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人機拍攝城市有哪些好的角度?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玩轉無人機,更多無人機(Drone)操控、應用、研發方面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首先在這裡要表達一下觀點,個人一向認為看到一張好作品,去詢問當時的曝光參數多少、哪裡拍的等等問題,都是在做無用功。

原因很簡單,我理解的攝影和攝像作品,是作者在拍攝時內心的想法和情緒,通過作品,藉助恰當的表達方式表露給大家。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內心所想,為什麼要拍攝這張照片,其次才是他的表達方式,也就是曝光參數、拍攝地點等等。

因此,我也一直對例如天空之城網站推出的所謂「航拍寶典」這類內容不感興趣,這些所謂寶典如果僅僅是機械地分享拍攝參數和機位,帶來的是單純地照貓畫虎,不是引導大家去創作,去提升,而是複製。複製出一張張照片,有點捨本逐末的味道在裡面。

再說了,人家後期過的圖,你去問人家前期曝光參數,有毛用啊.......?

以下這篇教程是今年6月寫下的,關於城市立交如何拍攝的一篇非常詳細的文章。寫下它的原因來自我們一部反響熱烈的作品——視頻封面INTERCHANGES—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比於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流程,我更傾向於重點分享我們製作過程中的思路。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麼這麼做」,而不是「這裡應該這麼做」。

  • 前期拍攝思路及規劃

在拍攝前,我們經過商議,確定了這部片子的主要基調,《INTERCHANGES》要體現的是——


立交橋的結構與曲線之美
立體而又層次分明的畫面衝擊
複雜的立交與有序的交通產生的對比

我們沒有為了達成「全家福」之類的成就而去無腦地拍遍上海所有的立交橋,而是先在衛星地圖上觀察上海各個立交橋的形狀,並且預估夜間的畫面特點,只選擇那些能夠讓我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眾多攝影理念中,其中一條理念是取捨,航拍也是如此。

選擇拍攝時段

最近兩個月,上海的天氣一直不是很給力,白天光線下,立交橋的顏色常以灰黑色為主,不是很漂亮,不如開啟燈光後的夜景出彩,因而我們把所有素材的拍攝時段都放在了夜間。

具體的拍攝時間也要考量,魔都的立交橋,晚上8點之前基本上是一直堵車狀態,有些地段甚至晚上9點後也在堵車。我們想表現一座流動的城市,延時素材的拍攝也一定需要高速移動的車流,所以沒必要去得太早湊堵車的熱鬧。當然,也不能太晚……太晚了就沒車了……沒車的立交橋夜景死氣沉沉,出不來效果。所以,拍攝時間選擇在晚上的8點~10點左右。

起飛點的規劃

無人機起飛後,它的航向依賴飛手的操作,在市區內飛行,飛手為了保證安全,需要有寬闊的觀察視野,能夠一直看到無人機的方位,而且確保遙控信號不被障礙物遮擋。因此起飛點的選擇就非常重要。

《INTERCHANGES》的拍攝地點全部在立交橋附近,它們是規模較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橋底雖然有很多升空的空間,但不夠開闊,遮擋GPS信號,更會遮擋遙控信號。所以我們一般選擇在立交外圍的地面,或者附近的屋頂起飛。

這部作品需要無人機在車流上方進行飛行,我們必須對下方司機們的安全負責,在確保機器狀態沒有問題的基礎上,不能飛得離橋面太近,否則會影響到司機們的正常駕駛造成安全隱患。

如果需要一些看上去比較近的畫面,可以在後期剪輯時通過縮放畫面來實現類似效果。

我們的航線規劃方式

UP!團隊的拍攝題材以城市為主,在人口密集,高樓林立的市區,需要格外注意飛行安全,因此我們有兩個級別的原則來判定是否執行一條航線。

首要原則:這條航線是否安全

包括飛行空間的大小,過於狹窄的地方不飛;是否會飛到遮擋視線或GPS信號的位置;是否存在可能對無人機產生干擾的物體,如高壓線、信號塔等;以及飛手的飛行技術是否滿足這條航線的安全要求,不會出現走神或打桿不準等失誤導致撞擊。

次級原則:這條航線飛出的畫面是否好看

我們會在心裡對畫面進行預估,描繪出航線上拍攝到的畫面,如果感覺這個畫面拍出來不會很好看,那麼就傾向於換個航線,不好看的畫面沒有意義,如果需要為一個不好的畫面給飛手更大的壓力去飛一條高要求的航線,那就更沒有必要了。

