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到底跟二氧化碳排放有沒有關係?

1.哥本哈根氣候門
2.之前有看過一個新聞,說南極的冰川融化,並非從外面開始消融,而是從冰川最底部開始融化的。也就是說冰川融化是跟地熱有關而並非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含量只佔空氣的0.03%,影響有那麼大嗎?


有學者研究,地球每經過很多年溫度就會有大的調整。這也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月滿則虧。
但是200-300年,對於地球的變化來說,是一個比較短的周期,所以,可能在宏觀尺度上並沒有進入這也的調整期。
因此,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他的作用和特點也是顯著的,應該肯定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二氧化碳是當前變暖的直接原因,也許並不是根本原因。


剛好複習過氣候變化,怒答!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肯定地說: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有關。順便說一句,本科的時候甚至有老師教育我們說:這是發達國家的陰謀論,為了限制中國發展。。汗啊。。現在想來這是極其可笑的,這就像某Social廣為流傳的轉基因大豆毒害亞洲人一樣可笑!廢話不多說,開始列證據吧。

0.事實
地球大氣的確在變暖:
近130多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85℃;
1850?1900年與2003?2012年間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0.78℃;
對於北半球來說,1983–2012 可能是過去1400年來最暖的一個30年(中等信度);
過去30年暖於1850年以來的任一個10年:

1.能量平衡
首先,地球系統處於一定的能量平衡中,進入地球的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發出的長波輻射處於相互平衡的狀態,這樣才能保證地球溫度常年不怎麼改變。現在,地球變暖了,而沒有什麼證據表明地球吸收的短波輻射加強了,那麼只能是地球放出的長波輻射相對來說減少了。為什麼減少泥?溫室效應哇!

那麼是什麼導致的溫室效應呢?溫室氣體咯,最主要的就是CO2.從前,本科老師這樣argue這個觀點:CO2在大氣中的濃度遠小於水汽,而水汽造成溫室效應的強度是大於CO2的,所以說CO2不應為全球變暖負責。但問題是,水汽長期處於自然平衡中,是不會主動變化的(原因參考克拉帕龍方程),不是人類活動能輕易改變的,而自工業革命以來明顯變暖(尤其是近30年),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最大的影響就是CO2的排放了。後來的研究表明,水汽確實在起作用,但它起的作用是放大CO2的溫室效應。當然,我也意識到,僅僅列出這樣的統計學證據和推理,說CO2濃度與全球氣溫有良好的正相關沒什麼說服力。因為完全可以質疑說:現在只不過是小冰期後走向偏暖的過程,自然變率總會把升高的溫度拉回來走向循環的下降階段。那就拿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吧:氣候模式。

先簡單說下氣候模式,說白了,就是把氣候動力學方程數值求解,帶入各種觀測數據,經過複雜的參數化方案和積分運算,運行出預測數據。之所以有說服力是因為這是人類幾百年對大氣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的數學化實踐,而且發展到當今已經有了較為可靠的結果。更何況對歷史時期的回報模擬已經能很大程度上檢驗其有效性。

這是對全球變暖的歸因分析:

兩圖中黑線表示觀測氣溫,紅線表示包括火山、人類活動、太陽活動所有外強迫運行模式的結果,藍線表示只有火山、太陽活動等外強迫,去除人類活動強迫的結果。可以看出,在全強迫的情況下,模擬結果(紅線)和觀測(黑線)均顯示氣溫異常在增加,這說明該模式以及這些強迫可以有效模擬當前大氣;而去除人類活動影響後,藍線低於黑線——現在本不應那麼暖和的。也就是說: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因素。

更細緻的分析表明:

在所有大氣成分的變化中,CO2的變化對輻射強度的影響最大。

所以說大家心裡應該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參考文獻:
IPCC AR4
IPCC AR5

P.S.
Q:二氧化碳的含量只佔空氣的0.03%,影響有那麼大嗎?
A:真的有啊親,N2、O2雖然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但是對長波輻射來說幾乎是透明的哇,真正起到溫室效應的主要是這些質量比例較小的溫室氣體。

P.P.S.
全球變暖只是一個全球平均趨勢,完全有可能某些區域不變暖反而變冷(北歐政府的憂桑,哈)。

…………………………
看到評論區有同學指出,相關好不代表因果關係,這點很正啊。我們導師也經常告誡我們,5歲孩子身高和樹苗高度相關可能接近1,可以通過99.99%的信度檢驗,然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這在學術界基本是共識,大家很少瞎扯一通相關和線性回歸就發sci。大多數成果都是基於非線性的微分方程組構成的數值模型來說明問題的。所以,邏輯上講沒什麼大的問題。


