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和袁崇煥都是為漢族抵抗外族,且都是錯殺,為什麼一個流芳千古,一個卻飽受爭議?
首先,名氣來說岳飛家喻戶曉的大英雄,袁崇煥只有歷史愛好者知道。
其次,到現在袁崇煥還有爭議,袁崇煥下場比岳飛慘的多。
誰說岳飛沒被黑?不是曾經一堆人有說他是破壞朝廷穩定大局的,有說他一意北伐是窮兵黷武的,有說他是軍閥傭兵自重的,有說他被殺是硬要迎回二帝分裂中央死有餘辜的,還有說岳飛北伐會拖垮南宋財政,秦檜才是為國考慮的人,現在這個時代連汪精衛都能洗,還有什麼英雄是不能摸黑的?
岳飛只是宣傳比較大,粉絲太多,黑子們噴不過粉絲而已,袁崇煥說真的知名度和粉絲群體比岳飛差遠了,甚至不知道的人或者知道名字卻不知道朝代的人很多,被噴了幫他說話的人也沒幾個,所以才顯得有爭議,假如岳飛名氣也很小,那麼岳飛也屬於有爭議的人,只是岳飛人人都知道,粉絲群體大,黑子被稀釋了而已,所以才顯得沒那麼有爭議。
謝 @天邊的月 @安寧遠疆 邀。
岳飛是武將,袁崇煥是文官;岳飛長得帥,袁崇煥不帥。不不不,不是這個原因。
這倆一個沒爭議,有也極少。一個有爭議,爭議很多,可能是歷史問題爭議最多的人,沒有之一。最基本的理由是,岳飛是本朝已經平反過了,宋高宗趙構殺了岳飛,他兒子(有人提出這個兒子不是親兒子,不過我後來看了看,這麼寫也沒毛病,下同。)就給平反了。袁崇煥是崇禎殺了,明朝卻沒有給予平反,甚至到了南明,有人提出平反,追謚的名號都有了,卻最終沒有落到實地。
另外一個可能也是比較重要的原因,給岳飛及他的兒子岳雲定的罪名,是「莫須有」,就是不需要有,那就是沒有,現代疑罪從無是法律的基本賞識。而袁崇煥是明明白白的定罪,罪名是:「「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1】
人家自己的兒子都承認了,老爹殺岳飛是錯的,你還爭什麼呢?
人家自己定的罪都說了,只是可能有罪,你還爭什麼呢?
所以岳飛很少有爭議。
反觀袁崇煥則不然。
這還是不能說明為什麼袁崇煥的問題爭的這麼厲害。
袁崇煥的問題,不僅他死後爭,他生前就爭;不僅他一個人的問題爭,其它別人的問題也爭。
遼東的問題,最早是熊廷弼、王化貞爭,策略不同,經撫不合,最後王化貞爭贏了,丟了廣寧,丟了關外。
接著是孫承宗、王在晉爭,承認不承認關外盡失,結果孫承宗爭贏了,出鎮督師,修建了關寧錦防線。
再接著是高第、袁崇煥爭,要不要盡撤關外,結果袁崇煥爭贏了,打贏了寧遠之戰,又打贏了寧錦之戰。
袁崇煥被魏忠賢罷了官,又很快被崇禎皇帝起用,提出「五年復遼」,重整關寧軍武備。接著發生了崇禎二年的已巳之變。
仗打了一半,崇禎皇帝朱由檢腦抽,突然把主帥袁崇煥抓起來。你說這不是中了反間計是什麼,我猜不出來別的理由。袁崇煥被捕以後,戰爭局勢急轉直下,唯一能打關寧軍主動撤走,回了寧遠。皇太極的八旗兵在北京一下子毫無阻擋,向城南地區突然伸展開來,四處劫掠。在永定門外全殲了滿桂率領的四萬馬步軍,又在盧溝橋幹掉申甫一萬五的戰車兵。然後順時針繞城一圈,大搖大擺的殺回薊鎮,活捉了幾個明朝總兵,攻陷了幾座京郊重鎮。【2】然後,孫承宗緊急接手,繼續對抗皇太極,表面光,把皇太極趕出關外。人家本來就沒想在關內多留。
戰後,要給袁崇煥定罪。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當初皇帝朱由檢抓袁崇煥對不對?
這還用說嗎?你要抓也不是打仗打一半的時候抓,而且抓了這麼久,也不說為什麼抓?從抓的那一刻起,就有人一直反對,很多人反對。求情的,上告的,申冤的,代請的,替死的,甚至指責的。但是皇帝不承認,不願意承認自己抓錯了。這很中二,朱由檢那時候才不到二十歲,單方面的期待,袁崇煥是有問題的。
審袁崇煥是錦衣衛詔獄審的,有幾次疑似有問題的罪證,都不成立,但是最後定的是有罪。審完了,轉到刑部大牢里去。什麼罪,不知道,這事對崇禎皇帝來說,很難辦。
有人替他辦。
奸臣溫體仁連上五疏,請殺袁崇煥。因為當初抓袁的時候,就是他密疏建議的。袁崇煥如果沒問題,他就有問題。另外,他想入閣,就要幹掉前面的幾位。首輔韓爌是袁崇煥的座師,次輔錢龍錫可以攀誣跟袁崇煥合夥殺了毛文龍。兵部尚書梁廷棟也上疏請殺袁崇煥,仗打成那樣,兵部也得找人背鍋,看來看去,袁崇煥最合適。
袁崇煥最終被定罪殺了,還是磔刑。
袁崇煥是錯殺,是朱由檢用一個更大的錯誤掩蓋自己的另一個錯誤。這事情,在朱由檢心裡落下了心病。他在位期間,沒人敢再提袁崇煥。當朝的人,這之後提到袁崇煥的人,都沒好下場,哪怕是給袁崇煥冠以逆督罪督之名。所以,袁崇煥的問題,在崇禎當朝,沒機會得到平反。即便是毛文龍的問題,說袁崇煥斬毛是錯的,可請恤毛文龍,也不肯;平反毛文龍更不可能,毛文龍本來就無平可反。但是,民間有人提,明代的刊物是毫無控制的,那時候產生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四大名著中除《紅樓夢》外的三本,《三言二拍》、《金瓶梅》什麼的都是。但是糟粕更多,隨便是誰,只要花銀子,就可以印一本書。很快,民間就出現了很多關於毛文龍的小說。而且書中多取材官方的奏疏,因為明代的奏疏內容也是公開的。比如《遼海丹忠錄》、《鎮海春秋》這樣的小說,把毛文龍說的多英勇無敵,袁崇煥斬毛多麼錯誤,以迎合皇帝磔袁的罪名。
袁崇煥,是在他被殺以後,從明朝的民間開始被黑的。
直到明朝滅亡以後,清修明史。在政治上,努爾哈赤是從萬曆年間起兵的,要把本朝寫得合法,就必需證明,明朝滅亡是萬曆皇帝的錯。要在政治上正確,就採用了很多春秋筆法,擴大萬曆朝的錯誤,而對於崇禎,則是為」尊者「諱,為崇禎諱。
清初,明朝遺民也寫史,遺民思念故國,絕大多遺民的政治傾向,都是皇上英明的。而且朱由檢最後是上吊自殺的,這在遺民的心中,就更給這位末代皇帝加分不少。
所以,不管官方也好,民間也好,都不願意或者盡量不暴露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太多毛病。皇上要是對的,那袁崇煥就是錯的。
明末亂世,資料散失嚴重,遺民寫史的資料來源更亂,更缺。崇禎朝甚至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實錄》,很多遺民關於明末這段史的記載,都有抄襲小說之嫌。另外,遺民的史說,也缺少正確的校審,多有不盡不實之處,包括殺袁崇煥這事情。這種「史實」,又串補附會出一個更成熟合理的邏輯鏈,那就是:袁崇煥提了「五年復遼"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就答應了皇太極殺毛文龍為談判籌碼的條件,導致了皇太極沒有後顧之憂,從喜峰口入關侵略明朝。又因為」抵抗不力「被下獄,最後定罪被殺。
這個邏輯鏈在《一樁大案的背後》[羅輯思維]No.169中採用。我是羅胖粉,很喜歡他的視頻節目,幾乎每集都看,特別在他之前講崇禎的時候,可圈可點,很有所得。到這集,我卻抽出他六十幾處歷史硬傷關於羅胖對於袁崇煥斬毛的不同意見。_袁崇煥吧_百度貼吧。又另文分析他這個邏輯的疏失羅輯是如何思維的【袁崇煥吧】_百度貼吧。
因此,袁崇煥被黑的過程,在清初,不僅在廣度上,同時也在深度上,得以大大的壯大擴張。
到乾隆年間,為了平復明末清初戰爭帶來的創傷,乾隆皇帝給明代二百多位烈士恤典,表功,恢複名譽,其中也包括袁崇煥重新平反和肯定。應該說,這個工作的重心,他是為了減少明代遺民」反清復明「的抗爭。所以,袁崇煥的平反,並不見有多少聲浪,在絕大多數場合,袁崇煥仍然是被黑的。
直到民國,反對清政府的風潮興起,被黑了三百多年的袁崇煥問題,又被重新挖了出來。而且,這個時候開始逐步出現了很多更加進一步的,也更加可靠的史料。比如《明清史料》,殘存在皇宮數百年,差點被當成廢紙賣掉了;疑為「實錄」底稿的《崇禎長編》。還有《滿文老檔》,《明朝檔案總匯》等等。加上老一輩著名的史學家孟森、李光濤、錢穆、吳晗等研究,很多歷史真相才逐步被還原。這才發現,歷史並不是一直說的那樣。史學界也最終認定,袁崇煥是被冤枉的。
解放後,國家又作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遺迹保留,文獻整理,學術探討。以官方的名義,重新認定袁崇煥的冤案。史學家、學者、專家,也無一對袁崇煥的評價是負面的,最多最多,就是在袁崇煥個人性格和作法上稍稍有些微詞。
可以說,袁崇煥的歷史冤案,已經被全面認定了。
