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多大程度上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

有人說明朝始亡於嘉靖,在天啟年間差不多氣數已盡。那麼崇禎年間是否加劇了明朝崩潰?還是後金勢力日益強大所致?


看到一個說法:某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搞好平衡。
某人上台就殺掉魏忠賢,幹掉閹黨,遂了東林黨多年的心愿,但是東林黨並沒有就此對皇帝死心塌地,而是繼續玩「天下是我們的不是皇帝的」把戲。以前皇帝還可以靠錦衣衛、閹黨(並非都是太監)等幹活偵查和平衡朝廷,現在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互相扯後腿,皇帝耳目全都閉塞了,自然誰都不信任。袁崇煥自承五年平遼只是安慰的說法,崇禎知道嗎?知道了能幹嗎?啥也不能幹。這種情況下他再勤勞也沒轍呀

具體而言就是
1 南方收不到稅(江浙兩地就能貢獻全國1/3的稅收)。明朝各地官僚上台後一直削減自己老家的稅收,但是國家開支在增加,怎麼辦?到了這個時候即使上台的加南方的稅,又能加多少?只好別的地方加稅,特別是鬧災的西北。所以才有消減底層公務員,李自成失業;所以才有饑荒無法救濟,三邊的收稅才會造成北方嚴重的後果。
2 遣不動兵 明朝在土木堡之後就是武官地位大大低於文官,兵嚴重權利低下,士氣不振。文武關係很不好。以前以監軍太監和錦衣衛靠皇帝為後盾居中協調,現在文官一方做大毫不退讓的結果就是遣不動下面的武官,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就是想豎威,可惜他自己也沒什麼本事,自然底下還是不聽不信任只有反抗。
這裡說個鹽商的事情。宋朝的時候西北老打仗,但是運糧困難,民間運糧,官方又沒有現錢,買特產又不好帶,於是發明了鹽引的制度。商人運糧到邊防,邊防就給鹽引一張給商人,然後鹽引拿回東南鹽場拿鹽,由於鹽專賣,在當時鹽幾乎就等於現錢。
明朝蘇州某大佬,為了家鄉父老鄉親,改了這個法子,鹽引不用運糧食換了,直接發給老家的承包商,世襲。蘇州鹽商富甲天下。只不過西北邊防怎麼樣,可就沒人管了……這都是崇禎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事情就是這麼一步一步崩潰的。
張居正一條鞭法本意是減少農民負擔(因為農民最大的負擔不是交糧而是勞役),然後大家看「黃宗羲定律」,結果農民負擔幾十年後更重了。

以前皇帝的辦法就是礦稅(在過去也是北方財政的一大來源,但是過去礦一般是後戚和大官的),但是明朝後期民間收入工商其實是大頭,偏偏明朝不能收這個稅,東林黨為代表的南方系還想各種辦法抵制官辦商貿(比如鄭和下西洋)和間接收稅,明朝的海禁有部分就是和南方官僚的鬥爭。「不與民爭利」的民從來就不是農民……
軍隊問題戚繼光的辦法是從礦徒中從頭重新選拔訓練士兵,而不是從農民和軍戶。山東投靠滿清的那些將領、毛文龍被殺後投靠的那些很多都是礦徒出身。

文官自然對這兩種都是極其反感的……前者早就被廢(當然也有採礦的太監貪弊的重大原因),後者特別不被待見(他們似乎比較喜歡少數民族的兵),你光看有多少被殺多少投降滿清的就知道了。

崇禎年間南方並未受災,但是亡國之際南方卻奢華無比,稅收只有清朝十分之一。沒有後勤打仗就是個屁,更別說朝中一堆扯後腿生怕對方派系立功的。這就是文官 們的功勞——用二十年前所未有的快活換來三百年奴才生涯。

清朝一個野蠻人的王朝,治理手段、能力能比明朝官僚更老練嗎?無非抓權緊,賞罰分明而已。上層失去細控的能力,只能砍頭或者任用,總不能都砍光吧?


