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中,人造戴森環是否有可能出現?
《群星》(stellaris)中,有帝國建造了環繞恆星的戴森環/環形世界,在現實中是否有可能建造這種東西?
UPD:這個東西除了獲取能量之外也可以居住 雖然居住這個設定看起來挺雞肋的但我還是要說一下 畢竟這也算是(原本的)設定了= =(stellaris)
UPD2:我看下面好多人都說太陽系內材料不足的原因 那我來口胡一下:假設有一個工程能延續好幾萬年甚至好幾十萬年來採集其他星球作為能量 那麼能量是不是就相對足夠了呢 而且一部分環也是能收集一些能量的(當然我還是挺資瓷想的這麼周全的人的)
UPD3:關於黑暗森林相關 我覺得可能發現了一個戴森球是怎麼回事? - 天文學 - 知乎 可能是我比較樂觀但是既然別人沒炸為啥我們的就會炸?
相關圖片:
看到另外的回答中大家討論是否有必要建造戴森球的問題,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作一個補充。(正文在後面)
我要說的是——如果人類基礎物理學沒有本質的突破(實現如真空零點能等任何形式的永動機),那麼戴森球(或者說空間太陽能)將是人類未來唯一的出路。
或許有人天真地以為,只要人類發展出了可控核聚變,就有了用不完的能源。
沒錯,以我們現在的能量消耗水平,光是大海里的氫同位素就夠我們用十億年了。但一百年後呢?
一百年後,可能就只夠再用一百萬年了。
以糧食為例。一百年後人類的數量達到一百億以上是顯而易見的。為了給人類騰出更多的生存空間,同時還要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合理的辦法是採用「立體種植」,也即,將原本在平面上進行的種植在空間上一層一層地疊加起來,然後用燈光代替陽光進行光合作用。
採用這樣的方式,一棟長寬100米,高200米的大樓中種植的糧食就足夠數萬人食用。就算考慮到食物種類的多樣性,一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也只需要一百棟這樣的大樓(佔地一平方公里)就能夠滿足。
經過估算,一棟這樣的大樓每年大約需要消耗500億千瓦時電能。
僅這一項,消耗的能量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為了給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提供食物所消耗的電量就相當於如今中國全國的發電量。
當然,肯定有人會想到工業合成食物,但這消耗的能量也不會少。考慮到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麻省理工評出的16年十大突破技術中就包括「精確編輯植物基因」),假設未來作物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的效率為理論值,也就是10%,那麼就算人類合成食物的能量利用率達到100%,也不過是將耗電量減少到十分之一。
事實上,我認為工業合成食物的能量轉化率還未必能達到10%。
除此之外還有娛樂。
不妨假設一百年後人類普遍採用腦機介面進入虛擬世界中進行娛樂。為了讓大家都能玩得開心,人類的虛擬國土面積總和將會達到地球面積的千倍甚至萬倍,而維持這些虛擬世界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比如要讓一個人在虛擬世界的影像栩栩如生,看上去和真實世界的人類沒有區別,就至少需要1Gb的存儲空間。除此之外,一間虛擬房間,包括裡面的所有裝飾在內,大約需要佔用1-10Gb的空間;一棟虛擬大樓是1000-10000Gb;一座虛擬城市,按照規模的不同,100萬-1億Gb。
就算一些背景圖像可以泛化處理,要運行一千倍於地球面積的虛擬世界,總內存空間也要達到Yb級別才行。
注意,這裡的存儲空間並不是指硬碟空間,而是內存,甚至是CPU的緩存空間,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影像隨著人的意識而及時變化。
也就是說,光是這些娛樂用的虛擬世界占的內存空間就比現在整個地球的計算機數據量總和還要大上百倍!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說量子計算機。不過,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完全來自於量子並行計算,在串列計算上面跟普通計算機沒有任何區別。雖然用量子計算機來解決某些問題能把指數階的複雜度變成線性階的複雜度,但這裡面顯然不包括運行虛擬世界。
所以,一百年後,人類能源消耗是現在的1000-10000倍,這並不誇張。(如果能實現可控聚變的話)
那麼五百年後呢?
誰能肯定整個地球的聚變原料還足夠人類再用五百年?
但經過簡單的計算即可知道,只要我們能夠收集20%太陽發出的光能,一年時間獲得的能量就相當於將整個地球海水裡的氫同位素全部聚變掉所產生的能量(這還是假設我們能100%利用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的結果)。
而太陽還能再燃燒50億年!
戴森球絕不是想像力缺乏的結果,而是在尊重科學事實的情況下,人類想像力綻放出的最燦爛的文明之花!
最後,我還要指出一點:從技術上來說,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難度比戴森雲要高無數倍。
如果人類100年內還無法真正突破可控聚變,而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和裂變原料又已耗光,我想誰也不願意我們的後代生活在一顆被太陽能板所覆蓋的黑色的星球上吧。
——————————————————————————————
以下為正文
——————————————————————————————
想要像科幻小說中那樣製造出一個完全將太陽包裹住的戴森殼,或者一個完整的星環,是不可能的,如果人類的物理學沒有實質上的突破的話。
但即使是在人類目前科技體系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也可以製造出一個由無數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在一條軌道(或者更多軌道)上繞太陽運行構成的戴森環。當然,這種戴森環或許稱之為戴森雲更加恰當。
問題1.材料從哪兒來?
答:水星。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其主要組成物質是金屬以及硅酸鹽,這些元素正是建造太陽能電池板所需要的。而水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半徑是5800萬千米,在這個距離上我們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是可以長時間穩定運行下去的。
考慮到技術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將太陽能電池板的厚度控制在1毫米以內,在這個半徑上,將整個水星完全變為材料製造出的太陽能電池板足以吸收5%以上太陽所散發出來的光能。
問題2.怎麼造?