網路時代,輿論平台得已開放,有了述說觀點的自由和機會。歷史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觀點,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有些人為了嘩眾取寵,重新」研究「了」史料「,摳出很多對袁崇煥不利的因素,以達到質疑專家,挑戰權威的假象。他們重新編排了很多歷史劇情,連袁崇煥之前寧遠大捷,也成了」大劫「。寧錦大捷,也成了別人的功勞,而非袁崇煥的功勞。斬毛文龍,更成了千古之罪。明朝當時,以及清初後世,沒有人想到的罪名,都被重新假想、杜撰了出來,在網路上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袁毛之爭「。
應該說,雙方都有支持自己觀點的史料,袁黑多採用遺民的史料以及遺民對袁崇煥的評述。而袁粉則多採用更可靠,卻流傳較少的史料,相互爭持不下。中國什麼樣的人都可能會缺,獨不會缺起鬨的人,網路尤然。很多問題,越是錯誤的觀點,越有人跟風,網路上對歷史問題翻案成風。袁崇煥的問題,因為有很多」史料「的支持,就更顯得突出。
因此,一直爭議不斷。
————————分割線————————
看了很多評論,我刪得都手軟。原來很多袁黑對歷史的認識是:
1、袁崇煥殺毛文龍,使皇太極沒了牽制,才發動已巳之變;
2、袁崇煥在遼期間,是明朝花錢最多的;
3、袁崇煥在已巳之變的戰局中,表現的很奇怪;
4、袁崇煥五得復遼根本不可能實現,甚至沒有做過努力;
…………
可見網路上的「歷史學家們「荼毒之甚,之廣。貼吧的袁黑至少還會有點史料,或者需要搬點史料去說服。知乎的袁黑,看來是只看別人的回答,就產生的自己的觀點。難道知乎眾不知道,閱讀史料,辨析史料,才是學習歷史的正確途徑嗎?
以訛傳訛,誤人誤已,可懼也夫!可悲也夫!
————————分割線————————
聽十幾年前的《李敖有話說,好讀書須求甚解20040504》里,關於「莫須有」的解釋。查了一些資料,來補充一下。
「莫須」這兩個字,應該是當時的口語,是「就是」或者「就必須是」的意思。三個字合在一起,表示「就是有」的意思。
《宋元學案》:「學者未能便窮理,莫須先省事否?」
不就是要先弄明白事情的經過嗎?
《朱文公政訓》:堯卿問:事來斷制不下,當何以處之?曰:便斷制不得,也著斷制,不成掉了?又問:莫須且隨力量做去?曰:也只得隨力量做去。
就是要隨力量去做?也只能隨力量去做。朱熹的意思很明確,事情無法決斷,你只能先做再說。做了,才知道你做的對不對。
《宋史》: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時洪皓在金國中,蠟書馳奏,以為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
《宋名臣言行錄》:先是,獄之成也。世忠嘗以問檜,檜曰:「飛子云與憲書,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此三字,何足使人甘心?」因爭之。檜不聽。公知書而待士,且濟人之貧,用兵先計後戰,屢勝強虜,號為良將。其死,天下寃之。
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秦檜的解釋是,岳飛的兒子跟張憲通信,證據就是有(具體什麼證據,沒說),很顯然,秦檜是表示一種肯定。但是這種肯定,是沒有證據的,或者證據是很模糊的,所以韓世忠不服,憑「莫須有」這三個字,如何定罪?後來的人們因為岳帥的故事,這三字被解釋成「不須要有」或者「可能有」。如果把這種解釋放在宋以前的史籍上,則有些說不通。
【1】《崇禎長編》崇禎三年八月癸亥(十六日)。
【2】《遼西入衛紀事》·周文郁:
初四日,遼兵驚潰而東。其前所守各州,縣兵將,亦咸生猜忌,間有徑自驅逐者。無何,良鄉破,固安屠,房山下,遷安陷。灤,永據,盧溝橋則有申甫之敗,永定門則有大將軍滿桂,孫祖壽之死,麻登雲,黑雲龍之執,馬步數萬,一擲而空。至薊州更有兵侍劉公之綸之慘死。賊遂縱橫茲輔,如入無人之境矣。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蓋棺定論。
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因為一個人只要不死,他的功過是非、忠奸善惡,我們就很難做出定論。最簡單而言,周公恐懼流言日時死了,王莽謙恭未篡時死了,這兩個人的歷史形象,肯定就會截然不同了。
但是一個人死了,他一生的功過是非、忠奸善惡,就一定會有個確定的結論嗎?顯然也未必的。
最經典的就是,岳飛死了,他的歷史形象,一直在不變斷化中。
再經典一些就是,袁崇煥死了,他的歷史形象,也一直在不斷變化中。
再經典一些的就是,黃巢死了,他的歷史形象一直比較穩定,突然風雲變化,頓時來了個大逆轉;楊幺、張獻忠、李自成之類的人,也是如此的。
再經典一些,老蔣當年是賣國賊、反動派頭子。後來海外之風突然刮過,於是漸漸變成了民族英雄、國家領袖。
總的來說,歷史是上層建築,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在不同人的筆下,在不同的環境中,常常會有天差地別的不同。
岳飛剛死的時候,蓋棺定論是國家的罪人。
袁崇煥剛死的時候,蓋棺定論也是國家的罪人。
因為這兩個人,都是被政府正式定罪、公開處決的。
岳飛死後二十年,宋高宗活著的時候,就被宋孝宗平反了。
當然了,這並不是意味著岳飛的形象就這樣定格了。後來韓宰相北伐時,再度重新為岳飛定論,於是岳飛的歷史形象再度被拔高。而從此以後,岳飛就開始一步步走向神壇,形象越來越高大。
大明帝國滅亡前後,也有各種力量試圖給袁崇煥平反,但是總的來說,袁崇煥的主流形象一直是國家的罪人。
100多年後,乾隆皇帝作為大一統的皇帝,正式為袁崇煥平反,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袁崇煥形象,基本就確立了。再後來,就是他一步步走向神壇,形象變得越來越高大了。
在網路時代開始後,從傳媒的渠道,已沒有一個力量能壟斷話語權了;從資料的普及上,普通人也可以更容易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專業的、多元的史書。
在這種背景下,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同一個歷史事件,我們已很難看到統一的答案了;更主要的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井文化日益興起,人們難免會習慣性的懷疑、否定站在神壇上的歷史人物。因為類似的原因,岳飛、袁崇煥之類的人物,自然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此相對應的,自然就是現代站在神壇上的人物(各種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政治人物、模範人物),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從這層意義上,岳飛的形象,在網路時代興起後,也沒有從前那樣金光閃閃了,僅僅是比袁崇煥受到的爭議小一些。
袁崇煥受到的爭議,比岳飛更多,大約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袁崇煥正式平反的時間,是他死後一百多年的事,所以對他不利的史料,實在保留的太多了。相對而言,岳飛死後二十年就被大宋官方平反,所以對岳飛不利的史料(秦檜一夥寫的相關歷史),完整保留下來的少之又少。
第二、袁崇煥在明代沒有正式平反。從這層意義上,在明代的蓋棺定論中,袁崇煥是反面人物;但是在清代的官方定位中,他才漸漸變成一個金光閃閃的人物。這樣一來,袁崇煥的歷史定位,就有意無意的捲入了民族意識之爭。而岳飛是大宋皇帝給平反的,如果大宋皇帝沒有給岳飛正式平反,而是金、元的皇帝給岳飛正式平反,岳飛肯定也會和袁崇煥一樣尷尬的。
總的來說,市井文化興起後,各種神聖的事物、人物,都會受到人們的懷疑、否定。說得不好聽點,這大約就是傳說中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說得好聽點,大約這就是人們看歷史時,更注重常識經驗,而不被各種政治宣傳左右了。
這種市井文化的興起,對於衛道之士而言,簡直就是綱常大亂。但是不管它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它顯然是民權思想、政治的基礎!