明王朝覆滅,崇禎難辭其咎。

1. 政治經驗不足。
主要指的是崇禎上來就打破了政治平衡,並且廢了內廷的武功,這一點 @張學而 已經提過了。鼎分三足,他直接砍了一條腿。
新上台的皇帝,因為個人的經驗不足或偏好,打破朝中固有的政治格局,本身也算正常。他的前任天啟即位初期,也是東林黨強勢崛起;後來嘉慶繼統,也只是對和珅一黨的核心成員下手。崇禎的問題,在於上來就搞擴大化,株連過廣,他開的名單比東林的名單還長得多。

2. 用人的問題
經過魏忠賢除東林,和崇禎除閹黨,相當一部分的當朝精英被廢。
崇禎失去對東林的信任之後,用溫體仁;斥退溫體仁後,朝廷內閣換人如同走馬燈,在大明的最後歲月,一直難得形成一個穩定團結的中樞。
砍起人來毫不手軟,無論文武都是如此。例如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揚名的祖寬,就因為對清軍作戰不利被砍,如果留著對付民軍,應該還有用武之地;有幸沒有被砍的陳奇瑜,也沒有再獲得出場機會。
崇禎用人上的躁刻已是人盡皆知,這也直接影響了他手下大將的命運。盧象升堅守待機,差點被罷免;孫傳庭準備未緒,也被逼出戰。結果兩個人只好無奈出戰,一個戰死京畿,一個戰死潼關。即便袁崇煥沒說「五年平遼」,在他手下多半也撐不過五年。
似乎崇禎最信任的就是楊嗣昌,而楊嗣昌的「四正六隅」非但沒奏效,新派的餉銀還加劇了民變;對於幾名大將,楊嗣昌雖然力保盧象升的指揮,卻未能給予盧象升足夠的支援;直接導致孫傳庭入獄三年,待孫傳庭出獄,李自成已不可遏制。

3. 戰略眼光
崇禎糟糕的戰略決策,直接導致了明軍在軍事上的失敗,以至最終被李自成滅亡。
不接受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倒是接受了「四正六隅」的方針,卻使用加餉來實現。(下面會再提到)
在張獻忠暫時投降,李自成勢孤力弱的時候,崇禎一沒有吸取先前民軍降而復叛的經驗,二沒有採取讓民軍相互消耗的建議。以「婦人之仁」待敵人,沒見他待手下人這麼好。
最致命的失誤,在於民變尚未徹底消除,崇禎就把洪承疇和孫傳庭全部調到東北,急於求成。結果李自成乘機再起,最終推翻明朝;遼東戰場上也未能奏凱,明軍精銳淪喪松錦。
已經只剩孫傳庭「一副家當」的情況下,沒有戰略性收縮防禦的概念,逼著孫傳庭畢其功於一役。最終孫傳庭兵敗,關中淪陷;若不急於出戰,當時情況守尚有餘。

4. 帝王擔當
楊嗣昌提議攘外必先安內,他猶猶豫豫,拖到松錦之戰兵敗。密令陳新甲和談,事機泄露之後又不願意承擔和議「惡名」,責任推到了陳新甲身上。如此領導,令人心寒。
在餉銀不足的情況下,不敢像他的爺爺萬曆那樣,徵收「礦稅」,只敢派「三餉」。反而惡化了鎮壓民變的局勢。
李自成攻過來,崇禎自己不願南遷,也不做最壞的打算放太子到南京。結果是北京陷落之後,南明就繼統問題亂成一團,最終為人所趁,滿人輕鬆奪取天下。
他所有的帝王擔當,也就剩下「死社稷」了。


客觀的說,崇禎不是個好皇帝。
1 性格暴躁,急於求成,朝令夕改。
明朝末期那種內憂外患的情況,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土地兼并,連年旱災,滿清在關外虎視眈眈,這些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而崇禎卻是一個十分著急的人。袁承煥豪言「五年全遼可復」,崇禎大喜過望,賜尚方寶劍,要什麼給什麼。爾後袁在關外鞏固關寧防線,被逼急了的皇太極拔山涉海,越過蒙古草原跑到皇城腳下搶劫一番,滿載而歸。滿清作為游牧民族,沒有農耕,也不能與明朝互市,為了過冬只有搶,而關外有袁崇煥,不遠千里,其實為了搶糧食過冬,這正說明袁崇煥在關外的設防是十分奏效的。而惱羞成怒的崇禎把氣撒在袁崇煥身上,後者慘遭凌遲。