依稀記得,郎咸平教授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關於溫室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西方勢力用來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中手段,控制碳的排放等,其實二氧化碳的並沒有那麼明顯,非此專業,求專業人士評估

貼文:

據媒體報道,北半球近日出現極寒天氣,歐洲地區已有超過260人因嚴寒天氣死亡。在亞洲,日本今冬大雪迄今已至少奪去63人的生命;中國北方多地近日亦持續出現嚴寒天氣。我在《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中就提出疑問,極度的寒冷開始讓人們懷疑,全球真的變暖了嗎?所謂全球變暖的說法到底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曾經拍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影片叫做《不願面對的真相》,你們看到裡面最驚人的畫面了嗎?一隻北極熊,站在一個快融化的冰塊上面,無奈地看著遙遠的東方,似乎在向世人控訴我們中國人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從而造成氣候變暖,它都快淹死了。因此,美國政府把北極熊列為瀕危的動物。我想告訴各位讀者,實在不好意思,我不信,因此我們開始翻查證據,結果發現阿拉斯加州的州長佩林,就是共和黨的前副總統候選人,最近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她控告美國聯邦政府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的動物,因為她說事實上,阿拉斯加的北極熊數量最近增加了一倍以上。

  戈爾拍的片子顯然和事實不符合,那麼他怎麼得出這麼驚人的結論的呢?其實他的論證是基於重要而且權威的——包括北極古氣候學家克拉克教授所做的——「冰芯實驗」。什麼叫冰芯?就是科學家拿一個鐵管,在南極海底把這個管打下去,打下去幾百米深,然後把土壤挖起來,鐵管裡面的土壤就是這幾百萬年來的土壤。然後,科學家把所有的不同年代的泥土裡面的二氧化碳和氣溫全部抽出來並進行測量,總共有24萬年的數據,就做成了一幅圖。戈爾就是根據這幅圖,得出了他的結論。

  那麼請各位注意一下。圖中二氧化碳上升了,氣溫也上升了,而且二氧化碳下降了,氣溫也下降了。你突然發現,戈爾是對的,因為當你沒有受過嚴格的統計訓練的時候,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兩條線的走勢是相同的。因此這二十幾萬年來,真正驅動氣溫的就是二氧化碳。戈爾就憑這一幅圖和他的那個片子,騙到了諾貝爾和平獎。看起來很有道理是吧?但是我們就用戈爾的數據來駁斥戈爾。我用非常簡單的話語指出問題的所在。原來圖中,是氣溫先上升,帶動二氧化碳上升,等到氣溫下降的800年之後,二氧化碳才開始下降,因此是氣溫帶動二氧化碳上升,而不是二氧化碳帶動氣溫上升。也就是說,氣溫才是驅動力量,而不是二氧化碳。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二氧化碳最大的來源是海洋。我引用麻省理工學院一位叫卡爾的教授的話來說,他是這麼說的:「二氧化碳脫離大氣之後,會進入海洋;也可以脫離海洋而進入大氣」,他說,如果替海洋加熱的話,二氧化碳就會出來,如果冷卻海洋的話,二氧化碳就會進入到海裡面去。而從天氣變熱到海洋變熱,這個過程需要800年,為什麼?因為海洋是非常大的一鍋水,你要加熱這麼大一鍋水,需要800年的時間。因此,當氣候變暖之後,經過逐漸加熱的結果,使得海洋800年之後變熱,海洋變熱之後,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完全不是戈爾所下的結論,而且剛好相反。因此,根本不是二氧化碳驅動氣溫,而是氣溫驅動二氧化碳,而這一切來源都是海洋。

  我再給讀者看一個很有趣的事實。從15世紀一直到18世紀,甚至到19世紀的400年時間,叫做小冰河時期,因為當時氣候非常冷。到了17世紀中葉,達到最低點,那是最冷的時候。當歐洲進入小冰河期之後,冷到什麼地步呢?我們可以從泰晤士的老神父所遺留下來的很多書籍跟當時的繪畫中發現,在小冰河時期的冬天,非常的艱苦,泰晤士河竟然結冰了,人們可以在泰晤士河上滑冰,甚至進行貨物銷售。而泰晤士河現在是不結冰的。