民權思想、民權政治的基礎,就是人們開始毫無顧忌的強調利益、利益、利益!
而專制思想、專制政治的基礎,通常都是不遺餘力的宣傳各種高大上的東西。
為什麼專制思想、專制政治,會不遺餘力宣傳各種高大上的東西,而視利益兩字為洪水猛獸呢?原因非常簡單,如果老百姓開口利益、閉口利益,會把專制思想、專制政治的基礎打垮。
如果老百姓開口閉口利益、利益、利益,自然會推導出各種類似的思想。
第一、作為一統治者,你爹是玉皇大帝,你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我們也會反對你;所以你千萬別說你爹是劉備,你爹是趙佶,如果你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你趕緊滾到一邊去。反過來說,如果你能代表我們的利益,你爹是蹬三輪的,我們也會擁戴你。
第二、作為一個國家機器,你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相反只會侵害我們的利益,你再裝扮的神乎其神,你也應該被打爛。
第三、作為一種思想,你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相反只會侵害我們的利益,你說得再神乎其神,你也是罪惡的。
總而言之,作為政治人物、作為國家機器、作意識形態,千萬不要和我們扯什麼虛頭巴腦的東西,我們只想知道,你的存在,能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如果你只是侵害我們的利益,你扯得再冠冕堂皇,你也應該滾到一邊去。
對於老百姓的這種叫囂,衛道之士自然只能高呼,反了!反了!因為利益、利益、利益,你們就知道利益啊。你們不能想點高尚的東西?
這有啥好討論的。岳飛有說岳傳啊這種市井評書推廣當然快了。這就像十六國比三國其實也差不了太多但人氣三國完爆十六國啊。
一個人對袁的看法,可以做他對明末清初史水平的試金石
袁的事在正統史學界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殺毛文龍的程序問題,毛文龍該不該殺根本就不是個問題,除此之外袁的事幾乎沒有什麼爭議,就是冤案,各種著作已經研究的明明白白。
你們所謂的爭議,無非就是明朝遺民懷念故國美化崇禎瞎編的一些問題,看了明朝那些事之後就懂明史了的腦殘歷史民科的爭議,很多你們打嘴炮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很多材料記載的明明白白,正經的實錄,滿文老檔,專著,你們不看,然後說有爭議。
說白了,為什麼有爭議,就是很多明粉文化水平過低。
毛文龍是平遼總兵加左都督銜,大不大呢,說大,他比正總兵還多個左都督銜,還高一級,說不大,上面有遼東巡撫,遼東經略,薊遼總督,薊遼督師,袁崇煥還是兵部尚書銜,比他不是高一級兩級,名義上薊遼督師的全稱是督師薊、遼、天津、登、萊軍務,比毛文龍那個管2萬8士兵,長十五里,寬十里的皮島的總兵大多少?
袁見毛文龍,談判談了三天,移鎮不許,查賬不許,派官員不許,最後袁提出平分遼東軍權,各行其印,仍不許,你毛文龍想幹什麼?更何況滿文老檔里毛文龍與後金通敵來往八封書信,只是後金使者被戶部來送兵餉的官員抓走送到北京,皇太極不信任他了罷了,他謀反證據確鑿,學術界沒什麼異議,袁殺毛文龍,唯一的問題只有程序不對,他的尚方寶劍只有權斬副將一下的官,袁崇煥的做法,違法 ,但是是有原因的,毛死的也並不冤,違反程序殺一個通敵的總兵,有罪,但對於一個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老說,死罪?別逗了,這個罪並不是很大,革職可能都不夠
謝邀。
其實 @衛督駱思恭 的答案已經答得很好了,我談談我的看法吧。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因為 清 朝 沒 有 吹 捧 袁 崇 煥。
岳飛死的時候,南宋還有一百多年國運,孝宗的平反並沒有完全落實待遇恢複名譽,直到岳飛都死了八十多年了,得到「忠武」的謚號,才算是徹底落實待遇。
元朝,反正南宋已經把平反材料做好了,岳飛又沒有「與本朝為難」,沒必要為難他啊。《宋史 岳飛傳》里
【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這段,把「忍殺飛」的責任歸給趙構,按現在某種流行的邏輯,是不是有「抹黑宋朝皇帝自壞長城」的意思?
明朝,朱元璋「驅逐韃虜」,對岳飛當然是要推崇的了。
清朝,強調「忠」的乾隆,還專門寫詩歌頌岳飛:
「翠柏紅桓見葆祠,羔豚命祭復過之。兩言臣則師千古,百戰兵威震一時。道濟長城誰自壞?臨安一木幸猶支。故鄉俎豆復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
湯陰岳飛廟的「御碑」(圖片來自網路)
幾百年官方肯定下來,再加上民間小說、戲劇什麼的也出來了,影響當然大了。我想很多人心目中的岳飛形象,還是那個背刺「精忠報國」的岳飛,而不是背刺「盡忠報國」的岳飛。
在學者那裡,總體上當然是肯定岳飛的,但也不是認為岳飛就是高大全,鄧廣銘《岳飛傳》:
【即使岳飛沒有進入燕京城內,他也必然是從燕京城下狼狽逃跑的一人】
【岳飛擺脫了都統制王彥的領導,而擅自以所部自為一軍,這是背離長官,按當時的軍紀說來,是一樁異常嚴重的罪行】
【岳飛做了通泰鎮撫使後,持法嚴肅,對於傅慶不再像前此那樣縱容,傅慶對岳飛的感情也日益不好起來。當岳飛出兵救援楚州時,傅慶在承州和王德相遇,兩人並騎而談,傅慶表示不願再留在岳飛軍中,願意王德把他推薦到劉光世的部隊中去,併當場得到了王德的同意,張憲把這事告知岳飛,岳飛囑咐張憲不要泄漏出去,自己也隱忍未發。
回泰州後的一天,岳飛下令軍中諸統制比賽射遠箭,傅慶三箭都射及一百七十步,其他諸統制卻沒有超過一百五十步的。岳飛慶賀傅慶在比賽場上的勝利,傅慶喝酒喝得頗有一些醉意。正在這時,岳飛卻把南宋王朝過去賞賜給他的戰袍和金帶轉賞給另一統制官王貴。傅慶當場就提出抗議說:「應該賞給有功的人!」
岳飛回問他說:「誰是有功的人?」
傅慶回答說:「我在清水亭戰役中立了功,應當賞給我!」很可能,傅慶是要藉此表示岳飛賞罰不公,從而脫離岳飛去投歸劉光世的。
這使得岳飛非常氣憤,立即把戰袍燒掉,把金帶砸碎,並叫人把傅慶拉下台去,高聲吶喊道:「不斬傅慶,何以示眾?!」就下令把傅慶殺掉了。】
列出這些內容不是要貶低岳飛,岳飛在我心目中也是民族英雄的NO.1。只是說人無完人而已。
袁崇煥就比較倒霉了,死了十幾年後,崇禎上吊了,明朝完蛋了。崇禎活著的時候當然不可能給他平反。據錢海岳先生的《南明史》,永曆皇帝給袁崇煥謚「襄愍」。
不過即使永曆確實給了這個謚號,那時兵荒馬亂的影響也不大;道光年間給袁崇煥立的碑,上面刻的是「有明袁大將軍墓」,看來清朝連個謚號也沒給。
《明史》僅僅是承認了袁崇煥是冤枉的,對袁的戰功其實是盡量淡化的。相反在《明熹宗實錄》或《國榷》等書籍中,對袁崇煥戰績的描述要比較詳細。
乾隆讀書時發了個「上諭」,給了袁崇煥一個「尚能忠於所事」的評價(其實「十全老人」表彰過的前朝忠臣,雖然沒他寫的詩多,可也不少了)。某些個書讀不進去、資料懶得查的網民,在網上看了幾篇不著四六的網文,好像發現了什麼新大陸似的,說什麼「乾隆把袁崇煥捧到天上」,其實是少見多怪罷了。
看下《四庫全書總目》中,乾隆稱讚劉宗周黃道周熊廷弼等人的一篇「上諭」:
乾隆稱讚劉宗周、黃道周:
【若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風節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藎溢於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
乾隆稱讚熊廷弼:
