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把皇位傳給孫子?
朱元璋是基於什麼考慮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非其幾個兒子?並且朱允炆最有可能的結局是怎樣的?
以此時大明帝國的形勢而論,立太子一系皇孫確系比立其他皇子更適宜。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國皇太子朱標病逝,時年三十七歲,這個從封吳王世子起,已為儲君近三十年的長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絕。
白髮人送黑髮人後,朱元璋面臨一個迫切問題,當選何人為新的帝國儲君?
帝國的血祭:大明懿文太子朱標身後事。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歷史上皇太子先於皇帝病逝的情況下,是立皇孫還是立其他皇子,很多皇帝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
立皇孫者:
1、西晉愍懷太子司馬遹遇害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臧和司馬尚相繼被立為皇太孫,是為有史以來立皇孫為儲君之始。當時惠帝司馬衷形同傀儡,此二孫皆系權臣扶立,一廢殺,一夭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死後,立太子之子拓跋浚為世嫡皇孫,為實際儲君,後即位為魏文成帝。
3、齊武帝蕭賾的太子蕭長懋死後,立太子之子蕭昭業為皇太孫,同年即位,次年被齊明帝蕭鸞篡位,廢殺。
4、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太子耶律浚死後,長期不立儲,臨死前遺命其孫,時為燕國王的耶律延禧繼位,即遼天祚帝。後國亡。
5、金太宗吳乞買的弟弟,皇儲(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死後,立金太祖阿骨打之孫完顏亶為新皇儲,即位後為金熙宗。後被完顏亮篡位,殺死。
6、金世宗完顏雍的太子完顏允恭死後,立太子之子完顏璟為皇太孫,即位後為金章宗。
7、金宣宗完顏珣的太子完顏守忠死後,立太子之子完顏鏗為皇太孫,同年夭折。
8、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死後,長期不立儲,後授真金之子鐵穆耳太子舊璽,實際立儲,次年即位,是為元成宗。
立其他皇子者:
1、吳大帝孫權的首任皇太子孫登死後,未立孫登之子孫英,而是改立孫和為太子;後又廢孫和,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即位為吳廢帝,後被權臣廢殺。孫英後來密謀剷除權臣失敗,被殺。
2、梁武帝時期,著名的昭明太子蕭統死後,他有五個兒子,皆不得立;而是改立蕭綱為太子,後即位為梁簡文帝,實為傀儡,後被廢殺。蕭統之子蕭詧、之孫蕭棟後稱帝,皆為傀儡。
太子死後不再立儲:
隋明帝楊廣的太子楊昭死時,生有三個孫子,楊侑、楊侗、楊倓;此外還有次子齊王楊暕,一年後又生下第三子趙王楊杲。楊暕認為長兄死後,自己當立,對楊廣和幾個幼小侄兒行「厭勝之術」,事敗後被楊廣厭棄,險些被殺。【時趙王杲猶在孩孺,帝謂侍臣曰:「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當肆諸市朝,以明國憲也。」】因此長子死後十年,楊廣都不再立儲,從其個人傾向,顯然是將幾個皇孫當做儲君的後備人選考察培養。
根據封建禮法的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先死時,若長子有孫則必當立孫,無論其孫是嫡是庶。
考證明朝之前歷史,立皇孫八例,成功即位六例,坐穩皇位的有金章宗、元成宗兩例。雖然也前景不明,終究也好過立其他皇子的全滅概率。
朱元璋擇儲時,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早夭,最後選定朱允炆為皇太孫,其實並不完全符合儒家禮制,畢竟尚有更明正言順的嫡孫朱允熥在。兩個孩子年紀相仿,也無論賢愚。