此外,還有一些基本守則:

記錄返航點後再起飛;
返航高度必須高於附近最高建築物;
保持無人機始終在視線範圍內不被障礙物遮擋;
飛手視線以觀察無人機位置為主,如果觀察位置即將看不見無人機,嘗試移動觀察位置;

遵循著這些航線規劃的原則,UP!已經保持了在執行項目時一年有餘的零事故記錄。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曾經考慮飛一個讓無人機從兩座平行橋面的縫隙中前進並升起的鏡頭,應該會是一個由橋下路面緩緩升起,到與車流平行,最終變成斜下方俯視角度的畫面。

飛手的技術水平能夠滿足執行這條航線,確保不會因為操作失誤導致出事故。但是,想要始終看得到無人機,確保信號不被遮擋,必須在橋下正對縫隙的位置起飛,周邊都是建築,會遮擋大量GPS信號,必須用姿態模式飛行,無法記錄返航點。而且這是一條彎曲的橋面,無人機飛過橋面後,仍然有被橋擋住觀察視線的風險。違背安全原則,所以必須放棄執行。

  • 針對X5R相機後期流程的設備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保證我們的視頻在編輯時能夠有最高的畫面質量,我們選擇了搭配X5R雲台相機的Inspire 1 RAW來執行拍攝。相比於早先的八軸S1000等方案,更加一體化的四軸機型Inspire 1可以由一人輕鬆攜帶,維護起來也更加方便。

X5R雲台相機帶來的是整個後期處理流程的轉變,也對設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團隊的電腦硬體也跟著升級了一發。

由於X5R拍攝的素材有著平均1.7Gbps的碼流,每次拍攝的數據量都會非常龐大,為此我們購入了6塊2TB容量的機械硬碟,搭配LSI的9260陣列卡組成RAID 5磁碟陣列,最終得到了10TB左右的硬碟空間。

為什麼使用陣列卡和RAID 5?

RAID 5相比於其他RAID模式,同時擁有存取性能和安全性能兩方面的提升,相比於犧牲掉的那些不算很多的容量,是最符合我們需求的方案,因而成為我們的首選。不過,開機速度也因此被拖慢了很多,因為每次開機都要重新讀取所有硬碟後才進入系統。話說回來,秀開機速度有多快的時代也過去了,多出來的那幾秒也不能吃。

磁碟陣列卡擁有專門的處理器,也擁有專門的SSD緩存晶元,用於高速緩衝磁碟數據,通過更寬的PCI-E通道傳輸數據。對磁碟的操作能夠直接通過陣列卡來進行處理,因此不需要消耗CPU及系統內存資源,不會降低磁碟子系統的性能。

固態硬碟?是個好主意,性能也很牛逼。可是要搞總共10TB容量的固態硬碟花費的成本是這個方案的五倍以上,作為一個成立兩年多的小團隊,我們還很窮……

  • 關於素材後期處理流程的思考

素材已經拍攝完畢,設備也已經準備齊活,接下來就是視頻的後期處理和剪輯流程了。

X5R相機拍攝的是RAW格式的視頻,RAW格式的意義在於:

它是原始的,未經過機內壓縮的文件,記錄著最多的畫面數據;
更多的畫面數據意味著更好的畫質,和更大的後期空間;

但是,RAW視頻的文件,其實是用一張張RAW格式照片來存儲的,視頻的每一幀都是一張照片。如果這是一段1秒鐘時長,每秒25幀的RAW視頻,那麼它的文件其實就是25張連續的RAW照片,我們稱之為圖片序列。

RAW格式是一種統稱,比如CR2、NEF、ARW等文件格式,都是各個廠家的RAW文件後綴,此外還有一個通用的RAW文件格式:DNG文件。

X5R相機在自己的固態硬碟中保存的就是DNG格式的圖片序列,但同時也可以在TF卡中保存和X5相機一樣的,經過機內壓縮的mp4或者mov文件,在這次拍攝時,我們選擇保存DNG+mp4格式的素材。

製作《INTERCHANGES》這部片子時,是UP!團隊第一次獨立進行RAW視頻的後期工作,面對180多條RAW素材,這個後期處理怎麼玩?