【又如熊廷弼受任疆場,材優幹濟,所上封事,語多剴切,乃為朝議所撓,致使身陷大辟。嘗閱其疏內有灑一腔之血於朝廷,付七尺之軀於邊塞二語,親為批識云:「至此為之動心欲淚,而彼之君若不聞,明欲不亡得乎?」】
看看,「一代完人」、「受任疆場,材優幹濟」、「至此為之動心欲淚,而彼之君若不聞,明欲不亡得乎」,比起「尚能忠於所事」簡直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如果「尚能忠於所事」是捧到天上,「一代完人」怕是捧到外太空去了。
事實上,乾隆不但談不上捧袁崇煥,還踩了一腳,《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第一百一十四卷有這麼一段:
【袁崇煥雖稍有才略而粗率自用前此平台召對已為大言不慚至毛文龍雖慓悍不馴初未顯然跋扈崇煥即欲加裁製要自有控馭之方縱罪在當誅亦應請命於上乃以禮節微嫌輒行誘殺其專擅之罪較張浚之殺曲端為更甚】
某暢銷書里說什麼
【要詆毀崇禎,無需謾罵,無需污衊,只需要誇獎一個人——袁崇煥】
【死命地捧袁崇煥,把他說成千古偉人】
【把袁崇煥樹立為英雄,沒有缺點,戰無不勝】
原來所謂「死命地捧」、「沒有缺點」就是這樣的啊?其實,用膝蓋想都知道,乾隆這樣的專制君主最看重的是忠,毛文龍當誅不當誅根本無足輕重,不「請命於上」才是皇帝老兒最看重的事情。很多黑袁網民都喜歡一邊高呼「乾隆吹捧袁崇煥」,一邊非議袁崇煥殺毛文龍,其實它們在這件事情上和乾隆倒是「心有靈犀」的。
袁崇煥真正受到高度評價,其實是到了清末了:
——《袁崇煥非清朝所-翻案-——論清朝對袁崇煥的歷史評價》
孟森的《明史講義》也肯定了袁崇煥殺毛文龍的行為:
「毛文龍東江之兵,始以朝廷無的餉而借口通商,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而崇煥治兵,請管東江之餉,而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崇煥斬文龍,編製其兵,核實其餉,東江正可有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無所依賴,自相屠殺,相率降清。論者又以此為崇煥之罪,不以為殺崇煥者之罪,至今尚糾紛不已,是用揭之。」
1952年,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聯名上書:
「……明末滿洲久為邊患,能捍禦者以袁崇煥為最。滿酋後施反間,崇煥竟以冤死,天下痛之。今日新史學家亦僉稱為民族英雄……」。
算是肯定了「明末滿洲久為邊患,能捍禦者以袁崇煥為最」,「今日新史學家亦僉稱為民族英雄」。
從那時到現在,歷史學者總體上都是肯定袁崇煥的,也就是對袁崇煥所做的具體的一些具體的決策好不好,比如殺毛文龍,有些爭議。大陸幾個版本的《中國通史》,《袁崇煥研究論文集》、《袁崇煥學術論文集》這些學術論文,甚至老外的《劍橋中國明代史》,都肯定了袁崇煥的功績。
《劍橋中國明代史》: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袁崇煥》一書:
「袁崇煥是岳飛式的民族英雄。」
王曾瑜《岳飛、文天祥不該稱為民族英雄嗎?》
岳飛、文天祥不該稱為民族英雄嗎?--理論--人民網
【中華民族在世界上人口最多,但如果沒有岳飛、文天祥、于謙、袁崇煥、林則徐、孫中山等許多民族英雄傳承和發揚的愛國正氣,我們的民族豈不成為一個斷了脊梁骨的民族?】
但是,本朝成立之初,批判帝王將相,袁崇煥雖然文官出身實際乾的是「將」的工作,所以也不可能大規模宣傳。等到1980以後,慢慢放開了,到現在才多少年?當然達不到岳飛那樣家喻戶曉了。
至於網上的一些爭議,說白了,網上某一些黑袁崇煥的網民,它們的興趣點不在於什麼「為大明恢複名譽」,而在於詆毀民族英雄來找樂子罷了。如果「歷史真相」就是「袁崇煥是個廢柴,崇禎識人不明用人不當」,那清朝官方直接把這個「歷史真相」記載下來不就行了唄,有什麼必要一定要編個故事來「污衊」崇禎?說一個君主識人不明把廢柴提拔到高位,造成巨大損失,這簡直黑出翔了啊。清朝「污衊」崇禎的力度還沒這些黑袁崇煥的網民牛。
崇禎皇帝陛下在某些黑袁崇煥的網民那裡,其地位如同一個屎盆子,是個往英雄身上潑污的工具而已;在被利用了往英雄身上潑污之後,這位皇帝陛下被用過即丟。
關於網上某些「袁崇煥是清朝捧出來的」神論,具體可以看我的文章:
袁崇煥的地位是清朝捧出來的嗎?
PS.其實如果乾隆真要為了黑那個本來就滿身黑點的崇禎皇帝,吹捧袁崇煥的話,容易得很;他只要以努爾哈赤後代的身份,寫個小冊子,承認努爾哈赤是被袁崇煥打傷然後死掉的,或者承認寧遠、寧錦、廣渠門之戰後金有個一萬七千人的損失什麼的,或者乾脆說袁崇煥派祖大壽在黃泥窪殺掉了後金幾萬人的女人小孩什麼的……OK!搞定!
讓現代的一些網民看到的話,說不定還會歡呼,哇哇哇,漢民族的英雄啊,冉閔第二啊……什麼的。
嗯,如果弘曆童鞋真這樣做的話,我想他被評選為腦殘界+搞笑界新一代的開山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衛督駱思恭已經說的很詳細很紮實了點贊 看到 @御劍於心 的回答深得我心!點贊!
我是一個袁粉,但是一般不願意回答袁崇煥的問題,為啥?因為明史圈太亂了。亂的不忍吐槽……論者動輒拿出所謂「史料」出來,號稱袁崇煥通敵「鐵證如山」我看著都想笑啊,粉了袁崇煥多少年了,別的不說,關於他的史料我還是見了一些,那些所謂的「鐵證」,我只能說,要黑袁我這還有更鐵的……鐵證。
在我的印象里,還沒看到過哪個明史專家和學者認為袁崇煥的死不是冤案,認為他殺毛是為了通敵,死有餘辜的。袁黑動輒拿出史料說事,這就是個笑話,論看史料,你比專家看的多?袁黑不學無術,半桶水響叮噹非要把黑的說成白的,簡直無恥。比如崇禎殺袁崇煥的罪名里沒提到「反間計」,所以袁崇煥的罪名相當在理。笑死這都是什麼奇葩邏輯?崇禎冤殺了那麼多人,哪個死的時候不是「罪有應得」?
袁黑又曰:專家說的就是對的?你被洗腦了吧!我寧肯被那些研究明史幾十年的專家們洗腦也不要跟這幫無良明粉+袁黑混。
最後再吐槽一下:那些拿著本《東江遺事》里的毛太保公傳或者抱著本《明季北略》把毛文龍比做岳飛的,簡直厚顏無恥!
毛文龍的兒子和袁崇煥的兒子
【毛承斗】,一名毛鈺,明朝人物,杭州錢塘人,出生於遼陽。明末毛文龍庶子,生於泰昌元年(1620年),遼陽失陷後,被毛文龍的好友徐鎮靜救出,送往杭州錢塘故宅,崇禎十一年(1638年)補杭州府生員,後入太學。
清軍入關後,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等皆為毛文龍舊部、因毛文龍被冤殺而降清,紛紛派遣使者邀請毛承斗,並向清廷薦其為官,毛承斗堅決拒絕出仕清朝,並說:「愚不任官事,且懼違先將軍志也。 」後孔有德於湖北駐兵時,毛承斗受家鄉父老託付,前往拜會,欲說服其反清,沒有成功,只好返回錢塘老家,不久病故。主要著作有《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有子毛有韓。
【袁文弼】明末清初人物,明朝督師袁崇煥遺腹子,後出仕清朝,因立戰功,抬入漢軍正白旗。
《清史稿·富明阿傳》謂:「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崇煥裔孫。崇煥裔死,家流寓汝寧,有子文弼,從軍有功,編入寧古塔漢軍。五傳至富明阿。 」
以上都是百度百科,非要是成分論的話也是tg發明的,而且在概率上來看,漢奸的爹真不一定是漢奸,但是漢奸的兒子99%都是漢奸
有幾個明粉,袁黑,還有那些所謂的歷史發明家,民間歷史學家略讀過《袁崇煥資料集錄》《袁崇煥研究論文集》【廣西版】《袁崇煥學術論文集》《袁崇煥研究論文集》【台北版】?
在灰熊貓杜車別之流嘩眾取寵之前,有多少人知道袁崇煥的?有多少人知道佘家17代人為袁崇煥守墓近400年的事迹?
