠的時間,他會逐步處理解決問題。成為一代帝王。但李自成面臨的時代問題比劉邦,朱元璋要更嚴峻得多。劉邦與朱元璋的敵人,都是已知的,信息充分的。然而李自成對滿清的力量乃至入關野心,認識都不足,信息不對稱。一片石戰敗,李自成可以說驚慌失措。不能穩定陣腳,撤出北京。但他的戰略決策能在那麼短時間裡多麼明智么?斯大林在希特勒入侵後有兩個星期躲起來調整應戰狀態。李自成連一個星期的機會也沒有。
他若知曉或者推想到滿清的野心。就不會去主動攻擊北京。就不會採取北伐的戰略,這是滅了明王朝也得去頂滿清這個雷的戰略。北伐攻佔北京,鯨吞天下?他沒這個實力。他應該採取的戰略,應當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還是明太祖路線。
當然,關中不是什麼富庶之地。他可以南下兼并張獻忠。東進滅左良玉,進圖南京。而後圍攻北京。把爛攤子留給明王朝。崇禎帝無法南逃,作為漢政權正統,滿清也難撼動。
當然,外部原因也重要——滿清太精明了。多爾袞在漢臣范文程的極力慫恿下,下定了入關爭奪天下的決心。而且策略得當,給農民分田,拉攏降將文臣,統一戰線等都做得不錯。而且對對手足夠地狠毒,動輒屠城。八萬精銳吞了天下。
說到底,李自成的問題是什麼呢?他的那些謀士,水平不行啊!那些謀臣,如什麼牛金星什麼的,都太次。滿清的威脅,李自成不清楚,他們應該清楚。攻克北京後應該做什麼,應對預案等一塌糊塗。智囊垃圾,李自成在這方面算是虧死了。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李自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地主階級的支持。

李自成攻佔北京前只是流寇,沒有固定的地盤,甚至李自成根本沒想到能攻佔北京,只是一路打過來了罷了。而且又是「闖王來時不納糧」,軍隊耗資巨大卻只從土豪地主身上而來,必然失去地主階級的支持。在北京大肆搜刮地主階級弄的民怨沸騰,而後宣布搜刮來的是崇楨私庫,結果讓吳三桂倒向滿清。滿清在山海關打贏一場,李自成的後方的地主階級就各種叛亂,腹背受敵最終失敗,最後為地主武裝所殺。

李自成成功的很偶然,失敗的很必然,而滿清入關後與漢族地主階級合力建立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所謂得地主階級得天下,是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準則。


那是因為對於大萌來說,東虜才是主要敵人,
農民軍這種戰五渣是打不過大萌野戰部隊(當然大萌地方部隊比戰五渣還要爛)的,兩三千野戰部隊漫山遍野的追幾萬農民軍跑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於是38-39年大萌基本上掃平了北方農民軍以後(張獻忠投降,李自成帶幾十個人進商洛山,剩下的非死即降),洪承疇帶著大萌北方几乎所有精銳部隊去和滿清賭國運了
以下是參與的總兵
王朴(大同總兵)、楊國柱(宣府總兵)、唐通(密雲總兵)、白廣恩(似乎是薊鎮的,具忘了,後接替做光先)、曹變蛟(東協總兵)、馬科(山海總比)、王廷臣、吳三桂(寧遠總兵)、劉肇基(遼東總兵)、左光先(援剿總兵),李輔明(山西總兵)
這是長達三年的松錦大戰
偏偏39-40年又是一個異常嚴重的荒年,連江南也嚴重受災
於是北方流民大規模死灰復燃,大萌留下的軍隊爛的連戰五渣都打不過,
所以農民軍東征西討幾入無人之境
不少將領、官員也對大萌絕望(根本整個北方都沒有能打的部隊,特別是洪承疇帶領的明軍主力在松山被包圍乃至全軍覆沒以後,能不絕望么)
所以一路從陝西、河南經過山西推到北京非常順利,大概只用了一年

但是就是因為推進太過於順利,所以農民軍沒有機會去磨練戰鬥力(都沒遇見過正規的敵人)
也沒有機會去轉變心態,從造反者到統治者的心態
甚至知識分子都沒有來得及從龍,畢竟速度太快了,就算加入了農民軍也不可能一兩年就進入指揮中樞,何況農民軍還沒有這個覺悟需要吸收知識分子