我們一開始想到的是兩種方法:

1、使用After Effects(以下簡稱AE)直接導入RAW圖片序列,並且可以直接在軟體里對素材進行調色等後期處理,渲染單條素材後使用其他軟體進行剪輯。但由於AE對圖片序列的處理,是把它當作一張張照片來做的,這意味著要同時對幾十上百張照片應用後期處理。對硬體設備的性能要求較高。
經過測試,一段20秒視頻所用的圖片序列,使用AE導出,消耗的時間是20分鐘左右。而且每段素材都需要經過單獨的處理和渲染,這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2、與方法1類似,使用Lightroom(以下簡稱LR)對圖片序列進行調色等處理,對攝影師而言,LR是比AE更令人熟悉的軟體。處理完成後導出JPG格式的圖片序列。我們知道,JPG文件比起RAW格式,要小得多,因而能夠提高一些後期處理的效率,但是畫質會因此損失,而且效率比起方法1並沒有提高多少,又降低了RAW視頻的意義。
這兩種方法,一種是處理普通視頻的常用流程,另一種則是延時視頻的後期處理常用流程,無論哪一種,換成RAW視頻的話就一下子成了效率低下的笨辦法。

有朋友要說了,那你們直接把素材扔到剪輯軟體里,調色和剪輯一塊兒做不就完了?

好主意,我們也想。可是我們使用的剪輯軟體是Final Cut,它是不能直接用DNG文件來做剪輯的,軟體不支持……DaVinci Resolve倒是能直接處理DNG序列,它是強大的調色工具,也帶有剪輯功能。但是直接在裡面剪RAW視頻,因為性能問題會十分不流暢,而大大降低效率,也不利於精細剪輯。

理想的方式還是先用一個能流暢剪輯的格式來處理,那就又要先把RAW視頻轉換成一個能流暢剪輯的格式,轉換流暢剪輯的格式要消耗大量時間十分低效......於是我們又繞回去了......這可真是很捉急啊。

  • 面向RAW視頻的後期處理流程

問題總是要解決的,我們為此去很好地學習了西方的一套理論,告別naive

我們學到的新東西,就是「代理文件」的概念,這是一套非常成熟且高效的後期流程。基本思想很簡單:軟體不支持我用DNG格式進行剪輯,那我就用它支持的格式來剪輯不就完了么~~~雖然這似乎是一句沒什麼卵用的廢話,但實際上確實是這麼做的。

理論上,我們跳過調色這一步,先做剪輯流程,用AE或者LR或者達芬奇之類的軟體,把RAW視頻先轉換成mov或者mp4這類支持的格式,也就是所謂的「代理文件」之後,再導入剪輯軟體。

於是就有了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先把圖片序列導入達芬奇,達芬奇會把它們認作一段段視頻,但是我們這個時候並不在達芬奇里做調色等操作,而是用它渲染出一條條小格式的視頻素材。大家都知道,視頻素材的碼率降低後,剪輯起來對性能要求也就更低,效率也隨之提高。於是我們就先拿小文件,也就是代理文件,來進行剪輯。渲染一組小格式的素材,比直接渲染RAW素材要快很多。如果之後準備使用Final Cut剪輯,建議輸出ProRes編碼的代理文件,使用Premiere則輸出H.264編碼的代理文件。

第二種方法更快速——

還記得X5R相機能夠同時保存RAW視頻和經過壓縮的mp4視頻嗎?它同時保存的mp4文件,除了畫質差一些之外,和RAW文件是完全相同的畫面。這些mp4文件在前期拍攝時,它能夠方便我們直接觀察拍攝效果,在後期流程里,既然我們先剪輯全片而不是處理單條素材,它就是天生的代理文件。

這樣,我們就可以跳過轉換格式的步驟,直接先拿著這些mp4格式的代理文件進行剪輯,省掉了轉換格式消耗的大量時間,效率一下子高了很多, excited。

但是~!直接這樣處理可能會有幀數對不齊的問題,如果需要精細剪輯的話,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地用圖片序列渲染一波小格式代理文件。

於是,剪輯就變成了後期處理的第一步,我們先把素材進行挑選,拼成整條片子,並且把除了調色和降噪之外所有的特效都在這一步里添加。

  • 視頻的剪輯思路

首先是背景音樂的選擇,針對我們想要表達的情感,我們傾向選擇那些節奏分明的搖滾類音樂。

《Glitter And Gold》 這首曲子正好符合我們的要求。明快的節奏感,略帶有滄桑的嗓音都有助於視頻的效果。

其實「思路」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這條片子怎麼剪,在遵守一些基本法以後,主要還是看作者的個人喜好和感覺。我們將大約180條素材進行簡單挑選粗剪後,將其按照景別進行分類。根據音樂的重音節奏進行拼接。在音樂的最高潮部分,採用大量延時素材,升華情感。轉場使用了一些常規的相似性剪輯手法,利用人眼的視覺慣性,讓畫面切換變得流暢。