2
沒有長期規劃。
第一點已經說過,明朝末期的情況已經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了,然而作為國家的首腦,掌舵人,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這點比起蔣委員長差遠了,蔣有明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國家策略,而崇禎則是拆西牆補東牆,眉毛鬍子一把抓。往往在對付中原農民軍取得關鍵性進展的時候,突然關外吃緊,然後關內將領急調往遼東前線,農民起義軍又遍地開花,形勢愈加嚴峻。

3
缺乏作為偉大皇帝的氣質,這個是最致命的。
漢武大帝當年不惜與匈奴通婚,送人送錢,換得國內安定繁榮,待我休養生息之後,蕩平匈奴,踏破賀蘭山闕,這就是作為偉大帝王的氣質,能伸能縮,該當孫子當孫子,該出手時就出手。然而崇禎沒有,他沒有這種魄力和勇氣,和皇太極議和,然後安心對付農民軍。事實上在人面前低調,當孫子這種事,不是所有懦夫都能幹得,反而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崇禎沒有,他不敢背這個罵名,怕愧對列祖烈忠。倘若崇禎能放下遼東,與後金議和,送錢送人(其實後金與明開戰,為的還是糧食布匹,作為總人數不足二十萬的少數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問鼎天下的夢是沒有做過的,後來突然發現自己佔了北京城,幸福來得太突然),解決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幾個流氓,元氣恢復之後,對付區區後金少數民族,完全是可能改變歷史的。

4
性格上的缺點,疑心病太重。
換國防部長(兵部尚書)和內閣首輔換的太多,導致第一點-------沒有長期的執政綱領和路線,源頭除了崇禎的急躁,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沒能充分相信他的大臣和將軍們,沒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台就殺掉魏忠賢,扳倒閹黨,到後來文臣武將一個個都不信,還是覺得伴隨自己長大的太監們更可信,排太監到軍中監軍,胡亂指揮,欺壓將領,大大降低武將的抗敵積極性,導致很多武將投敵。甚至北京的城門最後都由太監把守,而最後李自成進京,打開城門迎闖王的,恰恰是崇禎最相信的太監們。在最後也不肯將太子送往南京監國,害怕發生安史之亂太子自立的舊事,以至於南明時代各立其主,互相傾軋,很快被清軍各個擊破。


關於崇禎的死
有明一代,皇帝個個不是孬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我覺得崇禎的死法不是爺們兒的作風。真正的男人,就該像勾踐一樣,我棄國南下,卧薪嘗膽,一雪前恥才是英雄的作風。所以說,正如以上第二點所說,崇禎沒有這種勇氣和氣質,只是一個資質很普通的皇帝,沒能阻止明朝衰亡的大勢。

答畢


只能說他沒有逆天的能力,反而有搗亂的本事。說什麼亡於天啟亡於萬曆甚至亡於嘉靖都是扯淡的。如果種下了滅亡的根源,就要把責任全擔,那明應亡於永樂。靖難之役導打斷了建文帝建設士大夫精神政權的計劃,割讓大寧導致身後出了個大缺口,讓子孫後代不得安寧。
每個皇帝接班時既然享受到了這個福利,必然要承擔解決前人遺留的問題的責任。
有些皇帝是沒辦法,比如漢獻帝,唐哀帝,宋末帝等等,基本都沒有權力,而且窟窿太大,實在堵不上。
反觀1627年的明朝,比一下1861年的清朝,局面真是好的太多了。遼東戰局穩定,努爾哈赤還掛了,李自成還沒造反,江南經濟一片繁榮。而1861年的清朝可連首都都丟了,太平軍都佔據江南了,而且外敵要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強大。
然後清朝硬挺了51年,還搞了一段中興,最後退場的還比較完美。
而崇禎17年就玩關門了,而且他這17年基本是大權獨攬的。
當然崇禎命不好,天災多了點,不過中國哪次天災沒有人禍的因素,估計知乎已經沒人相信20世紀的天災還能造成千萬級的人員死亡吧。
更何況天災那些年東南沿海簡直是天堂一般,而華北卻不斷有人造反,難道李自成的人就不用吃飯?
崇禎最幸運的事,就是死在李自成手裡了吧,如果真是讓滿清整死了,那歷史名聲恐怕就和桀紂差不多了吧


