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機械製造業如此落後,為什麼造出來的火箭卻那麼靠譜?


產品是否可靠和材料、加工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基礎材料工業和批量的大機械加工能力較差,加工幾件沒問題,大批量的生產就是問題。
航天就是在1000件成品中選幾件合格品沒問題。
另外航天就是把零件在高負荷條件下用一次或幾次,而航空或其它就是要在高負荷條件下成千上萬次的用。


這個問題曾經跟人討論過,發現一個很震驚的答案:因為在這個技術領域(航天、核物理),美國對中國是全面封鎖的。

想想看吧,其他技術領域,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美國、歐洲、日本引進一些技術,抄一下,仿造一下,中國人在這方面的創造力世界第一,多多少少都能山寨盜版出一些東西來。可是在航天領域,技術基本都不給引進,又要逼你做出東西來,技術人員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搞技術研發;因為抄襲的路子沒了,所以能沉下心來搞研究,板凳坐得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來,最終搞出了牛B的火箭技術。反過來說,如果美國每隔個幾年就以某種不小心的方式,故意向我們透露一點這方面的技術,那麼中國的高校和研究所的教授們會想,幹嘛那麼努力搞研究寫論文,幹嘛那麼在意真的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派一批人出國考察一下,整點高端的東西回來,再發揮一下,只要比別的單位先出點成果,國家項目就到手了。

想到我上大學那會兒,學的是雙學位,第一學位,有牛人的作業、筆記可以抄,可是第二學位上課的時候在另外一個校區,也沒有幾個認識的人,所以作業也沒得抄,考試複習筆記也沒得複印。沒辦法,都是被逼的,我只能自己早早去教室占前排座位,認真聽課抄筆記,回來自己看書做題;當然,我得到回報就是那幾門課學得還算比較紮實,不比他們本專業的差。大學的考試其實挺簡單的,只要你這門課程的筆記都是自己一頁一頁認真抄的,課後作業都是自己獨立思考完成的,考試會不過嗎?

所以我很能體會當年搞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們,真的處於那種沒有辦法難以為繼的境地時,人迸發出的力量是很大的。


好吧,作為一個花了很多時間逃離機械專業的學生,說一下自己很有限的認識,輕噴。
首先咱們得有一個認識,那就是中國的製造業,特別是機械製造業,是全方面的較大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現在的各種宣傳,都是自主知識產權的xxx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實作為對科研和世紀生產都略有了解的我來說,這些自主知識產權有些自欺欺人。有些人可能會問中國現在高鐵啊不是跑得很好么?我們承認中國的成品不錯(我就不提很多成品圖紙其實我們也是從國外各種方式搞來的了。。。),但是組成這些成品的零件,特別是關鍵零件,很可惜,絕大部分都依賴進口。為什麼進口?第一,材料。不是本學科,不講,略過。第二,加工。這一部分包括加工工藝以及各式機床。就我去過的機械製造廠而言,使用的加工中心或者是各類機床絕大部分是法蘭克,西門子等進口品牌,瀋陽重型機床廠等國產的很少,大部分也不是用在核心部件。加工工藝這個了解不多,但是就自主知識產權而言這方面倒突破很多,值得鼓勵,因為這個玩意都是被封鎖的,實在不好抄。。。以上都是寫很粗淺的東西,但是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知道我們為什麼生產不出優秀的發動機(甭管是民用的還是軍用的),為什麼我們沒有自己的豪華車,為什麼我們沒有自己的名表。
那就奇怪了,為啥火箭不錯呢?機械加工,其實最精密的部分是手工的,是由那些傑出的鉗工師傅們極大的努力換來的。我能跟你說螺旋漿的曲面最後精加工的時候很多工人師傅趴在上面一點一點磨出來的?這樣的精度獲得的方式就決定了中國的高精尖永遠只能小批量或者單件生產!這樣的話再想想,我們一兩年發射一次的衛星圓滿成功,但生產不出來優秀的發動機(一根曲軸加工一年?),沒有超級跑車,沒有名表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中國該怎麼辦?不知道,製造業基礎比較差,想要追上來在人才和技術上要補的欠賬太多,國家也沒啥政策扶持製造業企業的實質性自主研發,所以走一步看一步吧,只要世界和平,中國還是能夠從日本,從德國,從美國,從法國進口零件和技術,這樣高鐵有得做,豪車有的開,手錶各種帶。
真心希望世界和平。