關於朱允熥其人,實在是整個「靖難之役」中最無辜受累的一人。他本是懿文太子朱標嫡次子,太子元妃常氏所生。外祖父便是一代名將開平王常遇春,兩個舅父是鄭國公常茂和開國公常升。而涼國公藍玉則是他母親的舅舅,俗稱「舅姥爺」。常氏生下朱允熥不久去世,(可能死於生產),太子次妃呂氏扶正,因此年長朱允熥一歲的朱允炆,也因此成為嫡次子,反而讓朱允熥變成了嫡三子。
ps:「朱允炆是嫡孫,但因為他出生時是庶子,所以和朱允熥比,嫡子的成色相對不足。
其生母呂妃是側室扶正的繼室,無論身前死後,對允熥的生母常妃都要敬以正嫡之禮,而自居側位。這就是儒家嫡庶禮制。
之所以後世不行商禮,是因為如按此例,那麼朱允炆和其母扶正後生下的幼弟朱允熙比,同父同母的兄弟,兄為庶居後,而弟為嫡居前,顯然有悖禮法精神。
但是朱允炆和朱允熥比,其本為庶子居後,卻因其母后來扶正而居前,一樣有悖禮法精神。
因此嚴格地說,朱允熥的繼承次序高於朱允炆,因無疑問。」
朱元璋的最後選擇,應當更多是基於常氏外戚勢大,各家軍事勛貴連根錯節的隱憂,才選擇了外家全無勢力的朱允炆。(呂氏為原吏部尚書呂本之女,並無血親兄弟)。
而同時藍玉一黨則被朱元璋興大獄誅滅殆盡,牽連甚廣。
當然,大明太祖開國建基,什麼宗法禮制在他老人家面前都沒一句聖口金言好使。莫說朱允炆生母畢竟在朱標在世時就扶正了,算嫡子也無不可;就算朱允炆真是庶子之庶孫,朱元璋既然冊立了他為大明王朝的皇太孫,他就是洪武一朝無任何爭議的皇位繼承人。也根本不能以所謂「嫡庶」,來否定其繼承合理性和統治合法性。
可能是為了補償無緣皇位的朱允熥,不論是出於朱元璋、還是其繼母呂后,兄長朱允炆,他的待遇亦是有明二百餘年諸藩王之最:
朱允熥的封號是極敏感的「吳王」。需知朱元璋建立大明前,當了8年吳國公,4年吳王,最後議立國號時,「吳」也是和「明」二選一的候選。因此,按歷朝歷代常理,這個封號實非人臣所當有。
朱允熥的藩地是浙江首府杭州。而其後大明十餘朝數百年,江南財賦重地,從無封建藩王之理。足可見對他的厚待。
朱允熥若能順利就藩,在風景如畫的人間天堂當個富貴閑王,亦不失為暢美人生:留得西湖明月在,何愁無處下金鉤?
可惜,這一切都被他四叔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所毀。朱棣克南京後,收繳焚毀建文帝時期的相關奏書、政府公告、私人筆記,並為了否定朱標一脈的繼位合法性,信口雌黃捏造所謂《奉天靖難記》,為永樂一朝官方史書,而該書著重污衊的三人,即已去世的朱標,再加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甚至胡扯出「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對著朱元璋棺木仗劍大罵」的奇聞。
【允炆矯遺詔嗣位,忘哀作樂,用巫覡以桃茢祓除宮禁,以硫磺水徧灑殿壁,燒諸穢物以辟鬼神。梓宮發引,與弟允熥各仗劍立宮門,指斥梓宮曰:「今復能言否?復能督責我否?」言訖皆笑,略無戚容。】——朱棣編撰奇書《奉天靖難記》
如此大潑髒水,亦可看出朱棣對朱允熥的忌憚,畢竟他是比建文帝血統更純正的皇位繼承人。他的生母是朱標的元妃,當時已被追謚為孝康皇后,與朱標同祀。
其後朱允熥的境遇可想而知,先降封郡王,再加諸「弗知省躬,自生疑懟」之罪,被廢為庶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之內。永樂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陽王朱悅燇合謀,欲以建文帝為名起兵,被朱棣查辦。
此事後不久,未滿四十的朱允熥即暴卒,不排除是朱棣為杜絕隱患而下毒手的可能。
而在他死之前十一年,東陵一場詭異大火,已奪去朱允熥繼母呂太后和幼弟朱允熙性命。「永樂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驚仆地,卒年十六。」
ps:基本可確信朱允熥一支後裔,躲過了朱棣的迫害,其子孫居於現在的煙台市萊陽城穴坊鎮南朱家夼,亦是懿文太子朱標的唯一後嗣傳承。
糾正以上幾個回答的錯誤:朱允炆不是長孫,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的大兒子朱雄英只活到八歲便夭折了。更重要的是朱允炆不但是朱標的次子,甚至不是嫡孫,他的生母呂氏不是朱標的正室,嫡母常氏才是。他成為太子說不上嚴格符合繼承順序。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傳位給次孫,由於關於朱允炆正史記載被朱棣所毀,野史又被朱棣所禁,所以很難有一個被公共認可的說法。比較常見的說法就是是朱元璋喜歡朱允炆孝順,又通曉儒家經典,且一直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長大,大部分時間也是作為朱標實際意義上的長子出現的,而且常氏死後他的生母呂氏也被扶正,所以朱元璋「視他」為嫡長孫,他才被名正言順的立為太子。