廢除商業稅,滅國之舉。


崇禎絕對不會是個好皇帝,好皇帝不一定是一個好人,更不能作為聖人,自殺更是離譜,作為一個皇帝,他的命不屬於他自己,沒有朱棣天子守國門的氣魄和能力,自殺算什麼?去南方另起爐灶,江山哪怕丟一半又能怎樣,勾踐卧薪嘗膽吃屎那又怎樣?崇禎的自殺,終結了明王朝,成就了滿清。簡單來說,崇禎是一個傻逼皇帝,是漢族千古罪人,愧對列祖列宗。有勇氣死,沒勇氣生。真要尋死,至少御駕親征死在戰場上,死得還這麼娘娘腔。


缺個秦檜,真的。想想趙構,天塌下來秦檜給他頂著,國家沒了,岳飛給你打。打不過秦檜幫你去談判,罵名秦檜幫你擔著。怕岳飛迎回二聖,秦檜幫你招回來,再幫你殺了。手下官員不聽話,秦檜幫你BAN了。怪不得趙構寧願給秦檜跪下,求他留下,也不讓他走。再看崇禎,宦官你要殺,貪官你要殺,奴才也要殺,岳飛這類的武將,給你用也不敢用。國家能不亡?寧願讓自己的國家亡了,也不要自己背一世罵名。你對不起朱家的列祖列宗。


10年大旱,給誰誰都得亡。中國兩年糧食歉收就成了頭等大事,緊張得不行


明朝滅了,跟崇禎關係我覺得不大,你看看他爺爺爸爸哥哥敗家留下的是個什麼爛攤子,不能再爛。。。只有更爛,崇禎也是個人,不能吹毛求疵,挑人家的毛病,其實人家真的儘力了,只是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的,對於樓上的說法我不認同,人家自殺都不讓?南方另起爐灶?南明兩年不到就滅了,有毛線的用,自殺起碼有皇帝的尊嚴,自盡,起碼比投降強多了,是一件比較有勇氣的事,按照某位哲學家的說法,你敢死,還不敢活嗎?沒種。

  但現實是殘酷的,而今這個世界,要活下去,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氣。

  但崇禎的死,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態度,負責任的態度。所謂王朝,跟公司單位差不多,單位出了事,領導要負責任,降級、扣工資、辭退,當然,也包括自盡。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只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干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干。

  簡單地說,崇禎同志乾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睏覺較少,只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這工作,誰干? 最不幸的是,崇禎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知道結局(註: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然而他依然盡心儘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往死了干,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一個了不起的人。(對於崇禎,我們都有誤解,其實這是滿清篡改歷史的緣故,個人覺得)


他爸他哥當董事長的時候,雖然不怎麼管理公司,但是找了不少精銳高管和業務能手,雖然他們手上不太乾淨,但是因為有監事會和內務監管部門的存在也不敢太過分了,公司整體業績雖然和巔峰期不能比了,常年處於小幅下滑,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盈利能力依然不弱,算是混吃等死都還能吃很多年。
然後,你看看崇禎當上董事長之後,幹了點什麼呢?
剛上台沒多久就把監事會和內務監管部門給撤了,我信任你們這些董事和高管,要你妹的監事會。
然後有個中層跟他說,你把公司交給我,保證業績五年翻五翻,崇禎說,好好好,全都交給你,你要多少錢我給多少。
然後那個中層玩了沒多久,就有人跟崇禎說這貨不行啊,就會吹牛逼,崇禎說沒事,我信他,公司全權交給他負責。
然後這貨就在沒董事長同意的情況下把一個從零起步開拓了關鍵業務的主管開除了,崇禎說,沒事,開就開了。
再然後公司的主營業務沒多久就被競爭對手干爆了,對方老總來拜訪崇禎的時候嘲諷了他老半天,崇禎生氣了,才把這中層開除了。
有高管想給他提公司整改意見,這麼下去不行啊。但是反對的人很多,於是崇禎把提意見的高管開除了。
崇禎還在上台之後,直接插手管理公司的各種各樣的具體業務。他是個業務的門外漢,卻必須所有業務主管按他的方法去做業務,於是把業務管得一團糟。
然後就把業務部門的老主管們全部開除了,業務骨幹裁的裁,辭的辭。
然後他還因為公司業績急速下滑,極度憤怒,幾乎每個季度就換一個總經理。
然後公司沒過幾年就倒閉了。
這樣的公司,不倒閉才有鬼了。
你告訴我崇禎不背鍋,誰背鍋。