謝邀。其實你了解下我國的工業史,可以知道,在毛時代,就是以重工業為主的,那時候的工人地位也是很高的,不像現在。毛時代,蘇聯幫助我們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是後來火箭發射、原子彈成功爆炸、衛星上天的工業基礎。所以你題目上說,我國的機械製造業落後是不靠譜的,畢竟機械製造業可以細分很多行業的,比如我國的高鐵技術可以說是世界前列。你可以看到,我國在大型裝備製造業(比如三一重工生產的設備銷量世界名列前茅,振華重工生產的港口設備多年佔據世界第一)確實是不可小覷,至少不能用你「落後」兩個字來形容。在沿海城市,非常多的作坊,可以山寨出很多「高科技」。造出來的火箭這麼靠譜,一來歸功蘇聯老大哥幫忙建立的工業體系,二來歸功從美國歸來的一大批愛國科學人士,三來歸功我們這麼龐大的組織,舉全國之力,餓著肚子燒錢搞這些。

至於你說的落後,我談點個人體會。可以說我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創新能力就不行了,尤其是在高精度高精密製造業,我們是很落後的。你看國產的液壓元件,甚至小小的密封圈,國產的壽命都很短。涉及到這種集約化生產,我們的質量真是不敢恭維的。我國雖說航空科技很厲害,但是現在連發動機都沒辦法國產化,大飛機項目都是備受挫折。為什麼德國的技術工人可以這麼厲害,人家是把技術當作藝術品來做的;看看我們車間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混吃等死的狀態,最大的原因是什麼?我想,一個德國工人一年的工資就可以步入中產養活五六個人,我們一個國家的工人一份工資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人家還有強大的工會組織保障,我們所謂的工會組織,你懂的。


因為我們做火箭的是一群掙著賣白菜錢,操著賣白粉心的苦逼。
===分割===
剛剛說笑了,總結了一下,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首先,中國火箭的技術成熟度高,驗證充分。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很大一部分是從前蘇聯繼承來的,有很好的成熟度。如果僅從機械角度來講,已有的工藝技術經過老一輩的努力,已經沒有障礙,而新型火箭的研發也是循序漸進的,繼承性很強,雖然國內的工藝技術水平每況愈下,但是火箭的更新速度也不快,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其次,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運載火箭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的質量管理都至關重要,具有發展了多年的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為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再次,試驗充分,每件單機產品都經過了充分的試驗和老練,出問題的概率很低。最後,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責任心都不錯。這個就不說了。就先想到這些,說實話,現在日子真心不好過,工資太低。。。


看圖


火箭是一次性產品。只要保證發射升空的幾百秒鐘不出問題,其他的都無所謂。相比起來其他的工業產品,如飛機,汽車等,都是需要耐久性的。為了達到「靠譜」,需要的研製周期更長。這也就是當初選擇火箭作為研究方向的重要考量。投入周期相對短,回報高,且在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容易有突破,容易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的製造業在某些方面確實是不行。這是不管怎麼樣都得承認的事實。比如,科研儀器,大到真空器件,小到螺絲線纜,在時間和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大多數實驗室還是優先買國外的,一是很多東西國內做不了,二是不信任國內產品的質量。

不過,國外也並非盡善盡美,我們實驗室被國外的公司坑過也不止一次了。儀器質量不過關,驗收通不過,寄來即返廠的也有過。達不到說明書上的標準,精度低,功率不夠的也有。真空器件天生漏氣的,也有。給我們的感覺是即使是國外的大公司,和他們打交道也不比國內省心,還遠。