答:首先,我們需要造出一個能夠複製自身,並且能完成從採集、冶煉到製造的機器人,或者說工業體系。將一個這樣的系統發射到水星,然後花上5-10年時間,讓其不斷增殖,完成對整個水星的改造工程。
由於水星沒有大氣層,逃逸速度也不高,所以我們可以將摺疊包裝好的太陽能電池板直接用電磁炮發射到太陽軌道上。(原本想直接將水星挖穿造個星球大炮的,算了下發現完全沒必要)
問題3.怎麼維護?
發射出去的不僅僅是太陽能板,還包括能維護自身並且對太陽能板進行維護的微型機器人。
整個戴森雲採用自下而上的分散式系統來自動控制並且維護。
問題4.這會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
答:可以忽略。
太陽板的運行軌道並非與地球軌道完全重疊,哪怕單個太陽能板面積能達到100億平方千米,實際直徑也還不到太陽直徑的十分之一,就算是擋在地球面前也不可能完全擋住太陽光。
此外,就像現在人造衛星上的太陽能板是由一塊塊的小太陽能板組成,並且可以摺疊一樣,我們完全可以讓戴森雲中的太陽能板在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時候摺疊起來。
另一方面,如果到時候溫室效應太嚴重,我們也可以根據情況擋住一些太陽光,讓地球變得涼快一些。
問題5.如何對如此龐大的能量進行存儲和利用?
答:兩種方式:其一是轉化成反物質(如果能夠實現的話);其二是轉化成激光,直接遠距離將能量傳輸給飛船、太空城以及所有太陽系內的人類殖民星球。
問題6.灼熱問題
答:水星軌道上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光能是地球軌道的6.7倍左右,水星白天溫度最高能達到400多度,這個溫度太陽能板確實是無法承受的。但是,太陽能板不僅可以通過背面的輻射來散熱,還可以摺疊起來,所以灼熱問題根本不用擔心。
問題7.如何保持運行軌道穩定
答:太陽能板會受到太陽以及其他行星引力的影響,導致運行軌道不穩定,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用一個巨大的磁場來捕獲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作為推進劑,而這也能更好地防止太陽風對太陽能板以及其他設備的損害。
問題8.發生太陽風暴怎麼辦?
答:用磁場使帶電粒子偏移,同時將太陽能電池板摺疊起來,減小X射線、極紫外輻射的影響。
問題9.為什麼不造得更近一些?
答:事實上,在我的設想中,先將水星進行變軌,到距離太陽3000萬千米的時候再建造戴森雲更好,可以吸收整個太陽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能量。但對行星進行變軌需要的能量太大了,哪怕我們真的造出了戴森雲,也無法實現。
———————————————————————————————
第一次得到這麼多贊,有點小激動,就再補充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吧。
———————————————————————————————
問題10:環日加速器是否可行?
答:我認為是不可行的,並不是建造難度的問題(雖然這真的很難),而是因為同步輻射。
同步輻射是達到相對論速度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沿弧形軌道運動時產生的電磁輻射。
同步輻射對幾乎所有科學領域的研究都有巨大的作用,唯獨讓研究高能物理的科學家深惡痛絕。因為同步輻射會讓粒子損失能量,並且粒子運動速度越快,同步輻射的功率也越大,導致在達到一定能量級別後就很難進一步增加粒子的能量了。
要使同步輻射的功率保持不變,加速器的半徑必須以粒子能量的平方增長。也就是說,要使粒子能在加速器中獲得的能量變為2倍,加速器的半徑就必須變為原來的4倍。
此外,同樣的速度,質量越大的粒子因同步輻射損失的能量越少,因此,一般只有質子加速器才會採用環形軌道,電子加速器都採用的直線軌道(直線加速不會產生同步輻射)。
不過,就算加速的對象是質子,環月加速器幾乎也達到理論的極限了。如果再長一些,在達到地月距離兩倍多的時候,質子環形加速器同樣敗給質子直線加速器。
所以,與其造一座環日加速器,為什麼不造一座小得多卻能讓粒子達到同樣能量的直線加速器呢?
———————————————————————————————
對評論中反覆出現的問題的回答
———————————————————————————————
問題11:水星的質量變動會對地球軌道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其實一開始讓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因為這個問題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事實上,當時我就是一臉懵逼。
最最最可氣的是,還有評論讓我拿出科學的數據來證明對地球不會有影響。
好吧,我只好用我的小筆記本模擬了一下太陽系的運行。(使用Universe Sandbox 2模擬)
一開始我將水星三分之二的質量轉移到太陽上,然後將水星質量變為三分之一。(這對於戴森雲來說是一個合理的假設)
但我算了一下,水星對地球的萬有引力產生的加速度約為10-40nm/s^2,這在天文尺度上實在是太小了,而將水星變為戴森球,不過是將水星的質心移到了太陽里,它的質量並沒有消失,這樣模擬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於是我乾脆直接將水星刪除(也就是讓水星質量瞬間消失),想看看地球的軌道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大約100年後,我發現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不知道為什麼縮小了大約萬分之一。不過幾十年後又神奇地恢復了。當時我就震驚了,這不科學啊!
後來我發現,原來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本身就在周期變化著。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一邊繼續模擬一邊查資料,並找到了一個關鍵詞:周期攝動。
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沿二體問題的軌道運行時,因受到其他天體的吸引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天體的運動會偏離原來的軌道。這種偏離的現象稱為攝動。
天體坐標,速度或軌道要素的攝動量中隨時間作周期變化的部分,也就是攝動項中時間的周期函數項。周期攝動中變化周期小於或等於天體運動軌道周期的項稱為短周期攝動項。短周期攝動的振動振幅一般都比較小但項數比較多,它反映了天體真實運動軌道相對於平均運動軌道的短時間偏離和天體運動軌道的精細結構,在需要精確測定天體運動軌道時必須考慮短周期攝動。周期攝動中變化周期大於天體運動軌道周期的攝動項稱為長周期攝動項,它的變化振幅通常要比短周期攝動大幾個量級,因而對天體的運動有較明顯的影響。研究長周期攝動形成的原因以及與天體運動和形狀等其他物理量之間的關係等問題一直是天體力學攝動理論中的重要課題。
我一共花了3個小時,模擬了1000年時間,結論是,哪怕將水星刪除,短期(人類文明歷史的尺度)內也不會對地球軌道產生影響,亦不會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可以感知的變化。(Universe Sandbox 2可以模擬行星表面的環境)
但是,長期(百萬年、千萬年乃至億年)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模擬1000年就花了3個小時,一億年還不要了我的命啊!