但由於呂氏扶正在朱允炆出生之後,我認為他的庶出身份嚴格意義上是不能改變的。
佐藤先生關於繼承順序的介紹很全面,我之前也沒有這麼完整的概念。但他也像很多人一樣忽略了我要說的這部分內容。所以寫出來提醒大家。似是而非的答案太多了,嫡長子繼承製在這裡並不適用,有不少跡象表明朱標並非皇后所生,朱允炆也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元璋也不是個那麼在意這些的人。
至於原因,首先朱標的威信凌駕於眾兄弟之上,他被視為繼承人多年,教育和人脈都是是按照太子的標準而來,除了他之外則沒有第二號眾望所歸的皇子。朱標死後,最年長的三個皇子都有戰功和領軍的經歷,與開國重臣的關係相當,和武將聯姻是朱元璋的基本政策,如果擇其中之一為太子,則擺不平其他兩個,只有立皇孫才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東宮勢力是朱元璋為老大準備的,很難說服他們改換門庭投到其他皇子門下,誰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地,引起爭鬥不利於安定團結。
第三,所謂姚廣孝和朱棣密謀這種故事其實可信度不高,古代總喜歡給皇權加上一些神秘性,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王爺們其實頗為老實,在朱元璋看來,孫子繼位兒子們護航是非常和諧的局面,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幾個勢力較大的藩王有謀反的跡象。
最後一點也是根據最少的基本可以算我的個人猜測,但我認為是最關鍵的,朱元璋作為一個血雨腥風中走出來的帝王,認為天下已定,不安定的因素已經被他消滅殆盡,希望他的繼承人是完全合格的守成之君,手上不沾血腥,從他為太子拔刺的傳說可以看出他內心深處這一強烈願望,而成年的皇子們都不是按照他認為的那種「理想主義」所培養,現實了一輩子的雄主,內心只怕有著這種近乎天真的願望,不過也沒什麼不可理解的,就像我覺得朱棣這輩子最大的理想並不是當皇帝而是做一代名將。
綜上所述,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唯一人選,朱標死後從頭到尾他都沒考慮過其他人。
這是嫡長子繼承製的一般規定。
傳位時,傳給嫡長子,嫡長子去世的,傳給嫡長孫。
這種方式有效的避免了皇子奪嫡,大臣分裂,國本動搖的危險。從小就培養怎麼當皇帝,再配合明代的內閣制度,有效保證權利的平穩過渡。
-----------------補充一個現代的例子-------------------------
其實現在嫡長子繼承製還在繼續使用啊,比如「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的繼承。
最後一位「衍聖公」(即孔子直系後人)孔德成,後來由於民國沒有爵位一說,被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孔德成育有兩子兩女,長子孔維益英年早逝,2008年孔德成去世後,台「內政部」曾研議是否由次子孔維寧繼任,後依嫡長子繼承的傳統,確認由嫡長孫孔垂長來擔任。
中國封建世襲制下皇位繼承製,一般遵循兩個人人皆知的基本原則:「父死子繼」和「立嫡以長」。
皇位繼承製是中國封建社會世襲君主制的核心,關乎國本。除了前面各位所闡述的原因外。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大元之亡,實在亡於皇位的傳承。元成宗死後,朝廷綱紀大亂,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班哥傳給弟弟,叔叔傳給侄子。人人窺凱神器、 爭做皇帝,五年之間,換了五個皇帝。皇族間自相殘殺,大都也被攻破了兩次。結果皇權削弱、權臣得勢,君臣內鬥,根本無心政事。正所謂『天作孽,還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朝廷如此混賬,天下又豈有不亂之理?