換一個人來干,估計明朝能延壽幾十年。比如朱棣。首輔如果張居正還在,那就是中興之主。王陽明還在的話,推平東北,黨爭繼續。


可看吳思《潛規則》中「崇禎死彎」一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4d4c0010000m8.html


雖然形勢不好,但是能把這麼大個國家給整滅亡了也不是一般人。不要因為他是皇上,你們就先假定他是個好人。


之前做過些什麼蠢事,樓上諸位都已經分析的很到位了。我就說他最被粉絲們稱道的「君子死社稷」吧。

但凡丫不傻愣愣地死社稷,而且連個靠譜點的遺囑都不留,南明何至於敗亡的那麼迅速,那麼難看!他在煤山上的那一弔,表現的不是君王氣節,而是【去XX的老子不玩了】的不負責任!


崇禎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崇禎在末代皇帝里算相對不錯的,並且崇禎不是明朝滅亡的唯一或者關鍵因素。慢慢道來。
1、崇禎不是一個好皇帝,上面已經有人說了。總結起來就是性格焦躁,好聽大言以及疑心太重。性格焦躁導致沒有規劃,缺乏耐心;好聽大言導致口出大話者受到重用,實幹者卻未必受到關注;疑心太重的話,一旦好聽大言,任用以後短期未湊效,性格焦躁,自然就起疑心。崇禎一朝,聽到最多的就是傳首九邊。
2、崇禎在末代皇帝里算相對不錯的。諸位可以自行想想各朝末代皇帝,再看看崇禎就知道,其實已然是不錯了。拿他跟秦皇漢武比,比較的人恐怕腦子有問題。跟宋徽欽二宗、漢獻帝、溥儀,還有些估計諸位都沒怎麼聽過的末代皇帝比起來,崇禎的勤政、節慾和憂心為國已經算是不錯了。
3、崇禎不是明朝滅亡的唯一或者關鍵因素。王朝滅亡絕不是一代皇帝所謂,況且明朝滅亡早有定論,萬曆是禍根,天啟是木匠,崇禎已經是將亡之國。明亡的原因有很多,黨爭、氣候、主食、內憂外患等等。崇禎只能說是其中之一的因素,根本談不上唯一因素,也算不上關鍵。就算這時候換上秦皇漢武或者太祖本人,恐怕也是無能為力。天下財政入不敷出,官員中飽私囊不計其數,氣候災害持續多年,關外關內匪患不斷,手下將領乏善可陳。不說別的,我給你這樣一個遊戲角色,也算是極難等級了,幾個人能玩過去?況且崇禎生於末代,自身受的教育都很有限,要求他那麼多,是不是太苛求了?


崇禎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學習宋徽宗同志。

他怎麼不知道快完蛋了,要是他夠自私無恥,讓位給隨便一個人,明王朝就不是亡在他手上,無數後世讀史如看戲的傢伙們就不會提出各種問題來羞辱他了。


用玄學的說法,叫做氣數已盡,自該壽終就寢.
用科學的說法,叫做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嚴重不匹配.
用歷史的說法, 從來沒有不朽的王朝, 也沒有萬世的江山.
用唯物的說法, 明朝的終結有其必然性,也有崇禎加速的偶然性.
用我的說法,崇禎是個好皇帝,可惜制度的腐朽不是做個好皇帝就可以的.