幸運的是,前人早有研究。早在十九世紀末,法國天體力學家蒂斯朗就證明了: 在精確到一階、二階小量的情況下,太陽系行星的軌道不會有長期變化。
雖然我仍無法得知刪除水星會給太陽系造成什麼長期影響,但只是建造戴森球,將水星質量均勻分布在太陽軌道上的話,哪怕是在長期範圍,也不會對地球軌道造成影響。
P.S.就這樣把,畢竟我也是今天才了解到這方面的知識的,要給出多麼專業的答案也不可能,說真的,這個問題已經快把我弄瘋了。
不妨看看這個 How to build a Dyson sphere in five (relatively) easy steps
中文版在這裡 建造戴森球,輕鬆五步走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基本想法就是,直接建立戴森球,需要II型文明。但如果是一步步建立的話,只要I型甚至0型文明。建完之後就能跳到II型文明。
由五個基本步驟組成的建設周期是這樣的:
1、獲得能量
2、在水星採礦
3、將原料送入軌道
4、製造太陽能收集器
5、汲取能量
關於戴森球,與前面的很多答案不同,戴森球(雲)的設想我認為是科幻中【極為現實】的,或者說【在我們現有的物理理論沒有大錯誤的前提下,這種思想是極為現實而可行的】
對於戴森球,前面有答主回答說如下
「1、建造需要巨大能源和高科技。2、能建造必然有很高科技。3、很高科技必然有更好的能源獲得方式」,並以「皇帝的金鋤頭」來否定類似的戴森x設想。
實際上,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是否真的【高科技文明有更好的獲得「恆星級能源的方式」】。
在目前的物理理論中,恆星是宇宙中,量最大,相對容易取得的,能量和物質的來源。在可遇見的未來中似乎很難改變這一點。恆星本身就是質量巨大的、將質量轉化為能量的聚變爐;以太陽舉例,太陽佔據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就連目前地球上使用的大部分能量,除了核能,本質上都源於太陽,你說,你哪一點看不起太陽?你哪裡來的勇氣,拍拍腦袋就說出「高級的文明有更好的能源獲取方式」?
你可以說「科學是進步的」但是,科學進步他也遵循基本法。愛因斯坦告訴了你當你的速度夠快,時間會變慢,你就以為你能通過跑步變的比大家年輕?殊不知你依然生活在牛頓的世界裡(嘲諷臉)
皇帝的金鋤頭,固然是個很蠢的推測,但跟這個問題,根本不是一回事。
因為金子就不適合用來做鋤頭,皇帝沒有任何【用金子做鋤頭】的理由,這個邏輯,哪怕是農民,應該也能明白。而【更發達的文明需要更多的能源】,則更像【皇帝也要吃飯】一樣,是很樸實,很簡單的邏輯。
農民的邏輯錯誤在,雖然他們推出了皇帝要吃飯,也知道吃飯要種地,但是沒有理解皇帝的種地方式,更邏輯錯誤的認為金子多就需要把鋤頭做成金子的。
一句【更高級文明有更好的能源獲得方式】,等於直接說【皇帝不吃飯】,那麼皇帝一定【取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嗯哼?→_→
戴森球(戴森雲等)的設想,就是提出一種可行的【皇帝的種地方式】,它當然可能是錯的,但是【恆星級能源的利用】,就跟【皇帝要吃飯】一樣,是「幾乎」必然的,足夠大體量的文明的總有一天會需要用到整個恆星的能量,我們不用戴森球,也會有別的【利用整個恆星能源】的方式。
別輕易認定「皇帝不吃飯」(/≧▽≦/)
當初要搞戴森球,後來材料不夠改成了戴森環,現在戴森環也搞不了。
那大家聽老夫一句,為什麼要搞那麼大呢?大家搞得小一點,把空間站修成圓盤形,把表面積盡量往上撐,然後繞著太陽來一圈。能排滿就排滿,排不滿就算了。
這個創意,我稱之為:
戴森霧霾!
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步子太大容易扯掉蛋。
如果你看過起點小白文,告訴我,和《飄》《水滸傳》等名著相比,哪個更好?
可是,小白文動不動就毀天滅地,一言不合就創造宇宙……水滸則「只不過」拾凡夫俗子的牙惠,扯淡了幾句天罡地煞,它憑什麼比小白文好?