前朝教訓近在眼前,朱元璋認為皇位傳承,實乃天下之根本,一旦亂了次序,大元的下場,就是明朝的榜樣。(這些觀點在鳳歌的武俠小說中提及,不過個人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我家那老頭啊,就是固執,不相信我這個老四寧可用老大的兒子
兩份文件——冊立皇太孫詔和朱元璋遺詔,是證明朱允炆合法皇位繼承人地位的最有力證據。朱棣改修《明太祖實錄》,不載朱元璋遺詔,亦不載立皇太孫詔,恰構成有力的反證。兩詔令均有多史記載。(《皇明詔令》、《皇明制書》、《建文書法儗》等)
《立皇太孫詔》:
曩古列聖相繼馭宇宙者,首建儲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於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撫將練兵,平天下亂,偃天下兵,奠生民于田里,用心多矣。及統一以來,除奸貪,去強豪,亦用心多矣。邇來蒼顏皓首,儲嗣為重。嫡孫允炆以九月十三日冊為皇太孫,嗣奉上下神祗,以安黎庶。告爾臣民,想宜知悉。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建文書法儗》,《前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53冊,第251頁。)
《明太祖實錄》則簡單記載為:
癸寅,冊立皇第三孫允炆為皇太孫,祭告太廟。(《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己卯」條,第3233頁。)
朱棣並不能否定朱允炆冊立為皇太孫的事實,便在文字上做文章。不僅將詔令刪除殆盡、只留下事實敘述,還有意突出「皇第三孫」,暗示朱允炆乃非法繼承人。
至於朱元璋遺詔,《明太祖實錄》根本失載,可見朱棣對此忌恨之深,遠勝於立皇太孫詔。朱棣刪削朱元璋遺詔,不啻於對朱元璋晚年顧命的否定。不過,朱棣此舉實有不得不然的苦衷:一、太祖遺詔明確提到「皇太孫仁明孝友」,可嗣大位,這段文字即是對朱棣合法性地位的完全否認。因此,朱棣需要將其完全刪去,並偽造「第四子來否」的朱元璋遺言;二、朱元璋遺詔里明確指出,諸王於本國哭臨,不必奔喪,這同樣是對朱棣的致命打擊,將直接導致後來《奉天靖難記》、《明太宗實錄》里的許多說辭不攻自破。
《奉天靖難記》開頭一段污穢不堪的文字,恰是朱棣喪心病狂的生動寫照。朱棣抹殺朱元璋遺詔,並配合他對朱允炆「矯詔嗣位」的編派。這恰從反面又印證了朱允炆完全合法之地位。
符合宗法承繼順序,皇太子薨,皇太孫繼位。所以立朱允炆為帝,除了他年輕了一點,沒什麼可說的,何況康熙繼位是比他小多了。
所以出現靖難,問題主要不在朱元璋,而是朱允炆眼高手低,不善權謀,地位未穩,就激進削藩,逼叔造反,玩火自焚。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里,把皇位的傳承原則寫得清清楚楚: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另外還註明,若存在平級爭議,可以參考「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這句話,優先選擇成年的皇族子孫。
朱標是太子,因為原配無兒子,所以去世以後太祖把給朱標生了兒子且自己喜歡的兒媳立為皇后。這樣這個女人的兒子就是嫡子了。朱允炆不是朱標的長子,但問題是比他年長的哥哥沒有活到成年就夭折了,現實註定是讓他當活著的長子。這樣朱允炆就成為太祖皇帝的傳位對象。
再來,太祖對朱標這一脈是按照皇帝的心態去教育的,二三四皇子平時訓練他們領兵打仗,鎮守邊疆,對他們完全是按照將軍的心態去教育的,當初的心態讓朱元璋一開始就給每個兒子貼上了標籤。
最後就是這些將軍兒子,都是將軍。都是有實力的,而且實力雖有強弱,但是實力都很接近,作為皇帝肯定要考慮「服與不服」的問題。選擇其中一個將軍繼承皇位,其它兒子不服,怎麼擺平?所以公平起見,將軍就是將軍,這是各人的命,所以讓不是將軍的朱允炆擔任皇帝,避免各個領兵的虎子為了爭奪皇位兵戎相見。
因為超級喜愛朱標,可惜朱標還掛了,所以愛屋及烏,就算你允文是個紙上談兵之人(允文也不是缺心眼,只是不適合干帝王這個職業),我也傳位給你(元璋暗箱操作,根本不是啥按祖制,傳長不傳幼。真正喜歡一個人沒有任何理由,他是重八大哥是流氓不是貴族。)理由:允文 ,你贏在,投胎在朱標旗下。
p.s.允文的悲劇在於他永遠不懂在金字塔塔尖,只有你死我活,沒有輸贏。要麼不做,要麼做絕。要知道帝王都是自學成才。教是教不會的。
傳嫡長子是傳統,在古代這個被文人們看的非常重。不過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還有其他的原因。
嚴格來說,朱允炆不是嫡長子,他還有個哥哥,只不過早夭了。
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下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朱標一共有五個兒子。朱標的正妻為常氏,常遇春的女兒。這個常氏為朱標生了兩個兒子。
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原本只是朱標的妾,常氏死後才被封為太子妃。呂氏又為生了包括朱允炆在內三個兒子。嚴格來說的話這三個兒子都是庶子。嫡子就只有朱允熥一人了。