《INTERCHANGES》這部片子的題材十分單一:全是立交橋,還全是夜景。為了避免我們的觀眾產生視覺疲勞,我們儘可能地將視頻長度控制在2分鐘左右。並且採用了一些簡單的特效進行穿插,都是一些Final Cut Pro自帶的基礎特效。

我們用了移動、縮放、倒置、鏡像等效果,也採用了少量萬花筒特效。產生類似盜夢空間的效果,讓原本單一的高架橋素材獲得一些形式感,也讓畫面增加一些亮點。不過,我們對於萬花筒這類特效的使用是非常謹慎的,全片中這類特效並不多。特效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給畫面增加亮點,也能夠影響我們原本的畫面表達。

  • 仍不滿足——調色及降噪處理

做到這裡,這是一條畫質壓縮的,未經調色的視頻,顯然還不能渲染成最終的成片。在FinalCut
Pro X 10.0.1之後的版本里,都支持導入和導出XML項目文件的功能,Adobe的Premiere軟體現在也已經支持導出XML項目文件,這是代理文件的工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導出XML項目,意味著我們可以將一個剪輯項目一鍋端地挪到其他軟體裡面去做進一步處理,它完整而精確地記錄著項目的時間線、畫面等信息。我們使用DaVinci Resolve 12.5 Studio軟體(以下簡稱達芬奇)來做視頻的調色和降噪處理。

首先,我們將RAW視頻的圖片序列導入至達芬奇的媒體池,達芬奇會自動把每條素材的圖片序列當成視頻來看待。

然後,將XML項目導入到達芬奇,它的素材來源原本是那些畫質較低的代理文件,這時我們修改一下,在導入對話框中取消勾選「Automatically import sourceclips into media pool」,讓它轉而鏈接到我們的一開始導入的RAW視頻上。這樣,在導入XML項目之後,達芬奇里就是一條用RAW格式剪輯的完整視頻啦~~

不過,這種後期流程也對素材管理提出了要求。X5R的RAW格式文件名和mp4格式文件名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所以我們需要手動修改文件名,讓它們變得一致,這樣達芬奇自己找到兩種格式互相對應的素材。畢竟我們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找東西上面,良好的素材管理方法也適用於所有工作流程。

  • 調色思路及操作

由於這條視頻拍攝的所有素材都是夜景,必須在感光度和其他曝光參數之間進行取捨,達成平衡。為了保障前期的畫質,我們使用不超過800的ISO感光度,為了進一步增加進光量確保曝光正常,開到最大光圈,但最終拍攝的素材經常還是欠曝了兩檔以上。同時,根據我們的經驗,X5R拍攝的素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夜景中紅色和藍色的飽和度,以及對比度,都比較高。數碼時代,前期拍攝的意義更多在於信息的記錄,把畫面場景用數據的形式保存下來,而後期的意義則是內容的精確表達。因此,為了準確表達我們的情感,達到最好的畫面效果,必須有針對性地對視頻進行後期調整。

將RAW視頻導入達芬奇之後,我們看到畫面的藍色部分有些奇怪,是一個類似於溢出的狀態,影響了畫面效果。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達芬奇里默認的色彩空間是Rec.709,當我們把色彩空間和Gamma都改成BMD,套上大疆為X5R準備的lut文件之後,問題解決了。

再恢復一下高光參數,加一些曝光之後,畫面就變成了這樣的效果,藍色部分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解決完藍色部分的問題,我們正式開始做調色工作。首先在達芬奇中提高陰影的數值,將畫面的暗部提亮,讓它顯示出更豐富的細節。原始素材中的顏色偏暖,因而我們調整色溫參數,讓畫面色溫正常化。為了體現橋體的質感,我們將中間調細節參數也適當地提高了一些。