只有小白才會覺得「要有光」想像力豐富。然而現實是,能把LED光效提升區區5%的腦洞,才配賺專利費。
「可破萬法」的黑狗血月經布誤了無數人的性命,簡陋的18世紀鍊鋼爐改變了老大帝國的國運。
對世界盡量精確可靠的認識+預見性=想像力(不管想像出來的成果看起來有多卑微);嘴巴一動毀天滅地=想像力貧乏――這個邏輯很簡單,然而太多人不知道。
因為他們無知、愚蠢,甚至反智。
以上,駁那些拿無知當有趣的笨蛋。
――――――――――
回到問題上。
目前,人類對機械能、化學能可謂了如指掌;核能也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將來科學再發展,這個層面,都不可能有很大出入――這裡所謂「很大」,指的是光速平方的倒數級別以上,也就是小數點後十多個零,甚至更高精度。
人類甚至對核子(質子、中子等)的內部構成,也有所窺探。近年大熱的LHC、以及它希望驗證的標準模型、希格斯粒子等,都屬於這個領域。
目前來看,人類想要揭示物質世界深層奧秘,就必須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提高能量密度」的能力。
就好像想劈木頭,我們需要盡量薄的刀刃和盡量大的力量一樣;想要研究核子內部乃至夸克內部,我們就不得不「製造」盡量「犀利」的高能粒子,這才能「砸開」核子的「堅硬外殼」,一窺其內部。
但是,由於基本原理方面的限制,「製造」高能粒子的加速器必須有很大的尺寸。比如直徑8.66公里的LHC才不過剛剛能通過衍生效應間接窺探希格斯而已。想要「統一」電磁力甚至統一萬有引力,預計需要的加速器尺寸是個天文數字――正經八百的天文數字,比如地球軌道銀河系大小什麼的。
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按照現在的認識水平,戴森球不僅是利用全部恆星能量的可行方案,也是唯一方案。
這個認識錯誤的前提是:當人類造出地球大小甚至更大的加速器後,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出現了突飛猛進,發現了新的理論;並且這個新理論允許通過小型設備得到恆星級的能量。
這個可能性,目前看來並不高。因為哪怕地球大小的加速器,也不能把粒子能量提高多少個數量級――或者說,不足以揭示太過深層的奧秘。
所以,對於II型文明,為了得到恆星級能量,戴森球或類似物很可能是必需的。
――――――――――――
補充:
看得出來,大多人對未來文明在能量方面的需求毫無概念。他們以為只要可控核聚變成功了,就別無追求了……
簡單說吧,恆星際航行需要的能量是非常恐怖的。記得之前見過一個計算,不利用蟲洞或反物質,想要較短時間內(忘了是數萬年還是多少)訪問到銀河系每一顆恆星的話,那麼需要的能量為……半個銀河系的質量。
對這種文明,太陽?塞牙縫都不夠。
甚至,哪怕先進到可利用蟲洞,想要把蟲洞「張開」到可允許飛船穿越的程度,需要填入的「負能量」,也是動輒以「木星質量」計數的(蟲洞是現代理論允許的一個解,負能量我們還不知道是不是個數學遊戲。但是一旦允許蟲洞,回到蟲洞建立後不久的過去就是必然的:而時間旅行會導致許多棘手問題,比如一個人進入蟲洞回到過去,然後阻止過去的自己進入蟲洞之類。因此,有人猜想可能會有某種機制禁止時間旅行)。
是誰在「皇帝用金鋤頭」呢?謝邀。
在我看來,製造大量的太陽能面板來獲取太陽能量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
圖片來自Space scientists pay homage to 25 years of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單個太陽能面板從本質上來說和哈勃望遠鏡上使用的太陽能面板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只要慢慢增加太陽能面板的數量,直到完全覆蓋太陽或者獲得的能量能夠達到人類的需求。
我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建造「戴森雲」或類似的大型太空工程不但是解決人類在II型文明階段能源需求的重要手段,更是為人類獲取生存空間所必不可少的方案。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口數量的爆炸式增加和消耗的能量都是不可避免的難題。假設在不久的將來,受控核聚變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緊接著我們要面對的必然就是人口的指數型膨脹。人口增長帶來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廢熱的排放。這是因為,只有低熵狀態的能量(比如蘊藏於核燃料中的原子能)才是有用的。而這樣的能量一旦經過使用,就會變成環境中的廢熱,除了增加環境溫度,別無一用。如果人類肆無忌憚地在地球上釋放熱量,勢必引起地球溫度升高。就算那時的科技已經不在乎全球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人類自身對溫度的忍耐還是有一定限度的吧。
在擁有大量人口的條件下,即使我們不管每個人衣食住行的能量需求,單單每個人本身輻射出來的熱量(約100瓦)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數字。如果你還想打開空調、冰箱,甚至開著車出去溜達一圈,那麼相信你很快就會把地球變成一個烤箱了。
圖片來自The Earth is Heating Up
要準確地估計一個地球能容納多少人口很難,但是不難看出,地球的散熱能力這個極限是始終存在的。這就註定了人類文明不可能長期居住在地球這個搖籃里。
此外,要容納大量的人口,相應的居住空間也是必不可少的。也許在將來,我們擁有的技術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修築巨塔,連大海和荒漠都可以利用起來,把整個行星都變成一個城市。然而,這還是不能永久性的解決生存空間的問題。人類不可避免的要走向太空。
人類的建築技術是隨著農業社會的發展出現的。在那以前,人們居住在山洞或簡單的窩棚里。當人口增加到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間,人們開始修建各種房屋。本質上,建築就是從自然界獲取材料,為人類自己製造生存空間。
原始人面對一座高山,如果只是在其中挖掘山洞居住,無疑是對資源巨大的浪費。於是,他們想到了從挖掘各種岩石、木材並冶煉金屬,建造容量更大的房屋。今天,站在太空時代門口的人類其實和過去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處境十分相似。他們腳下踩著一個巨大的原料行星,而只是居住在它的表面上。為了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他們必須從腳下的大地獲取建造原料,在太空中建造新的棲息地——太空城。
如果我們能夠把地球或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上的材料開掘出來,建成太空城,不但可以獲得難以想像的生存空間,連廢熱排放什麼的也不再是什麼難題了——我們只需要控制單個太空城規模不要太大就行。小型的太空城從工程難度上來說問題不大,但是對於像地球上的大都市,甚至一個中型國家一樣的規模的太空城市,各種問題就會接踵而至。比如,太空城本身的引力就會讓它土崩瓦解,把所有的建築材料聚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所以,對於太空城這樣規模的巨型工程來說,我們必須考慮它本身的強度,並且利用各種可能的技術手段保證其結構的完整性。其次,太空城還需要面對製造人工引力、保留大氣層、模擬晝夜交替的時間效果等等難題。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很難找到什麼完美的對策。但是我估計幾百年之內,這些問題應該都會迎刃而解了。
搞個戴森點行不?