甚至李自成都未必意識到自己即將成為天下的主人,在北京城下還和崇禎談判能不能封他做藩王。

這時候清軍入關了
在大萌軍面前,農民軍是戰五渣,但是在建奴面前,大萌軍才是戰五渣
於是當大順軍遇到清軍的時候,崩潰的天經地義

不過說回來大萌一直很好地把東虜隔絕在全國一隅,官方戰報想必會美化己方戰況,
民間藝人、說書先生也凈是宣傳己方忠義之人,大順軍恐怕長期對建奴實際戰鬥力缺乏正確的判斷


先給樓主推薦一本書,我最近在看的《洪業——清朝開國史》,美國漢學三傑之一的魏斐德寫的。裡面對清朝與李自成軍隊的戰鬥有著很多詳細的描述,同時也敘述了李自成與明朝政府的對抗,樓主或許能有自己的答案。
——————————————————————————————————
先說明朝無法消滅李自成的原因:
一:李自成軍隊里的的很多軍官士兵源於政府軍,之所以反叛,是因為國家給不出軍餉了。而這一批人,膽敢反叛,就絕對是不怕死的人,再加上原來接受過正規軍的訓練,戰鬥力絕對不低。而且裡面的士兵,很多都是實在熬不過饑荒了才投軍的。不投軍,餓死;投軍,還能活命;打仗拚命,還能好吃好喝,所以打起仗來雙方的投入是不一樣。

二:俗話說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大順軍隊的中上層軍官,除了一部分像上面所說的源於政府軍之外,剩下的不是悍匪就是懷才不遇的牛人,比如牛金星、李岩就是後一種。這種人對明朝政府有一種刻骨銘心的仇恨。反觀明朝軍隊,能打戰的真不多了,而這些人基本都在東北打滿人,比如吳三桂。所以打起仗來,明朝軍隊的大多數軍官是能保存實力就保存實力。再加上一些軍人覺得,要是李自成消滅了,自己就沒法獲得更多的軍餉以及別的利益(比如以剿匪的名義搜刮縣城)。典型例子就是左良玉,本來在河南(不確定是不是這裡)就可以和別的部隊把李自成包了餃子,最後還是放棄了。理由就是剛剛說的。

三:當時就有大臣提議先剿滅國內的大順叛軍,再去對付東北的滿人。而崇禎卻和以往的「攘外必先拿內」的政策不同,偏要先去打後金(清)。這是崇禎的一個誤判,崇禎覺得李自成是沒法打到北京的。而當時的滿清卻是經常殺到長城以南,崇禎就覺得滿清要滅明。但當時皇太極卻並沒有滅明這麼一個決心,覺得能讓明承認自己在長城外的勢力就足夠了。

四:沒錢。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兩頭打戰,使勁兒的花錢,國庫空虛。西北饑荒,鬧起義,沒法收稅。只能拚命壓榨江南地區,拚命的壓榨朝臣,但是再壓榨也是沒法彌補支出的。沒有軍餉,誰願意打戰?再加上崇禎摳的要死,李自成快打到北京了,都不肯拿出私房錢(至於為什麼會知道有這麼多私房錢,是因為李自成入宮之後搜出一大堆錢財,而這些錢明顯不在國庫,只能在崇禎私庫)。

大清為什麼能滅李自成,後面再說。


因為李自成被清朝打敗後,在觀察地形時稀里糊塗地遇到了明朝的小地主武裝……
而李自成在被明朝打敗的好多次,我大明朝的地主還沒這麼自覺。


純粹的農民暴動足以推翻一個舊政權,但如果沒有知識分子走後面出謀劃策重建制度,根本不可能建立一個新政權


李自成每一次戰敗後,作為勝利者的官方當然就會恢復原來的統治與管理方式,而正是這種統治方式才催生了李闖的大軍。
也就是說,李闖是誕生於明朝的土壤中的一棵樹,就算被砍了一次又一次,土壤沒有變,根還在,當然會一次又一次的長大。
到了滿清入關,整個社會的組織形態已經不同,李闖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已經不復存在,當然就會一蹶不振了。


對比一下,朱元璋怎麼創業的,有自己的根據地,有穩固的後方,穩紮穩打,掃平江南然後北伐,推平北方之後,看看明初軍隊的戰鬥力,恢復部分實力的蒙元騎兵也被趕回去吃沙子;再對比李自成,真的就是流寇罷了,前期被追著打,到處亂竄,後期突然爆發了,居然打到北京了,你可曾看到過那塊地算是他的穩固後方?就像一個人突然虛胖起來一樣,他的勢力都建立在沙礫之上,所以前線一敗,後方各種叛變,瞬間又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問題是八旗兵可是比所謂的明朝官軍強悍無數倍的部隊啊,僅僅有關寧鐵騎可以對抗下,他李自成當年總共也沒遇到多少關寧鐵騎還被打那麼慘呢,一下來十幾萬這樣部隊,瞬間讓他開眼了