原始素材有著豐富的色彩表現,但是顏色過多會產生相互干擾,給人雜亂的感覺,影響畫面的美感。為了達到一種比較統一的色彩效果,我們採取「先減後加」的方法進行調色。首先降低畫面整體的飽和度,減弱不需要的顏色帶來的影響,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調整,我們需要的顏色也因而被「誤傷」了,所以我們還要在這個基礎上,手動添加一些主觀的顏色。

在《INTERCHANGES》中,我們也嘗試著模仿了部分電影膠片的色調,在高光中加入黃色,並陰影部分加入少許青色,達到更好的畫面色彩表現。

必不可少的降噪處理

經過之前的調色處理,畫面已經很接近我們想要的樣子了,但因而也帶來了更多的噪點,為了保證良好的畫質體驗,降噪處理隨之而來,依然是用強大的達芬奇軟體來完成。

達芬奇軟體有兩個版本,在官網中都可以直接下載。一種是免費的Lite版,功能已經可以滿足一大部分的視頻後期要求,另一種則是更加強大的Studio版,是一個用USB加密狗來進行加密的付費版本。

兩個版本多數的功能差異對普通用戶來說都不大,但其中一個很顯著的區別,就是Studio版有著功能強大的降噪工具,這是達芬奇的看家黑科技之一,可以非常有效地讓畫面變得更加純凈。為了這部片子的後期質量,我們果斷購入了Studio版。

降噪處理非常考驗電腦的性能,提前處理會影響到其他後期處理操作的體驗,所以我們把降噪放在最終渲染前的最後一步來做。

達芬奇的降噪工具,一共有兩種方式:時域降噪和空域降噪。

降噪處理是一個在畫面噪點和畫面細節之間達到平衡的過程,考慮到對畫質的影響,我們建議大家使用時域降噪。但是,如果時域降噪的效果不明顯,也可以適當地使用空域降噪,但是要注意空域降噪的參數對畫質影響較大,不要用力過猛哦~

由於拍攝的所有素材都是同樣的設備,相似的場景,因此在處理完一段素材之後,我們可以將它的參數同步到其他素材里,再根據場景情況進行微調,讓全片的色調趨於一致,也有效地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到這裡,所有後期流程已經做完,可以渲染最終的視頻了。由於視頻主要是在網路進行傳播,因而我們選擇了最常用的H.264編碼,輸出mov格式的文件。

總結一下我們的後期工作流程:

導出RAW格式文件和經過壓縮的mp4文件——用Final Cut PRO剪輯mp4文件——導出xml文件至達芬奇——用RAW文件進行替換——調色——降噪——最終輸出。

教程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您從開頭一直堅持讀到了這裡,相信您已經有了一些收穫和啟發。


其實是比較好奇這批照片的拍攝高度是多少?

圖片均來源於UC資訊


這個問題想答已經蠻久了,只不過一直沒整理出照片來。

其實這是一個構圖的問題,也就是關乎如何在空中找到合適的拍攝角度問題。

(因為這半年才開始用的無人機,所以照片並沒有很多強答一下。)

無人機本質上是把地面上的視角換到了空中,讓我們這些渺小的二維生物有了真正在三維空間中創作的可能,作為一個只能在地表前後左右移動的攝影師 ,突然多給你一個500高的自由度,那麼創作的空間是無限大的,歷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自由,就算是爬樓,機位和焦段也就那幾個。因此對我一個爬樓黨而言,無人機主要是樓頂機位的延伸。

基於這樣的觀點,其實無人機拍城市沒有什麼特別的套路,純粹是硬拼攝影師的構圖功底。怎麼樣擺放畫面中的各種元素的問題,當無人機懸停在空中的時候,可能性是無限的,而並非只是簡單是平拍活著斜著下俯拍這麼簡單。就算選擇了固定的拍攝角度,高度和前後左右的位置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變化。

所以我的視角會更喜歡平拍豎直生長的建築,就算是在空中也沒什麼區別,也會盡量把建築拍得橫平豎直,歪掉的,也一樣會後期移軸。

更多的手法,還是充分發揮無人機在空中的優勢,把三大面盡量多地呈現出來 讓本來是堆疊在攝影師眼前的地面變得立體。

本來已經在樓頂,只是覺得地面展開的還不夠,於是起飛無人機再往頭上走個幾百米,獲得一個更加高的爬樓視角。

這張獵德大橋也是一樣,在地面無法把獵德橋、廣州塔和珠江新城東西塔分開記錄,必須作為遠景堆在一個平面內。而使用無人機上升一段距離,則可以很好地把三者拆分開,各自的立體感也能充分展現。而且在這麼壯麗的夕陽里,能把天空中的火燒雲和珠江江面上的反光一併拍下來,基本也只有無人機能夠做到了。