寫個偏題的答案:
先不談怎麼造的問題,就談談有沒有必要造的問題:
我們對未來是未知的,沒有人能推測未來科技樹會有什麼演化,如果我們對土地和能源的需求已經對於整個太陽系飽和,而航行速度仍然無法提升到接近光速的水平(不過個人認為,想要真真實實的走出太陽系附近,FTL是必須的),那麼總有一天會不得不需要戴森環,或者戴森雲的結構,甚至再到將來不得不需要完整構築一個戴森球。
關鍵是科技樹的走向啊。
更或者,不談人類,有的文明純粹會為了炫耀而製造戴森球一類的結構,如果未來人類能在銀河系內建立強大的文明,他們也很有可能把太陽系保護起來,如何保護?建個罩子唄。
很多人只談戴森球,卻沒有考慮過這個概念原本的目的(看到有個答案說自己比戴森聰明的簡直笑出聲,並無惡意,只是戴森原來根本就沒這麼想過),戴森原本的論文是討論紅外波段探測恆星和星際介質的討論,順便提了一下可能的【人造】【金屬】【巨型建築】(現在常用的說法是「megastructure」)在探測上的特殊點,結果就被人調侃變成了「戴森球」的概念,也是後來的科幻作者將這個概念和文明的能源需要密切的聯繫在了一起,雖然戴森一開始指出的目的也是這樣,但顯然他只在意這種結構的探測特徵,而且沒有理由說戴森球等結構就是供給文明以能源的。
(戴森後來還明確反對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個概念XD)
換句話說,我們總想在我們探索過的地方留下些什麼,爬山之後造個台階造個亭子什麼的,造個大大的結構告訴經過這個恆星系的別的文明有何不可?
然後才是造不造得出來的問題,這個別人說了很多了。
最後說兩點:1.別總是拿黑暗森林揣測文明,現在誰也不知道人類的未來會是怎樣,也別一股腦的用最深的惡意去揣測可能的文明。造戴森球/雲/環本身,就是對外界的宣告。
2.我勒個大槽,群星至今沒打出過任何一張帶戴森環的圖,好氣哦...
原諒我一個低級文明者的低級思維。
為啥戴森球是唯一出路呢?木星忘了嗎?
卡爾達肖夫提出的三級文明等級,我總是覺得第二級與第三級是一個量變而不是質變。
首先,戴森球這個東西,目前來說,實在是太過於科幻。然後大家開始降低難度,提到戴森環,再後來覺得一個環依舊很難。然後我看到了有人提到類似收集太陽能的板去排列成「戴森雲」…
一個0級文明也在使用恆星的能量。恆星是整個宇宙中最主要的能量體。我們作為一個0.73級文明,也在使用太陽能。我們的國際空間站等更是將太陽能作為其自身運行的主要能源。
但是這與戴森球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樣的。那個的要求是直接控制整顆恆星的能量。如果質能守恆定律沒有被推翻,太陽每年釋放的能量1.2*10^34J,足以製備67萬億噸的反物質。足夠530000000艘10萬噸級的飛船(大約是現在尼米茲級航母的質量)擁有20次加速/減速至0.5倍光速的能力。
也許作為一隻青蛙不知道人類為啥建立核電站。我確實不理解一個文明能夠控制整個恆星的時候,為啥沒能力控制一個銀河系?
人類到達一級文明,至少要將現在的能源使用量和控制能力增加數千倍。但是現在人類已經開始外太空探測了。到了一級文明的時候,人類可能已經到了比鄰星系探索。
有人說,太陽佔據著整個太陽系99.8%的能量。這句話是用來哄傻子的么?人類你這麼好高騖遠呢?你什麼時候能把木星消耗乾淨?
木星擁有1.7*10^27kg氫。這些氫大約是地球質量的200多倍。全部核聚變成氦4,能釋放1.07*10^42J。大約是太陽9000萬年的能量產量。
9000萬年!我真的猜不出來為啥高級文明一定要建設戴森球…難道他們找不到一個有氣態行星的星系還是說建戴森球跟玩似的?
人類目前對於太陽系外的行星的觀測,主要是靠探測恆星被行星引力擾動以及對恆星光線的遮擋。人類這麼低微的科技都能發現行星,如果建立一個戴森球,小半個銀河系都會在幾萬年內發現這裡少了一個恆星吧?這個安全問題真的無所謂嗎……
總覺得戴森球是一個陰謀論,還是說我坐井觀天呢?
在我看來,戴森球的製造難度,比起建立百億人口的木星基地、核聚變民用化、無公質推進化等等要難的多得多!
而到了我說的那個地步,人類可能已經探索了整個獵戶支臂!其實宇宙中的能量有的是,科技不會蹦著走,我們現在還用煤是因為煤便宜。同樣的,如果能取木星的能源,為何要取太陽的呢?這裡面的難度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
好吧,偏題了?我認為沒有。我喜歡知乎,我可以在這裡提出我的想法,說不定,我說的,比弗里曼·戴森正確!
。。。。。。。。分割線。。。。。。。。。。
發現好多人都在低估戴森雲的難度。
很多人跟我說,一塊一塊的建設,人類現在都能慢慢去做…還有幾個人提到在水星軌道附近建設難度不高。
水星現在的軌道高度大約是5800萬千米。太陽的直徑大約是140萬千米。這就好比一個直徑30cm「小太陽」「電暖氣」,我們站在12米以外的地方取暖。而即便這麼遠,水星的地面溫度最高可以達到700K,這個施工難度?建設難度?真的很低嗎?