也就是說朱標一共有四個繼承人。按年齡照順序來講,老大夭折,老二朱允炆確實排到第一。
而老三嫡子朱允熥的外公是常遇春,常遇春多牛就不需要多說了,雖然死的早,但是也被封了公爵。常遇春的長子,也就是朱允熥的舅舅常茂繼承了公爵,最重要的他也是個猛將,打仗非常厲害。常家在當時勢力非常大。朱元璋性格多疑。所以也有人認為朱元璋擔心如果傳位給朱允熥的話,會被常家架空。從朱元璋把跟隨他打江山的老將們打的打殺的殺的手段來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這個嫡子就也沒戲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標死的早,朱允炆是在朱元璋身邊長大的,從小就在身邊,朱允炆也乖巧善於討朱元璋的歡心,私人感情方面就傾向於他了。
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朱棣。
因為開頭說的,古代對傳承非常看重,嫡子死了就應該傳給嫡孫,從立朱標為太子時就註定了江山是屬於朱標這一脈的,除非朱標絕後,又或者他的後代實在扶不上牆。
我覺得是因為老朱太想給朱標一個皇帝的身份了,畢竟是培養了一輩子,天下人眾望所歸的太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太可惜了。
但問題在於老朱自己肯定不能追尊自己的兒子為皇帝,如果立其它兒子,即位之後朱標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那麼傳位給孫子就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朱重八覺得需要又個文化人來做江山,他其他的兒子都太粗魯了。而且,周王、寧王、燕王無論傳誰,都擺不平其他兩個。
兒子死了
腦洞開大點:朱允文是老朱為他不知道所謂的繼承人放下的一個魚餌。老朱想:如果朱允文有能力就管下去,沒有能力就把他當個魚餌,刺激他剩下的兒子搶位子。
根本原因是朱元璋試圖建立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禮法)。
明朝政府對於國家的規定,限制之多在20世紀中葉以前是前所未有的。
連朱家子孫也是如此,他們名字都是兩個字,朱元璋規定了一個半
所以當朱標早薨後,朱元璋不得不按照自己規定的社會秩序去冊立嫡長孫朱允炆。
ps 滿清認為,明朝之亡,實在萬曆
但在我看來,明朝中後期的一系列社會危機,不是老朱製造的就是被老朱擴大了。
有一些答案對嫡長子繼承製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關於嫡長子繼承製,之前寫過一篇回答:
歷史上的嫡庶之別真的有小說里那麼嚴重嗎? - 竹下直人的回答
嫡長子繼承製的來源是《公羊傳》,其基本原則是: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這句話就是說:「有嫡子,自然立嫡子;如果有多個嫡子,就立年紀最大的那一位。以上叫」子以母貴」。
如果沒有嫡子,都是庶子,就比較他們生母的地位,誰生母的地位高就立誰,並追封其生母為皇后,這叫「母以子貴」。
如果按明史記載,朱標、朱棣都是馬皇后所生,按「立適以長不以賢」,朱標死後,身為唯一嫡子的朱棣確實應該承繼大統。而朱元璋立皇太孫,其實是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
當然,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只是一種政治理想,並非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
非常簡單: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這一支血脈絕戶(不分嫡庶),傳嫡幼子,嫡幼子這一支血脈絕戶(不分嫡庶出),傳庶長子,庶幼子。。。。。。。。。。。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死。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秦、晉、燕王都窺伺皇位。他認為燕王朱棣和自己很像,為人陰鷙沉穩,想立他為太子,但遭到大臣的極力反對。認為古禮不合,對其他皇子也無法交代。為避免繼承問題上的矛盾,朱元璋不得已於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仍按嫡長子繼承製,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
老朱在位殺的殺、殺的殺、殺的殺,亂世必用重典,但長此以往肯定不行,他可不想新的即位者沿用下去。很不巧,其他兒子都是混沙場的。
推薦閱讀:
※朱厚照為什麼沒有兒子呢?
※大禹治水的時候有沒有龍的幫助,應龍又是誰?
※如何評價斯大林?
※由吳清源聯想到民族觀和愛國觀,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