很多無人機玩家喜歡垂直俯拍立交橋,平面上延展的立交橋確也很好看。我更喜歡把立交橋拍成立體的狀態,有著前後的深度,環繞著建築。

這一張也是從樓頂起飛然後向前飛行,彌補原本機位的不足。

廣州三大神器。可以看到這種拍攝角度跟爬樓黨沒有什麼區別。

包括在一些風光的拍攝中也是這樣,無人機更多是到達了一個人到達不了的位置,但構圖和思路,跟我們爬樓爬山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它解放了有想法的攝影師,給了更多的創作空間,而不是要形成無人機自己的新套路。

當然無人機的玩法還有非常多,俯拍很多構成感極強的地面也是很好的選擇,這裡只是我的一點小小的經驗。


各位大神和前輩都回答得很好了,我再結合自身航拍經驗,拋磚引玉、班門弄斧一下。


一是在特殊氣候條件航拍。
惡劣氣候條件下航拍經常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廣州那天四百米以上有大霧,進入大霧信號就非常差,延遲很大,能見度也很低。

霧中的廣州塔有如天宮。

這張看霧的變化就明顯很多。

大霧漸散,水落石出。

二是在特殊地理位置航拍。比如橋樑,十字路,特色地標等。

十字路口拍起來很簡單,也容易出效果。

沒有做後期,色溫有點偏高。

偶爾也會有奇怪的效果。

三是對特殊主體對象航拍。比如學校兒童、部隊機關、車隊遊行等內容。

利用地形和行軍特點來進行航拍。

(有些敏感,照片就點到為止)航拍方面我是新手,講得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這是我的一個朋友,pure白box寫的文章,曾經發在了我的公眾號上,我覺得挺符合這個提問的,就發到這裡,已經徵得作者同意。

本文使用的無人機是精靈3 advanced版。

可能一些關注圖蟲和lofter上航拍作品的朋友可能認識我,最近半年多我一直在專心拍攝「雲上陸家嘴」這一個主題。在這裡,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混個臉熟和一些在特殊天氣飛行的經驗。

今年上海春天幾次出現「平流霧」天氣,幾次錯過後終於在4月1日拍到了這一個奇妙的天氣狀況。雖然當天平流霧很低,但是由於出發太晚,霧霾也很重,陽光已經沒有明顯的顏色了。 我這個拍攝角度的夜景片子此前順利拿下lofter上「換個角度看世界」航拍比賽一等獎,所以作為對自己片子的致敬,復刻一張雲海版。

4月14日,再次判斷能夠出現平流霧,果斷一早出發趕去航拍。不過平流霧比較高,出發的也還是太晚,日出的暖色雖然有了,但是更早的火燒雲並沒有趕上。4月份的時候後期技術還不是很到位,也讓這張片子並沒有非常亮眼。

在等待平流霧過程中,發現如果低空雲足夠低,其實完全也可以進行拍攝。5-6月份也錯過很多次拍攝機會,不過一次次的飛行後,對陸家嘴附近航拍的經驗更加的豐富了。 也在這段時間裡,養成了出門拍照必背飛機的習慣(200塊錢的垃圾包里常常2腳架,2機3鏡還加個飛機)

6月底某次爬某個浦西超高樓拍攝過程中忽然發現天氣巨變,上海在日落時分出現了平流霧+火燒雲的奇景。於是果斷起飛,拍之。

火箭發射 與上一張同一天,更晚一些時間,從浦西一路飛過去拍攝。 航拍飛的太高會失去透視帶來的衝擊力,所以這張圖片是降低了飛行高度拍攝的。

天宮 7月初在同一個起飛點起飛,當天低空雲高度在600米左右。 這張圖順利拿下圖蟲的風光雙月賽安慰獎,大概也許是風光雙月賽里少有的航拍作品吧。

8月12日夜迎來英仙座流星雨,我和朋友當夜趕去小洋山拍流星。 拍到半夜發現雲起來了,流星是沒法拍了,直接開車到外灘拍日出去了=。= 天氣真的給力,大概是我飛過最好看的幾個日出吧。