水星上的太陽輻射強度僅僅是地球的三倍,如果在那裡建,難度超過在地球軌道上建立三十倍都不止吧?還不如在地球軌道上弄呢…
按照題目圖片里的這個,距離太陽的距離可能只有150萬千米。這個距離的太陽輻射強度真的夠強,發電能力杠杠的。但是真的簡單嗎…這個距離雖然不會被日珥波及到,但是溫度也能達到4000K。這個溫度可以融化人類已知任何物體。
。。。。。。。。。分割線。。。。。。。。。。
關於@薛野的評論,我重新看了他說的很多問題。打算好好補充一下。正在大量查閱資料中,慢慢補充。感覺能學好多東西呢…
首先是地球上的能量來源。
現在人類一年使用的能量層級是5*10^20J。
我查閱了幾個地區(澳門等,不具有總代表性)的十年用電記錄。基本上翻了一番,其他能源的使用沒有找到。
也就是說,10年人類使用能源翻一番,100年後翻1024倍。這裡我很同意薛野說的那些關於以後能源使用的東西。
5*10^23J。
我們提到核聚變的難度,現在看來真的很難。美國近日做出了千萬千瓦級的聚變裝置,但是依舊是「入不敷出」。核聚變的研究依然是個大坑。
如果人類一直做不出核聚變,那麼…我之前說的木星的問題都是廢話了…但是我對於我們文明的發展,還是有很多期待的。
氘氚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氚的半衰期只有不到13年。現在的氚基本是反應堆里利用蒸餾法,用大量的反應堆中子配合靶材料製備氚。
因此我們可以製造的氚是很多的。只是氚是有污染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推薦木衛做基地。
而人類百年後,第一個使用的能源,我覺得是月球的氦3。按照現在的能量使用層級,可以用很久很久,但是如果100年後真的達到1000倍於現在的水平,那麼估計只能支撐幾百年,只是個過渡。
所以未來的出路就兩個。太陽和木星。
有月球氦3撐著,在開發木星之前,人類的科技積累基本上是夠的。
水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和鐵。對於製備太陽能電板,確實是很重要的。發的電也可以通過製備反物質,然後送回地球使用。但是這東西太大了…即便是機器人去規模化指數增長,很多東西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電能的損耗是個大問題。綿延幾十萬公里的距離,絕對要使用超導材料。目前看來,超導體的使用很苛刻,雖然太空中無輻射處溫度極低,基本上可以滿足一些超導體材料的存在,但是這些東西很可能比太陽能板本身還要複雜。
看得多了,感覺很多戴森雲的理論不是那麼刺眼,很多地方都很有道理。比起我說的木衛基地,各有優劣。
木星基地建一個,就是一處大電站。見效快,持續時間長。
戴森雲前期肯定投入超級大還不回本,但是一勞永逸,機器人會讓戴森雲越來越大…
但是有一個最扯淡的問題,所有人都避開了。
我們真的不需要考慮戴森雲的安全問題嗎?
不不不,別誤會,我就是要說一下三體。
我們人類已經可以通過對光線的遮擋去判斷其他星系的行星。不用往遠了說,只要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明年升空,太空觀測的新東西將開始井噴。
而百年後,我想,比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大幾百倍的望遠鏡都會升空。我們可能可以看到仙女座星雲的恆星甚至行星。
那麼在太陽那裡建立如此之大的遮擋物,如果有更高科技的文明,他們隔多遠能發現呢?可能是幾千光年,也可能是幾百萬光年。說起來,他們發現也是幾千年或者幾百萬光年以後的事情了,但是我真的陷入深深的黑暗森林式的恐懼。前一段時間說是有機構觀測到疑似戴森球什麼的…不知道真假,但是那不重要。
我們人類連一顆太陽系外的恆星系中的一顆衛星都無法發現,詹姆斯韋伯估計也看不到衛星對於光線的遮擋。因此我們現在無論怎麼做,高級文明也很難發現我們。
可是戴森雲呢?
這裡有一個1.5級文明,人傻錢多速來?有可能,但不一定和戴森環一樣。戴森環或者戴森球是基於文明分級標準的利用星系內所有能源的其中一個解而已
真搞不懂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說戴森球沒必要的。。是啊,可控核聚變是很厲害啊,可是太陽(恆星)包含著一個星系中99%以上的核聚變材料,而且它還是個天然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你們告訴我不造戴森球的話難道你打算挖太陽嗎?
除了可控核聚變還能有啥?反物質嗎?可是一個星系裡上哪找天然反物質去啊。。人工造的話必然會浪費能量啊。除非你把熱力學第二定律吃了。
這我還真不知道。。
來,先一起複習一下能量守恆定律:
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移和轉化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不變。
我認為(如果有機會)戴森球的建造是必然的。
為什麼?因為核聚變就是我們這個宇宙能量轉化的最普遍的形式。廉價而且近似無限。
上面有回答說「更高效的能源」、「皇帝家的金鋤頭」。沒錯,反物質是比核聚變更高效,但反物質也不是憑空就有的,也找不到一片反物質礦讓人來開採。反物質是生產出來的,生產過程中必然要消耗能量,能量從哪來?這就決定了反物質只能成為能量的儲存方式而不是能量來源。
皇帝手裡的金子是不會做鋤頭的,而是做金幣來收鑄幣稅。太陽能天池板是「金鋤頭」,但是如果利用太陽的能源生產反物質呢?
我的想法就是:建造圍繞太陽的戴森球,生產反物質存儲能量。
先說立場: 旗幟鮮明的反對戴森球或者戴森環。
抱歉,一直沒有繼續回答這個問題,還被開了「0分審題」「 建議讀完題目…… 」。嚇得我又看了一遍。
戴森球,戴森環,戴森雲,戴森殼,戴森泡,所有這些東西的目的都是一個——利用整個恆星的質量,達到kardashev scale (卡爾達肖夫指數)中的II型文明「能夠控制一個恆星系, 可以控制使用的能量等級達到4×10^26 W(和太陽接近)」。
別忘了,所有戴森級工程的提出,都是為了達成卡爾達肖夫指數 中的II型文明。
但是,你們真的認真考慮過卡爾達肖夫指數中三型文明的必然性了嗎?
卡爾達肖夫指數劃分的三型文明,之間跨度實在太大,動不動就整個恆星,動不動就整個銀河系,1,2,3型文明之間,缺乏有可對照標準的過渡,這是卡爾達肖夫指數自帶的缺陷。
第一個需要達成的共識:1型文明和1型文明也可以有本質區別,能不能造的了戴森系列工程,不適合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等級尺度的標準。
如果有人把擁有100元錢,10000個億和1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億分別命名為窮、有錢、很有錢。那麼擁有10000元的你和擁有1000多億(假定,沒有具體數字,不用深究)的馬雲,都是屬於「窮」這個範疇,但是,你和馬雲,是同一個概念嗎?顯然不是啊。而你和馬雲之間隔著一個只有1個億小目標級別資產的某土豪,你可以做到和該土豪稱兄道弟說我和你是一個階級,這就比科幻還科幻了,你真這麼做的話,會很尷尬的。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1型文明和1型文明是不一樣的,是不能等同的,並不是所我做不出戴森系列的東西我就是渣渣,你能做出來你就是大神。
第二個需要達成的共識, 「可以做到」和「已經做了」之間完全不能等同。
卡爾達肖夫指數的另一個問題——無法衡量「是否可以做到」和「有沒有去做」。是否可以做到是有沒有去做的前提,但是不能逆著推。不能用有沒有去做來倒推能否可以做到。
我們知道,美俄的核武器可以把中國炸回石器時代,但是,我們可以從「美俄還沒有把中國炸回石器時代」來推斷出美俄聯合起來沒有這個能力嗎?