這個問題要真正說清楚,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其他答案大部分連問題來龍去脈都不清楚,下的定論要麼是南轅北轍,要麼是盲人摸象。

李自成是一個優秀的起義者,並且已經非常接近成功。但是,遺憾的是他遇到了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敵人。
因為問題很複雜,而且大部分人根本不懂歷史,而這個問題幾句話根本說不清楚,只能說點散結論,供大家思考。

1.歷史環境。 本來崇禎即位時,明朝的環境雖然官僚爛了,但是,其實條件非常非常優越。無數的末代皇帝如果有崇禎即位的條件,做夢都要笑醒的。(很多沒有真正歷史知識的人是不懂這點的。比如崇禎即位時絕大部分疆土還是明朝的,國內人才也好,財力也好,軍隊也好,各方面都是聽命於明朝的。所謂的小冰河期,其實也已經過了最嚴重的時期。可以說,崇禎不腦殘,明朝再百年一點問題都沒有。儘管官僚已經很爛了,儘管社會已經有各種問題)這樣起步條件,可以說,其實一點也不差,甚至可以說,遇到一個有能力的君主,中興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至少滅亡絕對不會發生。但是,遺憾的是,我們遇到了非常非常腦殘幼稚的崇禎。)

2.李自成起義是非常必要的。當時的明庭已經爛透了,海量的老百姓已經活不下去了。經過腦殘的崇禎反覆的幼稚統治,明朝已經失去了統治基礎了。官兵已經完全不把老百姓當人了,改朝換代已經成為幾乎的必然。
很多人道途聽說的,說什麼李自成沒有穩固基地啦,沒有怎麼怎麼樣啦。其實都是笑話。 李自成起義後,明朝的官兵其實已經失去作戰意志。所以,失敗和投降得非常快。李自成已經沒有所謂去打造基地的時間了,就已經打到了北京城下。

3.在已經兵臨城下的基礎上,已經是無數人的搶著獻城門的情況下,李自成向崇禎提出,封賞自己,然後自己去打後金。無論這個提議有無誠意,哪怕是緩兵之計,都應該答應下來。而實際上,李自成的誠意非常足。
但是,腦殘的崇禎一是堅決要面子,死都不答應。二是堅決不放太子走,擔心自己的權力失控。三是沒有任何應對辦法。最後把責任全部推到臣下。

4.就算這樣,李自成建立新朝也贏定了。 無論其怎麼對老舊官僚追臟。其實大局是掌控了的。但是,他遇到了不按牌理出牌的賣國賊吳三桂。
不要相信什麼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笑話。李自成及下屬沒有做任何對不起吳三桂的事情。李自成充分認識到危局,重重的封賞吳三桂,並且承諾一切資源軍餉不變甚至增加,只要你頂住邊境就行,甚至不求你去收復。

5. 吳三桂怎麼積極賣國,並且怎麼聰明的賣國,妄想自己抓住機會建立王朝,又是另外一個大話題了。
這是一絲堪稱類似國足出線的渺茫機會,賣國機會,但是被吳三桂抓住了。吳三桂以為自己會獲最大的利,其實獲利是獲利了,但是最後的黃雀卻因為吳三桂的賣國,變成了滿清。
(這一點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懂。幾句說不清)

6.李自成與滿清的作戰,絕對不是所謂一聲辮子軍來了就崩潰的神話故事。

太多了,提一些點吧。
1.沒有李岩這個人。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李自成因為猜忌殺李岩的故事了。 這是滿清毛五編造的謊言,從來污衊李自成的。滿清的文化宣傳工作,因為滿清毛五的努力,加上滿清的屠刀,是非常出色的。因為不服你就死。同時很多的開展了文化毀滅工作,開始的時候3年1次,後面是一年3次以上的文字獄,使得無數謊言得以保留,而真相幾乎滅絕。都是後期近代一些重要的資料發現,才被重新認知。

2.吳三桂是主動賣國,私以為在李自成開出超級優越的條件下,還這樣不滿足,其實是想自己抓住機會,建立自己的王朝。 根本就沒有什麼衝冠一怒的事情。那是吳三桂自己編造的借口,沒有任何真正依據。甚至是其父都被吳三桂故意害死。