9月份某次小雨,特地在環球金融中心觀光廳觀察雲的變化(有年卡無壓力)待雲即將要散的時候下樓找地方起飛拍了下。 同角度4月1日的片子霧霾太大,後期怎麼整都整不出來,不如重新拍來的爽快~

燈塔 9月26日下午和朋友一起拍日落後吃了頓飯(下午和傍晚基本上沒什麼雲)吃好飯發現陸家嘴已經被雲蓋住了。 趕緊趕過去飛,由於起飛平台太矮(自己坑)每塊電池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雲里度過的,白茫茫一片,只能通過GPS地圖來確定位置和方向。 好在也出了不少的片子。

之後一天,雲更高了。。。情況和前一天比較相似,好在片子還算湊合。

金色流雲 10月2日,和朋友約好拍日出,但是由於我懶得走樓梯爬樓,所以選擇了個起飛點進行航拍。太陽升起前出現了今年數一數二的超大範圍火燒雲。 比較稀薄的雲在太陽的照射下也會產生非常充滿生命力的色彩,這是之前拍攝中一直被我忽略掉一種情況。

定海神針 10月28日,也就是前幾天,在進行酒店內外景拍攝的時候忽然發現上海起了大霧,立馬拋棄業主趕往陸家嘴(業主沒打我)。 算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天氣,同時出現了平流霧和低空雲,因為低空雲的高度也非常的低,於是出現了「三明治」一般的效果: 平流霧——建築——低空雲 的結構,未來感十足。

作者經驗分享


城市裡航拍,尤其是上廣深,選擇一個合適的起飛點是決定了作品成敗的非常重要一步。一個能夠長期起飛,視野開闊的天台,是作品的基礎。至於哪個起飛點可以起飛,那就要靠自己勤奮的探路或者找關係了(一般我都不會直接明說機位,所以不要提問具體起飛點,謝謝)~~

其次是必須熟悉附近各高樓的高度,你得熟悉附近各高樓的高度,做到只看地圖+自己的飛行高度就能判斷會不會撞樓。超視距飛行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在茫茫白雲里飛行,你可能都要撞建築了還不自知。所以沒有經驗的人千萬要對自己負責。

每天關注風力大小也是必修課,身邊有不少天台起飛的朋友因為風大而提控回家的,個人比較推薦aqicn的天氣預報,同時能看最近一周空氣質量和風力大小(雖然不太准)

正常情況下的穿雲,無非是穿平流霧或者足夠低的低空雲。平流霧產生的條件是:1.有足夠的水汽(可以根據濕度判斷)2.晝夜溫差大.3.有海洋方向吹過來的風。大致滿足以上三點後就有機會了(青島平流霧絕贊好評,隨時可能發生)而足夠低的低空雲一般出現在下雨前後,部分低空雲是積雨雲,無論是平流霧還是低空雲都有可能會給自己的無人機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我的無人機電機上已經有明顯的銹跡了,如果心疼自己的無人機請儘可能少嘗試。

在上海,可以通過網路直播攝像頭觀察是否能夠穿雲,一個是看看新聞網的直播平台,一個外灘的攝像頭,一個上海中心俯視的攝像頭,一到半夜就基本沒法看,可以自行百度查找。其次是螢石直播,有個金茂大廈的視角,可以比較好的觀察雲的情況和能見度情況,螢石在其他城市也有很多景觀直播,各地飛友可以試試。

最後給朋友打個廣告,歡迎關注他的公眾號:pure白box。

歡迎關注他的lofter:pure白box-DSLRbar


不請自來,順便鄙視上面兩個直接搬運的文不對題的回答(雖然其中一個是我寫的。。。
消費級無人機由於物理結構關係,拍攝角度可以簡單粗暴的分為三種
1.水平 2.斜向下 3.俯視
只要合理使用,每個角度都是好角度

城市風光大致可以算是建築題材,橫平豎直是大部分建築題材的入門要求。
在地面上,可以依靠移軸做垂直糾正,或者站在制高點進行拍攝的方式儘可能消除水平和垂直帶來的不規整。而在天上,只需要找一個合理的位置,水平拍攝就能輕鬆完成建築題材所要求的橫平豎直。

然而水平角度,即使使用了非常誇張的透視關係來展現建築之美,也沒有足夠的誇張效果和張力。這種規則之美,屬於比較中庸的選擇。

一般斜向下航拍,主要是向構圖妥協的一種做法。比方說,還沒飛到最合理的角度,又覺得這個畫面足夠的美,優先先保證構圖及格的情況下拍下畫面,這是比較典型的偷懶~又或者是只有某些角度的透視效果,能夠帶來幾幢建築的獨特透視效果。