  所以,今天世界氣溫的上升,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從最低點開始一直往上升,升到現在。但是,如果我們拿現在的氣溫和中世紀相比,你發現中世紀的氣溫比我們現在高得多得多。從公元11世紀一直到14世紀,氣溫達到了頂峰。這段期間大概有三四百年的時間,氣溫非常高。本來英國的北方因為太冷所以根本不產葡萄。但就像當時有一個英國詩人喬叟所描述的,在當時的溫暖時期,英國北方的葡萄園也是非常的繁榮。這是一個美好富有的時期,因為全世界都很暖和。

  我突然想起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北極熊的小日子過得怎麼樣。我們的數據顯示北極熊當時就是存在的,當氣候變暖之後,這一批北極熊哥們兒在幹什麼呢?北極熊在那陣子,日子過得挺好。北極冰雪有沒有融化,坦白講我們不知道。不過如果現在這種低溫都能造成北極冰雪融化的話,當時那種高溫,北極冰雪有可能融化,但是我沒有數據,不管如何,北極熊還是存活下來了。我們發現在很多地方,北極熊不是在冰上過的,以加拿大北部地區為例,北極熊常常跑到小市鎮裡面去翻垃圾來吃,它發現跟人過還挺好。所以,北極冰雪如果真融化的話,按照北極熊老祖先的規矩,它應該會跑到阿拉斯加、加拿大,或者是西伯利亞這些地方,和人類共同生活,這就是中世紀的情況。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說,最近北極熊的數量還增加了一倍,因為氣候對它根本沒有影響。北極熊這麼幾千年來,早就已經適應了氣溫起伏不定的自然現象。

  那麼,讀者們想知道氣候變化的真正原因嗎?經過這麼幾個月的調查,我想告訴各位讀者,到底什麼才是主要的驅動因素。從最近120年的全球氣溫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氣溫是從1880年就開始上升的,到了1940年開始穩定地下降,降到了1975年,然後再上升。你曉得西方國家說什麼嗎?他們說,就是由於你們發電廠排出太多二氧化碳,開車開得太多,坐飛機飛得太多,所以製造了二氧化碳,因此氣溫才上升。那我再請問這些西方的政客,你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汽車使用得多,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汽車使用得多?也就是我們工業化真正突飛猛進是在什麼時候?是在1880年嗎?還是在1940年之後?現代工業化的起飛基本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那我問你,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0~1975年的氣溫竟然是下降呢?而且不是降一兩年,而是連降了35年?

  在1975年之後,氣溫才開始上升,但是這個時候的氣溫上升幅度遠遠不及11世紀到14世紀的氣溫上升幅度。

  那麼問題就是——為什麼氣溫會上升呢?按照我這些數據看起來的話,氣溫上升、下降其實很正常,實在沒必要大驚小怪。讀者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史前一萬年》?再請讀者看看過去一萬年的氣溫數據,氣溫上上下下很正常。和近120年的氣溫相比,地球最熱的時候,比現在熱好幾攝氏度,而地球最冷的時候,也比現在冷得多得多。氣溫就這樣一直是大幅度地波動。我請問各位讀者,一萬年之前,你有汽車、飛機嗎?你根本沒有,可是這個時候的氣溫為什麼比現在還要高很多呢?

  所以整個地球這麼長的周期當中,氣溫起伏不定,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根據現在的數據報道,最近十年來,氣溫是非常穩定的,甚至我都擔心氣溫有點兒下降的趨勢,變得更冷了。那麼驅動因素到底是什麼?1893年,英國的天文學家愛德華。蒙德先生髮現,在小冰河時期,太陽沒有黑子。什麼是太陽黑子?你看太陽的時候,上面會有很多黑點點,叫做太陽黑子。如果太陽黑子多了,就代表太陽活動更猛烈了,太陽更熱了。如果太陽黑子少了,或者太陽黑子沒有了,就表示太陽活動更弱化了,因此地球氣候更冷。所以,太陽黑子就是歐洲歷史上用來測量天氣暖或者寒的標準。黑子多了,太陽活躍了,因此天氣就熱了;黑子少了,太陽不活躍了,因此天氣就冷了,就這麼簡單,這叫做「太陽黑子說」。

  1991年,丹麥氣象學會的科學家記錄了20世紀的太陽黑子。他們發現了這個結論。1940年之前這個階段,太陽活動迅速增加,太陽黑子大幅增多,到了1940年,太陽黑子開始減少,因此氣溫下降,到了20世紀70年代之後,太陽黑子又多了,太陽又開始活躍了,因此氣溫上升了。所以,按照丹麥氣象學會的科學家們1991年的論文來看,真正驅動氣溫變化的因素完全是太陽黑子。