回到這個問題,「有能力造戴森球的文明一定會製造戴森球」似乎成了很多人認為不證自明的公理,這就很有問題了。
如果沒有這兩個共識,我覺得這個問題討論起來會很艱辛。
希望能夠達成的共識一:戴森系列工程說白了就是一個超大太陽能發電陣列
戴森系列工程的本質是什麼,是將太陽能轉化成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一般默認是電能。
換句話說,戴森系列工程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可以利用的電能。其他的諸如建立殖民地一類的都是附屬工程。
戴森系列工程是手段,發電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我們能達成這一共識,那麼我們就必須面對另一個問題——這種方案有沒有可替代方案。
既然是發電,太陽能陣列能發電,核聚變堆也能發電啊,可控的做不了,不可控的也可以呀,都是可以發電的。
這個問題,我們待會兒說。
然後現在我可以說立場和觀點了吧?
立場:沒有必要建立什麼戴森系列工程。
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有一點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人類對能量的需求是會持續增長的,而且,增長的幅度很可能超出我們的預期。
這一點我也是認同的。但是,我還是想提出一些可能不同的看法供探討。
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更多的能量?簡單的說,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活得更好。
我認同每個人都希望可以活得更好,所以人均能源消耗是一直持續增長的,只要文明不衰退,那麼久一定會持續增長下去,甚至,都不確定會不會有上限,反正盡情揮霍就是了。
然而,另一個問題,人類的人口會不會持續穩定的增長下去?這個,就難說了。很可能面臨另一個問題——不想生。現在不想生的問題就已經在地球上顯露了,越是發達的區域,人口出生率就低,相反,越是不發的地方,人們越有多生娃的衝動。
不考慮大政府或者大公司的流水線生產甚至克隆,假設未來的生育還是以家庭為單位,那麼人口時代更替水平大概是2.1,即,平均每對夫婦要生2個以上的孩子才可以。養兩個娃啊,捫心自問,你願意嗎?
是的,我認為將來人類人口一定會增長,但我不認為人口會持續高速增長,一定會有一個拐點,然後要麼慢慢低速緩慢增長,要麼就持續穩定,要麼就慢慢遞減。我是覺得不太肯能出現人口無限制暴增的可能性。
綜合這兩點,我得出的猜測是,很有可能將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達不到恆星級別。
待續
先放前面說一下,實名反對其他所有答案,審題!!!!!
是戴森環/環形世界,而不是戴森雲或戴森球!!!!!!!
首先說,這玩意叫環形世界,出自拉里·尼文的《環形世界》系列
環形世界不穩定,
不穩定啊不穩定。
可是作者一直在努力,
這讓我感到很滿意!
——科幻文學界的傳統民歌
這首打油詩的意思就是說,環形世界本身在現實物理學中極不穩定,但是拉里·尼文在第二部《環形世界工程師》中又各種圓設定,最終還是這鳥樣……
回到原來的問題:不可行。
因為環形世界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不像戴森球如果有位置偏移可以自動(意思是【自動】,不是用RCS調整)回到原本的正確位置,只要有一點點偏離,偏離就會累計,一兩年就會撞上恆星。
評論罵人的太多,對不起,關評論了,受不了天天收到個回復全是不友善的嘲諷和謾罵,你有不同意見自己開個答案提出來,知乎是討論的地方不是人身攻擊拼出個高下輸贏的地方,你覺得我扯淡那就扯淡吧,記得統計一下所有答案里是支持戴森球的多還是反對戴森球的多
居然還有人說我不講道理,我TM也是醉了,誰覺得我不講道理麻煩你具體指出來,上來就罵人的我直接刪評論了
中心論點:
戴森球很難造,不需要
求你們不要老是揪著我舉的例子不放了好不好,我承認有些漏洞,我也只是個藝術生而已,舉例子也只是為了傳達一下思想,再糾結孫悟空筋斗雲速度是多少這種無聊的問題一概不理了
再總結幾個反對者的觀點:
1,太陽能很重要你不能放棄它
(你給我拉到最後,我不想說什麼了,心累)
2,核能不夠用
(知道了,換種儲能形式,下一個)
3,筋斗雲明明很快
(知道了下一個)
4,現階段人類的水平根本不可能達到可控核聚變/製造(足夠的)反物質/光能轉化能/以及答主提出的各種balabalabala……
(首先我沒說是現階段,其次現階段人類也同樣不可能造出戴森球,十年內能造出來算我輸)
5,雷電威力很大
(往後翻)
6,你的想法天馬行空不切實際
(是,一個造億億平方公里的太陽能板的想法就可以說是非常實際了)
7,人類就算能造出戴森球,也不可能核聚變/反物質/光轉化/以及balabalabala
(誰給你的自信?)