這類角度,兩極分化情況明顯——通過透視效果體現出建築張力的就非常有氣魄,沒有成功體現出來的圖片就非常平庸。
當然,斜向下拍攝也可以通過調整垂直糾正來達到「更好構圖的橫平豎直」效果。然而損失的解析度就真的損失了。。。

只有20分的畫質,再砍去5分是挺難接受的。。。所以需要拍攝者自己的抉擇了。

最後,上帝視角(俯拍視角)幾乎是航拍攝影代名詞一般的存在。俯瞰整個城市,無論是畫面衝擊力,還是題材新奇度,都是其他視角難以企及的存在。很多經典級別的航拍作品,都是採用了「上帝視角」,所以上帝視角是航拍題材中最為王道的角度。

攝影三要素教過我們,主題主體簡潔。這三點,在航拍這個拍攝方式中,相當難以掌控,而上帝視角的俯拍視角,可以簡單的通過高度的變化,輕鬆地完成對三要素的控制。所以俯拍的親民和易控性,得到了相當多的人的喜愛。

但如果你的上帝視角太過平淡,那麼你和谷歌/百度地圖的截圖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對趣味性和畫面張力的把握,就成了上帝視角作品水平最大的瓶頸。所以你知道無人機航拍有什麼好角度了么?


來來來我也回答一個···

首先反對一下高票裡面的帖子木有用的說法,然後我覺得都是挺有用的啊,作為一個小白來說,私以為更加喜歡聽到夜景要把ISO拉低,快門拉長才能拍出晚上乾淨一點的照片,而不是代理文件DV調色降噪後回套raw文件處理這種。
而且,那個活動都是這種

這種我覺得對於像我這種小白來說,更加容易接受而且也更加容易聽到實戰中吧(其實前面幾個我也看的不是太懂啦)·····其實我也有寫,寫了一些很冷門的知識,就是讓人看了,哇好屌,哇好厲害,然後甚至看都看不懂而且對小白拍攝並沒有太多幫助的東西。·······私以為這種回復並木有什麼用但是觀眾就是喜歡看這種

然而不得不說,若你昨天剛剛拿到飛行器,才知道什麼是內八啟動,你想提個問題,然後想看完後明天就能拍出鋸片···這種理應沒可能的(如果回到5年前,倒是有可能)


然後回歸正題
其實我很贊同最高票的做法,包括我也嘗試過,在網文大姜傳媒的帖子里也有看到的,用谷歌地圖看附近的好看的地方,再跑去飛。

但是其實我覺得更多時候,還是要自己去實地飛才能找到好好看的地方啊,總的來說還是六個字啊我覺得

【多飛】
【多拍】
【多試】

分享一個經歷,在這附件炸飛機,然後某日突然間發現,哇塞,這路好6啊,哇666666,然後趕緊跑去拍了下來·····哇好666666

沒錯就是這麼6,6到路都6了


開玩笑一張

說這麼多 不就是想看圖嗎 滑稽


換個角度看世界。在沒看過無人機拍攝前的家鄉時,我以為我對我的家鄉再熟悉不過,畢竟是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給我發了一個視頻,我好奇的問他是哪裡,真漂亮,他說那是我們的家鄉。
有時候啊,因為時間長了,我們因為習慣而找不到也看不到有什麼美麗與不同。
無人機拍攝如此,生活亦如此。
如果習慣了,換個角度吧,也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美。


隨著無人機在全世界的普及,無人機攝影這一新興領域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攝影作品。Dronestagram是一個無人機用戶可以上傳和分享照片的社交網站,每年該網站都會與美國國家地理合作,通過舉辦無人機攝影大賽來評選出最佳的攝影作品。Dronestagram近日也公布了用戶評出的2016年度最驚艷的20張無人機照片。


推薦閱讀:

此輪南方強降雨(2016年夏)到底嚴重到何種程度?究竟是降雨過大,還是排水系統太差?
這次的滬浙暴雨,為何導致多地水淹?
最近各大城市霧霾,求普及Kn95,N95之間的差別以及一系列相關知識?
國內城市垃圾處理方式與國外有何區別?國外垃圾處理是否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風大的時候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兒?

TAG:攝影 | 城市 | 無人機Drone | 航拍 |