關於哥本哈根氣候門了解不多
冰川融化的新聞還請題主貼鏈接
講講二氧化碳和氣候變化的關係,獻醜了
可以說近幾十年來的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和土地植被的改變加劇了溫室效應。
我們要從地球系統的能量平衡說起:
地球所有能量的來源是太陽釋放的短波輻射,到達地球後,一部分被地表(或大氣層)反射(或散射)到宇宙中,一部分被地表吸收。通俗地說,就是地球曬了太陽就熱了。
然後地表升溫後會對外放出長波輻射,(知道熱成像吧,就是「有溫度」的物體都對外放熱),放出的長波輻射一部分直接就散逸到太空中了,一部分就被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吸收,然後大氣層就被加熱。
之後就類似了,大氣被加熱後也放出長波輻射,一部分散逸到外太空,另一部分向下到達地面,重新加熱地面,是為「溫室效應」

地球能量平衡圖。
試想,如果沒有溫室效應,那麼當太陽下山後,氣溫就會驟降。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就是因為沒有大氣層,導致它夜半球平均溫度只有-160攝氏度左右(110K),而日半球卻能達到400多度(700K)。如果沒有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地球的平均溫度可能也只有-15度,並不適合生存。也就是說,不能小瞧這些少量的溫室氣體,沒有它們地球就是個冰球。
接下來我們說說地球系統的碳平衡: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有水蒸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以及其他痕量氣體等。在自然界中,種種氣體的含量由於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等而保持相對恆定的量。而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規模地使用化石燃料,將封存在地下(海底)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而自然界來不及「消化」如此大量的碳,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碳循環圖。圖中加粗的黑線表示人類活動的影響:植被破壞(deforestation)和化石燃料的燃燒(Fossil fuel burning),大概有6 Gton C/y
因此,大氣層吸收的長波輻射更多了,放出的也更多了,對地表的加熱也就更多了。
這就是現在我們討論的全球變暖的基本原理。
以上


有關係,專業的研究文獻我就不貼了。主要的分析邏輯簡單描述一下:
在歷史觀測數據的基礎上重建過去數百年的全球尺度陸地-海洋-大氣生態系統模型(包括太陽輻射的輸入等條件),分別考慮是否包含人為因素(碳排放、土地利用變化等)的不同情況,一對比就能得出結論:近半個世紀的氣候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及其濃度增加所導致。


學地理的和學地質的還有人文學科的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答案,各方都能找到支持自己的數據和理論,離開學習方向已久,手頭沒有合適的數據,就隨口說說.
1.人類有觀測和記錄的歷史只不過幾千年,有系統性數據記錄還不到兩百年,在限定的範圍內,錯誤的理論和數據也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2.地球歷史超過38億年,地質年代單位是以百萬年計算的.
3.氣候的冷暖變化一直都在交替進行,不管有沒有人類活動.
4.如果沒記錯的話,我們現在是處於一個小冰期的前段,氣候變暖和氣候變冷是伴生的.
5.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碳排放比地球自身活動和自然界排放來說,不是一個數量級.
6.溫室效應的理論,是觀測結果和實驗室結果.
7.太陽活動和地日距離包括黃道面的變化對地球氣溫的影響非常大.
8.CDM在不創造價值的前提下憑几份合約幾次會議產生了一個超過千億美元交易額的市場,可以認為是一個變種的金融產品.
歡迎指正.


我覺得關係不大,主要原因還是歷史的進程

商朝人、埃及新王朝人、赫梯人、邁錫尼人、印度雅利安人表示這鍋我們不背


本人非專業人士。
碳排放跟氣溫升高,可能有關係,但如果有關係的話,那也不是線性關係。可能碳排放多一點,氣溫就升高;但是再排放多一點呢,隨著氣溫升高,水蒸氣增多,天空雲量加大,進而反射走更多陽光,導致地球表層接收到的輻射變少,然後氣溫就降低了;接著加大排放,氣溫可能又升高之類的,說不好!畢竟是複雜系統,非線性關係,耦合機制不太清楚。
近幾百年來,大氣中碳含量確實是上升了的,而且基本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但目前的氣溫升高,有一定的成分可歸結為正常波動;而氣溫升高的根本原因,仍然不太確定。保險起見,人類還是控制碳排放比較好。


這個是沒有結果的,不管怎麼討論最後只能是很多年以後的事了。不管怎麼問都只是複製各大牛的爭論罷了,至於誰對誰錯只能靜靜來句實踐出真知。


co2的排放只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因素之一。全球變暖並沒有依據。地球受太陽影響遠超過人類活動。