8,重元素聚變不可能,不經濟
(好好好,那就是我記錯了,反正就是石頭變能量那種的,真沒有的話就當我講段子了)
9,戴森球雖然不可能,但是戴森雲或者其他戴森X或者其他大面積太陽能板是可行的
(巧了,我這個答案針對的就是戴森球和戴森環這兩種東西,其他的我壓根沒討論)
10,藝術生果然都是垃圾
(啥也不說了,北電等你)
11,你邏輯有問題
(參照第6條)
——————————原答案——————————
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于海說的就是人們匱乏的想像力。
沒有從本質上改變獲取能源的方式,而僅僅只是無限地增大規模,這是很久以前才盛行的思路
舉個例子,只是一味地增加燃料提高燃燒效率而不考慮核能和反物質,人類永遠不可能探索太陽系以外的太空;一味提高螺旋槳轉速而不考慮渦輪增壓噴氣式動力,人類永遠不可能造出像黑鳥那樣速度的飛機;一味增大伺服器體積而不考慮改變信息結構,人類也不會創造出「雲計算」的模式;一味要求用戶增加密碼長度而不改變密碼儲存方式,人類就不會有量子計算機的創造。每一個跨時代的發明都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思維和工作方式,而不僅僅是一味擴大規模。
回到原題,同樣是太陽能板,包住太陽就不是太陽能板了?它的本質還是太陽能板,僅僅只是數量多了而已,這種想法毫無創造力,也絕對不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途徑
補充戴森球不成立的理由
1,材料不足
2,人類不需要恆星的全部能量,就算需要也都用在建造戴森球工程上了
3,需要星際航行能力
4,星際航行(還是反覆航行)需要巨量的能量,這個能量才需要戴森球
5,把恆星包圍住會導致圈外人造衛星全部失效(什麼?核聚變能?有核能了還要戴森球幹嘛,你們不是說在戴森球之前不可能有可控核聚變嗎?)
————————————就不分割——————————
首頁上又刷到這個題了,補充幾句吧,這種想像力匱乏的現象自古以來就存在,
古時候人們沒有什麼熱兵器,就把雷電看做是「神的武器」,是不可超越的,放到現在,一個雷電的威力怎及一顆國產東風導彈?
(評論區有兩個人反對,一個人說雷電的威力是核彈級別,一個說雷電秒殺東風導彈,我就問你,你見過一道能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的閃電?閃電除了大樹電線杆還能炸壞什麼?)
古時候人們想像孫悟空的一個筋斗一個時辰就可以飛十萬八千里,是永遠不可超越的速度,放到現在也不過七千米每秒,連第一宇宙速度都不到,遠遠低於任何一個人造衛星的發射速度。(經評論提醒經計算是62.5km/s,但我覺得這不重要,這個速度也不是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速度,真是硬要比速度的話那我只好搬出光速c了)
到了近代,科幻(以下簡稱SF)開始誕生,人們開始想像更加厲害的東西,但仍然局限於自己的眼界(哆啦A夢不算,那是神話),例如,19世紀人們想像中的「超級戰車」,擁有四個輪子,前面可以放一個火銃,還有擋板,一個人負責腳蹬一個人負責打槍,在當時可謂是最厲害的戰場殺手,放到現在,隨便一個坦克都可以把這個「戰車」碾成渣渣。
現在,人們發明了太陽能板,有了光能轉化電能的方式,但是依然無法解決能源問題,怎麼辦?造更多的太陽能板?要我說,這種「只改變數量不改變方法」的思維模式都是耍流氓,這根本不能叫創新,隨便舉三個例子吧
1,改變從恆星獲取能量的方式,例如近距離採集能量,或者像挖礦一樣直接採集物質等等
2,改變能量獲取方式,不考慮恆星,像《流浪地球》那樣直接用重元素核聚變(在這之前首先要搞定輕元素核聚變),擺脫恆星束縛
3,改變能量的利用方式,例如將光能直接轉化為動能勢能生物能(人類本身不需要直接的電能,人類只需要電能轉化以後的其他能量形式,減少能量轉化的環節就是對能源極大的利用),或者乾脆不利用能量,用思維代替物質等等(類似於缸中大腦)
宇宙這麼大,何不放開你的思想,去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去糾結像「戴森球/環」這樣皇帝的金鋤頭,有什麼用?
—————————好氣啊又要分割————————
評論區有很多人試圖向我解釋太陽能的重要性,EXO me?我什麼時候說過太陽能不重要了?我只是說這種採集方式的問題吧。
—————————————分割——————————
再說一遍,我沒有否認太陽能的作用!再糾結這個的我不回復了
再說一遍!太陽能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我都要被你們逼瘋了,我沒有說太陽能不重要!沒有!
講道理 我覺得人類發展到一定程度 最缺的是物質 而不是能源...
至於說戴森球等於太陽能電池板 你先把地球太陽能普及了吧……
感覺戴森球本質上是把恆星變成一個巨型核聚變發電機。。。。。。。。
我們現在是在以0.8級文明想像II型文明甚至III型文明能做出什麼事來……只要人類文明不滅,一直發展下去,充分利用恆星能源是必然的事情,或許不一定是戴森球這種形式,但肯定會是某種類似的裝置,對於前年,萬年後的人類來說這可能不是問題,十萬年前非洲的人類能想像我們建三峽水利樞紐嗎?我們自然也不能想像十萬年後會是什麼樣。
那不是多個星球,那就叫「戴森環」。遊戲裡面把環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等效於一個25格星球。
遊戲裡面這很容易:下一個DLC似乎要添加「戴森球」,就是把整個恆星用戴森球包裹,這樣戴森球上的居民可以利用整個恆星的能量,是「二型文明」的水平。
現實太遙遠了,人類連利用整個行星的能量(一型文明)都達不到。至於外星人我們現在都沒見過。
推薦問題:
可能發現了一個戴森球是怎麼回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543930?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根據振動的規律,我覺得即便努力去做成一個包裹整個恆星的球,最合適的形狀也會是網格狀。因為要有起伏。立體的起伏就很容易形成節點啊。也就形成了網格。
電腦室這個網格會拚命去形成行星。
然後這些行星的軌道會拚命重疊成一個軌道。
最後duangduangduanduang,砸成一個球……
所以建造戴森球最好想辦法讓節點之間有斥力。
推薦閱讀:
※毀滅整個美國需要多大的隕石?
※古代的星宿中存在肉眼無法看見的星嗎?
※天文學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麥克斯韋望遠鏡(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要被關閉了?
※組成寶瓶座的星系/星雲/恆星叫什麼名字,各據我們多遠?如果可以的話,請把12星座都列出來,謝謝
TAG:物理學 | 天文學 | 戴森球 | 群星(Stellar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