滿清之所以能快速穩定統治。
1因為屠殺。 這和李自成有巨大的不同。 所以,獲得的地區能快速形成資源供給,哪怕是殺過以後,寸草不生。
2因為統治集團已經經過了多年的配合和磨合。 不像李自成這樣的集團,時間太短,也沒有來得及吸收新鮮血液。
3 會政治欺騙。 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其實早就打定了主意是吞噬全國。 這點很多人誤以為是什麼開始沒有想這樣大。
4. 賞罰比明朝公平和殘酷。 新起的大部分武裝集團其實都有這個特點。
5 對賣國賊的軍隊,驅動有力。
6 優待吳三桂。 其實吳三桂一直非常狡猾。 也經常不出力。但是,滿清處理得很巧妙,並且願意出大價錢。比如平西王這個價碼,也是吳三桂很狡詐拿到的。 甚至差一點,就讓吳三桂真正的復盤成功了。 如果吳三桂沒有病死,那麼實際上實現劃江而治,甚至統一全國,都是機會非常大。
7. 拋骰子次次都贏了。 這點讓人無語。
無論是鄭成功在南京城下的離奇失敗,還是張煌言等諸多英烈的種種,都因為一些相對偶然的原因,讓人扼腕。

穩定,穩定。只不過滿清的穩定是通過大量屠殺, 不斷欺騙來獲得的。 老百姓沒有獲得實惠,因為大部分已經慘死或者變為奴隸了。這樣的穩定,獲益者是活下來的統治層,而不是老百姓。
這樣的穩定,其實是最大的血笑話。也是巨大的文明倒退。


這個這樣理解:馬雲做翻譯沒成名 再戰、做黃頁沒成名 再戰、云云 ,終於做成了阿里巴巴,輝煌無限。可是有一天阿里倒了,那就真的永遠倒了。


你這個問題就問錯了。

你該問,為什麼明朝面對李自成,百次都無法徹底消滅,而清庭一次就行?

說到底是當時對腐朽統治的明朝的民意反抗正勝,而外族入侵的危機感還未完全顯露。


李自成他死裡逃生太多次,不能每次都活命,終於在九宮山被小地主武裝給幹了。沒有主角光環的人混成這樣已經不錯了。

明末沒錢賑災,清初有錢賑災。。。崇禎是個窮鬼。

還有,紅薯,玉米解決了一部分饑荒。
還有,許多人被韃子殺了,吃糧的嘴少了。


明朝政府始和皇帝終認為流寇「皆朕之赤子」,不忍下狠手,滿洲人當然無所謂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軍事實力上,起義軍是典型的泥腿子上田,拿起兵器就成士兵了。
而且以步兵為主。
訓練水平,軍事素養,和滿清的正規軍,騎兵為主的部隊比起來,差太遠了。
本身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於步兵就是有巨大優勢。
何況還是正規軍的騎兵打散兵游勇的步兵。

李自成一直打的都是明軍留在國內的三四線部隊,戰鬥力實在不高,精英明軍都在和滿清打仗。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打了一堆水平不高的小怪,經驗提升有限,升級有限,軍隊戰鬥力提升不大,碰到明顯高几個等級的滿清軍隊大怪,被吊打太正常了。
精英明軍都打不過滿清騎兵,何況李自成那些部隊。
相比之下,太祖指揮的軍隊,可是在抗日戰爭中和日本人大怪對戰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值,升級很快,等到解放戰爭,再打國軍就順手多了。

政治上,其他答案講的很清楚了。


我只能回答你正文的問題:

為什麼清初沒有「饑荒導致農民造反?」

因為滿清把明朝90%的人口都殺光了!
滿清屠殺了大約接近1億的中國人,把中國人口總數降低到大概兩三千萬不到,就跟今天加拿大一樣,3000萬人住960萬平方公里是啥概念?

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
人都死絕了,還造什麼反吶?


都好嚴肅啊。 我說個不太嚴肅的回答。

請看小說《伐清》中對明朝政府與士紳的「嘲諷」與調侃,對明末清初時期的明朝政府與清朝政府的對比。


有幾個問題:

當時滿清的勢力範圍並不局限於關外遼東,而是整個長城以外的蒙古都是滿清的勢力範圍,外加山西可以富可敵國 的八大蝗商。

並且,滿清並不缺錢糧,先是殺富戶,後是殺窮鬼,再然後夥同蒙古幾次入關搶掠人口錢糧,奪取大量戰略資源,就算沒有糧食,也有八大蝗商通過關內、江南收購輸送給滿清。

另外,當時滿清底下的三順王裝備有大量火器,軍事實力都強於李自成、張獻忠、南明。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明末起義領袖張獻忠李自成等人?
李自成是如何攻入北京的?
李自成是否算漢族罪人?

TAG:明朝 | 歷史 | 南明 | 李自成 | 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