借用@汗青老師一段話:
不要把YY與學術討論混淆掉。
恕我孤陋寡聞,在嚴肅的學術研究範疇內,從未曾聽聞有這樣的爭議和議題。最了不起的,也只是對他殺毛文龍一事的對錯功過進行討論,如復旦樊樹志先生與閻崇年、台灣李光濤先生的分歧。
從不聞有什麼國賊之說。
其實真有興趣討論這個問題的,可以看下《袁崇煥資料集錄》,以及廣西出的《袁崇煥研究論文集》《袁崇煥學術論文集》兩本文集,還有台北版的《袁崇煥研究論文集》,四套書看完,基本上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從改革開放以來,學界關於這個人物及論題的學術論文早過百篇,幾乎已無什麼遺漏之處,無論觀點還是史料,都沒有從未涉及的地方存在了。想在這個方向在學術上標新立異說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免太小看海峽兩岸那麼多認真做學問的人。
………………………………………………………………………………………………………………………………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歪曲歷史代表著褻瀆。那些嘩眾取寵混淆視聽的跳樑小丑,總有一天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余慕生1@余慕生2:
袁粉討論問題的姿態讓人震驚,一言不合就拉黑,連毛文龍確實該殺都出來了
為了打某些人所謂「台北滿文老檔記載毛文龍通敵」的臉,專程轉一老帖來談談毛文龍的書信問題。
原貼:毛文龍所謂通敵信件全文(轉載)_煮酒論史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
鑒於袁粉特喜歡拿毛帥與後金的書信往來說事,更拿從滿文翻譯漢文時故意歪曲原義的信件說事,我乾脆把毛帥信件原文貼過來吧。
第一封,漢語原本、滿語譯本全存,即《明清史料·甲編·第一冊·皮島毛文龍致清太宗書》,《滿文老檔·太宗檔·第十一冊·毛文龍等處來文一》,《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第四類·毛文龍致金國汗書一》
漢語原本:
緬惟令先君犯遼之舉,皆系我國當元文武二臣,不本我先帝之命,擅自妄為,以致令先君一怒,而做出不和之事也。曩者,令先君原有牌文至島,說稱偏相金台石,並侵佔張其哈喇佃子等處,本鎮即據來文,申奏皇上,即行查問。如金台石槍手之助,乃白副使私自做情,如張其哈喇佃子等處,乃韓參將等官,侵疆起釁。後我皇上查明,已將白副使韓參將等拿問正法,則令先君不平之氣,巳伸白矣,無容置喙也。近因王總兵至島,說本鎮曾差人赴令先君處,口稱議和,及拆書,又系與石副將私書,視覺反問之計,因而俱殺。本鎮聞之,不勝嚇愕,豈有堂堂大人,乃作區區詭計?後密訪出,乃是鹿島將官,素輿石副將有隙,指稱做出此事,本鎮已將該將拿問矣。切思台台所用漢官,未必不害漢人,其走來之人,備述於各島將官,是故用剳付名帖,反間以害者有之。
昨歲奉聖旨,頒行海外,有能捉獲佟李二門之人,並叛官金玉和、佟鎮國等,及通事殷廷輅、劉興祚、石廷柱者,加升指揮,這是實情。但今兩國相持,終無結局之期,何不一和相約,共圖息屑之策?前有袁撫台議和之事,繫於眾官議論紛紜,故此處分未妥,若以本鎮便宜海外,議疏甫奏,聖旨即允,實與別議不同者,定不蹈躭延兩國大事之地也。前有王總兵具文議和,曾差游擊金首舉同王總兵家人於十一月十三日,從威寧營入境,至今兩月,未見迴音,想台台守邊夷人,利其金帛馬騾等物,,隱匿未報耶?今特差人奉照,前文所議允否?希台台可分的當人來,親至皮島,本鎮面語心上事宜。自古兩國相爭,何嘗斬一往來耶?乞台台熟思審處,期建安全之謀,彼此生靈幸甚。況我先帝代逝,令先君亦遊仙矣,為何不罷兵息戰,議請新封,以享太平之福乎?書去神馳,曷勝翹望。 名正柬。慎余。第二封漢語原本僅存後半部分、滿語譯本亦有殘缺,即《明清史料·丙編·第一冊·失名復金國汗書》,《滿文老檔·太宗檔·第十二冊·毛文龍等處來文一》,《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第四類·毛文龍致金國汗書二》
前半段,滿語譯本:
金國之汗思欲和好,即歸還舊地,誓告於天。我若懷前仇、陰謀殺害、肇起異端,則惟天鑒而誅我毛文龍!(原檔殘缺)等,若心口不一、陽奉陰違、違悖前盟,則上天鑒之,死於非命。我等若彼此相和,且始終不渝,則鬼神眷佑,延及子孫,永享富貴。立此誓文,傳之後世。
後半段,漢語原本:
華翰雲來官所言,渾然未顯,故此再問。彼系下官,所以然好話難以盡吐答者,不得不渾然也。又雲,虛好私通之語。不佞立於天地間,斷不失信於一人,止知其實好,不知其虛好,止知其公道,不知其私通,人而無信,聖人之所深惡也。台台與不佞,意氣交投,但凡事情,商議而行,或戰或攻,我自有主意,行止得當,萬無一失,保身、保家、大富、巨貴,指日間耳。不佞一點方寸,天地鬼神可表,王總兵亦皆知之。此復。 本殘件 書影 (注意這段,滿語譯文與漢語原本內容差很多)第三封,漢語原本、滿語譯本全存,即《明清史料·丙編·第一冊·失名致金國汗副啟》,《滿文老檔·太宗檔·第十一冊·毛文龍等處來文三》,《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第四類·毛文龍致金國汗書三》漢語原本:
曩者修和之策,為兩國結局之著,承台台不棄雅誼,誠兩國納福之大竅會也。不意先承厚貺遠頒,俾愚父子辭受兩難,謹對伻拜領,感謝感謝。但修和之大主意,盡在去官腹內。且來官雲,留質一節,甚非不佞意也。輿台台交誼,當在古人中求之,義氣中講之。況令先君在撫順時,曾與不佞意氣相投,語言皆合,但兩國爭持,不便往答,今接見台台翰剳,如見顏色,疑念頓釋,焉用官質?惟天可表。今具微物,聊為初交之贄,更乞台台實心作事,勿聽謗言,永結膠漆之雅,莫作負心之舉。台台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慮,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擔當耳。不觀孟氏書云:「亦有仁義而巳矣,何必曰利?」請熟籌之,萬萬。 名具正幅。左沖。第四封,漢語原本、滿語譯本全存,即《明清史料·丙編·第一冊·都督毛文龍復金國汗書》,《滿文老檔·太宗檔·第十二冊·毛文龍等處來文二》,《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第四類·毛文龍致金國汗書四》
漢語原本:
都督毛文龍再拜:前四月二十六日,可可牛鹿及馬通事等五名到鎮江,於五月初三日接到皮島。有戶部在島分散糧餉,跟隨戶部人役報知,本部十分起疑,百般解失(釋),說夷人常常往來。連日事忙,留住數日,俱皆做了衣服,於五月十六日,由海上送至鎮江,差舊人三名,隨帶禮物二駝,回至瀋陽。
近日山東登府總兵本道,不時差船到沿海上岸出哨,登州道又到皮島,或有下邊將領,差人接取親友,亦未可知。我自然禁他,決不可聽下人說謊。我與你做此事,決不可失信。忙中草草,此復。第五封,無漢語原本,滿語譯本全存,即《滿文老檔·太宗檔·第十二冊·毛文龍等處來文三》
滿語譯本:
毛文龍拜金國汗纛下致書:不佞常銘之於心,宣之於口,存之於中,一時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氣同意,即遣回國。又聞初遣之使臣,照舊攜禮物前來我處等語。當時,皇上遣戶部大臣送錢糧至島,並將所乘船撤回鐵山。其時汗所遣使臣,未經查實,誤入戶部。使臣及所攜禮物,盡被擒獲,解往京都。不佞聞之此,遂連夜遣人赴京,賄銀四萬兩,始獲赦死,養之於內地。請少待數日,奮力交涉,俾還於汗。正在煩惱之際,突有喀山牛錄下諸申八人逃來,伊等言稱:我汗與諸貝勒原以一心倚爾等行事等語。不佞聞此,愈覺不安。嗣後遣來之人,須仔細辨認為善也。無論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兩面夾攻,則大事可定矣。我不分爾所得,我亦不歸爾管轄。特致書以聞。第六封,漢語原本、滿語譯本全存,即《明清史料·丙編·第一冊·都督毛文龍致金國汗書》,《滿文老檔·太宗檔·第十二冊·毛文龍等處來文四》,《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第四類·毛文龍致金國汗書五》