我覺得地球氣候的冷暖變化主要是因為太陽活動和地球自身的輻射造成的,不能說人類活動沒有任何影響,但應該還是天體本身的因素為主。就說幾個簡單的例子。:

1,最近10萬年以來,在人類能力還十分薄弱時,地球規律性的出現過多次冰期小冰期,海陸出現多次海侵海退;

2,人類有歷史以來,氣候也是多變的,古代河南地區被稱為豫,有象之地;商代甲骨文的材質不少是水牛骨和水龜殼,這些說明亞洲象、水牛、水龜等目前僅僅能生活在亞熱帶熱帶的動物,在當時遍布黃河流域;魏晉「竹林七賢」為何不是「樹林七賢」?說明那時候北方還能生產大量竹子,可見氣候倒是類似今日南方長江流域。

以上。


剛學,先馬。


所謂的「現代科學」嘗試將二者聯繫起來而已


有關係的!因為地球再不停的輻射紅外輻射,話說回來,有溫度的東西都會輻射紅外線,紅外線這種東西本身可以大部分穿透大氣層到達宇宙,不過紅外輻射,卻因為穿過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而被保留在大氣中,他們具有吸收紅外輻射的能力,這樣可以保持住地表大氣層溫度,這也是地球表面溫度隨高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就會成為冰冷的星球,不適合人類生存。
但溫室效應緊因為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讓溫室效應這個名詞變的恐怖,正式二氧化碳濃度生高,大氣逆輻射,也就是紅外輻射更難穿越大氣,溫度增高。。。。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以上觀點引用自http://m.iask.sina.com.cn/b/9621731.html

然而為什麼二氧化碳能夠吸收紅外線呢?因為分子是可以振動和轉動的.振動和轉動一般來說能量比較低,因而能級躍遷時吸收的能量也比較低,即低頻率的光,這部分頻率剛好位於紅外光區,所以就可以吸收紅外了.所有的分子都可以吸收紅外線,其中大部分可以被測出,因而紅外光譜是波譜分析中四大譜之一.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線是於臭氧的電子能級躍遷有關的.電子由一個能級軌道到另一個能級軌道吸收的能量一般都比較高,光的頻率位於紫外光區,因而可以吸收紫外光.同樣,很多東西都有紫外吸收,故紫外吸收也是波譜分析的四大譜之一.雖然都有吸收,但吸收的多少,容易,具體頻率等都是有區別的.其理論基礎是物理方面的量子力學.這個涉及到的原理比較多,如能級是量子化的,吸收的光的頻率是具有選擇性的,等等.

答案來自http://www.zybang.com/question/86dc4099cbfa890b1123cb781d126a57.html

它是直線分子,它的對稱振動都是非活性振動,是不會產生紅外吸收的,可是在某些瞬間會有不對稱的振動,使會子的瞬間偶極不為零,也就是活性振動,會有吸收,這個效應很弱,所以它的峰強度也很弱。

CO2有四種震動形式,對稱伸縮震動,不對稱伸縮震動,面內彎曲震動和面外彎曲震動,其中對稱伸縮震動是紅外非活性的,其他三種都是紅外活性的。

以上答案來自:
http://siteapp.emuch.net/?src=emuch.net%2Fhtml%2F200905%2F1321173.html#m/emuch.net/html/200905/1321173.html


希望能幫到你~


柴靜面對面採訪氣候專家錢維宏丁仲禮專家的解讀,我認為很好。


學習了。
氣候變化受多方面影響,從小的區域來實驗驗證,溫室效果是有的,過度的利用化石能源的確是個問題


是什麼因素導致的不重要,中國人有權和美國人排放一樣多的二氧化碳,要麼中國人均排放追上美國,要麼美國人改變生活習慣退回到和中國人均一樣的程度


對於在大氣中含量為0.03%的氣體,我不認為有這樣大的威力,又不是核武器。。。


推薦閱讀:

環保稅對治理霧霾有用嗎,能否增加企業污染成本?
霧霾有什麼好處?(很認真的提問)?
請問既然說技術轉移百利無一害為什麼美國還沒有像中國進行能源開發領域的技術轉移?
在霧霾重災區(例如北京)生活的人,會不會比空氣清新地區的居民多挖出很多鼻屎?
如何看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及幾家科研單位關於北京PM2.5來源的研究?

TAG:環境保護 | 碳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