但,即使這樣,還是不敢大量用國內的產品。


機械專業小學生又來啦,前面的答朱說的都非常好。今天剛看探月工程要進行返回實驗的新聞,過來怒答一下。
我原來在一個國企上班,那家國企是做軸承的,恰好有接神舟飛船的單子,和一些軍工單子。首先為什麼中國機械製造業這麼落後?我覺得是跟中國大環境有聯繫的,中國人崇洋媚外,老是覺得自己的東西比別人的差,包括很多廠家自己,都是覺得外國的機床啊,外國的刀具啊,外國的材料啊,是好的。很多東西,中國真的沒辦法生產嗎?比如高精度的軸承,我敢說,只要肯投錢,超過國外性能的隨便做出來。為什麼不做?這樣做肯定是價格比較高,又是國產貨,根本賣不動啊,這樣不是等著虧本嗎?我們國家比別的國家落後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我們能買到的東西,假如有一天,國外的哪些東西都不能買了,我相信很快就有很多品牌冒出來了。國內的大牛,和很多工廠都是很有實力的,只是大環境如此。想生存,只能去佔領低端市場,又想價格低,又想質量好,這個在機械領域,基本很難做到,一個惡性循環吧。
再說火箭的事情,原先那個廠只給神舟飛船,包括軍工產品,價格都開的很高,基本是暴利,不過要求也一樣高就了,基本上都是我們廠的大牛在做,很多工藝都是全廠就他一個人,可能是全國就他一個人能做。加工出來的東西,指標基本都是超過要求的。而這只是火箭上一個小小的零件,全國還有很多這樣的廠,你說這樣的東西,質量能不好嗎?我敢說,國外的火箭就是技術比我們領先,質量方面要說超過我們多少,我是絕逼不信的。


不惜成本。火箭製造需求的物件總量不大,你做一千個裡面挑一個好的,總歸能挑出來的。非特殊行業成本限制做不到這點,所以一般的工業製品精度不高,挑還是能挑出拔尖的。


個人覺得這是兩個概念,火箭上天,衛星升空,這點不能就說明我們國家的工業基礎雄厚了,只能說在某些方面還可以。我國的工業製造基礎普遍還是比較低的,看我們的汽車工業就知道了。


非理工科的同學一直以為火箭是個了不得的技術,其實並沒有這麼神秘。做個誇張的比喻就是個鐵殼的二踢腳,看著我們的航天員被降落傘送回地面時老想起兒時的二踢腳,一次性的!美國很多民間愛好者都能做,最牛的已經能做到原地返回了!!!如果你知道中國發射那麼多火箭,但又製造不出一台像樣的航空發動機,就知道這個這玩意並不神秘,牛吹得有多大。


你看,我們國家每年也製造了特別多靠譜的安全套,這東西跟火箭一個道理,用完一次拉倒


火箭一次性技術維護周期短,但是機械錶屬於高集成精度的工業體現。並且需要很長的維護周期,所以題主認為呢 ?


其實最主要是中國火箭幾十年沒有大的更新。長征系列在初期成功率並不出彩,反而是比較低的,只不過幾十年下來,越玩越溜,隨著發射次數增加,總體發射成功率也隨之增加。


這個不得不說錢學森,人家當年是世界一流的火箭動力學和自動控制學專家。大家搜一下資料就知道了,最著名的評價就是他比3個師的兵力都值錢。

說說我大學自動控制課老師的評論吧,他是當年做衛星跟蹤項目的。他說,當年的日本(現在當然人家也趕上來了)各種精密加工技術都比中國高一個檔次,但是組合在一塊兒就是飛不好,原因就在於自動控制原理的理解和使用。雖然每個部件的誤差比別人大,但是控制原理就是把各種誤差組合起來,取得一個整體誤差範圍內的結果。


1.不計成本
2.不用批量生產


談談自己的理解,沒什麼依據,期待高人解答。
火箭生產周期長,可以用手工作坊的方式硬搞出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我國攻克9米直徑火箭整體環?
3D 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戰鬥機能飛嗎?
以後可以設計月球車的專業?

TAG:機械製造 | 運載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