漢語原本:
都督毛文龍再拜:前差官執書和事,原講是我一一擔承,煩(凡)事都在口口上,彼此罷兵,共享太平,口心甚喜。已差人送可可牛祿回汗王之話,大事巳定,誰料後又差來,錯上戶部之船,被督餉戶部竟自拿口口口三名人,一齊解京,不口口口把我大事幾乎壞了。若是我不去救回可可牛祿,有口不能分辯,汗王已不信我說話了一點好心,反做不信不義之輩,口口口處訴。我想要與汗王一路上做些大事,又被此一番所疑,莫非天數也。汗王東走西奔,南來北往,何曾做得一件真正大事,皆不知其法,不知其竅也。我與汗王共議國家大事,享口口口福,留名萬古,不知汗王肯信我否?如若聽信我說,可令人來暗暗商議,並無虛言,若是哄誘,豈哄四五名人,做得何事?彼此無疑,英雄心口口口人不同,則大事可成,那時口口口心不盡。沖。南海。第七封,漢語原本全存,無滿語譯本,即《明清史料·甲編·第一冊·都督毛文龍致清太宗書》,《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第四類·毛文龍致金國汗書六》
漢語原本:
都督毛文龍再拜:不佞近與足下通此大事,已經三次,今見來文,甚是的切,又且誠信,不佞暗暗喜躍,以為我兩家事必成矣。豈知你奸計百出,一面與我講和,一面又來偷搶我人民,似此顛倒反覆,良心何在?天理何在?休說負天之盟,即常言亦不為,故不待詳審,可知先番背盟之事,罪固不在我也。第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信字要緊,人而無信,不其雖生猶死乎?況拿去的人,不過是我沙汰下不成才的光棍、沒行影的花子,安插北岸,就柴薪之輩,在得之者有何益?失之者有何損?況我這邊人,原是你那邊走來的,今你搶去,是你自己搶了自己的去,與我大關係處有何礙窒耶?我自思自悔,當初原不該與你通這個機密,你到底是達子家做事,只圖目前之小利,那知日遠之大妙。渺想此事,屢做屢敗,非我與你德不深、誠不至之謂也,實我與你緣薄分淺,無大福以享受耳。亦天也,命也,奈何奈何! 不佞正嗟嘆間,忽解到不言兔牛祿真夷一名,名十頭庫,口稱:「我等非搶你人民來也,聽說劉愛塔弟兄在鐵山,我等星夜來搶拿他來了。」你若是真要他弟兄們,待你我事說成之後,我送與你,去不得么?為何動兵來,又起我兩家猜疑。大事若成,連各島人都是你的,何況他弟兄乎?你既是一國之君,非同小可,何其氣量偏淺而無容忍之甚也?你漫說我信不如你,不知我原意真無妄,你思想了看,我若不是實心拿著這個大事與你往來,為著何意?還是哄你城池來不成?還是哄你王子來不成?把可可事,且當做我哄的罷么!未有一遭你受哄,而再遭又受哄乎?設如斯而不揣摸,我終不能剖白矣。儻若翻然惺悟,頓改昔非,莫若汗王與四大王,對去人含刀暗盟,或令一心腹漢人來,驗我真假,或心服西夷亦可,勿令金人復來,外一不測差錯,你又道我是個謊了。事如依議不謬,再有結局之期,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不肯,如西夷之頭領隆我,我亦不肯,其中主意,不可不思。外一切所以事,俱不敢明道,先去的劉得庫口內是實。再懇謹之慎之,勿致半途而廢,何如?差去十頭庫,還叫同我的人回來說話。左沖。 謹具:大紅金蟒一端、天青金蟒壹端、大紅鳳緞一端,大綠鳳緞一端,紫紅鳳緞一端,天藍鳳緞一端,官紫紅鳳緞一端、官綠鳳緞一端、銀紅花緞一端、柳黃花緞一端、玄色花緞一端,月白花緞一端、水銀四斤、硼砂二斤、冰片一桶、緞靴二雙、絨襪四雙、紅氈四床、樂帶四副、香棋一盤、葉品八封、茶葉二封。奉引敬。都督毛文龍再拜。
第八封,滿語譯本全存,無漢語原本,即《滿文老檔·太宗檔·第十二冊·毛文龍等處來文五》
滿語譯本:
毛文龍再拜致書。閱汗來書,甚感不解。其驕恣失信,俾人生疑之處,我豈能不知乎?況議和之事,乃兩國所願,於兩地有益之事,爾若不願,則亦已耳!何以大言欺我?事成之前,尚且如此。一入陷阱之中,豈能以禮待我耶?來書云:若送還諸申,可以往來;否則不再往來等語。爾言誤矣!我與劉德庫初議時曾言:我兩國之事若能成,不僅送還諸申,連我亦無處可去等語。今議和之事未成前,便欲強行索取諸申,安能確立相和之誠心?至闊科一事,我固然有錯,然在彼處,爾之過失亦不少也。先汗在時,我所遣諸申一名,漢人兩名,均被殺。其後,爾三次遣使欲和。使臣至江之後,又殺我哨卒近百人。一面議和好密事,一面頻攻鐵山,屬行欺詐,反覆無常。賢人未有似此特力妄行者,良可驚也。我雖庸才寡術,然居心純正,毫無誑詐之心念,背天理之行。爾誠信賴我,俾我從速登岸,又何必急於索還所有諸申耶?何惜此數諸申人。唯若送還於爾,何以掩我地民人之耳目耶?《論語》載: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不曾聞之乎?本欲遣人觀察爾願和與否之情形,若不願和,則各思深遠之計。今閱來書,人之從善從惡,唯在於天,不在於人也。惜哉,先前致書所提之事,未有一次相報,而以巧言相欺,是必欲與我為敵也,誠然如此,我亦聞之爾處之事,又何懼哉!今我同爾說千道萬,無一用巧威脅之詞。今爾因一闊科而疑我,何其無智乃爾!為此一人從勞往返,實無濟於事。倘能與我同心創建萬代不朽之業,何如?今我聽命於爾,然爾不肯,設爾進退維谷,聽命於我,我豈肯乎?宜熟計之也。爾若以我言為是,即下決心,明白賜書,從速遣之,觀爾如何行事,我再答覆。否則盡殺所遣之人,方足汗嗜殺之心乎?我前曾致書雲之以後再不可差大人來,南官及南人在皮島,有事暗暗差人,漸漸說明,可做即做等語。前者俱已講明完結之事,又何疑?汗仍遺書,言不明確,甚是疑惑,故我復遣人往。我們再來看看毛文龍對後金的反間政策,明末的諜戰可謂不勝枚舉,毛文龍與後金相互刺探,偵查,搜集情報,形成了無聲的戰場,而且,後金招降毛文龍的次數達到五次以上,毛文龍都明確的拒絕,既然多次招降拒絕,為什麼要暗地裡勾結後金?這完全是站不住腳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出,毛文龍的反間效果極大,後金政權的漢官人人自危,漢官叛逃,後金政權裂縫漸生,而且,後人往往以毛文龍對後金的書信來判斷是毛文龍要造反,這完全站不住腳,第一,毛文龍和後金諜戰,雙方假意通好,第二,毛文龍每次給後金寫完書信,第一時間就將內容和後金的動向報告給皇帝,第三,毛文龍給後金政權的書信,皇太極和努爾哈赤從來就沒信過!毛文龍給皇帝的塘報,袁崇煥自然不知道,朝鮮自然也不知道,所以毛文龍通敵造反的事情才會被人們所相信,這也是後金的一種計謀:借天下人之口,殺掉毛文龍,我這段文非常重要,毛文龍每一次的書信往來,都一一呈報皇帝,甚至書信內容都報告給了內閣,這還是要造反?袁粉以毛文龍的書信證明毛文龍造反,明顯是沒讀過書的結果
毛帥所謂「通敵」信件完全是為了對後金實施反間,並誘捕後金官員。 到第5封信時,明顯皇太極已知上當,毛帥不得不說出「無論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兩面夾攻,則大事可定矣。」這些話才能取信皇太極,可笑袁粉斷章取義把此作為毛帥投敵鐵證。 第6封信可以看出,這已經是為了再次取信皇太極做出的努力罷了。 到第7/8封信,毛帥已知無法再行誘捕之計,乾脆在信里罵罵皇太極,罵皇太極「似此顛倒反覆,良心何在?天理何在?」「你家韃子做事」等等。。這能是通敵投降之言?