崇禎上位,是他哥哥死的太快,導致他沒有一個能信任的班底,上位後就不聽哥哥的話,殺了能和文官集團對坑的魏忠賢,導致皇權衰弱。閹黨本來就是他祖上幾個喜歡玩的培養出的一個集權機構。監察文武百官,和徵稅也就是找錢。殺了魏忠賢又沒培養出另一個怪胎。又取消工商稅。加派農民三餉。導致西北地薄之地農民起義。內亂不斷。重臣武將,換如走馬觀花,用人就疑,急功近利。希望馬上就能改變。結果無能的改不了死了,有能耐的一被彈劾,成果稍慢都死了。又趕上天災不斷,西北被剿完,河南又起災。連慈禧都不如,曾國藩剛練湘軍,被太平軍打的落花流水,也沒被殺頭抄家罷官,信任曾和他舉薦的人,放棄成見重用漢人。

太監掌權坐大是萬曆天啟幾個喜歡玩的皇帝培養出來的,一個接一個。主要用來一是監察文武百官,二是去找錢,因為玩也要錢啊,何況是皇上玩。找文官要是不可能的,只能用太監。崇禎殺了魏忠賢,去沒找人去填補魏死後的權利空白。因為權利是動態的。魏死了當然有人去填那個空。很不幸是東林黨。

黨爭是從古至今令人最深惡痛絕的。結黨是地區和利益集團為保自己的即得利益而形成,是為黨,不是為國。齊黨楚黨東林黨閹黨都是這樣形成的。不要因為東林黨出了左楊二位就是高尚,東林黨蛀蟲更多,占著道德高德,行偽君子的作風。

不同的是閹黨更多代表的是皇帝的意志,他的存在抑制了文官集團,形成了一種平衡,你來我往。崇禎以前的皇帝一直是玩這翹翹板的高手。誰坐大收拾誰,然後輪迴。國家正常運轉,到了崇禎。滅了閹黨又壓不住群臣。一個人面前整個集群,無力撼樹。崇禎一朝都在殺大臣換大臣,信任一個過幾天不信任了。為什麼,因為無法推倒從來,又不知道信任誰。他恨大臣又找不出替代品,又苦惱又無助。


崇禎一生不是沒有力挽狂瀾的機會,手下也有幾個在中國歷史都是響噹噹的人才。都是自己折騰沒的。我覺得他放到現在就是個鍵盤俠,聖母。光說別人怎麼樣,這個不行,那個太次,志向遠大,做起來太差。


這題絕對要答!雖然我現在能想起來的關於明末只有一開始的魏忠賢和後來的袁崇煥(°ー°〃)

歷史一向是眾口難調,不否認答案區各位大神站在理性的立場上批判他很有道理。

那麼我就站在感性的角度講講好了。

崇禎是唯一一位將我感動哭的皇帝。朱由檢的命不好,生不逢時,明滅乃大勢所趨歷史所向,他一人之臂無力回天。再加上他心智年輕,急躁,冒進,動不動就紅眼,也不是個好惹的主兒。正如多位大神所言,他可能是加速明滅的一支潤滑劑。

可是我想說的是,他和他爸一樣不是個做皇帝的料,可是最起碼他心中有國,有百姓。他一直在努力的當好這個皇帝。哪怕最後,他意識到了無力回天,還是與國同在。

他臨終前只求不愧對祖宗,我想說他做到了,最起碼這份責任他擔了。

我尊敬他。

這個世界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可是有皇帝的命卻沒那個心的皇帝加起來能成立一個司令部吧。那wuli由檢還是比他們強一點最起碼能做個司令頭頭噹噹^_^

綜上,從感性的角度講,他是個好皇帝。


一個朝代不會因為一個人(哪怕是因為這個人是皇帝)過錯而導致這個朝代的滅亡。

正德皇帝朱厚照這麼鬧騰都沒導致明朝的滅亡,何況是崇禎呢!

如果非要說崇禎多大程度上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那我只能說是崇禎的自殺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太過於固執,李自成打進北京又能怎樣,你可以去南京啊,你手裡還有一半江山呢!結果呢,為了給明朝找繼承人,內部鬥爭又開始。左良玉被殺,左良玉兒子帶著左良玉的部隊投了金。然後一群臭知識分子還在為血統的問題上大吵大鬧。

南明在那種情況下都維持了這麼久,如果崇禎去了南京,明朝的延續肯定會更遠。


推薦閱讀:

中日最近為何消停了?昨天918也沒見國民有啥動靜
太平天國對清政府最大的打擊是哪方面的?
為什麼鄭和時期寶船體積龐大,後期明朝軍艦再無如此規模的戰船?
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内帑还有很多银子这是事实吗?
萬曆年間的礦稅是如何徵收的,為什麼導致朝野的反對?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明朝那些事兒書籍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