最可笑是袁粉引用這句話「如佟李之隆,我不肯,如西夷之頭領隆我,我亦不肯」說是毛帥開的投降條件。
袁粉知道這佟是誰?李是誰? 西夷又是誰? 毛帥連這樣的待遇都不肯,豈不是擺明了要與皇太極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嗎?這明顯是耍皇太極了。
再貼一下袁粉特愛引用的《台灣文獻叢刊》里創造毛文龍原地滿血復活給皇太極寫信的假信件 毛 文 龍 來 書 七 又 上書 曰 : 憶 先 使 趙 姓 往 告 上 與 諸 貝 勒 , 請 率 兵 來 , 我 為 內 應 。 如 此 , 則 取 之 易 如 反 掌。 乃 不 納 我 言 , 又 謂 我 欲 降 之 心 未 必 全 真 , 所 使 之 劉 實 等 仍 是 巧 言 欺 詐 ; 請 速 遣 回, 事 自 完 結 。 上 又 不 納 , 反 欲 先 送 滿 洲 人 登 岸 ; 否 則 囑 勿 遣 使 , 來 即 殺 之 。 因 知 事不 能 成 , 於 是 欲 降 之 心 絕 矣 。 其 率 兵 於 山 東 收 糧 , 逼 迫 前 往 , 因 不 合 意(原 檔 殘 缺)。以 吾 觀 之 , 上 何 多 疑 而 無 定 乎 ! 又 謂 我 太 胡 為 , 不 慎 於 始 , 後 必 不 易 駕 馭 。 並 以 我有 叛 心 , 密 告 於 袁 都 司 殺 之 ; 告 叛 之 人 , 有 功 升 為 副 將 、 此 何 意 乎 ? 我 雖 為 此 地 之官 , 而 歸 順 之 心 常 存 也 。 我 非 欺 詐 , 因 上 與 諸 貝 勒 未 通 其 意 , 是 以 未 往 ; 上 何 不 見諒 乎 ? 但 來 時 , 即 爾 之 臣 工 也 。 今 有 畏 於 心 者 三 事 : 負 恩 私 逃 , 尚 無 寸 功 ; 必 為 上建 立 大 功 , 方 可 自 進 。 否 則 , 誰 不 謂 我 奸 宄 乎 ? 此 其 一 也 。 聞 上 方 於 寧 遠 議 和 , 我今 若 往 , 倘 已 和 畢 , 上 又 責 我 往 來 無 時 。 萬 一 遣 歸 , 則 粉 身 碎 骨 矣 , 是 以 懼 不 敢 往。 此 其 二 也 , 我 之 兄 弟(原 檔 殘 缺), 雖 照 常 任 之 , 而 不 待 之 以 榮 禮 。 我 雖 生 , 亦 猶 死也 , 是 又 可 懼 。 此 其 三 也 。 請 上 以 此 三 事 , 靜 心 思 之 , 賜 書 一 通 , 共 同 發 誓 , 我 即願 行 。 東 江 之 事 , 一 或 播 揚 , 恐 為 牽 連 。 善 待 所 往 之 人 , 令 人 守 之 , 勿 囚 禁 殘 害 ;恐 人 懼 而 不 往 也 。 我 與 剛 千 總 商 議 欲 降 之 法 , 三 弟 在 寧 遠 、 四 弟 往 山 東 , 時 明 兵 又至 , 故 慎 而 未 動 。 上 ? 有 意 於 我 , 如 用 我 時, 遣 人 來 告 。 倘 以 欺 詐 見 疑 , 即 行 停 止 , 我 亦 不 再 使 人 矣 。 ------------------- 又謂我太胡為,不慎於始,後必不易駕馭。並以我有叛心,密告於袁都司殺之;告叛之人,有功升為副將……
毛文龍都已經被人給告密,然後被袁崇煥殺了,居然又一次原地滿血復活給黃台吉寫投降信。
所謂《台灣文獻叢刊》滿文老檔案最惡劣的地方不是把天聰二年誤為天聰六年,而是篡改史料,把所謂的「毛文龍來書」里的「毛總兵官」篡改成「我」。
《台灣文獻叢刊》里創造毛文龍原地滿血復活給皇太極寫信的假信件 毛 文 龍 來 書 二 天 聰六 年 四 月 , 毛 文 龍 上 書 曰 : 毛 文 龍 上 書 於 滿 洲 國 皇 帝 : 思 欲 和 好 , 宜 退 還 疆 土 , 盟誓 於 天 。 我 若 懷 前 仇 、 存 異 志 , 掩 襲 殺 害 , 則 惟 天 鑒 而 誅 滅 之 ! 倘 心 口 不 一 、 陽 奉陰 違 、 不 遵 前 誓 , 則 上 天 難 欺 , 必 使 死 於 非 命 。 彼 此 相 和 , 自 始 至 終 , 不 改 舊 好 。神 盟 眷 佑 , 至 於 子 孫 , 可 以 享 榮 矣 。 當 立 誓 書 , 傳 之 後 人 。 再 , 來 員 之 言 , 不 甚 明晢 , 故 復 此 往 問 。 此 人 不 善 措 辭 , 所 答 者 未 有 不 愚 暗 也 , 又 有 假 好 私 通 之 語 。 不 才於 天 地 間 , 斷 不 肯 失 信 於 一 人 ; 知 ? 信 而 不 敢 詐 偽 , 守 忠 義 而 不 敢 ? 害 。 人 而 無 信, 聖 人 惡 之 。 如 合 上 意 , 請 即 賜 書 。 凡 事 合 商 而 行 , 無 論 野 戰 、 城 戰 , 我 皆 已 成 竹在 胸 ; 行 止 得 宜 , 萬 無 一 失 也 。 保 身 家 、 大 富 貴 , 即 在 今 日 矣 。 方 寸 之 心 , 惟 天 地鬼 神 鑒 之 。 王 總 兵 亦 早 知 矣 。 ---------------- 天聰六年四月,毛文龍上書曰:毛文龍上書於滿洲國皇帝:思欲和好,
——靈異現象!天聰六年四月,毛文龍早就被袁崇煥殺了,然後於天聰六年四月原地滿血復活給黃台吉寫投降信。ps: 這個第二封明顯是把漢語原本後半段內容與劉愛塔書信混在一起而成崇禎元年五月初六日具奏
為俘解求款夷目 等事。本年三月十一日,狡奴計遣開原馬秀才率可可孤山等六名,持貂皮十四張、求款文一道東來。其人未至島時,臣也探知其隱,而待之先矣。比其至也,姑優容 以羈靡,不令旋返,絕其聲息,誘使有探計者踵至,潛師隘道以截之。然臣又思曰:即如計,亦小利耳。新奴子有合於者,又有都堂大海者,俱素通文義,智勇雙 絕,奴倚為腹心。臣思姑與議款而誘其來,隨遣馬秀才等還。臣於是時望大海來,孰知奴亦重疑臣計,第仍遣馬秀才等五人來諄諄密語,且鑽刀立誓,而復饋臣以鞍 馬參貂等物,願以來使為質,俟事成放還。夫奴最狂逆,而一旦求款於臣,此奴計之巧,而臣固已窺之深矣!因借其愚臣者還以愚彼,而率不能售,是奴之不肯頃刻 忘臣,猶臣之不肯頃刻忘奴,一著輸贏,間不容髮。兢兢以圖,固晨夜以之。而更慮奴之求款於東,正欲肆騁於西。今臣業已洞悉其奸,理當明正以法,俾小丑知我 聖天子明同日月,威並雷霆,不可以詭詐嘗也。其來詞固多卑順,然其狂悖處大不堪聞,臣安敢冒昧進呈御覽。第恐無據,謹將其求款原文投遞輔臣,應否呈覽,輔 臣當自有酌量也。其馬秀才,在奴中殺掠遼民甚眾,島中人民見者,靡不切齒,甫就縛出轅門,而眾已寸臠其肉矣。今止將夷目可可孤山一名,牛鹿三名,俘解至 闕。其饋臣物件,除白馬二匹,功賞官丁外,有嵌金馬鞍二副,玄狐、皂貂囤子各一件,人蔘十斤,並前貂皮十四張,逐一解進御前,仰祈陳俘告廟,用昭國法。臣 非敢侈以為功也。
----------
毛文龍用間,早就報給朝廷了。
明末本身就是一筆爛賬,各種鍋需要找人來背,各種錯誤需要找到責任人,清朝又對袁崇煥這個人物形象大肆利用,有爭議很正常,而岳飛就不一樣了,在他死後並未有那麼複雜的政治形式
另一方面,袁崇煥即使忠心耿耿,但是仍然存在決策失誤等一系列的鍋,現在就是這樣的,想洗洗不幹凈,想黑黑不到點,這爭議也就這麼擱著沒辦法了,都幾百年了,說不清了,另一邊的岳飛,一雪宋王朝恥辱,大軍北上,收復故地,公認的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你說,一邊爭議不斷且一定有鍋,一邊公認英雄,這兩人咋比嘛
岳飛是國家危亡,皇帝被追得在海上亂竄,求著管敵人叫爺爺的時候憤然起兵抵抗外敵,最後取得決定性一戰勝利,打得敵人管他叫「岳爺爺」,眼看取得全勝的時候,被皇帝叫停,本人無辜被殺。
而袁崇煥是戰局平穩的時候,號稱五年自己能取得全勝,結果被任命作為前線總指揮,手握全權折騰一年多,讓本來沒有機會威脅到長城防線的敵人史無前例地出現在國家首都的城下,而京畿幾十萬老百姓家破人亡。最精彩的是這個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他想的不是積極作戰,而是在搞小動作。
比較搞笑的是,當時袁崇煥名聲很不好,倒是被袁崇煥殺死的毛文龍曾多次被比做岳飛。
我看袁崇煥通敵的罪名未必成立,但是他攬權,隨意殺死毛文龍使得國家戰略局面徹底崩壞是沒跑的。幾十萬人的死傷他是第一責任人沒跑。
反對 @衛督駱思恭 的答案,說袁崇煥仗打了一半被抓起來~~
明明是毛文龍仗打了一半被你隨意的就殺了!袁崇煥這打仗把敵人都打到首都城牆根來了,這是土木堡之變後百年來第一次!(經提醒,嘉靖時期還有一次)而且這位在危機關頭還表現得那麼可疑,不抓你難道留著開城門?再說你說清兵南下掃蕩京畿好像是因為關寧軍撤走造成的,說得好像袁崇煥為抵抗後金起到過中流砥柱作用似的,可惜關寧軍在的時候後金兵就已經大肆劫掠了,而積極抵抗的只有滿桂等人。
很多人大大低估了毛文龍之死,毛文龍有很多當時明朝武將的問題,但是他對後金的戰略威脅是無以倫比的,最後這個附骨之疽是袁崇煥提皇太極解決掉的,而且是非刑殺人,根本沒走正規法律程序就殺了!這比秦檜殺岳飛可厲害,人家秦檜還走了司法程序的,袁崇煥就自己把毛文龍騙過來抓住,自己單方面宣布毛有罪,然後就殺了!
毛死後,他的手下群龍無首,差點被餓死在小島子上,最後大部分和後金有血海深仇的人居然只能投靠後金。這裡面出了尚可喜,耿精忠等一大批能打的大漢奸。 @衛督駱思恭 居然拿邏輯思維來做例子,說實話,邏輯思維關於的觀點說是「書生意氣」都是誇他,裡面大讚古希臘的民主多麼偉大,怒罵朱棣北伐僅僅打死一個敵人之類的主觀加雙標就不說了。單純拋開背景談人物的行為就顯得很扯淡!
ps.評論裡面一堆人出來說毛文龍的。
毛文龍該不該死也輪不到袁崇煥給定罪!
第一你袁崇煥不是皇帝,第二不是刑部大老爺,沒權利審判毛文龍這個級別的官員。
上來沒走任何法律程序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把人殺了!這行為本身就該死了!
袁崇煥那怕是毛文龍的直屬上級也沒資格殺毛吧?
而且我過來發表個看法,討論袁崇煥,一定要把毛文龍祖宗八代掰扯一遍,評論區里一群人和蒼蠅一樣扯出十萬八千里,一個個都是滿腹經綸好像別人都不如他,而且說話不乾不淨的。
對這樣說話基本禮貌都沒有的,我直接拉黑好幾個,我又不是你們親爸爸,真沒那麼有耐心去糾正你們做人做事的習慣。
但是最近總能看到一些「持某些觀點的人都是sb」「有某些看法的人都沒水平」之類的言語。我覺得有這樣觀點的人就顯得自己素質不高了。
比如 @衛督駱思恭 和我說「沒資格」討論這個問題。還有看到某位上萬關注的說「所有認為存在燭影斧聲事件發生過的人都很業餘沒水平」。
這樣的觀點本身就讓人不得不懷疑他自己的水平了!不是學識知識的水平,而是對人的基本素質需要提高了。
一方面袁公的戰績不是那麼完美,假如繼續打下來能不能平遼,確實有爭議;另一方面,現在網上那些黑袁公的,都是讀了竊明和竊明之後的一些網文,就以為發現了歷史真相的不學無術的傢伙。其實灰熊貓最開始也只是打算寫袁公的軍事能力不算特彆強,然則腦洞開了之後,發現當歷史發明家來黑袁公,能吸引眼球,就毫無節操的開黑了。
岳飛是殺宗澤了還是把金兵放到臨安了。
高贊捧袁的兩個答案都是引經據典,脈絡清晰
下面黑袁的答案都是毛文龍強無敵,袁崇煥吹nb
嗯,高下立判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現在咱們和印度打仗了,印度佔了咱們半壁江山,一位將軍收復失地,然而被奸人陷害,那這位將軍是不是該流芳千古。
還是假如咱們和印度打仗,印度蠶食咱們邊境地區,越演愈烈。這時候一個東莞來的將軍說印度五年就能搞定。然後有一天印度空降到北京了。你作為一個北京市民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你郊區的親戚被印度人燒殺搶掠。你憤不憤怒。這位東莞將軍被雙規了,然後他手下的部隊直接就撤了。然後他被槍斃了,你該不該放鞭炮吃撈麵。在宏觀高速領域
相對論雖然被很多實驗不斷證實
然而有很多民科喜歡否定相對論
覺得自己比那些得過諾貝爾獎的大師更厲害
但就是這些民科
可能很多人連大學數學都沒學過
袁崇煥的歷史地位在建國後
已得到諸多歷史專家教授的肯定
但就是有很多人
覺得自己比那些專家教授還要厲害
有幾個在歷史學方面有過建樹
主流史學界,袁崇煥根本就沒有飽受爭議。在所謂的 歷史網路愛好者,和歷史陰謀論愛好者 裡面 飽受爭議,然而也沒看到主流史學界 因為 網路的 爭吵 ,而做出什麼 大的 觀點改動。
袁崇煥不是錯殺吧,算是罪有應得了,跟岳飛根本不是一個性質,沒法比較。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
這種種罪名哪項不屬實?和岳飛的「莫須有」怎麼比?
-------
把袁崇煥當成英雄的,恐怕多是受了《明史》和《碧血劍》的影響吧。
可是《明史》可是被他當初抵抗的外族後來修撰的,是那位特別愛篡改古書的乾隆皇帝主持修撰的。
感覺怪怪的吧,把袁崇煥誇成英雄的怎麼都是他對頭的後代?
他自己的後代呢?袁承志?那是小說,其實人家變成了旗人啦,百度一下袁文弼,富明阿,壽山,看看吧。
我們就事論事,討論問題,別老扯什麼粉或者黑,更不要動不動就扣帽子。
對於袁大人的事情,我有兩個疑問。希望支持袁大人的諸位可以為我解惑。
首先且不談袁大人的功與過,忠與奸。袁大人殺毛是捏造罪名,矯詔殺之。捏造罪名是明代文臣故伎,至於矯詔,請問在中國哪個朝代矯詔不是死罪?
其次所有為袁大人辯護的人都無法解釋他在北京之役具體表現。遣散援軍,或許是戰略方面的考慮?作為軍盲我不多嘴。可是清軍輕鬆通過由他親自駐守,並向朝廷保證絕不放一兵一卒通過的薊州(既沒有拖住清軍,也沒有給清軍造成任何損失,任何為袁大人辯護的人都無法解釋他此刻的舉動。假如你是當時的北京百姓,勤王的軍隊,駐守要地卻未經一戰便把敵軍放至北京城下,你不恨他入骨?),這就實在說不過去了吧。
何況再請仔細看看崇禎殺袁崇煥的罪名。
付託不效,專持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除了最後一條有一點點牽強(但袁軍中的確有喇嘛),其他都有實據。
滿朝文武大臣作為親歷者,他們又不傻。 之前之所以為他捏造罪名矯詔殺帥背書,是因為明朝重文抑武嚴重,毛文龍不過一個文臣眼中的跋扈武將,為了平遼大業,殺了也就殺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殺毛的罪名全是扯淡,這筆賬崇禎都記著呢。
之後袁大人又輕信蒙古,在崇禎不同意的情況下,賣給了他們大量的軍糧,結果蒙古人隨手賣給了後金,後金由此方可入關。
到了北京一役,整個戰役過程,袁大人一路縱敵長驅,避敵不戰。薊州城下,看看他自己寫給朝廷的保證,他已經是死罪了,到了北京城下,又毫無建樹(部隊崩潰,斬首0級。順便射傷了滿桂,當然這又是一樁誰也說不清楚的公案,其中的是非曲直,感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下。這也說明,所謂的沒有爭議,是多麼的站不住腳)。自己剛一下獄,手下部隊居然棄帝國首都安危於不顧逃散了,簡直與軍閥無異,所有支持他的人,最後全部都無話可說了。
最後總結
皮島矯詔殺毛之日,駐防薊州坐看清軍潛越之時,回溯袁大人曾經誇下的海口,許下的承諾,最後導致其下獄身死,想來也算是得償所願吧,又何冤之有呢?
PS近代以來,由於反清的需要,所有曾經抗清的人物都被大大的拔高,也符合我國一貫為尊者瑋的歷史觀。可是袁崇煥的事情從明末來一直爭議不斷,現在有的人一上來就扣帽子,說從來沒有過爭議,然後把他弄到和岳武穆一同並論,豈不可笑嗎?何況細數明末抗清之英傑,如孫承宗,盧像升,李定國,張煌言,鄭成功,他們哪個不比袁大人光明偉岸,於心無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